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17:5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与前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第一篇: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3.1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3.1.1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

公益广告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它的出现。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资源问题,公益广告本着一种宣传、启示、教育和规劝的意图应运而生,并在日后逐渐传入欧洲、亚洲,再慢慢传遍全世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传到中国时已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贵州电视台首次映出的“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揭开了我国公益广告的序幕。但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做做停停、时断时续、愿做就做应付差使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这让中国的公益广告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广告发布的限制影响。

由于中国的公益广告发布是政府指令、媒体制作发布。因此媒体对此并不热衷,只是把其当做任务去完成。态度比较散漫不认真,随意分散,勉强应付了事。媒体必须改变器现在对公益广告的态度,认识到它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它对于媒体的利与义。发布公益广告不仅能为媒体带来好的名声,紧随其后的就是观众对媒体的信任,最终还是会给媒体带来其应得的和意想不到的回报。

2.企业的热衷度缺乏。

由于企业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还比较淡薄。他们认为公益广告属于非营利性广告,投资它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因此大多数企业宁愿出资多投一些商业广告为企业产品多做一些宣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目光浅短的认识和做法。公益广告虽然不能为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宣传效果但其为企业带来的无形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现在的企业拼的不是广告的量的多少,而是企业的综合实力。而投资公益广告为企业带来的消费者们的好感和信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3.资金的限制。

由于公益广告的制作是需要经济支持的,一些重大的、优秀的广告制作更需要大的经济投入。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还没有一个专门非赢利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创意公益广告,同时也缺乏借鉴、运用商业广告的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方法。这是一个不可逾越门槛只有完善公益广告的一系列的系统才能带动公益事业的进步。解决资金问题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也是当务之。

3.1.2 公益广告的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享受这些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

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很多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发展过程,而经济发展过程又被理解为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数量的增长过程。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忽视了社会全经济的增长;把现代建设事业片面理解为仅仅是经济建设事业;把现代化过程只看成是经济面发展的综合效益;还有的经济项目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短暂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像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能源日趋紧张等等,这些问题正在威胁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质量。

政府已经意识到并越来越重视这些问题,提出并提倡在全社会建立节约型社会,倡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生态文明”、“绿色消费”等理念,从宏观上引导社会向着文明、民主、富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公益广告无疑应该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进行沟通、规范社会行为、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宣传教育形式。

企业出于对自身社会生存的考虑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种全新的企业理念产生了:企业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企业应对社会负责。基于这种理念,企业界现在非常重视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并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态危机、社会热点等问题。企业观念的转变对以后的公益广告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变革。

面对新的发展浪潮也要求广告业自身进行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从过去单一的商业广告中走出来,大力发展公益广告,大众传媒和广告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的建设,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全新的文明观念,疏导社会文化心理,建设新的伦理道德规范,以帮助社会全体成员在形成共同拥有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3.2 加强和提升公益广告对社会正面影响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3.2.1强化管理部门的职责

目前我国电视公益广告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动员布置一个阶段、某个时期的传播主题,然后由广告经营单位和企业自主策划选题。对此王海翔[21]、郑文华[17]认为:以《中央电视台》为主的媒体身体力行,为推动公益广告活动做了很多工作, 但毕竟号召力、人力和财力有限,而且按专业细分化的要求,不利于公益广告的长远发展。因此,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如像日本公共广告机构,或者像美国广告促进会那样,来具体指导和负责公益广告的推广工作,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广告公司、媒体等的通力合作,做好分工,在活动经费、传播渠道等诸方面予以保证,使公益广告传播在我国有序、高质、有效、深入地展开。

3.2.2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相结合公益广告如何发挥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得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完美的结合,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何修猛在《现代广告学》中提出了这样的措施:首先,要精心策划,选好主题。在社会公益广告中,应揉进和彰显道德文化与传统理念,使所做的公益广告既有深刻的公益意寓,又为企业与公众之间架设一座情感互动与心灵共鸣的桥梁。从而大大拉近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并迅速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和可信度。其次,借助社会热点问题,将企业产品或服务与之有机联系,使所做的公益广告既有教育的感透力,又可让公众在接受教育。同时,在心理上潜移默化地接受该广告的提醒进而接受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这也许是中国公益广告发展的具有个性化的新路。[25]

3.2.3多途径解决资金问题

现代社会,人们注重的是收益与支出要成正比。在我国电视公益广告还处于一个发展徘徊时期,很难引起多数企业的兴趣,予以资金赞助。在这种情况下,黄伟俊在《浅说公益广告》中提出这样的对策: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要调整电视公益广告的政策,采取一些奖励措施鼓励人们投入电视公益广告。

陈正辉,徐光翔在《电梯媒体——传播新概念》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可以缓解现电视公益广告中资金投入大的问题,即运用现在的新技术电梯媒体:楼宇电视。它不仅可以发布商业广告,还可以配合公益广告的发布,不需要大制作,大成本。当人们在陌生楼宇中寻找视点时,就会不由自主的停留在楼宇电视上,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LCD底部可实施新闻滚动,这样就可以运用现代的科技技术将原本需要大制作的电视公益广告利用LCD底部滚动字幕的形式以感人话语显现出来。节省资金的同时,收益也是不小的。[26]

第二篇: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

7.2行业影响分析

7.2.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随着中成药开发利用步伐的加快,新剂型产品日益增多,也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2011年以来,中成药的药材原料管理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中药饮片、中成药制造业原料成本无法纾解,一些廉价好药纷纷被迫退市。2011年末,我国中成药制造工业企业达1328 家,行业总资产达3105.8亿元,同比增长24.14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中成药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378.67亿元,同比增长34.76 %;实现利润总额达372.4亿元,同比增长40.42 %。中药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中药市场发展较晚,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中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差

我国虽然是中药传统国家,但是在中药科技上还是一个弱国。我国每年人均用药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而且我国医药工业生产的医药品种约95%是仿制国外品种,中药出口额也不足国际中草药市

场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承受国外“洋中药”的冲击。这对我国中药产业是个致命的打击。

(2)新药研发与国际规则差距大

我国的中药产品常常遇到国外市场的限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药品规范与准则与国外的规则有一定差距,我国中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没有一些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中药企业对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和科技能力落后,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3)中药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

我国中药行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存在一些例如中药产品重复,疗效相差不大、国际竞争力差等严重问题。我国中药企业绝大多数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重复性的仿制产品很多,另外,我国中药产业方面的人才缺乏,对整个中药产业来说影响非常大。

(4)缺少科学有效的监督综合体系

医药行业研究员认为,我国对中药基础研究非常薄弱,而且直到现在我国还未能建立起一个适合中药发展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现在有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清楚,对中药质量的监督缺乏一个系统的综合评价,设计标准时对技术壁垒考虑少,监督不够透明有效。

2、我国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中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药产业具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中药行业

列出,计划在“十二五”末将中药工业产值将达到5500亿元以上。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具体目标将推动各级政府扩大中医药的服务渠道,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然而,这只是中药产业发展有事的一部分,中药产业发展还具有以下前景:

(1)新医改的持续进行

扶持中医药发展是新医改的重要内容,新医改将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药品将来全部要在基层机构配备使用。而其中里面有一半是中药品种,并且在报销比例上,在中医院的住院报销比例大于其他医院的报销比例。这都将刺激对中药产品的需求,这对中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医药地位也将得到大幅提高,我国将逐步产生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中药企业。

(2)中药的药效的吸引

随着对中药的研究深入,发现中成药相对于化学药、生物制品,更擅长治疗慢性疾病,适宜未病保健和病后调理,在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及其衍生领域等需长期坚持服药的细分领域具备一定的疗效优势。心血管疾病目前是全世界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疾病,相较于化学药,心脑血管中成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效性等特征,药物来源及剂型广泛,治疗方案灵活,毒副作用较小,且具有预防保健优势,适合长期使用。目前我国心脑血管药物在我国药品市场规模中仅次于抗感染药物,更高于心脑血管化学药市场16.73%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恶性肿瘤目前是我国居民疾病死亡病因排名第一的疾病。中医中药在对肿瘤疾病的治疗上效果独到。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

及诊断水平和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恶性肿瘤及其衍生领域用药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3)保健行业的需求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由于中成药的特性,各类中成药需求在不断增大。并且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年社会,我国的老龄人口逐渐的增长,这对中药的产业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口的比率越来越大。据目前广西的一份调查显示,“亚健康”人口约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亚健康人群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推动。

(4)出口的推动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我国的中药产品也走出国门。其中对韩国和日本的出口占据主要部分。虽然出现了欧盟对中药产品的限制事件,但是中药产品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2011年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为23.32亿美元,同比增长36.48%.其中,提取物出口额为11.29亿美元,增长47.14%。中成药、中药材及饮片分别出口2.3亿美元和

7.67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8.64%和17.77%.但是,我国中药产品都不是以药品出口,相对于国外巨大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小。随着中药成分评价体系的出台,我国中药产品将会迎来一个出口增长期。且经过中成药企业多年的运作,中成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日益提升。所以,今后我国中药产品的出口将会持续增长。

我国中药产业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

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市场。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做的预测,2012年中药产业全年增速仍将达到30%。可见,未来中药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第三篇: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状况与前景

车用替代燃料发展状况与前景(1)

近年来,传统能源供应趋紧、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不断增大,发展替代能源已成为世界共识。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特别地,交通部门是今后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发展车用替代燃料是推进能源替代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国际车用替代燃料发展趋势

(1)交通部门发展车用替代燃料的迫切性日益增加。国际能源机构(IEA,2008)预测,在没有重大替代燃料技术突破的基准情景下,2030年世界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将分别比2006年增加9.44亿toe和24亿tCO2,分别占同期世界能源总消费增量的18%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9%,届时交通部门在世界石油总需求中的比重也将增加到57%。车用替代燃料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政府推动和政策扶持。欧盟委员会在2007年发布的《能源技术战略计划》中提出要在今后通过开发推广第二代生物燃料、混合动力技术和氢燃料来实现交通部门的低碳化,2008年初又提出2020年使可再生燃料(主要是生物燃料)满足10%道路交通燃料需求的目标。美国在2007年通过的《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2007》中要求可再生燃料使用量在2022年达到360亿gal(约1.1亿t),预计届时将占美国车用燃料的22%。

(2)车用替代燃料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途径更加多样。从技术角度看,车用石油燃料的替代途径包括两种:一种是以适应现有车用内燃机为导向、利用非石油资源生产的液、气态碳氢燃料的直接燃料替代;另一种是以革新车用发动机和动力系统为导向、节约或彻底摆脱碳氢燃料的间接技术替代。预计在2030年前,传统的车用动力燃料技术体系仍将在道路交通体系中占据主流位置,使得车用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煤基和天然气基合成燃料等直接燃料替代成为车用燃料替代的主要选择。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进步,采用新型动力系统的新能源汽车也在传统燃料替代之外开辟了重要途径,主要包括油电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以及氢燃料电池车。按照相应的原料和技术特点,各种替代燃料具有不同的节能减排效益,现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3)天然气汽车是目前推广条件最成熟的清洁汽车。过去十几年来,日趋成熟的天然气汽车技术、相对较低的天然气价格和显著的污染物减排效果推动了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近几年世界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超过30%,而亚太地区增长率达到50%。截止到2008年3月,世界天然气汽车总量超过850万辆,其中大约75%分布在阿根廷、巴基斯坦、巴西、印度和伊朗等5个国家。据统计,在相同的当量热值条件下,世界各国天然气的价格大约为汽、柴油的30%~60%。作为技术成熟、资源丰富的清洁替代燃料,车用天然气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但是其未来发展前景从根本上取决于天然气对石油燃料的比价关系。

(4)生物燃料已成为车用替代燃料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正在酝酿技术和产业升级转型。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发展的生物燃料主要包括利用玉米、甘蔗、植物油等传统粮糖油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生物燃料(或传统生物燃料)。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产量分别达到约4000万t和880万t。近年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发展以农林业废弃物、非粮能源植物、富油微藻等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主要是纤维素乙醇(丁醇)、加氢生物柴油(HVO)、生物质费托合成燃料(BTL)、合成醇醚燃料(生物甲醇和二甲醚)以及氢燃料等。中国和印度等一些国家目前还积极发展以甜高粱茎秆、麻疯树果实等非食用粮糖油植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技术;鉴于这些生物燃料的技术成熟度介于传统生物燃料和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之间,有时也被称为第1.5代生物燃料。大部分研究显示,传统生物燃料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化石能源替代率和温室气体减排率大约为20%~60%,第二代生物燃料则提高到50%~90%。因此,从资源潜力和能源环境效益角度看,第二代生物燃料被普遍视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国际能源机构(IEA,2007)预测,如果实现了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大规模生产应用,2030年全球生物燃料使用量将达到3.3亿toe。但是,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开发应用在技术突破、成本下降以及最优技术产品路线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不确定性。

(5)煤基合成燃料发展缓慢,天然气基合成燃料开始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在国际上,煤基和天然气基合成燃料生产技术都已趋于成熟。但是,由于煤基合成燃料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C02排放强度比汽、柴油等石油燃料高1~2倍,所以在国际范围上并没有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全世界除南非和中国外,其他国家并没有启动煤制油(CTL)项目。天然气合成油技术(GTL)既可以高效开发利用分散的小规模天然气田,又能提供超清洁的汽车燃料,近年在经济和环保因素驱动下明显升温。目前全球已建成了3个商业化气制油项目。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全球天然气合成油产量将继续大幅增加,但有赖于进一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与液化天然气(LNG)的竞争力。

(6)新能源汽车技术进展加快,但性能和经济性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显著进展,电动车(EV)已逐步成为近中期的重要技术选项,但仍需要进一步克服行车里程短、动力和可靠性低、成本偏高等障碍。油电混合动力车(HEV)可显著提高燃油经济性,在城市交通路况下的节油率可达20%~40%,目前在欧美已进入商业化发展阶段和主流汽车市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综合了油电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两者优势,已处于产业化前期阶段,将为未来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奠定基础。氢燃料电池车(FCV)具有发动机能源转换效率高、没有尾气污染物和C02排放等优点,被许多人视为最有发展前途的清洁汽车技术解决方案。但氢燃料电池车的大规模应用有赖于实现低成本的低碳制氢技术(即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制氢技术)、高能量密度储氢技术、长寿命高效燃料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以及完善的加氢站等基础设施。

综合来看,各种车用替代燃料将在技术革新、政策扶持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快速发展。预计油电混合动力车和电动汽车将来主要用于中短途交通,生物燃料和可再生氢燃料未来将成为重型卡车、航运和航空等长途交通工具的最经济可行的替代燃料,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将在中间市场发挥最大作用。

2、我国发展替代能源和车用替代燃料的政策

我国确立了“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的替代能源发展总体战略,并将重点确定为发展多元化车用替代燃料。

(1)鼓励推广应用天然气汽车。1999年启动的“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和2006年启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科技计划中都支持研发和推广使用天然气汽车。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天然气利用政策》规定,天然气汽车(尤其是双燃料汽车)是优先类天然气利用方式。

(2)积极发展车用生物燃料。“十五”期间,我国出台了生产陈化粮燃料乙醇生产和开展车用乙醇汽油试点的扶持政策。“十一五”期间,我国开始推动生物液体燃料产业转向利用非粮原料。《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合理利用非粮生物质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t,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t,总计年替代约1000万t成品油。

(3)引导煤制油等煤基燃料有序发展,集中力量建立技术储备。2008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通知指出,目前我国煤制油仍处于示范工程建设阶段,不能一哄而起、全面铺开,应坚持通过煤制油

示范工程建设,全面分析论证,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煤制油技术发展主导路线,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确定下一步工作。

(4)大力研发示范新能源汽车,稳步推进产业化工作。发展新能源汽车已被视为实现能源环境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突破点。“十五”以来,科技部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重点开发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0月颁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并陆续把一批国产新能源汽车纳入了《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准许开展批量生产。

第四篇: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状况与前景

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状况与前景

近几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大陆方面也与台举行了多次会议和签订了多项新协议,事实说明了台湾同胞也希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台海和平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实现两岸共同繁荣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政治方面,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并把福建沿海一线前沿阵地、观察所开辟为经济开发区和旅游点。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促进交流,欢迎台商来大陆投资和从事贸易活动,并为之提供优惠条件的法律保障。

2010 年元旦,胡锦涛又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重申,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加强两岸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局面。他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推动扩大两岸经济、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同胞,更好维护台海和平

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2009 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540 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大陆居民赴台交流、参访人数大幅增加,全年超过93 万人次,是2008 年的3.4 倍,大陆游客赴台尽管面临一些不利因素,但仍实现了60 万人次的预定目标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呈现新景象。“2008妈祖之光”大型电视综艺晚会4日和6日分别在台湾台中县和台南市成功举行,共吸引了15万名台胞现场观看;

第三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17日在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拉开序幕,包括2000多名台胞在内的7000多名海内外嘉宾共襄盛会;

台湾高雄县乡镇市长联谊会参访团一行45人18日来到福建泉州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开馆近3年来接待的十多万名台胞中的一部分……

4月的热闹并非闽台专有,大陆其他省市的对台交流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台湾戏曲学院及附属京昆剧团一行49人13至15日到上海访问演出;海峡两岸青少年风筝文化交流活动20日在山东潍坊举行;“台湾当代陶艺展”22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16位杰出的台湾当代陶艺家带来70件异彩纷呈的陶艺作品……

“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已然建立,未来需要向更开放、更积极、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2010年海峡两岸第六届端午文化论坛在厦门集美举行。作为2010海峡两岸龙舟赛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德国等国及金门和大陆众多民俗专家、学者参与,他们围绕“端午文化的内涵”、“如何继承和发展端午节俗”等多个议题,积极展开对海峡两岸龙舟文化的探索与研究。海协会副会长、厦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则在发言中表示,要从全球的高度来看待龙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他说,研究端午龙舟文化,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两岸学者专家能共同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6月29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重庆举行第五次领导人会谈,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推进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进程,明确了两岸经济往来自由化目标,构建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平台。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11年4月12日,“首届海峡两岸中华酒文化研讨交流暨酒品牌巡回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拉开了即将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酒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首届海峡两岸中华酒文化研讨交流暨酒品牌巡回展示会”组委会副主席兼常务副秘书长钟冠华

先生主持会议.ECFA签署后,大陆酒类产品有望今年进入台湾市场,更多的台湾酒类产品也将出现在大陆市场。本次活动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黄圣明先生表示,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中华文化渊源。酒文化又是两岸交流、两岸同胞最容易接受,最容易理解的,酒文化将更加紧密地把两岸同胞的心凝聚在一起。

海峡两岸酒文化交流活动由中国台商发展促进协会、中华酒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本次活动旨在促进两岸酒文化交流,为两岸酒产品贸易更加有序进行做铺垫。据了解本次活动除深入研讨交流酒文化和客观公正地评价酒文化成果外,两岸主办方还将向台湾酒类主管部门提交一份首批登陆台湾酒品牌建议名单;同时,两岸酿酒企业还将分别举行若干论坛,讨论技术转让,合资办厂,培育品牌等业务问题。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在多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2010年,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在多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一是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明确了两岸经济关系向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推进的方向,推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新阶段。二是台商向大陆投资和两岸贸易均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大幅增长。今年1-11月,两岸贸易额达1317.6亿美元,同比上升39.7%;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266.6亿美元,同比上升47.1%;自台湾进口1051亿美元,同比上升37.9%。两岸年贸易额确定创历史新高。同期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727个,同比上升21.9%;实际使用台资22.1亿美元,同比上升37%。三是两岸金融合作取得重要突破。大陆批准台湾6家银行在大陆筹建分行,其中5家已开业;批准台湾2家金融机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台湾方面也批准大陆3家银行在台设立代表处。两岸就台湾地区人民币供应与回流建立机制;大陆新台币双向兑换范围扩大到上海市、福建省和广东省。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持续增加,年内已增至17家。四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稳步增长。据大陆有关部门统计,从2009年6月30日至2010年底,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已达63家,金额为1.41亿美元。其中2010年赴台投资企业47家,金额1.37亿美元。五是两岸积极推进产业合作,尤其是有规划指导、有政策支持、有产学研共同参与的新型产业合作,LED照明、无线城市、食品与城市物流三个先期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六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更加突出。七是两岸经济界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交流的局面。大陆各地继续举办和赴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对台经贸交流活动,对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

2011年,我们将积极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继续鼓励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进一步推动有规划指导、有政策支持、有产学研共同参与的新型产业合作;加大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辅导力度,切实解决台资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积极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探索两岸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两岸金融、现代服务业、农业等产业合作。

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5月将在福州进行。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简称“海交会”,每年5月18日—22日在福州举行,其前身是创办于1994年的“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内容主要涵盖两岸合作、区域协作、商品交易、项目招商、经贸研讨、文化交流等方面,是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窗口。在过去的十一年中,海交会创造了对台先行先试的诸多“第一”,诸如2002年海交会签订协议,实现了大陆首次向台湾地区供水;2005年海交会实现了台湾农产品(25种时鲜水果)首次零关税直航大陆;2009年推出了“两岸邮件总包直封关系启动仪式”等等。本届海交会的主题为“对台交流,互利双赢”,期间还将举行第七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

福州市副市长陈为民在新闻会上称,今年的海交会和福建商品交易会将在新建成的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截至4月19日,确定参展今年海交会的台湾本土企业已达423家,参展展位达904个,参展面积达19000平方米,均大幅突破了往届水平。参展企业中有华硕电脑、灿坤实业等台湾二十几家大型知名企业。设置的台湾馆分台湾县市映像、台湾生物科技、消费电子、台湾智慧绿建材及现代家居、台商创业等九大板块展区。而同时举行的福建商品交易会将重点展示宣传福建省15个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和汽车工业、工程机械、造船工业等先进制造业水平。另外,本届海交会期间还将举办首届“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集中展示各类具有版权价值的创意精品,设立动漫作品、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漆艺、石雕、木雕、陶艺、中心互动等八大主题展区。

截至4月19日,第十二届海交会可望签约项目149项,利用外资14.81亿美元;其中合同项目83项,利用外资6.78亿美元。可望动工项目有142项,总投资622.73亿元。近几年来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的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相互交往的。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们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段扩大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分裂势力,为中国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中国政府坚信,广大台湾同胞是要求国家统一的:台湾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数也是主张国家统一的,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碍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两岸关系一定可以更好的发展。希望两岸早日统一,到时候我们再次读起余光中的《乡愁》时将是别有一番滋味。

第五篇: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作者:保继刚 来源:中国旅游信息网 加入时间:2003-4-4人气值:16218发展状况 1.1 旅游规划机构概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需求日盛,而规划专家相对短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参与旅游规划的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核心紧密型和松散协作型并存,以后者为主体,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大联合(彭德成,2000)。根据国家旅游局建立的旅游规划专家库和旅游规划机构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经达到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

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6月24日颁布了2002年第9号公告,以下9家规划设计单位被评为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参与我国旅游规划的机构大致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1.1 高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高校地理方面的学者是最先投入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专家。郭来喜等人1985年完成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最有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杨冠雄等人1986年完成的“厦门旅游总体规划”,郭康等人1985年完成的“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北京大学陈传康等人1986年完成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以及1987年完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的旅游开发规划”等等(保继刚,1990),这些工作均对以后的旅游规划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随着旅游科学的综合性进一步地增强,高校中城市规划、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也陆续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的高等院校组建跨系、跨学科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

199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专家完成的省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规划大部分是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牵头,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等省区市规划,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完成了桂林市、苏州市、珠海市、东莞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规划及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中山大学彭华主持完成汕头市、佛山市等规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主持完成广西等规划、北京大学吴必虎主持完成北京市、济南市等规划,北京大学杨开忠主持完成江苏省、洛阳市等规划,北京大学蔡运龙主持完成吉林省等规划、北京大学吕斌主持完成安徽省、三峡地区等规划,湖北大学马勇主持完成福建省规划等······。这些主持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地理学家,这与国际上旅游研究中地理学家占主要地位是一致的。1.1.2 规划设计院

规划设计院比较侧重于具体的物质(形体)规划,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大部分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量的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其他如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都完成了大量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1.1.3 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咨询公司

近年我国与世界旅游组织在开展旅游规划培训和规划研制方面的合作,已从单独的旅游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一致行动。到

目前为止,世界旅游组织组织中标的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四川、山东、云南、海南、贵州五省的旅游总体规划,同时黑龙江正在编制当中。2 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规划存在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底子薄,三是发展快。具体表现为:○1规划人员少,规划队伍小,专业结构分散,组织结构松散;○2规划水平、规划程度不均衡,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明显;○3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研究基础弱;○4规划管理基础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的指导、调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5旅游规划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但离成熟、规范、稳健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彭德成,2000)。

但在不同时期,旅游规划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市场经济特征最为典型,对应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纵观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20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相应的规划特点如下: 2.1 早期——政府主导

中国早期的旅游开发主要是以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尚未起作用,这个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在资源的调查、评价、利用和保护方面工作较为细致。2.2 发展期——着重企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游客成为旅游发展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开发主体,转向引导企业对旅游投资。旅游规划的编制重点转向以市场和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重点转向市场分析和重视旅游产业规划。2.3 成熟期——利益相关者分析

当旅游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旅游发展呈现复杂特点,游客、旅行社、开发商、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忽略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利益相关者,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规划人员逐渐转变为协调人和技术援助人员。

目前,进入成熟区发展阶段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的旅游规划还不多,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的桂林旅游发展规划是其中一例。中国很多旅游地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旅游规划注重旅游相关者分析,多学科合作成为必然趋势。3 旅游规划发展前景展望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GUNN曾经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广阔前景,旅游规划需求旺盛,旅游规划也将蓬勃发展。

未来中国旅游规划预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方法的转变。规划方法的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如规划程序、技术方法等,但其中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规划队伍的组织,这也是规划方法的一个方面。综合性的旅游规划要求的是各有所长的一个专家组来进行规划工作。西方国家咨询业非常发达,并且咨询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行规,这为规划队伍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作为综合性特别强的旅游规划,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拥有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人才,考察承担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和贵州旅游规划的国外专家队伍不难发现,专家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国家,每个专家擅长某一方面的工作,在专家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围绕总体规划开展工作。我国的咨询公司尚不发达,目前的旅游规划多是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加之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有经验的旅游规划专家的供给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相比缺口很大,这使得旅游规划专家队伍的组织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规

划质量和规划水平的提高。但无论如何困难,组织综合性的规划专家队伍开展旅游规划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规划的大趋势,谁转变得快,谁就有机会掌握主动;反之,则要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二,规划供给增多,竞争加剧,规划质量不断提高。

供给增多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专家、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增多。如前所述,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达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到2000年末,我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4所,开设旅游学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多达128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类专业人才。二是国外专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已经有多个省级规划国外规划专家完成,可以预见,国外专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国的旅游规划中来。

供给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规划的供给市场将从无序走向有序,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这三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使旅游规划工作一有了综合性规范,二有了对事物本身及规划内容的规范,三有了对规划单位的规范。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使旅游规划市场管理有一套规则,避免走弯路(魏小安,2001)。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将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第四,从规划的需求方来看,将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和企业并重。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因此,政府旅游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的自动调控作用将逐渐占领主导地位,政府的作用将逐渐转向宏观调控方面。旅游业作为一股新生的经济力量,随着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放开,将会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近几年已经出现了旅游企业委托规划机构编制旅游规划的情况。相信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

第五,从规划机构来看,将逐渐从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所(中心)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的公司(事务所)。这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国家旅游局审批规划资质要求是独立法人机构,二是规划人员产权明晰的要求。参考文献: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6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旅游学刊 双月刊,2000,3

魏小安,2001,转引自《中国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旅游规划——有当前旅游规划热引发的思考》。旅游学刊,16(2):9-15

下载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1 发展状况 1.1 旅游规划机构概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需求日盛,而规划专家相对短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参与旅游规划......

    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精选五篇)

    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服务贸易是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进步的标志,它与货物贸易、服务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在......

    中国公益广告发展评析

    中国公益广告发展评析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和提高福利待遇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它区别于其他广告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以赢利为目的。中国公益广告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

    公益广告的发展

    浅谈我国公益广告发展流变 【摘要】:如果说商品广告推销的是商品,那么公益广告作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非商业性广告,则在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公益观念。每一条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的发展与困境分析(共五则范文)

    公益广告的发展与困境 摘要: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公司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它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推广自己的产品,其中做广告就是最普遍,同时也是最有效的......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1、我国畜牧发展面临的状况在我国,畜牧业是农业中不行或缺的一相当一部分。从农业结构调整和总结效果与利益来看,畜牧业是一个承工启农的“中......

    当今医学生就业状况与前景

    当今医学生就业状况与前景 近年来,我国各高等学院校都扩大了招生规模,从而使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

    免费-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状况与前景

    免费下载 生物反应器的应用状况与前景 摘要:生物反应器是指用于生物反应过程的容器总称。包括酶反应器、固定细胞反应器、各种细胞培养器和发酵罐等。本文阐述了生物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