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社会建设中基层公务员的定位与作用
和谐社会建设中基层公务员的定位与作用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政府改革基层公务员
论文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基层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层级的公务员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介绍了基层公务员的内涵、基层公务员的角色定位、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基层公务员发挥作用的途径等,希望对此类研究有所助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这一进程中,无论是政府内部的和谐还是政府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都要借助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良好发挥,而这归根结底取决于政府公务员行政能力的高低。政府行政能力是公务员角色意识的彰显,是国家“吏治”的基础。全面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行政能力,不仅关系到行政机关职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到区域振兴大业的成败,更关系到能否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在对公务员行政能力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从公务员行政能力的现状入手,进而探索提升公务员行政能力、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方法措施就显得很有必要。
但在众多介绍公务员制度和改革的论述中,多数是将公务员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具体到特定的层级,却很少有人提及或者说论述得不够全面和充分。而在政府组织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在提升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公务员各个层级所处的地位和功能的发挥显然不同。在公务员各个层级当中,基层公务员有着属于这一群体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设计符合这一层级的公务员行政能力模型及相应评价机制,对全面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试对这一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基层公务员的概念阐释
总的来说,基层的概念是指最低的层次,实行直接管理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即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直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其一切管理活动都具有直接性而没有中间环节。从结构的角度说,基层是在一个严密的组织形态中,相对于中层与高层的层级,在整个组织的层级中,基层不仅是组织结构的基础,也是中层与高层的支持力量。如果从整个政府体制的角度来看,基层的内涵主要有两点:它除了是形成个别机关的要素以外,更代表着不同的政府层级,如县、乡两级地方政府在整个政府架构中,是相对于中央省市政府的基层。可以看出,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基层公务员便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意义:⑴单一政府机关或机构中位于较低层级的公务员群体;⑵中央与地方政府体系中的下级地方政府中的公务员群体。
本文要重点论述的是基于前一定义的基层公务员,即单一政府机关或机构中位于较低层级的公务员的功能特征及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得到的尊重和作用。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出发,基层都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如乡、镇两级政府相对于省市政府是基层,但对于乡村而言,却又是高层和领导者。
二、基层公务员的角色定位
职位是一定的职权和相应的责任的集合体,职位是客观存在,不是主观产物,职位是以事为中心来设置的,不会“因人设位”。[1](p42)所以说,基层除了是组织结构的一种类型以外,其更代表特定业务的分工。新颁布的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法规明确标示,公务员应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2]因此,服从上级指挥与履行本身职责是基层公务员的法定义务。可见,在法律上,基层公务员对政府组织建设的最大贡献在于,以最有效率、失误最少的方式执行上级所交付的任务。作为上级管理者,要促使基层公务员群体对这些目标、任务的认真遵守与执行,进而有利于在上级的领导下发挥最佳的功能。
但是,在政府实际运作过程中,基层公务员除接受来自于上层人员或机关的影响外,也有主动发挥自身影响力的潜力与空间。因为在政府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基层公务员在权责功能及职位定位上和其他等级的公务员相比,有很大特殊性,且拥有相当广泛的功能发挥空间。首先,就职位性质而言,基层公务员虽然身处底层,但他们不仅在身份上与其他等级的公务员受到同等的保障,同时行使各项职权也有法定的依据。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享有“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以及“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有权利提出批评与建议”的权利。[3]基层公务员行事基本取决于法定权责,而不是上级的安排和规划,只要不触及法令规定,就与其他等级的公务员群体一样,都有权代表政府履行特定职责,在必要情形下,也不必然接受上级的指挥。
其次,基层公务员除了原有职责外,更是政府与民间接触的中介。一方面,高层或中层管理者借以实现各种决策目标;另一方面,外界对政府的意见与反应也常由其接受,他们不仅是老百姓传达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政府方针政策的诠释者。不论是国家政府组织或是地方政府组织,基层公务员均是各项政策与决定的最终执行者。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要采取措施落实特定施政目标,更要将该施政内容详细地向民众加以诠释,以期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而基层公务员落实这些目标的能力的高低,诠释方法的差异等等都将影响到最终的施政效果。由于宏观层次上基层公务员群体在法律上被设计成了“受命执行”的角色,他们潜在的和现实的影响力没受到充分的重视,这使得基层公务员在政府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作用被严重低估,反映到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三、对基层公务员的定位功能认识不足引发的问题
(一)对政府自身改革的冲击
如上所述,在政府内部管理过程中,有人认为,基层公务员既无权制定政策,也不能整合组织的不同机构,故其最重要的管理目标在于“完成既定工作”。仅仅将基层公务员单纯简化为决策落实过程中的被动的执行者,难免对这一层次大多数人的利益考虑不周。因此,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政府改革过程或内容影响基层公务员的切身权益,但基层公务员群体由于地位限制却无法参与决策;而一旦他们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利益,则可能因此冲击自己在整个组织中的权益与地位,同时也会对整个政府本身有不良影响。
⒈对政府功能调整形成的冲击
从宏观上看,上层决策者当然可制定各种改变政府功能的决策,然而,当基层公务员执行上级要求时,其原有思维、既得利益也将会随之而改变,如果基层人员的思维与利益的调整同改革的要求和步伐相一致,那么,改革将会十分顺利;如果传统思维与既得利益难以调整,那么,上级的各种努力或许将成为徒然之举。即使革新内容十分明确,也不必然意味着基层人员愿意配合,特别当政策内容可能涉及利益冲突时,更是这样。
从微观上看,对机关整体或决策高层而言,改革工作可能是势在必行,然而,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改革却可能意味着失业,工作习惯的改变,工作关系的重塑等,而如果忽略这些细节,表面上看起来会很成功的改革也可能不顺利。
⒉对政府目标调整的冲击
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等的最终意义是将未来政府施政目标重新定位到“精简”、“高效”、“利民”等上面来。不难想象,除了如上所述,达成这些目标的策略或过程会对基层公务员形成冲击外,政府重构目标本身就是对基层公务员功能与地位的挑战。以“精简”为例,当政府为减少运作成本推动组织精简时,基层公务员或政府基层经常成为被淘汰、遣散、重组的对象,这种做法对达成政府整体效率的提升或许是必然的选择,但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则是工作权益和既得利益的重大变动,在没有任何承诺和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出于对本群体的特殊的利益考虑而抗拒来自上级的指挥命令,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基层公务员“忠实”完成上级任务就会出现困难。
(二)对政府权威造成冲击
由于对基层公务员角色与功能定位认识的不足,且缺少规范基层公务员主体的具体法律和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造成上层决策者对这一层级重视程度不够,放松了对基层公务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措施也不力,出现了许多诸如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不正常现象,使现有的法律法规形同虚设。再加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行政事务也涉及到更多的利益主体,需要基层公务员协调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在无法获得上层决策者与法律支持维护自身各种利益的情况下,在监督不力或者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他们就不会从国家和政府机关的最大利益来考量,就很有可能利用手中权力进行“寻租”,牟取个人私利。
如果少数基层公务员滥用权力,不可避免地就会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如果政府无法有效控制这种行为的话,就会使得公民对政府产生失望情绪,造成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疏远,进而为政府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人为地设置认同障碍,最终将会出现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危机。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将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实现产生巨大的冲击。
四、基层公务员作用发挥途径的重塑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各团体与个人、政府与民众共同合作的基础上的,仅仅从理论层面对基层公务员采取负面评价并无助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问题得到解决,我们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使基层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和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就上层决策者而言,应从主观和技术层面改进工作
先分析主观层面。政府内部各层级间的影响并非是“零和”博弈,即上级基于职权虽可要求下级服从,但下级仍然可以以其他渠道影响上级。因为在法律规定和政府自身运行及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基层公务员只是受到“制度限制”,但却不受“制度限定”。尽管基层公务员职责内容是以执行或操作为主,但这并非单纯或机械式的,而是充满复杂性与动态性。也就是说,在基本地位与使命范围内,基层公务员拥有主体性与主动性来影响权力。
所以,决策层应该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不仅要将基层公务员视为与决策者、机关团体或个人相对等的主体,而且重视他们的存在。如果基层公务员在利益上受到重视,并能参与政策的话,他们将更愿意贡献本身技能与实务经验,与高层也会积极合作。
再看技术层面。不同政府层级在事实上代表不同阶层与利益思考,基层公务员也因此必须在不同因素间进行权衡。基层公务员在政府改革中可能产生的抗拒,并非来自变革和建设本身,而是起因于改革和建设对他们的需要和利益所构成的威胁。对此,政府应制定透明并能够被各方所能接受的组织运作规范,来作为区别基层公务员与其他层级或团体的依据,并作为解决与仲裁的机制。对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源头入手,完善基层公务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可能避免出现非理性行为。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此是有所考虑的,如九十三条就规定: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上级机关或者有关的专门机关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4]但这些规定涉及面过宽,我们还应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以及尚缺的单项法规,并对现有的单项
法规在实践检验基础上,依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正、补充,尽可能使基层公务员在改革中的权益得到保障,这样,将会使他们对改革的态度从消极配合转变为积极合作,激发他们勇于接受挑战以及对于改革的认同,从而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对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行为的惩罚与监督机制。在立法过程中,处理好法律条文的系统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对涉及到公民合法权益的条款,尽量要做到明确和具体,加强执法力度,及时对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以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加大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对依法行政的民主监督意识和法律参与意识,鼓励群众对基层公务员进行监督,切实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批评建议权和申诉控告检举权,真正把人们群众对基层公务员的监督制度化、经常化;给舆论监督更大的权力,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报道及时、真实、客观的特点,尽快出台完善保障舆论监督的《新闻法》、《人民监督法》、《出版法》等,最大限度地限制他们对裁量权的滥用,防止侵犯老百姓权利的“寻租”行为的发生。
(二)就基层公务员而言,应从思想、业务能力等方面大加锤炼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公务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大都担负着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重任,是引导群众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其能力建设的优劣不仅影响民心向背、更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在相关权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基层公务员应该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修养与业务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⒈强化理论素养,行动的自觉来源于理论的清醒。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要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杜绝产生损害人民利益的特权思想,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和修养,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深入人心,以实际行动带领人民群众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中去。
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当好知法守法的“示范员”。应该认识到,国家公务员之间,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的公务员手中的权力都是符合人民公意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客观公正地对待上级领导者执掌的公权与自己行使的公权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自己的公职身份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公平待人,对上不卑,对下不亢,公正执法。同时,应该明确,当公务员行使公权力时,就必然受到公开制约,承担因失职渎职等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自觉接受公开的社会监督和法律制约,公正执法才能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才能转变为现实。
⒊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党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迈出的坚实步伐。作为与基层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公务员群体,应彻底破除官本位思想,转变“官念”,树立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真心埋头基层工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面对复杂的工作时,认真克服“服务缺位、空位,管理错位、越位”的弊端,切实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高效服务不断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努力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宽松、融洽的人文环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基层公务员虽然不是公务层级中最重要的层级,但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群体。由于他们拥有最终的执行权,经常直接参与与外界各种利益群体的互动,即使不参加政策制定,他们也可以对政策发挥“促成”或“作梗”的作用。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程度发挥基层公务员的能力和潜力,基层公务员的配合意愿与推动效果,将有可能完全改变我们所要达到目标的内涵与成效。
【参考文献】
[1]陆国泰.人事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3][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12、13、19条、93条)[Z].
第二篇: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文化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重要阵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西方文化产品及其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的强大攻势,我国群众文化工作面临着坚守阵地、谋求发展的新课题。而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群众文化建设,把文化作为全县发展的“软实力”来对待,要求全县树立起“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对此,我们文化馆更是责无旁贷。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县文化馆如何定位自己的作用呢?
一、认清工作职责,把握角色定位
去年国家出台的《文化馆管理办法》中规定,文化馆主要职能是:1.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3.组织并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理论研究。4.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5.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6.指导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工作,为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培训人员,并向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配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7.指导本地区老年文化、老年教育、少儿文化工作;8.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为此,以县城社区和乡镇、农村为重点,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我们工作的角色定位。
二、强化文化馆人才建设,当好文化工作的先锋和排头兵
1.强化人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的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社会感召力。要改革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文化馆目前专业人员还很缺乏,特别是高级创作人才、导演策划人才尤为缺乏,已经影响到文化馆作用的发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使文化馆成为结构合理、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2.强化社会公益功能,加大无偿服务力度。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实际上就是强化社会公益公能,就是文化馆如何面向社会搞好服务的问题。我们要把文化馆的服务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大无偿服务力度,包括服务的面和服务的量,从服务内容到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都要兼顾。要善于更新观念,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进一步充实无偿服务的力量。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群众有各种文化生活的需求,或传统的、或现代的、或艺术的、或娱乐的,文化馆要善于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生活信息,从中列入自己的服务计划,将无偿服务工作作为文化馆业务工作的主体之一。提高服务质量,文化馆要做到主动出击,上门服务,及时反馈信息。无论办班辅导、活动策划、还是展示演出,送戏(节目)下乡,都力求精益求精,真正体现文化馆的整体实力、良好素质和服务水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文化馆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三、狠抓四个强化,发挥一个优势、搞好一个调动
近两年来,我县文化馆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把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狠抓四个强化努力推进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工作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工作。四个强化是:(1)强化精品意识,加强对艺术创作的组织和领导;(2)强化整体意识,发挥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的联动效应;(3)强化人才意识,加大创作队伍的人才培养力度;(4)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艺术创作的工作环境。要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的优势。社区是离退休人员集中最多的地方,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著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要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
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居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美丽的花园、文明的乐园、和谐的家园。
五、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文化内涵
创新社区文化运行机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共建和谐人文环境,是创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社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努力抓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文化环境等基础建设,注重活动内容、形式和需求的统一,不断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搭建居民群众乐意参加的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引导和吸收更多的居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常年开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班。具体方法是:纵向深入、横向拓展、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
第三篇:浅谈老干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老干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老干部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资源、人才资源和社会财富,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创业者和奠基人,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发挥老干部工作,既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老干部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发挥老干部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开发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资源、环境、要素等约束越来越严重,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的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的老干部群体人才荟萃,在他们当中有的曾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有的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实干家,要积极组织他们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发挥他们人缘广、关系多的优势,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引进人才、技术、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二、注重发挥老干部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及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
1、在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做好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时,可以通过他们把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传递下去,又把群众的愿望和诉求更好地反映上来,使之成为畅通社情民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的重要载体。
2、可以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做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在基层。老干部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咨询点拨,帮助基层干部增强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活力、处理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推动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街道建设,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3、可以组织和引导他们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等等。
4、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家庭中的作用。发挥好老同志在家庭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引导和教育好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和谐幸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穿老干部在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家人。
三、要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我们党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和谐伟业。广大老干部在宣传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
辱观、关心和教育下一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因为,广大老干部在长期的革命生活中铸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作风,让这样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讲传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讲奉献,是最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向心力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实践中,一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老干部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他们深入到街道、乡镇、学校、社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利用各类宣传教育阵地,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讲光荣历史、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长期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二要继续组织广大老干部积极参与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以“知荣辱,树先锋”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三要继续鼓励和支持他们进一步当好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良好社会风气建设的监督员,努力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献计出力。
四、发挥老干部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老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党性观念强、政治经验丰富,在党内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一是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他们给广大党员上专题党课或现身说法以及开展一些督导巡视等方式,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新上任的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宗旨意识,自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二是可以继续组织部分老干部参加干部监督员,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要注意多听取老干部的意见,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
得砖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三是可以继续组织部分老干部参加党风监督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行使党内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自觉反腐倡廉,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总之,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和谐集体、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这既是给老同志们提供了发挥余热、为社会再作贡献的机会和平台,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与要求,这不仅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第四篇:探讨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探讨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为建设大民政、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指明了前进和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目标,民政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富有挑战。应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为基本方针,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福利服务、牢固的军民团结和规范的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首先,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来看,民政工作在社会民主进程中是探路先行者。在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政部门虽然是有些工作的指导机构,但是在指导和落实居民直选自治组织、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社区建设等方面责任重大,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政工作推行民主政治方面发挥着重要地职能作用。
其次,从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来看,民政工作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不断协调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而民政的大量工作正是协调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和作用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的社会。体现公平就要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而民政工作所担负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直接具体地发挥着维护稳定、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责任。
三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彼此友爱的社会,民政工作在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民政工作在力促诚信友爱方面所从事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慈善募捐、婚姻登记、老龄工作、弃婴收养、敬老院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力促社会诚信友爱的重要作用。
四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来看,民政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人要素的主力军。和谐社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促进必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协调机构的发育、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和运行有序。社会活力来自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性机制的有效作用。创业、创新、创造是社会活力的来源。而民政工作所从事的民间组织管理、社团管理、行政区划等工作直接与构建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息息相关。
五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来看,民政工作在规范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民政工作所从事的殡葬和婚姻管理倡导的移风易俗等,毫无疑问的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
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以民为本,为民解围”的工作理念。
二、以“求真务实”为要求,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以“自身建设”为手段。首先要加强各级民政领导班子建设;其次,要加强民政职业道德建设; 第三、要改革民政工作方式;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手段。
四、在具体职能工作中体现为:
1、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完善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体系。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通过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消除社会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
2、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措施,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配套、衔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功效。一是健全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在提高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推进和完善“分类施保”,确保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针
对特困群众看病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打官司难等实际问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建立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特别是针对当前很多家庭“因病致贫”的问题,完善大病救助办法。二是建立和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为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探索建立重大灾情预警制度,落实各级政府救灾应急预案,加强各级救灾装备建设,举行多种形式的救灾演练,提高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能力。同时适应形势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应对自然灾害救助,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非自然和人为重大灾害的预警和应急能力,使灾害和损失降低到最小。三是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为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健全覆盖全市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形成以市社会捐助中心为龙头的社会捐助网络。发挥各级慈善组织的作用,打响“慈善”品牌,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慈善活动。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依法救助、主动救助,并发挥救助管理站的教育功能。
3、进一步加快创新和改革,完善拥军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由于优抚安置工作做为一项政治任务,影响着部队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举爱国拥军的旗帜,创新工作机制,搞好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双方的科技、文化、卫生等优势,加大军地互解难题、互办实事的力度,促进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安置工作的改革,拓宽安置渠道,实行安置任务有偿转移和鼓励城镇退役
士兵自谋职业。
4、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完善社会福利服务工作体系。社会福利水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围绕老年社会福利工作,从城市到农村都要建立基本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应该围绕已建成的“老年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如何更好的运转。建立起“星光老年之家”的有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争取把好事办好。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在对现有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检查认定、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新路子,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整体水平。针对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做好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试点工作,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
5、加强规范化建设,完善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体系。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是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一是社会团体和民非企业数量要增加;二是种类要比较齐全,业务范围要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公益、慈善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布局应愈趋合理,逐步形成层次不同、区域有别的发展格局;四是功能要不断增强,民间组织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拓展业务规模和服务领域,完善自律规程,提高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增强自我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
6、另外,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主要是加强对婚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引导规范群众殡葬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墓管理,加强殡葬用品市场监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工作,加强地名规划,逐步推行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制度,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努力为经济文化活动和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篇:浅论人大代表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浅论人大代表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金若水
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他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的推动者。作为人大代表,就应该主动担当好角色,围绕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积极履职,有所作为,要把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为重要履职内容,要在“三个一”上下功夫,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
一要在推动民主发展中发挥作用。人大代表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积极作用。认真参与和推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认真参加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评议和执法检查等活动,积极参与大政方针的决策,积极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着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
二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作用。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会带来一些经济利益的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大代表要支持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要带头向群众宣传国家法律,提高群众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使党委和人大常委会的决策部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意志;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人的思想特点开展群众工作,引导群众通过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三要在建言献策上发挥作用。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关政策,人大代表要结合实际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为这些政策的实施提供科学性、建设性的建议,以促进党的路线方针能够得到正确的贯彻执行;要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积极寻求让全体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发展硕果的对策和办法,最大限度地谋求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均等和平衡。作者单位: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