第一篇:《员工离职——管理技巧与案例分析》案例
《员工离职——管理技巧与案例分析》案例
员工离职的几种状态
1、他杀员工过错离职
2、谋杀员工无过错离职
3、自杀员工辞职
试用期解除争议案例
白某受聘于某电信公司,任销售副总裁,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月薪2万9千元。
试用期满前一天,电信公司总裁找白某谈话,称其工作中存在问题,试用期终止,命令其到人力资源部办理离职手续。
白某到人力资源部后,人力资源部出具了一份终止聘用关系通知书。白某对通知书中所称白某不能胜任岗位要求提出异议,人力资源部遂拟订了一份“离职协议书”,白某以该协议内容过于苛刻为由拒绝签订。
试用期满五天后,电信公司发给白某一份“违纪辞退通知书”,称因白某违反工作纪律和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
白某随后诉至劳动仲裁委。电信公司辩称,在试用期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况且白某属于不服合录用条件及有违纪行为。
公司员工手册中规定,员工试用期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转正,考核不合格的解聘。
试用期争议案例2
某IT公司招聘业务员韩某,双方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工资每月一万元。但是,韩某在试用期内无任何业绩。公司CEO在3个月试用期满前发给韩某一份邮件,希望能够再延长3个月试用期,以观后效。韩某收到邮件后没有表示任何意见
6个月后,韩某表现仍然不佳,公司提出终止试用。韩某于是要求公司支付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及50%的额外经济补偿金。
他杀案例一2:
某公司员工因患职业病,被评为十级工伤。公司按照要求调整了他的工作岗
位。他的劳动合同期限至2004年12月31日。
2004年2月1日,公司部门经理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他躺在待修理的汽车里,经理告诉他不能在岗睡觉。
第二天,公司开例会点名批评他在岗睡觉一事,该员工没有反驳。2月10
日,公司根据规章制度,决定解除其劳动合同。
他杀案例二:
范某是某饭店仓库保管人员,某日其在值夜班睡觉中,小偷进入仓库,盗走
电视机一台。饭店经过调查,认为范某在岗睡觉,造成财产损失,属于严重违纪,遂作出了解聘决定。
范某不服,认为自己在岗睡觉是不对,但是睡觉不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而饭店仓库库房玻璃损坏没有安装,属于饭店没有提供劳动条件,所以造成损失应该是玻璃安装问题,解聘处理明显过重。
他杀案例三:
2001年8月20日,蔺某与某学校签订聘用合同,约定蔺某在该校信息中心
工作。
2004年9月2日,学校向蔺某发出工作调动通知单,调派蔺某到学生处工作,要求其于9月3日15:40时前到学生处办公室报到。蔺某在该通知单上签字,并于同日办理了交接手续。同月5日,蔺某到学生处报到,后其以工作时间不能接受为由与学校多次交涉。9日,学校向蔺发出督促到岗通知书。此后,又
向蔺送达合同终止通知书,称因蔺某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自动放弃工作,聘任合同事实上已经终止,要求其于9月10日办理离职手续并离校。蔺于9月10日离校,未与学校办理离职手续。
他杀案例四:
唐某是某日资企业总务处经理,负责公司人事行政工作。后唐某组织该企业部分员工成立了企业工作,唐某被选为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后,唐某即积极维护员工权益,针对公司违法事件向有关部门举报,并支持和代理公司员工就权益维护与公司仲裁和诉讼。
此后,唐某向有关部门举报公司自备水井卫生不合格。卫生检疫部门经过检查发现该公司卫生许可证没有及时年检,遂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根据这种情况,公司认为唐某在任总务处经理期间负责卫生许可证年检工作,由于其工作失职,导致公司被行政处罚,蒙受经济损失,便以唐某严重失职,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害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谋杀案例一:
2001年6月,田某进入某学校工作,双方签订聘用合同,约定合同至2006年8月20日终止。
2004年8月20日,学校向田某送达限期离校通知书,该通知书写明,田某经综合考评,不胜任本职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聘任合同于2004年8月20日终止,于2004年8月21日前办理完毕所有交接手续,并于2004年8月21日前离校。
田某拒绝接收该通知,学校便将该通知留置在田某的宿舍。8月22日,田某离校并主张学校主张经济补偿金和额外经济补偿金。
谋杀案例二:
某公司员工,与公司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在参加竞标中失利,该员工负责的一家长期客户流失。公司遂以客户流失,岗位不再存在为由安排员工待岗。在此期间,公司安排员工到另外一个部门进行试岗,但该员工没有通过
试岗考核,未能实现上岗。此后,公司又为该员工安排两个岗位,均被该员工拒绝。后,公司即以不胜任工作为由,提前30日通知该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谋杀案例三:
某跨国公司计划裁员,由于员工潘某的合同即将到期,于是公司与其协商不按照正常终止程序终止而是解除合同、支付经济补偿。于是,双方签署离职协议书,潘某领取了经济补偿。
后潘某进行体检,发现患有脑瘤。于是员工潘某翻悔,认为签署解除合同协议时不知自己是患有重症,属于重大误解,要求认定离职协议无效,继续履行合同并享受医疗期待遇。
谋杀案例四:
某公司在外地有一家企业,目前想将其并入广州企业,但有将近300名员工。公司遂发出通知,以客观情况变化为由解除了300人的劳动合同,并支付了高于国家规定的经济补偿。
自杀案例一:
某学校分配的学生在企业结为夫妻,后丈夫跳槽去作律师,公司索要1万元招收录用费用,未果。后告至仲裁庭以败诉告终。
后妻子也跳槽,但是公司要求其也交1万元招收录用费用,其在交纳后办理了劳动关系转移。
后丈夫代表妻子申诉,要求返还1万元的不当得利。
自杀案例二:
张某任某公司技术部工程师,双方约定,如公司不能按约时支付劳动报酬,则张某可随时解除合同;张某如有违约,须按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支付办法支付违约金,并且赔偿公司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包括培训期间的工资、差旅费、资料费、培训费等。
公司分别于2001年4月10日、5月9日、6月2日、7月5日向张某发放上月工资,并为张某支付考试费5万元。同年7月6日,张某以公司不能按时发
放工资为由向其提出辞职,并于当日离开工作岗位。公司认为张某违反劳动合同,应向其支付考试费用5万元及按照违约紧支付办法计算的违约金30万元。
自杀案例三:
六名员工与广西某公司订立了劳动合同,后该公司与其他公司共同投资新设立了一家股份公司。股份公司对所有投资公司实行紧密管理,六名员工与其他员工一起被安排在股份公司工作。
此后,六人集体突然跳槽至广东某私营企业任职。由此给股份公司造成巨大直接经济损失,股份公司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要求赔偿直接经济损失98万元。仲裁裁决6人赔偿98万元,6人不服告至法院,结果被判赔偿108万元。
最后,6人将股份公司告至最高法院。
自杀案例四:
朱某是某公司上海分公司经理。2002年朱某与公司签订《保密和竞业禁止协议》,该协议约定,朱某在职期间以及离职后的一年半时间不得以个人名义或一个企业所有者、雇员等身份投资或从事与公司业务相关的竞争业务或成立从事竞争业务的组织,公司依约给付相应的对价。但没有对追究违约责任的具体约定。2002年,朱某提出劳动合同解除,但公司并未于劳动合同解除时支付其经济补偿。当月,朱某注册成立与公司相同经营范围的私营企业。2003年朱某利用其私营公司开始一系列与公司相同的业务竞争,致使公司在一系列招投标中失利。公司认为朱某违反了双方签订的保密竞业禁止协议,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起诉至法院要求朱赔偿违约给公司造成的丢标损失300万元。
自杀案例五:
何某与某电器公司签订自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两年期的《劳动合同》,任电器公司总经理。同时还签订了《补充协议》,约定何某要解除合同需提前6个月提交辞职申请,并在离职后一年内不能到同行业任职,否则需要向电器公司支付10万元违约金。
2003年8月,何某被电器公司上级公司调入某房地产公司任副总经,不在电器公司工作,工资和社保关系转到房地产公司。电器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均系某投资公司的子公司,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法定代表人均为同一人。电器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均由投资公司统一管理和任命。
2004年4月,何某向房地产公司提出书面辞职,并于2004年6月离开房地产公司,到深圳的另外一家电器公司任总经理。2004年8月,电器公司要求何某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及《补充协议》,承担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并因其没有提前6个月通知离职和在同行业任职应支付违约金10万元。
模拟仲裁案例:
某网络公司因调整经营方向,公司总经理口头告知副总经理办理离职手续。副总经理办理离职期间生病住院。出院后,公司告知其已经离职,属于自行离职,公司不再发放经济补偿。副总经理遂告至仲裁委,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公司则称其属于自行辞职,不需发经济补偿金。
经调查了解,该公司开全体会议宣布整体性裁员,并承诺按照规定发放经济补偿。但副总经理与总经理的谈话是口头的没有证据。
第二篇:从离职案例谈员工离职管理
从离职案例谈员工离职管理 最近,我收到了一份很特别的离职申请书,说它特别,就是不像别人那样表达对公司无限感激、无限热爱而不得不无奈的离去,或者完全公事公办的态度不咸不淡的写着由于“家中有事”之类的原因离开。这个人明确地说明了自己的真实离职原因,而诚恳地向公司领导者提出了改进建议。详见下文:
离职申请
尊敬的各位领导:
本人于**年**月**日有幸到公司任职至今,感谢公司给我发展的平台,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分公司经理对我工作的认可与支持,更要感谢广大客户对我的认可,谢谢!但由于以下原因,本人申请辞去在管理岗位上的一切职务:
1.从进入公司至今,本人工资变动三次,每次都与公司承诺不一致;
2.由于本人从**岗转岗为城市经理就没有了十三薪;
3.在**城市任经理六个月,一直没有转正,发试用期工资,理由就是领导忙,没有时间安排转正答辩;
4.到省级公司任**工资下调。
所有这一切我觉得是对本人付出的不认可,不能体现出本人价值,故申请辞去一切职务!
另有两点个人意见如下:
一、公司制度要明确,加强岗前培训。从进入公司没有接收过一次任何岗前培训,包括对公司文化、制度的培训。
二、制度的制定不要压制人性。制度要有公司的特色、风格、性格,要体现出公司的“魂”——***总裁的精神!
申请人:***
时间:**年**月**日
这份离职申请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可以说,这个人有点不幸。
不幸之一:.入司时为外派员工,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派往分公司,后来又转岗为城市经理,由于公司对分公司员工当地化的政策,就需要在总部办理离职,与分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导致年底时发放“十三薪”,只能在分公司取得分公司的部分。即:在公司的工龄不能延续计算。其当年总部外派出勤近一年,偏赶上发放“十三薪”前申请转岗(晋升),造成损失。
但实际上,该员工对此有意见也说明公司的制度的疏漏,不能明确指明“十三薪”是否属于工资范畴,对在职员工必须发放。在随后的时间里,公司就对此进行了完善和解释:将“十三薪”改为“忠诚服务奖”即明确定义,忠诚服务奖:属于奖金范畴,公司管理人员参照上一考勤及绩效考核成绩计算并发放该项奖金。
发放范围:合同类型为管理类的人员,包括:
集团本部各中心管理人员;
各区域及分公司外派(不包括本地化员工及当地员工)管理人员,包括中国区总部管理人员;
投资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中国)**等管理人员。发放日期:每年四月份单独计发。
发放标准:以本月平均固定薪酬为标准计发。
实施细则
A本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管理人员,不享受忠诚服务奖
旷工累计达三天(含三天)以上者;
病假、事假、旷工累计达一个月(以30天为标准)以上者;
入司时间不满一年者;
员工在发放日期前提出离职或者过失、非过失解除劳动合同的;
月累计迟到/早退3次,年迟到/早退累计5次及以上;
公司处罚条款中明确规定扣除忠诚服务奖的管理人员;
因违反《工作纪律奖惩制度》或《隐形业务问题防治办法》,不享受忠诚服务奖的情况如下表所示(略)
不幸之二:成为城市经理之后,按照这一级别的管理人员的转正审批流程,一直需要总部的答辩委员会面试通过才可以。但是偏偏赶上公司业务模式进行调整期,领导都忙得不得了,后来还发生了高层离职的震动。导致其一直没有转正。可是他等不了了,又申请转岗转回了省级分公司做一个小主管。按照薪资标准当然会有所下调。但是就在其转回省级不久,公司即组织了答辩转正,同期的六位经理均获得了转正面试,并补发转正工资。
不幸之三:公司实行的是薪资保密制,也许在转岗之前,这个人并不了解公司的薪资体系。也没有人在其申请转岗的环节中为其指导薪资随着岗位的变化。还单纯的认为:薪资是和部分领导谈出来的。但其实这些环节上的很多人都没有权利去对工资结构进行界定和施加影响。这个人的第一次晋升,薪水是有比较大的上涨,但是由于试用期80%工资比较原岗位而言并未提高太多。而第二次的转岗,岗位就相对下调了,工资必然下降。
不幸之四:他来的这段时间公司的培训经理还没到位,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有分公司的人被组织回总部参加三天的培训。但是这个人在的期间也组织过一次大型的,他也作为二级分公司的经理从大西北赶来了,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个近四十岁的男人,住宿等很多事情却需要他的省级经理出面与接待人员协调、交涉,自己躲在老领导的身后。说到底,还是性格太面了。有了问题不及时跟公司反应、沟通,只自己憋着。
公司要人性化管理,为员工着想是一方面,员工是不是也不能一味的要求公司要怎样怎样而应该有点耐心呢?很多事情在员工看来都是易如反掌的,领导一句话的事,可是真实的背景和影响因素却是盘根错节的。尚需时日和机会去调整。
由于公司在HR管理上的相对规范,公司的员工维权意识肯定比别的公司的员工要强些。可是这个人,走虽走了,却没有拿起法律的武器要求索回自己应得的转正工资差
额。作为HR,这是令我困惑的问题:按照HR的职业规范,似乎应该对其提醒有此权益,但是作为公司的HR,在对方没有提出此项要求的情况下,我也就当没事儿发生了。
可能有的HR看到这里会指责,拖延转正是不合法的事,为了给公司省不值一提的一点儿钱而影响公司声誉的事也是HR的失职和失策。可是,在公司内部审计猛于虎的情况下,会问你,员工没有仲裁,也没有跟公司要这个钱,你为什么要给这个钱?给你个隐性业务的帽子,罚你10%的月工资都不为过。那一切都是理想化的境界。我相信能做到这一步的公司并不多,能愿意为一个跟自己不相干的人去争取利益的HR也不多。忽然有一种感触:什么是权益?权益就是要靠个人自己争取的才能享受的应得权利和利益。你不争取,没有人会主动送给你。包括法制健全的西方国家也一样,民不举官不究。
说得有点远了,正象我曾经听过的流程优化培训课上老师说的,优秀的流程必然是结合着公司文化而制定的。(这种文化才是公司的真实文化,或者说潜文化而非显文化)而HR工作,在尽量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同时,也是必然地带有着公司管理文化的个性特点的。这种认识,也许能让我们HR人更心态平和地开展工作。
其实,从辞职申请中可以看出来,他对公司还是很有感情的,如果进行离职面谈的深度沟通,相信是可以挽留的。但是,在这个申请书上签字的两个领导地位的管理者均写着“尊重本人选择、同意离职”的批复。最后按照业务汇报线签批完,再到我这时,只能是遗憾和同情的看着他的离职申请和交接单。从这里也能看出来,HR工作中的离职管理还是空白。一方面,离职流程需要优化,一个人决定离开了,难道还有谁不同意就能强迫别人不走的么?这种离职申请的签批最多是在离职时间上能有所控制,而签字的人几乎都是同意!成了一项告知程序(告知一些业务负责人,我要走了)。另一方面,员工沟通的信息通道没有打开,离职面谈工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做,而现有人员的力量也不足以延伸过去。
第三篇:公司离职员工合同管理案例
案例分析:公司业务员离职后签的合同有效吗?
案情简介:
张某系甲公司员工,曾长期代表甲公司充当采购员与乙家电生产厂家进行购销家电活动。2008年3月,张某因严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被甲公司开除。但是,甲公司并未收回给张某开出的仍然有效的介绍信和授权委托书。张某凭此介绍信以甲公司的名义又与乙家电厂家签订了10万元的家电购买,并约定在交货后一个月内付款。乙家电厂家在与张某签订合同时,并未得知张某已被开除一事。乙家电厂家在向张某交货一个月后,张某仍未付款,也不知其下落。乙家电厂家于是向甲公司要求支付10万元货款,甲公司以张某已被开除与其无关为由拒绝支付,双方发生争执。
本案焦点:
1.张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2.甲商贸公司是否应承担支付货款的责任?
3、甲商贸公司可否向张某追偿损失?
分析:
1.张某的行为属于表见代理。《合同法》第4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本案中,张某被甲公司开除后,实际上代理权已经终止,但甲公司却并未收回介绍信和授权委托书,也未通知乙家电厂家。乙厂家在善意、无过失的情况下与张某签订了合同,符合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属于表见代理。
2.甲公司应承担支付货款的责任。依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表见代理订立的合同有效,在本人与相对人间产生法律效力,本人应受合同效力的约束。因此,甲公司应承担向乙家电厂家支付10万元货款的责任。
3.甲公司在向乙公司承担赔偿责任之后,他有权向无权代理人张某请求赔偿由此遭受损失。由于表见代理的成立被代理人往往也有过失,因此,分清被代理人与无权代理人的过错的性质和程度对损失的分担就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被代理人与无权代理人双方都有过错,则损失由双方合理分担;如果一方过错重大(如故意),另一方则过错轻微,由过错重大的一方承担大部分赔偿责任,另一方则承担次要责任。
第四篇:富士康员工管理案例分析
富士康为深圳发展注入活力,构建和实施员工培训绩效评估体系
一、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一家台资企业,但在深圳特区三十年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领跑和示范的作用。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集团人资处负责整个集团管理干部人才的培训,以及职位评鉴所需的培训。集团每年投入上千万元的培训经费,目前已建立了从基层生产人员到经营主管五个层次(操作层、执行层、管理层、规划层、经营层)的完整的企业内部职业教育训练体系。为了做到有投入有产出,集团有完善的培训绩效评估模型,并且将培训绩效评估模型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每个
步骤都配有详细的表单及流程操作,能够精确到培训绩效最后的产出。富士康在实施的员工培训的实践中,首先关注于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培训绩效评估体系,作为富士康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主题之一。通过集团企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策略,探索创新了企业培训绩效评估的模型及方法,全面构建集团企业的培训绩效评估绩效考核体系,让企业能够做到从策略面、管控面、执行面三个层次进行全面规划,从而完成对集团企业培训绩效评估,流程化,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提升企业培训绩效,发挥员工潜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为组织发展提供核 动力,进一步全力配合集团发展战略。
二、集团人才培养策略与评估模式运用
富士康集团的人才开发与员工培训的特点是由集团负责整个人才的培训,以及集团培训的绩效评鉴及考核项目。多年来,富士康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员工培训评估的制度和机制,并在企业发展中,进一步落实和深入培训评估体系,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参考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培训评估方法,是富士康员工培训评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他们学习和借鉴了柯克帕特里克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其效果也十分明显。柯克帕特里克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递进层次: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成果评估。任何好的培训绩效评估方法,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培训绩效评估都等于零,只有将详细的培训绩效评估彻底执行到底,并且落实到具体工作才能产生效力。集团在实际运用这种评估模式的实践工作中,重点从四个层面开展工作。
(一)第一阶层:反应评估。反应评估是指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印象如何,包括对讲师和培训科目、方法、内容、自己收获大小等方面的看法。在培训项目结束时,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受训人员对于培训项目的效果和有用性的反应。这个层次的评估可以作为改进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教学进度等方面的建议或综合评估的参考,但不能作为评估的结果。
(二)第二阶层:学习评估。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测量受训人员对知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采用笔试、实地操作和工作模拟等方法来考查。培训组织者通过书面考试、操作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受训人员在培训前后,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方面提高程度。这一阶段的评估要求通过对学员参加培训前和培训结束后知识技能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了解他们是否学习到新的东西。
(三)第三阶层:行为评估。行为评估是指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受训人员的上级、同事、下属或者客户观察他们的行为在培训前后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这个层次的评估可以包括受训人员的主观感觉、下属和同事对其培训前后行为变化的对比,以及受训人员本人的自评。这通常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评估表来考察受训人员培训后在实际 本期主题 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行为层是考查培训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这一阶段的评估要确定参加培训者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培训发生了行为上的改进。
(四)第四阶层:成果评估。成果评估是指判断培训是否能给组织的经营成果带来具体而直接的贡献,这一层次的评估上升到了组织的高度。成果评估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如事故率、生产率、员工离职率、次品率、员工士气以及客户满意度等。这一阶段评估的费用和时间,难度都是最大的。但对企业的意义也是最重要的。
三、集团培训绩效评估与考核体系构建
在实际的工作中,集团培训部门认识到,仅有培训绩效评估模型还不够,还要将具体工作落实到现场,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一)培训目标、策略及模式考核。
培训的目标是指希望学员培训能够达到组织的要求,制定培训时必须依公司经营愿景及理念,制定并公布培训目标、策略及模式,同时也要制定并公布培训目标之评鉴及考核项目,也是就是要让学员和负责培训方面的工作人,学员要知道培训后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考核的方式是什么等;负责培训的人要知道培训前后的具体工作。要规划如何执行及完成评鉴及考核项目,并且要制定培训成效指标。
(二)学员参训绩效考核。
学员参训考核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其一,工作应会方面提升,例如参加生产管理等相应课程的学员应该学会如何发掘作业及成本浪费、产能损失、质量不良的等现象,并且量化作业及成本浪费,产能损失,质量不良的技能、减少作业及成本浪费,提升工作 效率及确保质量的技能等。其二,工作能力方面的提升,例如参加了管理技术等相应的培训,学员应该利用所学的通识管理、专业技术知识及技能,设计及执行实验,搜集、分析、归纳及解释数据,按需求设计或规划流程,配合其他同仁、组成团队,进行跨组织,跨国、跨专业项目,信守专业及职场责任、伦理和道德,和客户及同仁有效地沟通,认知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需性,并积极参与,了解管理及专业新技术和趋势,也就是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课程规划的考核。
对于课程规划的考核项目应该具体包括: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学员报名的情况、对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规划课程的完成率。每一个部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企业应该根据集团人力资源战略结合集团的发展需要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是我们确定培训目标后的第二步工作。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的方法比较多,可以从组成层面和个人层面即组织分析和工作分析。
(四)参训学员素质及表现考核。
参训学员素质以及表现考核主要是:完成培训的总数和学员参训人数,是否追踪参训学员出席率、课堂纪律、课堂表现、课堂收获的考核,考试和作业的合格率,提案改善的效益,结案的报告。一是参训人数的考核。集团需要考核月/季度/年规划课时及参训人数,考虑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的次数,并计算出培训单位承担工作量的大小,会以周报或者月报或者季报的形式作出来,供公司领导参考和评估。二是学员出席率、课堂纪律、课堂表现的考核。学员出席率必需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把握课程的效果和进度,培训签要签到并统计出来。课堂纪律要规定不得在课堂内做出影响上课的行为,如接听手机,吃东西,看报纸等。课堂表现,如积极配合教员的工作等。三是学员课堂收获的考核。这部分可以用课程评估表、课程评估汇总表、学员课堂表现评分表。四是考试/作业合格率的考核。课堂考试合格率90%以上(100分制70分为合格),学员95%以上能按时认真完成课堂及课外作业;学员心得报告合格缴交率80%以上,这是对学员的考核,衡量培训目标达成、学员应知应会掌握程度。考试、课后作业、心得报告需按要求在课后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由讲师评分、记录、安排老师改卷等,这是对教员的考核。五是提案改善效益的考核。学员上完课程后,根据课程要求,在课程结束多少天后需要完成提案书,会给予3个月推动这个提案,最后提案会在15天内在提案委员会上发表、评分。这样推行提案中就可以算出为公司节约多少成本,产出多少效益。这部分评估其实就到了行为层次了。可以用提案计划书﹑提案报告书、提案评分,Know——how管制表等表单。六是培训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就是将以上工作内容进行汇总包括:小结报告,教材或讲义,学员数据及分析,考勤记录,需求调查表,课堂图片,讲师数据,提案报告及效益,经验或教训,课程评分表及学员课堂表现评分表等。
(五)讲师素质及表现的考核。
其主要是考核讲师遴选、讲义准备、学员评价,学员课堂表现。讲师的选择,要按课程规划审查并遴选讲师,审查其PPT及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电话或者面谈等形式,讲义准备的充分性及公告的及时性,学员综合评价讲师表达、教态、课堂组织、讲授内容,讲师对学员评分(课堂秩序、与讲师的互动、作业完成情况、文明礼貌、学习态度等)在一定分以上,课前选择老师、审查讲义、学员评价讲师、讲师评价学员等等。
(六)结训学员职业生涯与工作表现的考核。
一是学员对受训知识的应用的考核。学员在课后的工作中有用到所学知识,或已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这个可以从工作岗位获知,通过抽样调查、座谈会或个别征询意见,记录存盘等方式可以了解到,可以用培训成效调查表记录。二是结训学员部门主管评价的考核。每举办一次培训,在课程介绍后几个月,主管可以对学员的成绩作出发言权,例如,参加研发项目管理的学员,三个月后,学员应该可以将多学到的东西部分用到工作去,并产生效果。三是结训学员职涯规划。参加培训后,学员在一定内,他的薪资、职位等等提升,都是考核项目。很多企业员工在一定岗位上做久了,创新的能力变得更弱,通过培训、轮岗等方式可以让员工各方面的技能到提升。
(七)相关部门的满意度和支持度的考核。
集团是否提供足够的人员、经费、设备;是否核定培训目标、策略及模式;是否核定培训目标之评鉴及考核项目;各部门是否支持所规划的课程并报名相关人员参训;各事业单位是否支持所规划的改善提案并;各部门是否满意学员参训期间表现及学习绩效;是否满意学员结训后工作表现;是否持续地提出培训需求;各部门是否持续地提供积极性、建设性意见等等。
四、从富士康培训评估体系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富士康属于战略型管控和营运型掌控的企业集团,目前在我们国内也有很多这样的企业集团。集团型企业培训绩效评鉴及考核不仅要有完善的流程,以及每个考核项目都需要有数据和表单支持,并且责任到人,每项考核工作分工明细,以及各个考核都有相应的表单。培训绩效评估及考核的项目从策略面、管控面、执行面三个层次进行,既要考核培训的策略及模式,也要考核培训管控,当然包括课程规划、学员参训等等,更重要的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要考核到执行层面上去。做到真正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组织创造绩效。在我们目前的很多企业培训中,培训绩效评鉴及考核是在做,也注重实际应用,但不完善。因此,在实际培训工作中,更需要将评鉴工作系统化、流程化,将培训绩效评鉴及考核项目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不仅让学员,也让培训规划者、高层决策者都把培训绩效评鉴及考核转变为一种行为,将其培训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以提升工作绩效,完成组织目标和使命。
第五篇:管理沟通的理论与技巧案例分析
管理沟通的理论与技巧案例分析
案例:
立错案、摆乌龙的启示
舒某系作者所在系统的立案庭庭长(正科级),参加工作多年,历任的职务多属非审判业务部门,对于审判立案的业务并不熟悉,担任现职不足一年,尚在试用期内。
2014年4月,陈某(系法院纠查错案后释放的人员)向一审法院提出国家赔偿,要求就被错误羁押多年的一事予以立案赔偿。由于立案庭的工作人员从未遇到类似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遂将陈某的材料递交至舒某处请求给予指示。舒某收到材料后,既未查询有关法律规定,也未向上级法院立案部门或前任庭长请教,而是想当然地把陈某的申请当成一般的行政赔偿案件,并向主管的副院长柯某电话口头请示,在未具体言明案情也未呈交书面材料的情况下得到了柯某的批准并予以立案。数日后,陈某得到了法院的通知,同意立执行案件,并告知已转法院执行局处理。陈某遂向执行局提出申请执行法院赔偿损失。执行局负责人收到案件后,哭笑不得,并向法院审委会提出异议,认为本案立案错误,并提供了相关规定证明国家赔偿需由法院的国家赔偿委员会立案,并非立案庭,且本案并非法院直接赔偿损失,也不属于可供执行的案件,而法院内设部门向法院执行案件,法院执行局将法院院长作为被执行人更是闹出了大笑话。
事后,舒某作为立案庭负责人,被严肃处分;柯某作为其分管领
导,也被警告诫勉。
分析:
个性上来说舒某缺乏窗口单位负责人应有的职业敏感度,作为一名新任分管领导,缺少对负责业务的了解和认识,也没有以谨慎的态度对疑难业务进行处理,以至于闹出了笑话。具体违反了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忽略了信息组织原则,在遇到疑难业务的时候,过于自信,在掌握信息不足的时候没有试图去搜集信息反而盲目决策,在向主管副院长者反馈信息不足的情况下错误引导决策,扩大自己的管理幅度,并没有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合理分析,致使立错案,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威信,还让人对其业务能力产生怀疑。
第二:忽视了正确定位原则,作为部门负责人,没有积极去处理问题,搜集信息,客观地反映事实并取得上级的认同,仅凭自己的主观和经验,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分析,拿出正确完善的处理方案获得沟通批准,反而隐瞒了重要情况,避重就轻致使主管的副院长错误决策。
第三:没有运用好沟通管道。事前对疑难业务没有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前任负责人进行及时有效沟通和请教,而是直接向主管副院长表达自己的想法,造成主管副院长在对问题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领会和决策,导致了笑话发生。
第四:缺少组织团队意识。每个单位部门是一个团队,立案庭也是一个工作组,舒某作为庭长,在遇到疑难业务时,没有发挥团队
协作精神,指示下属搜集信息,查询相关法律规定,反而为了显示自己的业务能力,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性,擅自盲目决策,反而损害了自己在下属中的威信。
而在该事件的另一主体,主管副院长作为决策者的身份也犯了一些严重的沟通障碍。导致了自己受到了批评和处分。主要表现有:
第一:缺乏用心倾听。沟通是双方面的,当属下舒某电话汇报工作问题时,没有核查对舒某所传达信息的理解,也没有认真倾听舒某的工作思路,更没有通过以询问、核查地形式积极沟通问题。
第二:对下属员工过于轻信。沟通的有效性又一次遭到破坏。作为一名上级领导,对下属应当既有信任又坚持监督和管理,通过信任可以提高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但如果过于轻信则有可能导致下属过于自信而出现工作失误。本案则是典型事例。
第三:决策过于草率。作为一名上级领导,每一次的决策都应当保持谨慎和稳重。柯某作为舒某的上级,在舒某向其汇报案件时,既未详细询问案件的具体情况,也未要求舒某递交相关的案件材料,仅凭舒某的个人意见就同意立案,导致笑话产生。
讨论题:
一、舒某作为一个不熟悉业务的负责人,遇到类似的疑难问题时,该如何处理较为妥当?
答:难题是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难免遇到的。然而,衡量一个人是否能担任领导,不是看这个人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看这个人是如何对待他所面临的问题或困难。下属向部门负责人反映问题,部门负责人
向院领导反映问题,这是对的。有问题一定要迅速向上反映。下属向上反映问题没有错,往往出问题的是上级被下属的问题难住了。
本案中,舒某作为一个不是很熟悉业务的部门负责人,在遇到难题时,首先,应当详细询问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相关的规定和以往的经验做法,做到心中有数。在询问的过程中,既可以慢慢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又可以让下属认识到自己的准备不足,无形中在下属心中树立了威信;其次,舒某作为柯某的下属,应当准备好相关材料全面、详细地向柯某汇报情况,这样在领导发问时能够对答如流,让人感觉准备充分,另外,在提出处理意见时,应当备用几个选择性的方案,可提出倾向性的意见,避免极力提出个人决断的意见,影响领导判断。这样可以避免在领导心中产生越权的看法,继而使领导不快。
二、柯某作为舒某的上级领导,在舒某电话汇报案件时应当如何处理较为妥当?
答:领导者是决策的主人,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占主导的地位。领导应当要求下属在汇报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以及多种备选方案,当各种备选方案送交领导者手中,面临拍板决策的关键时刻,领导应当择优决策,即从各种方案中选出实现目标的满意方案。这样才能做好决策,避免损失和错误。
本案中,柯某在舒某以电话汇报案件时,应当要求舒某在正常情况下当面向其汇报,在舒某汇报时,应当仔细倾听,做好沟通工作,把案件情况搞清楚,弄明白,把相关的规定和以往的做法都掌握,在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科学的决策。在舒某提出个人意见时,应当慎重考虑,避免个人因素影响,也避免考虑舒某情绪让步决策,对于决策的后果和影响,应当在决策前有一定的思量。在本案决策错误后,应当迅速反应,及时与陈某沟通,将影响降至最低,并应当自承错误,向院长和党组坦白情况,争取宽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