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2 17:0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篇: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

(2013年6月18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3年7月7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公布 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包括独立建设或者与大型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居住区等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枢纽站、首末站、中途站、调度中心、专用停车场、保养场、修理厂、出租汽车营业站、出租汽车候客点、出租汽车专用服务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信号、公交专用加气站及其它与公共交通相关的设施。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按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财政、发展和改革、公安交通管理、城乡规划、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制定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将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在设施用地、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等方面给予保障。

第六条 市交通运输部门应当会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哈尔滨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哈尔滨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当纳入《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征求交通运输部门意见。

城市建设应当优先规划实施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条 按照规划,需要配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住宅、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等建设项目,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的设置要求合理配建。

第八条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鼓励社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以投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第九条 新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土地综合开发。

现有的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支持原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开发。

第十条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设置应当符合《哈尔滨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设置规范》,并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设置规范》由市交通运输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十一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办理涉及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时,应当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筑规模、功能和形式是否符合实际需要征求市交通运输部门意见。

第十二条 配建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属于分期开发建设的,应当在首期建设项目中完成配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十三条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竣工验收,并通知市交通运输部门参加。

第十四条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建管双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建管交接手续。

第十五条 已投入使用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使用和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管理和维护,发现损坏的,应当及时维修,确保发挥正常使用功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性质,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和占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

市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交通运输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擅自占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处以二百元罚款;

(二)擅自迁移、拆除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改变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性质的,属于经营行为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属于非经营行为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 违反其他规定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处罚。

第十八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未按照规定编制专项规划、审批、验收等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由具有行政处分权的部门依据《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实施问责。

第十九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含义:

(一)枢纽站,是指几种运输方式或者多条公交线路交会衔接转换的场所,主要是市内公共交通与铁路、长途客运、水路客运、航空客运的换乘节点,也包括市区内商务区、办公区等区域公交线路较为集中、客流集散量较大的大型公共场所;

(二)首末站,是指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线路始发站和终点站;

(三)出租汽车营业站,是指设置在乘客集中区域,具有运营、停车,驾驶员餐饮、休息等功能的出租汽车营业活动场所;

(四)出租汽车专用服务区,是指具有供驾驶员休息、就餐、如厕、车辆清洗、维修等功能的出租汽车专用服务场所。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云南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

云南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规范客运活动秩序,保障运营安全,维护乘客、运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安全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利用公共汽车、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交通工具和设施,在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范围内,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时间运营,为社会公众提供出行服务的客运活动。

第三条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城市交通的主体,应当优先发展。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建立规划、建设、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保障体系和合理的补偿、补贴、价格等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综合开发,鼓励城市公交企业使用环保节能型车辆以及智能化交通系统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公共交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落实各项补助、补贴、补偿等经济政策,并及时拨付相关费用。

第五条 省、州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的业务指导工作;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交通监督管理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按照职责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安全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 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并与电车、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基础设施相协调。

省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后实施。

第七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计划。

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应当预留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停车场、枢纽站、首末站、保修场等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供给。

新城区开发、旧城区改造、居住小区建设和体育场馆、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以及大型商业中心、大型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点等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应当按照城市公共交通整体规划预留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

工程项目建设时,应当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场站,并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第八条 有关部门在审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前,应当征求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工程竣工后,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验收。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时,应当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客运服务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安全等专项规划设置港湾式候车站、始发站场。对符合公共交通车辆通行条件的旧居住区,应当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及相应的站点。

具备条件的城市主干道可以设置城市公共汽车专用车道,保证公共汽车优先通行。

第十条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者应当设置公交站牌,并按照规定和标准标明线路名称、行驶方向、始末班车时间、沿途停靠站点和票价等内容。

第十一条 在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占规划预留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或者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二)随意挤占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或者改变土地用途;

(三)擅自改变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用途;

(四)擅自设置、迁移、拆除、占用、关闭公共交通停车场、站点、站牌、候车亭等客运服务设施;

(五)损坏公共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第三章 运营许可

第十二条 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良好的银行资信、财务状况及相应的偿债能力;

(二)具备满足运营要求的流动资金、运营车辆;

(三)有符合规定的驾驶人员和相应的管理人员;

(四)有健全的运营服务、安全生产、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从事公共交通运营的车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规定的车型,技术性能和设施完好;

(二)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动车安全、环保、卫生要求;

(三)配备有效的消防设备和器材。

第十四条 城市公共交通驾驶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年龄在21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

(二)身体健康,无职业禁忌症;

(三)持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与准驾车型相符合的机动车驾驶证;

(四)3年内未发生负有主要或全部责任的重大交通事故。

第十五条 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的,应当依法取得线路运营许可。申请线路运营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客运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备满足线路运营要求的停车场地和配套设施;

(三)符合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运营车辆数量、车型;

(四)有合理可行的线路运营方案;

(五)符合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规范的要求;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申请线路运营许可的,应当向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申请书;

(二)企业营业执照;

(三)线路运营方案和拟投入车辆、服务质量承诺书;

(四)驾驶人员名册;

(五)专用停车场地和配套设施证明;

(六)运营服务、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第十七条 线路运营许可采取招标等公平竞争或者直接授予的方式确定。

同一城市有3个以上运营企业申请同一线路的,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招标等方式实施线路运营许可,并将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等作为招标主要内容。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10日内,与中标的企业订立中标合同,核发线路运营许可证。

采取直接授予方式确定运营线路许可的,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直接授予的决定。

第十八条 公共汽车、电车等的线路运营许可期限最长为1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许可期限为30年。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运营期限届满,需要延续运营的,应当在该线路运营期届满6个月前提出申请。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运营安全、服务质量等规定要求的,应当在运营期限届满3个月前予以批准。

线路运营权终止的,由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收回运营许可。

第十九条 取得线路运营许可的企业,应当与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运营服务协议,协议内容包括线路名称、走向、运营期限、站点、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线路配置车辆的最低额度、票制、票价、服务质量承诺、安全保障措施等。

第二十条 获得线路运营许可的企业确需调整线路、站点、时间的,应当提前10日向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实施。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实施之日的5日前向社会公告。

运营期限内申请减少运营车次的,应当提交客流状况调查、拟减少车辆的数量、车型对市民出行可能造成的影响等材料,并按照前款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有关部门和单位因市政工程建设、大型公益活动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变更线路和站点的,建设或者主办单位应当提前10日书面告知运营企业。运营企业应当提前5日在站点张贴公告,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一条 运营企业在运营期限内需要停业、歇业或者停开线路的,应当提前6个月向做出许可的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并向社会公告。未经批准,不得停运。

第二十二条 运营企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伪造、涂改、出租、出借或者转让线路运营许可证;

(二)超出核定的线路、站点运营;

(三)擅自调整、延伸运营线路或者中断运营。

第四章 运营服务

第二十三条 运营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服务承诺确定的客运服务标准,按照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价格等主管部门核准的线路、运营期限、站点、班次间隔、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车辆数、车型、票制、票价、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等运营,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法运营,服从管理;

(二)执行行业标准、规范,保证服务质量,接受社会监督;

(三)开展安全教育,加强行车安全管理,保证运营安全;

(四)对运营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理,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营服务状态;

(五)执行价格主管部门核准的客运价格;

(六)按照《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标GB7258-2004)核定的人数载客;

(七)遵守城市公共交通的其他服务规范。

第二十四条 客运车辆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和标准进行维护,保持车容整洁、设施齐备完好,色彩、标志符合要求,在规定位置标明票价、线路站点、安全乘车须知和投诉电话等内容。

在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和设施设置广告、进行商业开发和其他运营活动的,广告的色彩、图案、标志、位置、面积、声响等应当符合广告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影响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服务和安全。

第二十五条 运营企业对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向公安机关办理机动车报废手续。不得使用报废、擅自改装拼装、检测不合格的车辆以及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要求的车辆从事公共交通客运运营。运营企业应当建立车辆技术档案和管理档案,对相关内容的记载应及时、完整和准确,并妥善保管。

第二十六条 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运营服务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衣着整洁,文明礼貌;

(二)按照核准的收费标准收费;

(三)根据乘客需要,提供有效的报销票证;

(四)执行有关优惠或免费乘车的规定;

(五)正确及时报清公共汽车线路编号、行驶方向和停靠站名称,提示安全注意事项,为老、幼、病、残、孕乘客提供可能的帮助;

(六)按照核定的运营线路、车次、时间发车和运营,不得到站不停、滞站揽客,中途甩客、不得擅自站外上下乘客、中途调头;

(七)按规定携带、佩戴相关证件;

(八)合理调度、及时疏散乘客;

(九)遵守城市公共交通的其他服务规范。第二十七条 乘客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公共道德,服从管理;

(二)不得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乘车;

(三)不得携带宠物以及易污染、有碍乘客健康物品乘车;

(四)不得在车厢内吸烟、吐痰、乱扔垃圾、向车外抛掷物品、散发书面广告;

(五)不得有影响车辆正常行驶、乘客安全和乘车秩序的其他行为;

(六)学龄前儿童、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醉酒者、精神病患者乘车应当有人陪护;

(七)身高120厘米以上的乘客应当按照规定付费乘车。乘客违反上述规定情形之一,经劝阻拒不改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以拒绝对其提供服务。

第五章 运营安全

第二十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督促有关部门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监督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督促企业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应急救援演练。

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据职责对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运营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车辆定期例保检验等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三)建立并实施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保证从业人员熟悉安全运营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十条 城市轨道交通经营者应当定期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以及消防、防汛、防护、报警等器材和设备进行检测、维修、更新和改造,保证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在安全保护区内进行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制定有效的安全防护方案,报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运营企业应当在公共交通车辆及公共场站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保持灭火器、安全锤、车门紧急开启装置等安全应急装置的完好。

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经营者应当建立安全巡查制度。遇到危及运营安全的紧急情况,应当及时采取疏散或者限制客流等临时措施,确保运营安全。

第三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运营企业应当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应急预案制定本企业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

第三十三条 城市公共交通突发事件发生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遇有抢险救灾、突发性事件以及重大活动等情况时,运营企业应当服从城市人民政府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行车、服务质量、车容车貌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三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公开举报、投诉电话、通信地址、电子邮箱,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运营企业的服务质量、运营安全、岗位培训等事项进行考核。

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对公交线路运营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议,并向社会公布考核评议结果。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城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擅自设置、迁移、拆除、占用、关闭公共交通停车场、站点、站牌、候车亭等客运服务设施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损坏公共交通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三)未取得运营线路许可从事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活动的,责令停止运营,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运营企业未经批准擅自停业、歇业或者停开线路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出租、转让线路运营许可证的,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擅自调整运营线路、站点的,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聘用不符合规定的人员从事公交运营驾驶活动的,按照每人次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八)未执行服务承诺确定的客运服务标准,或者未按照核准的线路、运营期限、站点、日总班次、班次间隔、首班车和末班车时间、车辆数、车型、服务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等运营的,责令改正,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九)城市公共交通从业人员在运营中,到站不停、滞站揽客、中途甩客、违反规定中途调头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三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分析

作业一:文件解读(2016年11月27日)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1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02);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2013,36号)。

解读:1)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以前城市的发展过程缓慢,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按照人口的基本规律来进行预测,可以很好适应城市的承载力;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的的提高,城市化的进城极速的发展,以前的城市规划的规模设计明显不能满足现在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血管,神经和内脏,是提高城市的承载力的基础。

2)基础设施的保护线的划定:对于现在的城市的建设,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其实主要的矛盾是在解决水资源的问题,那么对于水源,本地水源是主要,也是水系景观的主要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线的划定就很重要

3)基础设施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先锋:根据最新的经济发展研究,未来城市发展肯定是向更大的方向发展,最近看的《大国大城》一书就解释了中国未来发展要解决的是城市承载力的问题。而城镇化是农民的市民化,而农民的市民化一开始所居住在棚户区,而棚户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4)多规合一与基础设施规划:在中国的传统规划中,基本都是各扫门前雪,就会造成施工的反复性和矛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现在提出的多规合一,很好的解决现有的矛盾。但是现在也会出现矛盾,因为很多地方现在是基于现状的基础的补缺,不能实现多规合一。怎么实现多规合一,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而基础设施在这中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6)环境承载能力: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目前政策是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但实际上是人口还是不断向城市涌入,而对于基础设施的匹配,还是应该作为我们对基础设施的规划的依据。

7)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8)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在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9)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10)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11)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

12)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思想的提高,可以提升整体的垃圾治理。

13)在这个建设的意见中,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全面落实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水平,优化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环境,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和规范,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14)围绕重点领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中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发展的原则,推行各类交通设施的协同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另外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提升城市绿地功能。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达到城市基础设施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与现在提出的海绵城市相匹配。

15)、科学编制规划,发挥调控引领作用:以规划先行,突出以民为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避免盲目和无序建设,在规划中达到相应的适应性,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不浪费资源。

16)、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在建项目进展情况。对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消防设施建设等在建项目,要确保工程建设在规定工期内完成。进一步优化简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向备案、核准与审批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要强化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做好环境、技术、安全等领域审查论证,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效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求,超前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级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通过统筹研究、做好用地规划安排、提前下拨项目前期可研经费、加快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措施,实现储备项目与建设计划有效对接。

17)、确保政府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中央财政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城镇污水管网专项等现有渠道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确保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和优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政府应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创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运营管理方式,实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开,形成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管理专业的市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现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

作业二: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不同规划层级(总规控规修规)在设计和管理两方面的一些观点。(1)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顶层设计,注重战略性和系统性,勾画“山水林田湖”生态格局。主要是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加以明确,并在现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框架下,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目标和相关指标,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将有关要求和内容落实、协调到各相关专项规划中,并在下一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作为用地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前置条件。主要的观点如下:

1)多层次保护并完善水系:基于降水和地质条件等本地条件,在区域范围内识别、完善、并规划自然与人工的水系统,优化循环路径和机制;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坑塘、沟渠、湿地等需要划定蓝线的对象进行分析,提出蓝线控制的宽度,划定城市蓝线,以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城市蓝线划定时应考虑与雨水的源头径流控制、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2)科学划定水生态敏感区:在城市用地选择中,科学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尤其是要注意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分析识别城市局部低洼地区、潜在湿地建设区、内涝高风险地区,并尽可能划定为城市限制建设区。

3)综合建构控制目标:从“源头、中途、末端”三个阶段,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明确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水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规划控制指标和要求。

4)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的大分区:切实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根据地区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状况和实际需求,重点依据降雨、土壤、地形等客观条件,结合用地布局,划定海绵城市大分区,如渗透能力较弱的地区,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目标、措施等。(2)是专项规划

从横向专业深化角度,海绵城市的总体理念和思路需要通过各类专业规划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同时,从横向专业协调角度,海绵城市以水系统和水生态的切入点,也为统筹各个专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方法。这部分专项规划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等。1)道路交通体系规划注重控制污染物外排量: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专项规划应以消减地表径流与控制污染物外排量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2)绿地体系规划注重雨水消纳和生态净化:城市绿地主要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游憩功能及保护和控制城市结构无序扩张的功能。城市绿地对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具有较强的雨水渗、滞、蓄、净能力,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应在保障其吸热、吸尘、降噪、保持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等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的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因地制宜的规划径流路径,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复合生态净化功能。

3)城市水系统规划注重水生态循环和水系统整合:所谓城市水系统,是指城市供水、节水、污水与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河湖水系等城市规划范围的涉水系统总称。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将完整的水系统规划进行统筹,通盘考虑,不能肢解,也不能各做各的,供水不管污水、污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洪水、污染治理不管资源利用、资源利用不管综合防灾。从城市水生态本底修复的角度,同步规划低影响开发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注重水系统的网络化、毛细化、以及离散化,实现城市水生态多重循环和自我修复。(3)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的重要抓手,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描绘了地块层面上的生态愿景,同时,也点明了诸如源头控制的重要性。它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1)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并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实现指标控制、布局控制、实施要求、时间控制这几个环节的紧密协同,将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衔接在一起。

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划定海绵分区,明确各分区低影响开发策略,指导指标落实和技术措施应用;分解和细化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总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具体指标及要求; 落实蓝线,明确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及控制要求,保护水文敏感区域;落实绿线,提升绿色开敞空间的生态品质,融入雨水的渗、蓄、滞、净、用等复合功能;结合排水防涝(雨水)综合规划,明确内涝风险地区,采用综合措施达到排水防涝的规划标准;结合道路红线及本地道路雨水径流水量与水质,提出适宜当地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横断面形式。2)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通过建设条件分析、场地的平面布局与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交通设计、绿地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等布置手段,落实和细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发控制指标以及低影响设施的类型、布局等要求,以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不同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根据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修规深度,分别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修规的不同编制内容中。

(4)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规划

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体现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同时也强调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综合方法。但规划内容则依附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分散到各层次、各类型的规划之中,并未完全形成独立的规划体系,其中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例如,各个专业规划中有关海绵城市的内容是否能用于控制指标的考核?具体而言,绿地系统或水系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影响是否可被考核?又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分区指标又怎样与专业规划的海绵城市内容衔接?

为此,本研究认为,如果能够从城市的整体层面,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编制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规划能够更加有力的引领和推动各层级规划的落实。该综合规划强调以规划步骤为主线,强化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编制流程。总体规划包括七步骤:前期调查、问题明晰、规划定位、目标建构、空间布局、专项协调、措施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海绵分区划定、空间优化、地块控制指标分解、规划条件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场地勘探和分析、场地设计优化、设施组合、项目评估。借助上述规划步骤,初步构筑综合规划的雏形,“以器载道”,系统性地体现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重塑城市的水生态文明。

作业三: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设计和管理是怎么做的?

一、低碳生态城市提出的背景

对于现在生态城市的设计,中国的城市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前期中国更多在经济的发展,对于低碳生态设计的统筹没有考虑,当然可能是没有能力去考虑,但是现在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矛盾。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75%,低碳生态的提出与关注更多的来源于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本上,所以现在全球在寻求节能减排措施,从政策、交通、建筑、生产、生活和消费等方式上进行深入考虑。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1、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

2、低碳生态城市构建的生活应该可以支撑当地的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

3、低碳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恢复城市和农村健康的生态系统;

4、低碳生态城市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脱钩”发展,减少贫困和失业,通过有效的城市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5、低碳生态城市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体现了公平、公正以及合理的平等基本理念。

三、低碳生态城市要解决的问题

1、系统化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是未来的趋势,实现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低碳生态城的关键,但目前实践中比较成功的经验都是基于面积相对较小的区域;

2、目前大多数城市关注的重点是减少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很多城市将人均能耗或碳排放量作为主要控制指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都难以实现。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将其进一步分解到具体的子项控制目标中;

3、交通是十分关键的问题,采取公交优先的策略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同时鼓励慢行交通已成为共识,要实现这一策略需要对城市的功能空间、道路以及换乘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4、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生态指标体系的各类指标势必也很庞杂,数量众多,面对如此繁杂的指标体系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才有可能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落实。

四、节能减排的模式

1、城市规划中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与节能节能减排;

2、对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要分类指导;

3、以低碳生态为目标,实施城市工业空间转移和布局优化;

4、区域规划层面的低碳生态空间按结构;

5、总体规划下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

五、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

城市建设现状信息、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和规划审查信息等。生态城市设计的内容,一般集成于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因此,这里集中就城市规划编制信息进行阐述。在城乡规划信息平台“一张图”中,城市规划编制信息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法定信息库、参考信息库和现状信息库。

1、法定信息库主要包括了法定规划层面的内容,即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部分城市设计的内容,通过法定规划的内容,在此反映出来。

2、参考信息库包含了专业规划、规划咨询等内容。专业规划包括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交通规划、市政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生态城市设计的内容主要在参考信息库中体现。

3、现状信息库主要包含了基础地形现状信息、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建筑现状、道路交通现状和市政管线现状等内容。

建筑规划管理阶段的生态城市设计实施的核心,是落实用地规划管理阶段提出的包含有生态城市设计内容的土地利用条件。建筑规划管理阶段主要职能是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审核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划定建筑核位红线,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落实生态城市设计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审核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来进行,除当前规划管理的必要审核外,还包括:针对上位生态规划及规划用地条件要求,审査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生态要求、“五线”控制、土地评价下的用地性质、总建筑面积及分项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植物配置、生态适宜性等技术指标要求。是否满足建筑日照,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界面、幵敞空间是否有利于生态保护等。生态城市设计,尤其是局部生态城市设计和街坊生态城市设计可作为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的依据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项目,结合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有不同方式,落实生态城市设计要求,在用地规划管理中,转化为土地利用条件,作为项目的规划、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建筑规划管理中,结合具体报建方案及施工图设计,以判例式的个案审査予以落实,直接控制和指导微观、具体开发建设,在“一书两证”为核心的规划管理体系中落实生态城市设计。

六、总结

全球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气候变化的挑战之外,气候变化已经把人类首次凝聚起来应对共同的敌人。我国面临着快速城镇化进城中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巨大压力,大局大的压力同时也是机遇,不仅可以推动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思路的全面创新,而且我们可以借机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应与城市规划管理衔接,进一步落实生态城市设计的要求,将其纳入城市建设实施的范畴。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应该将规划管理“一张图”以及三维数字地图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运用到生态城市设计中,落实生态城市设计的管理与实施。在城市规划管理的流程中,用地规划管理阶段,生态城市设计内容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得以落实。建筑规划管理阶段,生态城市设计内容涵盖于土地利用条件中,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第四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概述

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迄今为止,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较为权威的定义来自建设部1998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基础设施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其中,“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我国一般讲城市基础设施多指工程性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城市基础设施包含设施、产品(服务)和产业三种形态。设施一般指城市基础设施自身的物质形态,既不是产品,也不是产业。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又称城市工程规划,一般包括如下具体内容:(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2)城市给排水规划(3)城市能源供应系统规划(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5)城市绿化系统规划(6)城市通信工程规划(7)城市防灾工程规划(8)除上述几种专业规划外,还包括各种工程管线的综合规划。下图是与人体生理系统相比,来说明城市基础设施对

表1城市基础设施与人体生理系统的类比

资料来源:郭功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7.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公共交通方式、车辆数、线路网、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用地等,并应使公共交通的客运能力满足高峰客流的需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提

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城市交通需要考虑的要素有城镇布局与交通走廊、土地使用与道路交通网络、有效连接各类服务区、轨道交通布置、交通枢纽和换乘中心、合理规划公共停车场,多层立体车库、人行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环保。

面临国民经济的增长、城镇人口的增长和机动车拥有量的增长,交通规划是建立完善的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保障;是解决目前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获得最佳交通运输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市交通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重要环节。从2000年开始,国家公安部、建设部就推出城市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2城市给排水规划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测城市用水量,并进行水资源与城市用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分析;选择城市给予水水源并提出相应的给水系统布局框架;确定给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和用地;提出水资源保护以及开源节流的要求和措施。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主要对城市水资源及城市用水量、给水范围和规模、给水水质和水压、水源、给水系统、水厂和输配水作出规划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划定城市排水范围,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主要对城市排水规划范围和排水体制、排水量和规模、排水系统布局、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与利用等方面作出规定。

城市给排水系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 是区域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既要满足城市高质量、可靠供水的需要, 又要根据区域水资源的现有条件, 对城市的发展提出调整和制约的要求。

3城市能源供应系统规划

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制气)和暖气的生产输配和供应设施等。

3.1 城市电力规划

编制城市电力总体规划内容包括:预测市域和市区(或市中心区)规划用电负荷;确保电力平衡;确定城市供电电源种类和布局;确定城网供电电压等级和层次;确定城网中的主网布局及其变电所容量、数量;确定35KV及以上高压送配电线路走向及其防护范围;提出城市规划区内的重大电力设施近期建设项目及进度安排。

城市电力规划需调研、收集以下资料:地区动力资源分布、储量、开采程度资料;城市电源、电网资料;城市用电负荷资料;其它资料,包括:城市水文、地质、气象、自然地理资料和城市地形图,总体规划图及城市分区土地利用图等。

3.2城市燃气工程规划

城市燃气工程规划应从分析现状开始,研究目前城市的气源种类和可能取得的气源途径,以及现有燃气设施存在的问题,根据近远期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合理的参数指标,预测燃气负荷,选择合适的气源和相应的供应方式,按照城市用地布局情况布置各项设施和管网。

城市燃气工程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预测城市燃气负荷;选择气源,确定气源结构和供气规模;确定气源厂、储配站、储灌站等主要工程设施的规模、数量、用地及位置;确定输配系统供气方式,管线压力级制,调峰方式;布置城市燃气管网系统(区域调压站的设置,主干管系统布局)。

3.3城市供热工程规划

城市供热工程规划的内容包括:预测城市热负荷;选择供热热源和供热方式;确定热源的供热能力、数量、布局及相应的供热范围;布置城市供热工程的重要设施和供热干线管网。

3.4作用与意义

城市能源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问题。城市能源结构具有时代特征,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要素。城市能源的合理规划与优化配置是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与能源短缺矛盾,协调城市化进程与能源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中应预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确定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方式,给出公共厕所布局原则及数量,并给出主要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的规划设置原则、类型、标准、数量、布局和用地范围。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规划设置必须从整体上满足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

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和精神享受的同时, 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中国作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环境问题首先在城市中显示出来,同时也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的障碍。我国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使城市的发展潜力日益减小,城市环境规划显得格外重要。

5城市绿化系统规划

城市绿化系统指的是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具体内容如下: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化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研究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发展目标与主要指标;参与综合研究城市的布局结构,确定城市绿化系统的用地布局;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指G1、G2、G3)的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指“生态景观控制区”G5);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议。

城市绿化系统可以改善气候,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涵养水源,蓄水防洪、防灾功能;显著改善城市景观,城市节能。通过攀缘绿化,屋顶绿化和庭荫栽植等,冬季挡风、夏季庇荫,城市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热辐射,降低采暖和制冷的能耗。6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的内容是结合城市通信实况和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内城市通信的发展目标,预测通信需求;合理确定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各种通信设施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类通信设施和通信线路;制定通信设施综合利用对策与措施,以及通信设施的保护措施。

城市通信工程系统规划工作的主体程序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至确定城市通信系统规划目标,后阶段又分成邮政、电信、广播电视等三部分主体程序。城市防灾工程规划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为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灾害区划和城市地位,确定城市各项防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科学布局各项防灾设施;充分考虑防灾设施与城市常用设施的有初结合,制定防灾设施的统筹建设、综合利用、防护管理等对策与措施。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对城市主要致灾因素进行识别,开展灾害风险基本评估、研究城市建设用地防灾安全利用的布局方案和对策措施(土地利用防灾规划)、分析居民区灾害风险以及减灾方案和对策措施(居民区防灾规划)、研究城市救灾避灾场地、场所、设施的需求以及布局方案和建设要求(避灾场地场所规划)、制定城市应急救灾避灾保障设施系统建设方案并提出技术要求(应急保障设施系统规划)、提出专项防灾规划编制指引原则。

编制和实施综合防灾规划是保障城市安全和提高城市综合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该规划的落实,实现城市抗灾基本防御目标,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细化。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侵占了大量的农田、水面、绿地和森林,大量的垃圾、废水、污水和废气等造成各种病毒滋生、大气和水体污染、土质酸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最终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物质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城市防灾形势十分严峻。只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才能将防灾专业的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克服目前城市防灾能力脆弱的局面,全面提高城市的安全性。

第五篇:《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练习题20140903

一、填空题

1.BRT系统主要由、、、和组成。

2.进入轨道交通线网的客流可分为和。3.是BRT车辆在专用车道上运行时可能受到外界干扰的最大区域。

4.BRT站场通常分为、、、、和6个部分。

5.BRT专用道类型分为、、、4种形式。

6.公共交通线网规划评价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二、选择题

1.我国最早的轨道交通出现在哪个城市:()

A 广州B上海C 北京D 天津

2.人口规模小于100万的城市不适合发展哪种公共交通方式:()

A轨道交通B公共汽车C电车D电动自行车

3.公共交通单向客运能力16-25km/h的交通方式为:()

A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B公共汽车

C电车D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

4.以下不属于轨道交通范畴的是:()

A地铁B轻轨C市郊跌路DBRT

5.以下哪个不属于轨道交通的特点()

A速度快B容量大

C不受地面交通干扰D造价低

6.介于传统的轨道模式与公交模式之间的“第三种方式”是()

A地铁B轻轨C市郊跌路DBRT

7.公共交通线路的非直线系数不宜过大,一般不应超过()。

A1.0B1.2C1.5D2.0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

2.简述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基本原则。

3.请举例描述三个以上的国际大都市公交系统规划的情况。

4.影响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简述常规公交线网规划的目标。

6.公交线网优化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7.论述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和现状。

8.介绍轨道线网规划的意义、目标和轨道线网规划的特点。

9.简析轨道交通与公交线网接运方法注意要点。

10.论述国内外BRT的发展现状以及BRT在未来发展中存在的优缺点。

11.公共交通线网规划评价主要技术指标及方法。

下载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尔滨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淳安县公共交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淳安县公共交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根据《淳安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县委〔2014〕29号)及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特制订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1.按比例提取、专款专用; 2.按......

    常德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常政办发〔2011〕37号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常德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探析(已发表)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探析——以《新余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为例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吉斌 邹成伟摘 要:针对新余市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宜新余市实际情况的公共......

    衡阳市城市公共交通专业规划新鲜

    衡阳市城市公共交通专业规划新鲜“出炉” 记者 邓小山 通讯员 方显龙 “公交优先”“绿色公交”成公交发展关键词 “方便出行,服务百姓”,大力发展城市公交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哈尔滨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 政府令第230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户外广告设置行为,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保护城市景观风貌,美化城市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

    哈尔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办法(5篇)

    哈尔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4月8日市人民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张效廉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安全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房屋安全管理,维护房屋使用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 (第133号)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8月2日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9月1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