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伟业集团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开场白
1983年,在江南某省的一个小镇上,因投机倒把屡受批斗已出走十几年的刘月突然回到了镇上。此时,投机倒把已不那么令人心悸,乡镇企业已开始萌芽。第二天,镇上就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镇长带着几个干部拎着礼品去了刘月家。这比当年镇长带着派出所干警去刘月家搜捕更令人兴奋。人们议论着,猜测着,预感到有什么重大事件将会在小镇上发生。果然,一个月后,镇政府以原粉丝厂的旧厂房、设备折合资金1.75万元,刘月自行筹资13.5万元兴办的第一家乡镇工业企业——伟业铜带厂正式诞生。
15年后的今天,该厂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6亿资产,下属9家境内独资或控股子公司、4家境外独资公司的大型综合性铜冶炼加工的企业集团——伟业集团公司。铜加工属于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行业进入壁垒高,乡镇企业一般不敢问津。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此行业拥有绝对垄断地位。整个行业主要由三家大型国企控制。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是中原铜加工厂,它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以下依次是上海铜材厂和西北铜加工厂。从80年代中期开始,依托机制上的优势,铜加工行业上演了乡镇企业大败国有大型铜加工企业的“灵猴斗大象”的精彩一幕。90年代以后,大型国有铜加工企业已经日趋衰落,困难重重,几乎全面亏损。而乡镇、合资企业则成为行业龙头,一派兴旺。由于资金困难,无法进行必需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国企在技术、设备上的许多优势也几乎丧失殆尽,优秀人才更是大量流失,已沦落成为过去意义上的“乡镇企业”。
伟业集团最近刚投资2亿元将中原铜加工厂的一条板带连铸连轧生产线购入。由于缺乏配套设备和流动资金的投入,该生产线一直闲置,日损失数以万计,企业不得不忍痛割爱。伟业集团则在生产线购入后三个月内就生产出第一批优质铍青铜带,并直接出口美国,效益十分可观。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前景一片光明,公司正在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已成功地兼并了几家关联企业,按计划将在5年内成为中国铜业的霸主。对此,年届不惑的刘董充满信心(刘月任伟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人们习惯于亲切地称呼刘董事长为“刘董”)。然而,深谋远虑的刘董并非盲目乐观之人。他隐约感到公司似乎已处在某种生死攸关的嬗变阶段,许多问题操作起来都已不如以前那么得心应手,第六感觉告诉他,潜在的危机越来越大。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之后,他请来了新近才担任公司高级人事顾问的杨教授。
此时杨教授正坐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如果不是门口挂着的牌子上赫
然写着的“刘董办公室”的字样,杨教授一定会以为是走进了一间乡村中学教师的办公室:一张书桌,一张椅子,外加一张单人床。办公室有一扇门直通隔壁会议室,公司全体高层管理干部正在开会,门未关紧,本地方言的争论声伴着一股呛人的烟味一阵阵传来,刘董的声音总是最洪亮的。
“真不可思议,这就是一个拥有16亿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的高层会议室,这屋子里的决策者们竟然没有一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尽管杨教授是长年泡在企业为企业提供各类咨询服务的实务型管理专家,也不得不惊叹于家乡这一知名企业迅速崛起的奇迹。凭经验,他感觉到此行的担子不轻,也预感到面临的可能是中国当代企业所遇到的典型难题。他不由得涌起一种莫明其妙的激动与兴奋……。
两个星期后,通过与公司所有上层管理成员的深入接触,以及一系列规范化的调查分析,杨教授带着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过的初步诊断意见,与刘董花了一整天时间,就有关重要问题专门探讨交换意见之后,得出了一些初步研究纲要。
(二)、企业管理概况
伟业集团是先有一个核心企业,再由“核”扩散发展起来的,产权纽带紧密,实际上属于一种较典型的母子控股公司模式。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经营战略、重大投资决策和人事任免均有绝对控制权。刘月先生既是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又是二级控股(独资)公司的董事长、法人代表。集团公司总部管理班子十分精干,总共不到80人。新老三会在职能上实际是交叉互兼的:党委会、工会与职代会的主要领导是监事会的主要成员。集团董事会是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由集团正副总和二级公司总经理组成的理事会实质上是协商和执行机构,无决策权。是一种较典型的中小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
在职能部门设置方面,董事会实际上只有董事会办公室是实体,其职能并未与董事会的需求相吻合。理事会的一办四部是最近才设立的,职能也未明确界定。从人员配置上看,各部部长都是由对应的主管副总兼任,形式上是直线——职能模式,实质上是职能式组织模式,即职能部门除了能实际协助所在层级的领导人工作外,还有权在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向下层人员下达指令。这种模式运行起来可能会不利于集中统一指挥,各副总之间协调工作量大,主要负责人易陷入事务之中,不利于责任制的建立和健全。公司组织机构变动频繁,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位更迭更是像走马灯似的,许多高层经理都弄不清公司现在的组织结构,杨教授三易其稿才确定了如下的集团公司最新组织图。
(三)、面临的困惑
从刘董自身的角度,他请来杨教授,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三大难题。
一是集权分权问题。刘董觉得自己太累了,每天签审公司上下报账的财务票据就要花2个小时,公司其他大小事情几乎都要他拍板,总有做不完的事。他平均每天只睡3个小时,最近就有两次晕倒在办公室,再这样干下去肯定不行。当杨教授听说公司采购员差旅费报销也要刘董亲自签字时,不禁惊讶地问:其他副总和部门负责人怎么不分忧?不分权怎么能经营这种大型企业?刘董敏感地解释道:我也懂得要分权,而且曾坚决奉行“用人不疑”的原则,可是教训太大了。1995年放权,贸易公司经理用假提单卷走了980万元人民币,至今没有下落。我只得集权,工作不到两年,实在不行,只好再度放权,没想到这次是总经理携款1500万元跑到国外去了,他还是我的亲戚,公司的创业元老。我只好再次集权,如今是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每天上午8:00-10:00 就成了审批资金报告的专门时间。我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但现在实在不知道该相信谁了。该怎么办,到底人家外国人是怎么分权的,请专家们帮助筹划。
二是决策风险问题。公司越做越大,大小决策都集中在刘董身上。“我总是胆战心惊的”,刘董恳切地说,“过去我拍板下去,涉及的资金少的只有几十元,多的也就几万、几十万元,现在任何决策动辄就是几千万上亿元,弄不好就是全军覆没。我心里没底,但也得硬着头皮拍板,怎么会不紧张惧怕呢?我表面放作轻松,其实心理压力太大了。这不,才四十岁,头发几乎全白了。”
三是控制问题。在深入的交谈中,刘董向杨教授剖白了心迹:外面的人总以为我在公司里是绝对权威,甚至耀武扬威、随心所欲。其实我觉得要控制这家公司是越来越困难了。过去,我给员工发一个小红包,拜个年什么的,就会得到员工真诚努力的回报。近年来,尤其是1995年有关部门界定我个人在公司中的产权占90%、镇政府只占10%后,员工们的心理似乎在悄悄地变化,过去最亲密的战友都和我疏远了,工作表面上很努力,实际上大多是在应付我。我给他们的工资一加再加,现在高层经理年薪已达10-15万元,还每人配备了专车、司机和秘书,但他们就是怪怪的,提不起劲。现在公款消费和大手大脚浪费的现象也开始在公司蔓延,原有民营企业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两起携款外逃事件似乎是必然的,而且以后也还可能发生类似事情。我感觉到我的公司在全面地腐化堕落。更糟的是,我控制不了局面,在这个庞大的公司面前竟显得那么虚弱和无能为力。我对前景感到害怕……。
二、问题分析:
对于像伟业集团这样拥有16亿资产的大型企业来说,如何处理好集权分权问题是很重要的。从案例中看出刘董过度集权,(大小事都要亲自过问)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是不能处理好所有事情的。
为何分权
很少有组织能够在所有决策都集中于一特点的高层管理者团体时仍能有效的运行,同理,将所有的决策权都授予最低层员工的组织,也不会是有效的,而且,伟业集团现在面临着许多因素,更益分权化:
1、环境复杂且不确定
2、决策的影响大
3、公司各部在地域上相当分散 如何分权
由于现在组织已由一个中小型企业集团向大型企业发展,原来的职能模式已经不在适应企业的发展,故应改变企业模式,将直线职能型模式贯彻实施,并设立监管机构,对于被授权人员,应分散开来,不能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案例上说那么大的公司的决策者竟没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最后决定由刘董一个人说了算,这无疑存在着极大风险.决策只是制定满意的而不是使目标最大化的决策——人的能力有限,时间成本的压力,对未来的预测不能完全准确。过程:识别决策问题——确认决策标准——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备择方案——分析备择方案——选择备择方案——实施备择方案——评估决策结果
一般来说,当企业规模不大,员工人数较少时,对建立规范的管理组织的要求并不迫切.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沟通协调的难度日益增加,这时就要求企业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管理组织,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在管理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责,奖惩升迁,每个人的工作说明等,都要有明确地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形成一个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进而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讨论结果:
集权分权问题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管理者为公司服务
赋与公司理事会更多的决策权,日常事务应由理事会解决,懂事长只对战略性问题及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适度授权给下属子公司,除了重要职位外的人事任免权由子公司自己决定。成立监督部门,让部门与部门相互监督。对于被授权人员,应分散开来,不能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财务部要及时反馈信息。
决策风险问题
一个项目,把相关人员召集,让他们先发言,最后才决策。
聘请一些专业顾问或专家,研究公司的发展方向,并对公司的决策作出建议。 形成一个决策团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情况,依据市场需求制定公司决策
控制问题
公司要正规化:
在公司一律使用统一的语言
职能部门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组织外在形象要注意(比如办公室的正式化,衣着的统一等)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
形成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 激励下属:
人力资源部多了解员工、主管、经理的心态,并及时调整。
应该加强对高层经理的监督,进行业绩考核,通过业绩来计算公资或许可以让员工更加有效的工作。
个别化奖励(可适当分权,甚至股份)
奖励与绩效挂钩
检查体制是否公平
表达对员工的关怀
第二篇:三江伟业集团年会圆满落幕
三江伟业集团年会圆满落幕
2014年1月22日晚,佳木斯三江伟业集团大团圆年会在佳木斯红馆圆满落幕。当晚,集团公司、各子公司领导和员工悉数出席,共同庆祝伟业集团2013年大丰收!
年会首先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在三江伟业集团执行董事葛安禄先生的主持下,表彰大会热闹有序的进行。集团领导为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发了证书和奖金。保障大会最后,集团公司总经理范晓华先生和三江伟业集团董事长葛安兴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总结了2013年的成绩,宣布了2014年的计划,并对集团前景进行了展望。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表彰大会过后,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活力四射的时尚歌舞,震撼人心的大合唱、搞笑的小品,笑翻全场的二人转、、、、、、三江伟业集团员工各显神通,把晚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美味佳肴不久也相继摆上餐桌,犒赏为集团并肩作战,共同走过2013年征程的亲爱的伟业全体同仁们。
美好时光总短暂,三江伟业集团年会当晚圆满落下帷幕。让我们共同祈祷,明天会更好!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创造下一个丰收年!
第三篇:宝钢集团案例
构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能力
一、企业概况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成立于1978年,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钢铁集团之一,宝钢钢铁主业立足于生产高技术产量、高附加值钢铁精品,已形成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系列。2009年宝钢产钢3887万吨,位列全球钢铁企业第三位。2010年宝钢连续第七年进入《财富》评为2009“全球最受尊敬企业”。
宝钢实行董事会工作制度,董事会处于公司制度的核心地位,董事会紧紧围绕《公司章程》行使职权。董事会下设总经理,负责管理经济管理研究学院、人才开发院、资本运营部、安全保卫监督部、能源环保部、监察部、审计部、企业文化部、法律事务部、发展改革部、运营改革部、人力资源部、经营财务部、规划发展部、办公室等部门运营。
2009年,宝钢资产总额4020亿元,净资产2430亿元。营业总收入1953亿元,利润总额149亿元,从业人员总数106914员,科技人员总数12564人,全员劳动生产率216.12万元/人年
宝钢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创业期(1978—1985年),该时期主要围绕宝钢一期工程的建设、生产准备和投产等展开工作;发展和转轨期(1985—1998年),宝钢主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整合期(1998—2003年),1998年宝钢成功实现了与上钢、梅山钢铁的大联合,在技术上着力进行“二次创新”工作;新一轮发展期(2003年至今),公司以自主集成创新为重点,构建具有宝钢特色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实现新的飞跃发展。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追求技术持续领先,走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道路
坚持技术领先原则是宝钢立业的基础,追求新技术,不遗余力的保持并扩展品种质量的领先优势,是宝钢的长期追求。宝钢按照“提升创新体系能力,不断满足用户需求,追求技术实际领先,实现重点领域突破”的创新发展方针,走“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的发展之路。
宝钢于2006年颁布了《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技术领先的整体战略、总体目标和战略途径并作为未来5到15年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总指导。
在《纲要》的指导下,宝钢以满足市场先是和潜在需求为导向,聚焦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编制了《宝钢2007—2012年技术创新发展规划》。《规划》重点突出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自主集成创新领域聚焦、重点领域的突破、行业热点问题的关注、国家重点工程的支撑,对8大类重点产品、9大关键共性技术、13大前沿技术、17大工程自主集成创新专项、20大重点突破技术领域进行了总体部署。在规划期内,开展研发管理的创新,实施科研大项目经理制,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资源配置,促进取向硅钢、超高强汽车板、梅钢冷轧工程自主集成等重点项目的突破。
2.构建三位一体、互动协调的创新运营体制
围绕新一轮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宝钢加快技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创建了具有宝钢特色的以研究院为主体的“研究开发”系统,以宝钢工程为载体的“工程集成”系统。工程集成创新体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了生产、研发、设计制造四位一体协同的优势开展自主集成创新。近年来在取向硅钢、梅钢冷轧、高强钢机组等工程自主集成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2009年底,宝钢整合相关资源,组建了工程技术集团,夯实工程自主创新的实施平台。持续改进体系以钢铁制造单元为基础全面实施“制造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组建技术实力雄厚的技术支持团队开展现场生产关键技术难点诊断、攻关,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和目标生产线的制造能力。
为将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运行体制推向深入,2009年底,宝钢推出了“金苹果计划”。目标是建立共有技术领域、共同志向、共同利益,相互协同的稳定团队,确保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持续领先,培养世界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培育出国际级的世界领军人才。
3.建设“一院多中心”的研发体系
宝钢借鉴国际先进企业专业技术开发机构设置模式,按照“集中+分布”的原则,整合公司研发力量,对共性、重大、基础、前沿性技术研发集中配置资源,产业持续改进和专业研发属地化配置资源,建立了以研究院为核心、以子公司属地技术中心为支撑的“一院多中心”的研发体系,高效支撑钢铁主业与多元产业的研发。
为了支撑跨地域、多品种、多制造单元及多元产业的研发需求,宝钢设立了不锈钢、特殊钢、钢管条钢等·产品技术中心,直接支撑品种大类的研发与持续改进;在新疆八钢、宝信软件、宝钢化工等单位设立了技术中心,加强相关单元和产业持续改进和研发。各单位技术中心与研究院紧密协同,由研究院实施资源统筹和业务指导。实现集团研发管理和资源配置的一体化。
宝钢与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合作,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了以研究院为核心,子公司技术中心和高校及社会研究机构为支撑的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三位一体”产学研架构。该体系在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展开工作。在国内,选择有领域优势的国内8所院校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建立集群式科技战略合作关系,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2007年以来,宝钢与40多家高校展开科学研究项目合作,合作经费逾亿元。同时,宝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面向全国的“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支持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基金设立以来,双方共投入研发资金7400万,在钢铁及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国际上,宝钢围绕前沿技术、冶金工艺、汽车用钢等多个领域,聚焦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先后与美、日、德等国家的29家院所、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启动了40多项合作项目;积极参加国际钢铁协会活动,先后参加了9个技术委员会开展的10多个公共项目研究。
2006年以来,宝钢累计有50多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2009年集团研发投入比例达到11.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新产品销售率达到18.6%。
4.由知识产权管理向战略运作转变
宝钢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是“建设生产、防御、进攻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把知识产权的发展和运营提高到世界一流冶金企业水平”。2007年,宝钢颁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蓝本》,标志着公司由知识产权向战略运作转变。
首先,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宝钢在公司层面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各子公司也相应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努力,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制度、专利管理办法、技术秘密管理办法、软件著作权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等。针对特殊产品订立了保密制度,该制度对产品涉及的专利申请、技术秘密申报认定和公开发表文章的保密审查都作了明
确的规定。
其次,建立知识产权防御和进攻体系。宝钢建立了情报研究人员、研发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协同工作机制,在硅钢、薄带连铸等关键产品和前沿技术研发中,采用专利地图、TRZE、六西格玛设计等工具进行专利分析和挖掘,强化重大专有技术的知识产权策划和保护。此外,还为公司重大工程项目提供知识产权服务,规避技术风险,切实维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
最后,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知识产权申报和保护意识。宝钢每年都组织“知识产权保护”专题活动,组织不同层面的知识产权培训,使管理者和员工全面理解知识产权活动的内涵,从而带动宝钢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升。
宝钢近三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项已经超过其前20年的总和,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8%,2009年公司专利申报数量1545件,其中发明专利528件。已累计申请专利7044项。
5.建立长效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创新领军人才培育
宝钢将人力资源作为公司的战略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持续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技术领军人才长效激励机制,以平台和机制来吸引和凝聚高端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工作,目标是建成一支“高度敬业、充满创业激情的知识型、创新型员工队伍”。
首先,落实人力资源管理五项激励机制,加大创新人员的培养力度。2006年,宝钢推出了人才培养和激励五项政策,即科技人才贡献积累金、研发人员能级工资制、科技人员学术休假制度、科技人员内部柔性流动机制和宝钢首席专家制,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完善了“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推出首席师制度,加大了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技术人员的成长按照“协理—区域师—主任师—首席师”的途径发展;同时,调整了核心专业人才的物质利益格局和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极大了调动了高层次核心技术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第三,近年来,宝钢推出了职工技术创新累计里程制(TIMA,俗称“铁马制”)将专利、技术秘密及其在内部实施和技术贸易中创造的价值按照不同权重系数进行积分排序,使知识产权成为衡量员工技术创新能力和贡献度的一把尺子。推广“铁马制”后,申请专利的比重明显提高,公司近3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已经超过前20年总和。
6.实施精品钢铁战略
实施钢铁精品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宝钢一贯的品牌战略。
一是坚持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竞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宝钢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二是通过开展汽车板等重点产品的品牌策划与品牌扩展活动,持续提升宝钢自主品牌的美誉度。宝钢面对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和特点,开展“先期介入”工作,参与汽车设计的早期阶段,提供钢铁材料应用技术方案并开展先进材料的研究,在使用中提供技术支持,满足汽车生产企业的需求,推进了宝钢和汽车生产企业共同的进步。宝钢先后与国内多家汽车企业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与上海大众、海南汽车、一汽集团等汽车制造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上下游用户协同,全方位提升了宝钢品牌的影响力。
三是严格按照国际领先的标准组织生产,依照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持续技术创新,赢取市场竞争优势。从1992年开始,宝钢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逐步完善了适应汽车、核电等重要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开展了JIS、API、TUV、CE、船级社等·产品认证;建立了基于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的一贯过程控制和监控系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
7.建设学习型创新文化
宝钢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为主线,以“诚信、协同”为基本价值观的学习型创新文化。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宝钢坚持走学习创新的道路,着力于创建学习型企业,在广大员工中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创新活动。
宝钢积极推进员工培训。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宝钢分层、分类设计了培训项目和培训方式。2009年,共培训员工13万人次,人均45学时,其中网络学习占30%以上。
持续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从“咨询与指导、实验与研究、共享与交流、竞赛与比武、转化和推介”等多个角度,广泛深入的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设立了“宝钢员工创新活动日”(每年5月19日)。
加强自主型员工队伍建设。通过广泛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激发每一位员工把本岗位的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增强活力、挖掘潜力、自主创新、苦练内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企业创新成效
宝钢坚持走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道路,在重点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
在取向硅钢领域,宝钢于2008年自主研发并成功生产出第一卷合格的取向硅钢。2009年,在国内率先掌握了硅钢顶级产品的制造技术,此外,大型原油储罐用高强度钢、AP-1000核电站安全用钢、X80管线钢板、镍基合金油管等一大批精品钢材支撑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在高墙汽车板领域,宝钢从品种开发、生产工艺技术和使用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研发,形成了汽车板生产核心技术,进入了世界一流汽车板供应商行列。汽车板的生产和销售在国内市场占相当份额,并批量向国外出口。
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宝钢重点实施了非高炉冶炼项目。宝钢的COREX-C3000炼铁工程,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冶炼工艺技术,并于2007年11月顺利投产。
结语
回顾宝钢发展史,其跨越式发展、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在行业技术的引领地位,与企业长期保持创新力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宝钢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首先,长期一贯坚持技术领先的原则是驱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根本。其次,强大的体系能力是宝钢技术创新的基础。宝钢经过多年的协同运作和优化,形成了研究开发、工程集成、持续改进三大技术创新子体系,创造、进攻、防御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完善的“先期介入”营销服务体系。这些体系能力成为有别于商业对手的竞争优势。最后,宝钢的人才战略和全员创新文化也是创新的基础,具备专业素质的研发团队群是宝钢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
第四篇: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是中国青岛的一家大型的家电制造企业,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海尔品牌是中国最具价值的品牌,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具世界竞争力的家电集团,连续多年列中国企业500强前30位。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明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现在海尔在欧美、中东、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子公司或销售网点,已进入全球化品牌阶段。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1984年引进德国利渤海尔电冰箱生产线后,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
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的业绩。在中国,海尔每年有1000万台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人们的家庭;在海外,海尔产品已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了400多万台海尔家电。
海尔16年的发展之路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
----营业额: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而1984年只有348万元,2000年是1984年的11600多倍;
----利税:1984年资不抵债,2000年实现利税30亿元,自1995年以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收52亿元;
----职工人数:2000年职工人数达到3万人,而1984年只有800人,2000年是1984年的37.5倍;
----品牌价值:2000年海尔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是1995年第一次评估时的7.8倍,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
----产品门类: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创汇:已在海外建立了3800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从1984年至今的16年间,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海尔却始终保持了高速稳定发展的势头,奥秘只有两个字:创新。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
第二部分:对海尔集团的计划和决策评价
1.计划
有效地计划是一切成功的秘诀,计划做得好可获得很多的收益,海尔集团通过清楚地确定目标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为企业的行动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有效地配置了资源。并且提高了效率,调动了积极性,为控制提供了标准。从而使海尔企业不断发展,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2.决策
海尔集团的成功理性的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收集大量的信息,察觉和分析问题。海尔集团明确决策目标,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并且选择满意的方案,最后选择了最优方案进行实施。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斜坡球体论”,是说企业好比斜坡上的球体,向下滑落是它的本性;要想使它往上移动,需要两个作用力---一个是止动力,保证它不向下滑,这好比企业的基础工作;一个是拉动力,促使它往上移动,这好比企业的创新能力。且这两个力缺一不可。就海尔而言,其15年来平均81.6%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创业初期长达7年的一门心思就造一个冰箱,拿一个冰箱夯实企业的基础工作,锻炼一支队伍,建立一种机制,培养一种文化。其“止动力”如“日事
日毕,日清日高”,“拉动力”如“在市场否定你之前先自己否定自己”,已被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海尔的成功还在于管理者正确地选择了企业文化,在文化层次方面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海尔的企业文化
1.有生于无——海尔的文化观
2.海尔企业文化 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
3.人人是人才 赛马不相马 授权与监督相结合 人材、人才、人财 今天是人才,明天就未必还是人才 TVM:海尔的“全员增值管理”
4.先谋势,后谋利——海尔的战略观
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 吃“休克鱼” 三个方向的转移 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先有市场,再建工厂
5.海尔模式:人单合一
什么是人单合一 人单合一与T模式 T模式的推进 T模式的4T
6.企业如同斜坡上的球——海尔的日清日高OEC管理法
OEC管理法 斜坡球体论 什么叫做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6S 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 九个控制要素:5W3H1S
7.市场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市场——海尔的市场链
市场链 市场链流程再造的三个阶段 市场链流程再造的“五要五不要” 市场链流程再造的“三主”原则 “SST”机制 拆掉企业内外两堵墙 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资本 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速度、创新、SBU
8.品牌是帆,用户为师——海尔的品牌营销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砸冰箱的故事 国门之内无名牌 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
9.企业生存的土壤是用户——海尔的服务观
先卖信誉后卖产品 浮船法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市场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 创造感动 用户永远是对的 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创新的课题 紧盯市场创美誉 绝不对市场说“不” 用户的抱怨是最好的礼物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对内“一票到底”,对外“一站到位” 核心竞争力就是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的超常能力 我是海尔我微笑
10.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国际化的海尔
先难后易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 三个三分之一 三位一体 三融一创 三个国际化 五个全球化 竞合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11.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海尔的管理之道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解决问题三步法 管理就是借力 80/20原则 10/10原则 海尔格言
12.真诚到永远——海尔的形象
第五篇:经典案例韩国三星集团
韩国三星集团是一家跨国公司,职工16万人,年销售额近1000亿美元;在世界500家大公司中曾名列16位。其发展速度之快,产品涵盖之广、市场份额之大、出口创汇之巨都是超出人们想象的。那么三星集团管理优势何在?重要优势是它的班组管理。
1.三星班组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星公司的班组管理的核心是生动活泼,具有民主性,注重实际效果,注重人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班组开展的各类管理活动,都与企业的方针、目标及重点工作相联系,充分体现了人人爱岗位,人人爱企业的精神。由于班组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形式多样又非常灵活,给人们一种浓厚的、真切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感受。
2.班组管理重在目标管理
班组的目标管理是以表格的形式开展的。先将班组的目标(主要是经济指标)确立在历史最好的水平上,每天进行检查,每月进行综合评定。如果在某天或某月达到目标后,班组及时的将所实现的目标值填入目标管理图内,并注明班组达到此目标所做的重点工作。企业的厂长(代表理事)也在该表格内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写上几句勉励的话。这样,使班组在取得成绩后,能及时得到领导的鼓励,以激励班组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同时,企业领导每天都要到班组走一趟,加深了领导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
3.开展全员降低成本活动
韩国经济的不景气,对三星公司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三星公司为此普遍在班组开展了“降低成本费用活动”。在生产现场可以看到班组绘制的成本控制图。在这个图中,有控制成本费用的主要项目,有每个人的实施目标,有具体的目标值。班组开展的这项活动在组与组之间是公开的,员工与员工之间也是公开的,这样做使奔跑的人、走路的人、坐着的人都要相互尊重,并给予鼓励,最后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奔跑的人。
4.实行全局设备管理
在三星公司班组内开展的全员设备管理得到了员工的极大响应,也是班组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们有着完整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并对设备实行重点管理。重点管理就是对容易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或容易出现故障的设备实行重点监控,使设备在大生产中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凡重点设备都有非常明显的提示牌,以提示员工对设备监管的频度和内容。班组的全员设备管理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意识,在班组内你可以看到员工对设备提出的改进意见、改进方案图示和设备改进前后的对比分析示意图。由于全员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克服了设备管理只是少数专业人员的职责界线,同时也给班组员工创造了参与管理的环境。另外,全员设备管理也得到了各生产企业领导的重视,并及时对全员设备管理成绩突出的班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表扬。
5.星级教师制的效果真好
在三星所属工厂的班组里都有专职教师,这个专职教师负责对所有员工在操作技能上的指导、帮助、学习、提高,他们的责任是培养出更多的“师资”水平的员工。他
们开展的星级教师制分为“四星”,也就是说,凡班组员工取得4个星级时,那就证明你具有了专职教师的资格,可以对三星、二星、一星的员工进行操作指导和帮助。他们这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向4星级奋斗的目标。
6.让创新深入三星人心中
“创新”是三星极力提倡的工作精神,并作为厂训深深的扎根在三星人的心中。而班组合理化建议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创造精神。班组合理化建议有个人提出的,也有组成“合理化建议小组”后提出的,他们将合理化建议贴在墙上,并将建议的内容拍成照片,配上文字,并有改进前后的可行性分析,非常生动。另外,凡是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就给予奖励。在三星康宁每个员工一个月平均4 次向上级提合理化建议,可见职工热爱企业的程度。
7.组织公益活动和集体活动
班组在完成生产任务后,也利用空余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很近似我们国家的“学雷锋”活动。其内容有:植树、值勤、到敬老院做好事及与社会有关的其它活动。从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展示员工的人性美和道德观。三星人讲:“我们三星之所以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正是因为企业把这种精神作为自身基础的结果。” 班组集体活动有旅游、聚会、联欢、体育比赛等内容,而且将每次活动的内容拍成照片,贴在“班组园地”里,让大家共享那美好、难忘的集体生活。由于集体活动的丰富性,锻炼了三星班组的团队精神,培养了人和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班组氛围,就是这些集体活动培养了对集体的责任感。三星为员工们建造了很多现代化的文体中心,为他们提供了培养多种兴趣的条件,从而不断提高三星人的生活质量。
三星班组的管理活动内容还很多,比如:综合评定员工的“累计分考核制”,全面质量管理,以及提倡环境舒畅和气氛融洽的民主管理等,都在班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班组这个企业最小的生产组织单位在企业管理中变成了最积极、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