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公务员群体现状的研究
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公务员群体现状的研究
内容摘要
青年公务员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本文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上海市市级机关青年公务员群体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发现并分析青年公务员关于职业归属、组织文化、住房等方面的群体性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包括健全激励机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倡导民主氛围、建设趣缘团体等。其中,市级机关的团组织要着眼于青年公务员的“成家立业”,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公务员发展。
关键词
青年公务员 市级机关 群体现状
一、市级机关青年公务员“素描”
《公务员法》将于2006年1月1日施行。为了更好地了解青年公务员群体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上海市市级机关团工委组成课题小组,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我们发放了1500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8.8%,样本抽样率为11%;我们还走访了16家市级机关,对近200名青年公务员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对市级机关青年公务员的形象作如下“素描”。
他年龄在35岁以下,共产党员,学历为本科,未婚。他在市级机关工作的时间不长,职级不高,但工作时需要有大局意识,工作量较大,经常得和全市众多的下属机关打交道,加班属于家常便饭。因为可以直接参与较高级别的会议或活动,也可以与市领导或一些重量级人物接触,因此加班有时对他们来说可以有某种满足感。他可以说是本部门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由于年轻,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强,工作也颇为出色,受到领导好评。他的工作会有时会使他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成就感。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把公务员看成是一项“职业”,而较少考虑成一项“事业”。
老百姓会认为他经常会有些“灰色收入”,各方面福利待遇肯定不错。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收入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由于缺乏体育锻炼,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业余时间较少,若有时间则喜欢待在家看书、看电视或碟片。他也喜欢上网,且时间较长,上网经常是寻找相关资料和浏览新闻。但是由于机关环境相对封闭,他的信息量不大,常常会觉得不能赶上最新潮流。
“成家立业”是他的总体目标。成家问题包括了婚姻和住房;立业问题主要包括学习培训和个人发展。在这两个问题上,团组织被期待发挥更大作用。
二、市级机关青年公务员群体总体状况
在整体素质方面,他们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各部门主管领导的充分肯定。调查显示,他们在思想素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处于较高的水平。有九成青年公务员为党团员,其中共产党员为61%,共青团员为29%;学历九成为本科以上,本科占74%,研究生及以上占16%。其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坚定,关注时政,社会正义感较强,工作成就感源于为人民服务。在网络方面,逾七成青年公务员每天上网,对网络也都有理性认识。
在工作状态方面,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强,已经成为各部门的生力军和主力军。青年公务员队伍整体稳定,他们的工作现状与其原先的期望基本相符。15%的青年公务员认为与自己的期望相比“很符合,感觉良好”,64%的青年公务员认为“比较符合”。青年公务员对于“人际关系”满意度是最高的,有89.5%的受访者对此项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这说明各个机关中对青年公务员“感情留人”这方面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他们也较为认同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晋升。
在个人发展方面,青年公务员认为职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学识、能力”(见图1)。近九成青年公务员认同“终身学习”,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逾七成人自费参加社会培训。八成人认为轮岗制度会起到积极效果,他们认为他们在不同岗位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学习到更多的技能。这说明青年公务员十分愿意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去熟悉、学习业务,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和经验,而较少关注工作岗位的性质。此外,有49%的青年公务员每年都要读五本以上的书籍,有的甚至高达几十本,他们的阅读面也十分广泛。
图1、青年公务员认为职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图2、青年公务员对本单位团干部的评价
在共青团工作方面,分别有五成和六成青年公务员对党团组织和团干部持肯定性评价(见图2)。当问及“本单位团组织最应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时,以下三个方面的比例最高:“开展凝聚力活动,帮助团员青年解决实际问题”(57%),“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为个人能力展示创造机会”(47%)和“成为团员青年工作上与领导沟通的桥梁”(35%)。另外,青年公务员对团的活动要求多样,个体意识较强。他们最想参加的前三项团组织活动依次为素质拓展培训(33%)、体育活动(22%)和专家讲座(14%)。较多的人希望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参加活动。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一)对职业属性敏感,事业心相对淡化
1、“工作稳定”成求职首选因素,“个人理想”退居其次
通过对择业动机的调查我们发现,青年公务员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为:工作稳定(45%)和专业对口(17%),而因为“个人理想”而当公务员的只占14%。“工作稳定”和“专业对口”只是“公务员”这一工作的职业特性,而“个人理想”则是与公务员有关的信仰和理念,是与“事业”相关的;这种选择结果说明目前的青年公务员倾向于将“公务员”单纯的认为是一种职业,而忽视了其政治特性和社会意义,事业心不强。
2、对收入和福利满意度最低,外企白领成主要参照群体
在分类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年公务员对于收入和福利的满意度是最低的,分别有37%和32%的受访者在对这两项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而通过访谈我们进一步发现,不少部门的青年公务员普遍对自己目前享受的收入及福利待遇表示不满,甚至抱怨,而他们参照的群体基本均为“月薪万元的外企白领”。这说明正因为青年公务员的事业心不强,使得在现实中他们依然十分重视“收入和待遇”等物质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与其它职业作比较。
3、成就感不明显,家人荣耀感大于自身感觉
调查显示,有33%的青年公务员认为工作具有成就感,有29%青年公务员认为没有成就感,有38%的人选择说不清,就整体而言,青年公务员的成就感并不明显。而另一方面,调查显示,61.1%青年公务员父母为他们感到光荣,而就青年公务员自身而言,当他们与同学聚会时感到有优越感的人只有9.2%,有72%的人选择“大家都差不多”,这说明家人对于“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成就感要大于青年公务员自身的感觉,青年公务员对于公务员这一工作的成就感和荣耀感均不是很明显。
(二)受组织文化影响,创新活力逐渐下降
1、青年公务员对于组织氛围的影响有限
当问及对“新进一个科室,发现同事们关系不融洽,工作效率低”的反映时,48%青年公务员选择“做好自己的事”,有26%选择“自己努力,带动他人”,12%选择“努力适应这种氛围”,这说明当青年公务员进入一个不良的工作氛围时,大多数人的反应是中性的。而通过访谈发现,青年公务员在工作氛围方面总面临着“遵循”与“创新”的两难选择,不少青年公务员甚至矫枉过正,过度压抑自己的个性,全盘向“老机关”的作风看齐,最终变成“墨守陈规”。
2、青年公务员生活圈子狭小,生活较为单调和平淡
青年公务员交往主要局限于以前的同学(46%)和现在的同事(33%)。而55%的人闲暇时间大部分是在家中度过,他们做得最多的依次是看电视(43%)、上网(39%)、看书(30%)、在家休息(26%)、看报(20%)、看碟片(16%),可见花费时间和精力较少的活动是青年公务员的首选。通过访谈以及对数据的交叉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这与其工作年限有关,刚工作一年或两年的青年公务员还保留着“户外郊游”或“健身”等有活力的爱好,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他们会趋于一些“安静”的活动。同时,座谈中不少青年公务员还认为自己的交际圈子越来越小,自己的信息量赶不上在其他岗位上的同龄人,甚至觉得自己所处的青年公务员群体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业余生活和交际是反映一个群体“活力”的重要指标,青年公务员的业余爱好和交际情况反映出他们的活力正在被传统的机关氛围所同化、消磨。
3、危机意识与倦怠感的冲撞:公务员工作年限与学习动力倒挂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刚进机关的青年公务员往往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但是随着在机关工作年限的增长,他们的热情与能力在逐渐消退。首先,稳定的工作往往使其倦怠感战胜了危机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其次,相当一部分青年公务员认为,机关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影响了其信息量的扩大;第三,稳定的工作让他们的学习动力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因此,还造成了学习机会与学习热情倒挂的矛盾。工作年限少,很多高质量、高费用的培训(如出国或学历培训)无法享受;而当他们有此学习机会时,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已开始下降。
(三)住房与收入是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近五成青年公务员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总体还贷压力大
调查显示,48%的青年公务员拥有自己的住房,31%与父母住在一起,14%租房。事实上,随着房价的上涨,社会上许多人都存在着购房压力,公务员也不例外,“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成为他们最大的愿望。有44%的青年公务员认为最大的生活问题是“住房”。即使那些已经拥有住房的公务员,他们中的88%仍然要偿付贷款,有24%的人每月偿还贷款占其收入的一半以上。目前青年公务员每月的住房补贴为每月基本工资的5%,约为50元。青年公务员普遍反映,“每月住房补贴还不够付1/3的物业费”,在如此高的房价面前,住房补贴实际上是微不足道,有人形容此补贴为“千年买一房”。
2、2001年成为青年公务员福利保障的“分水岭”
由于在2001年实行了新的福利政策,从2001年1月1日后进入机关的新公务员就享受不到福利分房和货币分房。工作五年以上和工作五年以下有着一条清晰的“分界”。从整体上看,2001年前进入机关的公务员烦恼更少,他们中42%的人“生活中没有突出问题”,而后者占32%。公务员队伍内汇集了许多精英,硕士和博士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他们在看中工作稳定的同时,也期望在待遇方面能得到提高。他们认为,“2001年以前青年人关心个人发展;2001年以后,青年人关心基本生存,把个人发展先放在旁边。”
3、收入在客观上降低了青年公务员的生活水准
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应当说是相当优秀的。参照同龄人,他们至少要维持其“体面”的生活,这就在“吃、穿、住、用、行”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实际上,公务员目前的收入是无法维持他们这样的生活要求。正如前面的数据反映,青年公务员在参加同学聚会时,仅有9%“有优越感”,甚至还有6%有“自卑感”,他们“底气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不高。“我也很想和我的那些朋友在周末的时候出去潇洒,但是我们那些收入除去家里的吃用开销之后,就没有办法再出去娱乐了,只能乖乖地待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有21%的人表示如果能够应聘到企业高收入的工作,他们会选择跳槽。
(四)青年公务员的其它群体性问题
1、职级不高,八成为副科以下
调查显示,86%的青年公务员职级为副科以下(包括副科),在工作三年和工作四年的公务员中分别有76%和66%还是科员。16%的人对“部门晋升制度”表示不满,认为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表面上大部分人对晋升与否并不是非常在乎,只有11%的人表示“在有晋升机会的情况下”,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但实际上他们也希望能够在职级上有所进步,这符合他们追求个人发展的需要。
2、休假难以落实,普遍认为“休假制度”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休假制度”也是青年公务员认为需要改革的制度之一。18%的人对这项制度表示不满意,65%的人没有享受过公休假,其中48%因为工作没满五年不能休假,30%因为部门的需要。座谈中,他们对五年休假年限的反响最大。在那些工作任务较重的机关,青年人能不能休假还要视部门领导而定。“领导不休假,下面也不好休假,一级看一级”。
3、培训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培训效果不理想
青年公务员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意愿强烈,但学习机会却较为缺乏,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一些青年人感兴趣的培训往往是“论资排辈”,这对于资历较浅、级别较低的青年公务员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品”。这种学习欲望强烈与学习机会缺少的矛盾可能还会抑制青年人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之产生抑郁的情绪,不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除此之外,培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较多的是流于形式。比如计算机培训,其中的内容对于青年人来说都早已掌握,没有必要让他们再学习一次。
4、三成青年公务员每周加班在2次以上,工作量大是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有33%的青年公务员每周加班次数在2次以上,有7%的青年公务员每周加班次数在4次以上,没有加班的青年公务员只占21%。而就每次加班时间来看,28%的青年公务员每次加班时间在2-3小时,有22%的青年公务员每次加班时间在3小时以上,而每次加班在1小时以下的公务员只占15%。这说明加班次数较多,时间也较长。有72%的青年公务员认为加班是因为“正常工作时间无法完成”,所以说“工作量大,时间紧”是加班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过机关与机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任务重、工作紧的部门,甚至是“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证”。
5、近七成青年公务员身处亚健康状态,过半人不参加体育锻炼
对于22-35岁这个年龄段来说,本应是一生中身体状况最好的一段时间,精力旺盛、抵抗力强,但是他们普遍对自己身体状况评价不高。66%的青年公务员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只有28%的青年公务员认为自己身体健康。调查显示,15%青年公务员患有精神衰弱,29%患有肠胃疾病,11%还有呼吸道疾病,只有32%的人没有任何疾病。同时,青年公务员参加体育锻炼很少,而且身体越差,参加体育锻炼的越少。认为自己“亚健康”的青年公务员中,有58%的人是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而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的,有28%的人每周锻炼2-3次。
6、“新上海人”具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困惑
如果我们把从外地到上海来工作,并拥有上海户籍的人称为“新上海人”的话,青年公务员中有24%为“新上海人”。在这些人中有54%的认为自己在上海学习、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住房问题”,还有25%的人认为是“对上海没有归属感”。这两个问题涉及了新上海人的物质和心理层面。
(五)团组织的凝聚力呈下降趋势
1、团的活动主要依赖团干部的个人魅力
调查发现,对于团组织活动,青年公务员认为“帮助不大”(26%)、“参加得很少,不了解”(25%)或者“组织的活动少,不了解”(22%),而认为“很有帮助,确实提高了自身素质”只有27%。有青年公务员在座谈会中指出,“在机关唯一能拒绝的活动可能就只有团组织的活动了”。在这种情况下,团的活动就只能主要依靠团干部的个人魅力了。
2、受挫时大多不向团组织倾诉
调查显示,有60%的人在受挫时愿意找人倾诉,而在这些人中只有0.1%的人愿意向团组织倾诉,53%的人的倾诉对象为亲友。从理论上讲,团组织是代表团员青年们的利益,应该成为青年人受挫时的主要倾诉对象,但是事实却非如此。这一方面说明团组织在做与青年人沟通的工作上还有欠缺,另一方面说明了团组织缺乏资源,不能解决青年人所面临的问题,青年人会认为找团组织倾诉“没有用”。
3、团组织的活动吸引力不够,偏重于娱乐性
青年公务员希望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个人能力展示创造机会”,最想参加素质拓展培训等。但是实际的团组织活动却较多地侧重于外出旅游、唱歌、聚餐等娱乐性活动,而思想交流、能力展示、学习知识、社会公益等方面的活动则开展得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举行这些活动就会让团员青年感到团组织的活动意义不大、比较乏味,参加完活动之后没有收获。
四、相关建议
我们认为,青年公务员群体最关心的问题可以用“成家立业”来概括。“立业”方面应当包括其发展空间、工作状态、素质提升等,在“成家”方面则应当包括住房、业余生活、婚姻问题等。团组织也应该在其中寻找到合适的介入空间,从而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工作方面,要健全激励机制,侧重精神激励,激发他们对于公务员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真正地将公务员工作当作一份事业去做;要进一步落实轮岗制度,让青年找准工作兴趣点,提高工作积极性;要完善休假制度,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保证青年公务员的休假权利;要加速落实“阳光工资”,消除公务员内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要创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增强青年公务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个人发展方面,要进行青年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平衡单位里新老同志的培训机会;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提供“菜单式”、学分制培训方案,将机关培训和他们自身的兴趣相结合,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
在生活方面,建议为2001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公务员提供低息或免息住房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困难;要坚持工间操,倡导健康生活理念;要大力建设机关趣缘团体,增加青年公务员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要加强机关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创造平等、协商的民主氛围。
在共青团工作方面,要找准定位,做青年个体或其他组织无法完成的事。例如,团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举行跨部门的各类比赛和联谊会、举办高层次的报告会、创建内部网络论坛以提供交流平台等;团组织还要善做“翻译”,关注青年公务员的生存发展状况,代表他们的利益,反映他们的心声。
第二篇:健身房群体研究
个案研究报告
《健身房群体的个案研究》
健身房群体研究
一、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12家北京健身房内健身群体为调查研究对象。其中外商独资5家、中外合资1家、私营6家;其中,规模较大的5家,中等规模2家,较小规模5家。
二、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设计健身会员调查问卷,调查表属“不记名式”,填写问卷采用计划时间内组织健身会员填写,填写完毕收回的形式。2.2、访谈法:通过对健身房健身群体及管理人员、教练的访谈进行了解 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的内容及调查数据用统计学处理。2.4、比较法:就不同的比较依据,比较不同健身机构健身群体特点。2.5、资料查阅法:翻阅与健身相关资料数据,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
2.6、实地观察法:到各场所进行实地观察。选取北京近10多个在规模、名气、特色具有不同特点的健身房进行实地了解、以点带面。
2.7、个人经历及历史印象总结:我是个健身爱好者,做个案研究为我提供了对身边的健身房群体更深入、细微了解的机会。在这个个案研究报告里,我也是站在被研究群体其中的一份子来观察和分析和总结的。
三、结果与分析
1、健身群体健身意识伴随着健身事业的发展而成长、成熟
中国的健身业发展历史并不长。数据:中国最早的健身房开设于80年代,经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健身房在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注册的健身场所有10%是1988年开业的,90%是1998年后开业的,50%是1996~1997年开业的。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北京、广州、上海、安徽、四川等地的健身场所数量均在千家以上。
我97年我开始迈进健身房。就是在那个时候去健身房锻炼的人也并不多,健身群体大多数属于把健身当作时尚生活的类型,健身费用相对于当时的 2 社会个人收入也偏高。根据老百姓的一般购买心理,人们愿意去购买那些能够快速、恒久体现其价值的商品。而健身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体验健身的良好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很多人不愿意在刚迈过温饱线以上就去将钱奢侈花费在锻炼健身方面。那个时候,大多数健身人对健身的了解仅处于懵懂、初级的阶段。那个时候我和我身边的健身人一样,去健身房是一种好奇。对于健身器械的具体功能、健身课程的设置目的并不是很在意,基本属于盲目随从。教练与健身会员之间沟通也很少。
就像中国健身业的发展那样,2002年以前,健身业的发展非常缓慢,健身群体的数量也增长缓慢。2002 年北京国际健身大会第一次召开,规模不是很大,但很多国外健身机构开始开发中国内地的市场了。随着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人们的健身意识加强了,尤其是 SARS 以后人们更重视健身。我和健身群体中的每位成员一样,目睹并伴随着健身业的成长。这个阶段,很多健身房如雨夜后的新芽,一夜之间便跳入人们的视野,鲜绿、新活,有着 强劲的生命力。一些外资健身房有着先进的管理和更贴近的服务,器械设备更加专业。他们提供更为详尽的让顾客了解健身和健身目的及如何科学量身测试的资料和说明性资料。在会员加入这些健身机构之前,健身机构都会有会籍顾问为健身客户做尽可能的详尽的介绍,包括他们提供的健身项目,其用途、设置目的,如何与健身个体的结合。还会有关于健康、饮食、营养方面等的建议。这些都促进了健身群体对于健身概念及内涵的进一步了解。他们开始懂得健身不是减肥,健身存在科学的程序,健身需要依自身情况安排设计公共课程、一定时间周期之内的健身频率安排等等。
中体贝利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开始全国范围连锁经营的健身机构,它是国家体育产业总局和美国贝利公司合作的产物。北京最早、姿态最高的青鸟健身机构也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扩张自己。浩莎、英派斯、奥力、一些高档社住宅区的会所等健身机构之间争夺市场和顾客的竞赛开始了。广告宣传、优惠政策、店面装饰粉墨登场,健身群体的数量在扩张,健身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改变以前时尚消费一族占主要比例的格局,健身的“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事物的成长成熟总是有为其提供发展土壤的前提条件的,根据我对身边健身伙伴、教练、及其他健身机构人员的访谈,了结到无论健身历史时间长短与否,基本上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对健身从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甚至误解到逐渐正确认识的过程。健身群体也在依据自己的这种认识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场所。
2、健身群体年龄结构中青化。
调查结果表明,到健身场所进行健身的,以20~40岁这个年龄阶段为主,占了90%。这与我国体育人口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刚好形成互补态势。到健身房消费,对经济有一定的要求,中青年这个年龄阶段都有经济自理的能力和较强的支付能力,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价值观念。而且中青年这个年龄阶段工作都比较紧张,余暇时间相对较少。但目前几乎所有的健身机构一般开放时间都比较长,有的大的健身机构营业时间从早晨7:00-晚10:30,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消费。20岁以下的基本上属于各类在校学生,但有些学生也利用寒暑假到健身房消费。年龄结构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健身房锻炼的很少,由于他们有很多余暇时间,有的就在社区里公共免费健身区练习,即可达到健身的目的,又可以充实生活,互相交流,消除孤独寂寞感。
3、健身群体的健身消费选择结构特点
如今北京健身房根据消费价格、服务内容、器械档次、场地面积、消费人群可分为高、中、低三类。
据调查,高档健身房健身群体一般为私企老板、成功者、演艺明星、企业高级白领。高档健身机构设备和器材大多是国外进口,环境、服务较为高级,所提供的健身娱乐项目较多,此外,还有专门的私人教练陪练。如:青鸟、英派斯、中体倍力、奥力等被大多数消费者定格为高档健身俱乐部,它们在经营方式上有一个共同点:这样的健身机构一般采用年卡会员制,基本不售月卡或次卡。每年消费价格在5000元至8000元不等。例如青鸟的一年健身费用总计6800元,半年需4500元,其中包含入会费1800元;英派斯的年健身消费价格为6466元;要想在中体倍力健身一年,消费价格则接近8000元。奥力健身的年卡也将近7000元,其中含入会费1500元。然而上千平米的健身场地面积、健身器械的档次、室内空气质量、服务内容满足了不同需求者的要求。消费者在选择芭蕾舞、踏板操、跆拳道、瑜珈等特色课程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桑拿、蒸气浴、中医保健按摩、网吧,会员还可以在俱乐部举办的各种活动中享受健身以外的乐趣。(见后附《理想环境调查表》)
中档健身房的健身群体一般为场所面积较大,健身器械和辅助设施较为齐全,服务项目比高档健身房较少;低档健身房场地、设备较为单一,服务项目较少,且大多没有专业的私人教练陪练。北京中低档健身场所年消费价格没有太大差别,一般在2000元左右,对消费者实行年、季、月、日以及单次消费的方式。但由于费用便宜,故受到多数健美健身爱好者的青睐。例如,北京体之杰俱乐部年卡价格为1999元,季卡为698元、月卡298元、日卡60元、单次健身30元;浩沙健与美俱乐部年卡为1800元,月卡239元、单次30元。高档社区里的会所如都会国际会所面积不大,器械也较少,月卡280元,季卡680元,年卡3300元(含游泳、健身、桑那、按摩等服务),次卡40元。而作为典型的中档俱乐部,体之杰的服务内容有所不同,专门的体质检测仪器可以帮助所有入会者进行体质检测,健身者可以根据其检测结果,科学和有针对性地健身。另外,近千平米的场地面积和采用VR技术的网络健身器是吸引锻炼者的“法宝”。相比较而言,浩莎健与美俱乐部的服务内容较少,健身者锻炼后仅仅可以淋浴、更换衣服或是短暂休息,而且这类低档健身俱乐部会员活动也不多。
健身群体一般会根据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机构。如大多都会考虑与自己的单位或住所的远近问题。有些健身者就近选择工作所处的写字楼里的健身场所,有的利用上班中午的一小时吃饭休息时间还可以练习瑜伽等课程。就是下班也很方便;有的选择距离自己的处所很近的健身场所和居住社区的健身会所,平时下班或周六日可以就近健身。
还有的健身者不愿一次性消费较高的年卡费用,或者经常性出差,健身时间不固定的,中、小场所的健身场所提供的月卡、次卡为这部分群体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健身群体选择消费健身除了考虑地点以外,经济收入也是选择的前提基础。健身群体的健身消费数字也基本和其收入成正比例增长。有数据调查表明,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1000元/月内时,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年支出也在1000元内。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1500-2000元/月时,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年支出达到1500元以上。人均月可支配收入达2500-3000元/月时,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年支出跳到2700元。可支配收入达3000-4000元/月时,用于娱乐消费 4 的年支出在3700元。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到4000-5000元/月时,用于娱乐消费的年支出也跃到了8000余元。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好象到后期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大部分用在了文化娱乐消费上。这正好说明人的需求是有阶段不同的,在初级阶段首先要满足的是衣、食、住、行。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衣、食、住、行基本满足了,消费支出的投入就向文化娱乐消费倾斜。
4、健身群体的健身目的分析
(图标请见后附《健身目的调查表》)
以增肌、塑造身材为目的的。根据调查,目前去健身房健身一族,以增肌、塑造身材为目的的占据38.2%的比例,这类人群一般在感觉自身形体不够完满或者因为过度肥胖而选择去健身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保持和塑造体形一类,通过丰富的集体课程和器械的配合锻炼,可以轻易达到塑身的目的。对于肥胖一类人群,现在健身房都配有付费私人教练,可以根据会员的体形特点量身制定健身计划,有的一个月下来就痩20-30斤。而且有些健身房也以此为穴头组织暑期或寒假的付费减肥健身训练营,由专业健身教练带领做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并设立一定的奖项,鼓励肥胖会员参加来修正自己的体形。目前这样的训练活动很受一些目的性减肥者的青睐。央视5台《早安中国》的一挡节目就专门是减肥训练营的全程报道,痩身者前后体形的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
消遣娱乐、调节情绪为目的的。现在城市的就业和职业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承受着很重负荷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一些健身者利用下班和空闲的时间泡在健身房里释放压力找回自我。一些带有趣味性、技巧性的集体课程如拉丁、爵士舞蹈、现代舞蹈、能带给健身者愉悦的感觉,课程中的技巧要求有助于刺激、激进人脑的应变和记忆功能。在公司和朋友聚会中,来一段风情拉丁、刚柔并济的爵士舞蹈既活跃气氛又增加人格魅力。富有刺激、挑战性的课程如搏击、跆拳道、动感单车能给健身者征服欲望、超越自我的感觉;而芭蕾具有艺术气息、瑜伽可以平和心境,这些课程符合期望颐养心神的健身者的味觉。还有一些健身者还将商务消费“搬”进了健身房,“请吃饭不如请出汗”就是时尚的健身房商务消费的体现。请客户去健身房健身,在健身的过程中增进情感交流,增加合作机会。据调查,把消遣娱乐、调节情绪最看重。
“时尚生活的一部分”为健身原因的。健身房不乏并不以塑身塑形为目的而当作时尚一部分的人,也不乏每逢假期带着稚嫩青春面孔的学生族。这些人大多相对生活条件优越,买了健身卡也不经常去健身房,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灵在这方面的需求。有些时候锻炼结束和和健身教练聊起来,教练还会提到这一类人群:通常是刚刚接触健身房,还有就是认为健身成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是一见引以为傲的事。有些学生去健身房一般都是家长“资助”,现在中学生中存在虚荣攀比的现象,健身也是谈论的话题之一。
“增肌、塑造身材”为目的的。这类人到健身房一般都有很明确的目的,就是增肌、塑造美好身材。造成人体臃肿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身体的脂肪含量过多。打个比方,有的女性年龄过了30岁,体重没有变化,但是以前的有些衣服就是穿不进去了,原因就是身体中的肌肉少了,而脂肪含量多了。这里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观点:减肥并不是减体重。而是减掉了身体中多余的脂肪。健身的主要变化是人的身体的三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是塑形。我是一个健身爱好者,健身这么多年,我的体重基本上没有很大变化,但是三围确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我得三围是84、64、89(cm), 5 基本上算比例匀称的体型。国际上通用的单位是英寸,使用cm单位测量三围的就根据1英寸=2.5400 厘米换算。另外,还有懂得了很多其他的健身知识,在健身时除了私教指导以外,也可以根据情况自己调节,如:每个人的最佳减脂心率是:(220-正常心率)×(60%至80%),那么比方说在跑步的时候自己就可以根据计算结果调整自己速度和频率了。
目前的健身房在会员入会以前都会提供免费的服务,就是帮会员检测其身体中的脂肪含量。目前北京市健身房通用的一套标准是,先用专业的塑料脂肪测量标尺(外形很像塑料钳子,但在两个尖端有回勾,在其前端有数字度量,以确定脂肪含量)取身体的五个点分别测量脂肪含量,这五个点分别是:上臂后侧、腰部、背部、大腿前部、小腿
,然后根据一套科学的计算公式推出数值,接着在已经做好的对照表找对应的数值,来确定会员的脂肪含量的状况。我们常人的体内脂肪含量一般不要超过20%,会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脂肪含量超过20%以上,就进入了肥胖或超肥胖的行列。目前世界上身体脂肪含量最少的人是美国NBA职业篮球运动员乔丹,他的身体脂肪含量只有3%。也就是说如果体重100斤的话,身体的中只有3%是脂肪,其余都是肌肉。我的健身俱乐部给我做的脂肪含量测试是16.7%,对于平常健身的女同胞一族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一般对于脂肪含量在20%以下的健身者来说,健身的重点就放在身体的局部塑形方面了。
以“社交”为健身目的的。包括很多种形式,如健身爱好者之间的“物以类聚”、单身一族健身同时希冀增加更多结识朋友的机会。通过调查,只有5%单纯以社交为目的的,占健身目的的比例很少。
5、健身群体相互之间的沟通及传播状况分析。
健身房健身者之间的沟通。健身房健身者之间通常是在健身进行中来相互交流的。一般围绕和健身有关的话题较多。如沟通彼此的健身历史,在此当中提及彼此对于某个健身项目的评价和认识。一个和我一同健身的大姐讲述她在1997年在深圳的时候就开始健身,她很感兴趣的健身项目有动感单车、踏板和拉丁。经常锻炼的人比起同龄人总体上看起来年轻、精神焕发。这位大姐今年快50的人了,很多人都说她看起来象30多岁的样子。很多健身者在健身时讨论如何能科学塑身?讨论如何能快速减肥?还有些看着已经很“骨感”几乎接近“排骨”形的女性还总爱嚷嚷最近又胖了几斤如何如何。旁边一些体态较胖的就感觉在无形中刺激她们的神经一般。健身者沟通的话题最多的还有关于健身教练,沟通场所可能是健身房的各个角落:饮水处、更衣室、浴室、按摩房、桑拿房、器械区、集体课前的跳操房、瑜伽室……..谈论的内容一般为教练所负责集体课程的质量,教练专业水平、教练的敬业精神等。
健身会员之间的谈论和沟通往往也反映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些健身者是邻居、朋友、亲戚等搭伴一起锻炼,很多谈起自己健身之余的生活,有成天打麻将的、有连夜泡酒吧的、有忧虑工作业绩的、有刚逛街买的新衣服拿出展示的…..还有一起交流某些观点的:如现代女性要不要经济独立?、健身的最重要目的是什么?、超级女生到底支持谁?《大长今》电视剧吸引人的地方到底在哪里?等等。
在这些交流沟通中,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文化修养等有了初步的判断和定位,同时交流了很多社会现象及彼此的观点。健身房教练与健身者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
集体课程是为了配合器械设立的健身会员的综合性课程。器械一般在肢体的力量训练方面、短期塑形方面具有优势;而集体课程一般注重综合全方位的训练,有侧重训练柔韧性的、有侧重训练技巧性的、有侧重训练体能的等等。由于目前国内健身市场,健身者对于私教课程的效果不是太了解和接受,对于大多数健身者与健身教练接触较多的场合还是在健身房的集体课程中,如:有氧健身操、瑜伽、拉丁、踏板、搏击、太极、爵士舞蹈等大多安排集体课程。教练会在集体课程中编排每节不同内容的小段,按照循序渐进的过程完成整个计划的训练,一般教练会通过会员做动作的标准程度、肢体语言来了解不同会员的身体素质、接受难易程度、协调性等判断和掌握健身会员的总体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有专门关于会员选择私教的考虑因素调查。因为安排私教课程赚取收益是健身房除了收取较高会费以外的另一个重要收益点。目前北京市的健身房一般私人教练的训练价格是100元/小时,健身房私教部的主管训练费用为180-200元/小时,知名一点的教练费用在300-500元/小时不等。一般训练时间健身房见建议每次不超过2小时,但健身房会针对健身会员制作量身的私教课程的话,一般为一个月时间,所以,这样下来,要想只通过私教课程达到理想体形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在这次调查中,体现了健身会员对选择私教共同方面因素考虑的重要性。调查显示,教练的专业水平还是选择私教的最重要因素,占21.0%的比例,13.3%看重教练的知名度,18.2%看重训练中的安全度,主要考虑自己身体的承受度&教练专业度结合方面,21.7%会考虑教练的沟通能力,此项最看中的因素比例占9.2%。表明健身者选择私教时,其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如果教练沟通能力很好,那么专业度就占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还有,会员认为,除了上私教课,定期的会员集体活动也是增进沟通的很好的方式。(见后附《沟通相关调查表》、《选择私教考虑因素表》)健身房内部的其他传播形式
好的健身房内部一般装有内部传播系统,一般前台设有话筒和一些音控设备,前台设有话筒,信息可以传达到健身房的各个角落,包括集体课程的时间安排、天气预报、最新活动等,设施较差的健身房一般是只有等会员中途休息时另外传达
其他的新型传播形式
在现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沟通中。健身者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运用网络、QQ、MSN、健身论坛等网络工具等方式进行沟通。现在很多健身俱乐部都有自己的网站,里面经常滚动发布俱乐部的动态消息,健身爱好者也很多有自己的QQ群,以方便相互之间的联络和沟通。举一个例子,是我参与过的最近一次关于健身的沟通的活动,就是2005年 12月 14日 下午1:30 《体线fitness》杂志的主编和北京青鸟健身俱乐部的一个知名教练坐客腾讯女性频道,谈论关于“冬季健身房如何健身”的话题与网友互动。约定的时间,腾讯网络频道主持人和《体线》杂志主编和北京青鸟健身俱乐部的知名教练与网友现场视频沟通,网友通过QQ消息提问自己关心的话题,现场嘉宾进行解答和沟通,相关网页是:http://lady.qq.com/a/20051214/000065.html
。我得问题是关于如何瘦脸和冬季如何瘦腰腹部的问题,嘉宾都给予了解答。
5健身群体的健身项目分析
瑜珈术成为跑步机后的新热点
受访者感兴趣的健身项目很广泛,主要集中在动感单车、器械、有氧健身操、瑜珈等常规的项目。动感单车,也被人称为“脂肪杀手”,17.2%的人会考虑它,因为它对人的体能的训练效果很好,减肥效果也很明显;但因为它的运动量过大,对人的体能 要求很高,最喜欢这个项目的人还是不多,只有4.2%。大约16.2%的最看重器械,一般这样的健身者为较专业的或健身历史相对较长的人群。他们深深知道人们经常参加得具体课程对于相对局部得训练永远都难以与器械相比。在国外也是这样,人们都注重器械的训练,因为它更有针对性。比方说腰腹部是最容易囤积脂肪的地方,那么有专门训练上腹的器械,也有专门训练小腹的器械,还有仰卧起坐机训练腰腹,还有训练侧腰的。但如果对于集体课程是不可在一次课上全部都训练到的,也不可能每节课都训练腰腹。21%对感兴趣有氧健身操,有些健身者还是认为大运动量,大出汗的有氧健身操是她们的首选。15.3%的人最感兴趣的是瑜珈,11.3%的人最感兴趣的是现代热舞,4.8%的人最感兴趣的拉丁操,还有4.8%的人最感兴趣的是爵士舞等等。从受访者最感兴趣的项目来看,考虑选择的项目之间的比例相差并不大,这也足以让健身房感到众口难调。但在最终的最考虑因素中还是有了明显的健身区别。(见后附图《最感兴趣项目表》)
6调查表的其他统计结果 关于健身结果满意度的调查
由于健身房不会对关于健身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因为他们认为要只能让会员对他们的健身效果满意,即使暂时不满意他们也会通过销售私教课程来提高健身房的业绩。那么我对一些身边的健身朋友&同事进行了访谈,结果是:42.6%的表示满意,7.4%表示非常满意,50.0%的人对健身结果表示一般,仅7.4%的人对健身结果不满意。另外,其他一些专业数据也显示女性对健身结构的满意度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表示满意的人中,女性比男性高2.6个百分点,但不满意的比例比男性高4.3个百分点。
一、对健身房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41.7%的人认为器械太少,35.7%的人认为教练不够专业,23.8%的人认为体操项目太少、单一,还有人认为服务水平差、器械太单
一、陈旧、性别失调等。
7、相关其他数据
女性去健身房比男性多坚持29.5天
健身房每天都有关于健身者的健身记录,一般是健身者进入健身房,前台会对健身者进行姓名登记,每天如此。数据表明:41.0%的人在最近一年中去过健身房。在去过健身房健身的人中,女性比男性高9.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去过健身房健身的人平均坚持了四个月的时间,最短的只坚持了一天,而最长的则坚持了四年时间,坚持健身一个月的人最多;女性则比男性更能够坚持,平均比男性多坚持了29.5天。
8、选择私教考虑因素
私人教练作为一种职业,正伴随着健身业在蓬勃地发展着。北京市目前健身房的私教费用是100―500元/小时,他们要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专业技术帮助顾客完成健身目标。据了解,目前健身教练大多毕业于体育专业,再通过培训,获得亚洲体适能、澳大利亚体适能等机构颁发的从业证 8 书。现在通行的惯例是,私人教练不但要有相关的证书,还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由于目前国内对私人教练没有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而且各个俱乐部在挑选私教时,标准也不完全相同,所以难免鱼龙混杂。
身边的朋友开玩笑说,选择私教首先要看他的体形是否健美、有形,这样自己就会对自己健身的未来抱有很大信心。虽然是开玩笑,但是其中不无道理。据调查12.7%的健身者在选择私教时会考虑私教的外在体形,他们认为私教的体形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的训练能力。仿佛也代表着健身者自己未来的健身效果。一般,大型的健身俱乐部,对私教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定期对他们有综合培训,所以质量相对有保证。健身者在选择私教时,还会考虑其教育背景以及从业资格。其次再看经验。一年资历的私教和三年资历的私教相比,后者有更多的课时量,势必会有更多的经验。一旦选择了某个私教,健身者本人还会在上课时对其进行更深入了解。比如他安排的课程是否丰富有趣,能否不断调动被训练者的积极性;是否在运动中以被训练者的安全为第一要素;是否能根据健身者的锻炼情况及时调整计划;是否会及时了解最新的健身资讯等等。调查有33.8%的健身者对考虑健身私教的专业水平、21%较最看重教练的专业水平。
此外,私教要懂得人体解剖学,尤其对肌肉和骨骼方面的知识更要熟悉。知道做哪一个动作,练的是哪一块肌肉,这都是他们的基本功。好的私教就像我们的运动启蒙老师。
撇开专业技术,其他如私教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也都是考察的标准。毕竟,谁都不想花冤枉钱。
9、健身房经营管理者目前状况
目前健身房管理上来说,很多健身房的经营者是半路出家,缺少相关的健身历史以及专业知识,故在选拔专业私人教练和进行健身房业内规划时显得底气不足。经营者中一部分是体育专业人才,但由于受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他们缺乏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既不是体育专业的人才,也非经济型人才,他们缺乏有关健身娱乐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都客观上限制了体育场所的发展。由于经营管理者业务素质不高,因而他们所使用的经营手段普遍比较落后。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关键在于经营者,经营型体育场所作为一个体育企业,也需求一批精明强干,懂技术、懂业务、懂法律的经营管理人才,否则企业很难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求得发展。目前,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经营状况不大理想,我们调查结果显示有16.6%的场所持平,处于亏损和赢利状态的场所各有41.7%。尤其是一些私营者,完全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对各种税收和沉重的场租负担,投资信心已经动摇。作业体育市场的管理人员,应该是识体育,懂法律、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六、下一步个案考虑的主题。
由于此次今就健身的大范围情况进行调研和概括,除了传播沟通方面还涉及目前北京健身市场的发展、运作等的情况。因为我们是学习传播学的,所以,下一步进行个案研究,我想就健身这个主题,研究一下,“健身者对于健身的认识是如何从单纯减肥到健康意识转变的?”,受了那些因素影响?那些因素对其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等等。不同的健身者会有不同的认识转变,也会有不同的健身体会及经历。以此来做综合个案研究。
附件1、2、3、4、5:《相关沟通调查表》、《健康目的调查表》、《理想环境调查表》、《最感兴趣项目表》、《选择私教考虑因素表》
第三篇:加强青年群体中党的工作研究
掌握年轻人的特点,发挥年轻人的优势,促进青年群体中的党建工作
人保健康芜湖中支 林弼成“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莫斯科会见外国留学生和实习生时的谈话中说到的,他老人家在很多的重要会议和场合对青年都发表了重要指示,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对从事青年工作的同志都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重视青年工作、关心和爱护青年。因为,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做好青年群体中的党建工作,是一项继往开来的系统工程,是承接使命、开拓未来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这不仅仅是从生命更替的自然规律做出的科学论断,也是从党与青年、青年与国家民族的历史的、辨证的关系,从青年的特点和作用,从政治的高度对青年一代寄予的厚望。那么,如何“掌握青年人的特点,发挥青年人的优势,促进青年群体中的党建工作”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摆在我们每一位从事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青年工作面临的新形式、新问题、新要求,是做好青年党建工作的基础
人保健康芜湖中支是一支以年轻人占主要地位的股份有限公司,如何掌握年轻人的特点,引导和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和作用,促进青年群体中的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企业的人员结构、组织形式、工作内容、意识需求等构成了青年群体发生深刻变化的诸多因素,特别是各家企业为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快企业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中,青年群众工作呈现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很多企业在青年群体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一是可利用的教育手段比较缺乏。特别是在对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制度方面,如定期找积极分子谈话,定期分析积极分子状况,推优入党等,流于形式,大大挫伤了年青人的积极性,导致一些积极分子对党的大政方针不能很好把握,不能积极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二是对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教育内容理解单一。过分关注于思想理论,趣味性、实用性不强。我们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企业文化、保险行业的市场变化等知识都应该是我们党在进行教育时的关注点,在学习提高中,使广大青年群体逐步了解、积极参与、真正融入企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去,用理论指导实践。
那么,新时期对青年群体中的党的工作的新要求究竟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团结、服务、发展、创新不仅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更是对新时期做好青年党的工作的新要求。也就是说要把团结作为做好青年群体工作的生命,把服务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宗旨,把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主题,把创新作为推动青年群体党建工作的动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不断增强对他们的服务意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年职工积极投身于公司的经济建设中去,使他们在面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能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实践,使这支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队伍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党的后备力量。
二、掌握年轻人的特点,发挥年轻人的优势,促进青年群体中的党建工作的几点做法
人保健康芜湖中支目前有员工(个、团、银及后援人员)共计48人,其中党员6人、有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众所周知,现在青年人年轻,有朝气,有文化,有想法,敢想敢干,这是他们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二十一世纪尤其是这样。作为企业基层党组织,要协同青年团组织,要重视研究如何特别发挥年轻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要发挥
他们的优势,加快培养、发展年轻人入党的步伐,树立党在青年群体中的形象。具体做法如下:
1、转变观念,增加发展青年党员的积极性。转变发展党员工作是软指标的观念,增强紧迫感。尤其是要把发展青年党员工作做为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同时,加强灌输,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引导青年进步,去发现人才,任用人才,提拔人才,满腔热情地关心青年积极分子成长。同时,摒弃论资排辈的思想观念,正确掌握发展党员的标准,用时代的眼光,前进的眼光看待青年人,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
2、加强教育,提高青年群体政治思想觉悟。我们要结合当前形势和公司的实际,加强对广大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团建推动党建工作。一是完善教育内容。一方面抓好思想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青年认识到要跟共产党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搞到底。以对党的基本知识和热爱党的教育为主,同时提升教育标准,使青年人看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另一方面,结合行业特点,加大对保险业依法合规、反洗钱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青年抵制销售误导的能力。二是丰富教育形式。可以利用公司内部刊物宣传身边年经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学习先进、营造氛围,用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去感染和激励大家,帮助他们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使他们牢固树立其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榜样教育。
3、关心青年,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企业的热情。因为他们正处于青年时期,特别是80后的青年,正处于可塑性很强的阶段,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青年工作中去,通过有效的教育,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营造,帮助广大青年员工提高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增强驾驭工作的能力;通过周到的服务帮助广大青工解决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青年职工队伍的成长成才。把维护广大青年职工的利益落到实处,特别是要多关心和爱护一些外地青年员工,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组织的关心。
4、加强工作力度,增强青年员工对党组织的依赖感和凝聚力。2012人保健康芜湖中支全保工作会议,公司党委书记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党团组织建设是业务以外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次开门红行动中,一批批优秀员工在业务冲刺中表现十分突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向党组织靠拢的意念,作为在党委领导下的国有金融保险企业,组织建设关系到每一个员工的政治生命,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今年,人保集团干部管理也并归到中组部管理,党组织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广大员工要有自己的言行和追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公司党委今年要进一步开展多项活动,培养正气、创造条件,让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成长、进步,发展一批优秀分子加
入到党组织。”
综上所述,加强青年群体中的党的工作,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淡化和放松的。我们要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通过拓展素质、搭建舞台来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真正为青年人建功立业营造宽松的氛围、创造机会。把组织当家庭,以此来增强青年职工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凝聚力。广大青年,你们一定要走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要学会,在污泥浊水中找到新路,在阴霾的迷雾中辨别出新的方向,多读书读好书,读毛主席的书,他老人家的书是你们前进中的指路明灯,是你们航船的指南针,是你们把握人生的方向盘。努力学习中国历史和党的发展史,最起码要懂得中国近代革命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应该珍惜机遇,奋发有为,在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身才智的过程中,不断砥砺品质和人格,不断增强才干,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才能使我们青年群体中的党建工作更有特色!
第四篇:上海市家政现状
上海市家政服务市场分析
一、上海市家政服务供应情况
1)上海市家政服务机构数量
图表13-2010-2013年上海家政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2)上海市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数量
图表14-2010-2013年上海家政行业人员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二、上海市家政服务需求分析
1)上海市人口及家庭户规模
至2013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15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5.1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90.01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9.62万人,出生率为8.18‰;死亡12.57万人,死亡率为5.24‰;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4‰。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10.52万人,出生率为7.39‰;死亡11.65万人,死亡率为8.19‰;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
家庭户规模方面,2010年上海家庭户户数为825.33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92.8%(集体户占7.2%),比2000年增加了295.42万户,增长55.7%,年均增长4.5%,而同期人口年均增长为3.4%,年均户数增幅高于人口增幅1.1个百分点。
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为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居创造了条件,两代户及以上的比例从1982的超过80%,减少到2010年的50%左右。家庭户规模从1982年的3.6人下降至2.5人,平均每户拥有2.04间房间,接近人均一间房间。
图表15-2010-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表16-2010年、2000年上海家庭户户数及人口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表17-1949-2010年上海历年家庭户规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上海市居民收入情况
2013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3851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208元,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8155元,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425元,增长11%。
图表18-2010-2013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图表19-2010-2013年上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3)上海市家政服务需求规模
2013年上海市保守计算有近113.7万户家庭对家政服务有需求。
图表20-2010-2013年上海家政服务需求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三、上海市家政服务市场竞争格局
上海家政服务行业虽然从业企业数量位居我国第一位,但大部分上海本地企业没有明显竞争优势,目前在上海家政市场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我国大型家政企业在上海的分支及加盟机构。
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最近评出的全国30家家庭服务业知名品牌中,上海没有一家家政服务企业上榜,这与上海的城市功能和地位极不匹配。上海家政服务机构鱼龙混杂、低小散的特征,导致居民对其整体信任感较低。
四、上海市家政培训市场现状
目前,在上海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主要以外省市的中年女性,尤其是农村中年女性为主,占到80%之多,而上海籍的家政服务员只占20%。家政服务员呈现出文化程度偏低、流动性大、缺乏专业训练的基本特点。本次调查显示,现有的家政服务员普遍缺乏专业训练,约90%的家政服务员未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尤其是外地籍的家政服务员因为要承担培训费用而不愿意参加培训,因此不少人对各类家用电器、名目繁多的洗涤用品以及老人需要按时服的药品搞不清,有的则家务不会做、孩子不会带、老人不会护理、买菜不会记账甚至连普通话也不会说。而很多参加过培训的家政服务员尤其是上海籍的家政服务员则因为工资待遇太低,认为家政服务低人一等而不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家政市场出现了“培训的不上岗、上岗的不培训”的现象,市场普通缺乏优秀的、有经验的、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家政服务员,不少高收入白领、涉外家庭急需受过专业训练的家政服务员,复合型、全能型管家更是供不应求。
根据7月20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登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登记办法》)和《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性民办家政培训机构须到相关部门申请准入登记,并设立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后方可开展培训经营活动。同时,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不得从事与学历教育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
五、上海市家政服务市场前景
图表21-2014-2018年上海家政服务需求
资料来源:立本信息研究中心
第五篇:国内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国内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公务员激励机制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是稳定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素质、提升政府效能的迫切要求。我国对公务员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借鉴东方传统政治理论、西方激励理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西方各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但其框架性结论多,可实际操作的研究成果很少,较注重对理论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2006年1月1日起《公务员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的综合法律,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公务员激励机制步入了法制化。尽管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但随着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忽略不同层级公务员的基本需求
由于不同层级公务员在政治前途、社会地位、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不一样,各阶层公务员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尽管《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激励机制包括了考核、晋升、培训及工资福利等内容,但也只是从公务员的整体进行设计,对不同层级的公务员的基本需求存在一定缺失,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此类激励机制对公务员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二)忽略物质激励的积极作用
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普遍特点是:重精神奖励、轻物质奖励,很多地方和单位奖励先进的办法都是用奖牌、奖状、证书之类的精神奖励,很少有物质奖励。总给人一种物质奖励好像就是低级、庸俗的行为,其实不然,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其次才能进行必要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三)考核措施不当
公务员考核是激励的重要手段。但是,事实上在我国行政机关这种激励机制通常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般的公务员基本没有什么危机意识,一是因为考核机制本身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方法,二是因为各级行政机关没有认真对待,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三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服务,很难量化,而且政府考核大部分都带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及时的表达出来。
(四)职务晋升渠道单一,职级晋升空间狭小
我国公务员职务晋升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务员职务晋升程序的设计存在漏洞,晋升依据不科学。二是法律制度不完善,晋升机会、空间有限,公务员晋升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职位空缺,公务员职务的设置是成典型的金字塔型,领导职务总是少于非领导职务,高级职务总是少于低级职务。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空间。公务员激励理论应与实践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应当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启示。
西方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悠久,所以在公务员激励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及制度。其考核工作中的民主性与监督机制、晋升程序中的竞争与功绩制的原则、工资制度良好的调节功能以及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等都有借鉴价值。
当代西方理论界在公务员激励方面创新性研究主要体现在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1.新公共管理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务员的行为模式是“经纪人”的行为模式。但是其在激励机制方面的局限性在于:它否认公务员是追求公共利益的高尚公民,认为公务员是不值得组织信任的“理性经纪人”,他们相对于组织利益更忠于自己的利益,所以其行为倾向于追求自利目标而忽略组织目标。为了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就要把个人的自利目标转化成组织目标。所以该理论把公务员的价值观、情感、心里需要以及组织文化、公共价值等理念都忽略了,其创新就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不能再更深刻的层次上实现根本突破。
2.新公共服务理论则认为,公务员不仅是传统公共行政中被视为需要官僚职业保障的雇员,也不仅是新公共管理中市场的参与者,更确切的说,公务员是那些其动机和回报虎之势薪酬和保障的人们,他们希望自己和其他人有区别,对他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新公共服务重新回归于公平、正义、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等价值的追求认与其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比较起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务员和公民够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
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外公务员激励制度的研究,将中外公务员激励制度从方式、手段、内容和实际运行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比较。发现国内制度的不足之处,并且从西方公务员激励制度中汲取养分,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