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立法的重要性与制度创新(上)

时间:2019-05-12 17:0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务员立法的重要性与制度创新(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务员立法的重要性与制度创新(上)》。

第一篇:公务员立法的重要性与制度创新(上)

同志们好,今天我们要就公务员立法的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做一个专题介绍,我要讲的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我想说明一下,第一,公务员法今年4月份颁布,2006年1月1号正式实施,这部法以1993年制定的公务员暂行条例为基础,同时保持了我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我们这部公务员法积极吸收了1993年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以来,我们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系列经验和成果,有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有了一系列制度完善,所以,今天我们就公务员立法的重要性和立法创新做一个专题,值得我们认真的了解。

在这里,首先我们会就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重点就我们国家公务员立法的背景、历史和成就,当然里面也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探讨我们国家公务员法制定的重大的意义。在介绍了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公务员立法的背景、历程和成就,以及制定公务员法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就现行公务员制度有哪些创新,以及在我们国家的公务员法里面,哪些被吸收进来、上升为法律作为重点介绍。好,下面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公务员管理法制化。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可能选择人治的方式,也可以选择法制的方式,当然我们甚至也知道,有的统治者提倡无为而治的方式,但是,从资产阶级时代以来,终于抛弃了长期的封建历史的人治,抛弃了传统的人治现象,走上了法制的道路。为什么呢?实际上,我们说走上一个法制国家的道路,选择依法治国,是由国家权力的特性决定的。国家权力包括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国家权力的行使,必然和公民的权利、和公民的人权相互作用,国家权力的侵略性、进攻性可能会危害公民的基本人权,也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社会,我们说,由于一个公民从出生到死亡,豪华说从摇篮到坟墓,他必须和国家权力打交道,而和国家全力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国家权力不受到约束,那是非常可怕的,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感觉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甚至可以动用他的国家权力、鼓动他的老百姓对外侵略、对外扩张,去消灭一个民族、消灭一个犹太种族的时候,人们感觉到国家权力必须受到约束。事实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从摇篮到坟墓,他都在和国家权力打交道,西方国家有一个天使理论认为,在一个社会里面,老百姓不是天使,想想看,假如老百姓是天使的话,天使那么善良、天使那么好、天使从来不会干坏事,老百姓都是天使了,那还需要政府吗?还需要国家权力吗?不要了。但是我们都知道,老百姓不是天使,但是,掌握权力的官员是不是天使呢?行使国家权力的官员,也不是天使,因为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如果没有行为规范,国家行使权力的官员也会腐败,也会违法乱纪,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掌握权力的人必须受到法律约束。

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其实是法制发展的规律。在人类历史上诞生的三门学科中,法学也好、医学也好、神学也好,其实它们只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医学是要消除一个人身体上的疾病、身体上的痛苦,神学呢?神学是要消除一个人精神上的痛苦、心灵的痛苦,法学呢?法学研究的法律就是要消除一个人在社会里面,人和人发生矛盾带来的痛苦,人和国家机关、人和国家权力打交道带来的痛苦。一个人在社会里面遇到这两种痛苦那该怎么办呢?我们说在长期的封建时代里面,我们看到民和官的矛盾,发生到最最激烈的地步时候,没有别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农民起义推翻政府,但是,今天我们说,即使一个人遇到痛苦,也不能拿出刀来找致害者。比如我们轰动全国的2003年4月,浙江大学的一位毕业生叫周一超,因为在体检过程中发现了乙肝小三阳,最后认定他体检不合格,被拒绝公务员录用,他一怒之下,举刀刺杀公务员,造成一死一重伤,当然,周一超被判处死刑。我们说,周一超被判处死刑那是罪有应得,因为当一个人遇到痛苦的时候,怎么拿出刀来寻找解决途径呢?甚至在西方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承认过决斗的合法性,但是我们都知道,决斗也是一种野蛮的消除自己痛苦的方式。所以,在人和国家权力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有痛苦,也应该想用法律的武器来消除自己的痛苦。

在我们国家,中国提出依法治国不容易,我们从刀口制度的法制,到三点水的法治,改了一个字花了20年的时候,大家都知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我们把它概括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所以我们以前街上有一条标语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到了1997年,我们党的十五大终于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三点水的法治国家,在这里面,我们要通过依法治国实现法制国家的方略。在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依法治国的国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依法治国的国,首先是指的国家机器,正因为依法治国的国首先是指国家机器,那

就意味这国家机器的运转必须依据法律,国家权利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因为依法治国不是以法治国,依法治国用的依据的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党也提出了以德治国,但是以德治国用的是所以的以,依法治国的依什么意思呢?我们说,依是依据的意思,意味着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当我们对依法治国有了这样准确的理解之后,我们说,依法治国对它做一个准确的理解,就是它重在依法执权、重在依法执官。

其实,西方国家有一句法律格言论证了这个观点,叫做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治理国家的人自己必须首先受到法律的约束。在约束治国者的问题上,我们看到很多国家有一系列管理公务员的制度,其中,非常普遍的是我们大家看到的建立公务员宣誓制度,宣誓,是公务员就职的时候,誓言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一种承诺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要行使国家权力的官员,当他就职的时候,必须向老百姓发出公开的承诺,我要遵守宪法、我要遵守法律。为什么要让公务员宣誓呢?我们说,宣誓就职这四个字始终联在一起,要么叫宣誓就职,要么叫就职宣誓,宣誓才能就职,就职必须先进行宣誓,因为宣誓意味着不仅要求老百姓遵守宪法和法律,更为关键的,是掌握权力的公务员自己首先要遵守宪法、遵守法律。

比如我们看到美国的总统,无论是第一次当总统还是第二次当总统,他都必须根据宪法的规定举行宣誓就职仪式,而他宣誓的誓词只有两句话,本人将忠诚地履行合众国总统的职权,并尽最大努力维护遵守并捍卫合众国宪法,这是我们看到,就职必须宣誓的典型例子。我们国家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有9项义务,而其中第一项义务就是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事实上,我们的国务院人事部早在2002年就提出要开展新录用公务员宣誓活动,我想,公务员在就职的时候,举行隆重的宣誓仪式,向人民公开地承诺,要遵守宪法、遵守法律,内化为他自己切实的行动,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我们看到对于公务员的法制化管理,在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对公务员的弹劾制度,我们国家也建立了对公务员的惩戒制度,甚至我们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我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可以罢免有关的公务员。在这里,我们说,弹劾是对政府官员和法官犯罪,或者严重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制度,弹劾在西方国家甚至被称为生锈的手枪,这是一把手枪,只要扣动扳机它是要伤人的,但是正因为弹劾是一把手枪,非常厉害,所以我们看到西方国家这个制度也不是天天在行使。所以,弹劾又被称为生了锈的手枪,但是人们认为,这把手枪只要它存在就是价值,因为弹劾的存在具有足够的威慑力。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认为对待公务员纪律的弹劾制度,尤其是对待像总统这样的国家元首弹劾的存在,宁可置而不用,不可以弃而置。

我们国家的公务员法明确了对公务员的惩戒制度,如果公务员违反乱纪,他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可以追究他的行政责任,比如对公务员可以警告、记大过、降级、撤职,甚至开除处分,对于违法式的公务员,或者应该承担领导责任的公务员,如果发生重大事故,他要承担责任,为此,他必须引咎辞职,甚至对于一些由我们的人大选举、任免决定的公务员,我们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可以罢免有关的公务员。所以在现代法制国家,公务员管理必须法治化,从而整个社会才走上了法治国家的道路,而摈弃人治的现象。

接下来我要谈第二个问题,公务员立法的背景、历程和成就。首先我要谈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决策,实际上,我们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就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提出尽快推行公务员制度,到了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提出要完善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到了党的十六大,我们提出要健全公务员制度,可见,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在我们国家是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被提出并且实施的。

在我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作为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务员制度建立,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的新任务,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对经济基础发挥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干部人事制度,它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就没有与此对应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开始逐步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了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里,邓小平理

论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指明了道路。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著名的文献里面,提出了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适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强调要进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提出关键改革在哪里呢?是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这些光辉的思想,为我们党的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三大提出要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对国家干部进行合理的分解,从而改变集中统一管理干部的现状,建立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也就是实行公务员制度。

这么多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和更新,也为我们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社会、舆论氛围。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大锅饭、官本位、铁饭碗以及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论资排辈等等旧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观念的成长,以及人们对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呼吁和追求,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不合适宜的人事制度,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坚决地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实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贯彻四化方针,逐步做到干部法律上的约束,同时强调干部既是公仆,又是服务员。

在这里面,我们说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大背景使得我们国家建立公务员制度成了必然的要求。这一要求,反映在我们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调研、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1984年开始到1989年为第一阶段,这

第一阶段主要是以研究、草拟法规为工作重点,逐步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在这里面,1984年下半年,中央就决定加强干部人事制度的立法,将干部的升迁、选拔、考核、奖惩等等环节用法律固定下来,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做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决策,1988年3月,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经过了第一阶段的调研准备,从1989年开始,我们公务员制度进行了试点运行阶段,时间从89年到1993年,在这期间,我们边试点、边探索、边制定公务员条例,从1989年初开始,我们首先在国务院六个部门,也就是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税务局、国家建材局进行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试点,1990年,又在黑龙江的哈尔滨市和广东的深圳市进行了试点,试点工作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内容。到了1993年,以公务员法的颁布为标志,我们进入公务员制度的推行第三阶段,也就是推行阶段。公务员制度,在这期间基本上建立了起来。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首先是在1993年8月14号,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该法从1993年10月1号开始实施,之后国务院召开了会议,对国务院制度的推行工作做了部署,提出争取用三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在全国建立起公务员制度,然后逐步加以完善。同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作为制度推进的依据,到1998年底,我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入轨工作基本上到位,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中央以及省、地、市、县、乡五级政府机关基本建立,公务员制度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阶段推行的基础,从1999年开始,我们进入了对公务员制度的逐步健全和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重点进行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一系列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998年,我们国家的那场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打基础,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16大的这一要求,为新世纪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2003年5月24号,我们看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这里,要着力建设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以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党的十六大这一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方向。今年,公务员法的颁布,已经即将实施,将使得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全面实施起来。

在这里,第三个方面我们要了解的,就是公务员制度从1993年公务员法颁布以来,我们实施公务员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建设新举措不断、新气象层出,实现了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干部人事制度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总体跨越,具体来讲,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成就就是打破了人治、健全了法治,1993年以来,我们国家制定与国务院公务员暂行条例相关的、相配套的有关规定和

办法,其中有13个暂行规定,有13个实施办法,以及一批规定和细则,由此我们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主要环节已经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政府机关人事管理人治化的弊端,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第二方面,我们打破了统包统配的制度,实行凡进必考,凡进必考机制的建立,主要在公务员队伍的入口处,或者叫公务员进口,在公务员队伍的进口上坚持公开考入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的五公开政策,要公开考入的政策、要公开录用的计划、要公开资格条件、要公开考试成绩,以及也要公开录用结果。我们都知道,公开、透明这是一种阳光政策,公开才能实现公正、才能实现公平。所以,录用公务员实行公开的政策,这是我们国家打破公务员人事管理神秘化的典型体现。由于实行玻璃房子里的这种公开的竞争,使得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得以走进公务员机关队伍里面来,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在都已经实行了公开招考,截止目前,我们国家共考公务员70多万人,在这70多万人中,值得我们高兴的是,我们看到农民,甚至有5000多人被招入到公务员队伍来,这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观念,身份观念,此外,我们还从非国有单位录用了4万多人,所以,凡进必考已经成为公务员的一大标志。

第三方面,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我们打破了论资排辈,实行竞争上岗制度。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这是在公务员职务晋升的楼梯口只有实行竞争上岗制度,才能保证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实际上,1993年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以来,由于我们逐步推行了竞争上岗的制度,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的一大创举。比如,从1999年到2002年,全国共有35.3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国务院部门从1998年开始就有30多个部委级的近2000个职位实行竞争上岗,其中司局级职位达到236个。

第四个方面,我们在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上,打破论资排辈,实行竞争,并且由于打破终身制,这样铁饭碗就没有了,由于打破终身制,所以我们的干部制度实行辞退、辞职制度。在人事制度的出口上面,表现的这一成就,实际上使得我们的公务员队伍能够新陈代谢。长期以来,机关干部队伍能进不能出的疾病,开始被革除了,那些不干事、不尽职、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公务员被清理出公务员队伍,比如在我们国家,从1996年到2002年,全国共辞退国家公务员17875人,另外有28626人辞职。

第五个成就,就是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实行考核制度。对于公务员,我们强调了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际,所以,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纪、廉进行公开的评价和考核,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同奖惩制度、工资制度、职务升降制度、辞退制度等等具体的环节挂起钩来,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中,曾经激起了巨大的反响。目前,全国行政机关有98%的公务员参加了年度考核,近几年来,有208万公务员在考核中被评为优秀,也有4000多人,因为不称职受到降职等处理。

第六个成就,就是我们在公务员实施方面,打破了正面激励不足,实施奖励制度,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他要奉献、他要服务,但是我们说,公务员的确需要有纪律的要求、有责任的要求、有义务的要求,但公务员本人也是一个劳动者,作为一个劳动者,他也有他的生活、有他的工资、福利等等,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我们打破了以前存在的正面激励不足的现象,对于公务员中的先进分子实施奖励制度。1996年以来,我们国家先后评选、表彰了人民满意的公务员80余人,先进集体40余个,全国有470名公务员获得了公务员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1.5万名公务员获得了部级荣誉称号,他们已经成为广大公务员学习的标杆。第七个方面的成就,是打破内部封闭、推行轮岗回避制度。在我们国家,公务员管理不应该是封闭式的,在我们国家,无论是领导之类的公务员,还是非领导职的公务员,无论是党政机关里面的干部,还是国有企业单位里面的管理人员,以及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调配。尤其是对领导和热点职位,有计划地进行轮管,有利于对公务员的监督,也有利于他们的全面成长。推行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的时候回避制度,有利于改善公务员的工作环境,使得公务员能够在比较好的工作环境下成长起来。截止2002年底,在我们国家,共有80万公务员进行了轮岗,同时有3万多名公务员进行了任职回避。

第八个成就,打破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开发机制。公务员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资本,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基本建立了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以及更新知识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干部培训体系,以出国、出境培训、学历培训等为补充,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开展的各类公务员培训,其中有1700多万人次,参加培训的比

例已经由1996年的26%提高到2002年底62%,从而推动了政府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九个成就,我们在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打破有权利无监督的现象,实行廉政约束机制。众所周知,不受监督的权利,就会导致腐败,甚至我们说,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还要赔偿,用权要受到监督,这是人类社会对国家权利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国家公务员,尤其是国家高级公务员,强调对他们进行各种法制化的监督,通过一系列的廉政约束机制,使得公务员能够廉洁从政、能够勤政、廉政。近年来,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公务员纪律和行政处分方面的规定,加强了对公务员的有效监督,十多年来,共有15万公务员受到了各种行政处分,我们国家还颁布实施了公务员行为规范,公务员行为规范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

第十个方面的成就,我们打破权利义务失衡的状态,实行申诉控告制度。过去,我们忽视公务员作为一个个人,他的权利保障,强调公务员奉献、强调公务员牺牲,今天我们逐渐意识到忽视个人权利保障的倾向必须得到扭转,公务员的合法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公务员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职权的行为,应该得到保护。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对于公务员的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甚至开除这六种处分,也为公务员提供了申诉究竟的途径。根据统计,我们国家对公务员实施申诉控告制度以来,各级人事部门共受理公务员申诉287件,其中撤销或者建议撤销原处理决定的占到20%。应该说,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以来,我们在公务员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公务员制度的推行,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这里,我想就我们国家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的归纳。第一,立法层次比较低,权威性不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从1993年10月1号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十年多了,但是10多年来,这部暂行条例还叫暂行条例,还在暂行。尤其是随着警察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法律的出台,公务员暂行条例立法层次低的现实更加突出出来了,这种情况,导致了公务员管理缺乏法律依据、缺乏法律上的权威性,制约了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所以,对于党政干部的管理如何在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一部由于公务员的基本法律,界定公务员的范围,并且实施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考核,这是我们必须制定公务员法的原因之一。

此外,我们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公务员制度的适用范围比较窄,对机关干部的管理尚未实现统一,1993年制定的公务员暂行条例,它所规定的公务员范围,仅仅是国家行政机关里面除了公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有关的党的干部、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人员都来参照公务员暂行条例来进行管理,而且从十多年来的实践来看,公务员制度的原则精神、主要制度以及主要规定,对于这些机关的干部人事管理都是实用的,将其中一部分人参照管理,实际上不利于加强党对机关干部队伍的统一领导,也不利益干部在不同机关之间的交流。

第三个问题,是在公务员管理的具体制度中,一些问题需要法律加以解决。比如说,我国现在公务员制度,只提供了领导制公务员和非领导制公务员两个职务,这两个职务系列,使得公务员的发展阶梯过于单一,同时公务员暂行条例只设置了15个级别,基层公务员职务直接晋升的空间很小,许多人退休前很多年就已经没有晋升机会了。又比如说,针对不同职务层次和不同类别人员的分类考核、分类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制度、权益保障机制也不够健全,这些问题都急需从法律上加以解决。

最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新型成果,也需要法律加以确认。近些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以及一系列好的作风,比如说,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等等,改革过程中的这些新成果,需要从法律上加以制度化,正因为有上述几方面问题的存在,我们说,制定公务员法就是非常必要的。

我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我们来看。刚才我们提到的2003年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这个案子,我们在前面说,周一超被判处死刑那是罪有应得,但是这个案子也同时暴露一个问题,由于法律规定得不明确,我们对于公务员的录用按照有关的法规规章的规定,是身体健康,但是什么叫身体健康呢?我们发现很多省市有它不同的做法,比如像浙江,浙江省的文件就明确规定,乙肝小三阳不宜录用,不宜录用,就意味这在浙江省看来,乙肝小三阳就是身体不健康了,有没有人认为小三阳是身体不健康呢?统计表明,中国人有多少有小三阳呢?1.2亿,也就是将近1/10的人身体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小三阳存在,但是在医学上,从来没有

认为小三阳不能和共处、相处,所以,浙江省的这个文件非常明显,是值得怀疑的。当然,我们看到周一超在被判处死刑以后,浙江的1161名公民,联名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审查浙江省的文件,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以前在公务员录用上存在的问题。当然我们后来看到,浙江省已经废除这一文件。

再举个例子,湖南省益阳市民政局招的公务员,湖南省益阳市民政局招录公务员三名,其中考试第一名的公民,结果落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按照湖南省人事厅和卫生厅的文件规定,录取公务员男性必须身高1.6米才能当公务员,而这位经过体检的公民,他的身高正好是1.595,相差0.005。由于我们的民政部门拒绝录取,这位公民起诉到法院。想想看,身体健康是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而1.6米的要求是一个省的文件,1.6米才录取,就意味者在湖南省看来1.59就是身体不健康,有没有人在现实生活认为1.59是身体不健康呢?肯定没有。但是这一文件就是明确规定1.6米才能录取,当然,我们现在也看到,湖南省有关部门也已经废除了这一文件。

在以前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这些问题也充分暴露了公务员制度需要更加的科学化、制度化、法律化。再比如说,2001年3月份,山东烟台牟平区对5名群众评议最差的公务员,分别给予降职或者辞退处理,该区还对一般干部实施末位淘汰制,实施末位淘汰管理的人员中,有14个人被免去行政职务,有83人参加了下岗培训。

实际上在公务员法的框架里面,即使要实行末位淘汰制,也必须和公务员法保持一致。因为公务员法对于公务员的辞退、公务员的辞职有明确的规定,末位淘汰制,如果这个末位仍然是合格的,这种淘汰恐怕就是不符合公务员法的。接下来我要讲第三个问题。

第二篇:浅谈公务员法立法意义和制度创新

浅谈《公务员法》立法意义和制度创新

经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5号令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将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新中国成立来我国首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纳入了高层次的法制化轨道。《公务员法》既凝结了我国近12年来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经验,也借鉴了国外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做法,对规范公务员管理,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等无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拟就《公务员法》的立法意义及其在制度、机制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发表一些肤浅的看法,以飨读者。

一、《公务员法》立法的重大意义

《公务员法》的立法意义,至少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

(一)制定《公务员法》顺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吏、实现干部人事依法管理的客观需要。中共十六大以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必须加快改革的重大课题。因此,将公务员管理纳入国家层次的立法高度,并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中率先启动,将对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制支持和保障,有利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党和从严治政。

同时,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干部人事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法律法规极少,特别是没有一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的法律。治国能否成功须先治吏,缺乏干部人事管理法律,就不利于依法治吏、依法治国。而惩治“吏治腐败”,是关涉反腐倡廉能否深入持久的重要问题,出台《公务员法》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制度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它既从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填补了我国法律体系的空白,也是依法治理“吏治腐败”的釜底抽薪之举,这无疑在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二)制定《公务员法》体现了不断推进、创新公务员制度的时代要求。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国家行政机关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经过近12年的实施,促进了干部人事管理尤其是机关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对于提高公务员素质,维护公务员的权益,调动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促进行政能力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亟须调整补充完善。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新成果、创造和积累的一些新鲜经验,也应及时补充到公务员制度体系中去,需要吸收上升为法律。因此,出台《公务员法》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加强公务员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

(三)制定《公务员法》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某种意义来讲,关键在于人。这个关键在于人,即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治理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其中最重要、最关键和最核心的就是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的党政机关人才。他们在改革开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者,也是经济社会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用国家法律形式规范管理党政干部,就能确保各级党政干部的管理能够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这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规范他们的行为,并施以法律上的监督,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都是至关重要的。党政干部建设有了法律的规范,就能确保党政干部队伍建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党政人才建设的要求。这支队伍建设加强了,就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干部人事保障。

(四)制定《公务员法》有利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21世纪被称为人才的世纪,人才资源已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党政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三大主体之一。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际的原则,在实施人才战略中结合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公务员法》的出台,顺应了新世纪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的时代要求,为大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不难预料,随着这部法律的实施,对党政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一个充满活力的党政人才选拔与使用机制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人事相宜、劳酬相应、评价公正、激励到位、管理规范的党政干部管理制度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的战略任务将得以全面实现。

二、《公务员法》在制度和机制层面上的创新

这次颁布的《公务员法》,共有18章、107条。在公务员的实施范围,公务员队伍的进、管、出等各环节,以及职务职级、奖励惩戒、劳酬福利、权利义务、监督约束、法律责任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一方面,以“暂行条例”为基础,保证了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又有较大的发展,集中反映在吸收了以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当中包括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任职的试用期、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等一些新鲜经验,在制度和机制层面都有所发展、创新和完善。

一是调整了公务员的范围,实现了党政机关干部的统一管理。“暂行条例”中的公务员范围,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其他党政机关参照试行。“暂行条例”实施近12年来,由于这一界定不够清晰,因此在制度推行中出现了随意扩大范围等不规范的现象。参照国际上的一些通行做法,《公务员法》在第二条中明确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意味着,今后公务员不再局限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这样规定有利于保持各类机关干部的整体一致性,可以有效防止政出多门,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党政机关之间干部的交流,较好地实现了公务员管理体制与现行干部管理体制的衔接。

二是建立了公务员分类制度,拓展了公务员的职业发展渠道。“暂行条例”没有对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的规定,仅简单地将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大类,领导职务共10级,非领导职务共8级,实际上是一种没有职位类别区分的职务分类。导致公务员职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基层公务员晋升、晋级空间很小,不利于专业人才的成长和队伍稳定。在《公务员法》第三章中,特别规定了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按照其性质区别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类别。还规定:“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同时,“综合管理类以外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根据本法由国家另行规定”。实际是在划分职位类别基础上,重新设置公务员的职务,构建公务员分类管理的体系框架。

同时,《公务员法》明确了职务与职级的对应原则,目的是构建公务员“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按照现行体制,工资、住房、医疗、交通等待遇都与职务、职级挂钩,广大公务员职务、级别上不去,其合理的经济利益难以保证,而职务职数的设置又是十分有限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般公务员积极性的发挥。在职务晋升外,将级别晋升作为公务员另外一条职业发展阶梯和重要平台,这就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有助于弱化“官本位”,有利于促进中国政府改革从管制型到服务型的职能转变,更好地塑造公务员的“公共精神”。

三是进一步明确并规范了职位“聘任制”,丰富了公务员的任用形式。“暂行条例”也规定了部分职务实行聘任制,但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推行。《公务员法》第十六章专门设置了“职位聘任”一章,规定“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机关聘任公务员需签订书面聘任合同,聘任合同期限为1至5年。”这是“暂行条例”所没有的。把职位聘任制作为公务员任用的补充形式,对一些专业性强和辅助性的职位实行聘任制,体现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原则,适应了满足机关对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降低机关用人成本,为机关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开辟了一条合法渠道,拓宽了选人、用人渠道,有利于增强公务员队伍的开放性、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增强公务员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设立了领导职务“任期制”,健全了职务退出的正常机制。长期以来,在干部任用问题上存在着“不到年龄不退出领导岗位,不犯错误不下台”的传统观念,“官本位”的陈旧意识也占据着许多人的心理范围。《公务员法》明确规定“领导成员职务实行任期制”,把领导职务变为工作职务,打破了原来党政机关领导只能上不能下的管理格局,这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在法律的形态上予以了否认,将对“铁交椅”产生根本性的治理,也就从制度上突破了领导干部退出机制的瓶颈,对形成正常的能进能出、新陈代谢的机制是十分有利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破除领导干部的惰性,增强在职领导干部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自律意识,也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一个位置上长期共事形成的各种关系网、小团体和地方主义,有效防止、克服干部队伍中的消极腐败现象。这不啻是公务员更新机制的一个重大变革。

五是将“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法定为职务晋升的方式之一,突破了传统委任制的任用模式。《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内设机构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可以在本机关或者本系统内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任职人选。”“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可以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产生任职人选。” 确认“公选、竞岗”作为晋升方式的法律地位,一是实现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走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二是实现了坚持德才兼备用人标准与科学全面客观评价方法的有机统一,能有效地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有利于防止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用人的现象,有助于“不劝天公重抖擞,也可不拘一降人才”的生动局面的形成。三是实现了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与社会化选拔机制的有机统一,拓宽了选人视野,广开了进贤之路。这是对传统委任制的重要改革,是一种从制度上、习惯上、风气上实现选贤任能、能上能下的有力措施,是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的最大突破之处。

六是首次以法律形式将“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引入公务员管理,强化了对公务员的监督约束。《公务员法》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这是公务员监督约束机制的重大突破。由此,责任追究制度上升为公务员管理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更好地履行职责,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否则,“当官不为民做主,只能去掉乌纱卖红薯”。也势必有助于培育领导干部良好的从政道德,对于防止公务员“不作为”和“乱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七是首次明确上级违法、犯错下级可说“不”,凸显了公务员执行公务的自主裁量权。《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既严明了公务员的权责、纪律,也明确了组织体系中公务员作为执行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行为责任。从法律层面,凸显了公务员作为执行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和执行公务的自主裁量权,有利于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感、自律感,克服长官意志,防止公权滥用,提高公务员独立思考和依法行政的自觉、自律、自警能力。

八是首次把“廉”的要求法定为公务员的考核内容,统一规范了公务员的评价标准。《公务员法》规定:“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考核的方式,对领导成员的定期考核,由主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在“暂行条例”规定的“德、能、勤、绩”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公务员法》中增加了“廉”的内容,把对公务员“廉”的要求,从以前的政策、制度要求上升为法律的规范。也就是说,公务员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等情况是重点考核的内容。不廉洁不仅是违反党纪、政纪问题,而且是违法行为。这对于从源头防治吏治腐败,保持公务员队伍的公仆本色,充分发挥考核促“廉”的功能作用,都具有积极促进意义。

九是调整了工资构成,明确了调资原则,实现了公务员工资透明化。现行公务员工资构成包括职务工资、基本工资、工龄工资、级别工资。而《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工资只包括级别工资和基本工资两部分,同时对公务员工资水平作了严格规定。即:“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重要依据。公务员工资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唯有按这样的程序所确定的公务员薪俸标准,才具有程序上的合法性,有效防止和消除行业垄断、政策权力带来的不合理收入,民众也更容易接受。同时,这也为保障公务员工资的稳定性,科学设定公务员增资幅度和水平,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和依据,有益于建设责任政府,有利于保障公务员的薪酬权益。

十是明确了公务员的权益保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务员法》中,公务员除8项基本权利外,还拥有陈述和申辩、申诉、控告的权利等,并作了明确和细化,突出了对个体权益的保护和尊重。同时,还建立了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明确了人事争议仲裁的原则和程序。其中,聘任制公务员与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而产生争议时,先由一个中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来调解和裁决,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实现了聘任制公务员的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程序的贯通和衔接。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建立及其原则规定,对于促进人事争议仲裁的准确、公正,对于保障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是明确了与有关法律的对位原则。如关于“公务员法”与“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的关系,根据“立法法”中关于同位阶法律中的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定,对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履行职责的特殊要求,明确除适用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外,仍可适用有关法律规定。

总之,《公务员法》是一部框架法、章程法,它的出台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公务员的管理,更好地保障公务员的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一部《公务员法》不可能解决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所有问题,该法出台后,还需要制定大量的下位配套法规。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为地方和部门的探索和创新预留空间,是《公务员法》立法的重要指导思想。(黄寿德 陆德清)

第三篇: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企业制度创新存在的必要性 2010-04-14 清华领导力培训 无忧论文网 企业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民营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但是,存在着重技术轻制度的倾向,导致企业发展出现了人员不稳、速度不快、寿命不长等不良现象。因此,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更有效的约束本企业职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产生过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它通过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从而推动企业进步。企业之间的制度及相关知识基础的差异,使得企业很不容易模仿。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制度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民营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但是,存在着重技术轻制度的倾向,导致企业发展出现了人员不稳、速度不快、规模不大、创新不足、寿命不长等不良现象。因此,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一、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综述 创新概念自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j.a.schumpeter,1912)中被首次提出之后,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主要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开辟原材料新来源、实现工业新组织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创新理论是一个被纳入经济学范畴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分析和研究领域。创新理论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两大主要分支:一是创新与技术经济的结合,形成以索洛、阿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创新与产权制度的结合,形成以科斯、若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熊彼特首开技术创新研究之先河,包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内,虽然对企业制度创新有一定的意义,但早期对创新问题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如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对创新进行类型划分的;此外,希克斯将创新分为“节约劳动型”、“节约资本型”和“中性”三大类;门茨则将创新划分为“基础创新”和“二次创新”两大类(常修泽,1994)[5]。由此可见,他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偏重于技术创新,对企业制度创新thldl.org.cn问题的研究是很有限的。

二、企业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综述(一)企业制度创新理论发展概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管仍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已用效用最大化替代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定,理性被理解为人能根据各种约束作出一系列欲望、期望与偏好的选择;二是认识到按传统理论的观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组织受“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会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样实际上是假定了市场的运作不存在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交易费用。事实上,任何一项交易的完成,都需要进行合约的议定、对合约进行监督和讨价还价等,因而必然存在交易费用,正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才产生了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不同制度安排;三是完全竞争模型要求完全界定私产制度,认为这样是最有效率的,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理论期望,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现实生活中产权结构的多重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基于这些认识,产权学派企图揭示产权制度的功能及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是内生的,并探讨了制度的基本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作出不同制度安排选择的原因等多个方面。(二)关于制度的研究

兰斯·戴维斯(davis,lance,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c.north,1989)率先在制度创新领域展开了实质性的研究,根据诺思的定义,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务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及市场规则等;t.w.舒尔茨认为,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某些服务的供给者,是应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产生的,需求的不同也会导致制度安排的不同;林毅夫认为,人之所以需要制度,是因为一个理性人能力的有限性,他在做出决策时要支付信息费用,以及人生活环境与生产中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是人需要用制度来确保生命期的安全;另一方面又需要它来促进与他人的合作,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三)关于企业制度创新的研究

关于制度创新的定义,普遍的观点认为主要是指创新者为获得潜在利润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种种措施和对策。兰斯·戴维斯(davis,lance,1971)和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c.north,1989)认为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五个主要的阶段,即形成“初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形成“次级行动集团”阶段、“初级行动集团”和“次级行动集团”协作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其变为现实的阶段。并认为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制度创新存在时滞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与组织的时滞,即从认识外识外部利润到组织初次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发明的时滞;三是“菜单选择”时滞,即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菜单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创新的时间;四是启动时间时滞,即可选择的最佳创新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的时滞。篇二:论制度创新对改革的推动作用

论制度创新对改革的推动作用

引文:制度是要求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制度的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不断的进行制度创新,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制度创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政治上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社会方面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通过各个方面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我国的改革的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等的成绩。

关键词:制度创新 改革

正文: 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而制度创新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正是从制度创新入手,全面创新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

发达国家成功施行创新发展战略的实践,都与其相对成熟的现代国家创新体制密切相关。科学理性的精神文化、发达的技术条件和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对宽松、民主和稳定的制度环境等,是创新型国家所共同具备的要素特征。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程度非常高的系统。而制度、体制因素则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要素。

一经济制度改革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产生、形成,并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为主线,在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对外经济关系、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和发展等方面有了许多理论发展与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更是制度创新的伟大胜利。

(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通过包产到户的形式进行生产,按劳分配,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在经济制度上的伟大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也是配合大型企业改革和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目前,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最为活跃的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二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②所以我们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加快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步伐,1987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议程。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社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一言蔽之就是社会中的人都讲社会道德的社会。社会道德是指存在于某个社会的人们,为了“我们”社会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然而,当社会中的人们都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没有社会矛盾的,和谐的社会。”③

我们要以政府制度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政府制度创新是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杠杆,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对行政服务制度的完整性、确定性与规范性进行了重新界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公正性、人性化、现代化与文明化,为实现和谐公共管理,进而实现“和谐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政府制度创新是引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杠杆,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对行政服务制度的完整性、确定性与规范性进行了重新界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公正性、人性化、现代化与文明化。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医疗改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商业健康保险是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业健康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和正外部性,我们必须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进行制度创新:商业健康保险必须专业化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风险管控难题必须突破、政府必须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扶持制度必须创新。通过这三种类型的制度创新,商业健康保险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医疗改革才能完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但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还面临很多突出问题: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还不够宽,保障水平较低;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价格虚高;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弱化;卫生投入机制不健全,多元办医体制尚未形成,政府卫生投入不足,个人负担较重;尚未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尚未有效得到解决。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增强人民群众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④改革开放既要求进行体制创新,改变不合理的各类结构,又要求进行机制创新,促进各类结构向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一些局部的问题和错误是难免的,各类结构的合理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改革的期望也需要认真研究,并逐步地适度予以满足。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参考文献:

①亚当 斯密《国富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③《中国幸福学研究》陈梦云,中国幸福学研究网站

④胡锦涛《中共十七大报告》篇三:创新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行政学说史论文 论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姓名:孔永明 学号: 120364064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院系: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3 年 12 月 18 日

浅谈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1954年德鲁克在他划时代的著作《管理实践》中明确提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是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关键字:企业生存 管理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营销创新 市场创新

一 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内涵指在世界上首次引入新东西、引入新概念、制造新变化,其中,“新”指在结构、功能、原理、性质、方法、过程等方面的、首次的、显著性的变化。创新导致暂时垄断,产生超额创新利润,并从价值和利润决定的角度,将市场经济“一分为二”:遵循“劳动价值论”的普通商品市场,遵循“创新价值论”的创新商品市场。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使经济不在发展过程中休克)的工具。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的失败也多归结于不能自主创新。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灵魂。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浅谈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二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管理创新是为了更有效地运用企业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创造行为。美国管理学家哈梅尔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或对常规组织形式的背离。管理创新就是指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活动或过程。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自身优势。

三 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导向、维系和约束的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造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2 企

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企业文化创新,现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创新也愈来愈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四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

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技术创新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它为组织的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了其重要性。技术上的创新在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的提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物质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过引入先进设备和工艺,从而降低成本。在企业的竞争中,成本和产品的差异化一直都是核心因素,技术的创新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会为企业的产品差异提供帮助,如果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的能量,就能在市场中击败对手,占据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本身具有高投入、高风险性,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才能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企业一项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而企业作为利益分配主体,就意味着在照章纳税后,企业有权对技术创新收入进行自主分配。这样企业不仅可以有效补偿技术创新投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尤其是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特殊的报酬机制。再者,企业可以根据有效的经济原则,组建有效的研究和开发组织,按要素、贡献分配报酬,激励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增长

五 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因而通常也可以称之为企业制度再造。企业制度创新对企业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体,企业对各生产要素的组合,实际上就是依靠企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种更有效的约束本企业职员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的产生过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它通过激发企业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从而推动企业进步。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制度创新存在时滞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与组织的时滞,即从认识外部利润到组织初次行动团体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发明的时滞;三是“菜单选择”时滞,即搜寻已知的可替换的

菜单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级行动团体利润最大化的创新的时间;四是启动时间时滞,即可选择的最佳创新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的时滞。

六 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就是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系列的突破或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要求一定要有创造发明,只要能够适应环境,赢得消费者的心理且不触犯法律、法规和通行贯例,同时能被企业所接受,那么这种营销创新即是成功的。营销创新是企业提升顾客价值、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营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活动过程,需要经营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以及系统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从目前我国企业营销实践看,受市场对接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已具备了紧迫的创新意识,但其中大部分企业却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努力。我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选择的创新策略很多,宜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灵活运用。

七 观念创新

观念理念创新是指革除旧有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结论或思想观点,进而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

创新就是企业适应新的营销环境的客观变化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或看法。由于它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者说它支配着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以,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营销创新最终目的是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效益,营销创新有较强的目的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了方向。

八 市场创新

企业市场创新是指企业从微观的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市场机制的创造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对新市场的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市场创新除了选择企业有能力进入并获得收益的目标市场这一内容以外,还包括新市场的进占与拓展等内容,因为新市场能给企业带来创新收益。

第四篇:浅谈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

目录

一、公务员培训的涵义............................................................................1

二、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

四、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问题................................................................4

五、解决我国公务员培训问题的对策....................................................6

(一)进一步转变培训观念....................................................................6 结语.............................................................................................................7

浅谈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行政管理日益复杂化、知识化、信息化,对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务员作为政府的主要人力资源,提高公务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是提高公务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打造政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各地方也响应号召开展各种规模的培训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目前我国公务员培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公务员;培训;制度;创新

一、公务员培训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作出如下定义:(定义的内容是什么)孙柏瑛、祁光华编著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指出公务员培训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公务员进行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为主要目的终身的继续教育和蓄训练活动。我国学者张峰在其编著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新论》中指出公务员培训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行政职位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堆公务员进行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和操作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总而言之,公务员培训是整体性人才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现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我国公务员培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公务员培训历程

我国公务员培训制度脱胎于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自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一直实行的是党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直到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1996年6月5日《国家公务员培训暂行条例》的颁布,我国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才正式形成,与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一起成为我国人才培训的主要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啥时候开的啊,怎么会在1996年之后更进一步发展呢)按照改革开放需要和党对干部培训工作的指示精神,培训制度向着更充实、更完善与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公务员制度实行之前,我国一直沿用“干部”这个称谓来统称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所包括人员十分庞杂,主要指:党政领导干部、年轻干部、公务员和党群机关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其他政法干部、基层干部、非中共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公务员培训的现状

我国公务员培训是在总结、继承我国干部培训工作经验,借鉴世界各国公务员培训的普遍做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公务员制度正式推行以来,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第一,已经构建起比较完备的公务员培训法规体系。我国《宪法》第42条明文规定:“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

1995、1996年国家人事部分别发布了《国家公务员出国培训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出国培训组织管理实施办法》一系列具体的规范培训工作的法律条文,最新出台的《公务员法》在第十章专门对公员培训工作进行比较详细的规定。又随着《公务员法》的深入推行,大量关于公务员培训工作的法律文件将不断涌现,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将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初步建成了健全的培训网络体系。我国于1988年筹备、1994年正式成立了国家行政学院,2003年中央政府在原来两所全国性高级官员培训学院的基础上,又分别在上海、江西和陕西增设了3所全国性的高级官员学院,使总数达到5所,国家各部委也普遍设置了培训学院或中心,在地方层面,也加大了地方官员的培训力度,目前全国县级政府以上的专门培训官员行政学院或党校己达到3000多所。

第三,工作总体上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参加公务员培训的人数多。最新统计,“十五”期间,全国开展各类公务员培训已超过1700多万人。二是培训质量高。中组部直接组织了以“小康社会领导者第三章我国公务员培训现状培训项目”为重点的境外培训班40多期。

三、国外公务员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一)公务员培训法制化

西方许多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令,把公务员培训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明确接受培训是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培训公务员是政府的职能,并制定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如培训目标、原则、内容、方式、时间、培训期的待遇与任职升迁的关系等,使培训目标明确、易于操作。职业培训工作由总理府的职业培训和普及委员会领导,并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学习结束后,由专门委员会进行全面评估,成绩最优秀毕业生可优先选择法国最好的工作机关。培训分职前和在职培训两种,职前培训受到特别的重视,时间长达2-3年。

(二)独特的培训原则与培训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培训导向,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的理念,加强需求调研,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本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从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部门、层次公务员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需求也多种多样。

培训内容以现实需要为依托。提高效率是公务员制度追求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实用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的首要原则。西方国家公务员培训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与教育,更重视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强调运用现有知识吸纳新知识共同解决实际问题,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公务员培训存在问题

(一)公务员培训观念错位、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这里所说的培训观念错位,既包含培训领导层面,又包含受训者层面。组织不力或者受训者不配合,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过程中有些领导忽视了世界观是随着历史条件改变的,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时期的公务员培训,缺乏对培训不重新的审视,没有预见培训能够带来的巨大回报。同时,由于某些受训者的不配合,才会造成很多培训工作难以开展或得不到预期效果。固然也有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成绩难以成为其工资、晋升标准的制度性原因。但究其自身,不重视自身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思想意识才是罪魁祸首。

(二)公务员培训忽视对公务员能力的培养

1、培训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很多公务员培训依然运用老师讲授,学生记录的教学方法,学习趣味性下降、积极性不高。公务员培训属于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范畴,受训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应结合受训者工作背景有针对性的使用案例和情景教学,鼓励受训者踊跃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工作经历,让受训者成为课堂的主角。另外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较少,网络远程教学利用很少,培训受地域限制,灵活性也同时受到影响,培训方式枯燥,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

2、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提升能力的需要

之所以要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旨在公务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以适应本职工作和晋升岗位要求。而从我国公务员培训实践来看,往

往忽略了能力的提高,片面的重视知识灌输,理论性太强。当然要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但应从实践中提炼和升华自己,最终才能形成能力。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从实践中提炼出经验,将经验进行科学归纳整理,再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3、对公务员培训过程的管理监督不够,忽视培训结果的评估

目前,有些地方借公务员培训之机,大肆举办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班,甚至假借公务员培训之名大搞公款旅游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对公务员培训管理监督不力造成的。因此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纠正违法违纪行为,对造成严重后果者必追究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责任。同时,有很多地方在培训结束后,常常忽视对培训结果的评估,没有将培训的成绩作为今后考核、薪酬和晋升的依据。

五、解决我国公务员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转变培训观念

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必须把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作为当务之急。要把公务员培训看作是公务员系统更新和社会特殊成人群体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人事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并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进程,建立起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规范运作的培训制度和体系,形成科学、适用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教学、培训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不断实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培训机构管理

在新形势下,干部培训工作必须进一步树立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的意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需要。对领导干部的培训,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着手,切实加强党的宗旨和廉政勤政教育,加强领导科学、领导艺术、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培训。要把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的培训作为基本内容,切实加强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的培训,不断加深对公共行政、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现化科技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结语

公务员的能力素质成为政府运转的关键和瓶颈。由于我国的公务员培训制度起步晚,培训教育工作还始于起步阶段,培训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和不足。不断将培训教育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续步解决培训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力、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并不断借鉴外国的公务员培训教育工作经验,将我们的培训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把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建设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化队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通知》(中发〔2006〕3号)、《中共中央关于印发〈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通知》、《“十

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2]张柏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3]徐东华、王洋.中外公务员培训发展趋势与相关思考[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7(09).[4]戴光前.公务员培训工作要有新发展[J7].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03).[5]黄洪民.当前我国公务员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J].党建与人才.2002(08).[6]韩吉营.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公务员培训探析[J1]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李广斌.关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公务员培训工作的思考[Jl].青海社会科学.2000(05).

第五篇: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思考123[范文模版]

关于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思考

张秀芹

(南阳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众多国家的司法实践证明,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已经成为预防腐败、促进廉政的有力措施。对于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进行公务员财产申报立法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及财产申报的实际状况,尽快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逐渐形成我国的预防腐败的体系,为创造一个政治清明的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关键词:公务员;财产申报;预防腐败;财产申报法

所谓公务员财产申报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国家公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的期限和方式,向有权机关如实申报其财产状况及变化,并要接受有权机关监督检查的法律制度[1](P117)。该项制度在我国目前来说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今年3月份的“两会”期间却再一次成为公众热切议论的话题,这与我国迟迟未出台公务员财产申报立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再次呼吁尽快借鉴外国的立法例,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并适时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

一、国外公务员财产申报的立法实践介绍

财产申报制度起源于1883年的英国,被称为是“阳光法案”。目前,世界上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这些国家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有发展中国家,并且实践证明,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

虽然英国在1883年制定了《净化选举

防止腐败法》,称为世界上最早将财产申报纳入法律的国家。但美国的财产申报制度可以称之为是制度最完备的。

美国1978年颁布的《政府行为道德法》规定:到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大机构工作的公务人员,对自己及其配偶的财务情况必须在任职前进行申报并予以公开。该法还对申报材料的接收和保管办法、公开方式、查询手续、拒绝申报及虚假申报的处罚办法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1990年,美国又出台了《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道德行为准则》,进一步规范了各类高级官员及其配偶、子女的财产申报制度。除此之外,美国还有一部《廉政法》,该法规定逾期不填写财产和收入申报单的政府官员将被司法

机构起诉。因此说,美国对于政府官员的财产公开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2](P44--45)。

新加坡也具有比较完备的财产申报制度,其自1960年颁布《反贪污法》之后,又相继出台了《财产申报法》、《公务员法》、《没收非法所得法》、《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等,依据这些法律的规定,所有的国家公务员都必须在任职时申报自己的财产。并且每年的1月2日须申报自己在任职内上一的财务情况。申报的项目主要有:银行存款、贵重饰物、动产、不动产、股票、证券等个人财产,配偶、依靠其抚养的家庭成员的财产状况,并且还要及时登记财产变动情况及对投资利益进行限制。新加坡凭借其完备的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律法规,有效的预防了腐败的滋生。其曾在一项“透明国际”1针对90个国家开展的腐败印象指数的调查中,廉洁度位列第七,是唯一一个进入前10名的亚洲国家[3](P27)。

此外,除了以上国家,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有比较完善的针对国家公务人员财产申报的立法,比如法国的《资金透明度法》,韩国的《公务人员伦理法》,俄罗斯的《反腐败法》等法律。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我国在构建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立法时,应借鉴其他国家在预防腐败方面的先进立法经验。

二、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及评析

我国早在1987年就提出过申报财产制度问题,1994年全国人大正式将官员财产收入申报法列入立法规划项目。199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该规定仅将工资、津贴、补贴、各类奖金及讲学、写作、审稿等劳务所得纳入领导干部申报的范围,这种申报实际上是“收入申报”,工资、奖金、补贴等本就是公开、合法的,与我们所讲的“财产申报”区别甚大。收入申报制将官员的非法所得排除在外,将最可能涉嫌犯罪的收入遗漏在申报之外,这种局限性决定其对于预防、惩罚官员腐败的作用十分有限。2001年6月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又联合发布《关于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的规定(试行)》,令人遗憾的是该规定在实践中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后来在制定《公务员法》草案的过程中,有人曾提出“建立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相应条款,但在征求意见时,遭到绝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因此在最终颁布实施的《公 1 它是一个著名的国际反腐败组织,即“国际透明组织”,简称TI,在1993年由德国人彼得·艾根创办,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国际性的民间组织。总部设在德国柏林,该组织以推动全球反腐败运动为己任,现今已成为对腐败问题研究得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

务员法》中没有写入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务员财产申报的立法是步履蹒跚,虽然中纪委、检察部、全国人大法工委等一些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多次重申,我国正在加强论证这一制度,但同时又强调不能仓促出台,需要制订配套措施。诚然,在我国现有环境下,财产申报或许会有技术性、配套措施及执行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抵制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在金融危机下,我们面临的反腐败形势更具有紧迫性,公众对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对公务人员的廉洁度期望值都很高,因此说,我国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就成为了十分迫切的立法需求。

三、构建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法》的设想

虽说目前我国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仍然有很大的阻力,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停滞不前。我们应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和财产申报的实际状况,并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通过立法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笔者认为制定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法》时,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财产申报的主体范围

对于我国的《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在制定时,应该确定怎样的申报主体,理论界学者们是见仁见智。有学者认为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统一申报自己的家庭财产,接受审查并受到社会的监督。因此,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都应该是《公务员财产申报法》的主体,这正好与我国刑法第93条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和刑法第395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范围的规定相一致[4](P48)。还有学者认为,财产申报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命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任命的科级(包括科级)以上干部等所有有可能利用其职权、地位、影响进行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活动的人[5](P21)。另外还有学者认为,财产申报的主体范围应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先从各级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开始,通过3—5年的实践,再逐步扩大其范围[6](P152)。

那么,究竟该如何设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的主体范围呢?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国外的立法例。关于财产申报的主体范围,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界定。有的国家规定所有的公职人员不分级别和职务一律要求实行财产申报,如俄罗斯、新加坡、泰国、巴基斯坦等;有的国家规定达到法定的某种级别或职务以上的公职人员才需要

进行财产申报的,如美国、韩国、加拿大等。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务员队伍比较庞大,财产申报的主体不宜太广,如果牵涉面过大,反而不利于监督机关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在立法时可以采取列举的方式,即将立法机关、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单位中掌握一定的人、财物权及在单位中掌管签字报销的公务员明确列举出来,这部分公务员的财产必须进行申报,另外对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要领导成员及其配偶、子女等列举出来,财产也须申报,另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保持法律的稳定,可以再制定一个兜底条款,如其他需要申报财产的公务员等。如此一来,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可以以司法解释等形式来扩大需要进行财产申报的主体范围。

(二)申报的财产范围

申报财产的范围是财产申报立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比较难界定的一个问题,我国现有的政策性文件中确定的财产申报范围主要包括工资、奖金、津贴、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和劳务所得。这些收入只是公务员的合法公开的经济收入情况,无法反映他们的真实的财产状况,更无法监控他们的灰色和黑色收入情况。而且,只是对公务员的个人财产申报情况进行了规定,对其家庭全部财产的情况根本没有明确的规定,结果造成许多腐败行为无法被披露。

笔者认为,在界定我国公务员申报的财产范围时,应该与国际接轨,从国外的财产申报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立法规定都比较宽泛,主要包括不动产的所有权、动产所有权、有价证券、债券、债务、以及其他无形资产等,比如:房产、地产、汽车、机械设备、支票、存款、股票、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黄金(包括黄金制品)、白金(包括制品)、白银(包括制品)、宝石、古董、艺术品等,另外这些财产存放的地点也要一同申报。同时,财产申报不只限于申报者本人,还必须包括其配偶或受其抚养的子女的有关情况。在制定《公务员财产申报法》时,需要申报的财产应主要包括:不动产状况(比如房产等)、私家轿车、银行存款、股票、债券、价值500元以上的家庭物品(如金银及饰品、名人字画、家用电器等)、500元以上的债权债务及投资或偶然所得、各种收入和劳务所得(如工资、奖金、津贴、补助、讲学、写作、审稿等)、4

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或负责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其他财产等,可以采用列举加总括的模式,在立法中给予明确规定公务员需要申报的财产范围,而且这种财产申报的范围不但包括公务员个人的,还要包括其父母、配偶、子女等近亲属的财产[7](P153)。

(三)对拒报或不如实申报行为的处罚规定

对于在执行中拒不申报或者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公务员,在立法时,可以规定对情节轻微并能及时纠正的给予党纪、政纪等的处分,对于情节严重并拒不悔改的,可以考虑引入刑罚处罚制度,以刑罚这种强制手段惩治拒不申报或者不如实申报财产的申报人,从而确保财产申报制度的贯彻执行。笔者建议,《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可以根据财产申报的特点和要求,借鉴刑法中贪污、贿赂犯罪的量刑规定,对一些拒不申报或申报不实定罪量刑。对多次未申报或虚假申报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未申报或虚假申报财产与实际财产差额处罚。另外对未申报或虚假申报的财产,经查如果涉嫌其他犯罪的,根据管辖的分工另行处理。同时,今后修改《刑法》时,应该增加国家工作人员拒不申报财产罪和公职人员不如实申报财产罪,并可以考虑附加罚金刑,从而实现部门法之间的协调性。

除此之外,我国在制订公务员财产申报法时,对公务员财产申报的受理机构,财产申报的时间以及相应的公务员财产申报的监督措施等,作出相关的规定。可以看出,建立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开展廉政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当然,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制度,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贯彻实施除了自身的运行机制外,还需要其它相关制度的配合和支持。所以我们还需要加强其他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只有形成一个廉政措施系统,才能发挥其巨大威力。

目前,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一项“阳光法案”,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反腐败的法律“利器”。因此,我国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中,也应该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制定出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财产申报法》,为创造一个政治清明的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邹虎.构建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0,(2):117 [2]王英.美国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J].求知,2010,(8):44-45

[3]万磊.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4]郑重.建立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考量[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5):48 [5][6]周杏梅.公务员财产申报之立法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152-153 [7]李周伟,沈林荣.构建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9,(1):21

下载公务员立法的重要性与制度创新(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务员立法的重要性与制度创新(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度重要性

    制度的重要性 ——分粥的故事 为什么说制度是重要的?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制度有关。经济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就是: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而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一个人产生......

    制度重要性

    组织有了一定的基础后,领导者会意识到单纯凭自己的个人决策来管理是不现实的,他必须要把组织通过制度化规范起来。但在这时,一起摸爬滚打的老员工们开始在心态和工作职责上出现......

    制度重要性

    制度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企业想要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离不开完善和可持续优化的制度建设机制。 关于制度建设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结合笔者过去的一些经......

    《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背景与创新(最终定稿)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背景与创新 黎建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 关键词: 劳动/合同/立法......

    《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背景与创新

    《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立法背景与创新 关键词: 劳动/合同/立法 内容提要: 《劳动合同法(草案) 》是自1954 年第一次公布宪法草案以来, 我国第十三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

    《公务员法与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法与公务员制度》 傅思明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博士后,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背景】 制定和实施公务员法,进一步健......

    立法听证制度刍议

    立法听证制度刍议 周军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113】【字号:大 中 小】 随着世界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改善,听证制度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各法治国家立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中一项......

    立法提案制度及其完善

    立法提案制度及其完善 立法机关在审议和通过法律之前,首先要由特定的机关和人员对所要制定的法律案提出相应的动议,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才能使某一种法案进入立法机关的立法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