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单位违约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建设单位违约解除建设工程施工
合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目前建筑市场混乱已是社会公认的事实,建设单位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百般刁难施工单位,甚至在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后随意解除合同、终止合同履行,以达到其自身的种种利益,比如终止合同后由另外一家施工单位以更低的价格承接该工程,或是另外一家施工企业会给相关的人员高额的回扣、贿赂。施工企业面对建设单位的这种无理行为该如何办?笔者有幸为四川省一家国有一级大型施工企业(下称甲建筑公司)代理了一起这方面的诉讼,并获得了圆满的结果。下面将此案例提供出来,供广大施工企业、承包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作借鉴:
案情:甲建筑公司 2000 年 10 月 16 日 看到某知名上市公司(下称乙公司)在《成都商报》上登出招标公告,称其拟建一栋 “ 总部办公大楼 ”,并将进行招标。甲建筑公司经乙公司组织的评标组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标后,被确定为中标人。2000 年 12 月 10 日,双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补充协议》约定:甲建筑公司承建被告的总部大楼工程,工期为 310 天,于 2000 年 12 月 25 日 开工。2000 年 12 月 9 日,甲建筑公司进入施工现场作施工准备,开始建设临时设施及降水处理等基础工作,并与相关材料供应商签订了材料供应合同。2000 年 12 月 13 日,乙公司的工程监理单位向原告发函,要求开工日期提前到 2000 年 12 月 22 日。2000 年 11 月 20 日、12 月 21 日,甲建筑公司按合同约定分两次向乙公司支付了履约保证金人民币 50 万元(以下币种均为人民币)。2000 年 12 月 22 日,乙公司通知推迟开工。此后,甲建筑公司多次致函乙公司要求确定开工日期。2001 年 3 月 22 日,乙公司以招标程序不合法为由通知甲建筑公司要求终止合同。由于甲建筑公司签约后已履行了大量合同义务,故甲建筑公司要 求乙公司应承担其解除合同给原告造成的损失。因乙公司不同意赔偿,反而在 2001 年 5 月将甲建筑公司在工地的人员赶走,并把甲建筑公司在现场的设备扔出现场。甲建筑公司无奈向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决解除双方签订的合同,由乙公司支付临时设施费 562696.61 元、人工费 209835 元、赔偿材料供应商违约金 1564387.99 元、标书制作费 16850 元、履约保证金利息 11261.25 元及信誉损失 100 万元等总计 300 多万元的损失。乙公司答辩称:原告与被告在《 建设工程合同》中约定:该合同经双方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后生效,被告法定代表人并未在合同上签字,也未授权其他人以任何方式对该合同的效力予以追认,且对原告单方面的开工行为被告也予以及时制止,故双方所签订的上述合同并未产生法律效力。其次,原告未按合同约定提供 300 万元的银行保函,违背投标承诺和双方合意,将工程擅自分包,不提交月、周工程进度计划表,未提交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具体措施,致使被告无法办理施工许可证,由于原告上述行为未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故被告无法追认合同效力。综上所述,原、被告之间的合同系未生效合同,且原告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故其要求被告承担巨额赔偿的请求不应受法律支持。
经法院审理,查明了如下事实: 2000 年 10 月 16 日,被告乙公司在《成都商报》上就其拟建的 “ 总部办公大楼 ” 工程刊登招标公告。原告甲建筑公司通过该次招投标,被乙公司组织的评标组确定为工程的中标人。2000 年 12 月 11 日,双方依据评标结果签订了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甲建筑公司承包乙公司总部大楼的土建、水电巡装、装饰等工程,开工时间为 2000 年 12 月 25 日,工期为 310 天,合同价款暂定 3000 万元,甲建筑公司提供总额为 300 万元的银行保函,并于合同签订后 5 日内向乙公司支付 50 万元的保证金(无息),合同经双方法定代表人签字、签章后生效。双方均在合同上盖章,甲建筑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合同上签字,乙公司法定代表人未在合同上签字。双方于当日又签订了《补充条款》,其主要内容为:
一、材料设备原则上由甲建筑公司采购,用于永久部分工程的水泥必须是江油水泥厂的双马牌或峨眉山牌水泥等大厂水泥;
二、甲建筑公司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程施工和安装可以作为责任方委托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安装,但应由乙公司认可后方可实施;
三、工程开工时间不晚于 2000 年 12 月 25 日;
四、合同自正式签署之日生效。双方均在该《补充条款》上签字盖章。以上事实有载有上述内容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补充条款》及双方当事人对甲建筑公司进场时间的一致陈述予以证明。2000 年 12 月 13 日,乙公司委托的工程监理单位丙监理公司致函甲建筑公司提交相关资料,并为 12 月 22 日的正式开工作好准备。至 2000 年 12 月 20 日,甲建筑公司按约共计向乙公司支付保证金 50 万元。甲建筑公司进场后,即开始建设临时设施及相关的基础工作,并与相应的材料供应商签订了部份材料供应合同。2000 年 12 月 22 日,乙公司通知甲建筑公司推迟开工。2001 年 3 月 22 日,乙公司致函甲建筑公司,以工程未参加主管部门的招投标,双方所签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为由,决定终止施工合同的履行。甲建筑公司收到该通知后,认为双方所签合同合法有效,应由乙公司赔偿损失后退场。2001 年 3 月 28 日,乙公司退还甲建筑公司保证金 50 万元。2001 年 5 月 21 日,甲建筑公司退出施工现场。此后,乙公司将该工程发包给其他施工单位,现该工程正在施工中。以上事实有丙监理公司致甲建筑公司的函、甲建筑公司支付保证金的付款凭证、乙公司致甲建筑公司要求终止合同的函及双方当事人的陈述等证据予以证明。2001 年 5 月 31 日,甲建筑公司向本院起诉,要求乙公司赔偿损失。
法院认为,甲建筑公司根据乙公司的招标公告参与其 “ 总部办公大楼 ” 工程的招标活动,并经乙公司评标组确定为中标人,该招标行为并无不当,乙公司以该工程未参加建设主管部门的招投标为由,主张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但并未就此提供充分的依据予以证明 ;乙公司主张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未按约定由乙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签字,故合同并未生效,因双方于当日签订的《补充条款》明确约定该条款自正式签署之日生效,且此后监理单位向甲建筑公司致函要求其作好正式开工准备,乙公司亦收取了甲建筑公司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应支付的保证金,甲建筑公司也进场进行了施工,故应当认定双方已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和《补充条款》进行了实际的履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和《补充条款》已实际发生了法律效力 ;因双方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和《补充条款》系双方自愿签订,内容合法,故该合同对双方均有法律约束力,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由于乙公司单方终止上述合同,并已将该工程发包给其他施工单位,故双方所签订的上述合同已无实际履行的可能。甲建筑公司在合同签订后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和履行了部分义务,乙公司单方终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补充条款》的履行,应当承担由此给甲建筑公司造成的损失 ;乙公司主张甲建筑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提交银行保函系违约行为,因合同并未约定提交保函的具体时间,且乙公司推迟开工后甲建筑公司暂未出具保函的行为并无不当,故应对乙公司关于甲建筑公司违约的主张不予支持。
本案起诉时乙公司已将该工程发包给其他单位,施工现场变动较大,双方对甲建筑公司修建的临时设施所包括的内容无法达成一致,故某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根据双方合同的总价款及相关约定和 《 建设工程计价定额 》、《 建设费用定额 》 对临时设施费采取了推算的方式进行计算符合本案的实际情况,故某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所作的鉴定结论应作
为本案的赔偿依据。甲建筑公司关于乙公司修建的部份围墙按 10 万元在临时设施费中扣除及现场管理费按 150 天进行计算的主张合理,应对其该主张予以支付。甲建筑公司要求乙公司支付预期利润的请求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应对其该请求予以支持。甲建筑公司按 《补充条款》 的约定与材料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并就部分专业性较强的施工安装与其他施工单位签订分包协议系正当的履约行为,且甲建筑公司就分包单位向乙公司单方终止合同后,甲建筑公司要求其赔偿因支付材料供应商及其他分包单位的违约金等费用的请示符合法律规定,对甲建筑公司要求乙公司赔偿已支付或确定必须支付部分的主张应予以支持,对其余部分因甲建筑公司未能提供其应当赔偿及已赔偿的相关证据,应不予支持。甲建筑公司要求乙公司赔偿保证金利息及投标的相关费用,因该项损失系乙公司单方终止合同造成的,故对其该请求应予支持。甲建筑公司要求乙公司赔偿其信誉损失 5 万元,因未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其主张,故对其该主张不予支持。乙公司认为双方合同并未生效、鉴定结论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及甲建筑公司的损失不应由自己承担的理由不能成立,法院对其主张不予支持。据此,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条、第四十二条、第九十四条第(二)项、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解除甲建筑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及《补充条款》。
二、乙公司于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支付甲建筑公司临时设施费 404 982 元、现场管理费 284 026 元、预期利润 863 217 元;赔偿甲建筑公司的损失 903 299 元;支付 2000 年 12 月 20 日 至 2001 年 3 月 28 日 保证金 50 万元的资金利息,按同期银行基本建设贷款利率计算。
案件受理费 38100 元、鉴定费 30000 元,共计 68100 元,由乙公司负担。
通过以上法院判决可以看出,建设单位擅自违约解除于施工单位所签订的施工合同应承大相应的违约责任,具体的应承担如下责任:、违约金:如何同有约定违约金,且违约金的数量符合法律规定,则应按约定向承包商承担违约金。建议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对违约责任要细化,对双方每一种违约行为均应由相应的违约惩罚规定;、承担因违约行为给承包商造成的损失:根据合同法第 113 条规定,违约方有完全赔偿的义务,即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在法律上也称预期利润)。本案判决即按照这一法律规定判决了预期利润,即履行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承包方将可获得的利益。
赔偿损失当然还包括其他直接损失,比如已经投入工程的费用,象本案所判决的临时设施建造费用、现场人员管理费用、以及因发包方违约而造成的其他损失,如给第三方造成的实际损失。
当然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签订及履行时间非常长,法律关系复杂,索赔与反索赔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希望建筑界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合同管理水平,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合同管理制度,聘请专业人士介入,为今后国际工程领域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浩文 更新时间:2007年7月)
第二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解除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 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的一种行为。合同解除方式根据解除的方式可分为单方解除和协议解除;根据解除的依据可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普通合同的解除采取任意原则。
(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除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全部严格按照具体的建设计划订立,但由于建设工程涉及到国计民生,依然没有改变基本建设的计划性,国家仍然对基建项目实行计划控制;由于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涉及的方面广,各阶段的工作之间有一定的严密程序,因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计划性、程序性的特点。同时因涉及基本建设规划,其标的物为不动产,承建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不仅具有不可移动性,而且须长期存在和发挥作用,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国家对其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从合同的签订到履行,从资金的投放到最终成果的验收,都要受到国家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施工合同解除的任意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变更与解除的形式 变更和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和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书面形式包括修改合同的文书、电报、图表等,它们都是协议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建筑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当事人一方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另一方提出,对方也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答复。经过公证或鉴证的建筑合同,需要变更和解除时,必须再到原公证或鉴证机关审查备案。
(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变更与解除之事由
1. 约定事由
(1)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条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协商同意,协商同意是变更和解除合同的首要条件和前提。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损害,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变更和解除的约定条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除法律规定的条件外,还有约定的条件。所谓约定的条件,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在出现合同约定事由时,保留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权利。约定的条件要真实、合法,而且必须在约定的条件出现时,才能变更和解除合同。
2.法定事由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施工合同的解除有以下情况:
(1)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全部义务不能履行。何谓不可抗力,我国法律一般认
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一般说来,以下情况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①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水灾等因自然界的力量引发的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需要解除合同。比如,地震摧毁了购货一方的工厂,使其不再需要订购的货物,要求解除合同。一般各国都承认自然灾害为不可抗力,但有的国家认为自然灾害不是不可抗力。因此,在处理涉外合同时,要特别注意各国法律的不同规定。
② 战争。战争的爆发可能影响到一国以至于更多国家的经济秩序,使合同履行成为不必要。③ 社会异常事件。主要指一些偶发的阻碍合同履行的事件。比如罢工、骚乱,一些国家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④ 政府行为。主要指合同订立后,政府颁布新的政策、法律,采取行政措施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如发布禁令等,有些国家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2)由于情势变更的原因,致使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继续履行已不可能或显失公平。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而未完全履行前,由于作为该合同关系基础的“情势”,发生了非当初所能预料的并且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变化,致使合同基础动摇或丧失以致合同难以履行或按原合同履行则显失公
平,此时对双方当事人就实体部分的争议应作出解除或变更的裁判。
(3)由于另一方违反合同以致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实现的目的。这里有个逾期违约的概念。预期违约也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正当理由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预期违约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届至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明示他将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主要义务,即明示预期违约;另一种是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履行期到来前,一方当事人以其行为表明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主要义务,即默示预期违约。(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解释》对此项情况做出了细化的限制性的规定,只有在第8条、第9条规定的情况下,合同双方才有解除合同的权利。
《解释》第8条是规定了发包人的解除权,该条规定:承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发包人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院予以支持:
① 明确表示或者以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
② 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没有完工,且在发包人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完工的;
③ 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并拒绝修复的;
④ 将承包的建设工程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
承包人的上述行为都属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行为,并且会导致发包人按质按期获得建设工程的合同目的难以实现,依法应当准许发包人解除合同。
第9条规定了承包人的解除权。该条规定:发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且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相应义务,承包人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应予支持:一是未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二是提供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三是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协助义务的。
(四)合同变更与解除的赔偿责任
1、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变更或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如果给一方造成了经济损失,由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合同的变更或解除如果属于双方的责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责任。
2、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建筑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时,除双方另有约定以外,不承担责任。3、单方变更和解除合同。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变更或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可以免除责任的,在合同的范围内,当一方提出要求变更或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不负赔偿责任。法律明确规定变更或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可以免除责任的,在变更或解除合同时,不承担责任。如果当事人一方被撤销而使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除,解除后的经济责任应该由享受其经济利益的上级单位来承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除后,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合格的,发包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相应的工程价款;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参照《解释》第三条规定处理。
因一方违约导致合同解除的,违约方应当赔偿因此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第三篇:运输假冒伪劣产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运输假冒伪劣产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经常有物流业的从业人士,尤其是从事散货运输的货车司机,打电话咨询因运输假冒伪劣产品而被处罚的事宜。笔者有感于此问题咨询之频繁,更有感于有些司机因懵懵懂懂地运输假冒伪劣产品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特撰写此文,希望能够提醒或帮助本文读者。
通过与众多当事人交谈,笔者发现有很多司机对运输假冒伪劣产品的法律后果是非常模糊的,甚至认为其仅仅为赚取一点点运费,其行为是不违法的。其实,关于运输假冒伪劣产品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我国法律及地方法规均有明确的规定。
关于因运输假冒伪劣产品应承担的行政责任,我国《产品质量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法规定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而为其提供运输、保管、仓储等便利条件的,或者为以假充真的产品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没收全部运输、保管、仓储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收入,并处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本条规定了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运输货物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下,行为人为其提供运输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之所以规定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是“知道或应当知道”,是考虑到为产品提供运输服务的人,并非都能知道所承运的产品的质量状况,对此要区别对待。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承运的货物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除行政执法机关要没收全部运输收入外,还要被处以罚款的行政责任,罚款的幅度是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具体数额由行政执法机关根据违法情节确定。所谓违法收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3月15日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产品质量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七条规定的违法收入,指违反法律规定从事运输、仓储、保管,提供制假技术,向社会推荐产品以及进行产品的监制、监销等违法活动所获取的全部收入”。
具体到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中对物流从业人士在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方面的义务有更详尽的规定。该条例第二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禁止传 授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法,禁止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条件和服务”。该条明确禁止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条件和服务,当然包括提供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该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仓储保管者和运输者保管、承运商品时,发现假冒伪劣商品的,应当拒绝提供保管或者运输服务,并向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该条不但明确了物流从业人士不但要禁止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而且负有向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商、销售商的义务。虽然该条列没有明确规定行为人不履行该举报义务的法律责任,但该条例对行为人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运输、仓储服务的法律责任却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仓储保管者、运输者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而为之保管或者运输的,由主管部门没收所收保管费或者运输费,处以所收保管费或者运输费五至十倍的罚款,并责令停业,进行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暂扣营业执照。经检查达到整改要求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还营业执照”。
综上,如果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所运输的货物为假冒伪劣产品,其又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运输服务的,不但要被行政部门没收提供运输服务的全部收入,而且还要被被处以罚款的行政责任,罚款的幅度是违法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具体数额由行政执法机关根据违法情节确定。在此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罚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基数是提供运输服务的全部违法收入,而非提供该运输服务而获得的利润。
关于因运输假冒伪劣产品应承担的刑事责任,2001年4月9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明确规定。该解除第9条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该解释明确规定了“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运输便利条件的,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后来,鉴于生产、销售假烟行为的猖獗,2003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四部门又联合下发通知,转发了《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 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上的纪要》。在该纪要中,四部门再次明确指出:“明知他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烟草制品而帮忙运输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共犯,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然而,无论是司法实践还是法学理论,都认为即使运输了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犯罪,也并不一定都应当按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虽然都进行了运输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但因具体犯罪情节的不同,不同案件中的行为人的行为可能会构成掩饰隐瞒非法所得罪、非法经营罪定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或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个行为可能符合数种罪名的构成要件,这是因为我国刑法中存在法条竞合的现象而产生的。然而,上述罪名相对应的处罚却差别巨大,基本刑从管制、拘役、单处罚金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量刑幅度较大。所以,一旦行为人因运输假冒伪劣产品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则对行为人运输行为所构成罪名的辨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如果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所运输的货物为假冒伪劣产品,其又为该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运输服务的,不但应当被追究行政责任,而且还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无论行为人是被追究行政责任还是刑事责任,被追究责任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行为人必须对所运输的货物是假冒伪劣产品在主观上是明知的,如果不能被证明其对所运输的货物是假冒伪劣产品是明知的,则既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也不能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四篇:违反诚实信用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违反诚实信用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案情介绍〗
林某与曾某系朋友,林某为喻寺镇一砖厂老板。2003年1月22日,林某和曾某在经协商后以“2003年1月23日”的日期签订了一份砖厂转让协议书。协议书中约定:林某于同年1月23日将砖厂整体一次性转让给曾某,曾某在同月25日前给付价款10.6万元。同时约定,任何一方违约后,违约金为2万元。1月23日,双方就砖厂进行了移交。1月24日,曾某在支付9.5万转让款后,以林某曾于1月22日下午和晚上偷运走厂内价值6000余元的成品砖和部分维修设备为由,要求进行抵扣。林某以砖厂在2003年1月23日前应归其所有和曾某接收砖厂未提异议为由,拒绝抵扣。
2003年4月7日,林某提起诉讼,要求曾某结清余款并给付违约金2万元。而曾某则以林某拉走厂内财物构成违约为由,提起反诉,要求林某赔偿其6000元财物损失并支付违约金2万元。〖不同观点〗
对于本案林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林、曾二人约定的交厂时间为2003年1月23日,故砖厂在2003年1月22日仍然属于林某。同时,由于林、曾二人未在协议中明确将协议履行前擅自搬运财物的行为规定为违约,所以,林某的搬运行为不构成违约。
第二种观点认为,由于双方签订协议的日期为2003年1月22日,加之协议中已明确约定“林某将砖厂整体一次性转让给曾某”,故林某在协议签订后,便应当知道自己负有“将砖厂所有资产整体一次性转让给曾某”的义务。因此,林某作为一个商人,其行为已经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属于违约。〖评析〗
《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这一原则成为指导民事主体参与所有民事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了一项行为规范。除了《民法通则》在这么显赫的位置强调这一原则之外,民法的其他法律也强调了这一原则,如我国的《合同法》也对此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确认诚信原则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规范民事活动、弘扬道德观念、维护交易秩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诚实信用原则呢?一般意义上理解,诚实信用原则就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应诚实守信,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义务,不得滥用权利以及规避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义务。同时,诚信原则要求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交易当事人应严格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基本的商业道德,也是信用经济的基础。任何一部法律的执行都要求执法者、守法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应该说,尽管诚信观念实际上是道德和伦理的观念,但在法律上确认诚信原则也表明了法律对这一伦理价值的珍视;也说明了违反了诚信原则并不仅仅是只承担道德上的谴责或者其他道德责任,而且还需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诚信原则作为民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属于强行性规范,当事人不得通过约定的方式排除和规避该规则的适用。
结合本案来看,尽管在当事人双方之间的约定中,并没有很明确约定将协议履行前擅自搬运财物的行为视为违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就可以任意为之,侵犯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从该案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砖厂转让协议书签订日期为“2003年1月23日”,但该协议实际的签署日期是2003年1月22日。林某和曾某经协商后约定于“2003年1月23日”林某将砖厂整体一次性转让给曾某,此约定所谓的“整体一次性”应该是指以合同签订当时的砖厂的全部资产为转让标的物。然而林某于合同签订当日(1月22日)下午和晚上就偷运走厂内价值6000余元的成品砖和部分维修设备,显然违背了合同中“整体一次性”转让这一义务。尽管林某以砖厂在2003年1月23日前应归其所有为由,表明其在正式转让之前可以任意处分其所有的标的物,但是其行使其所有权的行为不能是以侵犯他人的权利为代价。其必须在正式转让之前对曾某履行一定的告知义务,说明转让时的砖厂的实际资产与签订合同时的砖厂的实际资产有所出入,双方可以再次协商是按照原价格继续进行交易,还是通过折价抵扣的方式再行交易。这种告知义务尽管不是合同中明确约定的义务,但是属于由诚实信用原则延伸出来的附随义务,而林某没有履行这一义务,显然是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应该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综上,林某拉走厂内财物,并未履行告知义务,构成违约,应该赔偿曾某6000元财物损失,并支付约定的违约金2万元。
第五篇: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除
篇一:解除建筑施工合同协议书 解除建筑施工合同协议书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于2011年 x月 x 日与“ xxxx 房地产有限公司” 签订了《xxx工程承包合同及其补充协议》,包括本协议书前甲、乙双方针对本工程签订的所有合同、补充协议书等合法有效文件(以下统称为“原合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施工合同解除事项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协议。
一、乙方自愿同意解除“原合同中所有承包的施工项目”。
二、乙方的关联文件及对本工程所签订的涉及到甲方义务各项合同、还包括在执行中甲方所担保的责任项目同时解除。
三、乙方在本项目中所发生的债权债务均由乙方负责自行解决、并承担因此所引起的一切责任、甲方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四、乙方必须完善己完成的工程项目验收工作、如未达到验收标准、必须急时采取相关措施、至到验收合格为准。
五、乙方必须按照甲方、监理公司、职能部门的要求提供完整的工程验收资料(承包范围内已完成部分的工程竣工验收所需资料)、经监理和职能部门审核签章后、于 年月 日前将所需的资料整理成册(不装订)、移交给甲方。
六、乙方“原合同”中所承包的工作内容中已完成工作量经甲、乙双方现场实测后以文书形式双方签字确认为准。
七、工程结算按原合同所议定的条款执行、以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的审计结果,作为乙方“原合同”此期间所完成工作内容的最终结算。
八、最终结算报告经甲、乙双方签字认同后、再签订甲、乙双方欠款还款协议书、确定还款时间。
九、工程款支付:甲、乙双方对本工程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甲方担保费用、按财务要求对帐并予以确认、并按要求开具正规税务发票、否则,甲方有权不支付有关工程款项。
十、“原合同”履约保证金:在乙方按甲方财务要求确认并完成本协议约定内容后,与工程结算款一并返还。
十一、解除合同签订后,施工单位应先行无条件退场、同时移交符合档案要求的全部资料、已完成的工程量由双方在场外进行结算。
十二、解除合同签订后,甲方重新安排施工单位进行本项目继续施工、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进入施工现场干扰、否则、造成一切后果均由乙方负责。
十三、解除合同后并不免除承包人对已施工部分的工程质量责任和保修责任以及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违约责任。
十四、乙方已与相关班组签订的施工合同(含正在履行或即将履行的合同)由乙方与其协商解除,甲方不承担乙方与班组之间因合同纠纷产生的一切后果
十五、本协议书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十六、本协议书一式五份,甲方两份,乙方两份,监理公司一份。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年 月日签订篇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解除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的一种行为。合同解除方式根据解除的方式可分为单方解除和协议解除;根据解除的依据可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普通合同的解除采取任意原则。
(一)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除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全部严格按照具体的建设计划订立,但由于建设工程涉及到国计民生,依然没有改变基本建设的计划性,国家仍然对基建项目实行计划控制;由于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涉及的方面广,各阶段的工作之间有一定的严密程序,因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具有计划性、程序性的特点。同时因涉及基本建设规划,其标的物为不动产,承建人所完成的工作成果不仅具有不可移动性,而且须长期存在和发挥作用,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国家对其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从合同的签订到履行,从资金的投放到最终成果的验收,都要受到国家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施工合同解除的任意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变更与解除的形式 变更和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和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书面形式包括修改合同的文书、电报、图表等,它们都是协议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建筑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当事人一方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另一方提出,对方也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答复。经过公证或鉴证的建筑合同,需要变更和解除时,必须再到原公证或鉴证机关审查备案。
(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变更与解除之事由 1. 约定事由
(1)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同意,并且不因此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条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协商同意,协商同意是变更和解除合同的首要条件和前提。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和解除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一规定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损害,保障经济秩序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变更和解除的约定条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除法律规定的条件外,还有约定的条件。所谓约定的条件,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在出现合同约定事由时,保留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权利。约定的条件要真实、合法,而且必须在约定的条件出现时,才能变更和解除合同。
2.法定事由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施工合同的解除有以下情况:
(1)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全部义务不能履行。何谓不可抗力,我国法律一般认
为,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一般说来,以下情况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①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水灾等因自然界的力量引发的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使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必要或者不可能,需要解除合同。比如,地震摧毁了购货一方的工厂,使其不再需要订购的货物,要求解除合同。一般各国都承认自然灾害为不可抗力,但有的国家认为自然灾害不是不可抗力。因此,在处理涉外合同时,要特别注意各国法律的不同规定。② 战争。战争的爆发可能影响到一国以至于更多国家的经济秩序,使合同履行成为不必要。③ 社会异常事件。主要指一些偶发的阻碍合同履行的事件。比如罢工、骚乱,一些国家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④ 政府行为。主要指合同订立后,政府颁布新的政策、法律,采取行政措施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如发布禁令等,有些国家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2)由于情势变更的原因,致使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继续履行已不可能或显失公平。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而未完全履行前,由于作为该合同关系基础的“情势”,发生了非当初所能预料的并且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变化,致使合同基础动摇或丧失以致合同难以履行或按原合同履行则显失公平,此时对双方当事人就实体部分的争议应作出解除或变更的裁判。
(3)由于另一方违反合同以致严重影响订立合同所期望实现的目的。这里有个逾期违约的概念。预期违约也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无正当理由明确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其行为表明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可能履行合同。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预期违约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届至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明示他将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主要义务,即明示预期违约;另一种是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履行期到来前,一方当事人以其行为表明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主要义务,即默示预期违约。(4)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解释》对此项情况做出了细化的限制性的规定,只有在第8条、第9条规定的情况下,合同双方才有解除合同的权利。
《解释》第8条是规定了发包人的解除权,该条规定:承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发包人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院予以支持:
① 明确表示或者以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
② 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没有完工,且在发包人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完工的; ③ 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并拒绝修复的; ④ 将承包的建设工程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
承包人的上述行为都属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行为,并且会导致发包人按质按期获得建设工程的合同目的难以实现,依法应当准许发包人解除合同。第9条规定了承包人的解除权。该条规定:发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且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相应义务,承包人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应予支持:一是未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二是提供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三是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协助义务的。
(四)合同变更与解除的赔偿责任
1、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变更或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如果给一方造成了经济损失,由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合同的变更或解除如果属于双方的责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责任。2、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建筑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时,除双方另有约定以外,不承担责任。3、单方变更和解除合同。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变更或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可以免除责任的,在合同的范围内,当一方提出要求变更或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不负赔偿责任。法律明确规定变更或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可以免除责任的,在变更或解除合同时,不承担责任。如果当事人一方被撤销而使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除,解除后的经济责任应该由享受其经济利益的上级单位来承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除后,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合格的,发包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相应的工程价款;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参照《解释》第三条规定处理。
因一方违约导致合同解除的,违约方应当赔偿因此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篇三:哪些情形下可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哪些情形下可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一、发包人可请求解除合同的情形有:
(1)因承包人的原因致使已经完成的建设工程质量不合格,在发包人提出的合理期限内,承包人拒绝修复的;
(2)工程主体结构验收或者工程竣工验收不合格,且承包人拒绝修复或者无法修复的;(3)承包人在合同约定的工期内未完工,在发包人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完工的;(4)承包人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不再继续施工的;
(5)建设工程竣工前,承包人非法转包、违法分包建设项目的。
二、承包人解除合同的情形有:(1)发包人未按期支付工程款造成违约,且符合承包合同中约定的承包人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条件;
(2)发包人提供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
(3)不履行约定的其他协助义务,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的。发包人有上列情形且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发包人仍未加履行的,承包人可解除合同。
三、承发包合同解除后工程款的结算: 合同解除后,已完工程经验收合格的,发包人应当按照合同结算条款约定支付相应的工程款;已完工程验收不合格的,但修复后合格的,修复费用由承包人承担;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不合格的,且无法修复,发包人可请求返还已经支付给承包人的工程款。
四、主张解除合同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行使解除权应当书面通知对方;
(2)未在法定或约定的期限内行使解除权的,该权利消灭;
(3)没有法定或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的,经对方催告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4)合同解除后,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算条款的效力;
(5)合同解除后,还应当履行通知、协助、移交、保密等后契约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