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我国公共关系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公共关系行业是随着改革开放诞生,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从国外引进来的。这其中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它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精神指引。从改革开放初到现在,公共关系在我国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这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也存在着不少缺陷。
一,辉煌的成绩
1,各类公关组织越来越多,并且十分活跃
据相关数据资料,自1985年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以来,全国各省市已经有153家各级公共关系组织相继成立开展活动。自1984年美国伟达公司进入中国以来,经五个城市统计,专业经济公共关系公司已经超过2000家,营业额超过45亿,年增长率超过30%。整个服务的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总体看来,我国公共关系正处于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阶段。正在奔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着。公共关系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关公司上网已有好的开端
据相关网站数据资料。我国以公共关系冠名的网站为66个。公关公司网站更多,达到113个。公关公司上网,说明我国多数公关公司在是意识上和技术上,都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后。同时,也可说明,公关公司接受社会大众监督,操作阳光化这有利于市场正当竞争,防止幕后操作。3,“公众”与“公关”成为行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在一些反映公关行业状况的关键词相关页中,排名前10位的是(1)“公众”(2)“企业形象”(3)“公关”(4)“公共关系”(5)“公关文秘”(6)公司形象(7)“形象大使”(8)形象代表(9)公众形象(10)政府形象。“公众”一词在与公关有关的词汇中排名第一,网页高达250多万张,这说明,在我国,公众的意识正在社会树立起来。“公关”排名第三,充分显示公共关系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已经习惯以“公关“这一简称来称呼公共关系,人们对公关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
4、“形象”受到高度的重视
在10强排行榜中,有6个关键词与形象有关。它们分别是排在第二的“企业形象”和排名第六至第十的“公司形象”、“形象大使”、“形象代表”、“公众形象”和“政府形象”。除了这些,公关理论和实践活动中还大量使用“形象塑造”、“形象推广”、“形象建设”、“形象战略”、“形象管理”、“公关形象”、“形象竞争”等词汇。这说明,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各种组织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让自己在社会公众中塑造美好形象,获得公众美誉,这也正是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公关在社会运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公关活动在不同层面全面展开
“公关活动”一词被人们大量提及。“公关礼仪”活动星罗棋布,“公关策划”受到广泛关注。这说明,公关作为一项工作,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公关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最基本的企业产品策划,上市公司宣传,广告拍摄等等,当然,像娱乐圈明星包装,演唱会宣传策划,电影电视映宣传等也是和公关活动密不可分的。政治生活中也离不开公关,比如说,美国总统选举,两位候选人的背后一定有着一家或数家资深的公关公司为其出谋划策,赢得选民心中的美誉,获得选票。这些充分说明,公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种组织都是离不开它的。
6、政府公关崛起
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与好评,是必须要进行公关的,而政府,由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如加上法制建设也不是非常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是比较淡薄的,传统的思想中,就有官大民小的说法。向来只有民怕官,人们认为如果要求政府做什么事,都是要看官员脸色,要想进办法讨好他们,甚至是送礼。而如今,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政府机构的改革等各种措施,官民关系开始发生改变,官员正从“主子”转变为“仆人”,要开始看群众的“脸色”。各地大小官员开始树立起自己的形象,他们也意识到“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把老百姓“伺候”好了,自己才能“保住饭碗”。为了改变以往的官僚作风,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个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好形象,开始注重公关,“政府形象”“政务公开”等词汇越来越使用频繁,甚至成为老百姓的口头禅。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公关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引起人们关注。
1,步入了庸俗关系的误区
公关进入中国大陆之初,曾被扭曲为庸俗应酬的“劝酒学”,甚至如今,在公共已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之后,还有许多人对公关有着无解。他们认为公关不外是“凭的是脸蛋子,耍的是嘴皮子,使的是手腕子”,认为公关只是拉关系,喝酒席。甚至庸俗的把所谓的“美人攻关”、“吃喝攻关”、“熟人攻关”、“麻将攻关”、“金钱攻关”等一些社会丑恶理象和不正之风理解为真正的公共关系学,并宣称这就是搞公共关系而,不把公关视为一种生活智慧和行为科学。这些根源于人们对公共关系本质的不理解与对庸俗关系学的增恶
某些单位以“年轻力壮,喝酒有量,40岁以下”等为招聘条件,认为只要酒胆包天,量压群雄的,就可以担任公关部门的领导职务,随时待命,率部南来北往,东征西讨;或随侍左右,单刀赴会。一时间,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吹吹拍拍、嘻嘻哈哈似乎成了公关的代名词。而现实中,有些企业的公关部也日常的工作也经常是吃吃喝喝,很少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很少与公众接触,更别谈是维持企业良好形象了。
2,步入了选美误区:
一些企业认为公关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维持企业美好形象,因此在招聘公关人员时,着重考察应聘者仪容形象,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不少企业在选聘公关人员时把人的外在条件放在第一位,而对内在素质很少考察。
有人把广州某次公关选拔赛与香港选美条件对比了一下,发现两者很多条件相同,如规定身高、体重、三围等等。这样的公关人员选拔岂不就是选美?美人不一定能搞公关,而相貌平平的人不一定搞不好公关,关键是我们要深刻理解公关的内涵,找对标准。同时,很多企业选拔公关人员时规定女性是必要条件,而且要年轻。在他们看来,公关就是喝酒,而有美女陪酒,则必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殊不知,公关人员的组成也需“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只有男性和女性共同合作,大家集思广益,配合默契,才能使团队更好的发挥作用,使公关取得成功,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
3,步入纯粹社交误区
一些企业在对外活动中,公关人员仅承担一些事务性的接待工作,缺乏主动出击的公关活动,这是由于公关含义模糊、缺乏公关目标计划所造成的。当然公关需要社交,也离不开接待,但社交、接待不是公关的全部,仅仅是一种基础性的事务工作。社交与接待可以为公关的成功添加砝码,但是,如果缺乏其他的工作,公关业一样不会获得成功。因此,企业公关策划者或公关人员,应当明确公关与社交,不要舍本求末。
4,虚假新闻,恶性炒作
有些公关公司为了替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宣传,就恶意炒作虚假新闻,以此来达到吸引大众眼球的目的。须知,公共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真是真诚,它要求向大众说真话,用行动来证明。
尤其是娱乐圈中的部分明星,为了提高自己的出镜率,曝光率,联合记者,爆出与某某大腕的绯闻等。这些不仅蒙蔽了大众的视线,也给其他当事人造成了困扰与伤害。
也有一些企业为了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就利用公关,策划恶意事件,打压竞争对手,蒙骗消费者。
只有建立在真实可靠基础之上,才能公众的合作与社会的美誉。虚假新闻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同时,这种愚弄公众的行为,不顾社会利益,不择手段的作法,只会让公众对公关公司所代表的社会组织更加不屑,最后会导致其身败名裂。
5,公关教育体制不健全,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目前社会上虽然有不少公关机构,各类院校也开展了相关的课程学习,但大部分以理论为主,实践性不强,而公共关系学时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并且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性,在学习时更应注重与实践性结合,多从实践中获取经验,而非只钻研于课本,同时现有的教材、教师、教学方法也不完全符合现在市场的需要,与时代脱节。
另外,目前国内从事公共关系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人员主要是由其它行业转行而来,普遍缺乏系统的公共关系专业教育,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从业质量和水平。就从业人员来看,文化层次整体偏低,多以长相、仪表、口齿伶俐、交际能力等取人,只有少量的人员接受过专门的公共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培训,这一问题与我国的公关教育没有走上正规化有一定关系。
6,没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公共关系想要永葆青春的动力,只有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一味的使用教科书上的经典战略,长期运用一种方法,只会使公众产生审美疲劳,产生厌倦感。而目前我国的不少公关公司缺乏创新意识,在涉及公关方案时,只拘泥于已有的,而不会设计出新的方案。如慈善晚会,募捐等活动,只能在一时引起人们的注意,却无法让社会大众持久深刻的记住。
7,不注重平时联络
公共关系不是一时一刻可以做好的,它需要平时的积累,只有每时每刻都做好与社会大众的沟通协调作用,才能使企业在公众心中留下美好形象。而现在许多公关公司都“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8.没有全员公关
公共关系作为组织日常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只是公关部的工作,而是组织全体员工上下一心,共同合作。只有这样的全员公关,才能使公关取得成功。而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员工各司其责“互不干扰”,这样的状态,有可能会导致组织在对外发言时,各个部门说法各不相同,使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导致组织分崩离析。
9,不关注长远利益
公关的目的是在使组织在公众眼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好评,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公关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奋斗。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公关公司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为了尽快使组织树立良好形象,就采取一些极端做法,追求短期利益,这在短时间内的确可以给组织带来好处,但是时间一长,必定会效率低下,最后导致组织在社会中仍旧无法获得好评,无法达到公关应有的目的。
三,解决对策
针对我国公共关系发展的现状,我们经仔细研究,提出了以下解决对策: 1,加强社会意识的宣传,使人们对公共关系学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同时,公关人员更要以身作则,不可以一味沉浸在酒席饭桌上,而应走进群众,协调好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使公关发挥真正的作用,引导全社会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让社会大众了解公关的本质,减少对其误解。
2,企业在招聘公关人员时,不可以以外貌作定论,要综合全面考察应聘者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在沟通交流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男女比例。
3,公关人员在平时工作时,不能被动的只负责接待,外交,而要主动出击,多做策划,多为组织谋福利,让组织获得社会好评,树立美好形象。
4,公关公司在做策划时,要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一味的为了追求利益,而进行虚假宣传,恶意炒作。即使是组织要求,也要力争站在事实的基础上,如实的想社会大众反映真实情况。
5,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建设,教材、教师、教学方法要适应现在市场的需要,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还要多提倡学生多从实际出发,走上社会,体验更鲜活更现实的公共关系,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此外行业或协会等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给他们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使公关教育正规化。
6,作为公关人员自身,要多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思考问题的思路要多元化,可不拘泥于常规,要多推陈出新,不断创新,给社会大众带来持久的新鲜。在创新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法:①移植与再造相结合;②角度转换,逆向思维,寻求突破;③排列组合,以旧翻新。
7,注重平时联络。组织在日常营运活动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持好自己的形象,也要注意与公众的沟通,一旦出现问题,马上解决。组织要把公共关系作为自己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议程,而不是一件特殊工作。
8,全员公关。组织要树立全员公关意识,要培养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公关部专业人员要定期给组织全体员工授以公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员工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组织的形象,不能让自己的不良行为给组织带来不利影响。
9.注重长远利益。公关人员在设计公关方案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考虑长远利益,要以长远为方针,以树立长久的美好形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篇:公共关系现状与发展
徐秋云09992503广告策划
公共关系事业生存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谈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 摘要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中国的公关业是应中国的改革开放诞生,经历了30多年的摸爬滚打,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经济、政治政治文化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的公共关系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
公共关系中国生存现状发展前景
正文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得脚步,中国在全球市场中也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将迎来大腾飞的非常时刻,本土市场也可预见会有革命性的大发展。在这时期一定会孕育出每个行业的领头羊,它同样也有可能发生在公关行业。中国公关事业不断的发展,虽然发展道路上充满了曲折,但是其发展前途却是光明的。
一、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条件
1、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公共关系是基于信息传播的一个现代管理。有了信息的高速发展,才有了公共关系的发展条件。例如,美国公关业作为一个职业首先诞生的产物就是1904年在美国出现的新闻代理所。
2、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君子何而不同,求同存异”,这是儒家孔夫子说的,墨子说也曾说过“交相易”等思想。这些古代的传统文化思想就是我们今天公共关系所告诉大家的双赢互利的原则。公共关系最早虽然是从西方引入的,但是在中国确实有着它肥沃的土壤。
3、构建和谐社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以求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样一种指导方针为公关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需求。无论我们在开展公关外交或者树立政府形象、官员执政为民的方向都离不开公共关系来处理外部和内部事务。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也为中国公关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4、经济全球化。由于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扁平化,促使我们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我们知道中国的企业更多的要走出去,也同时需要更多的外国企业引进来。在这样一进一出的情况下,公共关系的产生不再是简单的走进来和走出去,而是一种“融合”的关系。因此经济全球化也为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生存现状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公共关系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
第一,最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传播塑造城市形象对危机事件的专业管理
等方面逐步认识到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的重要性。比如北京市申奥和筹备奥运的公共关系,抗击非典的公共关系,中法传播年的传播策略等等。第二,国内的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跨国并购、公关策
略中不断学习、掌握公共关系的使用。通过一些成功不成功的案例正反
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运用公共关系解决问题的本领。
第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社
会公众不断的把品牌、声誉、诚信中的问题带到以商家、医院、饭店这些甲方的博弈之中,在双方的博弈中使第三产业度公共关系的需求不断激增。
第四,传统媒体的改革与创新包括了多种机制的引进和营销模式的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包括互联网、博客、微博、人人等等,刺激了以传播为主体手段的公共关系。一条有利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声誉,一个坏消息可能酿造一场危机。那么如何做好危机公关?引起了各方的注意,这也诱发了以平面媒体作为传播方式公共关系的思考。
三、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主要问题:
第一,传统思想观念对公共关系事业的负面影响。
第二,公共关系事业地域发展不平衡。
第三,“公关员”成为职业新宠,但高级公关人才匮乏。
第四,中国公关公司与国际公关公司存在一定的差距。
解决对策
第一,克服传统文化心态对公关发展的阻碍,继续在全民中普及公共关系知识。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精髓,但其中一些思想却正对公共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崇尚气节、讲求情操是中华民族的浩然之风,但气节观念常演化为“自我中心论”,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对公关的发展极为不利。国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的“贵和持中”的思想,会抑制公平竞争,抹煞公关的个性和创意。
第二,建立完善的公关职业培训体系,加快职业化进程。
地区差距造成中西部地区的职业培训和上岗考试的普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由于业务繁忙,各专业公关公司自身的培训工作得不到保证,“CIPRAlocal)外,其他本地公关公司只能以老客户介绍、关系营销和客户上门为主要开发手段,且所有的本地公关公司都不能以全球或地区代理作为主要开发渠道。
为缩小与国际公关公司的差距,本地公关公司必须整合资源,首先重新定位,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本地公司的主导方向必须从单纯的市场执行角色向咨询顾问角色转化,有实力的公司应向高端咨询服务发展,真正实现专业公关公司价值。其次在市场执行上,也要摒弃传统手法,整合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传播,改变
仅仅注重某一环节的观念和做法。最后,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和范围,本地公关公司应改变IT、日用消费品和通讯三大行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更多地涉足而当前的热点行业,如金融、房地产、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提升产品推广、大型活动以外的专业服务能力,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和市场空间。
一个行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走专业化和规范化道路的结果,而要实施专业化,就要不断进行理论和研究和学术探讨,要总结经验,开拓新的领域。公共关系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这也为公共关系高等教育提供了契机。
四、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公共关系也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第一,公共关系的职业化会越来越高。许多企业都成立了公关部,用来解决各种突发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关系这种职业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也就会越来越职业化。
第二,公共关系事业的规模日趋扩大。职业化的提高会导致更多的人去参与它,因此导致它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同时对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第三,公共关系学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理论已日渐成熟和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公共关系学也会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更进一步的增强公共关系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实际指导作用。
第四,技术手段也会日益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理论的科学
化和系统化。公共关系的工作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现代公共关系人员运用各种高科技产品进行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五、总结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的新生活,全球公关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中国公关事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公关选择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中国也选择了公关。公关,作为一种舶来品,它的传播需要一个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国的公关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它经历了公关务实、公关传播与教务,公关理论研究、公关组织建设的递进式发展,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
六、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
2、百度文库
3、《郑砚农:中国公关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三篇: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摘要:公关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要引进公关关系?公关关系在中国的发展?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将揭开公共关系在中国的神秘面纱,以飨读者。
关键词:公关关系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一.公关到底是什么
公关到底是什么?众说风云,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著作有着不同的定义,对此,作者结合了主流学说(管理学、传播学、关系学)的介绍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求,并使公众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1]
二.我国引进引进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1)公共关系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涉及政治、经济、金融、旅游、文化、传播等领域,服务于各行各业,包括:一般公共关系咨询、调查研究、为企业决策做参谋,协助客户与有关的公众联络及建立业务关系;为客户撰写新闻稿件,为企业搜集和汇编有关新闻报道、市场信息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情报;为客户设计公共关系广告,协助客户推广产品;为客户制定销售计划,组织大型会议;为客户设计、编制和印刷企业公共关系内部刊物和外部刊物,为客户制作影片、录像及其他试听材料;培训公共关系人员和传播媒介人员;等等。
(2)市场经济渗透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科技上的等领域,加上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使得国际化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此,全球化经营业的企业十分重视树立国际信誉的形象,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关公司更是把公关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来抓,通过一系列成功公关案例策划和危机处理,树立了公司高效、公正、专业化和优质服务的全球形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赢得了公众的信任,使得公共关系成为全球焦点。
(二)中国与公共关系的接触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现代公共关系便已经传入台湾和香港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香港地区,一些跨国公司在其分公司内部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聘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他们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一般具有比较高的水平。此后,企业、酒店和宾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公共关系部门,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公共关系专业公司,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公共关系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香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公共关系在港台地区的健康发展,为其传入中国大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公共关系这种新兴的职业开始被中国的企业所接受。
三.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布局:公共关系传入大陆后,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由城市向村镇、由企业组织向事业单位、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有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由企事业组织向政府各部门逐步发展的格局。
(二)公共关系在内地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1981-1991:萌芽和普及阶段 国门的打开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得现代公共关系这一新生事物得到迅速传播。在此期间,出现了第一个企业公关部、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第一个地方公关组织以及第一份公关刊物。
(2)1991-2001:专业和职业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的逐步完善,促使公共关系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1991年4月CIPRA成立以后,遵循“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的八字方针,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推进中国公关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设
立了两年一届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举办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进行行业调查和行业工作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开展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公关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加入我们这一行业。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认知的提高,中国公关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一些重大的公关事件的发生为里程:
1984年4月28日,北京长城饭店在其美籍公关部经理的策划下,把美国总统访华的答谢宴从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搬到了刚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500余名记者把里根连同长城饭店一起推销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4年,广州的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挂出了国内第一块国有企业公共关系部的招牌。白云制药厂的声明也随着其赞助的足球赛事和收购的歌舞团的南征北战而威名四播。
1984年,全球最早成立(1927年)的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伟达公关(Hill & Knowlton)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该公司亚洲地区经理认为在中国首都没有公共关系机构是不可想象的。1985年1月,深圳总工会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公关培训班。公关的左右开始为企业所重视,成为了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
1985年8月,世界上最大的公关公司博雅合资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开设公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此公关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堂。到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把公共关系列入行政管理、工业经济、新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
1986年11月,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公关课题组编著的我国大陆第一部公共关系专著“公共关系学概论”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1991年4月26日,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在北京成立,前任美国大使钱泽民任会长,并提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宗旨和“知道、协调、服务、监督”的工作方针。1991年,伟达公关受中国政府所聘,负责在美国国会游说,争取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成为第一家服务中国政府的外国公关公司。
1993年起,有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主办了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每两年举行一届,至今已举办了五届。
1994年9月6日,“中国公共关系市场高级研讨班”在北京举办。同年“中国经营报”刊登“中国公共关系市场探索”专版,引起中国公关市场讨论热潮。
2000年12月3日,首届全国公关员职业资格统一考试进行,24个省市自治区的近7000人参加了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公关员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公关作为一个专门职业被社会认可,公共关系也成为一个求职热点。
2002年,中国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入世成功使该成为了世界的中国公关年。2003年的公关最高奖项“环球杯”授给了北京2008奥运会申办委员会。
2003年,嘉利公关收购本土品牌博能公关,中国本土公关第一并购案诞生。中国公关业进入一个新的整合时代。[2]
(四)中国公关面临的新的发展
中国公关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们看到这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已逐渐长成一棵小树。进入21世纪后,中国成功地加入了WTO,明年又要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接着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这一切都为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赢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方面的公关建设都要以赢得国家荣誉为重心。放眼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认真总结二十几年来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以我们行业特有的勤奋,再加上百倍的悉心,浇灌和培育这棵小树,让它枝繁叶茂,长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材。
第四篇:关于警察公共关系发展的思考
关于警察公共关系发展的思考
“公共关系”一词是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使用的,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就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状况看,公共关系曾经只局限于企业范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已经作为政府从事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沟通协调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在各行政部门的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职能部门,同样需要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来为公安机关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公安工作目标的实现。在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二十次公安会议上,***同志明确提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2008年11月的全国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电视电话会议上,孟建柱部长也提出新时期要加强对内对外两个公共关系的建设,一是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二是加强和谐警营关系建设。那么,到底什么是警察公共关系呢?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组织为达到组织目标,努力创造一个最佳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而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的政策、方法、措施的行为活动。
一、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必要性
当前,警察公共关系日益受到各国警方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参政意识逐渐增强,对履行公共职能的公安机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警民关系,对公安工作的积极因素已经日渐式微,警民关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整个公共责任体制运作的关键和枢纽,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正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越来越密切。再者,目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犯罪手段日益更新。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警察公共关系部门,向公众传递各种法律信息,争取更多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切实扩大公安执法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加强与国内外优秀警务工作者的联系,吸取经验,改进工作。从战略上说,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既体现了执法理念的转变,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同时也开辟了新型警民关系的新思路。
二、当前建设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从公安机关自身来看
1、缺乏专职公关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警察公关队伍。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警察系统都建立了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我国香港警方的“公共关系科”,建设得就比较系统完善。国内公安机关如XX珠海、梅州、佛山、肇庆等公安局也已成立了“公共关系科”,然而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更多的公安机关是没有设立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其职能大多分散在公安局的秘书科、调研科和政工宣传部门等。相关职能过于分散,必然导致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缺乏具有全局性的公共关系意识,在处理与协调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上,就难以有效地提高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给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缺乏公关意识、公关业务能力和技巧。首先表现为没有将公共关系渗透到警察的各种日常行为中去,有的基层公安机关长期按照老经验办事,领导和民警的公关意识不够强,没有将协调各种公众关系纳入到整个公安工作的轨道加以重视;有的基层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民警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宣传部门的事,存在不会公关与不愿公关的问题,许多人不善于与社会大众和传媒进行沟通,导致工作被动,甚至损害了警队的形象。其次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公关能力培养,缺乏对警察公共关系特点、规律的应用研究。实践中,部分公安机关只重视日常业务工作,忽视了对民警的相关培训,最终导致各地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现代警务工作的整体推进。
3、警察素质不高,警察公众形象不佳。没有过硬的人民警察队伍,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人民警察公众形象。目前部分警察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安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在业务技能和政策法律水平方面,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也影响了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4、警察队伍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当前,由于少数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滥用职权、执法犯法,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队伍形象,从而严重影响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二)从社会外部环境来看
1、当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给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带来的挑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上的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当前刑事犯罪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制教育工作薄弱,社会文化环境严重污染;二是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诱发犯罪的因素相对增多;三是相当一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降低;四是党内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助长了犯罪活动;五是社会矛盾增多,调处不力;六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犯罪破坏。由于大量的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进而激起的民愤给公安机关带来了巨大的误解与压力。
2、警察公共关系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与多层次性给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与多层次性,而这一特点也导致警察机关在开展公共关系建设时,必须要考虑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需要按照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方法,否则就难以产生应有的成效,就可能事与愿违。
3、警察队伍的高度受关注性与新闻的负面放大效应给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个别媒体对警界的负面报道过多过滥,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连篇累牍,大肆进行炒作,甚到有夸大不实之词。而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对警方的负面报道过于密集,会降低公众对警方的信任度;二是在案件报道中,往往过分渲染侦查细节,从而发生泄密事件;三是案件报道上对犯罪分子作案的全过程详尽呈现,为传播暴力、色情、凶杀等低级趣味提供了载体。
三、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专门公关机构,培养高素质公关人才
由于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所具有的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英、美、日等国以及香港地区的警察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的公关部门,并已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XX毗邻香港,应当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的合作交流,学习香港警方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和成功的做法,以此来指导各地公安机关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结合当前公安机构的实际,对现有的公关资源进行整合与集约化管理,把分散于办公室、政工等部门的公关职能集中统一起来,尽快建立专门机构,其名称可称为“警察公共关系科”,警察公共关系科的设立能够使公共关系的职能与机构设臵上予以保证,是贯彻警察组织公共关系思想,实现警察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性机构。以XX省梅州市公安局为例,2004年梅州市公安局宣传科更名为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在原有宣传科的职能上新增加了负责公安机关与社区和传媒界的对外联系、宣传策划警察开放日等大型活动等职能,通过运用传播、沟通、协调的方式,强化对外宣传、沟通社会、联系群众,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创造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有了专业性的机构,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警察公关人才。当前,警察公关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务必要高度重视警察公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类培训和实践锻炼来培养高素质的公关人才。
(二)深入推行警务公开,实现阳光作业 公安机关的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工作要实行“阳光作业”,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内容外,都要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在公安机关认真组织行风评议工作,广泛倾听群众呼声,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据此切实改进工作,使公安工作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可以通过举办“警察开放日”“大走访”等有意义的专题活动,促进公安机关与社会各界的双向交流。XX市公安局XX区分局在警察公共关系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和引人注目的成绩,并建立了一系列警察公共关系中自己独有的、富有特色的品牌,主要有:
一、从2000年起举办 “警察开放日”,打开了公安机关的大门与广大人民群众面对面互动,从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形式上勇于突破,开全国之先河;
二、从1999年开始,创立“XX警讯”电视栏目,建立公安电视宣传窗口;
三、着眼系统总结公安工作,宣传公安工作,自2000年创办《XX公安年报》,成为全国第一份公安年报;
四、成立了蓝盾警察艺术团,创立了“迎春庆功晚会”的新形式,大大丰富了警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民警的生活品味,增加了公安机关与社会和群众沟通的渠道。正是这一系列举措,在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相互了解、完善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等方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在2004年11月6日第五届“警察开放日”开幕式上,XX公安分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首批“警察公共关系实践基地”,更进一步地推动了该局的公安工作,并对全国警察公共关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目前,全员公关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公安机关不是以物质产品来体现自身形象的,而是通过提供社会优质服务来体现的。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树立公正的执法形象已迫在眉睫。首先,要培养全体民警的公关意识。每一名警察都要有形象意识、集体意识、公众意识和信息意识,把塑造形象渗透到日常的、持续的、丰富的生活和工作中,把公共关系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要提高全体民警的知识水平。文化知识水平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基础和文化背景,是警察公共关系取得成功的保证。所以,人民警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和知识结构。第三,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形势,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重要指示,开展向任长霞等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把党风廉政建设提到相当高的程度来认识和对待,做到廉洁、公开、公正和高效。第四,要健全和完善各项行政法规体系,把一切警察公共行为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使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公共关系行为有法可依,切实保障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
(四)建立与传媒良性互动机制
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主要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过程,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是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关键。首先,各地公安机关要学会主动与传媒打交道,并实现双方有效地互动与沟通。同时,对于有关警界的不实和错误的报道、非法采访,在进行必要限制时,要更多地利用法律手段来加以解决,而不是动辄采取粗暴态度甚至违法手段横加限制。第二,充分利用公安机关自办的各类公安宣传阵地,通过广大传媒载体开辟“警察故事”、“民生热线”、“警讯警声”等电视报刊栏目,并开辟警方专门网站,系统全面地开展各项公安宣传,及时发布各种社会需要的警方信息。因此,要正确认识到了传媒的重要性,使其作为连接警方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学会利用媒体来达到沟通警民关系,树立正面形象,引导社会和群众对警方工作予以接纳和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警察公共关系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促进警民合作的催化剂,是协调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润滑剂,是塑造警察美好形象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必须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改进发展警察公共关系,使它更好地为公安工作服务。
第五篇: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
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
陕西省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李祖华
我国警察的发展过程是警察公共关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公安部的成立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主体
1949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成立。罗瑞卿部长主持成立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罗部长号召大家好好学习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他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高度,从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对敌斗争形势出发,论证了公安机关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责任。他说,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是民主的,对反革命要独裁,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一定要强化。今天公安部成立大会,全体干部要重温毛主席的这一指示。他还指出,全国胜利了,我们虽然在对敌斗争中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阶级还存在,帝国主义还存在,秘密武器还未解除,国内敌人公开打仗不可能,但组织特务阴谋破坏会更加紧,帝国主义特务活动也会加紧。所以要成立公安部,要有很强大的有能力的公安部,担负起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成为政权的一个有力支柱。政权的拳头有二,一为军队,一为公安部门。他特意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的指示,明确指出,如果公安部门完不成任务,政权一样可以丢掉。因此我们要搞得很硬,敌人敢于捣乱破坏,我们就要惩罚他们。
二、全国经济保卫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1950年4月,罗瑞卿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经济保卫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党委的领导作用。1950年9月在对全国经济保卫工作会议的指示中说:“保卫工作必须特别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并在实际上受党委直接领导,否则是危险的。”这一指示确立了我国公安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警察公共关系中处理警察与党的关系的原则。
三、《治安保卫委员会条例》颁布确定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
1951年5月,毛泽东在修改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决议时批示:“全国各地已经实行的有效的工作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打破关门主义和神秘主义,坚决地反对草率从事的偏向。凡是按照这个路线去做的,就是完全正确的,凡是没有遵照这个路线去做的,就是错误的。”他并且还指示:“全国各地,必须在此次镇压反革命的伟大斗争中普遍地组织群众的治安保卫委员会。担负协助人民政府肃清反革命,防奸、防谍,保卫国家和公众治安的责任。”这一指示很快得到贯彻执行。1952年,公安部拟订《治安保卫委员会条例》对治保会的机构设立等作了具体规定,并建立了必要的向当地群众报告工作的制度,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全国先后建立健全了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治安保卫委员会,成为公安机关走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治安保卫委员会是我国宪法确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动员组织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桥梁和纽带,是公安机关依靠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途径。群众路线也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问题。
三、“八大纪律十项”处理警民关系的规范
1958年6月2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公安部在北京召开第九次全国公安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项注意的决议》,此决议成为全体公安人员行为的准则。八大纪律十项注意特别就如何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作了规定,其中《八大纪律》第4条规定,不准侵犯群众利益。《十项注意》第3条规定,多办好事服务人民;第4条规定,说话和气办事公平;第7条规定,尊重群众风俗习惯;第9条规定,执行政策作好宣传。这些规定体现了群众路线的精神,对于进一步密切公安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决议还规定,各地公安机关应当进行广泛宣传,使八大纪律十项注意的内容及其基本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使群众敢于并乐于监督公安人员,以便经常、及时地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四、80年代初“严打”警察的权威和形象被重新认可
在1980年前后,我国的犯罪率出乎意料的增长,1981年全国刑事立案89万起.发案率为8.9/10000,接近解放初期的水平.而且,一些解放以来从没出现的特大案件出现了:1,卓长仁等歹徒将民航飞机武装劫持到南朝鲜.2.辽宁的“二王”抢劫枪支杀遍了半个中国,(致使公安部自建国来第一次悬赏捉拿罪犯).3.北京女出租司机姚锦云,因对领导不满,驱车在天安门广场横冲直撞,当场撞死5人,15人受伤.4.河北的廊坊市,罪犯王云龙,因对领导不满,光天化日之下将车间主任砍成重伤,又开大卡车将上早班的干部群众轧死13人,重伤13人,轻伤2人......。干群矛盾的激化,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撕杀.叫骂.流血.死亡象一股股恶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当时,女人夜间不敢单独上街,女工夜间上下班要家人接送。人们普遍感到恐慌,也使国家的决策者感到不安.。警察的地位与作用受到人民群众的质疑。
1983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决定》指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是政治领域中一场严重的敌我斗争。它对于搞好社治安,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提高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敌情观念和政治警惕性,加强党纪、政纪、军纪,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中共中央决定,从1983年8月起,在三年内组织三个战役,按照依法“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精神,对刑事犯罪分子予以坚决打击。三年时间,群众检举犯罪线索近317万条,向公安机关扭送违法犯罪分子33万多名,36万多名犯罪分子坦白自首。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取得了“严打”斗争的胜利,改变了社会治安的不正常状况,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通过“严打”,使社会治安趋向正常,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密切党群关系和警民关系,改变了政法公安机关然软弱无力的形象。
五、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强化警察公共关系的内功
(一)“从严治警” 方针的提出
1984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一次会议上指出:“人民警察队伍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国家安全的任务,是一支武装性质的战斗队伍。因此,必须有严明组织纪律,要加强军事训练,实行军事化管理,同时,要积极解决专业化、年轻化问题,要加速正规化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公安部于同年5月25日到6月8日,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公安政治工作会议。会议根据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提出了从严治警的方针。“从严治警”,就是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和军事化的要求,对公安队伍实行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战斗力。“从严治警的方针”的提出为强化警察公共关系的内功指明了方向。
(二)走质量强警之路
1991年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公安会议明确提出,建立强有力的公安工作,必须首先建设强大的公安队伍,走质量强警之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树立警察外在形象
1992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四)《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要求
1994年,公安部对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阐述,并在全国公安系统颁布实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要点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团结协作,勇于献身,严守纪律,文明执勤。
(四)《人民警察法》警察执法依据
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法》是一部建设我国人民警察制度、规范人民警察机关和民警个人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自1995年2月28日颁布实施以来,公安机关认真遵守履行《人民警察法》,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办案质量。《人民警察法》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二手抓
1996年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的基本思路,依法治警、从严治警,全面推进公安队伍建设,尽快建设一支政治坚强、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秉公执法的公安队伍。”
(六)《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公安机关实行行政问责制
为了加强公安机关建设,落实公安机关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公安部1997年4月3日发布了《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规定对人民警察发生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应当视情节追究直接领导人的责任。必要时,追究分管领导者和主要领导者的责任。对公安机关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或者重大责任事故的,应当视情节追究案发单位分管领导者和主要领导者的责任。必要时,追究上级领导者的责任。《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公安机关实行行政问责制的依据。
(七)科技强警 1998年公安部为适应我国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实现动态管理和打击犯罪的需要,实现“科技强警”,增强公安系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查破案水平,提出建设“金盾工程”。“金盾工程”实质上就是公安通信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目的是实现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CCIC)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金盾工程”是公安机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
(八)《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公安机关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
1999年6月2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1999年6月11日由第40号、第41号公安部令发布施行。“两个规定”的发布施行是两个规定”的发布施行,是我国公安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公安机关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机关,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为了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执法,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各项执法监督制度,强化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和制约,这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的殷切希望,也是各级公安机关在改善和加强公安执法的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制定并颁布实施“两个规定”是新形势下改革和加强公安工作,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措施,是贯彻人民警察法的执法监督原则,依法从严治警方针的重要体现,对于改善公安执法活动,树立人民警察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密切警民关系,促进公安队伍整体执法水平和战斗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九)《关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十二项措施》公安队伍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 2000年3月1日,公安部公布了《关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十二项措施》,明确提出了公安队伍建设的3年目标,公安部出台的十二项措施包括:在县市公安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 展“三讲”教育;在全国公安机关、全体民警中开展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 育,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 三项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创建人民满意活动,今后,凡 被评为群众不满意基层单位的,所在单位主要领导要就地 免职;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肃处理违法违纪民警;集中 整顿对群众故意刁难、办事推诿拖拉、拒不履行法定职责 问题;通过“倒查”、“暗访”等办法,严格执行错案责 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的贯彻落实。
(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基本规范
公安部部长贾春旺2001年7月6日签发公安部第62号令,公布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这标志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条令》共分八章46条,包括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宗旨、训练分类、训练内容、训练机构、训练管理等。强调训练工作必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为警务实战服务。
(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队伍的内务建设法律依据和保障
公安部于2000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为公安队伍的内务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十一)“五条禁令”改变警察形象的良方
为严明纪律,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公安部于2003年1月22日发布了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管理的“五条禁令”。
(十二)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2003年2月28日的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十三)五个意识
2003年3月24日,***在公安部机关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强调公安部机关和人民警察要强化“五个意识”。“五个意识”具体是指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法治意识。
(十四)“大讨论”理清执法理念
从2003年3月在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中开展的“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的大讨论活动,则是队伍建设治“本”的重大举措。这是公安部发动的、在全国公安机关进行的一场执法思想上的革命。“大讨论”让广大民警在执法理念上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自我革命。“大讨论”所带来的执法思想上的端正和执法理念上的更新,(十五)派出所建设四句话要求公安机关基层基础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部长2003年7月31日在全国公安系统派出所执法工作和内部管理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派出所建设四句话要求。派出所建设四句话要求: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二十公”将其确定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六)“三个必训”提高公安民警素质
2003年,为提高公安民警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公安部开始强力推行民警训练工作。11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全国公安民警训练工作现场会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必须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制度,积极开展专业训练,提高公安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大力推行“战训合一”的训练模式,不断加大基层和一线民警实战训练力度。
三个必训”是:民警首任和上岗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基层和一线民警每个月的实战必训。
(十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公安机关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公安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03年11月18日,中央制定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简称“公安九条”。中央《决定》是指导全国公安机关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公安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八)执法为民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
2003年11月20日-22日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在北京召开。***部长“二十公”报告中的三个重点和亮点:正确分析和判断面临的形势;坚持执法为民;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精神的主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为维护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而奋斗。
执法为民是公安部党委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
(十九)“四统一五规范”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2005年4月公安部颁发了《全国公安派出所建筑外观形象设计规范》,规定公安派出所建筑外观形象基本颜色为警蓝色和白色,统一外观包括门头、檐口、窗户、墙裙和建筑外立面墙面
在“二十公”上,***部长代表部党委明确提出了“四统一五规范”的要求。“四统一五规范”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四统一五规范”: 统一考录制度、统一训练标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标识;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务序列、规范编制管理、规范执法执勤、规范行为举止。
“四统一五规范是根据公安机关的特点,对公安机关在组织机构、勤务方式、内务管理、教育训练、监督制约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具体要求。(二十)大练兵提高公安民警实战能力
公安部党委决定,从2004年起,按照“全警参与,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中广泛开展大练兵活动。在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中部署开展大练兵活动,是公安部党委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
通过大练兵,进一步提高全体民警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全面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确保公安机关切实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2004年10月15日,公安部在北京举行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 “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是公安部党委对开展大练兵活动提出的目标。
“人人参加练兵、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是是公安部党委对开展大练兵活动提出的目标。
提高“四个能力”:2004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公安机关明确提出了提高“四个能力”的要求:第一,切实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第二,切实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第三,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二十一)“开门大接访”密切警民关系
2005年是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年,为了找准牵动全局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公安部党委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决定从2005年5月至9月,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一次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活动,简称为“开门大接访”。“开门大接访”的目标是:人人受到局长接待,件件得到依法处理。(二十二)“三基”工程提升公安实力的强警工程
从2006年开始,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三基”工程建设在全国公安机关全面铺开。公安部将2006年确定为全国公安机关的“基层基础建设年。“三基”建设是巩固基层政权的基础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希望工程、提升公安实力的强警工程、惠及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抓基层,就是要抓好派出所、看守所、车管所和刑警队、巡警队、交警队等基层所队。
打基础,就是要把基础工作打牢、打实,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可靠的保障。
苦练基本功,就是要通过学习训练,使广大基层民警真正做到“三懂”: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切实做到“四会”: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
(二十三)“三项建设” 提升公安实力软件建设
“三项建设”是公安部党委在深入总结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经验基础上,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项建设”是“三基”工程建设的深化和延伸,重点解决软件建设问题。“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二十四)、《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公安机关从严治警的刚性要求
经国务院批准,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于2010年4月21日联合公布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将于2010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纪律以及对违反纪律行为给予处分的部门规章。《条令》共3章、31条。结合公安队伍建设实际,设定了76种具体违法违纪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这些违法违纪行为及其适用处分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职业特点,充分体现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时代精神。
六、公安执法监督警察公共关系实施的保障
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对公安执法监督必须建立相应的公安执法监督机制。
1、国务院1997年6月20日发布施行的《公安机关监督条例》,则对监督机构的设置、职权、权限以及监督的方式、程序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公安部于1999年6月10日发出了《关于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建立警务公开制度。3、2000年3月11日,在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十二项措施》中,赋予了“110”报警服务台受理人民群众投诉公安机关和民警违法违纪问题的新职能。
4、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这项制度,公安部又于2000年2月26日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110”报警服务台受理人民群众电话投诉工作的通知》。
5、公安部根据《人民警察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建立聘请特邀监督员制度,并于1998年7月22日颁布了《公安部聘请特邀监督员办法》,具体规定了特邀监督员的条件、职责、职权和监督工作要求。首批聘请了31名特邀监督员。
七、警察公共关系机构的成立情况
2004年3月,湖北武汉市公安局成立“公共关系处”,这是全国公安系统的首个公共关系处,被外界解读为:现代管理理念正式引入公安系统。最初设立的公共关系处主要承担2大功能:与新闻媒体保持良性沟通;与社区居民建立平等互动。
2004年5月和9月,广东梅州市公安局和佛山公安局分别将其局的“宣传科”改名为“公共关系科”。
2004年5月15日,梅州市公安局成立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其主要负责公安机关与社区和传媒界的对外联系、宣传策划警察开放日等大型活动等职能,通过运用传播、沟通、协调的方式,强化对外宣传,沟通社会,联系群众,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创造更多的渠道和机会。2005年01月23日遵义市公安局成立了公共关系科。
2005年6月14日,湖州开发区公安分局成立了公共关系科。2005年9月12日中国警察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警察协会是由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及其社团组织为主体组成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主管单位是公安部,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接受公安部的业务指导和民政部的监督管理。协会的宗旨是团结、服务、自律,致力于促进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人民警察服务,为公安工作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2006年6月,肇庆市公安局在原来宣传科的基础上,成立警察公共关系科。2006年12月25日,安徽省芜湖市交警成立公共关系科 2007年7月22日,湖州公安开发区分局设立警察公共关系科。2008年3月12日,舟山市定海区成立警察公共关系科。
2008年4月28日,四川达州市开江县公安局设立“公共关系办公室”。2009年8月7日,福建省龙岩市公安局成立了龙岩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处。2010年7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关系领导小组成立,它是由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牵头组建的,该领导小组将致力于整合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警民互动等工作,将公安工作涉及社会利益和群众权益的事项汇集起来,实现社会效果最大化。这标志着北京公安机关的公共关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公安机关的公共关系部门。
2010年8月5日圳市公安局在指挥中心大楼举行警察公共关系处揭牌仪式,该局宣传处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处”,并增加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舆情处置及构建警民和谐关系三项职能,这也是深圳公安率先由单向的宣传朝积极与市民互动、信息公开、建设和谐警民关系作出的重要转变。由宣传处更名为警察公共关系处是深圳警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深圳警队从传统公安宣传工作模式到现代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全面转变。
八、警察公共关系学术研究情况
1、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于2002年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主办、公安部宣传局、人民公安报、江苏省公安厅联办。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是警察应该是什么形象,如何树立警察形象?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以及韩国警界的共48位代表参加了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负责人和专家也参加了论坛。
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工作理念是:建学术平台,搭沟通桥梁,树立21世纪中国警察服务形象。论坛的组织是为了打开警察公共关系对外交流的窗口,借鉴国内外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国警察形象建设。
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的目的:树立中国警察服务理念,宣传和推动警察理念和警察形象建设;交流与探讨警察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推动警务管理现代化。
首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是我国第一次跨境跨地区的国际性警察公共关系会议,掀开了中国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新的一页。
2、第二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第二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2003年11月24日在深圳联合举办。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及香港警务处警察公共关系科联办。会议以警察持续改进和公众满意为主题,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和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75位代表参加了第二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会议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警察公共关系理念、警察与公众的互动、警察形象建设、警察服务质量管理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3、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2005年8月23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的主题为“警察与媒体”。这次论坛由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组委会和山西省公安厅主办,来自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和心理学专家、危机公关专家和新华社、法制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本报等媒体代表,以及来自20多个省份公安机关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的交流与探讨。准确把握警察与媒体的定位。
4、第四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第四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于2008年10月18日在台州举行。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浙江省公安厅联合主办、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承办、新加坡警察合作委员会协办。论坛主题为“警察公共关系案例交流”,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做专题报告,并组织了部分优秀案例单位赴新加坡参加中新警察公共关系交流。【参考书目】 1.公安部政治部著,《警察公共关系教程》,人民公安出版社,2006年版
2、徐海晋著,《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人民公安出版社,2007年版
3、肖金军著,《警察公共关系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娴、曲谏著,《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5、陈娴著,《警察公共关系传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叶氢,李庆华,曹礼海著,《警察公共关系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广东省公安厅 广东警官学院著,《 警察公共关系实务
》,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8、孙娟 张福松 冯威著,《警察公共关系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