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市辖区公路管理机构行政隶属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茂南、茂港地方公路管理机构
行政隶属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3-04-10
为进一步整合系统资源,理顺工作关系,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最近,副调研员吴乃忠带队到茂南、茂港交通分局及所属地方公路管理机构,对茂南、茂港地方公路管理机构行政隶属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茂南、茂港地方公路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1.茂名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茂南公路站,副科级事业单位。内设6个职能股室,下设4个公路道班及1个地方铁路道班。人员编制105名,其中机关编制15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一线生产工人编制90名。全站现有职工138人(其中参公管理10人,一线生产工人87人,离退休人员41人),临时雇工16人。负责茂南区527.957公里县乡道的养护和管理任务,其中直接管养通车公路里程101.165公里(县道84.153公里,乡道17.012公里),行业管理的乡道426.792公里。此外还担负市区文冲口3.7公里地方铁路的管养任务。
2.茂名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茂港公路站,副科级事业单位。内设5个职能股室,下设5个公路道班。人员编制58名,其中机关编制12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一线生产工
人编制46名。全站现有在岗职工66人(其中参公管理9人,一线生产工人39人,离退休人员18人),临时雇工6人。负责茂港区53.5公里省县道(其中省道11.882公里,县道41.618公里)的养护和管理任务。
二、目前管理体制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茂南、茂港公路站目前隶属于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领导和管理,多年来在总站的领导下,为两地的地方公路管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工作指导到位。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对两区地方公路管养工作有着直接的领导和管理责任,促使其对两站各方面工作予以倾斜,加大对茂南、茂港地方公路养护工作的支持,业务和技术上的指导也较为直接、到位。如在水毁公路恢复重建方面,总站就常派人到现场指导。
(二)经费保障到位。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对茂南、茂港站予以经费支持,特别是多年来在两站经费比较紧缺,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难于保障情况下,总站通过向上级争取或统筹有关养护资金对两区公路站予以帮助,确保了两区地方公路养护资金和队伍稳定,干部职工对总站有着较高的归属感。
(三)地方干扰较少。茂南、茂港地方公路站隶属于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专业从事地方公路管养工作,相对来说地方行政干扰较少,专业化程度较高。
但目前的管理体制,也存在与地方公路事业发展和现实
管理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职能交叉,效能低下。交通分局是市交通运输局派出机构,同时也是辖区政府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公路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路工作”的规定,市辖区的县乡道建设、养护和管理是其重要的一项职责。根据茂机编办[2004]6号通知,地方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县道(部分省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及地方公路(县、乡道及部分省道)的路政管理工作。目前的管理体制导致茂南、茂港地方公路管理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造成茂南、茂港地方公路管理工作必须多头汇报、多头请示,增加了许多衔接环节;上级主管部门布臵的养护任务,存在分割,无法统一,甚至存在报告不一致的冲突,存在推诿扯皮的可能性,严重影响了行政效能,不利于管理。如茂南交通分局承担着辖区部分乡道的养护工作,茂南公路站也承担部分乡道的养护工作,不利于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不利于统一养护标准,且茂南分局机关工作人员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在建设和养护地方公路工作方面常常需要从茂南公路站抽调人员,又必须通过与市地方公路管理总站协调,工作比较被动。
(二)衔接不畅,脱节严重。一是当前地方公路建设和管理工作与地方公路养护工作之间存在脱节,甚至存在交通部门将地方公路建设好后,公路养护机构不接养这种现象。二
是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地方公路管理机构已无执法职能,但仍有路政管理职能。鉴于目前执法经费和办公车辆、设备紧缺等原因,交通执法机构日常巡查力度不大,而地方公路管理机构能在养护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侵犯路产路权的现象。但因其路政管理手段单一,只能调查取证后向交通执法机构报案,目前路政管理机构和交通执法机构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协调机制尚不完善,配合不够到位,导致路政管理效果甚微,侵犯路产路权案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一旦违章建筑造成既成现实再来执法,又常常引起群众的强烈抵触,不利于社会稳定,路产路权维护形势非常严峻。
三、调整茂南、茂港地方公路管理机构行政隶属
关系的可行性
虽然对调整地方公路养护机构行政隶属关系,个别单位和人员存在一些顾虑,但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大部门体制改革来看,各地区、各部门都在逐步向县级行政部门下放管理权限。调整茂南、茂港地方公路养护机构行政隶属关系,将其交由辖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符合改革趋势,符合现实需要,具有可行性。
(一)有利于厘清职能,整合系统资源。根据《路政管理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公路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路政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设臵的公路管理机构根据《公路法》的规定或根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路政管理的具体工作。”地方公路管理机构是由辖区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设臵,依法或受委托负责路政管理具体工作的机构。将地方公路养护机构移交后,依法厘清交通主管部门与地方公路养护机构的职能分工,落实辖区管养责任,有利于区交通部门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充分利用现有公路管养资源和技术力量,以统一的养护标准进行管养。如茂南分局为养护所承担的乡道,原打算设立专门机构、外聘技术力量从事该项工作,如将地方公路养护机构交由其管理,则能充分利用养护单位现有的、较为充足的技术力量,在不增加人员、办公经费等方面开支的情况下,更好地建设和养护地方公路。
(二)有利于加强衔接,理顺工作关系。将地方公路养护机构移交后,地方公路建设和管理与地方公路养护,交通行政执法与路政管理将有一个统一的责任主体,能够切实解决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的协调机制不畅、沟通衔接困难,配合不够到位的问题,真正理顺工作关系,减少衔接环节,提高行政效能。
(三)有利于加强队伍建设。将地方公路养护机构移交
后,茂南、茂港交通主管部门作为用人主体,可以统筹考虑,无须采取抽调、借用的方式用人,能够更好地利用公路养护单位丰富的技术人才,将其安排到更加迫切需要的公路工程
建设和管理等领域,并在一线生产作业中使用和发现优秀人才,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
(四)有利于减轻额外负担。目前两区交通分局和地方公路站各自对应上级主管部门和辖区政府,常常导致各自都从上级主管部门和辖区政府接受了两份相同性质的主业外任务,如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将地方公路养护机构移交后,有利于以一个统一主体对应上级主管部门和辖区政府,减少主业外工作,减轻双方压力。
根据调研情况,综合各方面意见,我们建议将茂南、茂港地方公路管理机构分别交由茂南、茂港交通分局管理。
第二篇:对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调研分析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国家发改委、粮食局、工商总局、卫生部、质监总局、统计局等部门先后制定下发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相关的具体法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责任尤显突出和重要。但是,从当前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人员结构与新的管理职能和要求还不适应。要搞
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一方平安、确保社会稳定。笔者认为:首要加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一、现状与问题
1、观念不新。过去,在传统粮食流通管理体制下,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一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粮食流通,用包办代替的办法管理粮食企业,对依法管理粮食流通特别是管理社会粮食行业感到无从下手,存有畏难发愁情绪,不愿主动的开展粮食监管工作。
2、素质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方法不多、水平不高,仍然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落后管理方式。少数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流通管理”等条款颇为关注,而对于《条例》中进一步提高市场的位置、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等有关市场化改革取向和服务职能却缺少深入的研究,对管理职能期望过高,对服务职能缺乏热情。
3、心理不平衡。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认为实行粮食供需平衡由市场自动调节完成,政府机构中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更多的政策性粮食管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是否存在无关紧要。特别是在几次的机构改革中,作为政府分工负责管理粮食流通工作的粮食局,遇到了机构撤、并、缩、改;机构性质、名称多样化;时而退出政府序列,时而归口发改委管理,形成了管而不管,上下脱节现象等。从凉山17县市粮食主管部门的机构名称和编制来看,有14家专管粮食流通工作,保持了“粮食局”的名称(其中有11家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最少4个,最多的只有15个。县市内设3-4个科室,每科室设2-3人;有3个县(市)称之为“粮油事业管理局”,更为突出的是德昌县98年5月机改为贸易局挂粮食办公室、98年12月更名为粮食与贸易局,2001年恢复为粮食局,同时还要承担原供销社、商业局职能。从机构设置上,就弱化了干部队伍现象,造成心理伤害。
4、队伍结构断层。近年来,随着粮食行业的不景气,人员流出大于流入,专业人员纷纷转行,进入粮食行政管理队伍的主要是行政机关调任、军队转业等,由于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大专院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极为不合理,断层现象突出。从全州粮食行政管理人员151人,工勤人员和没有编制的就占92人;从文化程度看,大学本科程度仅有28人,大专文化程度有120人;从年龄看,35岁以下仅有12人,50岁以上的有46人;从职称看,高级职称空缺,中级职称仅有8人,初级职称有64人。这些现象严重地制约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执法水平。要想依法开展粮食流通管理工作,推动粮食流通业有序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文一篇。
二、对策与措施
1、强化机构,充实基层人员编制,尽快建立一支明法规、懂专业、善管理、能负责的粮食流通执法队伍。这一点国务院和省政府都非常明确,强调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做到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粮食管理,保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队伍的相对独立性。从目前我州有12个县成立了执法队伍来看,都是在没有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只有撤消业务科室,组建执法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确保粮食安全、营造“平安**”“平安凉山”的高度,认识加强粮食流通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省里要有统一、明确、有效的具体做法,仅靠市(州)县两级粮食部门通过“争取”、“反映”、“要求”的途径来解决粮食流通执法队伍的名称、性质、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是弱而无力的。三是要从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现状出发,正视现行粮食机构难以肩负全社会粮食流通市场监管职能问题,加大引进优秀人才力度,优化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2、强化三种意识,加强队伍建设。世界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转移,人力的素质和技能将成为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只有在知识上领先的行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主动。粮食行业长期以来受计划分配经营的制约,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立即下大力气改变现状。一是要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作为提高行政能力的基本途径。对从事粮食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思维,拓展理论视野,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为人民管好粮的责任。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专业知识、wto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治意识,严格依法办事,提高其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和处
理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培养一批肯奉献、精业务、善管理、具备团队精神的粮食行政管理人才。二是强化中心意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断深化新形势下的基本粮情,认识新事物,掌握新情况,研究新对策,采取新措施,妥善解决影响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迫切问题。不断加强宏观调控,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粮食部门应有的贡献。三是要强化民本意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工作任重道远,为此,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牢固树立民本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千方百计体察群众,切实弄清群众在想什么,急什么,需要什么?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承担起政府赋予的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重任,促进粮食流通有序健康地发展。
3、培养高素质的粮食流通执法队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了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一支高素质、能胜任的行政执法队伍。要求执法人员学法、懂法、依法办事,讲究督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大失误。拥有粮食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必须熟悉粮食流通管理的职权范围,明确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懂得粮食工作业务,掌握监督检查的法定内容和程序。要从基础学起,既要学粮食流通管理专业法规规定,也要学行政管理公共法规内容,不仅要明确粮油质量标准、实施检查的内容程序,还要掌握证据收集、执法文书制作及复议、应诉等知识。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具备了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资格,持《粮食监督检查证》方可上岗。执法队伍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对粮食市场的管理水平,关系到粮食市场的兴衰,关系到粮食管理部门在民众中的威望。
4、建立健全一套规范的行政执法工作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工作制度建设,它是开展工作的依据,做好工作的保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新的历史使命面前,要依法行政,履行职责,规范作为,高效办事,便民服务,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在粮食市场管理中发挥正规军的作用,在粮食行业服务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在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中发挥枢纽的作用,在产业化发展中发挥导向作用。发挥好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作用,做好市场时代的粮食行政长官,在粮食市场管理中亮剑执法、无私执法、公正执法,不辜负时代赋予粮食主管部门的神圣职责。
第三篇: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调研报告
不正确地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滥用职权,它是不正确地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最典型表现;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拖延履行法定
职责。鉴于以上问题和自由裁量权在执法活动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它对经营者权利义务的重大影响,本文就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问题、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谈谈看法。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问题
所谓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一种“机动”权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政
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政行为的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决定的权力就是行政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具体表现为:
1、行政处罚幅度和种类方面,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做出行
政处罚时,可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包括在处罚种类幅度的自由选择和处罚种
类的自由选择。
2、行为方式方面: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选择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时,自由裁量作为与不作为。
3、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方面,如《行政处罚法》第42条第2项“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7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只要符合“
听证的7日前”,具体哪一天通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自行决定。这说明工商行政管
理机关在何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上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4、对事实性质认定方面,即工
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性质或者被管理事项的性质的认定有自由裁量的权力。
5、对情节轻重认定方面,如我国的行政法律、法规不少都有“情节较轻的”、“情节较重的”“情节严重的”这样的词语,在没有规定认定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情节轻重的认定就有自由裁量权。
6、决定是否执行方面,即对
具体执行的行政决定,法律、法规大都规定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决定是否执行。
由此可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较之司法实践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度”更大,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过程中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法律之所以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如此大的自由裁量权,是由行政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国家公共事务纷繁复杂,具体情况千变万化,立法不可能预见复杂的社会事务,所以,法律(作广义的理解,以下同)在许多条款中只能作一些原则性、概括性的规
定,这一方面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又便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根据具体情况行使行政管理职责,实现管理目标。
但是,自由度如此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有它的隐含要求的。其中核心的要求有两条,一是依法行政,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具有
较高素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只有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才能达到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维护法治的目的。从行政自由裁量权自身的“自由”属性来看,存在着职权滥用的条
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极大的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社会信义,也是对法治
社会的破坏。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机制是否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明确原则。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进行控制确立和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在西方国家,常常根据所谓“法律精神”等理论,通过具体的判例等形式提
出一些执法、适法的原则来认定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使用是否合理。例如,美国、法国通
常认定的不适当的自由裁量行为有:行政行为的目的不是公共利益;符合公共利益但不
符合法律所规定的特别目的;程序滥用等。还有学者提出,一个合理的行政自由裁量行
为应符合以下原则: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理由应是合理的;据以作出决定的理由应与授
权的目的有直接的关系;公务人员应没有偏私;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之间应保持一
定的连续性。参照一些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中必须明确三条原则:一是正当原则,即行政行为符合立法原意,使行政主体能够根据
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具体对象作出唯一正确、合理、公正的选择和判断,保障社会公
众利益。如果为不正当的目的、动机去行使,则是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比如出于个人好
恶、谋取小团体或个人私利,考虑了当事人的“背景”、“关系”和照顾情面等不应考
虑的因素等等,毫无疑问,与立法原意是背道而驰的。二是平等原则,即“同等情况同
等
对待”。要求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平等对待相对人,不得以事实和法律原则以外的因
素而歧视或优待某些人。首先要做到在认定事实上人人平等对待,即在事实的性质、情
节、后果的确定上要求体现人人平等,不得因行政相对人的特殊身份或与自已的特殊利
害关系而有所区别。其次还要求行政主体在适用法律上贯彻人人平等的原
则,不得因与
行政相对人的特别关系而故意规避、曲解、误用法律和法律原则。三是先例原则,即行
使行政自由裁量权要保持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同一类事件的认定和处理要有
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同样的事情或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处理前后不一致,与
法律适用的稳定性不相容,对被处理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公民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活
动的预测,总是以“同样的事以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如何处理的”为标准和参照系,遵循惯例和先例也就成为公平行政的基本要求。基层执法部门对每类事件确定一个相对
统一的标准,减轻、消除地区内差别对待。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内可逐步建立参照先例
制度,由国家总局定期编发本系统内的各种典型案例,供执法时参照,平衡不同地区间
处罚的巨大差异。当然这些标准或先例不是绝对的,并不妨碍执法主体在说明特殊理由的前提下做出例外裁量。四是比例原则,即“责罚相当”。《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
“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
害程度相当”,杜绝畸轻畸重的行政处罚。比例原则还要求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做到裁
量的具体手段和裁量的目的相协调、相适应,比如说,可以不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
施的,就不应采取,否则就是手段过量。五是程序原则,程序的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
和保证,事实也证明许多自由裁量权的不正确行使往往与程序相伴随,因此还必须严格
遵守各项程序规则,认真履行告知、听证、职能分离(调查取证与案件审理相分离)、回避、不单方面接触等制度,确保自由裁量权在公正程序的轨道内运行。
为了防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把自由
裁量权变成一种专断的权力,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如下对策:
1、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监督主体不仅有党、国家机关
(包括立法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还有企业事业单位、社
会团体、基层群众组织和公民。对已有的法定监督方式还应当根据形势的需要,继续补
充、完善;对没有法定监督方式的,要通过立法或制定规章,以保证卓有成效的监督。
同时,要有对滥用职权的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还要有对监督有功人员的奖励和保护。
2、在立法方面,要处理好法律条文的“弹性”和执法的“
可操作性”的关系,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减少“弹性”,尤其是对涉及到经营者合法
权益的条款,更应如此。
3、要强调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说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以便确定其行政目的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对说不出理由、理由
阐述不充分或者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应认定为滥用职权。
4、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现在行政执法
人员素质不高是个较普遍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很不适应,有些行政
执法人员有“占据一方,唯我独尊”的思想。为此,一方面要加紧通过各种渠道培训行
政执法人员,另一方面对那些不再适宜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人要坚决调出,使得行政执
法队伍廉正而富有效率。
第四篇:安徽省新农村公路养护问题调研报告
安徽省新农村公路养护问题调研报告
汪柱峰、徐小兵、宋
玲、徐
琼
摘 要: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农村公路建设随着时代发展在近几年迎来高峰期,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受资金困扰较大,建设初期勘测不足,线形设计不合理,导致农村公路在使用龄期内破坏严重,养护措施跟不上。我们提出几点措施包括:首先是开源节流,扩大资金来源,将安徽省燃油公司盈利额的10%作为专用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加大农村道路线形设计、施工监测和监理力度;明确农村公路将设和养护责任主体,建立有效长期发挥职能作用的管理机制;引进竞争机制,发挥竞争的社会效用,使农村道路养护工作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市场化模式。关键字:安徽省 新农村 公路 养护 资金
前言
伴随着十二五的到来,在十一五的建设基础上,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同时人们也将目光投向了农村。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公路的建设已逐渐进入了社会大众和建设者的视野,同样的人们不仅仅关注农村公路的建设,更多的是将目光留在了农村公路建设后的养护问题上,这就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农村公路建设(包含“村村通工程”、城乡公路)是党和政府为民办的一项实事,是解决农村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一环——交通不便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鲜艳的旗帜。“村村通”工程为一项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需要经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现安徽省大部分地区“村村通”已运行,为促进农村公路建设有效稳定发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潜山县部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农民群众的心声,倾听农民朋友对“村村通”工程的建议,更好地做好农村公路建设,以便更好地服务农民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针对在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农村公路线形不合理;资金来源窄,资金不够制约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机制不健全;农村公路养护不到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
我们的建议是:强化各级政府的责任,拓宽农村公路建养资金渠道,建立有效的稳定的农村公路建养资金来源;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促进农村公路快速健康发展;制定完善农村公路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养护方面引进竞争机制,拓宽养护渠道。
一、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公路养护的现状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公路的定义
农村公路主要是相对于城市道路和国道、省道公路而说的。农村公路只是个俗称,并不是一个法律规定的概念。其中的“农村”是和城市相对应的,一般包括自然村、行政村和乡镇;其中的“公路”是公路主管部门或者是政府组织验收认定为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即通常所说的县道、乡道和村道。
(二)安徽省农村公路的总体现状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面广,里程多,其里程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以上,连接广大的县、乡、村,直接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出行,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道路是“生命线”、“富农线”“,村村通油路”工程正在全国如火如茶地开展,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其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安徽省的农村公路数量多、分布广。农村公路的里程一般占有整个区域网络里程的绝大多数。根据2010年底最新资料显示,安徽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里程达近12万公里。
安徽省农村公路的交通量小,技术等级比较低。在我国的农村公路中,按照县道、乡道、村道的层次化分,它们的交通量与技术等级是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功能多侧重于服务功能,一般是以为领近区域的人们提供便利为条件的;技术等级大多是处于三四等级,技术水平比较低。
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的任务日益艰巨,矛盾与问题突出。养护资金缺少全面稳定的渠道、建管养制度标准不完善、管理人员不足、管养手段落后、部分早期建成的农村公路路况差。
(三)被调查路段的调查结果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农村公路现状,我们团队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此次调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实地勘查,其二是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潜山县与怀宁县部分路段。
主要发现的问题有: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跟不上;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缺乏相应的长期、有效的资金保障政策;农村公路养护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目前无章可循。
1、道路实地勘查:
(1)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段道路早就拓宽,但至今仍然是开始的那一段路,并且路面仍是原有的土路,当地居民戏称为“水泥路”。晴天时每当车辆驶过,尘土飞扬,路边居民反映说他们都不敢在室外晾晒衣服等。道路在雨天时泥泞不堪,行人无处下脚,车辆无法行驶。我们一行三人在调查过程中专门选择了雨天前往,一双雨靴从踏上这条道路开始就布满泥巴,靴子的重量是净重量的好几倍。(2)道路在修建后基本无人管理,现在土路多处破损,即使浇筑沥青或者水泥路面,其修复工程将加大数倍。由于排水不畅致使雨天过后时有路面下陷,山坡处支护不到位在雨后也经常出现塌方,影响生活、出行的正常通行。(3)道路两旁灌木丛生,挡住部分路面,严重影响交通视线,从而经常导致小型事故发生。
(4)沥青道路破损严重,车辆行驶过程中颠簸厉害,超载现象普遍,致使道路破损加剧。听当地居民介绍,开始时路面破损现象并不严重,但随着车辆的碾压与冲击破损的面积逐渐增大,现在路面破损严重,部分地方整段沥青路面消失不见,素路面裸露在外。
(5)路边警示牌缺失与破坏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弯道缺少限速牌并且某些警示牌被路边居民不合理利用。
(6)在山路地带,边坡支护不到位,雨季容易造成塌方。
(7)经常出现路旁居民不合理利用道路现象。比如在路旁晾晒小麦稻子等农作物。农民的交通法规意识不强,对自己的行为不能清楚的认识,与部分农民就此问题交涉时他们甚至不能理解。
2、道路周边地区问卷调查及访谈:(1)调查问卷:(见附录1)(2)调查结果:
选择题结果饼状图:(见附录2)问答题结果统计:
1、对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面向村民集资的问题,有85%的人认为不合理,15%的人认为可以接受;对于是否愿意出资修建农村公路,30%愿意,60%不愿意,10%无法理解;原因:道路为公共基础设施,其资金该由政府出资,农民本是纳税人,所纳税额已在此资金内,不应再次向农民索要建设费用。其他认为现在国家财政并不富裕,所下发的资金不足,再者所建的道路为本村道路,自己出资服务自己,可以接受。
2、对于道路质量问题,绝大部分人认为道路质量不过关,新建道路使用时间不长就出现破损,且现象严重,阴雨天气甚至会出现道路滑坡,引发安全事故。对道路的养护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道路出现问题长时间没人维修,直至破损严重无法通车才会被关注,但只是简易补漏,持续时间不长就会再次复原,给沿路居民带来不便。只有少数人对于此现象认为可以接受,认为国家对乡村道路建设的关注不够,投资不大,出现许多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3、对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缺陷与不足的统计:(1)建设质量不过关,偷工减料;
(2)安全方面做的不够,滑坡、塌方等安全隐患处处存在;(3)修建道路时随意砍伐沿路树木,破坏自然生态;(4)养护力度不足,道路破损无人修理;
(5)沿路居民滥用道路现象严重,无人管理,以至造成交通不便;(6)没有限制大型车辆,以至于道路过载,减短道路使用寿命。
4、建议统计:
(1)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规范政策法规,加大管理力度;
(2)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责任主体,建议乡村道路的责任主体为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道路交通管理员负责乡、村道的建设、养护管理;
(3)建立长期有效的乡村道路建设资金保障政策,是保证乡村道路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4)建议政府加大对乡村道路的关注,作好道路的养护工作,给农民带来切实的方便与利益。
(四)现状分析:
1、资金来源:
农村费税改革政策的制定,其根本目的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给农民一个休养生息的好环境。但是,农村费税改革中对农村公益事业资金筹集渠道的明确规定,即“一事一议”制度,对农村公益事业,尤其是农村公路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前,农村公路建设主要资金来源是农民集资和“两工两费”。税费改革后,农民集资被禁止,“两工”也被逐步取消,农村公路建设只能靠县乡财政投入和“一事一议”政策。而税费改革,使县乡财政收入急剧减少,大多数乡镇需通过转移支付才可勉强维持运转,对投资修路已无能为力。作为村内公益事业,村级道路的建设资金虽能够通“一事一议”办法解决,但人均15元的上限标准使得筹资额极为有限,能够用于村级道路建设的更是寥寥无几,特别是一些村内人口少,道路里程长,地形又复杂,公路养护投资大,使得这些资金无疑于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另外,由于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多来源于县乡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的不到位。县、乡(镇)两级财政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未列入资金预算安排,加上相当部分村级经济状况较差,在化解乡村债务,减轻农民负担及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的大背景下,使得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各级政府财力又有限,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得不到保障。
2、建设与管理
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养护主要是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较低、服务水平不统一、发展不协调等原因造成养护方面不能得到足够重视,更突出诸多问题。主要集中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公路这一公益性物品的认识不尽一致;没有全国性、系统性的农村公路养护措施,对农村公路的发展方向、目标和政策等缺乏系统的指导;没有稳定的养护资金来源保障;农村公路的总体水平低,路网密度、技术等级低,路况差;东、中、西部间发展不均衡;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养护,建养不协调等现象。但是,道路建设和土地开发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土地开发形成的区位和空间差异是道路建设的经济基础。而道路建设可以提高周边土地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提升该土地区位的经济价值。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提升土地的实用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做好农村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里程大幅度增加后暴露出来的“重建轻养、重干轻支”和“重速度、轻质量”的现象不容忽视。分级管理的实施也暴露了农村公路路建设和养护中的一些问题。这主要反映在资金不足,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资金主要以小机养路费为主(大机养路费主要用于国、省道的建设和养护),而小机养路费数额有限,并呈减少趋势,使得建设和养护资金严重匮乏,小机养路费用于大量的农村公路建设尚不够,更不谈养护。超期服役的老路没有资金及时改造,增加了养护难度和养护成本,而资金的不足,也使得县乡公路的养护难以上台阶、上档次,仍然停留在小道班,以手工为主的阶段,造成了部分县、乡公路路况下降,甚至个别路段出现了“失养”的情况,村道更是无人养护。
3、责任与养护
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后,乡道的养护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村道的养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在费改税政策实施前,各乡镇、村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养护农村公路,例如,有些乡镇采取集资的办法筹集养护资金,并成立了专门的养护机构,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费改税政策实行后,农民集资被停止,养护资金无着落,大部分农村公路养护处于“四无”状况,即无养护机构,无固定养护人员,无养护经费,无养护工具有的地方仅靠当地村名和党员自发地义务养护,这就造成了农村公路路况急剧下降的局面。
我国目前养护以县道为主,乡道只有少量做季节性养护,村道养护基本空白,根据公路法分级管理原则,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执行难度很大。乡镇无经费、无管理机构,无力履行养护。养护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部分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及其下属单位职责不明确工作效率地下缺乏有效绩效考核机制;养护管理资金供给问题。县乡公路养护体制矛盾焦点反映在养建资金收支矛盾上,公路资金分配不合理,资金截留、挪用、挤占现象,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无能为力;支出方面问题,人员经费太大养护资金使用效率低、管理费用膨胀等都与现行公路管理资金问题有关;截至目前符合公路养护管理特点全国性或地方性统一养护定额与技术规范尚未出台,养护工程费用支出缺乏严格考量标准,随意性很大;从2008年2月1日开始实行技术规范JTGH20——2007,养护质量考核采用优良中次差评定路况质量,追求短期效益,造成越养越糟,不能满足公路全方位养护要求;由于公路养护部门不同于专业施工企业,养护施工受时间和季节性等因素影响,工作任务时断时续,各类机械设备使用率不高,大量机械设备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固定资产积压、资源浪费。公路施工单位现有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施工需求,他们对施工设备需求量很大。
二、新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解决方案
(一)资金面
1、明确国家和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投资责任主体地位,并积极的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
要解决农村公路资金短缺问题,首先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责任主体由错位到归位的调整,即将过去长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责任主体地位由农民充任调整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担任,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国家和政府之所以是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的责任主体,主要在于国家和政府是农村公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农村公路的发展和政府目标的实现关系很大,农村公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税收为国家和政府所取,产生外在的经济效益几乎归社会和政府所有,同时农村公路发展降低政府管理农村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在明确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责任主体地位后,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投资。①按照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权责和职能划分,确定各级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等资源的渠道、比例和数额,并合理分配使用。国家可以考虑加大对国债资金的投资力度。国家和政府在以资金补助的同时,可以采取以工代赈和以粮代赈的办法。②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向上一级争取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这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作用。要在做好发展规划和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给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继续实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政策
农村税费改革将取消“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政策,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在国家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投资有限,农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只能实行民办公助的政策来缓解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短缺。因为农民以及公路沿线的机关、单位是农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支持公路的养护和建设。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农民和沿线的机关单位参与到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中来,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现行体制下,在贯彻“民工建勤”的政策中,各县、乡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对群众应出的建勤工加以区别对待,有收入的缺劳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实行“以金代劳”,超劳力标准出工的付给相应报酬,孤、病、特困户可减免义务建勤。通过实行这些措施不仅坚持了国家政策,又照顾到群众的能力,并得到了农民和各机关单位的拥护和支持。
3、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
按照国家交通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县道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管养,乡、村公路由乡(镇)人民及村民委员会负责管养。按照此精神,农村税费改革后,应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从而把养护资金的来源固定下来。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原来有部分来源于养路费,由于现在所实行为减轻农民和车主的负担,将养路费减去,在加油过程中按所使用油量进行收取,并且这种费用不能很好的从燃油供应商提出,因此建议每年根据每个加油站所供应油量征收部分费用,比例不低于盈利额的10%作为养路费,其中不低于20%的切块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
采取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省里再给予适当的资金配套,从而把养护资金固定下来。目前,陕西省安康,延安等地都采取了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即按照“大路带小路”的工作思路,通过对境内高等级公路建安营业税实行市级统征,再由财政中列支,作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资金。
4、降低农村公路的养护成本
要想解决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短缺问题,降低养护资金成本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养护资金成本的降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 提高养护工人的素质水平。目前,从事农村公路养护的工人多为农民季节工,文化素质低,没有经过养路技术的培训,对公路的知识了解不多,不懂得技术规范和养护技术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养护技术含量高的公路,不经过培训和技术指导,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养护作业,否则,必定前修后坏,事倍功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工人的素质,可以避免公路的前修后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而降低养护成本。
根据本地区的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形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
降低原材料的使用成本。公路法中对公路养护需要挖沙、取土、采石及取水方面规定了县乡政府给予支持和协助的义务,因此,县乡政府应遵循这些规定并履行其责任和义务对养护部门给予优惠政策使得养护成本达到最低。
(二)建设面
1、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监管和审核力度
农村公路建设在现行制度下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诟病,是目前农村公路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公路建设的必要性和线形的合理性,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交通需求,也要满足国家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规范。在农村公路建设前期招投标过程中要加强对建设单位的资质审核,并对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监管,防止转包和偷工减料的发生,对施工工艺做到与承包项目书上一致。
2、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的验收力度
农村公路建设完工后要加大验收力度,不可马虎大意,和建设单位签订龄期内使用故障修复协议,加强建设单位的自律意识,如果在公路使用龄期内发生大规模的破坏由建设单位承担80%的养护工作;对于养护工作比例由监管单位和建设单位协商,但不能低于60%。
(三)养护面
1、设立专职的农村公路养护人员
在农村培养一批能够身负责任养护人员并加强对他们基本的养护知识培训,是农村公路在建成龄期内发生小型的破坏时能及时的得到修复的有力保证,防止破坏地扩大;加强农村公路路边居民的养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当道路发生破坏或者病害后能及时的与养护人员联系;道路养护人员和道路主管部门要在道路病害多发期内加强道路巡视,以便于及时发现无居民区的道路已发生的病害和可能发生病害的隐患,以便于做出及时有效的措施。
2、建立完善的农村公路养护竞争机制
现在农村道路养护基本是靠政府协调,每年着重修复其中几条破坏较为严重的公路,而对于其它道路的养护则要等到破坏严重后方能解决,因此我们建议在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加大养护手段,寻求一种新型的养护模式,即在农村道路养护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比如政府或路政管理发现某段道路破坏严重需要大面积养护后报给该段道路责任主体,并在当地政府网上进行招标,由有资质的路桥工司进行投标,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最终由那家公司进行养护施工。
3、加强农村公路治超管理
超载是农村公路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抓好治超工作将有利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加强路政和交警对农村公路的巡查力度,对超载车主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教育,并将罚款纳入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统一管理;二是加强农村公路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农村公路信息网,便于对农村公路路况的管理和其它工作的开展。
(四)管理面
1、制定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
按照规范来源、足额安排、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效益、接受监督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从而规范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使有限的养护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的关键一是要解决好按规定安排落实好养护资金;二是要确保有限的公路养护资金按公路养护需要安排并确保用在农村公路养护上,防止挤占和挪用。即杜绝建设资金对养护资金的占用,省县公路养护经费和乡道养护专项补助必须用于公路养护,不得私自占用,挪用,从而做到专款专用;三是要确保资金合理使用,防止浪费以及违规使用和腐败;四是要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向同级人大报告或社会公布。
2、改革和完善农村公路的养护机制
实行管养分开,彻底消除“吃饭财政”的问题。有些地方尤其是一些贫困欠发达的地区财政特别困难,收入少,支出多。尽管各级政府深知公路养护的重要性,但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只能吃养路费或上级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造成养路经费难以落实的局面。因此,为了解决“吃饭财政”这一问题,应当对现行的养护体制进行改革,明确养护主体,主体与养护作业分离,实行管养分开,事企分开,逐步形成“政府监督、行业管理、主体负责、养护企业自检”四级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并精简机构,转变机制,提高效率建立起与现行体制相适应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遵循“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目前,农村公路普遍存在只建不养、重建轻养的问题。通过遵循“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养护工作重新定位,正确认识养护和农村公路发展的关系,可以改善这一局面,从而解决养护资金不落实的问题。
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相结合、长年养护和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的制度。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承包责任制制度,从而将公路的养护项目落实到位并运用科学的检查制度和考核办法,将报酬与养护的数量和质量挂钩,从而避免了常修常坏这一恶性循环,减少了资金的浪费,也保证了公路的质量。
完善制度、严格奖惩。建立起一整套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评价办法和检查制度,使公路管理机构进行行业管理时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管理中的人为因素,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同时,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要作为对各级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负责、不落实、浮夸虚报、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给予严肃处理,对于工作出色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
结论
随着农村客运业的蓬勃兴起,客流量的增多,农村公路建设成为农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所以对于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要有合理与统一的规划,为此我们对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做如下憧憬。
首先随着国力的增强,对于农村道路建设投资方面必将增加,农村道路建设必将越来越好。工程质量也会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国家会更关注民生。解决好“三农”问题必将从各个方面逐步完善,因此农村道路必将越来越好。
其次,随着政府的意识提高,对农村道路建设和维护也会更加关注,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农村道路的建设和养护必将系统化、制度化,农村道路质量也会大大提高,养护工作也会逐步到位。
最后,随着新型农民越来越多,农民也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对出行的要求也会随之增高,不仅注重是否便捷,更加关注舒适度。农民也会对农村道路建设与养护投入更多的精力,对自己身边的交通运输环境改善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一言以蔽之,农村道路在未来的五年内必将有大的发展,农村道路必将越来越好,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为城乡一体化贡献力量。
本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土木建筑学院的丁志强老师,在此我们对他们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张 枫 浅谈现行体制下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问题 [J] 科技与经济 2006年第17期 [2]蒋小虎、吕 鑫、谭晓英 四川省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及管理研究 [J] 交通财会 2008年第3期
[3]《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 第 3 号 2006年1月
附录1
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的学生。这是我们此次有关农村公路建设以及维护的一次问卷调查,我们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充分了解农村道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农村道路建设以及维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您能支持我们的调查,填写此问卷,为我们的调查提供宝贵的信息与建议。谢谢!。
问卷描述:这份问卷是关于新农村的道路建设问题,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交通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很想了解一下此时的新农村在道路建设方面的发展。本次问卷主要包括农村道路是否便利、道路建成后在养路及维护方面的问题等情况。问卷区:
一、选择题部分
1、您的住房离进城公路距离如何?
A很远 B还行 C不远 D路边
2、您多久去一次县城?
A:经常 B:偶尔 C:有必要的事才去 D:几乎不去
3、出门交通不便是您减少外出消费的原因之一吗?
A:是 B:不是
4、如果上叙问题存在,您觉得交通不便带来的影响占了诸多原因的几成? A:三成以下 B:三成以上五成以下 C:五成以上
5、您对您居住环境出门的交通打分 A:90分以上 B:80——90 C:60——80 D:60分以下
6、是否在公路行道上碰到过沿道聚集的”夜菜市场”或”早市”之类的摊位?
A:经常 B:偶尔 C:没有
7、是否在公路行道上碰到过路边农民在马路旁晾晒衣服等其他行为? A 经常 B 偶尔 C 常见 D 几乎没有
8、您认为道路建设的主要责任在于哪一方?(可多选)
A 交通局 B 户籍所在地行政机关 C 村民本身
9、您认为道路维护的主要责任在于哪一方?(可多选)
A 交通局 B 户籍所在地行政机关 C 村民本身
10、如果您有车的话,你是否会准时交纳养路费吗? A:能漏就漏 B:偶尔 C:遵守
11、您对现有的农村道路满意度如何?
A、很满意 B、满意 C、不满意
二、问答部分
1、您认为道路建设费用面向老百姓集资合理吗?如果是您,您会出吗?为什么?
2、您认为现在的农村道路施工质量如何?政府在养护方面做的怎么样?您满意吗?
3、对现有的农村道路您认为有哪些不足?能不能给出几条建议?
感谢您参与本次调查
第五篇:公路养护调研报告
公路养护调研报告
辛安公路管理所 黄云亮
养护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公路维护保养工作。公路养护保养好,可以有效地提高公路的质量,延长公路的使用期限。保养不到位,就可能形成路面失养,影响交通。就目前我们辛安管理所的养护主要情况是:
一、养护的基本情况
⒈路况状况。目前我所主要负责三条线路的养护管理,分别是黄行线、、育行线、岚丁线。总长度51.8公里。其中公路局养护10公里,实际养护里程是41.8公里。硬化路面养护管理比较容易,砂土路(未硬化)养护管理难、工作任务重、作业量大。
⒉养护队伍状况。我所辖区四个养护队。养护队长年龄最大的62岁,年纪最小的55岁。养护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参加养护工作时间最长的28年,最短的已近20年,有丰富的养护工作经验。
⒊承包人员的承包费用有保证。在成立地方管理局以前,养护工人的承包费由乡镇出资,以我在交管所工作的情况来看,每年向乡镇要承包费难度大,常常为了这项工作忙里忙外,牵扯了不少的精力,有时要不回来,严重影响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现在改为由市局统一发放,到时就能兑现,养护工人感到不拖欠承包费,工作积极性高了。
二、养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⒈内业工作欠完善。我所由于刚组建不久,负责内业工作的同志以前从未接触过这项工作,因而还不熟悉。虽然局里组织过培训,但与实际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各种登记统计报表的填写还存在不规范、不全面、不具体的问题。
⒉出现养护管理有不到边不到量的现象。养护工人对路面的保洁做得较好,但对路肩、边沟的清理就做得不到位,对道路的养护巡查做得好,但对桥梁、涵洞的养护巡查做得不到位。
三、几点体会:
⒈严格按计划抓好养护工作的落实。局养护股对全年的养护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我们所要严格按照上面的养护计划抓好落实,做到日常养护与重点养护相结合,季节性养护与全年养护相协调、相统一。
⒉搞好奖惩激励机制。所里经常下去检查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对在养护工作中表现好的养护工人要表扬奖励,鞭策后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养护工作一年到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们作为管理者要坚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对养路员工要尊重、理解、关心、支持,与他们多沟通,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