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刘翠媛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1期
[摘要]21世纪以来,恶性的会计造假事件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揭示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在内部控制范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用内部控制的视角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内部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23-01进入21世纪,大公司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严重冲击了世界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表明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许多大公司经营失败进而抛却商业道德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经济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也陆续出台了指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指引性文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有很多途径,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在内部控制范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认为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是控制主体,管理层对企业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资源配置,部门主管对其所负责部门的管理是资源配置,员工则是在其岗位上具体掌握一定的资源并控制资源,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落脚点。从组织的全体来看,自下而上的全员控制有助于改善内部信息不对称,由此受益的不仅仅是一般员工;对管理者的不同层次来说,同样也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控制困难。《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本身特别强调了“全员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是控制者,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二、人力资源管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人力资源政策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使用与退出、培养与考核、激励与约束等多个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运用一定的科学,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引进、开发、使用、培训、组织和调配,利用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退出机制,使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实际保持最佳的比例。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最应受到重视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尤其是关键岗位员工对于内部控制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一个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没有适当人力资源作保证的条件下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与之对应,一个不尽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在有效的人力资源条件下自动实现节约成本、填补缺陷的功能,发挥出超常的效果。
三、多措并举,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一)以人为本,力促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
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一批与单位发展目标一致、愿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人力资源,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惟一途径。只有员工利益与发展目标一致,员工才会主动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人力资源政策要以人为本,通过思想教育提升员工思想素质,以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精神鼓舞员工;通过科学客观的绩效考核制度,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激发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以企业领导良好行为、积极奉献精神的率先垂范,感召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持续创新,保持人力资源政策的合理稳定和有效变化
合理稳定的人力资源政策有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同时对于凝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而不懈奋斗有着重要作用,最终确保发展战略有效贯彻实施,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与保持稳定相对应的是持续有效的创新变化,企业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复杂的情况,创新出新的对策、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手段来创新人力资源政策,研究出持续挖掘员工智慧的有效机制,始终保持竞争有序的人才环境,赋予每名员工适合的发展机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下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最终实现。
(三)控制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资源贡献度
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至少应当关注两个方面的重要风险;首先应关注人力资源缺乏、结构不合理的风险,该风险侧重于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要不断验证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及时评估高管人员素质水平,通过有效方式提升全体员工素质水平,摒弃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风险;其次应关注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的风险,必须熟悉和掌握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借助现代化的职业评价工具和方法,认识和评价人力资源的职业倾向及其动态过程,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岗位轮换等手段,保持全体员工的岗位新鲜感和创造性,做到以事业、待遇、情感留人才与有效约束限制的有效融合;多种方式结合起来,控制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赵增耀.内部劳动市场的理论、实践和启示[J].学术月刊,2000(6).[3]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Z].2008年.
第二篇:多视角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
当今社会正在进入被称为知识经济、互联网或网络经济、经济全球化、新经济的时代。对当今时代的多种表述反映了从不同视角对时代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知识经济为内涵视角,互联网为技术视角,经济全球化为外延视角,新经济则是一种综合表述。分别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全球化三个时代背景的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已经出现、正在出现和将会出现的变化作一透视和把握。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自从1996年10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知识经济的论题后,知识经济的概念便迅速风靡全球。管理理念的变革先行于管理模式变革。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员工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确立经营知识和人才的发展理念。既然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取代了资本而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知识创造财富的逻辑改变了资本产生利润的生财之道,企业组织的经营理念就应该由经营资本转变到经营知识的思路上来。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员工尤其是拥有知识优势的人才,经营知识的理念又推导出经营人才的理念。按照这一逻辑,知识和人才可以看作推动社会和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几年来,人们提出了人才强国、人才强市、人才强企等人才强“X”的发展战略。其次需要确立员工主权的根本理念。有史以来,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都处于被资本或土地雇佣的依附地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支配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核心要素,知识又存在于知识员工头脑之中,何况知识本身是智力工作者所创造的,因此,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中必然引申出知识员工主权的结论,或者说员工主权是知识经济应有之义。再者需要确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工业经济时代,由于劳动者在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奉行的是组织本位、工作本位和管理本位,实行的是一种很少考虑劳动者因素的非人格化、甚至是非人性化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成为主权者,对主权者的管理应该是一种充分考虑工作者因素的人本主义管理,反过来说,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员工主权理念的体现。人本主义既体现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目标兼容、共进双赢、双满意的管理战略之中,也体现于尊重管理、关怀管理、赞扬管理、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柔性管理以及工作再设计的各种管理行为之中。
二、互联网与人力资源管理新方式互联网是指建立在当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相互连接的全球电脑信息网络系统。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互联网及其信息技术正在引发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E”化。E化人力资源管理(HER)亦称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应用IT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化。目前,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公司尤其是IT行业的知名企业,如通用、IBM、GE、微软、朗讯、思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进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中期“E”化阶段;在我国,一些著名外商投资企业以及联想等IT企业,也已经进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期“E”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国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开始筹划“E”化和触“电”项目。据有关机构2003年初的抽样调查,有超过60%的国内企业计划在以后的两年中着手进行HER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的“E”化范围将随着IT技术及HR软件的成熟发展而逐步扩大。初期阶段主要局限于事务性管理活动层面,如人事信息管理、福利管理、考勤管理、休假管理等;中期阶段从事务性管理层面扩展到常规性管理活动层面,涉及网上招聘、网上培训、网上学习、网上考评、网上沟通等职能;后期阶段将在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实现自上而下的战略性E化人力资源管理。HER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管理活动的价值,也就是说,它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低价值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高价值的战略性管理活动。
三、经济全球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新课题
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就相对共识的解释而言,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并使各国经济相互关联度及依存度日益强化的历史进程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具有三个标志性特征:市场全球化,即以国家边界分割的国际市场向无国界的一体化国际市场发展,并最终形成全球统一市场;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资本、技术、知识以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趋向于跨国界自由流动,逐步实现全球范围的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出现一批由跨国公司发展而来的“全球公司”,其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涉及不同程度的国际联系。经济全球化及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正在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样也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日益明显的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些新课题。一是稀缺人才的“零距离”国际竞争问题。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其中包括人力资源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因此,一般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将成为全球共有共享的财富,劳动力将突破一国的市场区域而进行跨国界的流动,因而将会引发全球性人力资源竞争。从实际情况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供求关系上,中低层次的劳动力相对充裕,高层次人力资源相对不足,高端人才尤其显得稀缺,全球性人力资源竞争势必体现为高层次紧缺人才竞争。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和开放引资的国内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研发机构等外资组织进驻中国,它们往往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用人战略而与国内组织进行人才争夺,因此,全球化紧缺人才竞争所表现的空间形式已是短兵相接的“零距离”竞争,即国际化人才竞争国内化,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内的国有企业等组织又缺乏竞争优势。如何应对“零距离”的稀缺人才竞争,如何克服人才竞争中的“马太效应”,如何吸引和留住组织所需要的人才,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尤其是对国内的国有企业等体制内组织来说更是如此。二是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近些年来,为了规避或降低竞争结局的风险及成本,“双赢”或“多赢”的竞争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的“博弈”竞争逻辑,由此,企业间尤其是大公司的跨国兼并和收购之风盛行。企业并购中涉及多方面资源的重新洗牌问题,如产品、市场、技术、资本以及人力资源的整合等,其中,人力资源整合具有统领性效应。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风格以及不同的员工组合结构,企业在兼并和收购过程中,是否有能力以及如何进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人力资源存量、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的优化整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正效应,而不是一加一小于二的负效应,并通过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整合,实现产品、市场、技术、资本的整合,这是决定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三是企业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经济全球化以及人力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企业国际化过程。经济全球化导致企业的融资、技术、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国际化,跨国公司进一步向全球市场扩展,同时出现越来越多不够跨国公司规格的国际经营企业,这是企业国际化的外在标志;跨国公司的扩展和国际经营企业大量出现又加快人力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进程,使跨国公司和国际经营企业的员工结构上形成多元化特征,不同程度上成为“移民”企业,这是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内在标志。企业国际化中凸现出跨文化管理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员工不同国家的国际化企业中,形成一种多元文化成分有机融合的企业文化,并使这种“跨文化”型企业文化体现于制度化管理之中,这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游戏规则的国际化问题。经济全球化存在一个各国经济行为的法制化规范的一致性问题,或者说我国的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游戏规则的国际接轨,这一点在我国加入WTO后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制度挑战。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中存在一些不接轨、难以接轨的问题。例如,干部与工人的身份区分以及企业领导人员、一般干部、工人的多层次管理问题,公司法人治理规范与党管干部原则的矛盾问题(如由董事会聘任经营者还是由党委会任命经营者问题),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合署下发的党政合一人事文件部分代替了人事法规的问题等。如何在深化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中,使人事管理制度及管理行为既与国际接轨又保持不能舍弃的原则,这无疑成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加入WTO后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
>>>>多视角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三篇:发改委新法下人力资源管理文件
关于举办第三期新法下的社保筹划策略、人力资源管理
与风险规避培训班的补充通知
各企事业单位:
新《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相继实施,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企业全面经营管理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帮助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新法的立法趋势和规定,解决纷繁复杂的劳动社保关系,减少用工成本、规避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应广大企事业单位的要求,我委干部培训中心将于12月初举办第三期“新法下的企业社保筹划策略、人力资源管理与风险规避”培训班。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邀请石先广等国内知名专家授课,培训内容增加年终年终薪酬福利、绩效考核运用、留人方案设计与员工离职管理实务等相关内容,其他事项按新发改培训[2011]1963号文件执行。
二、培训时间及地点
(一)培训时间: 2011年11月29日全天报到,11月30日~12月2日培训;
(二)报名截止日期为:2011年11月22日
(三)培训地点:乌鲁木齐市(具体在开课前5天通知)
(四)咨询电话:***
附:
1、新发改培训[2011]1963号文件
2、人力资源管理与风险规避培训大纲
二0一一年十月月二十八日
新法下的社保筹划策略、人力资源管理与风险规避
培训大纲
各企事业单位:
新《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相继实施,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随之增多。据统计,劳动争议中,企业败诉占到70%,劳动者的败诉仅占30%。综观用人单位败诉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不健全;二是对员工关系管理缺乏基本的技巧,特别是在试用期、女职工三期、医疗期、加班管理、调岗调薪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与盲点。据调查,50%的企业正在考虑通过非全日制用工、业务外包、劳务派遣降低企业的用工风险与成本压力。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起草的《劳务派遣管理规定》也在紧密锣鼓的制定当中,关于劳务派遣用工到底走向何方?是限制还是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是否需要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派遣岗位的“三性”是否有明确规定?均在争议当中。
一、主要内容: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应用实务以及违纪职工处理技巧:
1、当前员工关系危机与应对思路
2、员工手册的基本架构与体系构成;
3、有效规章制度必须具备的三个法律要件;
4、如何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
5、规章制度制定中经常存在的程序性误区;
6、如何保证规章制度内容的合法性;
7、常见违法规章制度的内容例解;
8、在原则与具体之间,规章制度应当如何取舍?
9、如何解决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问题;
10、如何选择规范有效的规章制度公示方式;
11、规章制度设计中应注意的法律事项
12、《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废止后如何应对违纪;
13、违纪职工处理中单位败诉原因剖析;
14、如何选择合法有效的职工奖惩处理方式;
15、如何搜集职工违纪的证据;
16、如何对违纪职工送达法律文书;
17、违纪职工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18、如何避免罚款制度存在的风险;
19、违纪职工处理的十大误区;
20、职工奖惩制度的制定要点;
21、如何正确理解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22、常见的违纪解除行为例解;
23、员工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劳动关系如何处理;
24、开除、除名职工存在在的风险与管理方略;
25、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应对职工不辞而别风险。
(二)员工关系管理核心实务与管理技巧:
1、如何预防并降低事实劳动关系风险?
2、如何有录用条件与劳动合同如何处理才能避免争议?
3、如何设计有效的考勤制度以避免加班费风险;
4、不同考勤方式的利弊分析;
5、职工不认可单位作出的考勤记录怎么办?
6、加班费可以以基本工资作为计发基数吗?
7、计件工资的加班费支付标准;
8、合法控制加班管理风险及加班费成本的七大法宝;
9、不同工时制的利弊分析;
10、不定时工作制能实施考勤吗?
11、怎样解除处于“三期”的问题女员工劳动关系?
12、如何处理病假不申请自行休假的员工?
13、如何裁掉长期泡病号人员的劳动合同;
14、如何对员工依法实施岗位调整?
15、怎样确定员工不胜任工作?
16、如何把末位淘汰合法化操作?
(三)《劳务派遣管理规定》(草案)解读与劳务派遣实务技巧《草案》对劳务派遣如何进行界定?何种派遣属于假派遣;《草案》对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劳务派遣岗位如何界定,在非三性岗位上用工的应当做何调整;《草案》对于派遣员工是否需要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有新规;《草案》对于派遣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有何规定;《草案》对于用工单位、派遣公司双方对于派遣员工的权利义务如何分别规定;《草案》对派遣员工的工资如何进行列支,是列入用工单位工资成本还是列支为业务费用?
7、常见用工方式的利弊分析;
8、劳务派遣合同的关键条款设计与范本分享;
9、派遣方如何降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风险?
10、派遣方与派遣员工订立劳动合同中应注意的事项;
11、“返派遣”员工的本单位工作年限如何认定?
12、新法下派遣方面临的主要管理风险;
13、哪些岗位可以使用派遣员工?
14、使用非“三性”岗位对用工方会造成什么法律后果?
15、用工方如何规避同工同酬风险?
16、用工方如何行使对派遣员工的退还或退换权?
17、用工方如何追究派遣员工的损失赔偿责任?
18、对派遣员工能采取竞业限制和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吗
19、用工方的制度如何有效适用派遣员工;
20、劳务派遣中的经济补偿金责任分摊实务;
21、个人承包的法律风险是什么;
22、如何避免个人承包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
23、业务外包合同的签署应当注意哪些环节;
24、业务外包、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的实质是什么,区别是什么
(四)《社会保险法》权威解读与案例分析
1、关于《社会保险法》最新立法趋势分析及新政策立法方向解读;
2、现行五大社会保险:养老、工伤、生育、医疗、失业等保险的新要求及新规定;
3、员工个人跨地区就业的,保险关系如何转移?是否能五大社保同时转移;
4、外来务工人员仅缴纳工伤和医疗保险是否合法?
5、如何理解视同缴费年限?职工被判刑、劳教、除名的是否缴费年限是否清零?
6、如何理解社会保险缴费双轨制?用人单位的缴费基数是否等同于单位职工的缴费基数?
7、职工个人跨地区就业的,视同缴费年限转入地区是否接受;
8、用人单位不足额缴费的法律风险是什么;
9、试用期间是否应当为职工缴纳社保;
10、员工不愿意买社保或员工自愿降低投保基数,并与单位签有协议的情况下,该协议是否 有效;
11、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以及女职工退休年龄纠纷应注意哪些问题;
12、欠缴社保滞纳金计算应当按照什么标准计算
(五)《工伤保险条例》权威解读与案例分析
1、《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内容立法分析与解读;
2、如何理解工伤保险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3、企业能否追究工伤职工的过失赔偿责任;
4、违章作业导致伤亡,能否认定为工伤;
5、出差过程中,突然病亡算工伤吗;
6、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能认定为工伤吗;
7、职工因工陪酒死亡是否属于工伤;
8、哪些工伤待遇由单位支付?哪些工伤待遇由经办机构支付;
9、工伤职工超过规定医疗期如何处理;
10、停工留薪期起始时间如何确定,期间待遇如何确定?是否包括绩效奖金与各项补助;
11、单位能用商业保险赔偿职工工伤待遇吗;
12、工伤补偿与民事赔偿出现竞合怎么办;
13、伤残职工享受哪些待遇;职工因工死亡,直系亲属可以享受什么待遇;
14、第三人导致本单位员工工伤的,用人单位如何向第三人追偿;
15、劳务派遣、承包租赁过程中发生工伤,如何向实际用工单位追偿;
16、常见典型工伤争议案例分析。
(六)最新司法解释运用与劳动争议处理常见问题分析
1、法院受理哪些社会保险争议?司法解释三对此做出何种新的规定;欠缴社保是否受时效限制;
2.停薪留职人员、内退人员再就业的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3.关于加班的举证责任如何理解?用人单位在管理上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
4.劳动争议中的答辩原则是什么;5.如何理解劳动报酬争议的特殊时效;
6.如何理解劳动争议中的各类证据的法律效力;如何用好证人证言;
7.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诉讼时效与一般民事诉讼时效之间的关系;
8.关于小额标的的一裁终局,是按照总的标的额算还是按照单项标的额算;
9.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是否属于劳动报酬,是否受一年时效的限制;
10.典型劳动争议的处理与应对
(七)日常员工关系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1、新员工入职应当审查什么事项,以及如何进行入职培训与制度公示;
2、新、老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的原则应当如何把握;
3、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三种劳动合同,在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员工之间有何异同;
4、长期劳动合同管理模式下,如何便捷实现对员工岗位与待遇的调整;
5、在职员工日常加班倒休、年休假应当如何合理安排;
6、签署服务期协议,应当如何约定培训的性质以及关于多次培训的服务年限如何确定;
7、如何确定签署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的范围,以及如何约定员工离职时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
8、如何通过长效机制的调整,实现人力资源部对员工日常管理的常态化;
9、如何理解医疗期与员工日常病假的关系;
10、对于不胜任工作的职工,如何进行考核具有法律效力;
11、对于违纪、违法、劳教、追究刑事责任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应当如何送达;
12、离职员工如何进行离职面谈,离职面谈的意义是什么;
13、离职协议如何签署避免员工秋后算账;
主讲老师简介
石先广老师,国内知名企业用工管理风险防范专家,现执业于上海市同建律师事务所,中国劳动法律网首席顾问,上海市律师协会劳动法律委员会委员,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长期从事劳动法律问题研究与实务操作,已出版劳动法律专著近20本,在上海、南京、杭州、深圳、青岛、济南、成都、沈阳、南昌等全国40多个城市讲授企业用工管理系列课程200余场,因课程实用有效而深受各地企业的欢迎。
第四篇:事业单位聘用制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
事业单位聘用制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浅析
摘要:随着聘用制在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全面铺开,事业单位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应作出相应调整。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目前很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才能提高管理效能,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进程。
关键词: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4-0067-03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战略资源,在当代社会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既具有物质性、可用性、有限性,又具有能动性、周期性、磨损性的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体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后者包含人才资源,它是指人力资源中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资源。事业单位性质大部分技术性较强,一般涉及科、教、文、卫等领域,我国60%的人才在这些领域,同时事业单位又承担着大量的公共事务。因此,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占绝对优势。而且,事业单位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总格局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久,人世给我国的各种市场开放期限已基本到期,市场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外资企业先后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如各大国有银行现今就面临着世界各大银行的竞争。此外,随着公民意识的加强,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些政府部门将原本属于事业单位的职能打包给有关组织。除了少数由国家全资资助性的事业单位如教育机构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更多压力――人才竞争、市场竞争等,而事业单位定位于政府机关和经济组织之间,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双重职能。因此,事业单位更应该抓住自身具有较强人力资源的优势,让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成为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知识技术成为事业单位创造效益的主要来源。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大多数事业单位包袱重、效益低,员工待遇提高不上去,特别是在聘用制施行后,事业单位员工在经济上无法像企业的同层次人员一样获得高收入,也无法同公务员一样获得终生职业保障,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参照公务员的管理办法,行政化色彩浓重,压抑了很多员工的创造性。即使少数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事业单位如医院,也偏离了本身为公共服务的定位,不是依靠自身人才资源等优势得以发展,而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创收为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致使公众对其怨声载道,改革呼声不断见诸媒体。基于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事业单位必须转变思路,提高对人力资源自身价值的认识,重视开发人才资源的潜力,改变管理方法,是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事业单位聘用制下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正逐步建立和完善能进能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聘用制,传统的人事关系格局因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而逐渐被打破,这必然会触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利益,尤其是事业单位员工与用人单位的利益问题。在事业单位由国家向社会推进的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改革措施,每一项措施都要考虑到整个体制环境,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无疑是整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但是,我国事业单位在实行聘用制后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没有跟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员工关系管理失调,人事争议增加。员工关系管理理论来源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主要内容是指协调单位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引导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员工关系是在事业单位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基于工作交往而产生,其蕴含的基本精神是和谐与合作,区别于机关内部的公务关系和以往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事业单位原来的岗位实行编制管理,员工只要获取初始工作权,终身工作有保障,这样员工属于“体制内”人员,对事业单位具有较高的忠诚度,愿意将自己一生托付给单位。而实施聘用制后,一夜之间员工由“聘任制”变为“聘用制”,但很多配套措施没有跟上,缺乏各项制度的保障,单位对员工的未来没有承诺,员工也无法将自己“托付”给单位,很多员工面临再就业问题,员工的忠诚度下降。此外,在实行聘用制以前,员工都是事业单位“体制内”的人员,都是为国家和社会工作,聘用制实行后员工由“体制内”转向了“体制外”,员工只与单位发生联系,这导致员工彼此之间认同感的减弱,加之绩效考核等制度的先后实行,必将导致员工之间关系发生变化,有可能影响工作的开展。
随着聘用制的实行,原来事业单位内部解决争议机制的作用逐步减小,很多人事争议就是由聘用制引起的。因此,事业单位人事纠纷的数量在逐年增长。仅以天津市为例,2002年全市仅受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60个,到2004年全市各级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却猛增至270多件,年均增长100%,而自2005年以来增长更加迅速。在总量递增的同时,案件本身也日益复杂化,当事人双方的权益维护意识强烈,通过调解方式快速化解矛盾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利用准司法性质的仲裁方式审理案件的数量日益增加,案件处理难度日益加大,并且日益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强的社会敏感性。管理方式落后,规划和培训制度缺失。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沿袭计划体制下的方式,参照政府部门的管理模式进行行政事务性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把员工看作管理控制的对象,管理人员的工作仅限于管理工资档案、人员调度等执行性工作,有关人事管理中的招聘、录用、工资管理、奖惩、退休等环节被人为地分开,由各个部门孤立地进行管理,各部门、各单位只重视本部门或本单位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不管是否有效用,不重视对人力资源进行综合的开发。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自身已由传统的“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事业单位在承担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职能的同时逐步走向市场,应对激烈的竞争,内部利益也由一元变为多元,利益结构更为复杂。员工已经变成单位的主体,这需要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远发展。因此,事业单位应该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体系,不能过度强调服从,管理应该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摆脱开来。
此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多数事业单位技术性较强,只有搞好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及时的员工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每个事业单位不再是国家体制内的一颗“螺丝钉”,永远
钉立在固定的位置上运转,而是在承担公共服务的同时,积极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变化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不断调整本单位的人才结构。聘用制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走向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前台,以使事业单位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调整自身的人力资源结构。但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目前没有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而且培训制度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窠臼,远远落后于企业。有些单位根本没有培训管理制度,员工长时期地呆在一个岗位,技能得不到提高,同时也无法为社会服务。还有些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后把培训投入视为成本开支,在员工身上的投入费用尽量降低,能省则省。也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开发投入会增强员工的就业能力,害怕人才流失,因此,对员工培训开发的意愿不足。绩效考核制度不合理,抑制员工积极性。随着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的发展,绩效考核制度也逐渐在事业单位实行。绩效考核是指一套正式结构化的制度,用来衡量、评价员工与工作有关的特性、行为和结果,考察员工的绩效,了解员工的可能发展潜力,以获得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发展。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通过绩效考核对员工的行为表现、工作态度、业绩以及综合素质全面追踪,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员工和组织的行为,提高员工的素质,挖掘员工的潜力。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性环节。但许多事业单位具有工作成果难以量化、工作任务具有特殊性等特点,加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完全性,聘用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绩效考核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考评标准设置不合理。众所周知,事业单位员工具有复合性特点,既有专门的行政人员,也有专职技术人员,各个工作性质不一样。但事业单位将其各项工作成果、态度等量化,用“统一标准”考核所有岗位和人员,缺少针对不同职务、层次的分类考核体系,或者考核的标准操作性不强,无法对不同员工的工作进行细化考评。其次,绩效考核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支撑,考评结果基本上只属于荣誉性质,与奖金、薪酬和职务升迁的联系非常有限,这样造成很多人对绩效考核处于应付状态,无法有效地激励员工,反而使很多人心灰意懒。最后,绩效考核程序不合理,有些单位过分强调民主性,以扩大民主之名,行放弃领导负责之实,致使评价结果不够科学,绩效考核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发生偏离。也有些单位领导做主,缺乏民主参与。致使绩效考核形式化,缺乏公信力。
三、事业单位聘用制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调整必然带来冲击,改革必定会有牺牲。事业单位用人-制度转化为聘用制后,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各种阶段性的问题是必然的。我们必须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切实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整个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程。就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说,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树立合同意识,完善人事争议内部处理制度。实行聘用制后,事业单位和员工之间是合同关系,事业单位负责人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合同意识,进而在与员工签订聘用合同时将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本单位的工资、奖金和惩罚等改革措施讲清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其充分认识到单位生存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单位同心同德,树立竞争意识,增强风险意识,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竞争能力。相反,不签署或走形式只会使用人单位和员工之间权责不清,利益关系不明确,很容易产生纠纷,而这种纠纷一般不能在事业单位内部解决,往往引发人事仲裁甚至诉讼,给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被动。此外,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性质和发展目标制定留住人才的政策,以优厚的条件合理引进人才,安排到能够体现其价值的岗位上,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给他以施展才能的空间,从而提高单位知识型员工的比例和科技含量,增进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益。
单位负责人应该转变以往的管理观念,树立为单位和员工服务的理念,对员工要以诚相待、以理服人,还要帮助员工适应变革,把员工的思想问题解决在基层。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学习有关聘用合同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提高自身的素养,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纠纷解决制度,以适应聘用制施行后的新形势,把人事争议解决在初期。转变组织和培训机制,提高员工技能。事业单位用人制度转变为聘用制后,员工与单位的关系由过去的附属关系转变为合同关系,双方都具有平等的地位。事业单位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由过去的“权力中心”向现在的“服务中心”转变,摆脱管理员工的思维,树立为员工服务的思想,切实以员工的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开展组织工作。积极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参照企业等经济组织的管理模式,以制定出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整合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挖掘员工的潜力,充分发挥员工在单位整体下的能动性,从以前模仿政府机关“人事管理”的模式中走出来,按照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整合。事业单位可以仿照企业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培训制度,根据自身的性质、发展目标和人才储量,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有些大型的事业单位可以将人才规划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另外,事业单位应该有全面系统的培训机制,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对本单位职员进行培训需求的调研,力求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超前性,切实提高员工的素质。在培训全体员工的基础上特别要加强技能人才的培训开发,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技能高手,这是事业单位立足于激烈市场的杀手锏。所以,一定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实现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升,以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各项工作。建立科学的考核规章,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首先,事业单位应根据不同性质的工作岗位实行多条线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体系,把德、能、勤、绩、廉分解成若干要素,并对其进行分解,包括总任务完成情况、出勤情况、遵纪守法情况、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作强度、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廉洁奉公等,每项标准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定性的标准也应以分值或权重对应,考评标准体系还需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理论研究的进展不断完善。其次,绩效考核程序应将民主和组织考察相结合,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民主和领导的考核权重进行均衡,切实做到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单位领导负责制。而且,事业单位应该在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详细的绩效考核程序规定,保障程序的可操作性,增加考评工作的透明度,使受评者心悦诚服,让考核工作促进事业单位效能的提高。最后,绩效考核结果应该与个人业绩、工作成效密切挂钩,可参照作为评定员工工资、奖金和惩罚的标准,将考核结果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排列,然后评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层级,可以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连续两年被评为不称职的人员辞退,让绩效考核成为整个单位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让绩效考核制度成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薪酬制度、激励制度以及福利制度等的重要基准,切实发挥绩效考核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纽带作用。
责任编辑:陈瑾
第五篇:网络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法
网络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法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将取代土地和资本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将充分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为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服务。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的人,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网络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对其进行管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人类已经踏入21世纪时,企业的管理者弄清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以应对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以及其新的要求,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21st century is the knowledge economy ,network economy era.Th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hat will replace the enterprise resource of the land and capital will become the first resource.The enterprise will fully utilize Internet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ervice every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As the creator , disseminator and user of knowledge, especially the talent of high quality, their importance is for economic growths more and more obvious.So, how HR administrator manage staffs in the network era is of important impa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Therefore, as the mankind has already entered into 21st century, it i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at the administrators of the enterprise clarify the difference with traditional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HR management of the network economy era, and realize the new tendenc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at.关键词:网络经济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崛起,推动了经济领域的一场空前革命。在这场革命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融入了新的思想、新的活力,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21世纪是网络经济的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优势,使得企业之间信息更加畅通。在此环境之下产品、人员、信息等通过网络迅速传达,这种网络的全球化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角色,尤其是在这种网络化的背景下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面临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全方位挑战,我们被迫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立足于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和措施,使人力资源开发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起到促进作用。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很多问题。首先,人力资源无法按市场机制流动配置。人力资源流动,需要相应的配套改革,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住房制度都还没有完善,相应的法律也不健全,从而限制了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教育的不公平性表现为东部和西部教育投入的巨大差距以及211、985与普通本、专科教育资金投入的巨大差别。第三,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滞后。教育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劳动力的经济部门。教育结构的改革(包括学科结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应以人力资源市场的信号为导向,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还未真正形成,市场没有发出对人力资源素质需求方面的有效信号,致使教育改革缺乏导向。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只是认识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然性,但应是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素质结构,缺乏充分的,来自市场的具体信号。
三: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法
网络时代人力资源员工招聘、培训、沟通、绩效考核与传统人事管理有很大不同。在网络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做到:个人被尊重,知识转为资本,效率得到提高,企业更富有竞争力,工作将采用许多新的设计,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管理的重点是知识性管理。只有经营知识、经营人才,才能充分体验“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愈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任用。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已远远超过了资本和土地。而留住人才,让人力资本得到最大发挥是重中之重。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的分析我总结了三个新的方法:
(一)人事外包
1.内容
人事外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形式, 企业将事务性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外包出去, 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部专注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以达到为企业节省管理成本,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工业化、科学化、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非常丰富, 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员工关系, 企业文化等方面。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适宜外包, 其外包范围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交易性和关联性的限制。只有具有交易性的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才宜外包, 而具有高关联性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则不适宜外包。可交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是指完成这些活动不需要很高水平的人际关系技巧, 多数可以被程序化的活动。如工作分析、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考评等事务性工作,目前这些工作通常占到全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65%-70%,是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力的基础。高关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是指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 需要高水平的人际关系技能、政治意识和敏感性高, 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活动。如人事政策的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组织发展规划、关系协调、企业文化建设、核心决策等战略性活动。人事外包主要交易的是可以程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部份, 把那些非核心的、过于繁杂及细节化的传统性人事管理业务外包出去, 也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策略。企业人力资源部通过外包交易减轻70%左右的人事工作负荷后, 就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2.作用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能为企业节约成本。企业的一部分成本是由人引起的,把一些琐碎的工作外包出去以后,企业可以随时解雇相对剩余的员工。将部分精英人才调配到重要的工作岗位。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从繁重的低层次、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利于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比如致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短期和长期规划,为员工设计良好的职业生涯,让员工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创造温馨的工作环境。
再次,有利于企业获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水平。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成功运作需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来支持, 如制作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程序, 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和平台, 建立数据仓储和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这必须投入大量的开发资金及维护费用, 没有雄厚资金和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支持的企业并不容易实现。将人事外包后, 就可以直接运用外包公司的最新系统和技术资源为企业解决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最后,企业将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出去, 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连带责任成本和转移风险。例如, 企业若因招用未解除劳动合同的人员而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 企业必须承担原用人单位经济损失70%的连带赔偿责任。若将人员招聘外包后,企业的连带责任风险也随之就得到转移。
(二)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是指通过让员工持有本公司股票和期权而使其获得激励的一种长期绩效奖励计划。在实践中,员工持股计划往往是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的部分股权,并委托员工持股会管理运作,员工持股会代表持股员工进入董事会参与表决和分红。员工持股计划是员工所有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分享企业所有权和未来收益权的 一种制度安排。员工通过购买企业部分股票(或股权)而拥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并获得相应管理权。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使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其一,奠定了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其二,扩大了资金来源,增加了员工收入,减少了员工离职的现象。其三,留住了人才,为员工提供安全保障。最后,调整企业的收益权,转变企业约束机制。在网络经济时代,员工持股计划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方法。
(三)时间有价证券
时间有价证券是从员工持股计划衍生出的一种全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办法。时间有价证券的基本内容是:职工可以利用时间(加班时间、加班工时积累、长期工作周年纪念假日等转换成资金形式)和资金(工资的一部分及各类奖金)参与时间有价证券计划,由公司挑选资本投资公司对时间有价证券基金进行专业性管理,使时间有价证券达到个人储蓄无法得到的增值。职工通过使用增值的“时间有价证券”可以缩短一生的工作时间(资金转换成时间)并得到免除工作的工资收入,或增加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
时间有价证券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时间有价证券具有时间的增值性、资金的安全性、“可以立即解散基金”和“破产保险”四个特点。德国大
众汽车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早实施时间有价证券,而且效果甚好。时间有价证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保障,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通过实施时间有价证券,对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采取预先准备措施。无论外部经济形式的好坏均对企业的发展不会造成影响,企业可以通过时间有价证券进行有效组织生产。时间有价证券还减轻了国家社保资金支出的负担,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同时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但是,时间有价证券要在我国实施还有很多困难。比如:我国社保、社会福利制度水平较差,工资水平较低;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寿命短,存在的时间不超过十年;在我国员工跳槽现象比较严重,工作存在不稳定性;我国基金监督体制不完善,基金、保险行业不健全,很难保证保值、增值;东方和西方人观念不同,在我国,人有了钱以后会投资房、车、黄金等而并没有享受闲暇的观念。因此,我国要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就要健全社保体制,做好社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做好这些,才能跟上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新趋势。
(四)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的位置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分工细化的影响已是大势所趋。伴随着人力资源部角色的转换,人力资源部的很多事务性工作逐渐外包给服务供应商。,节省了成本减轻了压力。更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放开权利让员工做企业的真正主人。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实施时间有价证券为其他企业起到了良好带头作用,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创了新的篇章。伴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进入了新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王友平.福建集美大学.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 —HRM外包.《技术经济》第4期(2004)
【2】 孙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人事外包.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4期
(2003.12)
【3】 秦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初探.工会论坛第16卷第3期(2010.5)
【4】 王丽萍杨华.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5】 案例分析.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时间有价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