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时间:2019-05-12 17:0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文章标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文章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公务员心理健康,是公务员素质健全和

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公务员切实履行职责,取得工作成效的内在品质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公务员乃至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对促进公务员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分析现状,不断深化认识文章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目前各行各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种竞争非常激烈,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加大,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公务员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群体,无疑也面临着如何调整心理平衡和注意心理卫生的客观事实。加强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公务员队伍心理健康的状况看,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我国各级各类公务员心理健康情况看,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公务员表现出坚定执著、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等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确有少数公务员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工作上急功近利;心理失衡,认为贡献大、付出多,但是回报少、社会认可度低;心理恐惧,经常是高度紧张,忧心忡忡;心理麻木,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心理阴暗,处心积虑,处处算计,勾心斗角,步步设防;心理狂妄,自认为位高权重,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心理困惑,对许多不正常、不正确的社会心态不理解,但是却要被动认可或者接受等。有的人员由于受社会诱惑的冲击,无休止地追求更高的权力、更多的财富,私欲膨胀,导致迷失方向,不能自拔。纵览一些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的人生之所以出现“滑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如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过份地看重名利、权力、金钱;有的攀比心理严重,最后发展到心理失衡而利用职权贪污腐化。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而导致的不良和违法乱纪行为实际上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从目前公务员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现状看,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回顾总结我们以往的干部教育,客观地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比较簿弱的环节。过去我们在干部的教育上往往从政治思想上、工作业务上要求的较多,从心理上教育和疏导的较少。在对待干部健康的问题上,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往往是从生理的角度考虑的较多,重视心理方面的较少。因此,在目前公务员队伍中有不少公务员缺乏心理卫生和保健方面的知识,对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化不开”、“想不通”,消极情绪得不到释放或化解,最终抑郁成疾,对身心造成较大的损害,甚至影响家庭、事业和社会稳定。因此,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应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从目前公务员肩负的职责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看,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务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整体素质上应是全体国民的楷模,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心理调适能力强弱将对推进全民健心活动的兴起,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认真做好准备,不断细化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新词,也不是新事,但目前要在全体公务员中开展全面系统地教育培训活动,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会不会认同接受的问题。尽管我们知道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事实,但由于人们重视不够,往往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研究思考问题较少,感性与理性认识上明显地存在反差;二是教材、师资严重缺乏。目前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很多,但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门教材和资料较少,在师资力量方面也就更加困难了;三是公务员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我校属于农村高完中,学生多为留守儿童,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学校面临的压力巨大、肩上的责任非常沉重。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工作中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胡校长的带领下,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心理咨询平台逐步规范,学校、家庭、社会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完善。我校坚持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格健全、品质优良”的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一、构建组织机构

1.制定学校规划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每个学期或学年均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机构

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争取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增加外派心理教育培训次数,提高心理咨询工作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让所有班主任做兼职心理老师。每学期对班主任、年级组长、宿舍管理员举行校级心理咨询培训,做到分工合理,各司其职,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捷径,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场所

学校设立团体辅导室、等设备设施,能满足学校学生的基本心理辅导的需要。心理辅导室里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报刊、图书。通过心理游戏、等载体,表达自我,释放自我,传达“乐活”理念、塑造美丽心情。充分利用现代工具进行咨询。

二、校园环境:

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在学校日常工作中,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宽松的心理环境。学校注重校容校貌的建设,使学校环境实现绿化、美化、净化。

三、具体措施

1.重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师生们共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

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发展。心理档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个人情况[包括自我评价、生活习惯、读书习惯、爱好与娱乐、心理困惑]、测试情况、家庭情况[与家人关系、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习惯]等。其中个人情况与家庭情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不清楚的部分询问家长。

3.关注特殊学生,开展个别咨询。一是关注由班主任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二是关注由学生或科任教师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多关注这些极少数学生,采用积极引导,个别咨询,使这些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矫正,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德育与心理咨询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互补功能的,真正有效的德育与心育是在二者间的紧密结合中进行的,二者结合得越融洽,其效果愈佳。学校通过大课间、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5.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门机构和医疗部门。根据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团体辅导。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是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所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2)个体咨询。个体咨询一般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所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其目标是在学校心理咨询能力范围内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重新树立健康的心理。

6.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通过坚持经常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校本研训活动,使任课教师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在备课时,要着力挖掘“心育”的因素;在课堂上,适时渗透“心育”的内容;在方法上,积极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竭力帮助学生达成或接近“心育”的目标。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体验成功感、喜悦感,不断增强学习欲望和学习信心。

7.密切联系家长,搭建家校桥梁,建立家校共育的育人环境,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利用班级QQ群或家长微信群传递信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总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加强、改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仍然有部分班主任、集备组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还很不够。今后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工作。

泰和中学

第三篇: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根据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我们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

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

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

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

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第四篇:浅议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1

浅议幼儿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47期园长资格班B班 12号 林露萍

联系电话:*** 邮 箱:335141990@163.com

【摘 要】理论与实践证明,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一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和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

现代心理学表明: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整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出最佳状态。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疾病,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康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与此同时,心理健康也是人体健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的幼儿教师,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教师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状况,不仅有利于个人,而且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说:健康不等于没有疾病,健康是身心良好的态度。

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经过长期对儿童的观察与研究,曾做出如下论断: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时期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

中,承认的行为对其影响最为真切、最为深刻。这期间与幼儿接触最多的除了家长,当然便是幼儿教师了。由于儿童的向师性,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颦一笑都会对幼 儿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还有就是: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而且要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明显,这是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由特定的工作性质、任务和对象所决定。幼儿园教师肩负着培育幼儿的神圣使命,在社会的广泛期待中,扮演着丰富多样的特殊角色。幼儿园教师常常在复杂而艰巨的脑力活动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竞争日益加剧,幼儿教师的身心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幼儿园教师自身健康生活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幼儿认识活动是具体形象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时无意的,并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期间受到教师的影响很大,试问:一个自己心理健康都存在着问题的教师,如何去在一张张“白纸”上进行绘画?!

可是,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压力非常大,这其中的压力一:有来自于工作中的压力,超负荷的上班工作时间;压力二:有来自于社会的压力,由于大多数人对幼儿教师的工作理解不够,认为这只是一份哄孩子的工作,应该是既简单又轻松的,从而导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将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甚至教育之外的希望寄托于幼儿教师身上。加之幼儿园的各种开放、考评、验收、创建以及各个部门等也常常使教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这些考核和检查又与幼儿教师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由于教师们整田忧心忡忡,从而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三:有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压力。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比较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工作时往往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幼儿教师还比较容易失衡于多重社会角色的适应,一方面是为人师表的垂范者定位——教师、“妈妈”、阿姨;还有家庭方面的压力。当然压力是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只不过是其一的因素,其二的我认为还有来自于幼儿园本身的不恰当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比如幼儿园的管理方式不当、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超负荷的工作量等等,都是影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如此之多的影响因素,会导致一些幼儿园教师焦虑过高、自卑心理加重、还有就是产生嫉妒心理。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

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瞬间,都在教育儿童„„”。此外,由于幼儿好动、好奇、好听、好看,如果教师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就容易接近幼儿,了解幼儿。教师优良的品质给幼儿最大的心理影响在于,给幼儿以亲切、热情、温暖,使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无疑有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健康,而幼儿教师每天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面对着的是如同一张张白纸一样的孩子,这种职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幼儿教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真正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教育作用。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那么,为了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我们该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呢?

首先我觉得我们幼儿教师要从自我层面认识自己,更要学会一些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一)我们幼儿教师要先了解自我,正确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及优势,不依赖于他人的看法和领导和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乐观、积极、自尊而不自卑,要把自己看成是命运的主人,不悲观厌世,也不随波逐流。当教育工作遇到挫折时,一方面能进行反思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又能客观地分析学生、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不至于产生明显的挫折感。

(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并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但如果走出课堂,则尽可以暂时去掉“教师”这个标签,随意挥洒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如与亲朋好友交谈,到户外运动,听听音乐等进行渲泄或转移情绪。还可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情绪发生迁移。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可以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户外旅游、运动或打游戏都可以使过分压抑的心境得到发泄。如:打沙袋、拳击等,这类运动会使人觉得趣味盎然,兴奋不已。

(三)乐于交往,融洽人际关系。优秀的教师往往是乐于交往的,他们不仅善于与校园之外的社会交往,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而且还善于与同事、家长,特别是学生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教师往往虚怀若谷、淡泊名利,这又使得他们有了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这也大大降低了繁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转移注意。所谓注意转移就是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情感转移到

其他活动上去,使消极的情绪在蔓延之前就被一些因素干扰,不再恶化,朝着良性方面发展。过于强烈的消极刺激都与当时的情境密切相关,只要善于脱离不利的情境,对于情绪的控制就变得相对容易。当教师与孩子产生矛盾冲突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冷静,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不在气头上说过头话,做过头事,而应转移注意力,待冷静之后再作处理就不容易激化矛盾,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于不良情绪的干扰作用,教师应尽量地克制,不迁怒于别人尤其是孩子。若把烦恼忧郁埋藏在心底,只会使自己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仅影响工作,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形成。教师在心情不好时,可以阅读书籍、散步、听音乐,也可以做家务、去市场购物,从中体验乐趣,进而淡化烦恼直至消除烦恼。

(五)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师这样一种角色,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乐趣。一个厌烦教师工作的人,在天天面对教育工作的同事,怎么可能会有一种好的心态呢?如果能冷静地对待自我、悦纳自我,就会“天天有个心情”。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吧自己的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的教师,才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如果天天都在为一些小事情斤斤计较,心胸狭窄的话,就会很容易遭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因此,广大幼儿教师都应该要养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遇事泰然处之。一味的怨天尤人,就会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更要学会放弃,因为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像评先进教师、评优秀班主任、提干等等,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等待你的将是痛苦。有时即使你付出了全部也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有许多东西自己是左右不了的,所以,该放下就放下,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作为幼儿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的特点。因为只有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肯定自己、尊重自己的优点,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相应的尊重。

与此同时,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者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肩负不可忽视的责任。为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各级领导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期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幼儿园决策的机会,实施人性化管理,在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改善。

总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首先应该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这其中,不仅依靠管理者合理、有效的管理,还要依靠幼儿教师本身的努力,还要社会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

因为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教师不仅是幼儿教师、幼儿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里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会对幼儿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意义,因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在这其中,不仅要依靠管理者合理、有效的管理,还要依靠幼儿教师本身的努力,还要社会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

参考文献:

1、《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做个快乐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

作者: 王瑜元

2008-5-1 出版

2、《幼儿园新教师培训工作中教师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培养》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编著:赵 敏

2008-5

4、学前教育网

5、宝宝幼儿教育网

6、幼师教育网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 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

(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下载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一、单选题(1分×60,共计60分): 1. 心理素质中的“素质”是 A 。 A.广义上讲;B.狭义上讲;C.综合上讲;D.潜能上讲。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 。 A.......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心得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心得郭萍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浅析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也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各种方法和途......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自当班主任以来,我利用舞蹈和音乐创编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状态和情境的心理剧,每一次的编排首先要把主题把握准确,利用班会......

    浅谈如何开展少先队员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如何开展少先队员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而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又是少先队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载体。少先队活动强调队员是活动的主体,突出发挥队员在活动......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 一、心理健康 1.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2.第三届国际......

    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但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困惑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 一、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般心理与行为问题】 ⑴固执。思想固执,行动偏激,不接受意见,自我评价过高,一意孤行。 ⑵暴躁。易被激怒,沉不住气,听到一些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