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G108和G205国道改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G108和G205国道改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交公路发[2011]264号)
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
为做好“十二五”干线公路改造工作,部决定将G108和G205国道作为示范工程,以总结经验,指导全国干线公路改造工作。为保证示范工程顺利实施,在前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部制定了《G108和G205国道改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总结工作经验,确保示范工程取得实效,以便在全国推广。
交通运输部
二0一一年六月一日
附件:
G108和G205国道改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十二五”期间,部将组织开展以“五射六纵四横”15条国道为重点的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加快路网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干线公路综合服务水平。为探索总结干线公路改造经验,更好地指导全国干线公路改造工作,部将G108国道和G205国道改造作为干线公路改造示范工程,并组织专家组进行了调研,广泛听取了沿线省份的意见。为保证示范工程效果,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G108国道总里程3272公里(不含市政管养段90公里),途经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6个省(市)。其中:一级路745公里,占23%;二级路1712公里,占52%;三级路419公里,占13%;四级路369公里,占11%;等外路27公里,占1%,全线除四川省境内有75公里的砂石路面外,其余均为沥青或水泥路面,优良路率60%。
G205国道总里程2904公里(不含市政管养段19公里),途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8个省(市)。其中一级路968公里,占33.3%;二级路1768公里,占61%;三级路167公里,占5.7%;另有1公里四级路。全线均为沥青或水泥路面,优良路率72%。
目前,两条国道部分路段均存在通行能力不足问题,特别是省际交界路段和等级不匹配路段拥堵严重,路况水平偏低。同时,一些路段安全保障设施不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不够,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规范,穿越城镇路段脏、乱,差问题突出,路域环境较差,服务设施数量明显不足。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推进、五个提高”开展干线公路改造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建设。即:以构建“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环境为中心,推进决策科学化、技术进步和管理规范化,提高公路通行能力、路况水平、安全水平、出行服务水平和公路文明水平。通过示范工程实施,引领今后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发展方向,使公路交通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
示范工程实施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立足需求,科学决策。注重全线整体改造,突出规模效应。根据实际需求,科学确定大中修和改建等级,重点提高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对改建为一级公路的项目,要严格执行《关于规范和严格控制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改建为收费一级公路的通知》(交公路发[2009]34号),原则上不新增收费公路项目。
--合理定位,因地制宜。结合不同路段的功能定位和特点,对示范工程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提级改造的,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质和环境特点,严格执行节约用地的有关要求,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并做到公路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路面改造的,要大力推广绿色环保技术,积极开展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加强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行业建设。
--存量挖潜,确保质量。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线路,集约节约利用各类资源的基础上,确保改造后公路的技术状况、技术等级、管理及服务设施适应远期交通和公众出行需求,避免改造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复建设问题。同时,要着力提高设计质量和工程质量,确保改造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合整治,注重长效。要坚持路内、路外综合治理,主体工程和沿线设施同步开展,硬件和软件服务水平同步提升的原则,全面提高公路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下大力气抓好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并建立长效机制,以全新的路容路貌体现示范工程的效果。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G108、G205国道进行改造,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为全国干线公路改造工作提供实体示范工程,引领未来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发展方向。
(二)具体指标。
1.通行能力方面:全面消除拥堵路段(V/C≥1.0),省际交界路段公路技术等级基本匹配一致。G108国道通过改造全部达到三级及以上公路等级标准,并消除18处等级严重不匹配路段; G205国道通过改造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公路等级标准,并消除 35处等级严重不匹配路段。
2.路况水平方面:全线路面技术状况(PQI)达到85以上,优良路率达到90%以上,无次差等路。经过改造的路段路面技术状况(PQI)达到90以上。
3.安全水平方面:公路安全保障设施齐全、完好率达到95%以上,消除现有四、五类桥梁及A类隧道,基本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4.出行服务方面:增设必要的停车休息区、卫生间,加强养护道班(工区)建设,使之具备应急处置和社会服务功能。对沿线标志标线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指路标志体系,重要路段增设可变情报板,及时发布公路出行信息,基本满足公众出行对服务设施和出行信息的需求。
5.路域环境及绿化方面:可绿化路段绿化率达到100%,使公路与周边环境和景观相协调。路域环境达到“八个无”,即:交通标志前后500米无广告,无违法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无违法搭接道口和占用挖掘公路,无违法跨越和穿越公路的设施,无违法非公路标志,路基路肩边坡无非法种植物,无摆摊设点和打谷晒场,公路用地范围内无堆积物。
6.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方面:路面旧料回收率达到95%以上,循环利用率达到50%以上。与2010年相比,实现万元养护工程主要资源消耗节约30%以上。
四、主要任务与要求
(一)推进决策科学化。
1.科学确定升级改造措施。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老路,合理确定技术指标和升级改
造措施。对于山区路段,应考虑地形和地质条件,合理确定改造措施,对技术指标达不到技术等级要求的,应通过限速、增加警示标志等方法,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确需进行拓宽改造的,应避免大填大挖。
2.建立科学养护决策制度。建立包含路况检测与评定、养护标准设定与需求分析、养护方案比选、规划与计划编制4个关键环节的养护决策制度,大力推进预防性养护,初步实现在最佳时间,对最需养护的路段,采取最恰当的养护措施,提高公路养护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养护资金使用效率。
3.科学组织大中修养护设计。针对路面大中修养护设计的需求和特点,提出路况详细数据的检测流程、指标、方法和要求,促进路面大中修养护设计数据采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采用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技术,综合考虑路面损坏、平整度、车辙和结构强度等多项指标,设计比选路面大中修养护方案,合理确定路面的结构组合形式,全面提高养护工程质量,实现10年不大修。
要统筹考虑整条路线的技术标准和规模效益。对于各地市的示范工程设计,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统一组织审查,有条件的省份要统一委托设计。加强与相邻省份沟通,确保技术等级、标准的匹配。
(二)推进技术进步。
1.全面提升公路养护技术水平。以经济、环保、实用为衡量标准,转化、应用一批公路养护成熟技术,包括:养护科学决策成套技术、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的路面养护设计技术、快速环保的大中修养护技术等,基本实现养护成套技术的集成应用,以此带动和引领公路养护的技术进步。
2.大力推广绿色养护技术。大力推广符合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绿色养护技术,做好公路隧道节能照明技术推广工作。以沥青路面再生、沥青路面温拌、水泥路面就地利用、废旧轮胎橡胶沥青技术等为重点,解决路面耐久性不足导致的早期损坏、车辙、反射裂缝等常见病害。
(三)推进管理规范化。
以精、准、细、严为管理目标,强调目标管理、精细化管理和过程控制,建立健全各类养护工程(日常保养、小修、预防性养护、大中修、应急抢险等)的管理办法、标准或规程,规范和创新公路养护作业市场管理,提高养护工程质量。
(四)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1.拥堵路段升级改造。对V/C≥1.0的拥堵路段,原则上全部进行升级改造。G108的公路技术等级全部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一、二级比例达到90%左右;G205的公路技术等级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一级比例达到55%左右。
2.瓶颈路段改造。G108国道除山西与陕西省际交界路段按一级标准实施外,其余各省(市)省际交界路段均按照二级及以上标准实施;G205国道除安徽与浙江、浙江与福建、福建与广东省际交界路段可按二级标准实施外,其余各省(市)省际交界路段均按照一级标准实施。消除G108国道全线18处和G205国道全线35处局部瓶颈路段。对穿越重要城市、严重影响通行能力的路段,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合理选辟新线。鼓励通过爬坡车道建设等措施,提高局部路段通行能力。
(五)提高公路路况水平。
1.加强路面大中修改造.对于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l)小于70的路段实施大修;对于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大于等于 70且小于80的路段实施大修或中修;对于单位评定路段内车撤深度超过15毫米、抗滑指数(SRI)低于80、平整度(RQI)低于80的路段实施中修。
2.加强预防性养护。重点对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在 85以上,实施大修或改建超过4年的路段实施预防性养护。要在示范工程中,积极采用经济、适用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并
注重将经验上升为规范和技术指南,推进预防性养护的技术进步。
(六)提高公路安全水平。
1.行车安全保障。在对全线行车安全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重点改造行车安全隐患路段,全面完成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增设或改善行车安全防护设施。要高度重视平交道口渠化问题,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道口及易造成交通堵塞的瓶颈路口进行改造。同时,通过自动发光标志和轮廓标的设置,提高夜间行车的可视性。对过深、过大的边沟,鼓励改造为浅碟式或暗埋边沟。
2.养护作业安全保障。全面分析作业路段周边交通状况,制定绕行路线、交通组织疏导方案和应急疏导预案,严格控制施工工期。尽量避免同一公路上线上多个路段同时施工和长距离连续作业,最大程度减少对交通的影响。省际出入口的改造工程,相邻省份应充分沟通,合理确定施工方案,做好组织协调。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J H30-2004)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公路养护作业组织管理的通知》(交函公路[2010]207号)的规定,制定详细规范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路段两端设置明显的施工标志、安全标志,做好作业现场的管理工作,保证施工车辆、人员和过往车辆的安全。
3.公路自身安全保障。对按照现行规范,技术状况评定为四、五类桥梁、A类隧道、低荷载等级桥梁,要按照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改造,使全线构造物承载能力总体一致。对抗灾能力不足,易因洪水、泥石流、流沙等自然灾害对交通产生重大影响的路段,要完善防护设施,确保公路抗灾能力符合相关设计标准。
(七)提高便民和出行服务水平。
1.完善指路标志体系。按照《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和部相关技术规范设置公路标志,做到位置适当、准确、完整、醒目、美观。要以与群众出行密切相关的指路标志、地点距离标志、警告标志和路名标志等为重点,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设计,为群众创造更加清晰、科学的指路标志体系。
2.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利用交通广播网络、可变情报板等服务设施,搭建公路沿线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展公路气象预报服务。对重要长大桥隧和交通量大、交通构成复杂路段的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数据采集设施覆盖率达60%以上,基本实现重点路段可视、可测、可控,实现部省运行监测信息联网。
3.完善出行服务设施。充分利用沿线公路管理站点、闲置公路用地、共建单位服务站点等现有条件,结合实际需求与客观条件,在公路沿线设置停车休息区、卫生间等服务设施。
4.完善养护管理设施。结合公路养护改造工程,加强路网运行监测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公路运行信息监测和服务网络。根据治理超限超载工作需要,适当增加治超站点。加强道班建设,公路沿线道班的设置应以专业化、机械化养护大道班(或工区)形式为主,所有公路用房屋的正面或大门正上方应设置公路路徽标记。
(八)提高路域环境综合水平。
1.加强路域综合治理。依靠地方政府,联合公安等部门,形成综合整治合力,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路域综合整治。穿越村镇路段,应尽量采取半封闭等措施,消灭脏乱差现象,保障安全畅通。通过路域综合整治,使公路环境达到“八个无”。
2.加强公路绿化美化。按照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的原则,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可绿化路段,以绿色植物合理覆盖公路两侧边坡、分隔带等。坚持栽、管、护相结合,种植存活率要达到90%以上。坚持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路段两侧有森林、竹林、果园等景观的,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公路两侧有整齐水田和易发生雪阻路段,可栽植灌木或花草。
3.加强公路文化建设。通过沿线服务管理站点、信息发布设施、公路标志标牌等,大力宣传现代公路管理理念,普及公路基本知识,充分展示区域特色与文化特点,提升现代公
路文明水平。
五、工作步骤
(一)方案设计阶段。
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示范工程线路进行调查研究,摸清现状,按照部示范工程实施原则和内容要求,完成示范工程方案设计,于2011年6月20日前上报我部,我部将会同沿线有关单位和技术支持单位共同组织审查。
(二)勘察设计阶段。
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经我部审查的方案设计,组织设计单位对所辖路段开展勘察设计工作。对于项目内容简单的大中修养护工程的设计应在2011年8月底完成,提级改造和新建路段的设计及前期工作应在2011年11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确定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全面实施示范工程,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做好各项工程的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部将适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检查指导,召开现场会向全国交流推广工作经验。示范工程所有项目应在2013年9月底前完成。
(四)验收总结阶段。
改造工程完工后,由相关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分段验收,总结形成示范工程验收工作报告。我部组织对示范工程进行验收,并全面总结示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方面的经验。此阶段工作于2013年年底前完成。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示范工程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沿线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及时协调解决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成立由相关单位组成的示范工程实施管理机构,切实做好示范工程的组织协调及督导推进工作。
(二)加强技术支持。
我部委托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作为部的技术支持单位,对各省(市)的示范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咨询,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要组织相关省级技术支持单位加强对示范工程的技术支持。
(三)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各相关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示范工程实际,争取沿线市县政府的支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将路域综合治理纳入当地政府的总体工作规划,依靠地方政府力量,联合公安等部门,协同整治,提高治理成效。
(四)保证配套资金。
在我部干线公路改造工程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各地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争取当地政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用好燃油税返还资金,多方打造融资平台,确保配套资金到位。同时,加强资金监管,规范资金使用。
(五)加强效果评估。
以质量、安全、进度、效益四项主要指标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示范工程改造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示范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估。
(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结合《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实施,大力宣传干线公路改造的重要意义,使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广大群众熟知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全社会形成爱护公路、依法保护公路的良好氛围,同时,为示范工程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01日 实施日期:2011年06月01日(中央法规)
第二篇:交通运输部将在四大领域布局科技示范工程(精选)
交通运输部将在四大领域布局科技示范工程
中国交通报通讯员 林小平记者 孟庆丰2012年05月14日
5月11日,雅泸高速公路科技示范工程技术交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在会上指出,围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交通运输部将进一步做好科技示范工程的顶层设计,下一步着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包括水路基础设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安全与应急保障、绿色交通等四大领域布局科技示范工程。
高宏峰强调,在科技示范工程的论证与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突出特点、亮点和重点,避免工程示范特点雷同,成果应用规模不大等问题。有关组织实施单位要切实负责,严格把关,不能搞“大杂烩”,避免“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地应用先进科技成果,确保示范技术的领先性,并把规模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针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形势,高宏峰指出,科技示范工程的组织模式还需不断完善。交通运输部将积极探索“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科技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不断优化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论证工作程序,组织开展专项技术论证,细化成果推广规模、经济社会效益等考核目标。同时科技示范工程还需加强宣传总结,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科技示范工程,提升科技示范工程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
四川省副省长王宁和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等出席了会议。
据介绍,雅泸高速公路全长240公里,跨越12条地震断裂带,沿线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多变,施工组织和安全营运难度大,有着“天梯高速”之称。通过实施科技示范工程,集中应用和展示了以钢管桁架结构连续梁桥建设、高性能混凝土制备、螺旋隧道建设技术等为代表的40余项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墩高180米的曲线形连续刚构腊八斤大桥、最大埋深1650米的大相岭泥巴山深埋特长隧道以及首创的干海子和铁寨子双螺旋小半径曲线隧道等一批具有世界级难度的重点工程顺利建成。
据了解,从2007年起,交通运输部先后启动实施了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四川雅泸高速公路等8项科技示范工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建设,而且在探索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途径以及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的通知
交安监发〔2011〕7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有关交通运输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制建设,部制定了《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交通运输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促进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依据国务院有关要求,结合交通运输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安全生产约谈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安全生产约谈,是指交通运输部与被约谈单位进行的安全生产诫勉谈话。
第四条 交通运输部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约谈的具体组织工作,部内相关司局、部海事局、救捞局按职责分工参与约谈工作。
第五条 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生产运输或建设施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部应约请相关单位进行安全生产诫勉谈话:
(一)未落实国家或部有关安全生产工作部署;
(二)挂牌督办的安全隐患,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或采取相应措施的;
(三)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存在漏报、谎报或瞒报的;
(四)6个月内发生2次及以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或连续发生多起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并造成较大损失或影响的;
(五)发生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六)有必要进行约谈的其他情况。
第六条 约谈形式分为集体约谈和个别约谈。
在相近时间内2个以上地区或单位发生第五条所列情况的,由部领导或部安全总监主持集体约谈;个别地区或单位发生第五条所列情况的,由部领导、安全总监或安委办领导主持个别约谈。
第七条 被约谈单位是指存在第五条所列情况之一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直属单位、中央管理的交通运输企业。
第八条 被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应按要求参加约谈。
第九条 约谈以谈话形式进行。约谈时,约谈人听取被约谈单位对有关情况的陈述,并针对被约谈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质询,提出具体整改要求。
第十条 约谈时,被约谈单位应陈述下列情况:
(一)未落实国家或部有关安全生产部署的,应陈述未开展相关工作的原因,下一步整改计划和措施;
(二)挂牌督办仍存在隐患的,应陈述未进行隐患整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原因,下一步整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应陈述事故发生的原因,相关处理情况,吸取的教训,已采取或将采取的措施;
(四)漏报、谎报或瞒报安全生产事故的,应陈述事件的处理情况,对违规行为的认识和相关整改措施。
第十一条 约谈由部领导、部安委办或部内相关司局、部海事局、救捞局提出,由部安委办提前10天书面通知被约谈单位,告知约谈事项、约谈时间、约谈地点。
需部领导或安全总监主持的约谈,应报部领导或安全总监批准后下发约谈通知书。
第十二条 被约谈单位收到约谈通知书后,应在收到约谈通知2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或电话形式确认通知事项。
第十三条 部安委办承担约谈记录工作,负责起草约谈纪要。约谈纪要印发至被约谈单位和参加约谈的所有单位。
第十四条 被约谈单位应在约谈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方案以书面形式报部,并应及时报告整改方案执行情况。
第十五条 部安委办应组织部内相关司局、部海事局、救捞局跟踪、督办整改方案执行情况,必要时进行现场检查。
第十六条 部安委办应将约谈记录和被约谈单位上报的材料等资料立卷存档。
第十七条 被约谈单位无故不参加约谈或未认真落实约谈要求的,约谈单位应给予通报批评。因约谈事项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相关部门追究被约谈单位及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八条 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直属单位可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地区、本系统的安全生产约谈机制。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附件:1.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通知书(略,详情请登录交通运输部网站)
2.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约谈记录(略,详情请登录交通运输部网站)
第四篇: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交财发﹝2010﹞123号
2010年03月17日
部属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8〕13号)等规章制度,结合我部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交通运输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章)
二〇一〇年三月八日
交通运输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部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涵义是:
(一)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部属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
包括:国家拨给部属事业单位的资产,部属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二)配置是指部属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通过购置或者调剂等方式为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配备国有资产的行为。
(三)处置是指部属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进行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四)无偿调拨(划转)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性质的前提下,以无偿转让的方式变更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五)对外捐赠是指部属事业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与合法受赠人的行为,包括实物资产捐赠、无形资产和货币性资产捐赠等。
(六)出售、出让、转让是指变更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使用权并取得相应收益的行为。
(七)置换是指部属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为主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八)报废是指按有关规定或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对已不能继续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九)报损是指由于发生呆账损失、非正常损失等原因,按有关规定对国有资产损失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行为。
(十)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部属事业单位按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对确认形成损失的货币性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进行核销的行为。
(十一)处置收入是指在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废报损等处置国有资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出售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转让土地使用权收益等。
(十二)产权登记是国家对部属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部属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权的行为。
(十三)产权纠纷是指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产权归属不清而发生的争议。
第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部、及部属系统单位(包括长江航务管理局、海事局、救助打捞局、船级社,下同)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六条 部对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制定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组织部属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清查、登记、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按规定权限审核或审批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
(五)负责对长期闲置、低效运转和超标配置资产的调剂工作,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推动国有资产共享、共用;
(六)督促部属事业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七)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评工作。
第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根据财政部和部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本单位资产购置、验收入库、维护保管等日常管理,建立资产管理档案,负责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统计报告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四)按规定权限报批或审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处置和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事项;
(五)负责本单位用于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六)负责组织实施对本单位存量资产的有效利用,参与大型交通运输设备、仪器等资产的共享、共用和公共研究平台的建设工作;
(七)接受财政部和部的监督、指导,并报告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明确相关管理机构、管理职责和工作人员,做好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三章 资产配置
第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现有资产无法满足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
(二)难以与其他单位共享、共用相关资产;
(三)难以通过市场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或者采取市场购买服务方式成本过高。
第十条 国有资产配置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没有规定配置标准的,应当从严控制,合理配置。
第十一条 对于单位长期闲置、低效运转或超标配置的国有资产,原则上由部在系统内部或行业内部进行调剂,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申请购置规定限额(规定限额按财政部布置预算编制工作时的规定执行,下同)以上国有资产的,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部属系统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对其本级及所属单位提出拟购置国有资产的品目、数量和所需经费的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后报部审核;其他部属事业单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和经费的国有资产购置计划,直接报部审核;
(二)部根据各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人员编制和有关国有资产配置标准等,对上报的国有资产购置计划进行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审批;
(三)经财政部批准的国有资产购置计划,按照预算管理的相关要求列入部属事业单位预算。
第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购置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国有资产,应当按照部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实施政府采购。
第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国有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对单位购置、接受捐赠、无偿划拨等方式获得的国有资产办理验收入库手续,严把数量、质量关,验收合格后送达具体使用部门;自建资产应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竣工财务决算编报以及按要求办理资产移交和产权登记手续。
部属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资产的相关凭证或文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对需要办理产权证书的资产,应及时办理产权证书。
第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对实物资产进行定期检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第四章 资产使用
第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单位自用、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
第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应首先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需要,并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和跟踪管理等原则。第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建立国有资产领用交回制度。国有资产领用应经主管领导批准。国有资产出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办理出库手续。办公用资产应落实到人,使用人员离职时,所用国有资产应按规定交回。
第二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认真做好自用资产使用管理,经常检查并改善资产使用状况,减少资产的非正常消耗,做到高效节约、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
第二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并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部及部属系统单位和其他部属事业单位按规定权限对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事项进行审批(审核)或备案。
第二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均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经本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
第二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对本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第二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房屋、土地、飞机、船舶和无形资产进行对外投资,以及出租、出借飞机和船舶,均需报部审核或审批。
部属系统单位所属单位发生上述国有资产使用行为时,应由部属系统单位提出审核意见后报部。
第二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除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以外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以及超过六个月以上(不含六个月)的国有资产出租、出借事项均需按以下权限审批:
(一)部属系统单位本级及所属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以下的,由部属系统单位审批并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报部备案;其他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价值或批量价值在300万元以下的,由各单位审批并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报部备案;
(二)部属系统单位本级及所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价值或批量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800万元以下的,其他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价值或批量价值在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800万元以下的,报部审批;
(三)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单项价值或批量价值在800万元以上的(含800万元),由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二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期限在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的,由部属事业单位审批。
部属事业单位应于批复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批文件报部、财政部(一式三份)及当地财政专员办备案。
第二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对外投资事项的书面申请;
(二)拟对外投资国有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三)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四)拟同意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议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
(五)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拟合作方的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六)拟创办经济实体的章程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下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七)与拟合作方签订的合作意向书、协议草案或合同草案;
(八)单位上财务报表;
(九)经中介机构审计的拟合作方上财务报表;
(十)其他材料。
第二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要严格控制货币性资金对外投资。不得利用财政拨款和财政拨款结余对外投资。
第三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不得从事以下对外投资事项:
(一)买卖期货、股票,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购买各种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和其他任何形式的金融衍生品或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利用国外贷款的事业单位,在国外债务尚未清偿前利用该贷款形成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出租、出借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拟出租、出借事项的书面申请;
(二)拟出租、出借国有资产的价值凭证及权属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证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三)出租、出借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四)同意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内部决议或会议纪要复印件;
(五)单位的法人证书复印件、拟承租承借方的事业法人证书复印件或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个人身份证复印件等;
(六)其他材料。
第三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出租、出借:
(一)已被依法查封、冻结的;
(二)未取得其他共有人同意的;
(三)产权有争议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第三十三条 部收到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申请后将及时审查,并按下列情形限时办理:
(一)申请事项和相关资料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部在收到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复或转报财政部。
(二)申请资料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部在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方式通知部属事业单位修改补充。受理日期以部重新收到申报资料时算起。
(三)申请事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部将不予办理,并在5个工作日内函告不予办理的原因。
第三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原则上应采取公开招租的形式确定出租的价格,必要时可采取评审或者资产评估的办法确定出租底价。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
第三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转让(减持)对外投资的股权,按照第五章中有关国有资产处置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资产处置
第三十七条 国有资产处置范围包括:闲置资产,报废、淘汰资产,产权或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三十八条 拟处置的国有资产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国有资产,须待权属界定明确后予以处置;被设置为担保物的国有资产处置,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九条 处置国有资产,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由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处理意见,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理。
第四十条 财政部、部对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和部属系统单位对所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以及部属事业单位按规定处置国有资产报部备案的文件是财政部、部和部属系统单位安排有关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参考依据,部属事业单位应当依据其办理产权变动和进行账务处理。账务处理按照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处置国有资产金额的审批权限同第二十六条使用国有资产金额审批权限。
第四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处置规定限额以上的国有资产,应当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单位申报。部属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须填写《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并附相关材料,以正式文件向部申报。
(二)部审批或审核。部对部属事业单位的申报处置材料进行合规性、真实性等审核后,在部审批权限内的,由部进行审批并报财政部备案,需报财政部审批的,由部报财政部审批。
(三)评估备案与核准。部属事业单位根据部的批复,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报财政部或部备案。评估结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须经核准的,部属事业单位将评估结果报部,由部报财政部核准。
(四)公开处置。部属事业单位对经批准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公开处置。
第四十三条 无偿调拨(划转)的国有资产包括:
(一)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超标准配置的;
(二)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而移交的;
(三)因隶属关系改变,上划或下划的;
(四)其他需调拨(划转)的。
第四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不得将非经营性资产无偿调拨(划转)为经营性资产。
第四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与部外中央单位之间无偿调拨(划转)国有资产的,在与另一方协调一致,并经双方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划出方主管部门按规定报财政部审批。
第四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将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给地方单位的,应按规定提出审核意见并附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同意接收文件报部,经部审核后报财政部审批。
第四十七条 地方单位将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给部属事业单位的,在地方财政部门审批后,办理国有资产无偿调拨(划转)手续。部属事业单位应将接收国有资产的有关情况报部备案。
第四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无偿调拨(划转)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无偿调拨(划转)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国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因单位撤销、合并、分立而转移资产的,需提供撤销、合并、分立的批文;
(五)拟无偿调拨(划转)国有资产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 等清单;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四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捐赠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对外捐赠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捐赠报告,包括:捐赠事由、途径、方式、责任人、资产构成及其数额、交接程序等;
(四)捐赠单位出具的捐赠事项对本单位财务状况和业务活动影响的分析报告,使用货币资金对外捐赠的,应提供货币资金的来源说明等;
(五)决定捐赠事项的有关文件;
(六)能够证明国有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固定资产卡片及产权证明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应当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证券交易系统、协议方式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严格控制产权交易机构和证券交易系统之外的直接协议方式。
第五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将按规定权限由财政部、部备案或核准的资产评估报告所确认的评估价值作为市场竞价的参考依据,意向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90%的,应当按规定权限报财政部或部重新确认后交易。
第五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出售、出让、转让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国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出售、出让、转让方案,包括资产的基本情况,处置的原因、方式等;
(五)出售、出让、转让合同草案,属于股权转让的,还应提交股权转让可行性报告;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置换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置换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国有资产价值凭证及产权证明,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股权证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对方单位拟用于置换资产的基本情况说明、是否已被设置为担保物等;
(五)双方草签的置换协议;
(六)对方单位的法人证书或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加盖对方单位公章);
(七)部属事业单位近期的财务报告;
(八)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报废、报损国有资产,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报废、报损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能够证明盘亏、毁损以及非正常损失资产价值的有效凭证,如购货发票或收据、工程决算副本、记账凭证、固定资产卡片、盘点表及产权证明等凭据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四)报废、报损价值清单;
(五)非正常损失责任事故的鉴定文件及对责任者的处理文件;
(六)因房屋拆除等原因需办理资产核销手续的,应提交相关职能部门的房屋拆除批复文件、建设项目拆建立项文件、双方签定的房屋拆迁补偿协议;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担保(抵押)发生损失申请损失处置,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对外投资、担保(抵押)损失处置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被投资单位的清算审计报告及注销文件;
(四)债权或股权凭证、形成呆坏账的情况说明和具有法定依据的证明材料;
(五)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提供相关法律文书;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五十六条 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是指部属事业单位按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对确认形成损失的货币性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进行核销的行为。
第五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申请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申请文件;
(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
(三)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关闭,用债务人清算财产清偿后仍不能弥补损失的,提供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民事裁定书以及财产清算报告、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的证明、政府有关部门决定关闭的文件;
(四)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的,提交其财产或遗产不足清偿的法律文件;
(五)涉及诉讼的,提交判决裁定申报单位败诉的人民法院生效判决书或裁定书,或虽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法律文件。
第五十八条 部收到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申请后的受理时限同第三十三条规定。
第五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在扣除相关税金、评估费、拍卖佣金等费用后,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财政国库收缴管理的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出售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收入、置换差价收入、报废报损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收入等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在扣除奖励资金后上缴中央国库。
第六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现金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六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利用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一)收入形式为现金的,扣除投资收益,以及税金、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投资收益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二)收入形式为资产和现金的,现金部分扣除投资收益,以及税金、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后,上缴中央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利用现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混合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照第六十条和本条
(一)、(二)款的有关规定分别管理。
第六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应上缴的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按以下方式上缴:
(一)部属系统单位本级及所属事业单位在取得上述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直接缴入财政部为部属系统单位开设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
(二)其他部属事业单位在取得上述收入后2个工作日内,全额直接缴入财政部为部开设的中央财政汇缴专户。第六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纳入预算管理。部属事业单位因事业发展产生的资产配置需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财政部、部根据有关资产配置标准及中央财力情况统筹考虑。
第六章 产权登记及纠纷处理
第六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单位名称、住所、负责人及成立时间;
(二)单位性质、主管部门;
(三)单位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主要实物资产额及其使用状况、对外投资情况;
(四)其他需要登记的事项。
第六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
(一)新设立的单位,办理占有产权登记;
(二)发生分立、合并、部分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单位名称、住所和单位负责人等产权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单位,办理变更产权登记;
(三)因依法撤销或者整体改制等原因被清算、注销的事业单位,办理注销产权登记。
第六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向部申请调解。
第六十七条 部属系统单位所属单位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由部属系统单位调解。
第六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与其他国有单位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可向部申请进行调解;部调解不成的,由部报财政部调解;再调解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六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与非国有单位或个人之间发生产权纠纷的,由部属事业单位提出处理意见,并经部报财政部同意后,与对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解决的,依照司法程序处理。
第七章 资产评估及清查
第七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
(二)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清算;
(四)资产拍卖、转让、置换;
(五)整体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六)确定涉讼资产价值;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七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
(一)经批准整体或者部分国有资产无偿划转;
(二)下属单位之间合并、国有资产划转、置换和转让;
(三)其他不影响国有资产权益的特殊产权变动行为,逐级报部,由部报经财政部确认可以不进行资产评估的。
第七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在相关资产使用、处置行为得到批准后,应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第七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并对所提供的情况和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部属事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资产评估机构独立执业。
第七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核准和备案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规定执行。
第七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包括基本情况清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益认定、资产核实和完善制度等。
第七十六条 部属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资产清查:
(一)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部安排,被纳入统一组织的资产清查范围的;
(二)进行重大改革的;
(三)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的;
(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或者国有资产出现重大流失的;
(五)会计政策发生重大更改,涉及国有资产核算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
(六)上级部门认为应当进行资产清查的其他情形。
第七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清查,应当提出申请,经部审核同意后实施。根据国家要求进行的资产清查除外。开展资产清查核实工作,应当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资产信息管理
第七十八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单位内部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做到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共享。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将国有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七十九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国有资产统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定期进行报告。
第八十条 部属事业单位编制国有资产信息报告必须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编报及时,不得虚报、漏报、瞒报、拒报。
第九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八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并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
第八十二条 部属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对国有资产实行严格管理,谁审批,谁负责,不得越级审批。部将定期组织检查部属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对不按照审批权限审批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事项的单位,部将进行通报批评。
第八十三条 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应当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第八十四条 部属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擅自占有、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
(三)擅自提供担保,出租和出借国有资产;
(四)串通作弊、暗箱操作,压价处置国有资产;
(五)截留资产处置收入和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权益)的出售、出让、转让收入;
(六)其他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八十五条 部属事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的,部将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处分、处理,或不予受理单位资产购置计划的编报申请。
第十章 附 则
第八十六条 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秘密的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失密和泄密。
第八十七条 部属事业单位根据部授权进行的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批复文件要在15个工作日内抄送当地财政专员办;部属事业单位收到部的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批复文件要在15个工作日内将复印件送当地财政专员办。
第八十八条 部属系统单位和其他部属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
第八十九条 部管社团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九十条 经批准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和会计制度的部属事业单位,以及部属事业单位所办的全资企业和控股企业,按照企业财务及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十一条 本办法由部财务司负责解释。
第九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部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照本办法执行。今后财政部和部有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出台,从其规定。
第五篇:交通运输部印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交通运输部印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安全监管总局网站 2011/07/15 稿件来源: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一是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二是各类事故明显下降。重大以上事故明显下降,到2015 年,营运车辆万车死亡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3% ;运输船舶百万吨港口吞吐量水上交通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5%;城市客运百万车公里死亡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1%;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百亿元投资死亡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平均每年下降1%。三是推进企业全面达标。交通运输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操作过程标准化。力争从事客运、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运输企业在2013年底前达标,其他交通运输企业在2015年前达标。
《方案》指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分一级、二级、三级。交通运输部负责一级企业的达标评审管理,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长江航务管理局负责二级、三级企业的达标评审管理。
《方案》明确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是制订工作方案。二是建立相关制度和标准。三是确定评审单位和评审人员。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的评审单位由交通运输部确定;二级、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的评审单位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确定,并报交通运输部备案,确定的评审单位应向社会公布。评审一级
企业的评审人员资质由交通运输部认可,评审二级、三级企业的评审人员资质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确定,并报交通运输部备案。四是示范推广。交通运输部确定在港口、航运、道路运输、城市客运、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企业各选择1至2家作为示范,以总结经验、深入推广。省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长江航务管理也应结合实际,做好示范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