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路稽征所推行公开办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推行公开办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根据中纪委关于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和对党风、政风、行风建设的参与权、监督权及裁判权真正交给群众的要求和上级的部署,公路规费征收行业推行公开办事制度2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得到改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廉洁白律的意识得到提高:职工群众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水平得到提高:车户对法规政策的了解,对依法行政的认可程度和自觉缴费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大家普遍认为公开办事是“推进民主大门的金钥匙,疏通干群关系的主渠道,保护基层干部的防腐剂,维护群众利益的护身符,促进事业发展的助动器”。2年来的实践证明,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是一个“阳光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的开展还不平衡,有的单位的领导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主动性不够,公开力度不大,影响公开质量的提高:有的单位公开办事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上。总之,推行公开办事的制度还不扎实,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认真地改进。
一、推行公开办事制度不扎实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一〉主要表现是:
1、思想不到位。有的领导干部没有负起“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工作由经办人员傲,具体“囚不气即不闻不问、不研究、不分析、不改进。
2、公开不到位。公开内容避敏感,就一般:公开办事结果多,公开决策过程少,事后公开多,事前公开少:有的半公开,假公开,内容不真实,不完整:有的还停留在程序性的公开和形式上的公开:有的没有公开栏,有的把公开栏搞成陈列柜或功德栏。
3、内容不深化。公开内容仅停留在上级文件的总体要求上,没有结合单位的工作实际,群众关注的热点和情况的变化不断深化丰富和拓展延伸公开内容。
4、监督不到位。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公开的情况是否真实,是否存在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应由那个机构逐级进行检查考评、分析反馈、监督整改或责任追究都不明确,有的制度不健全,有的无章可循。所以,公开的内容象”走马灯“一样,一次次成为过目云烟或一次次无人过目。
5、群众参与监督意识不强。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群众对公开内容有异议的,或发现有重大问题不敢或不愿提出意见和建议,认为提不提反正一个样。
(二)主要原因是
1、认识不足。管理层对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是具体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l不足:是反腐倡廉有效措施的认识不足:是推进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不足。
2、决心不大。领导干部对公开办事制度心有疑虑,宏观驾驭能力不强或有私心,怕公开会削弱单位内部管理,影响领导权威或触动伤疤,对人、财、物等权力运作情况遮遮掩掩,怕拨出萝卡带出泥。总之,决心不大,心有疑虑就是政治性不强,立党为公观念淡薄的具体表现。
3、机制不力。公开工作还没形成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还没有完善监督机构和工作机制:还没有纳入党政议事日程。因此,如何抓监督、抓落实、抓深入、抓拓展得不到组织上和措施上的保证。根据上述情况,对推;公开办事制度必须从思想上、机制上、措施上等问题进行再认司识、再研究、再部署、再落实。笔者认为,应着重解决如下问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对推行公开办事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首先,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的重大课题。我们党要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推行飞开办事制度,一方面把各级各部门的行政行为和群众关心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予以公开,认群众知晓,认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的行政行为在广腾遭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参予下,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使各项重大决策建立在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妥善解决一些棘手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部门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其二,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要求政府各级部门要依法行政,提供良好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服务: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要求政府各部门要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的环境,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要求政府各级部门要高效、廉洁、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推行飞云开办事制度,把法规、政策让群众和服务对象知道,不但能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在法律范围内从事经济活动,而且促进机关依法行政,确保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把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结果都让服务对象知晓,不但能有效杜绝暗箱操作、办事不公的现象,而且促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改善和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如车户和群众知道了规费政策、办事程序,执法程序,处罚结果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就会自觉配合行政行为,省走弯路,减少与行政的矛盾,违章者也能较大程度地认同处罚。同时,反过来也懂得依法监督行政行为,执法者也能增加自约意识。其三,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本着便于群众知情和监督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形式,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公开,群众可经常地了解各级各部门将要干什么,正在干什么,效果如何,从而积极、及时提出自己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这样体现对行政作为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从而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它对于促进依法行政,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从当前腐败现象的分析,腐败问题大都出在权力运行的集中点、体制转换的交汇点、实施监督的乏力点、政策法规的滞后点、人财物需求的关节点。推行公开办事制度,其实质就是把权力的运行过程公开,提高透明度,把干部行政行为摆在人民群众面前,为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对权力进行监督开通了一条渠道,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最广泛最直接的监督机制,有效防止权力滥用,让那些不能干的事干不成,使腐败无藏身之处,达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三扎实即时制阳在实践叫解决川题的目的。
(一)必须解决好拓展、深化和规范问题。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要围绕公开内容是不是有利于方便群众和社会监督这”两个着眼点“,公开内容必须与群众的利益密切:必须是职工群众和社会车户普通关注的热点阅题:必须将办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开等”三个原则“,比如说:清理”大吨小标“、费额的政策性调整、办理减免征和包缴、处罚程序和结果,告知昕证,复议和诉讼的权利,各个时期事关职工重大切身利益的决定,单位各童时期有关制度,方案的出台或修订,等等事项的公开和公开的形式都要下大力气抓拓展,画深化和规范,使之更有成效,更有生命力。
第一,拓展,就是要使公开的范围延伸,使公开的内容丰富。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公开那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状况变化和政策调整,以及各项改革的深化,群众关注的热点也随之变化。要从实际出发,以变应变,不断深入群众,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纳入公开的范围中来,才能使公开工作更切合实际,更符合群众的要求,更具生机活力。公开的方法方式上也要不断地改进,有条件的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采用电脑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开发政务公开网站和局域网上公开等,方便群众,科学管理。
第二,深化,就是要把公开工作引向深入,向更高层次发展。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变革,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工作模式转变为开放的工作运行模式,创新原有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如果把推行公开办事制度仅仅当作简单的工作方法改进,不在机制和管理上大胆变革,寻求突破,这项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要有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与公开办事制度相适应的、高效廉洁的行政运行机制,形成配套完整的公开办事制度,使公开办事制度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切实推行公开办事制度向更高层次发展,不仅要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结果,还要把决策制定、决策执行过程等都纳入公开的范围,为群众参政议政,了解行政行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三,规范,就是要把公开办事工作推向经常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对推行公开办事工作进行规范,要在抓好公开内容,公开时限,公开程序、公开形式的规范操作。抓好专门部门开展的督促检查指导。同时对一些上级还没有具体明确进行规范的公开项目,也不能消极等待,要组织力量,加强调研,摸清本部门公开的特点和规律,加以规范。条件成熟的要分别按程序出台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公开办事的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逐步使公开办事工作走上法制化。
(二〉必须解决好工作机制和加强领导的问题。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要确保这项工作扎实开展,取得成效,健全工作机制是关键,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是关键。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公开办事工作不是哪一个系统的局部任务,也不是哪一个部门自己的事情,而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而它在一个行业里的公开办事和监督检查工作中,各部门之间就有主办、有协办、有牵头办等工作,要切实按照、”党委领导、行政主抓、部门落实、纪委监督、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它纳入整体工作部署中,实行分级管理,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各级党组织和各级行政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按照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公开办事工作,真正做到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营造一个领导重视,部门自觉,群众积极参与的公开办事工作的良好氛围,使公开办事工作不断深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二,要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推进公开办事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近年来,公路规费征收行业在推行公开办事制度的实践中,根据面对职工群众和面对社会车户群众的服务特点,探索和创造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如: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办公,在收费大厅内公开收费政策标准,公开办事指南和程序,公开违章处罚标准和处罚结果,公开社会承诺事项,公开规费政策,亮牌服务常设立咨询台,热心为车户解疑释难等等。在行业内部中也设立了办事公开栏,公开各部门的管理情况,包括各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各种财产的管理情况,各项职工福利的分配情况,各种奖惩、任兔,先模的评定和情况,各种计划、总结和重大规章制度的出台和落实情况等等。比较充分地把单位的行政行为,干部的权力运行,日常管理情况摆在广大车户和职工群众面前,接受社会监督和职工群众的监督。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和学习。同时要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方面,落实改进的办法。使公开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巩固和发展已有的成果,推进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履行职责的基本制度和工作方式。
第三,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公开办事制度的落实。搞好监督是落实和深化公开工作的关键一环。各级党政既要抓好公开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工作,更要下大力抓好监督检查和落实工作,把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贯穿于公开办事的每个环节。当前,实行公开办事制度的部门和单位都设有举报箱、举报电话、意见薄,聘请社会监督员,有的还成立了监督小组。但关键是如何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取信于民,使公开工作取得实效。一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检查。把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把经常性与专项检查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为此,党风廉政督查组和各级党组织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二要严肃责任追究。要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对在推行公开办事制度中工作不力,消极应付的领导,要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公开曝光,公开责令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搞半公开假公开,以及出现打击报复、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等违纪行为的干部,要坚决从严查处,给予党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要坚决依法查办,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单位领导实施责任追究,并取消先进单位文明行业评选资格:对公开内容中暴露出来的一些违纪违法行为,要认真分析研究,相应作出批评、整改或追究责任。组织人事部门要把落实公开办事工作的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公开办事工作监督检查、考核评比档案。三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利用有关媒介和舆论阵地,加强对各级部门实行公开办事制度工作进行监督,宣传先进、抵制歪风,弘扬正气,在行业中营造一种有利于推行公开办事制度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集体合同推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集体合同推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集体合同,是指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书面协议。本文从集体合同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词:工会组织;集体合同;集体合同制度
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是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的重要内容,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冲突的有效手段。但是,集体合同制度在推行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一、集体合同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合同的实际主体缺失 集体合同的主体是全体职工而非工会组织,工会只是经过法律授权和遵从本身的职责,享有和履行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的权利和义务。但在实践中,一些工会并未摆正自己在集体合同中的法律地位,颠倒了主次关系,出现职工对集体合同毫不知情,工会自己全权确定协商代表和内容,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且签订后不向全体职工公布结果。这种主体的错位为集体合同的全面履行埋下根本性隐患。
(二)集体合同形式化现象严重 集体合同在我国的历史不是很长,未能积淀成为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安丘市企业的一份实地调查表明,不管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业、社区,干部职工对集体合同制度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以为就是劳动合同。在实践中,集体合同制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完成任务指标多,出现职工自身需要少;集体合同条款虚的多,实的少;集体合同的内容从法律法规规章中摘抄的多,反映企业和工会谈判成果的少;知道签订了集体合同的多,知道进行了集体谈判的少;集体合同生效的多,向全体职工公布的少。这导致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对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利益实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三)职工很难进行平等谈判 由于职工代表本身就是打工者,受制于企业方,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很难理直气壮地同企业平等谈判、签订集体合同。职工代表多数未经过集体合同方面的知识培训,对法律知识不够精通和了解,对集体合同的签订不够熟悉,常常机械的按照企业方的安排应付了事。另外,集体合同在一些企业存在落实难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
二、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探析
(一)对集体合同制度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认为签订集体合同是给自己身上套枷锁,束缚自己的手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这给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带来阻力;一些职工法制观念淡薄,只关系自己的工资待遇问题,关心自己的职务提升,而不积极签订集体合同。这种认知的缺失是影响集体合同制度推行的首要问题。
(二)集体合同制度推行缺乏动力 我国集体合同制度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指标分派、文件下达、限期达标的方式,渐渐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为这样的集体合同制度不是源于职工的需求,而是为完成上级的指标和任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哄而上和形式主义。这样使集体合同制度推行缺乏原动力,职工的力量不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集体合同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集体合同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而我国现有集体合同制度的一大缺陷正是在于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相关法律条款缺乏对集体合同签订情况的刚性规定,留有选择余地,从而为企业拒绝签订集体合同留下空隙,对全面推行集体合同制度造成困难。二是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法律。相关法律缺乏一致性,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经营者和企业职工代表各执己见,负有督促职责的工会更是左右为难,造成形式上签订了集体合同,却存在着隐患。
(四)对集体合同制度的理论研究不够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组织及职工代表具备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经济学、法律学以及谈判技巧。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和相关人员,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研究不充分,相当一部分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还存在着业务不精,表达不强和协商过程简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集体合同制度的深入推行。
(五)对集体合同制度推行情况监督不到位 对于已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虽然大部分成立了集体合同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的监督检查组并没有履行督查的职责,有的甚至纯粹是一个空壳子,根本不曾履行职责,造成集体合同虽然签订,却未能真正执行贯彻,沦为空谈。
三、推进集体合同制度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工会的独立性与代表性 工会在劳资双方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是多元的,如劳动权益的监督者、集体谈判代表者等。但由于工会的独立性不够,无论相对于企业、还是相对于政府,都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平等协商失去了平等的要义,附属性产生了服从的意识,协商必然流于形式,影响我国集体协商作用有效发挥。因此,作为集体合同的主要要约方,工会应当保持在劳动关系中的主体身份。
(二)健全平等协商机制,确保集体合同的公正性 集体合同是工会代表企业全体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方式订立书面协议。平等协商是签订集体合同的必经程序,双方只有本身地位平等,才能顺利签订集体合同并实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劳资双方地位上的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参加协商的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协商有依据,谈判有信心,协商谈到点子上,说话说到关键处。
(三)完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依法维护职工的权益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从宏观上讲,就是健全的法律法规。保证集体合同制度得以推行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由于《集体合同法》没有列入近期人大立法规划,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应根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依据《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有关集体合同的相关精神,制定《集体合同条例》,解决《集体合同规定》这一部门规章法律层级低、效力弱的问题。
(四)强化培训教育 要提高工会干部的综合素质,解决工会干部“不会谈”的问题。工会干部谈判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集体合同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提高工会干部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通过采取办班培训、深入基层授课等形式,提高工会干部素质,使工会干部在协商中能谈、会谈,能够充分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
(五)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的全体职工都有约束力。集体合同生效后,可通过建立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通报,加强劳动争议调处工作等办法,推动集体合同的落实。企业行政和工会双方应按照代表人数对等的原则成立集体合同联合监督检查机构,对集体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同时根据职工反映的问题,对集体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协商等方式加以解决,以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集体合同法律问题研究》李文军.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2]《推行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研究》张润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3]对集体合同制度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J].李晓春、孙双星,北京劳动,1998年.
第三篇:洞头县公路运管稽征所政务公开告知材料
洞头县公路运管稽征所政务公开告知材料
(机动车驾驶培训业户)
机动车驾驶培训业户开业
许可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2004年国务院令第406号)
申报条件:
1、一类培训业户,应具有50辆以上(含50辆)教练车并符合《浙江省汽车驾驶员培训业户开业基本条件表》(见附表)中的有关要求。可从事各类车型驾驶初学、增驾、非职业转职业、驾驶员职业技能鉴定和教员执教上岗培训;
2、二类培训业户,应具有20辆至49辆(含20辆)教练车并符合《浙江省汽车驾驶员培训业户开业基本条件》(见附表)中的有关要求。可从事除大客车和无轨电车以外的各类车型驾驶初学、增驾、非职业转职业、驾驶员职业技能鉴定和教员执教上岗培训;
3、有合法的法定代表人及完善的章程、健全的教学管理和经营管理机构;
4、教练场地和停车场
①有固定的教练场地,租用的场地应当有签定三年以上的合法有效的租用合同和出租方土地使用证明;
②教练场面积按每车位200平方米核定,但总面积不得少于:一类10000平方米,二类4000平方米。
5、教室与维修车间
①理论课教室与维护、排故教室须单独设置,教室应满足教学的要求,采光、通风、照明良好,安全、消防等设备、设施须符合有关规定;
②理论课程教室学员人均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单个教室最大容量不超过60人,并备有必要的教学用具;
③维护、排故实习操作实验室应配备排故发动机台架、主要教练车型的拆装用整车、教学挂图或示教板,备有电教设备和与统编教材配套的驾驶、拆装、维护、排故等电化教学录像(VCD)片;
④培训业户须有100平方米以上的维修车间,并配有小修和一级维护作业项目所需的设备和维修人员。
6、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
①各类培训业户须有相应的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
②住读生宿舍人均建筑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上;
③食堂人均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上;
④有内部浴室。
7、教练车辆
①教练车辆技术状况必须符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97)规定的安全技术要求和《汽车技术等级评定标准》(JT/T198—95)规定的二级车标准以上;
②教练车辆必须安装相应的副制动器、副方向盘(大客)和其它安全防护装置,驾驶室车门两侧必须喷涂培训业户名称和自编号; 货车教练车车厢必须配装车棚、固定的座椅和上、下扶梯;
③大型教练客车车长8cm以上,轴距3.9m以上;大型教练货车车长6m以上,轴距3.6m以上;小型教练车辆,车长3.3m以上,轴距
2.3m以上,轮距1.3m以上;
④教练车与学员人数配备比例:大型汽车每辆配备学员人数不准超过8人;小型汽车每辆配备学员人数不准超过6人;其他机动车按车型和驾驶操作小时计算配备学员人数;
⑤培训业户必须按教练车总数的10%配备机动教练车。
8、人员
①培训业户分管教学的负责人必须具备汽车专业知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等级岗位证书及三年以上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资历。
②驾驶操作训练工作的负责人须具有汽车专业二级实习指导教师以上技术职称或高级技术等级岗位证书;
③教员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行资格审查,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核发《教员准教证》。教员须持《教员准教证》执教; ④理论教员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本专业教学能力;每人任课科目不得超过2门;
⑤维护、排故实习操作教员须具有汽车驾驶或维修专业技校毕业以上学历、二级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或中级以上技术等级岗位证书;
⑥驾驶操作教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汽车驾驶基本理论知识及教学能力,并持有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 ⑦大型货车驾驶操作教员,除第八条六款要求外,还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等级岗位证书,5年以上驾龄或10万千米以上安全驾驶资历; ⑧大型客车驾驶操作教员,除第八条六款要求外,还须具有中级以上技术等级岗位证书,7年以上驾龄或15万千米以上安全驾驶资历; ⑨培训业户须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
⑩以48—64位学员为一教学班,配备一名班主任。
9、教学管理
①使用省交通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
②有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实施计划、授课计划、教练计划等)、学员学籍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车辆维修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教员档案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考核制度等;
③安全、保卫、消防符合有关规定。
10、经营性教练场
①具备容纳100辆以上教练车辆同时教练的能力;
②具备5千米以上教练道路,车辆密度20辆/千米以下。道路标准四级以上,并具有上下坡道、弯道和桥梁。各类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齐全有效;
③具备40个以上穿桩车位,每一个车位大型货车350平方米以上;大型客车400平方米以上,小型汽车250平方米以上; ④具备必要的办公用房和生活设施。
11、资金
①一类培训业户和经营性教练场必须具有二十万元以上流动资金,二类培训业户和经营性教练场必须具有十万元以上流动资金; ②各类培训业户在开业时必须出具合法的资信证明或资金担保书。附表:
浙江省汽车驾驶员培训业户开业基本条件表
申报材料:
1、《浙江省道路运输行政许可申请书》一式二份、《浙江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基本情况登记表》一式二份;
2、工商行政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登记核准通知书;
3、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文本: ①学员管理制度; ②学员学籍档案管理制度; ③教员管理制度; ④安全管理制度; ⑤车辆管理制度; ⑥财务管理制度; ⑦后勤管理制度; ⑧教学设备管理制度。
4、必要的教学车辆(车辆行驶证或购车发票)和其他教学设施、设备、场地的有效证明(租用的须提供有效期三年以上的租用协议和出租方土地使用证明);
5、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教练员名册和相应的学历及技术等级证明、教练员证(提供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和聘用合同;
6、健全的培训机构;
7、消防验收证明。
承办程序:业户向县行政审批中心交通窗口提出申请→材料审核→窗口受理→实质审查(现场核查)→普通许可,核发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许可证。
收费标准:经营许可证工本费10元/套[浙价费(2004)331号] 承办时限:5个工作日
受理窗口地址:洞头县行政审批中心(县新城区新城大道)联系电话:63388158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试点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在参保模式、筹资水平、补偿模式、支付模式等方面的设计上都还存在着缺陷,导致了试点中出现农民参保不够积极、基金风险保障不足、财务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和解决对策,从而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成效;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46619亿元,人均GDP超过2456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和我国既定的战略部署,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人均 3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已进入到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近10亿农村人口至今还极度缺乏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早在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任务【1】。从2003年到2007年,国务院连续四次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四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农村合作医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并尝试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点、运行状态、存在问题等。通过对现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条件和效果的分析,结合部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关键问题和障碍,提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对策。
I.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的成效:
新农村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的重要形式,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张的一向重大指导创新。从总体上看,新农村指导进展顺利,运行平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开创了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的共赢局面。
一是覆盖面不断扩大。2003年,全国只有333个县(市)开展试点,8000万农民参加。到2009年,全国已有2716个县(市、区)建立了新农村制度,覆盖了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参加合作农民8.33亿,参加率达94%。二是筹资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参加农民人均筹资标准为30远,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提高到50元、100元和150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参合农民的人均补贴标准从10元分别提高到20元、40元和60元,并对东部省份参合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助。全国新农民基金规模从2003年的40亿提高到2009年的94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约270亿元。
三是统筹基金支出比例逐年增加,参合农民受益面和收益水平不断提高。统筹基金当年支出比例从试点初期的65%提高到2009年的97.73%,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参合农民当期收益。2009年参合农民收益7.59亿人次,住院补贴受益面7.44%,比200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政策性住院费用保险比例已达到55%。四是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条件得到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不断提高。II.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因素制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造成筹资困难的原因,一是缺乏集体经济的支持;二是农民交纳合作医疗有关费用的积极性不高,要么因经济贫困没有能力交纳;三是农村县乡政府普遍财源不足,不能及时足额补偿农民的医药费。在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地方政府投入较为困难,各种硬件设施建设以及人员、办公等经费十分紧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难度大。
2、监管机制不健全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医疗机构开大单、乱检查、开贵药、有意拖长住院时间,一些药品报销后仍高于医药公司的价格。一些不法药商还会同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把一些过期药和被污染的药品收起来销往农村,再加上流向农村的其他假药泛滥。
3、农民缺乏信任感
农民对政策缺乏信任感。主要原因,一是几度沉浮的合作医疗留下的阴影二是一些地方政府把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是“多龙治水”的管理局面,影响农民对政府政令统一性的信任。
其次是农民对地方干部缺乏信任感.主要原因,一是干部对农民的承诺长期不能兑现二是一些干部在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时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甚至粗暴,诱发对立情绪;三是个别干部的腐败行为败坏了基层干部的群体形象;四是干部和群众在费用报销等卫生资源利用上不公平,引起农民心理不平衡。
4、医疗服务需求方的“逆选择”
在当前行政强制力弱化的条件下,农民有了较大的选择权,其结果是要么不参加,要么退保。如果低风险保户(年轻和健康的人)首先退保,那么合作医疗经费就将开始亏损,接下来就可能需要提高筹资标准。这会进一步促使低风险保户退保,这样保险计划开始逐步萎缩,最终瓦解,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由于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自愿性保险制度几乎都难以持久。
5、法制建设滞后
目前,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对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进行规范,使农村许多地方的合作医疗制度推行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很容易随着当地领导的主观需要而变化。同时,在国家没有立法的情况下,出台的地方性规定和政策对政府和受保人都不具有硬性约束力,在实践中缺乏权威性,随意性大,合作医疗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三方之间无法建立契约(合同)关系,当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申诉无门,也影响了农民参加的积极性。
6、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值得再推敲
首先,以大病为主的保障容易诱发逆向选择,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其次,现行筹资水平难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再次,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此外,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
7、筹资困难和运行管理费用过高
农村基层卫生干部在合作医疗发动之初,为了达到上级规定的参合率,费尽了周折,在一些试点地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标甚至是一个一个谈出来的。农村农村绝大部分县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口,且农村居民居住相当分散。合作医疗经办机构面对千家万户,健康状况差异很大且记录有限,县政府在组织管理能力上凸显窘迫,管理成本之高难以负荷.1、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重点以发生在周围的医疗费用报销典型事例,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广泛宣传活动,让新农合制度深入人心,不断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形成自觉参加新农合的行动。同时在进一步优化住院费用补偿方案的前提下,在财政补贴提高、基金规模扩大的有利条件下,切实扩大药品、检查可报范围,提高该类药品、检查的报销比例。积极探索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大额门诊补偿制度的可行性,提高农民的受益面,切实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使更多的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2、要建立与医疗费用自然增长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不断发生改变,新农合要建立起一个稳定的长期筹资机制,能够适应物价上涨、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导致的医疗费用增长,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从而确保合作医疗制度的平稳运行与持续发展。
3、加强合作医疗参合人员信息、业务数据等的管理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和完整,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服务工作,合理安排、使用医疗基金,使参合农民真正得实惠
4、各医疗机构要清楚了解新农合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推行的一项“民心工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因此要树立以民为本的信念,实实在在降低农民就诊的医疗费用,提高保内费用比例,让农民得到适宜、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为民、利民和便民。
5、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确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准入、退出制度,要制定好新农合基本用药和诊疗服务管理目录,严格规定目录外药品和诊疗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努力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防止乱收费、不合理用药、重复用药检查等一些不正当的医疗行为侵蚀了新农合健康成长的基石。
6、有效整合卫生资源,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有利时机,改善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城市卫生系统支援农村的政策,将城市卫生资源合理调配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就医提供价廉、质优、便捷、高效的服务。
7、必须做到整个过程信息的公开化,确保农民的知情权,使农民能够对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应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业务统计数据进行公
公开公示,促进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从而使农民能够理性地选择。
8、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收益率。一方面在确保足额发放参保农民医疗费用补助的基础上,对基金的沉淀金额进行合理运作,转为各个期限的定期存款,使基金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应积极向上级反映以争取新农合基金能够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优惠利率计息,切实提高基金的报酬率。
总而言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试点至今已有四五个年头,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可能是具体的管理和执行的原因,有些就只能从制度层面寻找原因了。我相信,只要坚持把农民权益放在首位,以科学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农合制度及运行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定会得到农民的热情参与,一定会受到农民的赞赏及真心拥护。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政府在农村实施公共卫生职能和提供最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主要制度安排,能否走出传统合作医疗“起步——发展——衰落”的循环周期,并非完全取决于农民的认可与参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决心、支持的力度以及政策的导向。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我们的政府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职责,真正让农民健康得到应有的保障。政府应当把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和稳定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和分配政策对卫生资源进行总量和结构调节,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第五篇:民政所办事公开制度
一、工作职责 民政所办事公开制度
(一)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民政局的业务指导下,大力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及各项方针政策,把各项民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明确工作方向,提高工作水平,正确处理镇政府中心工作和民政工作的关系,当好领导的参谋。
(三)负责解决好全镇军烈、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切实搞好拥军优属工作,深入农户,了解群众的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民政对象家中,使民政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四)及时了解灾情,向上组汇报、为灾民排忧解难,充分体现社会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五)坚持实事求是发放的原则,及时发放救灾救济、社会救济款物,做到专款专用。
(六)归纳一好办事公开资料,使其条理化、制度化、做到季度一小结、年中一总结、年末全面总结,使民政工作规范化。
二、办事依据:
依据《婚姻法》、《河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条例》、《残疾人保障法》等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县委、县政府、县直有关部门及镇党委、镇政府指示精神。
三、办事程序(详见办事公开流程)
四、服务承诺:
1、按镇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要求,承办镇民政事宜,做到及时、准确、热情。
2、因渎职、失职造成后果的按县、镇政府责任制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监督电话:6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