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建设厅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意见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建设厅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意见的通知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进一步深化我省城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市政公用资源,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我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全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省建设厅《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00三年七月八日
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意见
(云南省建设厅 二00三年六月二日)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城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和发展步伐,提高云南城市化水平,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就全省推进城镇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全省城镇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在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革和完善价格机制,放开全省城镇市政公用事业经营管理的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促进全省市政公用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深化改革,加快我省城镇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
(一)打破现行城镇市政公用事业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府统包、统揽的做法,建立起政府监管、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逐步退出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直接经营市政公用事业的做法,集中力量抓好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投资、强化市场监管以及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营环境,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市政公用事业宏观调控机制。
(二)积极推进以建立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市政公用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资本运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对营利性的市政公用事业单位要实行企业化改制,所承担的市政管理职能全部划归政府职能部门。
(三)支持和鼓励国内外、省内外的各类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服务建设和经营;支持和鼓励具有经济实力的各类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租赁、委托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改革和重组;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市政公用企业改制成上市公司或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发行企业债券、成立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或城市市政公用事业资产经营公司;支持和鼓励市政公用国有企业将现有的供水、供气、供热、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存量资产进行整体或部分转让,提高存量资产的运作效率。
(四)城镇供水设施实行厂网分离,供配水管网由政府控股,鼓励社会投资参股;净水厂向社会资本开放,实行竞价、竟质上网。垃圾污水处理、公共交通、供气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向社会资本开放。城镇道路养护、清扫保洁、绿化管养等非营利性的市政公用服务项目,通过建立综合承包制度,以招标发包方式进行,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
(五)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快市政公用事业的价格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机制要求,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市政公用事业收费管理制度。
(六)加快市政公用事业财政投入体制的改革。政府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卫清扫保洁等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各级政府对市政公用设施和服务产生的收益,应主要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七)鼓励市政公用企业用垃圾污水处理收费资质抵押贷款,加快市政公用建设和服务的升级和改造。对新建市政公用项目特别是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各级政府在明确政府投资权益的前提下,应加大财政性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快市政公用建设步伐。城市供水、供气、公交及污水、垃圾处理等企业因政府定价和承担法律、法规、政策及政府规定的指令性义务而形成的亏损,政府应予以补偿。
(八)根据市政公用事业公共福利型特点,参与市政公用建设和经营的企业,可享受国家在税收、土地、用电、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待遇。
三、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市政公用建设和服务的市场监管
(一)规范和完善市政公用特许经营制度。要加快制定市政公用特许经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采取公开向社会招标的形式,以协议或其他法定方式明确授权市政公用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以及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权利,实现政府对市政公用建设和服务的宏观调控,促进市政公用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严格市政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市政公用企业的资质管理,进一步规范市政公用建设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城市供水、燃气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设备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城市道路、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工程,以外资和社会投资为主的,可由投资者按《招标法》有关规定自主选择招标方式,但投标
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等级。国有出租汽车、公交线路、道路广场、路灯、桥梁、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权、广告权要实行公开招标或拍卖方式出卖或转让。
(三)建立和完善市政公用建设和服务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要根据市政公用建设和服务的不同领域,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跟踪考评机制,强化市政公用建设和服务的质量监管。
四、加强领导,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
(一)各级政府是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责任主体,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出发,结合各地实际,加强对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调研和指导,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全省供水、排水、垃圾处理、公交运营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的出让、转让达到50%以上,加快我省城市化发展步伐。
(二)加强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工作的协调配合。建设、计划、财政、经贸、劳动、税务、国土、工商等部门是各级政府推行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直接责任者,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确保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行。
(三)在市政公用事业和企业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认真做好转制企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确保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出让、转让市政公用设施和实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管理所取得的资金,必须全部用于城市道路、照明、供排水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所遇到的问题,请及时与省建设厅联系。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体制
【发布单位】80302
【发布文号】冀政[2001]28号 【发布日期】2001-05-17 【生效日期】2001-05-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
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报告的通知
(冀政[2001]28号2001年5月17日)
各设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建设厅、体改办、财政厅、物价局、计委、经贸委、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国税局、地税局《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报告
省人民政府:
为了提高城市市政公用事业的供应能力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我省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将我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报告如下:
一、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遵循政府全面规划、统一管理、特许经营、适度竞争的方针,实行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加快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争取在两年内完成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单位的改企、脱钩和建制,并全面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体制、价格管理机制改革,到“十五”末,建立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发展产业化的市政公用事业市场体系,使之走上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打破垄断,引入适度竞争机制,实行特许经营。按照产权多元化、经营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的要求,大中城市以现有国有骨干公交企业为基础,通过资产重组、吸收职工入股和社会参股等方式,组建若干个股份制公司,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各公司的经营质量确定经营范围,形成适度竞争局面。其他城市的公交企业可经政府批准,招标、转让租赁部分客运线路经营权。城市公共交通的场站建设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社会多方参与,逐步建立政府特许、多元投资、多家经营的城市公共投融资体制。深化公交行业价格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补偿机制。按企业的实际成本和市民的承受能力,逐步调整公交票价,达到保本微利,最终取消财政补贴。
(二)城市供水行业。按照“政府控制供水管网、放开两头”的原则,实行制水、售水和管网管理养护相分离,供水管网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单位负责管理养护,制水、售水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大中城市应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供水企业资产优势,组建跨地区的国有供水控股(集团)公司。小型供水企业可实行股份制改造,也可对部分或全部经营权委托经营、租赁和拍卖。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调整用水结构,保证百姓使用合格、达标饮用水。建立合理的水价定价机制。根据补偿成本、合理盈利、节约用水、公平负责的原则,逐步理顺城市供水价格。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优水高价、两部制水价和季节性活动水价。
(三)城市环卫行业。改革按人头拨款的方式,实行以量定产、以质论价,政府管理部门在核定作业量、确定作业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作业企业或作业人。环卫设施建设实行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逐步推行环卫设施有偿使用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所收费用专项用于环卫事业的发展。环卫企事业单位要面向市场改组为专业环卫保洁公司,并逐步推行资质管理制度。
(四)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改革按人头拨款的方式,实行根据作业量拨款。建立园林绿化交易有形市场,对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和抚育养护工作,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定施工和养护队伍。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园林绿化领域,大力发展绿化产业。园林绿化企业要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托管等多种改革,实现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化。
(五)城市市政行业。要政企分开,改革按人头拨款的方式,实行以量定产、以质论价。市政管理部门在确定工程规模和维护量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施工和维护企业。市政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政府批准,允许竞标拍卖道路、桥梁命名权,道路、路灯户外广告场地、建筑物租用权,贷款建设道路、桥梁收费经营权;转让投资建设停车场的收费管理权等。
(六)城市排水污水处理行业。拓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融资渠道,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企业要实行排水、污水集中处理一体化经营,抓好减员增效,加强财务成本管理,保证处理过的污水达标排放,污水处理费按照补偿建设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原则核定,建立城市污水排放集中处理设施的良好运行机制。
(七)城市供热行业。积极推进城市供热市场化进程,收费制度由现行的福利制改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并尽快实现用户个人缴费的新机制。改革现行的供热补贴机制,实现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将补贴体制在职工工资中。供热企业要加快股份制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加快实行新的室内采暖设计标准,新建住宅室内采暖系统采用双管系统,按照分环、安装热量仪表和温控装置,达到供热分户控制,实现分户计量收费。现有住宅要结合室内采暖系统维修,积极进行分户改造,改造费用可由用户及供热单位共同负担。
(八)城市燃气行业。放开城市燃气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经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有制气厂的企业要实行制气、售气及管网养护相分离,较大城市可组建若干个销售公司,相互参与竞争。改革燃气价格形成和补贴机制,逐步采取成本+税费+合理利润的办法确定燃气价格,财政补贴由暗补变明补,逐步将补贴体现在职工工资中。
二、二、实施办法和措施
(一)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要按照建设部和省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各地、各行业的实际出发,自主选择改革的方式。
(二)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后,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城建资金的投入,加快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三)按照政资分开的原则,各设区市市政公用管理部门可改组为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并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实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负责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授权范围内的中小企业改制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
(四)市政公用企业在公司制改革中,要严格依法进行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其全部国有资产转作企业法人财产,其中净资产转作国有资本金或股本金,落实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
(五)原为企业单位性质的市政公用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凭省、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按有关规定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或变更登记。
(六)各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管理。保持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切实抓好改革试点,各市首先要在8个行业内各抓1--2个试点单位,先行一步,及时总结经验,在全行业推广。
三、三、有关配套政策
(一)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体制改革中,用于供水、公交、供热、供气等行业的财政补贴按改制上一年基数计算,三年内补贴数额不变,节余部分用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设备的购置和安置分流人员。园林环卫市政维护等行业按实际工作量核定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二)城市市政公用各行业实行改革后,将按实际工作量确定企业所需人员,分流出来的人员主要由企业自行消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在企业分流人员创办新企业时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三)建立投资性成本、经营性成本独立核算制度,严格区分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对政府投资建设的投资性成本和政策性亏损由同级财政负责解决,经营性亏损由企业自负。
(四)加强公用事业价格管理,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的调整实行听证制度。因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给城市居民增加的负担,通过将财政补贴由暗补(补给企业)改为明补(补给职工)加以解决。
(五)加强城市公用、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的立法和执法工作,规范服务,保证依法确定的收费足额征收。
(六)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政策,合理解决市政公用企业历史欠账和基本建设贷款问题,减轻企业负担。
(七)做好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衔接工作。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后按当地政府规定的企业缴纳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不变。对有事业费的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转制时上一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标准支付养老金,与原待遇标准的差额部分由原单位用事业费或自有资金支付;没有事业费的单位,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额发放。改为企业前参加工作、改为企业后5年内退休的人员,按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金额,低于按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金额的部分,采取5年过渡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金统筹基金中支付,具体办法按《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事业单位转制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冀劳社〔2000〕68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离退休人员、老红军、二等二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按原资金渠道解决,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体办法按照当地有关规定执行。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前医疗费遗留问题,仍按原规定执行。
(八)市政公用企业改制时,对原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不良债权债务的处理、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扣除等问题,按当地工业企业改制时的有关政策处理。企业改制中清理出来的待处理资产损失、潜亏挂账等不良资产的处置,须报经同级财政(国资)部门批准。
(九)职工出资买断国有中小型市政公用企业全部国有资产并一次付清价款的,可享受20%的价格优惠。用于个人的工资、奖金、福利费等节余,可以折股配送给职工。
(十)在改革过程中,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干部,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报人事部门批准可一次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省建设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意见的通知
省建设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意见的通知
陕建发[2005]69号
各设区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市政委、市政局、市容园林局),杨凌示范区土地规划建设局:
现将《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的意见》转发给你们,并结合贯彻《陕西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尚未编制《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城市,要尽快着手安排此项工作。各市、县要力争于2006年年底前完成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编制任务。
二、要坚持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方针,并充分挖掘市场融资的潜力,按照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安排好垃圾处理场站的建设计划。
三、尚未出台新的垃圾收费政策的城市,要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推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陕政发[2002]57号)精神,加快出台垃圾收费政策,以切实解决城市环境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抓紧建立和完善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的作业服务特许经营制度,推动环境卫生作业服务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
五、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项目建设程序、技术标准和资质要求,组织好垃圾处理场站的建设论证、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现正在建设的垃圾处理场站,凡管理上存在问题的,要积极地采取补救措施。要严格按照垃圾处理场站运营的操作规范要求,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二OO五年四月三十日
建设部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的意见
建城[2004]225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北京市、重庆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建管委、市容卫生管理局,天津市市容卫生管理委员会:
为切实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与运营的监督管理,确保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的建设质量和正常运行,现提出以下意见 :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与运营监管的重要意义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包括填埋场、堆肥厂、焚烧厂、综合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以下简称垃圾处理场站),是城镇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是城镇公共环境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担负着为社会处理生活垃圾的重要任务,又直接影响到周边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一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存在着规划选址不尽合理、工艺选择缺乏论证、建设程序不够规范、技术标准执行不严、无害化处理水平不高、运营费用不落实等问题。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与运营的监管,不仅关系到国家公共财政或社会资金投入的效益,而且直接影响到城镇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要把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的建设与运营监管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切实抓好。
二、加强垃圾处理场站建设与运营的监督管理,是各级建设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地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是负责城镇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部门。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与管理,健全管理机制,要遵循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原则,统筹安排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服务和监管体系,把各项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努力提高我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认真组织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的规划编制工作
各地要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遵循区域统筹、节约土地和规模化经营的原则,组织编制城镇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各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会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认真组织城镇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的规划选址工作,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工程的选址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规程,防止因选址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制订垃圾处理场站的中长期和建设计划。
四、严格审查、慎重选择垃圾处理场站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所用技术、设备、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标准的要求。各地应优先采用国家推荐的先进适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设备和材料,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对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项目所选用的技术、设备、材料进行充分论证,对采用垃圾焚烧、堆肥工艺及填埋场的防渗处理、渗滤液处理等关键技术应严格审查。选用新技术、新工艺要有完整的生产性试验报告和专门的技术评估报告,并报请省级(包括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定。
五、严格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市场管理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站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市政公用行业环境卫生工程设计资质、市政公用工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施工资质、工程监理资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依法进行公开招标。建设单位不得要求设计、施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质量。勘察设计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对工程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工程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并对工程质量负责;工程监理单位应依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合同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并承担监理责任。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并及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项目不经验收,不准投入运营。
六、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制度
各地应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逐步开放、规范管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与运营市场。由城市人民政府授权的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规定,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协议示范文本》,与垃圾处理场站运营单位签订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协议,明确协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对暂不具备特许经营条件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在核定生活垃圾处理量及处理成本的基础上,与运营单位签订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委托经营合同,明确场站运营单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七、完善对垃圾处理场站的质量监测和运营监督
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委托有资格的检测单位对垃圾处理场站的垃圾处理数量、处理质量和环境影响进行定期监测,也可根据需要,向垃圾处理场站派驻监督员。垃圾处理场站运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保障生活垃圾处理场站正常规范运营;应完善统计分析和报表制度,定期向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上报进出场生活垃圾数量、设备运行情况、运营处理数据、环境监测报告等。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处理场站运营的技术指导、安全监督和经济监管,要加强对垃圾处理运营费拨付的核定工作。
八、建立应急预案制度
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生活垃圾应急处置预案,落实生活垃圾应急处置的必要保障经费和设施,保证特殊情况下的垃圾处理。对于进场生活垃圾成份、数量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影响生活垃圾处理场正常运营的,运营单位应将发生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及时上报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对于因进行设备设施检修、维护需暂停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运营,或导致处理能力明显下降的,运营单位必须提前报告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在取得同意后方可进行;对于因突发事件或事故造成关键设备停运的,运营单位必须尽快抢修恢复正常运营、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环境卫生主管部门。
九、推进垃圾处理收费工作
各城市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垃圾处理费收缴率。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确保处理费专项用于支付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费用。征收的垃圾处理费不足支付垃圾收运和处理成本的,地方财政应予一定保障,确保垃圾处理场站正常运行。未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城市,地方财政应保证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费用,并根据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的要求,尽快开征垃圾处理费。
十、加快垃圾处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垃圾处理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应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养老、医疗、退休、再就业等扶持政策,保证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改革的平稳推进;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重组,把垃圾处理事业单位改制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市场主体。大中型国有垃圾处理企业要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市场的竞争。
十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
各地要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机制。要积极利用国内外金融机构优惠贷款进行垃圾处理场站的建设。对尚不能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要进行政策扶持、投资引导、适度补贴,保障生活垃圾处理场站的建设和运营。
十二、切实加强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工作的领导
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地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城市人民政府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完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项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使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要落实各项规划和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的监督和管理。
第四篇: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07〕57号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推进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建设厅《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五月十七日
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
(省建设厅 2007年5月)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精确、高效、协同管理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提升我省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根据建设部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要求,结合江苏实际,现就我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近年来,全省各地在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目前城市管理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滞后、管理粗放、资源分散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城市管理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推广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确、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方便人民群众,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广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入手,有效整合和充分运用城市信息资源,研究推广适应当地实际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出发,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理顺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建立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到2007年底,全省各城市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到2008年底,苏南各省辖市和县级市以及苏中省辖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到2009年底,苏北省辖市和苏中苏北有条件的县级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力
争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城市基本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
(三)基本原则。
统一标准。按照建设部有关行业标准,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等多种信息技术,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制定,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整合资源。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对人员、设备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效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因地制宜。结合各城市实际,加强研究分析,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突出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创新、注重实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生搬硬套。
信息共享。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建立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并与城市其他监管系统相互衔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相互移植。系统预留接口,方便升级换代。
三、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围绕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结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特点,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省内外试点城市成功经验,因地
制宜制定本地区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方案。要合理确定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构架模式、网络建设内容和方法步骤,突出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解决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方面实现突破。在2007年底前,各城市要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经省建设厅组织论证后,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二)认真做好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各地要依照建设部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数据库。在积极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前期基础工作,认真采集、分析、整理单元网格、城市管理部件、空间地理、地理编码、系统运行等方面的数据,满足数字城管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同时,适应提高管理水平和拓展管理范围的需要,注重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为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系统联预留接口,为系统升级换代预留发展空间。
(三)创新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合理构建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和监督管理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覆盖各区、街道(镇)、社区的数字化网络系统,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起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统一形成快捷高效的联动和互动服务方式,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数据的处理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有效提
高城市管理效能。
(四)建立健全综合监督考评体系。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合理改善管理职能,调整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体制。着力强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和衔接,建立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综合监督考核评价体系,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等方面,实现对各区、街道及专业管理部门工作绩效的综合考核评价,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强化社会大众参与度。
(五)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作效能,加强城市管理监督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合理装备新技术、新装备,强化操作培训与实践指导,尽快掌握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方法,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从定时管理向全天候管理拓展,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拓展,确保城市运行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切实提高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组织领导水平
(一)加强领导,科学实施。加强城市管理,是城市人民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程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是一项
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把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管。要认真组织制定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多方论证,确保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牵头单位,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把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和技术保障等落实到位,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二)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各级政府要以监督评价为核心,整合行政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着力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顺涉及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起部门间相互配合、条块间相互结合、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互补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将涉及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市河道、静态交通和侵占道路等城市管理要素,以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运行问题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施统筹监管。对现有的电子政务、交通管理监控系统、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公用事业监控系统、市政公用12319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资源,要积极进行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三)以人为本,公众参与。通过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强化城市管理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运用新型监督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 7 —
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和监督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发现、处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将政风热线、市长信箱等内容纳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当中,努力把城市管理的日常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城市管理的工作成效接受社会评判,实现执法、监督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因地制宜,规范实施。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城市,要立足日常管理,突破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束缚,积极稳妥地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前期规划与方案论证工作。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基础较好的城市,要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省内外试点城市成功经验,积极应用与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中小城市可依照扬州市“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运作模式,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五)立足长效,有序推进。各级政府要明确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和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进数字化,逐步构建多元性、全程性、综合性、可控性的城市管理框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逐步将数字化网络终端延伸到街道、社区,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城管进社区”,充分发挥城市基层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夯实长效管理基础,形成统一规划、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局面,有序推广数字化城市
管理工作,促进全省城市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主题词:城乡建设
城市 数字化△
管理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5月24日印发
共印1200份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加快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办发〔2004〕83号 【发布日期】2004-09-24 【生效日期】2004-09-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 关于加快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4〕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建设厅《关于加快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关于加快全省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
为了推进全省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确实解决好城镇居民的采暖问题,根据建设部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城〔2003〕148号),并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充分认识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城镇供热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和社会稳定,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实行供热体制改革,是实现城镇供热市场化、社会化,促进城镇供热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认识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按照“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要求,着力推进城镇供热体制的改革。
(二)加强对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确保我省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全省城镇供热体制改革领导组,全面负责我省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协调和领导, 组长由主管城建工作的副省长担任,成员单位包括建设、发展改革、财政、人事、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物价、税务、环保等部门,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各市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对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领导。
二、理清改革思路,明确奋斗目标。(三)总体思路:按照“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行用热商品化、建筑节能化、服务社会化、计量科学化、收费合理化,建立符合我省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供热新体制。
(四)总体目标:改革用热福利制度,实现“暗补”变“明补”的目标;新建居民住宅全面实行分户控制,分户计量;既有居民住宅有计划逐步实行分户控制、分户计量改造;现有的国有供热企业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完成改制工作。到2010 年底以前,全省城市基本完成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工作。
三、改革供热补贴福利体制,变“暗补”为“明补”。
(五)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要逐步推行用热商品化工作, 改变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职工用热制度,由居民或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交纳采暖费。采暖费用采取由政府、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原则,其中政府和单位承担的部分以货币形式,直接发放给职工个人或离退休人员,变“暗补”为“明补”, 采暖费补贴可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六)合理负担采暖费补贴。对行政单位及无收入的全额事业单位采暖费补贴由财政负担;对有收入的全额事业单位由单位和财政各分担一半;对差额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企业由其自行负担。省辖各城市人民政府可参照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省直单位参照太原市发放冬季取暖补贴和增发生活补贴有关规定的通知》(晋人字〔2003〕136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行政事业单位供热采暖费补贴办法。企业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采暖费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可参照当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采暖费补贴方案具体确定。
四、实行分户控制和计量,变“面积”为“热量”计费。
(七)新建筑必须全面实行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城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控制、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分户计量表及温控装置费用计入建设成本。新建筑未采用分户控制、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设计的,要在施工图设计审核,施工许可证发放,工程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八)对既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的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工作要做出改造规划。各城市人民政府要组织建设(规划)部门抓紧对城市既有建筑进行登记摸底,并会同发展改革、财政、环保等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按照“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以2010年底全部完成供热改造为目标,编制供热改造规划。地级城市要在2005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供热改造规划,县级城市要在2005年12月底以前编制完成供热改造规划。
(九)合理解决分户控制、分户计量的改造资金。对既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的改造建设及计量、温控装置安装,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进行。其中,公共建筑的改造建设资金由产权单位承担,居民住宅的改造建设资金由城市人民政府、供热企业、职工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对行政单位及无收入的全额事业单位的职工住宅改造建设资金按财政30%、供热企业40%、个人30%的比例分担,对有收入的全额事业单位按财政15%、单位15%、供热企业40%、个人30%的比例分担;对差额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企业按单位30%、供热企业40%、个人30% 的比例分担,其中由职工所在企业负担的改造建设资金列入企业生产成本。改造建设资金的具体标准、办法由各城市建设、财政、物价等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后,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十)认真组织实施。对既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的改造工作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供热企业负责改造和实施的具体工作。对公共建筑物的改造,要实现一楼一表、散热器温度可控制调节。对现有居民住宅的改造,要实现分户控制、计量及散热器温度可控制调节,但对确有困难、居民又能达成共识并产生业主代表的情况下,可在一楼一表的基础上进行散热器温控改造, 热费按照各户的热指数进行分摊。对没有进行改造的,供热企业可仍沿用原有管理办法,与其单位签订供热合同,由其单位负责缴交供热费用。
(十一)合理制定供热价格。供热价格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和调整。新的供热价格由以补偿供热服务的基本费用(元/平方米)和为调动消费者节省热能积极性的可变费用(元/热量)两部分组成,可变费用至少占总热费的50%。在供热体制改革的过渡期内,实行供热价格“双轨制”, 对实现分户计量的按用热量计费,对未实现分户计量的仍按面积计费。城镇供热收费价格由各级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省物价局、省建设厅备案。
(十二)科学考虑供热价格成本因素。对向城市供热管网供热的热源,其价格应纳入政府定价目录。对由供热企业承担的对居民住宅分户控制、分户计量改造费用以及因供热系统改变造成的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建设费用应纳入供热价格构成。对已实现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和室温可调节的居民住户,为鼓励其降低回水温度,提高热效率,各城市可根据当地实际给予一定的热费优惠。对居民住宅实行热消耗量为基础的收费体制,建筑物的总热费按照《住宅热费调整系数》合理地分配给住宅单元住户,《住宅热费调整系数》由各城市根据建筑物构造类型和气候特点等因素制定。
五、深化供热行业改革,推行特许经营制度。
(十三)加速事转企步伐,推动供热企业的改革。国有供热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事业化管理的供热单位要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行规范的公司化改造。供热企业的改革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国有大中型供热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跨地区经营城镇供热,推动城镇供热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十四)推行特许经营。城镇供热作为重要的城镇基础设施之一, 属于市政公用事业范畴,因此,要按照国家关于加快城市市政公用行业改革进程的意见要求,对城镇供热的建设和经营实行特许经营。特许经营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市场准入条件、投资和经营者公开招标选择程序、经营协议内容、各方权利和义务以及特许经营权变更终止等,按照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126号令)执行。
(十五)转变政府对城镇供热工作的管理职能。政府的行业管理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研究制定供热事业发展规划、规范供热市场主体行为、维护供热市场秩序上来。各地要根据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城镇供热采暖服务质量标准、技术指标和评估监督办法,加强对供热市场的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做好改革相关工作,稳步推进供热体制改革。
(十六)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基本采暖需求。城市供热企业的长期用户,其收入为政府规定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政府财政可以按户发放供暖补贴。每户供热费补贴基数按每户建筑面积60平方米乘以城市平均住宅供热价格计算得出,其中85%由当地财政负担, 剩余的15%由低收入用户承担,由财政负担的供暖补贴可通过建立供热社会保障金来解决。申请人应经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区民政局、市民政局核实后报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集中拨付给供热企业。低收入用户超出补贴标准面积(60平米/户)部分的热费,由其自行负担。低收入用户已交纳应承担15%的补贴标准面积供热费和超出标准面积部分的供热费后,供热企业不得对其关闸停热。(十七)加快城镇集中供热设施的建设。要通过编制供热规划、监督规划实施、强化供热工程建设管理和大力开展污染治理等措施,建立适合本地的节能、高效和环保的供热采暖系统。在城市中要充分利用热电联产或是建设集中区域锅炉房实行集中供热。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的区域,不得另建燃煤锅炉。对较为分散、规模较小或是集中供热管网不能到达的区域的供热系统,要进行整合和改造,建立规模适中和布局合理的节能、高效的城市供热采暖系统。
(十八)完善城市供热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对于进行城市供热体制改革的城市,发展改革部门对供热工程建设和改造的立项审批、资金安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支持;财政部门要保证采暖费补贴和既有建筑采暖系统改造资金补贴的及时到位;建设和物价部门要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促进分户控制和按热计费推行的收费政策和标准;税务部门对供热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有关税费按规定实行优惠;环保部门要加大对污染城市环境供热设施的查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重点优抚对象,领取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的居民等城镇生活困难群众的采暖社会救助政策和供热企业改革涉及的用工和安置等政策。
(十九)加强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工作的宣传。各地要从促进供热体制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供热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保供热体制改革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下,健康、有序地进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