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青年创业现状和扶持政策的研究
上海青年创业现状和扶持政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最具创造力的人群。青年创业不仅有利于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更有利于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为城市的发展作贡献。本课题研究对象侧重在青年创业现状和扶持政策上,通过调查分析,认为目前上海青年创业正处于一个上升期,扶持青年创业将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战略,上海在青年创业的扶持政策上还存在不足,需要从规划、政策、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
关键词
青年 创业 扶持政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青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劳动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青年失业则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促进青年创业和就业就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国的经验和实践证明,创业是实现就业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之一,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把创业列为就业问题的四大解决渠道之一。目前,针对本市严峻的青年失业形势,更需要把鼓励和扶持青年创业作为青年发展、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全力推进。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青年创业的时代背景
1、青年创业是国际上积极倡导的青年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提出:“各国政府和各组织应当制订或推动赠款计划,提供创办费,用来鼓励和支持为青年人实施的企业和就业方案。可以鼓励商业和企业界为这类计划提供对应的财政和技术支助。”
1998年8月,在葡萄牙召开的世界青年事务部长级会议通过的《青年政策和活动里斯本宣言》第58条提出:“在培养青年男女的企业能力方面进行投资,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源以建立其本身的企业和事业。”
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确定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其中,“为青年创造体面的、建设性的就业机会”被列为联合国和各国政府的努力目标。而青年创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之一。
2、上海正在进入创业活动的活跃期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劳动者的自主创业将进入一个活跃期,目前上海处于从人均GDp5000美元向8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计,伴随着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能级的提升,上海自主创业活动也将逐步进入一个活跃期;同时,上海目前正在为举办2010年世博会作准备,以世博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也会为上海青年劳动者创造大量的创业机会。
3、上海青年失业问题日趋突出
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上海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攀升,与此同时,上海青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16-35周岁的青年失业人员总量不断攀升,比例已经占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40%,青年失业问题成为上海劳动力市场最突出的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迫切需要采取相关的援助措施来应对这一难题,而扶持青年创业是解决青年就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可以通过扶持创业来带动就业,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
(二)青年创业的现状
1、青年创业总体上处于“不活跃”状态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的职业文化总体上还是“白领文化”、“打工文化”,“自主创业”仍不是主流文化,进外企、做白领是大部分青年的首要选择。
从近几年开展的上海失业抽样调查情况来看,在全市的失业人员中,有创业意向的人员比重一直维持在4-6%左右的较低水平,处于“不活跃”状态。
而从作为上海微小型企业孵化器的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来看,对2686家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业主的调查发现,20岁及以下的仅8人,占0.3%; 21-30岁270人,占12.43%,也说明青年创业的总体比例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当然其中也有青年对非正规就业模式还没有完全接受的原因。
2、青年创业比例呈上升趋势
虽然,自主创业仍不是上海青年的主要选择,但随着近几年上海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以及创业环境的不断完善,各类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的出台,选择自主创业的青年在不断增加,青年创业呈现出上升趋势。
根据市开业指导服务中心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开展的“创业意向调查”,2003年,在有创业意向的劳动者中,20岁及以下的劳动者占0.95%,20-30岁的占20.15%,都比2002年度有所上升。
上海的城镇登记失业抽样调查也同样显示出这样的一个趋势,在有创业意向的失业人员的比重这一项,2004年上半年的数据比2003年下半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这充分说明,上海从2001年开始实施“4050工程”,通过五人运作体系扶持“4050”群体创业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上海的创业群体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自主创业群体中青年的比重逐步增加,青年创业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
(三)青年创业的优劣势分析
自主创业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调查显示,创业成功率只有1/5,而新成立的企业只有1/5能生存5年或更长的时间,青年创业要获得成功,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1、青年创业的优势
第一,青年尚处于职业发展的初期,创业一次不成,可以东山再起。
第二,青年总体的教育水平较高,知识技能素质普遍较高,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
第三,青年学习能力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不保守;自信心较强,有闯劲。
第四,青年对网络等比较熟悉,收集运用信息和政策的能力较强。
第五,青年合作精神较好,注重团队建设,容易形成创业团队。
第六,青年身体状况较好,精力旺盛,家庭负担一般不重,能集中精力创业。
2、青年创业的劣势
第一,青年虽有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但大多没有商业方面的经验,职业工作和社会人际交往的经验不足。
第二,青年创业志向很大,但往往眼高手低,对创业的辛苦和困难往往认识不足。
第三,青年创业普遍缺乏资金,虽有较强的融资意识,但一般都面临借贷信用不足的问题。
第四,社会认为青年人不成熟,在商业交往中给人的信任度不够,对成功创业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困难。
第五,青年一般仍热衷于成为白领,创业初期新鲜感很强,但往往难以持之以恒。
第六,青年创业大多对父母有较大的依赖,事业责任心有待培养。
(四)当前上海在扶持青年创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持青年创业的各类资源整合不够
虽然,目前上海相关的政府和社会部门在扶持青年创业方面,都建立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如市科委推出的科技项目开发、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等创业服务;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包括创业培训、贷款担保、开业指导、项目开发等在内的开业指导服务体系;市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市场开拓、技术促进、企业诊断等服务,都是青年创业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但目前这些资源尚处于分散运作的状态,由于整合不够,难以对青年创业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扶持,亟需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青年创业服务平台,来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为青年创业提供扶持。
2、扶持创业政策针对性不强
目前,上海的创业群体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而创业扶持的重心尚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创业扶持政策的设计和运作,仍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下来的“4050”人员上,专门针对青年创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多,比如在项目开发上,以传统的适合“4050”人员创业的社区服务业为主,而对青年感兴趣的网上创业、计算机软硬件服务、创意创作等方面的项目开发不多;在资金扶持上,没有专门的青年创业基金,对投资较大的技术性创业,风险投资对青年的倾斜不够,小额担保贷款又难以完全帮助其解决担保问题;在信息发布上,适合青年的便捷、快速的服务渠道尚未建立;在创业优惠政策上,虽然有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税费减免政策,但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等等。
3、青年创业意识的培养培育尚待加强
世界上有20%的年轻人,有能力进行自我创业,但是只有5%的人创业成功。创业精神对于保证青年人获得体面的、有成效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当前,由于各级学校缺乏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和创业指导的教育,青年人总体的创业意识不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仍以“白领”文化为主流,绝大部分的青年在学校毕业踏入社会后,都希望在外企获得一份体面的白领岗位;家庭、家长对孩子创业持不支持的态度,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很少有家庭会投入一笔资金,鼓励孩子去创业。由于鼓励创业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够,社会的整体创造氛围不强。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把鼓励和扶持青年创业列入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内容
要把鼓励和扶持青年创业作为解决青年失业的重要问题,作为政府工作内容之一来予以推进落实;相关部门在制定青少年发展规划时,要把鼓励和扶持创业列入青年发展的重要工作;同时,要加大对青年创业问题的研究。
(二)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为青年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青年创业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上海各级共青团组织、教委、科委、劳动保障、工商、财政、高校以及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的合力,构建青年创业服务平台,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管理和市场等服务,帮助青年成功创业。
各级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协调、调动各类资源为青年服务;教委部门应把鼓励扶持青年创业作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列入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高校应拓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范围,推进落实青年创业工作;劳动保障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扩大政策和服务的覆盖面,调整创业扶持的重心,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服务;财政部门要加大在青年创业上的资金投入;工商部门要进一步简化注册登记手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也应积极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各类政策扶持和服务措施。
(三)要着力帮助解决青年创业中的瓶颈问题
一方面,要加大对青年创业中瓶颈问题的调查分析,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另一方面,针对目前青年创业者普遍面临的能力、资金、项目、场地和信息等五大瓶颈问题,要建立、完善相关的扶持措施,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
在能力培养上,要加大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的工作力度,一是要研究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要把创业教育列入学历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青年在学校了解掌握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二是要扩大创业培训的覆盖面,通过培训费补贴政策,鼓励更多的青年参加创业培训,要研究建立创业培训实训基地,鼓励青年通过实训增加创业经验;
在资金扶持上,要为青年创业提供启动资金,通过建立专门的青年创业基金,为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者提供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解决青年创业者因信用不足而难以融资的问题;劳动保障部门的小额担保贷款要加大对青年创业者的扶持力度;
在项目开发上,要加大适合青年创业项目的开发,特别是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科技型、技术型项目的开发;
在信息服务上,要加大信息引导的力度,政府各部门应研究建立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系统,方便青年创业者查询各个行业比较完整和真实的信息,为青年创业者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在场地服务上,要研究建立青年创业服务园区,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注册、办公等服务,并通过一定的房租补贴等政策,降低青年创业者的开业门槛。
另外,要加强对青年创业者的指导,通过建立专门的创业咨询指导队伍,吸引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为青年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帮助解决青年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四)要努力培养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
一是要研究在各类学校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重点培养青年的创业意识,努力培养青年自信、创新、冒险、富有挑战精神、能够容忍不确定性等创业者个性特征中应有的核心品质;二是要加大对创业典型个案,特别是青年创业的成功典型的宣传,以此来教育、感染青年;三是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论坛,在全社会努力塑造鼓励、扶持创业的氛围,进一步培育青年的创业意识。
第二篇:国外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研究
国外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研究
课题组长:李安宁
杨敏丽
成员:涂志强
恽竹恬
卓杰强
杨 锋
李二超
纵观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在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初期,毫无例外地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列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规范和促进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40~7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韩国于20世纪9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其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支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同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法规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但都把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政府支持农业的一个普遍性措施和有效途径,采取了具体的扶持促进政策措施,即使在其后的全面机械化发展阶段和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之后,仍然继续实行农业机械化促进政策,在已有的政策基础上有重点的强化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本国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发展。因此,对这些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我国制定、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扶持政策
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是各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府根据本国法律和WTO农业协议“绿箱”和“黄箱”政策,制定本国的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
——WTO“绿箱”政策是各国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领域。政府财政大多从以下5个方面实施国内支持,保障、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 展。
(1)在由公共基金或者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方面,各级财政可以支持:农业机械化科研开发、人员培训、培训设施建设、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农业机械产品鉴定与检测、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种机械化农业示范工程。
(2)按照自然灾害救济支付条款,提供救灾农用柴油补贴。(3)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支持,促进农产品产后处理技术,如烘干、保鲜等技术的发展。
(4)按照环境计划下的支付条款,通过资金投入,支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示范。
(5)根据区域援助计划下的支付条款,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落后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利用“黄箱”政策,从效应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各国政府实际操作的支持政策主要有:
(1)向大型农业机械、先进适用机具的购买者提供直接补贴、长期优惠贷款,发挥政策调控功能。
(2)按照国际惯例对农用柴油进行价格补贴。
各国政府依照WTO农业协议给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空间和各国有关农业机械化的法律,制定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引导,二是扶持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经营组织,三是严格管理农机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和售后服务。
(一)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支持引导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引导以经济手段为主,往往采用政府投资、资金补贴、低息贷款和建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具有较大的扶持力度。
——对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或装备实施直接补贴、低息或贴息、购 机贷款担保等政府优惠贷款政策,是大多数国家尤其是WTO主要成员调动农民购置大型机具和设备积极性的主要促进措施。如日本政府对农民购买拖拉机、联合收获机、育苗设备、大型米面加工、烘干、储藏设备以及灌溉、施肥设备提供50%左右的补贴,补贴以外的费用政府通过长期低息贷款给予支持,利率一般比市场利率低30% ~ 60%。韩国政府向购买农机具的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并建立了26个机械化插秧示范区和机械化插秧服务体系,中央、地方政府各出资20%,其余60%由政府向农民提供贷款。法国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由政府提供总投资20% ~ 30%的补贴,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可以得到50%以上农业信贷合作社贷款。澳大利亚政府对农场主购买新设备时提供18%的补贴。俄罗斯规定销售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和其他较贵的农业机械,购买者可以分期付款或者用5 ~ 7年无息贷款。美国各州均出台农业机械销售和使用的减免税政策。
——对农用柴油实行减税和补贴是WTO主要成员普遍执行的一个惯例。其目的是降低农业机械作业成本,减轻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负担。如韩国政府给农户提供比市场价格低50% ~ 80%的免税油。德国在农业政策中规定,农民用的柴油半价供应,政府实行25% ~ 50%的价格补贴,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为此每年支出4 ~ 5亿马克。美国政府对农用柴油实行免税政策。法国政府一直对农用燃料实行减税15%的优惠政策。50年代以来实行农用燃料减价,农用汽油减价达到30% ~ 45%,有些年份该项减免达到了法国整个农业预算的23%。
——重视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及技术推广。在70年代,美国农业科研经费每年就达15~20亿美元,近来仍在增加。科研经费的分配比例大致是公共研究系统和种子、农业机械、农业化工和食品等各类私营公司各占一半。此外,还专门拨出部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以1977年的联邦预算为例,资助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就达2.4亿美元,用以向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宣传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强化农业机械化培训。很多国家尤其是WTO成员都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由政府直接出资开展培训工作。目的是提高农业机械经营者的技术水平等基本素质,为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提供基础保障。
(二)引导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经营组织
为节约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有利于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多数国家鼓励支持成立各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经营组织,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1996年,法国居马的总投资额为15亿法郎,占农业投资总额的6%(1985年3%)。其中:优惠贷款占65%;自有资金占28%(1995年为22%);政府补贴占7%(1995年为12%)。韩国在1977 ~ 1986年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协、农地改良组合等机械化营农团购置农业机械,实行补助40%、贷款60%的全额支援供应方法。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各种农业机械化经营组织的建立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严格管理农机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和售后服务
农机的质量、安全和售后服务,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关系到农机作业质量,关系到农机使用效率和效益,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各国对农机产品质量、安全性能和售后服务都进行了严格管理。一方面,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实施管理,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对农机维修、配件供应进行引导与扶持。日本、韩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相当多的内容是关于农机产品质量管理、安全技术规定和维修服务方面的规定。除日本、韩国之外,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发达国家都将农机产品质量保证、检测、控制等内容列入农业机械化法 4 律法规中,还制定了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新西兰1950年颁布《机械法》,主要内容是有关农业机械安全防护的技术规定,同时增加了农业机械事故的监理调查内容。日本在出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前后,颁布了27个有关农业机械的安全防护标准。为提高售后服务水平,韩国政府规定制造厂和经销商必须设立一定数量的维修站,以便修理农机和提供零配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三级维修站:道级(相当于我国的省级)、市级和镇级,政府对各级维修站提供财政补贴。加拿大、法国等国规定各公司的农机产品必须保证10年内有零配件供应,对农机零配件供应予以免税等。
二、国外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期是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阶段
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期,由于农户在农业机械方面的投资能力比较弱,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直接提供高额的财政支持效果非常显著,对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农户投资能力不足的国家更是如此。各国政府在财政投资、信贷、补贴、税收等方面的支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其后的全面机械化发展阶段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后,欧美等国家仍然继续将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当作政府支持农业的一个普遍性措施和有效途径。法国、韩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国家,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进行土地整治,扩大经营规模,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告别了小农经济,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法国搞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土地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减少农民。1955年,法国1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有127万个,20年后减少到53万个,50公顷以上的大农场增加了4万多。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数的比例,50年代初近40%,到现在只有2.2%,农民平均占有土地达到10公顷以上。在着手 农地整治的同时,农业机械化也紧锣密鼓地迅速推开。在法国政府的头三个国民计划中,“农业装备现代化”被摆上突出位置。战后初期,国内生产资金极度匮乏,法国政府大胆向国外借款,先把农业机械化搞上去。农民购买农机具,不仅享受价格补贴,还能得到5年以上的低息贷款,金额占自筹资金的一半以上。农用内燃机和燃料全部免税,农业用电也远比工业便宜。为保证农业机械质量及其方便使用,政府颁发“特许权证”,指定专门企业,在各地建立销售、服务网点。1955年到1970年,各农场拖拉机占有量从3万台增加到170万台,联合收割机从4900部增加到10万部,其他现代化农用机械也很快普及。法国只用了15年时间,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政策的推动下,农场的规模扩大了,机械化的程度提高了,政府又不失时机,做起了“专业化”文章。农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效率越来越高,效益也越来越可观。法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城市中等工资水平。60年代中期以来,法国政府调整思路,把扶持农业的重点放在生产、加工和销售领域,力图通过“产业化”,把本国农业做大做强。
1970年以前,韩国农业是以种植水稻为中心的劳动密集型小农经济结构。这一特点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减少和农业用工费的急增,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日本经过40年实现的水稻生产机械化,韩国仅用了一半的时间。1970年以后,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时期,政府陆续出台了扶持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在农业机械的购置方面制定了补贴、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尤其是在1978年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后,农业生产转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机械技术阶段,政府的金融支持使得农业机械化在农户购买力很脆弱的状况下得到了快速发展,效果非常明显。
(二)将发展农业机械化纳入国家发展政策体系
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国家扶持。放眼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国 家通过立法和制定支持政策,将发展农业机械化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促进和引导本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加速转移,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人工成本上升,必然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国家的支持、推动必不可少。韩国连续实施了6个国家农业机械化事业五年计划,有重点地分步实施推进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日本《农业基本法》明确鼓励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合并土地和实行机械化等促进农业现代化,并据此采取了系列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意大利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农业发展十二年规划”和两个“农业计划”,建立发展农业“周转基金会”,以优惠利率为购买国产拖拉机的农户提供贷款和补贴,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法国在二战后头3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把农业装备现代化放在突出位置,推行“农业装备现代化和规模化”,用15年时间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三)建立、完善农业机械化法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完善法律法规是一个国家农业机械化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的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和管理措施做出具体的规定,内容涉及农业机械化规划、资金、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安全、维修、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法规的形式有专门的法律,有在有关法律中做出专门规定,还有形式多种的法案、法令、规则、纲要和标准等。
日本在1953年制订《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后,曾经在1962、1965、1978、1983、1993等年份进行了多次修订,及时调整、修改其中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不一致的条文,并多次修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令。1961年制定了《农业现代化资金援助法》,此后,还先后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规则》、《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业务条例》和《农机销售、维修 的安全指导》等等配套法规。美国的农业立法比较完备,在农业法中对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机教育、科研、推广、产品质量鉴定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农机安全方面还有专门的《农业装备安全》法规。美国很多州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专门法律或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农业机械化内容,如《加州农场设备销售税和使用税条例》等。韩国在1978年制定并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此外还将农业机械化的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列入了《农渔业村发展特别措施法》、《农业机械附加价值税零税率法》、《农业机械用油税减免法》、《产业标准法》、《道路交通法》和《兵役法》等相关法律中。德国、法国、新西兰有专门的“机械法”或“农业机械法”等。
虽然发达国家之间的农业机械化法规不尽相同,但在许多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些国际惯例,通过农业机械化法制法规建设,一方面明确规定了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以及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方式和途径,另一方面将农机产品质量、农机经营、农业机械化教育与培训、农机使用与维修等内容都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明确农机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和义务,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证、推动作用。
(四)多种政策手段并举,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
各国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政府都制定了农业机械化相关的扶持政策,如土地集中政策、农业专业化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业生产价格补贴政策、农用燃油减税与补贴政策等。在资金扶持方面,采用了政府投资、资金补贴、低息贷款、建立基金等多种方式。根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但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时期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阶段,以财政支持政策为主,支持农业机械化购买、使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总的趋势是在农业机械化发 展初期,财政支持尤其财政补贴力度较大,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后期,适当调整政策上的优惠。但是由于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即使是已经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财政支持仍然是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在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农户投资能力不足的国家更是如此。韩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1961 ~ 1966年,韩国农业机械的购置实行中央政府补助60%、自筹40%的以国家补助为主的支援方式。1967年开始利用对日(本)请求权资金进口并供应拖拉机、开沟机等大型农业机械,进口手扶拖拉机、动力喷粉喷雾机的部分零件,并以政府补贴的形式供应。
1967 ~ 1971年,韩国主要支援普及手扶拖拉机、动力喷粉喷雾机和水泵,以国家补助38%、地方政府补助2%、贷款25% ~ 40%,自筹20% ~ 35%的方法支援。
1972 ~ 1976年,韩国实施第一个农业机械化五年计划,这是其首次制定(国家)农业机械化计划。对动力喷粉喷雾机的购置实行政府补助2%、贷款63%、自筹35%的政策,对其他机种实行发放50% ~ 70%的贷款。政府支援农业机械购置的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外国引进的贷款,发放贷款的数额为农业机械购置价格的60% ~ 70%,2 ~ 5年之间分期偿还。
1977 ~ 1981年,韩国进入第二个农业机械化五年计划,重点发展插秧机和收获机械。对30公顷规模的农协、农地改良组合等营农机械化中心,实行补助40%、贷款60%的全额支援供应方法。资金来源于1976的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和政府的预算。
1982 ~ 1986年,韩国实施第三个农业机械化五年计划,提出要在1987年全面实现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半山区实现50%机械化的目标。为促进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从1981年开始,组建经营规模为10公顷的机械化营农团,重点对机械化营农团购置拖拉机、插秧机、割捆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和干燥机等农业机械给予扶持。主要做法是:允许每个机械 化营农团以补助40%、贷款60%的形式购置5台农机。农业机械购置资金来源于1981年设立的农业机械化促进基金、国民投资基金、外国贷款资金、特财资金和农协资金等。到1986年,韩国的水田耕整地机械化程度、插秧机械化程度、收获机械化程度、植保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 70%、28%、27%和79%。
1987~1991年,韩国进入第四个农业机械化五年计划,提出到1991年水稻栽培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0%的发展目标。并将机械化营农团划分为大规模和小规模机械化营农团,以平原地区为中心,组建10公顷以上耕地的大规模机械化营农团,供应大型机械;而小规模机械化营农团以半山区为中心,在有5公顷以上的耕地面积的地方组建,供应插秧机和小型联合收获机。主要做法是:对机械化营农团购置农业机械实行补助50%,贷款40%,自筹10%;为促进旱田作业机械化开发了管理机,以补贴20%的形式支持;对一般农户实行贷款60% ~ 90%的政策。到1991年,韩国水田耕整地机械化程度、插秧机械化程度、收获机械化程度、植保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87%、85%、80%和93%。
1992 ~ 1996年,韩国实施第六个农业机械化五年计划,提出到1996年全面实现水田机械化,大力促进园艺、畜牧业等旱田作业机械化和设施自动化,大力促进产后机械化,培养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从1993年起利用5年时间实行农业机械半价供应,即对一般农户,农业机械价格在200万元以下时补助50%,超过200万元补助100万元;对农业机械组织(农业会社法人、作业班等共同利用组织)和粮食专业户补贴事业费的50%。到1996年,水田耕整地机械化程度、插秧机械化程度、收获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8%、97%、96%,达到先进国家水平。韩国农业机械的半价供应实行到1997年,随后以低息贷款为主。
法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初期,国家对农机购买者给予补贴、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以鼓励高效低耗、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化机具的研发、生产与 推广。政府直接给予农民的补贴占到农业机械投资额的20%~30%。目前农业机械化处于稳定发展时期,补贴、优惠贷款等鼓励政策已较少使用,但农机用油补贴政策一直在执行中。目前农业机械化政策更多地体现在保护使用者安全、降低劳动强度和保护环境、利于国土整治等方面。1960年,法国颁布了《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方针》,2000年对该指导方针进行了补充修订,增加了农业机械作业的环保要求。为保证偏远地区土地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政府仍然为当地农民提供购买农机具的补贴资金。
英国1938年用于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费用是1400多万英镑,1948年为4390万英镑,70年代初每年的费用超过8000万英镑,到1979年用于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资为5.81亿英镑,占全部农业投入的13.4%。日本在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曾经达到80%。德国对农用柴油实行25% ~ 50%的价格补贴。美国对农用燃油实行免税政策。
(五)始终将农机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作为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向农业现代化发展,扶持、推动科研先行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国家都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农机科研、开发体系,不但国家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农机企业也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农机科研机构不仅数量众多、阵容庞大,科研设备亦相当先进齐备,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农机科研进行补助、资助,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开发创造了十分良好的条件。法国、日本、韩国等国中央专门成立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农业机械的应用、研究、实验和鉴定,农业机械化的经济分析,农机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发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农机教材、书刊的编写出版等。还承担民间机构实施风险较大的基础实验研究、开发改造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很多国家为提高本国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对农机技术培训都制定了支持政策。通过教育和培 训,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一般农民,知识都比较丰富,能够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各种车辆的使用、维护和修理,懂得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和通信工具,具备环保、园艺、法律等多种学科专业知识,工作质量好、工作效率高。日本中央和各道、府、县都设立了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为农民讲授驾驶技术、操作方法以及保养、检查的有关知识。政府对地方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的建设、活动经费以及对社会培训农民所使用的农业机械补贴一半经费。对扩建这些机构及引进新教材方面实行扩大补助。韩国农村振兴厅设立农民训练所、各道设立农民训练院,各郡设立农业机械训练场,实行免费培训政策。中央实施针对农村指导公务及教官要员的专门技木训练;道、市、郡以机械化营农组织的基干要员和农业机械实际需要者以及妇女为对象,实施以农业机械的驾驶操作、维修等实用技术实习为中心的基本技术训练。
(六)大力鼓励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 如何提高农机装备使用效率,降低其使用成本,始终是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机共同利用,是各国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美、德、日、法、韩等农业机械化高度发达国家,除了有健全的管理指导体系外,还建立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支持、推进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这些服务组织不仅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加速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在代表农民和农机企业利益,反映农民要求、沟通政府与民间的联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各国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的主要特点:一是鼓励扶持合作购机,共同使用,提高农机利用效率。二是支持保障服务组织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农民加入组织比较普遍;三是合作内容广泛,涉及农机购买、使用、销售、技术培训 信息交流等方面;四是政府对服务组织的减免赋税、优惠贷款等政策扶 持比较到位。
法国的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合作社(CUMA,该组织只限于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方面的合作),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法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些大型、专用农业机械,如经济作物作业机械、大型收获机械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都通过合作社集体购买、使用,机具使用费比个人购机使用费低40%。有效解决了购买昂贵农机设备的资金困难,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和降低了生产成本。“居马”能够享受免交一切赋税的优待,还能获得优惠贷款,政府支持是这种合作组织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韩国政府在1971年实施了“农业机械共同利用计划”。该计划主要研讨了如何扶持农业机械利用组织和实施相关的技术培训问题,把共同利用组织分为以农民为中心的共同利用组织、农业团体为中心的利用组织和农业团体为中心、设置在示范区的利用组织3种类型分别加以扶持。如“营农机械银行”,主要利用农业机械完成农田作业,对具有操作能力的农户租赁农业机械和受委托代理经营农户租赁的农业机械,单独核算,政府在资金支援、宣传、技术指导等方面进行扶持。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营农机械银行”以及农协等购置农业机械,实行补助40%、贷款60%的全额支援供应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共同利用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德国50%的农业户是兼业农户,他们建立了农机使用联营社、互助组、机器出租站等组织,为农户服务。其中“农机环”世界闻名。日本战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促进各种形式的互助形式,推进农业合作化,大力发展“农业机械银行”等农机共同利用组织。在西欧,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应用、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美国为解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事情,除了有很多农业经营公司为农民提供服务,大量非盈利性的合作社在提供各种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合作社遍布各地并稳定发展,农机租赁公司、农机作业公司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达。除农业合作社中有农机服务项目外,还有农机协会等联系农机 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中介组织,既开展农机推广工作,经销农机产品,也开展农机具使用租赁活动。
由此可见,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加快时期,各国政府毫无例外地都制定和出台扶持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力度都较大,保障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的建议
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面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任务。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85%,迫切需要国家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快速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加快工业化发展时期,是国家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借鉴国外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依照WTO农业协议给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空间,对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落实和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
继续扩大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和规模,按照突出重点和兼顾特色的原则,向粮食等农产品大省倾斜、向主要农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倾斜、向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倾斜。进一步完善补贴办法,完善补贴制度,强化落实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巩固补贴成效,提高补贴效益。
(二)对重点环节农机作业实施专项补贴
根据国家农业发展目标、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粮油生产机械化关键环节、保护生态环境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机作业环节进行专项补贴,以提高农机利用率,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三)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
对农用燃油实行减免税和价格补贴,是WTO成员国政府通过生产资料补贴给农民提供的间接性收入支持。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建议在国家将要实施的燃油税改革中,对农业用油实行免税政策。并通过部门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田间作业用油实行30% ~ 40%的价格补贴。补贴对象以农业机械经营者为主。
(四)对农业机械生产、销售、使用实行减免税政策
建议进一步降低农业机械生产企业的增值税,拉动农机工业发展。逐步减免部分农业机械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积极引进我国急需的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进行试验推广。引进、开发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步伐。
(五)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引导农业机械经营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行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培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手段和设施,增强培训能力。采取多种措施,分期分批对农民机手、农业机械专业户和基层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开展农业机械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利用政府补贴、部分出资、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规模。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和新型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中介和合作组织。
(六)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安排农业机械科技开发资金,对农业机械工业的技术创新给予重点支 持,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积极引导农业机械向智能化、标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进行精准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七)健全完善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
健全完善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法规体系,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加快配套法规和地方法规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农业机械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对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和维修质量的管理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实施单位的执行能力,建立有效的技术壁垒。建立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农机,促进安全、节能、环保型农机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健全市场中介、仲裁、质量监督、信息服务、旧机交易等方面的法规规章,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提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自律守则,拟定农机服务协议、合同等规范化文本,规范农机社会化服务运作,保护农机服务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农业机械召回、报废、淘汰和回收制度,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工作,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第三篇:青年创业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青年创业现状调查
摘要: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也是一个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心的大事。团中央也把服务于青年创业就业作为一个中心的工作。从我国现在13亿人口来看,应该说我们的人力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矛盾,就是从用人单位来看,有用工不足,特别是一些技工短缺,技术人员短缺、专业人员短缺。另一方面,我们每年大概700多万大学毕业生也存在就业滞留,在此不认为他们是就业困难,而是认为是一种就业滞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关键词:青年 创业 项目 因素 环境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第一要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青年创业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一个人要想获得创业者的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创业能力
一、青年创业就业的现状和趋势:
青年创业实际上就出现了一种供需矛盾,这个矛盾被认为是可以解决的。主要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培训与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发展不协调,还有,我们的教育培训与我们的产业进步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也是不协调。当然也有一些供需之间的中介服务、社会服务不健全造成的。
二、调查结果的描述和分析: 一 社会环境中对青年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关于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方面,我们统计出来的由高到低的排序是:宏观政策环境、鼓励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创业青年的社会网络、创业青年本身的意愿和能力。
从排在第一位的影响青年创业的因素——宏观政策方面来看。事实上,我国开始逐步优化创业的支持政策,包括建立专项基金,提供小额贷款等降低青年创业门槛的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例如,国家工商总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出台了对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的优惠政策。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级工商机关不折不扣地落实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宏观政策环境还存在种种不利因素,主要有:金融支持和政府政策,具体指的是政府直接支持、中央政府的创业政策、新企业审批、政府项目(政府项目中的服务型组织)、教育与培训(创业与工商管理教育)、研究开发转移(研究开发转移的条件、知识产权保护)、商务环境(商务环境中为创业企业提供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等方面。
在访谈一位曾经策划一项创业项目的青年时,他反映了这么一个情况:他曾经去工商部门注册他的公司和项目,可是审批程序冗长,必经步骤有7步,需111 天。而从有关资料获知,加拿大只需要2步,从注册公司到开业平均需经历的工作日天数,只需2 天。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注册审批程序很长、而且繁琐,这是制约我国青年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政府于2002年开始就出台了各种鼓励青年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有些政策很难操作,有些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特别是在融资领域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青年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青年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日本青年创业教育研究专家佐佐木分析道,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在三年内消失,而美国青年创办的中小企业的寿命要长得多,这与两个国家的政府为企业创造的生存环境的不同有关。
事实上,美国国会早在1953 年就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帮助有创业意愿的企业者创办自己的企业,并设立了白宫小企业委员会和国会小企业委员会,协同SBA工作。SBA 有四项基本职责:融资渠道(商业融资)、企业扶植(教育、信息、技术支持和培训)、政府项目承包(联邦政府采购)、宣传和维权(小企业之声)。
据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调查发现,影响创业活动的创业环境因素主要是: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发转化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等九大方面。中国的创业环境在GEM的23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排在23位,属于中下水平。
从鼓励青年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个排在第二位的因素方面来看(这项因素可分为公众创业意识、传媒舆论与企业家的参与)。其实,当今中国已成为创业的热土,民众的创业视野和思路渐宽,僵化和墨 3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守成规的思想正在打破,契约意识正在形成,很多青年怀揣创业的梦想,心存发家致富的愿景,携手创业的青年群体已逐渐形成。
但是,从传媒舆论方面看,中国社会尚未形成主流媒体聚焦和关注青年创业的态势,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各省市区的卫星电视台这一舆论平台,还沉湎于“文艺气”中。
从企业家的参与角度看,当下的大多数企业家们不愿参与到青年创业的帮扶行列中来,他们认为这样做耽搁了他们发财的时间。在访谈几位创业成功人士的过程中,笔者获知,他们曾经想多邀请几位比他们更成功的企业家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讲座中来,都被那些企业家们拒绝了,拒绝他们的企业家们说:有那闲心去培训大学生们创业,不如多花点时间自己赚钞票,搞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我们搞企业的人又没义务非得去搞。
企业家们认准的是利益最大化,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们没有约束力,政府门部也不能强迫他们参与到帮扶青年创业中来,那么,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呢?
从第三位的影响因素,即有意愿创业青年的社会网络角度看。中国自古是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可是,大多数身处异地的大学生和毕业不久的青年人最缺乏的就是人际关系网络,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没有社会组织的协助,没有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扶持,没有良性互动的社会大环境的创业氛围,他们的创业将会是举步维艰的。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社会网络对青年创业的影响程度这个问题,在校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的回答稍有不同,在校生认为这是个影响 4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程度非常大的因素,而参加工作的青年则认为,这一因素并不是非常大。在对10位已经参加工作并有过创业经历的青年进行访谈时,他们认为,社会网络往往可以通过市场和工作中搭建起来的。其中有人说:在经济领域里,市场比社会网络更重要,而市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的。
另外,从青年本身角度来看,调查发现: 具有企业家的一般特质的青年与具有主观意愿的创业态度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家庭背景、学历水平均对学生的创业态度有显著负相关的影响;创业教育、创业团体的经历对学生的创业态度有显著正相关影响;男生比女生创业态度强;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态度强于其他专业学生;有创业大赛经历的学生其创业倾向强于没有创业大赛经历的学生。
这些结果说明,一部分青年还受我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这些人认为,大学毕业后应该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企业工作,而毕业后自我创业,尤其是在餐饮、咨询等传统行业的创业行为是大学生个人能力差的表现、是找不到工作时的选择。但从调查结果中显示,有着从商背景的家庭的青年、觉得自己掌握了一定技术和本领的理工科学生、主动参加过创业大赛的学生、更具有迎接挑战心理的男生、学历水平较高而更具自信心的青年,都在主观方面比其他青年更有意愿参与到创业实践中来。
二 改善创业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通过利用开放式问卷,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获得的资料,结合其收集到的文献,就改善我国青年创业的社会环境方面的提出一些建议,概述如下:
政府要为青年创业大开绿灯
不管是有意创业的青年还是受访的企业家,他们一致认为,我国应构建与完善创业的政策、法规扶持系统。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扶持青年自主创业或团体创办小企业,为青年创业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应相应成立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讯和服务的机构。
有调查对象更明确提到,我国政府应在制定扶持青年创业的政策的同时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和实施细节,如对在异地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户口、档案等方面的照顾,特别是对于到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创业的大学生给予更多的优惠;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创办企业的注册资金;减免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还有调查对象提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法制环境建设,特别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切实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政府应组织设立科技创业园区,或者将政府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和“孵化台”,并减少创业园区的场地租金、加盟费和保证金,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门槛。借助大众传媒平台 营造创业气氛
有几位受访的热心于青年创业的帮扶的企业家们建议,要让青年创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省市区的卫星电视台应该少些选秀节目 6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和电视剧的播放,多些创业方面的专题节目。他们说到,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央视二套的“赢在中国”、上海第一财经频道的“谁来共进午餐”等创业指导性的节目,但我们的电视台可以策划出更多更好的创业性的节目来。他们还提议,要让扶持青年创业的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显声扬名,让他们成为民众最敬佩的人,媒体要对他们进行报道,政府要给予他们以嘉奖。这样一来,企业家们才不会只想闷声大发财,而会把扶持青年创业看作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来做。要让企业家们意识到,如果民众把帮扶青年创业的企业家看成英雄了,他们的企业以及产品就可成为品牌,民众对他们的回馈将是巨大的。建立多元化的青年创业资金体系
有几位调查对象就创业青年的资金扶持方面提到:为了帮助创业青年缓解筹集创业资金的压力,顺利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我国应建立多元化的创业资金融资渠道。通过政府、银行、社会三条渠道筹集创业资金和贷款,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在基金筹集方式上,由于我国债券业和彩票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可以发行大学生创业债券以及大学生创业彩票。他们还提到,政府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主要是对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的不足部分提供一定比例的支持,并不是为其提供全部的资金支持,同时创业青年必须首先自筹部分资金,不足部分才可以向大学生创业基金提出资助申请,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大学生创业过度依赖政府现象的出现。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总之,我们应从法规和政策方面,组织保障和舆论氛围的营造方面,企业家的帮扶方面,青年人自身创业意识的增强和创业能力的锻造方面,全方位去改善青年创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柏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2期
石国亮;赵黎明;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上)[J];青年探索;2007年02期
刘晓宇;从高校教育与管理视角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障碍[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9期
李兆燕;大学生就业成功因素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5年04期
第四篇:关于对青年创业现状
关于对青年创业现状、项目、制约因素的调查。
关于对青年创业现状、项目、制约因素的调查。
Xxxxxxxxxx
摘要: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采用实际询问的方式对创业青年进行了采访,调查了家乡的社会情况,他们的学历,社会经历,对创业的认识,看法,他们创业的主要项目方向,当前的创业情况,营业情况。然后就调查情况有了一些想法,想了一些还不太成熟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次实际的调查,我真正明白了实践调查的重要性,没有实践,一切理论都不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我明白了要想做成一件
事,必须刻苦努力,付出的汗水不会白流的。在与创业青年的交流中我知道,我需要在与人交流,说话礼貌上提高,还有就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着意培养自己的统筹全局意识。
关键词:xx,青年,创业项目,现状,制约因数,解决方案
正文: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实践、社会观察与专业学习、研究相结合,积极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课题研究做准备。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里,我积极响应院分团委号召,参加了以社会调研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家乡xxxxxxx等部门的帮助下,我调查了xx青年的创业现状,他们创业的相关项目,及制约他们创业的因素。
xx是山西省xx市的下属县,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县多山地,交通较为便捷,目前又有一条高速公路在建。在教育方面,相比xx其他地方来说还是落后的。物价比较高。但这里的治安,卫生,环境发面还是不错的。xx青年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xx的青年,虽然在近年来,受教育的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大部分还是只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在他们接受完初级教育后,一部分选择外出打工,一部分选择继续深造,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学历教育,还有一部分选择参军等。当他们年龄达到二十三岁,一部分人就选择了自主创业。
先在社会上闯荡了几年的青年在谈到创业时,认为社会经验告诉他们应该从可以轻松入手的易于操作的项目开始,例如餐饮,服装买卖,装修建材等。
我主要就在装修建材方面的创业进行阐述。
他们大都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很多都的只接受了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然后就外出打工,例如太原,榆次,阳泉等。他们在外干些比较脏乱的活,从小受的苦累让他们学会了勤劳,忍让,宽容,诚信,细心。在外打拼了几年了他们在取得一些收入后就回到家乡。
在选择装修方面创业的会先去拜师学艺,在某个施工队当小工,找一个好师傅学习,学习施工注意事项,设计工艺,队伍管理,账务管理,相应方面的国家规定法律法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活脏,累有时还要接受师傅的批评甚至是责骂,但他们都接受,因为他们明白这些苦这些类都不会白受,这会为他们日后的创业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待他们感觉自己可以的时候,就会去着手组织自己的施工队伍,开始的创业资金主要靠父母的自主,或者靠信贷。新一代的创业者更懂得营销,尤其是广告宣传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以价格优势,时间优势等条件赢得雇主的好评。有时还会请雇主为自己宣传,这样口碑就传开了。
就他们的现状,能一直稳定保证装修质量的队伍可以很好的在运作中取得成功,而很多的队伍不能坚持,不能在施工质量上保持高水准。或是在账务管理,人员配置上出了问题,导致创业失败。
在建材销售方面创业的青年,会先在相关的公司,商铺打工。学习进货,存货,出货,资金管理,人员配置,宣传,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行业经营注意事项。由于建材创业是一个入门资金要求较高的行业。所以他们大都依靠父母亲戚的资助,还有就是有合伙人的投资。当他们开始自己的店铺时,会用到自己学习到的,严格控制成本,较少流通成本。
在建材方面的,能经营的不错的,在成本控制,物流,产品售后做的比较好。
而很快失败的对市场调查就有着明显的不足,售后服务滞后,失败在起跑线上。
总的来说,创业启动资金,创业前相关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市场的调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脉等是创业的主要制约因数。
1.创业的启动资金是创业者面对的第一个实际性的困难,他们没有足够的积蓄,只能向父母亲戚挪借,或是通过向银行借贷这种途径,由于现在信贷难度大,自身的信用额度不够,所以很少有人可以贷到款。
2.有了基本的资金,就开始了市场调查,面对市场,细致认真的人选择进行实际的关于市场人员,产品,市场预计份额,市场饱和度的调查,而一些人就比较草率,随便凭借自己打工时的经验,以及道听途说,就匆匆上马,慌慌张张开始了自己的老板路。
3.人脉问题是青年人最头痛的事,初出茅庐的他们,虽有少许的社会经验,在建材装修方面,主要的销售消费对象的中年人,也只有他们才有财力进行房建。面对这个问题,青年人只能坚持,坚持做下去,加大对自己的宣传力度,或是借助亲戚朋友的介绍,慢慢的拓展业务。
4.人力资源管理是这些没有足够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年轻人在经营中遇到的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处理的好的可以如鱼得水,和员工团结在一起,为自己的第一桶金打下坚实的基础。处理的不好,就鸡飞蛋打,甚至员工还会破坏营业,严重者导致关门歇业。
5.财务管理即成本管理是是是否可以加速发展的重要因数,成本控制的好,可以免去一些不必要的花销,使自己的队伍成长高效迅速。如果成本控制的不好,会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周转困难。新的货不能很快购进,员工工资不能及时到位,导致施工的进度减慢或停止。
面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创业启动资金,我认为可以放宽信贷的准入,设立专门的创业信贷中心,降低贷款利率。或者由当地的财政,劳动等行政部门设立专门的创业帮助资金。
2.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调查等问题,我认为应该有当地的相关管理的行政部门给予帮助,开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创业者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和培训。在他们经营过程中,指导人员最好应该不定期的去查看,去关注青年创业者的成长,创业者的经营现状。这样就能及时解决创业者遇到的问题,给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可以大胆的经营,放手大干一场。
3.对于最难解决的人脉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舰队模式,由当地的龙头企业牵头,其他的小企业跟随,将市场进行分割,帮助刚成立的公司在幼儿期好好成长。而这样会导致部分大企业的利益受损,所以需要财政的支持,对大企业进行补偿。
4.因为刚刚创立的企业真的很弱,所以行政部门可以降低对这些创业者的各种比如手续费,工本费,检测费用等。最主要的是在税收上给予减免。
5.一切的进步都是在竞争中推动的。所以加大对创业好处的宣传,在全社会倡导创业,形成一种创业的氛围。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竞争中,搞活市场,带动就业,促进当地明星企业的产生。在每一年的年底对相关的优秀的创业者,创业企业进行奖励。
结束语: 经过一星期的访问,调查,终于生成了这份报告。在与青年创业者的交流中我知道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容易的,坚持,乐观是制胜法宝,对待创业,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有很重的心理负担,学会释放压力就必须学会。在经营过程中,细心,认真,负责,服务到家,任劳任怨,对员工的宽容,对雇主的忍让。说话这是门艺术,说的好收入颇丰,说的不好,就有可能断送自己的事业。成败由细节决定。这些良好的品质,是需要我在日后学习生活学习和注意提高的。
在调查过程中也出现了失误和问题,比如调查被访的人数较少,不能向被访者取得有效的数字统计资料,调查的行业范围小,所调查的问题较少,不能做到全面客观的。在以后的调查中真正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书籍网络,对要调查的内容范围提前有一定的了解。多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这样就可以得到较详实的数据,同时使所提到问题多样化,立体化。
谢辞:在这次调查中要感谢被调查的各位创业先锋,优秀创业青年。还有家乡的工商局,劳动人事保障局,统计局等部门的配合和帮助。祝愿大家新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五篇:扶持农村牧区青年创业工作方案
****市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市委、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实现减少牧民、富裕牧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城乡统筹、三化互动的方针,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优化产业布局为切入点,以农村牧区适用技术和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支撑,带动农牧区转移人口就业,确保农牧区人口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内容步骤
(一)开展调查摸底。围绕年龄、性别、学历、技术技能熟练程度、择业观念、就业意向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几项参数,深入各个苏木镇(场)、嘎查(分场),对全市农牧区青年劳动力资源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全市农村牧区青年基础档案库,为建立健全畅通无阻的信息网络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便于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对接,并为潜
在的就业培训提供基础数据。
(二)加强宣传引导。由市团委牵头,组织协调市委宣传部等各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宣传国家发展“三牧”的新政策;宣传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宣传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发展思路;宣传转移人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中的意义和作用及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加强技术培训。按照实际、实效、管用和推广技术、培训到人的原则,根据各苏木镇(场)、嘎查(分场)提供技术培训需求,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采取集中培训、入户培训和现身说法等方式,重点从三方面加强培训:一是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休牧与划区轮牧;青贮种植、管理、收割和调制;牛羊舍饲圈养;疫病防治;胚胎移植;奶牛模式化饲养管理及奶牛养殖政策;肉羊产业化牲畜改良;两年三羔技术指导;高产饲草料种植;双羔繁殖技术指导;生物灭蝗;特种养殖业、肉兔养殖。二是农林水实用技术(蔬菜高产栽培;脱毒马铃薯种植;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水源开发与节水灌溉;免耕补播技术)。三是其它方面(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的推广;农牧业产业化相关知识)。
(四)加强技能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农牧民自愿和就业为原则,依托能源开发项目、草原生态旅游项目、民族服饰加工、民族饮食加工等,以集中学习和脱产培训的形式,按照培训专业及报名情况安排培训时间,对我市农牧区富于劳动力及来我市进城务工的农牧民进行汽车驾驶、旅游服务、民族服饰制作、毛纺技工、梳毛技工、计算机、市场营销、餐饮服务、美容美发、汽车修理、保安服务等培训。年内,职业技能培训750人,其中汽车驾驶专业120人,毛纺厂技工80人,梳毛专业40人,旅游服务专业40人,美容美发专业40人,计算机专业40人,创业培训20人,其他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及就业岗位征集情况来进行订单式培训。
对于培训合格的农牧民,通过提前征集适合农牧民的就业岗位,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用工信息,并对来求职的农牧民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我们根据其培训专业及就业意向,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的推荐就业;暂时没有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我们纳入全市的劳动力资源库,根据市场用工信息继续推荐就业。
三、目标要求
(一)调查摸底工作。市团委要结合“党建带团建”工作,3
指导各苏木镇(场)、嘎查(分场)健全基层团组织,发挥其作用,重点抓好青年创业行动,按照市团委的统一要求,对青年农牧民的年龄、文化程度、技术技能培训方向、择业需求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并建立规范的档案信息库,该项工作于5月15日前完成。
(二)宣传引导工作。4月份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涉农涉牧部门组织宣讲团深入牧户宣讲,并发放宣传手册,使牧户对青年创业行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5月份由青年创业行动综合办公室牵头,组织牧区青年创业行业三个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赴河北承德学习考察。6月份组织牧区青年民族服饰、民族食品、奶牛养殖等生产生活技能大比武活动1次。7月份要聘请专业老师,从各嘎查选拔演员组建转移就业创业宣传队深入牧区巡回宣传。8月份组织牧区青年召开座谈会、知识竞赛、嘉宾访谈各1次。9月份选拔牧区创业青年的典型组建先进事迹报告团深入牧区开展巡回演讲。
(三)技术培训工作。采取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分户、分类、分级集中培训,提高广大农牧民重点实用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组建牧区技术巡回宣讲团,深入
各苏木(镇)场、生态移民区、嘎查、牧户进行巡回宣讲和培训。同时,抓好科技活动周、科普行动日、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期间或禁牧休牧等农牧业生产关键时期,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开展入户培训活动,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进牛棚、送进羊圈。组织好各类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巡回做说教,并组织牧户在户与户之间、浩特间、嘎查间、苏木间开展参观交流、观摩指导等示范活动,让牧民从身边的成功牧户学习经验,让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导、带动、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市科技信息网、**市农牧业科技服务平台、农牧业科技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健全苏木、嘎查技术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为农牧业生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技术服务和信息传递工作。
(四)技能培训工作。为确保我市青年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的开展,保证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信息、岗位信息的畅通,今年实现全市三个苏木(镇)及四个国营农牧场与市就业局劳动力网络中心联网。各苏木(镇)场配置专人负责本地人口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具体对本地区具备条件、有转移就
业意向的农牧民进行登记造册,并根据**市就业局农牧民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办公室的要求组织本地的农牧民参加培训,并及时将培训及就业岗位信息送到农牧民手中。
市直各相关部门要把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作为重点,结合各自优势配合就业部门积极征集适合农牧民就业的岗位,定期报到市就业局农牧民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办公室,2006年实现苏木镇(场)与市就业局劳动力信息网络联网。经济部门要负责重点工业项目的就业岗位征集开发;建设部门要负责城市建设项目的岗位征集开发;旅游部门要负责我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岗位征集开发;其他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搞好就业岗位征集开发,服务于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为了切实加强对牧区青年创业行动的领导,经市委、政府研究同意,成立综合办公室、培训办公室和技能培训办公室。
综合办公室设在市团委,办公室主任由***兼任,主要职责是:
1、及时准确地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各类会议,并督查落实会议议定事项和制定的各
项优惠政策;
2、做好工作信息的采编与报送,加强各相关部门单位之间协作与沟通,并及时向市委、政府领导报送工作信息;
3、考评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有关事宜。
技术培训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科技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从科技局、农牧业局、林业水务局、奶牛办等部门抽调。主要职责是:
1、切实发挥科技部门职能作用,以肉羊产业化、奶牛产业化、饲料产业化为重点,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使广大农牧民牢固树立依靠科技发展生产、依靠科学改变生活的意识和观念。
2、制定全市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方案,统一组织全市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
3、开展基层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农牧民培训意向,根据农牧民需要组织技术培训。
4、总结技术培训工作,编写培训教材、工作动态、信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的宣传。
5、检查和指导各有关培训部门及各苏木镇场的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
技能培训办公室设在市就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围绕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具体负责转移农牧民就业岗位征集、求职登记、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对
于有劳务输出意愿的农牧民,向其提供劳务输出岗位,组织劳务输出。
(二)保障经费。各部门和单位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的同时,把对牧区青年的培训经费列入全市财政预算支出中,由财政统一拨付,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三)落实制度。一是实行联席会议制,每个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部署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工作。二是实行领导联系点制度。要按照牧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年活动中,明确的“双带双抓”责任制,领导干部每人落实1个嘎查(村)作为青年创业工作联系点。联系人要经常深入联系点,搞好调查研究,帮助指导工作,努力把领导联系点办成转移人口工作的示范点。三是实行信息通报制。各相关部门单位要指定1名信息员,专门负责向综合办报送本部门工作信息,每星期不得少于1期,于周三前上报到综合办(团市委)。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每星期根据收集的信息,编发1期专报和信息,通报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
(四)形成合力。各苏木镇(场)和涉农涉牧部门要高度重视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将该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抽调得力人员,做到任务明确,措施得
力,制度有效,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各苏木镇场以及涉农涉牧部门都要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农牧民技术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好本地区农牧民科技培训工作。牧区青年创业行动三个办公室将协调、督查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师资及编印发放各类科技培训材料;苏木镇(场)一定要按照培训方案要求和内容,充分发挥直接组织和接触农牧民的有利条件,及时认真组织培训农牧民,并加强与相关部门及技术工作服务队的合作和联系;宣传部门安排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报道。市党校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培训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培训和食宿条件,加强服务管理,确保培训效果。
(五)严格考核评价。参加牧区青年劳动力培训的学员要参加考试和考核,合格者由培训单位颁发结业证书。本着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牧民自愿,做好培训学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要确保大部分学员实现就业转移,这要作为考核评价培训机构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发挥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适时召开全市牧区青年创业行动表彰大会。对进城务工、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的优秀青年农牧民和组织开展转移人口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组织部门将牧区青年创业行动开
展情况纳入全市党政领导班子实绩目标考核中,实现目标管理,严格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