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养并重规范运行
建养并重规范运行
全面促进农村公路科学健康发展
——黄州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分析与探讨
黄州区交通局夏凯
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任务还很繁重,农村公路的科学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相互配合与协作的工作机制。根据对我区农村公路建养管现状的调查研究,现就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区农村公路健康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工作现状
(一)农村公路建设与管养工作成效显著
2003年以来,我区农村公路建设抢抓国家加大路网建设的机遇,坚持统筹兼顾,周密部署,着力构建“半小时黄州经济圈”,持续掀起通村公路建设的热潮。六年来累计硬化通村公路692公里,总计投入资金1.5亿元,其中争取省补资金6000万元,全区116个行政村100%实现通水泥路,率先并提前三年在全市完成村村通水泥公路,解决了沿线17万群众长期以来行路难问题,推动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按照区政府提出的农村公路“建养并重”的要求,区交通局认真做好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完善管养体制,规范管养程序,推动农村公路养管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据统计,全区设专人养护的水泥路已达到500公里,绿化里程530公里,植树5万余株。
近几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不仅大大改善全区农村 1
交通运输条件,而且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有效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路口镇、南湖办招商引资企业近20家,为当地农民在家门口提供500个就业岗位;二是促进了农村运输业发展,运输难、出行难状况得到根本改观,目前全区已开通农村客运线路8条,新增农村客运车辆22台,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0%;三是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水产养殖、蔬菜种殖等特色农业异军突起;五是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乡村旅游业方兴未艾;六是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七是提升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八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面貌得到有效改观。
(二)三项机制推动农村公路建设迅猛发展
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区交通局切实发挥职能,为区政府当好参谋,建立了三项机制,保证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开展。
建立科学谋划机制。2002年,区委、区政府抢抓省交通厅出台农村公路补助政策,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当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来抓,当作“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及时出台《黄州区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方案》。区交通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坚持“四个结合”(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与干线路网建设相结合、与县乡公路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委派工程技术人员现场实地勘察,科学规划,编制完成《“十五”后三年黄州区乡村公路建设发展规划》、《黄州区“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等规范性文件,为建设好农村公路搭建了平台。
建立资金筹措机制。区委、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坚持因势利导,开辟“政府牵头、交通协调、社会参与、多方支持”的融
资渠道,并采取“六个一点”的办法广筹资金。一是出台政策支持一点,明确规定免去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三杆”迁移、青苗补偿及相关税费等,对完成年度建设目标任务的乡镇实行1万元/公里的奖励。二是发动社会捐助一点。各乡镇充分开发利用乡情、亲情等人文资源,积极邀请在外工作的领导、老板回乡考察参观,并用道路冠名等多种措施,激励他们为家乡的公路建设出力捐款,近几年共筹集社会捐助资金近2000万元。三是区直部门支持一点。区委、区政府号召区直部门为对口帮扶村解决一定资金,弥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四是发动群众以劳代资补一点。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自发以劳代资筹集资金。五是紧缩开支节约一点。各乡镇办紧缩财政支出,努力缩减非生产性开支,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投入公路建设。六是争取上级补助一点。积极争取上级交通主管部门“以奖代补”资金,不折不扣地按时发放各乡镇。
建立质量监管机制。结合黄州地下水位低的实际情况,区交通局决定通村公路全部按水泥路标准设计和建设,制定《黄州区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在质量上严把“六关”: 一是严把建设市场准入关,择优选定专业队伍施工。二是严把工程施工技术关,坚持派驻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与监督,对现场勘测、线型定位等专业性工作全部由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三是严把建设材料关。村组群众选派作风正派、群众信任的村民代表,负责工程材料的采购的监督。四是严把工程检验关。区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会同公路技术人员不定期对路基和路面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将工程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五是严格资金监管关。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上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专款专用,监督控制,会计核算,讲求效益”的原则,乡镇设立专户,实行专户储存,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确保资金全部用在路上。
(三)四项落实促进农村公路管养机制日臻完善
在当前管养资金缺乏、管理手段有限、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区交通局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养新模式,在全市率先全面启动农村公路管养改革工作。一是机构落实。针对2009年以前我区农村公路管养严重滞后的现状,积极上报区政府批准成立区乡村公路管理段,并结合燃油税改革,成建制转型交管职能,既保障了交管改革的平稳过渡,又理顺了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明确农村公路养管责任主体。二是人员落实。组建并培训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队伍,通村公路按每7公里1个人的标准配备养护人员。三是管养制度落实。2008年开始实施《黄州区农村公路养护实施细则》和《黄州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核评分标准》,对公路养管、资金筹集与使用,以及对路基、路面、路肩、桥涵、绿化等都作出具体规定,使全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有章可依。四是资金落实。省交通运输厅按1000元/公里标准拔付资金,区财政与之配套,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
二、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大量断头路成为新障碍。因受政策及规划因素的制约,许多人群聚集的自然村庄及农业产业基地的道路并没有修建,它们之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式的相连相通。同时,我区通村公路的路基宽度、路面宽度还不够理想,且大部分未设错车道,给车辆行驶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路面与桥梁改造不同步。大部分桥梁改造由水利部门负责,一般不列入通村公路建设计划。部分公路修好后,桥梁得不到及时改造,出现了“好路危桥”的现象,影响了公路的安全畅通。当前我区通村公路中有桥梁46座,总长1450延米,其中危桥占三分之二,形势较为严峻。
(三)养护长效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现在的农村公路养护,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一般性养护,如路面保洁、除草、排水等,随着公路使用年限的延长,需要小修挖补、中修的路段会越来越多。但目前,我们不仅缺乏比较稳定的中小修资金筹集渠道,而且缺少专业性强、设备较齐全的中小修专业化施工队伍,同时缺乏长效的机制保障农村公路养护的长远发展。
(四)农村公路路产路权管理薄弱。《公路法》对农村公路管理只有原则性规定,目前全省尚未出台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实施细则,故对于损害农村公路路产路权的行为,处罚上没有很明确的条款,致使农村公路路政管理长期处于薄弱状态,导致路产路权常遭到侵害,个别村街甚至出现私设收费口等违法现象。
(五)乡村两级依赖思想严重。近几年,省交通运输厅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大,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乡村对交通部门的过分依赖。
三、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工作健康发展对策
(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黄州作为武汉城市圈核心层,通村公路建设不应仅仅局限于提高路况水平,而应同时考虑如何优化区域公路网络,实现“三通”,即村与村通、村与乡通、村与干线通,以公路网络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省交通运输厅应考虑对率先完成村村通公路的县市给予支持,增调计划,消灭断头路,使我区通村公路实现真正的相连相通,形成国省干线与农村公路网络一体化,更好地融入武汉经济圈。
(二)提高标准,完善配套。附属工程不仅影响到整体工程的质量,而且对路面美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公路等级标准,统一路肩坝、路缘石、边坡等防护工程标准,力求做到美观、实用。进一步提高养护标准,在目前农村公路一般性保洁、保畅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农村公路的小修、中修和绿化美化,本着“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草则草,由各乡镇确定每条路的绿化种木,统一标准,专业队伍栽植。
(三)多方协调,同步改造。区政府作为全区农村公路和桥梁的统一管理机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由区政府、水利局、交通局一方或多方筹集资金,对通村公路上桥梁进行同步建设,实现好路好桥,为群众出行提供方便。
(四)建养并重,规范运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公路里程的迅速增加,农村物流、人流、信息流日趋活跃,运输车辆也在同步扩大,管养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只有坚持“建养管并重”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上路作业、资金筹集等方面的长效养护机制,为农村公路养管工作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才能延长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协调发展。
(五)探索创新,依法治路。各级政府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积极运作,争取早日出台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有效政策,建立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为维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提供法律保证。要积极探索路政管理的新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全力维护路产路权。区乡村公路管理段要积极承担赋予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和养护管理职能,创新工作方法,保障农村公路建设与管养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我区农村交通全面改观。
二O一O年六月二日
第二篇:规范运行
2011年全省城市管理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
2011年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牵引,以打造秩序井然、市容整洁、宜居和谐、管理规范的城市环境为重心,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注重打牢基础,狠抓队伍规范化建设;突出市容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使全省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市容环境发生新变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实现新突破,稽查执法工作迈出新步伐,为保障和促进全省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水平
(一)规范全省城管执法管理体制。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意见》,按照机构设置科学化、人员编制标准化、执法保障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执法)机构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理 顺城市管理体制,健全城管执法机制,搞好执法保障,确保城市管理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开展综合执法、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大力争取法制、编制、人事、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统一规范全省城管执法机构的职能定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身份保障和协同配合方式。注重建立和完善层级指导关系,畅通工作渠道,增强工作合力。
(二)打牢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基础。注重打基础、强素质、管长远,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成在队伍,败也在队伍”的理念,把规范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按照城管执法队伍“有标识、有标准、有标兵”的要求,研究制定《湖北省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标准和检查验收标准》,同时注重全面调动城管执法队伍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全省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达标升级活动,提高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水平。
(三)深入开展文明执法宣传教育。以“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作风,提高执法水平”为重点,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和依法管理城市理念,组织开展以“学赶先进,树立典型,争当标兵,塑造形象”为主题的文明执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先进典型代表进行文明执法宣讲,大力营造文明执法的良好氛围。编制《湖北省城管执法队伍培训教程》,组织城管执法骨干培训,提高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争创文明执法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和“感动湖北”十大城管人评选表彰活动,全面调动城管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改善和提升城管执法形象。
(四)加强城管执法监督。开展城管执法效能检查活动,统一执法文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加大巡查力度,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不文明执法行为,及时通报不文明执法事件,防止严重违法事件发生,有效维护城管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城市环境卫生工作水平
(五)认真宣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抓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同时提请省人民政府研究制定做好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配套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垃圾处理费补偿机制,明确财政补贴和收费补偿的范围及界限,探索建立科学、权威的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模式,适时总结推广武汉、黄石、潜江三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缴率。
(六)进一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委颁布的垃圾分类、设施规划选址、技术选择、建设运行的相关标准与政策,规范设施运行管理,逐步完善监管体系。协调省发改委,积极为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建设投资。指导武汉市认真实施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科学编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抓好试点工作落实。采取专题会议部署、实地督办检查、通报进展等多种形式,强力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确保2011年底全省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2%、其中设市城市达到78%。
(七)努力提高城市环卫工作水平。编制完成《湖北省城市环境卫生“十二五”规划》,并使环卫规划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用地规划相衔接,努力提升“十二五”期间城市环卫规划建设水平。组织对全省环卫工作定额情况进行调研,编制完成《湖北省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费用定额标准》,努力提高城市环卫公共财政保障水平。按照“机构健全、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经费落实”的总体要求,指导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配强城市环卫队伍,提高环卫从业人员待遇,规范环卫工作管理,提升环卫工作地位。结合“楚天杯”创建,进一步加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容貌标准》和《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等法规、规范落实情况的考核力度,推动各地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城区环卫设施,落实建成区清扫保洁制度,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八)扎实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以“四城同创”为契机,以美化、净化、亮化为目标,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整治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的老城区和旧居民小区,抓好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破损道路、泥巴路、断头路和出城路的整治。依据《湖北省户外广告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各类户外广告、匾牌、灯箱设置。按照集约、规范、美观、入地的要求,集中抓好空中管线整治。突出做好“拆违治乱、城区治脏、匾牌治杂、街景治丑、道路治堵”等重点工作,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同时,注重营造城市景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三、加快管理模式创新,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九)推广普及城市网格化管理。进一步规范网格化管理模式,指导各地建立健全路籍管理档案,落实定人、定时、定责、定管理标准、定奖惩的工作责任制,完善基层城管队员、街(办)领导、社区干部、片区民警、环卫工人、辖区单位进网格工作机制。加强督办检查,将落实网格化管理模式与评比先进、达标考核挂勾,研究制定网格化管理检查验收标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探索社区物业化管理模式,提高基层自我管理能力;坚持管养分离,大力推进环卫作业、市政养护、户外广告市场化,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十)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争取省政府出台 《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率先在宜昌、襄阳、黄石、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进行试点,引导城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努力构建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大城管”格局。同时,总结推广宜昌城市管理经验,督促各地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建立层级指导关系,健全基层管理体系,促使城市管理体制由小城管模式向大城管体制转变,城市管理格局由管理城区向指导县(市)区延伸,管理方式由分业管理向综合管理集中,为创造宜居、和谐、靓丽的城市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一)启动优秀管理城市创建活动。结合“楚天杯”创建活动,研究制定湖北省优秀管理城市考核命名、监督管理办法和考核评分标准,指导各地认真开展优秀管理城市创建活动。推动城市政府认真履行城市管理职能,按照“因地制宜、分级考核、分类指导、典型示范”的原则,以加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和督查考核为基础,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实现长效管理为目标,积极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不断破解热点、难点问题,逐步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加大稽查执法力度,努力维护全省城乡建设领域良好秩序
(十二)完善稽查执法工作制度。修订完善《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稽查执法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案件稽查、专项检查(巡查)、投诉举报受理、集体研判等工作制度,进一步理顺稽查执法与行政监管工作的关系,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运行和协调配合机制,保障稽查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十三)组建稽查执法队伍。探索设立省级稽查执法监察专门队伍,推动市州稽查执法机构建设,落实稽查执法责任,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稽查执法工作体系。
(十四)组织案件稽查和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违规案件的执法力度,加强与城市人民政府、执纪执法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的联系,及时通报案件处理情况,强化部门联动,努力形成对市场行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工作合力。
第三篇:教育引导与管理规范并重
教育引导与管理规范并重
——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与我过礼仪之邦和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一些国人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少数旅客不文明的行为,几乎使“中国人”成为“海外旅游部文明行为”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重视度不够,国民文明观念不强;二是社会道德文明体系缺失;三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高度重视,把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列入国家的战略位置高度,下大力气抓好国民文明素质建设工作。
一、强化宣传教育,将文明观念意识化
首先,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明礼诚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制订与当前社会条件和群众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国民文明素质标准;其次,要改革义务教育体系,把文明素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开设文明素质教育课程,由专职老师授课,把文明素质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再次,要完善国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市民文明公约、行为准则,编写国民素质读本,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举办培训班和讲座、1
主题活动开展、典型树立等方式使全体国民牢固树立以举止文明为荣,以不文明为耻的意识,自觉按照荣誉观要求规范自身言行,将文明观念意识化。
二、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将文明行为社会化
社会团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特点,要发挥社会团体的组织教育监督功能,引导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鼓励各类社会团体结合自己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文明实践活动,监督社会成员公共文明行为,宣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把文明素质教育普及到全社会。如城管部门和义工团合作开展“文明从我做起”活动,让数量庞大的义工团队在街头巷尾做好文明行为的示范带头人。
三、完善法律法规,将文明建设法制化
要提高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文明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关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等行为给予适当奖励;对不文明行为要施以惩罚。同时,完善不文明行为监督体系,通过媒体曝光、群总举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警醒教育国民,从而约束国民行为。
国民文明素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提升国家形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把教育引导与管理规范相结合,切实提高国民文明素质。2
第四篇:农村公路建养汇报情况
博野县交通局
关于农村公路建养情况的汇报
为贯彻落实市局《农村公路建养工作调度会的通知》精神,就我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1、2008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预算投资农村公路建设有1个项目:温安线—杜田庄2.3公里; 2009年新增13亿元中央预算投资农村公路有4个项目:温安线—凤凰庄4.2公里、温安线—北阳庄3.1公里、Y274—王营1.1公里、河龙线—北彦2.2公里、;2008年省补第二批有4个项目:大墟—Y2730.9公里、南邑—博温线1.0公里、王营—大苑1.0公里、温安线—北邑0.7公里。
2、其中已完工项目5条,9.9公里;在建项目4条,6.6公里。存在问题是工程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开工和工程进度。
3、力争在确保6月底前和10月底前分别完成2008年和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投资农村公路项目将采取以下措施: ⑴积极争取县财政投资。
⑵社会捐赠、企业投资。
⑶贷款。
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情况:
1、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各乡镇成立农村公路养护所,建立了养护机构,明确了养护所所长和管理人员。去年,建立了示范乡镇养护采取区段承包制,竞争上
岗,优胜劣汰,取得成功,获得很好的成效。今年在全县内推广。争取在这有利季节,完成坑槽挖补,灌缝工作。
2、养护管理模式采用区域承包制。
3、今年,确立养护管理制度,选择良好的施工承包队伍。
4、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养护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公路养护工作得到改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存在问题是县、乡管理脱节,乡镇管理不足。
今年下一阶段,进一步在全县推广养护承包制度,加大乡镇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水平,提高养护标准和技术。加大养护工作的投入。
博野县交通局
2009年5月26日
第五篇:关于全县农村公路建养情况汇报
关于全县农村公路建养情况汇报
尊敬的陈书记: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交通部门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各乡镇热情参与下,我们按照“市场导向、内外沟通、相互衔接、快速便捷”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长足发展。07年,万年县政府被上饶市政府评为“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县交通局被评为“全省交通系统先进单位”。现专题汇报如:
一、07年农村公路建设呈现六个“明显”特点
1、县委县政府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更明显。六大战役中有基础设施战和新农村建设战等两大战役同农村公路建设直接有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珠曹公路、园区路网建设,营造了大力加强路、水、电等公共产品建设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迅速升温。
2、乡村修路积极性明显高涨。各乡镇党委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向群众承诺办理的开春之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少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等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建设工地,通过调度会、现场会和人大代表视察等形式,督促进度,检查质量,解决问题。有的乡镇对本辖区农村公路工程所发生的地方税款,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以奖代补。农村公路建设筹集配套资金是关键,各村采取了多种办法筹资。一是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上坊乡鸭脚树村通过一事一议人均出资2300元。二是把征地补贴款、土地流转款、集体山林拍卖款等集体资金全部用于了修路。三是鼓励捐资捐款。齐埠乡盘田村一位乡友得知家乡修路,他一次性拿出
40万元。争先恐后出资,争先恐后修路,成了我县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新增通村公路里程明显增加。06年完成103公里,07完成190公里,较06年增加了87公里。
4、新修公路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加强培训、严把施工队伍准入关和严格控制质量标准等形式,强化了质量监管。上坊乡夏营村公路招标时,乐某花八万余元买标串标,我们发现后,请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查处,给予了乐某二万余元的罚款,并将其逐出农村公路建设市场。齐埠塘背村公路包工头谢某偷工减料,800多米面层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我们不仅强令其停工,将他赶出施工现场,而且要求业主将面层变成水稳层,又在其上面重新铺了18公分的面层,谢某为此亏本八万余元。据市交通质监站检测,07年水泥路强度比06年平均提高了八个百分点。此外,所有计划内项目的路,都铺了50公分以上的路肩和栽了行道树。
5、建设资金明显增多。为了褒奖农村修路的积极性,县财政首次预算专项资金200万元以奖代补,极大地提高了各地修路主动性、能动性。
6、养护力度明显加强。县政府出台了《农村公路养护办法》,落实了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养护机制,明确了养护责任和资金来源渠道,县财政首次给予每村2000元的专项养护经费。县交通局成立了昌盛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省交通厅颁发的公路养护资质。公司领导10名养护工专职养护县道198公里,投入养护资金20万元。
二、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五大五少”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是农村公路建设需求量大,而上级给的指标少的矛盾突出。全县130个行政村,已通水泥路的行政村92个。08年计划内110公里可解决未通行政村16个;提前实施70公里,解决未通行政村9个。今年完工后尚有23个行政村未
通。按未来引导的原则,只要有积极性、配套资金能够到位的,我们都鼓励他们提前实施,问题是没有扶助资金他们又做不起来,如果要提前支付扶助资金,我们要垫付700余万元。这700余万元我们争取以昌盛发展公司名义贷款,但贷款利息交通局财务可能无力偿还。能否请县委、县政府考虑昌盛公司贷款,财政予以担保,利息由财政偿还?
二是自然村修路踊跃,要求修路解决的指标量大,但国家目前未考虑通自然村的路,能挤进计划盘子的路非常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按国家安排,“九五”期间解决的是“县县通’’,“十五”期间解决的是“乡乡通”,“十一五”期间解决的是“村村通”,自然村“组组通”的路估计要到“十二五”期间解决。05年省里对行政村的路进行了专调,数据以电子图的形式进入到了交通部的电子网,所有上报项目必须要进入电子图,否则不予审批。当初专调时交通局班子正遇到换届,几乎无人管事,全县进入了电子图的仅280余公里。我们的村委会大多数设在公路两旁,按照规定已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不予考虑。如果测量时把村委会的牌子从公路旁抬到偏远的自然村,则可以上电子图解决不少自然村的路。05年专调我县是吃了大亏的。07年我们挤出了相当一部分精力跑市里和省里,要求更改数据,在省厅市局的帮助下,重新进行了一次测量,增加了一倍的线路,使盘子扩大到了561公里。但还远远满足不了自然村修路的要求,自然村的路要修通,估计全县还需要1000公里以上的指标。此外,水库、林场的路因省里将指标直接给了水利厅和林业厅,而水利、林业又未将指标分到我县,造成指标落空,像梓埠群英水库和万年峰林场路就属于此类情况。此指标必须要通过水利局和林业局一起努力才能解决。
三是建设里程多、数量大,但严格按标准建设的路十分少的矛盾突出。06、07两年建设里程超出300多公里,但因
为各村配套资金每公里平均不足8万元,大部分路没有打水稳层。加上原来修的路基普遍只有4.5米左右,修的路都没有培路肩和栽行道树,更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路的等级标准十分低,就是乡道、县道也是如此。
四是需要养护的路数量大,养护资金少的矛盾突出。我县除高速、国道、省道外,县道8条232.553公里(公路局34.503公里),乡道21条168.749公里,村道254条561公里,由县交通局养护里程为198.05公里。市里下拨的养路经费主要由我们征缴的规费返还中解决,而实际上返还的经费变成了养人经费。交通局在册人员98人,其中局机关17人,渡管站4人,公路站22人,运管所29人,港航所9人,石镇码头7人,养路工10人;交通各项规费356万元,其中拖养费140万元,摩托车养路费130万元,运管费66万元,港航费20万元,返还规费为55%即195.8万元;除财政供给12人外,需要自己支出86人的硬性开支达218万元,其中基本工资158万元,社保金21.7万元,征收成本费用按10%计算(含车辆保险、燃油、维修等)35.6万元。收不抵支,赤字22.2万元(开支部分还不含交通局的各项办公费用)。收入养人都不够,更谈不上养路了。
五是县以上管理机构多而大,但乡村无专职机构,管理人员少的矛盾突出。县以上有交通局、还有公路局;行业管理部门有运管(局)所、海事(局)所,但乡镇仅有一个分管领导。去年,工作主动点的乡镇不仅有专职管理人员而且还聘请了养护工,如齐埠、梓埠成立了交通管理站,工作就有声有色得多。交通工作点多面大线长,乡镇无专职机构专人管事不利于工作。
三、六点建议
1、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建议各乡
镇成立交通管理站,具体负责本乡镇建、养、运、管工作。
2、农村修路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其是自然村积极性非常高,而国家没有考虑给通自然村的路进行补贴,建议县财
政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补贴。补贴标准和计划盘子由发改委、交通局、财政局共同负责制订,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标准地解决自然村小组“组组通”道路。
3、要解决好农村公路无路肩和行道树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新修路基宽度必须达到6米以上,必须有路肩行道树和排水沟,否则不予验收。对原修的水泥路无路肩和行道树的,要求各乡镇拓宽路肩和栽树,建意县委、县政府把它作为对乡镇考评的重要内容。
4、县道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建议县财政按每公里8000元养护资金列进预算。今年我们准备对206国道以北的县道进行养护,培路肩和载行道树要求各乡镇必须无偿提供土地。
5、各乡镇对乡道的养护每公里不少于5000元列入本级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6、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