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4: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

第一篇: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

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

服务贸易是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进步的标志,它与货物贸易、服务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在加快实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新形势下,抢抓服务业国际转移新机遇,研究支持政策,突出重点,全面带动,对促进天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天津服务贸易发展基本情况

2006年,天津市服务贸易规模继续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10.41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38.3亿美元,服务进口72.1亿美元。

天津市服务贸易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二是运输是占比最大的行业;三是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是传统的顺差项目;四是服务外包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五是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六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排在全国前列。

二、天津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贸易发展。2004年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津党发7号)、市政府《关于加快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津政发98号)、2005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津党发4号)等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天津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重点建设滨海新区服务贸易示范区,加快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天津市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加强组织建设

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更好地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天津市商务委于2005年成立了国际服务贸易处,专门负责协调推动全市服务贸易工作。2007年天津市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商务委主任任副组长,28个委办局为成员的“天津市国际服务贸易领导小组”,协调促进全市服务贸易发展。以政府为主导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组织构架已经形成。

(三)强调规划先行

天津市商务委于2007年开始研究编制全市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包括总体规划以及10个专项规划,确定发展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对服务贸易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品牌进行了前瞻性规划,给予重点支持。

(四)注重夯实基础

我们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完成全市2005年、2006年FATS和BOP统计调查工作,为建立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及体系打下基础。重视调查研究,深入企业广泛调研,了解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在行业上重点推动文化出口,区域上重点支持滨海新区服务贸易发展,企业上重点带领国际物流企业走出去。

(五)搭建服务平台

一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服务贸易网站,分别与商务部服务贸易指南网、天津商务网链接,宣传天津市服务贸易资源与企业信息。二是搭建人才培训平台。按照政府、中介组织、企业三个层面开展人才培训,积极推广服务贸易知识,提高相关人员理论与实务水平。三是搭建政策服务平台。建立政策研究体系,挖掘现有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研究探索新的服务贸易政策,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强有力支持。

(六)重点支持滨海新区服务贸易发展

与天津市滨海委、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等单位共同研究滨海新区服务贸易发展工作,拟定发展目标、行业布局、鼓励政策、管理方法等,发挥滨海新区服务贸易龙头带动作用。

三、天津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展望

(一)天津发展服务贸易的机遇与挑战

服务贸易具有高附加值、高就业,低污染、低能耗的显著特点,是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方面,是未来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随着天津市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从国际上看,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趋势始终未变,制造业全球化带动了生产型服务业的全球化,国际投资越来越倾向于服务业。从国内来看,国家已将服务贸易确定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在“十一五”规划、“十七大”报告、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中,都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随着中国进入入世后过渡期,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服务贸易部门逐步开放。同时,《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协定》正式实施和《CEPA补充协议五》、《中智自贸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的签署,为发展服务贸易创造了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天津服务贸易发展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在政策层面为天津市发展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步伐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环境也日趋完善,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与此同时,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压力加大,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服务产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内各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发达省市,包括部分发展较快的省市,都把服务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纷纷抢抓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先机,参与服务贸易市场竞争的态势日益明显。服务贸易载体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天津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贸易集聚区。特色鲜明、聚集度高的产业集群不多,服务贸易发展缺乏有效载体,制约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二)全面推进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的构想

天津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天津市委九次党代会部署,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改善服务贸易结构,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天津市服务贸易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天津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主要目标是:扩大服务贸易规模,至2011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20%。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在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继续扩大的基础上,提高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比重,逐步减少服务贸易逆差。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重点推进滨海新区服务贸易发展

经过十多年建设,天津滨海新区拥有发展服务贸易的诸多优势,包括独特的区位优势、明显的政策优势、完善的产业优势、良好的区域合作态势以及成功的管理经验,推进滨海新区服务贸易发展,可为促进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2.大力扶持服务贸易重点集聚区建设

坚持统一规划、明确集聚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以优惠政策为驱动,以楼宇资源为载体,以优质服务为保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建设服务贸易集聚区。一是建设国际合作区。国内加快建设中新生态城。境外加快建设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二是建设产业聚集区。包括:服务外包聚集区、休闲旅游聚集区、文化创意聚集区。三是建设国际物流运作区。重点建设海港物流、空港物流、工业物流和石化物流运作区。四是建设商贸服务区。以引进跨国公司为重点,以集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财务中心等高端服务业和中介服务、对外贸易业为支撑,培育形成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的集聚地。

3.协调推动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顺应世界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对文化、软件、运输等重点服务行业部门采取出口促进措施,建立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库,对文化创意项目、服务外包项目等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带动天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4.全力培育服务贸易重点企业与品牌

加大扶持力度,发展优势品牌,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企业。全面研究规划现有服务出口品牌,从中确定一批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品牌,在市场开拓、跨国经营、信息服务等环节予以重点扶持,逐步做大做强“天津服务”。

5.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

依托滨海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功能,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一是在国家现行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础上,加大政策创新力度,重点发展软件开发、服

务外包和售后服务等软件外包产业。二是实施服务外包发展规划和促进保障政策,加快建设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等服务外包示范区。三是建立全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培养和吸引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先进软件技术。

6.完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

一是建立包括“政府、中介、企业”三位一体促进体系,全方位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二是要健全服务贸易服务平台,包括信息服务平台、资金服务平台、政策支持平台,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天津子站,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帮助企业联系国际合作伙伴。组织服务贸易企业赴外参展,为企业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与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建立联系,把有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7.积极培养服务贸易人才

加快服务贸易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大专院校开展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储备未来发展后劲。依托天津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协调高校、政府、协会、企业等各个层面开展服务贸易人才培训,同时加大对服务贸易人才的引进力度,全面提升服务贸易人才素质。

8.努力营造服务贸易发展环境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做到像重视货物贸易一样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上占据重要位置。切实搞好服务促进。服务贸易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将是重要的促进手段,应高效协调、重点推动、扩大宣传,为服务贸易企业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第二篇: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作者:保继刚 来源:中国旅游信息网 加入时间:2003-4-4人气值:16218发展状况 1.1 旅游规划机构概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需求日盛,而规划专家相对短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参与旅游规划的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核心紧密型和松散协作型并存,以后者为主体,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大联合(彭德成,2000)。根据国家旅游局建立的旅游规划专家库和旅游规划机构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经达到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

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6月24日颁布了2002年第9号公告,以下9家规划设计单位被评为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参与我国旅游规划的机构大致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1.1 高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高校地理方面的学者是最先投入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专家。郭来喜等人1985年完成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最有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杨冠雄等人1986年完成的“厦门旅游总体规划”,郭康等人1985年完成的“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北京大学陈传康等人1986年完成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以及1987年完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的旅游开发规划”等等(保继刚,1990),这些工作均对以后的旅游规划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随着旅游科学的综合性进一步地增强,高校中城市规划、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也陆续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的高等院校组建跨系、跨学科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

199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专家完成的省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规划大部分是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牵头,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等省区市规划,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完成了桂林市、苏州市、珠海市、东莞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规划及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中山大学彭华主持完成汕头市、佛山市等规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主持完成广西等规划、北京大学吴必虎主持完成北京市、济南市等规划,北京大学杨开忠主持完成江苏省、洛阳市等规划,北京大学蔡运龙主持完成吉林省等规划、北京大学吕斌主持完成安徽省、三峡地区等规划,湖北大学马勇主持完成福建省规划等······。这些主持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地理学家,这与国际上旅游研究中地理学家占主要地位是一致的。1.1.2 规划设计院

规划设计院比较侧重于具体的物质(形体)规划,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大部分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量的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其他如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都完成了大量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1.1.3 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咨询公司

近年我国与世界旅游组织在开展旅游规划培训和规划研制方面的合作,已从单独的旅游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一致行动。到

目前为止,世界旅游组织组织中标的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四川、山东、云南、海南、贵州五省的旅游总体规划,同时黑龙江正在编制当中。2 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规划存在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底子薄,三是发展快。具体表现为:○1规划人员少,规划队伍小,专业结构分散,组织结构松散;○2规划水平、规划程度不均衡,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明显;○3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研究基础弱;○4规划管理基础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的指导、调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5旅游规划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但离成熟、规范、稳健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彭德成,2000)。

但在不同时期,旅游规划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市场经济特征最为典型,对应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纵观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20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相应的规划特点如下: 2.1 早期——政府主导

中国早期的旅游开发主要是以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尚未起作用,这个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在资源的调查、评价、利用和保护方面工作较为细致。2.2 发展期——着重企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游客成为旅游发展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开发主体,转向引导企业对旅游投资。旅游规划的编制重点转向以市场和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重点转向市场分析和重视旅游产业规划。2.3 成熟期——利益相关者分析

当旅游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旅游发展呈现复杂特点,游客、旅行社、开发商、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忽略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利益相关者,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规划人员逐渐转变为协调人和技术援助人员。

目前,进入成熟区发展阶段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的旅游规划还不多,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的桂林旅游发展规划是其中一例。中国很多旅游地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旅游规划注重旅游相关者分析,多学科合作成为必然趋势。3 旅游规划发展前景展望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GUNN曾经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广阔前景,旅游规划需求旺盛,旅游规划也将蓬勃发展。

未来中国旅游规划预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方法的转变。规划方法的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如规划程序、技术方法等,但其中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规划队伍的组织,这也是规划方法的一个方面。综合性的旅游规划要求的是各有所长的一个专家组来进行规划工作。西方国家咨询业非常发达,并且咨询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行规,这为规划队伍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作为综合性特别强的旅游规划,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拥有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人才,考察承担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和贵州旅游规划的国外专家队伍不难发现,专家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国家,每个专家擅长某一方面的工作,在专家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围绕总体规划开展工作。我国的咨询公司尚不发达,目前的旅游规划多是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加之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有经验的旅游规划专家的供给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相比缺口很大,这使得旅游规划专家队伍的组织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规

划质量和规划水平的提高。但无论如何困难,组织综合性的规划专家队伍开展旅游规划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规划的大趋势,谁转变得快,谁就有机会掌握主动;反之,则要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二,规划供给增多,竞争加剧,规划质量不断提高。

供给增多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专家、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增多。如前所述,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达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到2000年末,我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4所,开设旅游学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多达128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类专业人才。二是国外专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已经有多个省级规划国外规划专家完成,可以预见,国外专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国的旅游规划中来。

供给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规划的供给市场将从无序走向有序,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这三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使旅游规划工作一有了综合性规范,二有了对事物本身及规划内容的规范,三有了对规划单位的规范。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使旅游规划市场管理有一套规则,避免走弯路(魏小安,2001)。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将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第四,从规划的需求方来看,将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和企业并重。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因此,政府旅游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的自动调控作用将逐渐占领主导地位,政府的作用将逐渐转向宏观调控方面。旅游业作为一股新生的经济力量,随着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放开,将会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近几年已经出现了旅游企业委托规划机构编制旅游规划的情况。相信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

第五,从规划机构来看,将逐渐从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所(中心)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的公司(事务所)。这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国家旅游局审批规划资质要求是独立法人机构,二是规划人员产权明晰的要求。参考文献: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6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旅游学刊 双月刊,2000,3

魏小安,2001,转引自《中国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旅游规划——有当前旅游规划热引发的思考》。旅游学刊,16(2):9-15

第三篇: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

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发展状况 1.1 旅游规划机构概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规划需求日盛,而规划专家相对短缺。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参与旅游规划的组织机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核心紧密型和松散协作型并存,以后者为主体,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大联合(彭德成,2000)。根据国家旅游局建立的旅游规划专家库和旅游规划机构库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经达到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

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6月24日颁布了2002年第9号公告,以下9家规划设计单位被评为首批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参与我国旅游规划的机构大致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1.1.1 高校、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以及高校地理方面的学者是最先投入旅游规划研究和实践中的专家。郭来喜等人1985年完成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是最有影响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杨冠雄等人1986年完成的“厦门旅游总体规划”,郭康等人1985年完成的“秦皇岛市老岭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北京大学陈传康等人1986年完成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以及1987年完成的“丹霞山风景名胜的旅游开发规划”等等(保继刚,1990),这些工作均对以后的旅游规划产生了深厚的影响。随着旅游科学的综合性进一步地增强,高校中城市规划、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也陆续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了综合性强的高等院校组建跨系、跨学科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

1990年代后期至今国内专家完成的省和重点旅游城市的规划大部分是高校和科学院专家学者牵头,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来喜主持完成了江西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北海市、南宁市等省区市规划,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完成了桂林市、苏州市、珠海市、东莞市、广东省、湖北省等省市规划及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中山大学彭华主持完成汕头市、佛山市等规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兴斌主持完成广西等规划、北京大学吴必虎主持完成北京市、济南市等规划,北京大学杨开忠主持完成江苏省、洛阳市等规划,北京大学蔡运龙主持完成吉林省等规划、北京大学吕斌主持完成安徽省、三峡地区等规划,湖北大学马勇主持完成福建省规划等······。这些主持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地理学家,这与国际上旅游研究中地理学家占主要地位是一致的。1.1.2 规划设计院

规划设计院比较侧重于具体的物质(形体)规划,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大部分是由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大量的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其他如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都完成了大量风景区和度假区规划。1.1.3 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咨询公司近年我国与世界旅游组织在开展旅游规划培训和规划研制方面的合作,已从单独的旅游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当地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一致行动。到目前为止,世界旅游组织组织中标的国际咨询公司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四川、山东、云南、海南、贵州五省的旅游总体规划,同时黑龙江正在编制当中。2 旅游规划的发展

历程及特点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规划存在三个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底子薄,三是发展快。具体表现为:○1规划人员少,规划队伍小,专业结构分散,组织结构松散;○2规划水平、规划程度不均衡,区域差异、地区差异明显;○3规划理论、规划方法的研究基础弱;○4规划管理基础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的指导、调控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5旅游规划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但离成熟、规范、稳健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彭德成,2000)。

但在不同时期,旅游规划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于相对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的市场经济特征最为典型,对应于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规划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纵观中国旅游规划发展的20年,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相应的规划特点如下: 2.1 早期——政府主导

中国早期的旅游开发主要是以名山大川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政府是旅游开发的利益主体,其他利益相关者尚未起作用,这个时期的旅游规划,注重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研究,在资源的调查、评价、利用和保护方面工作较为细致。2.2 发展期——着重企业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的竞争加剧,旅游企业、游客成为旅游发展关键的利益相关者,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旅游开发主体,转向引导企业对旅游投资。旅游规划的编制重点转向以市场和资源为基础,以产品为导向,重点转向市场分析和重视旅游产业规划。2.3 成熟期——利益相关者分析

当旅游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旅游发展呈现复杂特点,游客、旅行社、开发商、当地居民、政府管理部门各个利益相关者在旅游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忽略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尤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利益相关者,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规划人员逐渐转变为协调人和技术援助人员。

目前,进入成熟区发展阶段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的旅游规划还不多,中山大学保继刚主持的桂林旅游发展规划是其中一例。中国很多旅游地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旅游规划注重旅游相关者分析,多学科合作成为必然趋势。3 旅游规划发展前景展望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GUNN曾经指出:“规划作为对未来的预测,处理可预见的事件,是唯一能使旅游业获得好处的方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广阔前景,旅游规划需求旺盛,旅游规划也将蓬勃发展。未来中国旅游规划预计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方法的转变。规划方法的转变包括很多方面,如规划程序、技术方法等,但其中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规划队伍的组织,这也是规划方法的一个方面。综合性的旅游规划要求的是各有所长的一个专家组来进行规划工作。西方国家咨询业非常发达,并且咨询行业已形成一定的行规,这为规划队伍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作为综合性特别强的旅游规划,任何一个公司都很难拥有规划所需要的全部人才,考察承担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和贵州旅游规划的国外专家队伍不难发现,专家组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国家,每个专家擅长某一方面的工作,在专家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围绕总体规划开展工作。我国的咨询公司尚不发达,目前的旅游规划多是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加之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有经验的旅游规划专家的供给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相比缺口很大,这使得旅游规划专

家队伍的组织更加困难,进而影响到规划质量和规划水平的提高。但无论如何困难,组织综合性的规划专家队伍开展旅游规划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旅游规划的大趋势,谁转变得快,谁就有机会掌握主动;反之,则要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第二,规划供给增多,竞争加剧,规划质量不断提高。

供给增多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专家、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增多。如前所述,我国从事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已达600多人,旅游规划专业机构达40多家。到2000年末,我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4所,开设旅游学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多达128所,遍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年培养大量的旅游类专业人才。二是国外专家、组织的参与。目前已经有多个省级规划国外规划专家完成,可以预见,国外专家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我国的旅游规划中来。

供给的增多必然导致竞争加剧,竞争的结果一定是规划质量的提高。

第三,规划的供给市场将从无序走向有序,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国家旅游局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这三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使旅游规划工作一有了综合性规范,二有了对事物本身及规划内容的规范,三有了对规划单位的规范。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使旅游规划市场管理有一套规则,避免走弯路(魏小安,2001)。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将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

第四,从规划的需求方来看,将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政府和企业并重。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因此,政府旅游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的自动调控作用将逐渐占领主导地位,政府的作用将逐渐转向宏观调控方面。旅游业作为一股新生的经济力量,随着开放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放开,将会直接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近几年已经出现了旅游企业委托规划机构编制旅游规划的情况。相信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旅游上市公司和旅游企业,委托进行旅游规划和研究。

第五,从规划机构来看,将逐渐从高校和科学院的研究所(中心)转变为具有独立法人的公司(事务所)。这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国家旅游局审批规划资质要求是独立法人机构,二是规划人员产权明晰的要求。

参考文献:

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6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旅游学刊 双月刊,2000,3

魏小安,2001,转引自《中国旅游业需要什么样的旅游规划——有当前旅游规划热引发的思考》。旅游学刊,16(2):9-15

第四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的分析及对策

南昌商学院汉语言071班邹杰华

摘要: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本文主要是针对2009年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并且针对分析出来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分析、对策

中国自2001年加入了WTO也快有9年了。在这个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服务贸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建设高效相关产业协调和支持机制,加快我国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自己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现在就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发展状况及问题、对策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进行分析。

一、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

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劳动者向另一国或多国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的交易过程。根据乌拉圭回会谈判中关于服务贸易的定义,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过境交付。指没有人员、物质和资金的流动,只是通过电信、邮电、计算机的联网实现的。

(2)境外消费。指消费者向出口国的流动,如就医旅游、留学等。

(3)商业存在。指一国允许他国的企业或经济实体到本国开业,如外国公司到本国开饭店,建零售商场、代办律师事务所等。

(4)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国的自然人到另一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如讲学、技术指导、医疗服务等。

二、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及问题所在(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2002年至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呈献蓬勃发展的状态(数额见下图)。

纵观上图和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稳步增长,占全球比例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较大发展,服务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既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国内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行列。据有关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贸易排名仅居世界第9位和第11位,而到了2009出口和进口分别位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并且在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目标是4000亿美元,我国的服务贸易的额将进一步加大。

2、贸易逆差显著增加。

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开始产生,尤其是在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逆差额分别为230亿美元、106亿美元、97亿美元和40亿美元。

3、运输、旅游行业占比进一步下降。

2009年,我国运输服务进出口额为70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0.9%,继续成为我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旅游服务进出口额为834亿美元,同比增长8.3%,贸易差额由上年的顺差46.9亿美元转为逆差40亿美元。2006年以来,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2009年这一比重下降至53.6%,低于2006年7.4个百分点。

4、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出口大幅增长。

2009年,我国保险服务进出口额为1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进口113亿美元,同比下降11.3%;逆差97亿美元,下降14.6%。金融服务进出口额为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4亿美元,同比增长27.1%;进口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逆差3亿美元,同比增长20%。

5、其他商业服务成为顺差最大的行业。

2009年,我国其他商业服务进出口额为4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5%。其中,出口247亿美元,同比下降5 %;进口188亿美元,同比下降18.7%;顺差5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4.2%,成为我国服务贸易顺差最大的行业。

(二)、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较多挑战。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低,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偏低,服务贸易行业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有以下问题:

1、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结构中可以看出,占份额最大的前三项依次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这些都可以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的项目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相当不合理。

2、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我国服务贸易项目结构单一,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性服务贸易增长很快,如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由此,尽管我国服务贸易收支增长的态势良好,但项目和地区结构过于集中发展,项目结构和地区结构仍不平衡。

3、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低。

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国际服务贸易,比如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等项目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但是,我国服务贸易中比重较大的项目主要是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而金融、保险及专有权利和特许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4、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外资企业法》、《保险法》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立法未成体系,并且不少领域还是空白。这些严重的反映出我过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5、服务贸易人才缺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培养的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存在一些人才供过于求,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市场急需的人才却供不应求,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旅游、国际会计、广告、法律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不足,严重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发展的问题的探讨,所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面临的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国际贸易这一块,我国服务贸易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要与西方发达国家抢夺市场份额,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空间,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是十分艰苦的。为了加强我国的服务贸易的总额和服务贸易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竟争能力。

1、优化服务行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还要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3、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4、完善法律法规。

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服务业摆到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且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规范。

5、加大服务贸易人才的培训。

人才作为服务贸易的根本,我国要想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大服务贸易人才的培训,对各大高校的相关专业加大财政投入,使相关人员受到更加系统的教育。

四、结束语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发挥现代流通对经济运行先导性作用的高端和前端,也成为通过服务贸易带动和提升现代服务能力,形成在国际市场交易和交换、创造增殖价值的财富实现方式。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的根本措施,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服务贸易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服务贸易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必须加大对服务贸易的重视。根据上述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提出的政策,我可以把我国的服务贸易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盛 斌: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评估与分析[J],世界经济2002(8)。

2、肖中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特征与原因分析[J],涉外经济2002(10)。

3、陈宪,程大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后的对策[J],外贸经济 国际贸易,2002(7)。

4、徐桂英,宋立功: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框架[J],经济论坛,2002(20)。

5、邓世荣: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中的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研究[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3)。

第五篇:服务贸易发展影响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和影响

演讲稿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二战以后,日本于1951年开始恢复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1953年年2月, 日本生命保险、第一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分别出资2.2%、2.4%和6.2% , 参加了东京银行在美国金融业的直接投资。

但到60年代末, 由于金融保险公司的资金力量非常有限, 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在保险业上,主要保险公司中除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协荣生命保险和明治生命保险外, 其它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仍没有明显增长。这种情况在七十年代后期也没有多大改变。

到1979年末, 日本十大保险公司在国外直接投资的当地法人企业只有39家, 而且, 主要是由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和协荣生命保险建立的。其中, 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的子公司虽多达19家, 接近总数的一半, 但不论是独资经营, 还是合资经营, 投资的规模都很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然而,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例如,十大保险公司同时开始或加强了对外直接投资, 在短短几年内就建立起了53家当地法人企业, 超过了以往的总和。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并独资经营了资本金超过3000万美元的较大企业。由于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不断增加, 规模也不断增大, 其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也迅速上升。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1984,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额由1983的11.67亿美元猛增到20.85亿美元, 占当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0.5%, 首次成为日本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业者。1985年和1986, 又连续猛增加82.7% , 分别高达38.1和了72.25亿美元, 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也分别高达31.2%和32.4%。到1987年3月末, 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投资余额达180.8亿美元, 一举超过了商业部门的145.3亿美元, 矿业的124.3亿美元, 在对外直接投资行业中跃居第一位。

在四大非制造业投资中,商业投资是日本最先开始的对外直接投资,而金融保险业投资是在8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80年代后期,金融保险业投资不仅是最主要的非制造业投资,而且还牵引了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在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达到顶点的1989,金融保险业投资为20424亿日元,占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0.2%,同,金融保险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2.6%。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与社会领域发生了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

济泡沫带给日本国内持续的经济紧缩和衰退,促使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90年代以来,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稍稍超过1989的水平。

金融保险业出于信息收集的目的较强,1994年达到对外直接投资25.7%的比重。值得指出的是,日本金融保险业在经历198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泡沫后,暴露出诸多管理、信用和风险问题,使得1990年代以来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收集信息的目的增强外,强化地域系统统筹管理的功能叶明显加强,由1994年的1.5%增至2002年的3.5%,而处于资金调剂及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有所减弱,由1994年的28.4%降至2002年得2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给日本保险市场带来巨大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市场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重组成为方向,其中既有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重组、寿险公司内部的重组,也有寿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之间的重组,整合过程持续了5-6年时间。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方面,2001~2004年,商业投资为721亿日元,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35亿日元,分别占对华投资的39.1%和29.0%。2005年,金融保险业投资为597亿日元,商业投资为534亿日元,分别占对华非制造业投资总额的36.6%和32.8%。2004年,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日本对海外服务贸易业,特别是对金融及保险业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日本又以欧洲为重点投资地区。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对欧洲“按行业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2001-2004年间,日本对欧洲的贸易和金融及保险业的年投资比重均超过当年对欧洲投资总量的50%,分别达到50.21%,57.37%,54.08%和53.14%。其中,金融及保险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1.77%,43.94%,34.10%和48.30%。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对欧洲投资的重点放在非制造业的贸易,金融和保险业及服务业,这使该地区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PPT: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末)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

60年代末,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发展缓慢。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七十年代初,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金融机构和证券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直接投资的规模都相对较小。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进入八十年代后, 特别是1984年后, 日本金融保险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出现了异常的发展。

这一时期, 日本金融保险不仅对外直接投资的件数增多, 投资规模也普遍增大,也在国外进行了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

金融保险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结果, 不仅使其成为日本金融、保险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主要部门, 而且, 使日本对国外金融、保险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进入1990年代以来,日本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大量产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移向海外。由于泡沫经济的影响,金融保险业投资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在整顿中逐渐恢复,在1998恢复到20964亿日元。

五、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相比之下,2003年后金融保险业投资却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保险市场并购重组基本完成,市场结构趋于稳定。在监管机构为市场主体创造较为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允许其按市场化原则竞争、重组,有利于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实现保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日本对海外服务贸易业,特别是对金融及保险业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长期以来日本对欧洲投资的重点放在非制造业的贸易,金融和保险业及服务业,这使被日本金融保险直接投资地区非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

下载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前景展望(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

    7.2行业影响分析 7.2.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1、我国中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

    浅谈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浅谈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伴随着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创新,电子银行业务已逐渐成为各大银行发展的焦点。本文将从国内外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 要: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气体的低粘度、高扩散系数和液体的高密度,且化学惰性,无毒无腐蚀,临界状态容易实现,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环境友......

    东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东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东软的概况 1991年,东软创立于中国东北大学。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等。目前,公司拥有员......

    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SCADA系统概述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的应用领域很广,它可以应用于电力系......

    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发展概况 1.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中,我市拥有全部7大类的旅游资源,其中人文旅游资源83处,自然旅游资源24处......

    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本作为人际间信息交流中介的手机,现在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并逐渐演变成手机媒体。手机媒体体现着不......

    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贫地耕者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险业的发展现状自然符号发展中国家保险业的普遍现状。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故保险业的规模及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