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李自成因何失江山》所感
读《李自成因何失江山》所感
磁涧小学 叶托蕾
李自成率领农民进行起义,成为农民英雄,在夺取北京城后,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不料在山海关一战中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之路。李自成的功败垂成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而他的失败也揭开了满清统治中国的一页。大家对李自成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各方面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解释。
大部分人都认为,过去在历史上对李自成一直有着一种定论,那就是此人是个流寇,进了北京城后,此人贪图享受,军纪政纪败坏,所以最后失败。我以为很有道理。
由于李自成出身贫苦,知道百姓的贫苦,在长期征战中,他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并且提出“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严肃军纪,并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因此受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拥护。所以李自成的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再加上百姓拥护,得以迅速的扩张发展,最终成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在战争中,李自成逐渐改变了流动作战的战略,改为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终于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笔者认为军纪不正,腐败涣散,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足以败军亡国。就是军纪败坏,也许这个过程短了一些。从实战的情况看,说李自成军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虽然有点夸张。淡无可否认所军纪废弛,战斗力降低之说最起码能说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篇:读《李自成因何失江山》有感
读《李自成因何失江山》有感
磁涧小学 叶托蕾
李自成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拥有了大批的能征惯战的将士,但李自成缺乏一支完成统治治理工作的文官队伍。而且对战领区内部的独立势力没有认真扫除。古人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在获得大片的领土后,缺乏治理人才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当李自成一受到挫败,这些地区的地方势力就兴风作浪,袭击大顺的官吏,夺取地盘,给李自成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李自成撤出北京后,他的控制区的大部分都是这样丧失的。这是李自成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打入北京后,李自成在政治方面的无所作为也很让人疑惑。崇祯是死了,但太子还在。当时完全可以拥戴太子继位,李自成成为手握实权的大顺王。这样,就可以有个政权延续。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收降南明势力。待天下大定后,仿魏、唐故事,禅位登基,君临天下。可李自成在北京却什么也没有干,完全没有消除崇祯自杀带来的恶果。崇祯自杀,是一招很恶毒的政治棋子,崇祯用自己的死宣布了自己与新的顺朝的不妥协,用决绝的态度宣布,凡明朝之臣子降顺朝者皆是叛臣贼子。这是崇祯用自己的生命给李自成下的一招暗棋。可遗憾的是,李自成竟然没有觉察出来。根本就没有对这件事有所反应。这也从侧面看出李自成的领导层里没有真正的文官人才。
相反,满清政权就做得比较高明。他们不但为崇祯发丧,还宣扬自己是为了替崇祯报仇,恢复明朝江山而来。这样,满清就把矛头首先指向威胁最大的李自成集团,最大限度的减少与明朝遗留势力的冲突,并得到他们的部分支持。当然,后来他们耍赖,说自己的江山不得之于明,而得之于李闯那就是后话了。
还有李自成对文臣队伍的不重视,李自成撤出北京的时候不但丢失了明朝太子,还把明朝所有的中央管理机构留在了北京。这一批管理官吏在效忠满清后,大大增强了满清的管理力量,使得满清具有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个完整的治理天下的管理系统,满清是不可能夺取明朝江山的。即便是夺取了江山,也不可能顺利治理的。至少满清王朝不会存在那么长的时间。没有妥善处理好这批管理人员的去留问题,是李自成在这个问题上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
第三篇:读《悲惨世界》所感
读《悲惨世界》所感
《悲惨世界》——一部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著,它把惨淡荒芜世界中人性的种种改变尽收眼底,让我不禁感叹人性的微妙。
《悲惨世界》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十九世纪的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饱食终日的法官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过夜,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冉·阿让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他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出现,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在此期间,冉·阿让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并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埃和冉·阿让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又出现在冉·阿让的面前……尽管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家,但在深爱着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帮助下,马利尤斯最终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美好姻缘。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利尤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虽然马利尤斯最终接受了冉·阿让,但此时已经命悬一线的冉·阿让唯一的愿望就是珂赛特能在自己死后,为他立一块无字的墓碑。
看完《悲惨世界》一书,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这样一个高大的形象,他乐于助人,淳朴善良,品格高尚,虽然由于生活所迫,曾犯过一些错,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人格,因为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在艰辛和逆境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他就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笔下的冉阿让。
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我开始深深的感悟到,原来,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竟然也有这样的世外圣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宽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所以说,冉阿让的命运并不是永远都是那么的悲惨,悲惨的是那时候的整个世界观,就是因为有了主教这样的人,整个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个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热之中艰苦摸索前进。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这一切得转变使我既倍感欣慰。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
面对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低劣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再也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无论如何掩盖不住他丑陋本性的事实。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而从另一方面我也从《悲惨世界》中收获了其他的宝贵财富,那就是博爱和高尚的灵魂。
比草原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爱。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博爱!
这个世上,凡是伟大的人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冉阿让,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有一位老人被 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又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当然我也隐约地感到一层悲剧成分: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伟大,在与命运、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搏斗中总显得有点孤立、单薄。不过我认为就是这种差距悬殊的对抗,才更凸现出主人公冉阿让英雄的本色。
我为冉阿让而感动,如果我们都能像冉阿让那样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尽自己所能去改正,以一颗博爱的心去看世界,那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我为冉阿让而难过,如果人人都像主教那样有一颗宽容,热情的心,那我们的世界将充满温暖。
赵梓雯
2009.10.18
第四篇:读《论持久战》所感
老师在春节期间给我布置的任务就是读持久战,写读后感,读《论持久战》所感。在此期间读了几次,每次都是马马虎虎,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自己感觉对这些东西不理解也就提不起兴趣。第二、就是自己感觉读了也读不懂。这两点阻碍了自己读这篇文章,导致虽然读了几次也是白费了。明天就要去上班了,突然想到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完成,立马来做这件事。在读之前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认真地把这篇文章拜读了一下,现在把自己所感悟到的东西分享出来,自己感觉到这些也太局限性了,在今后读的过程中随时分享自己的感受吧。
毛主席从不同的方面和阶段论证了中日两国的战争不是速战就可以取胜而是要持久战,这篇著作宏大博深,发人深思。主席在各个方面和阶段所举出的有力证据就是在使用矛盾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论证,把矛盾论贯穿于整个文章的始终。从整个局势的分析上是在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在战争的阶段上是运用了矛盾的特殊性,总体感觉这是把矛盾论完全运用到实际中的成功典范,也是为我在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如何更好的运用矛盾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帮助,读后感《读《论持久战》所感》。
在文章中也领会到一点: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胸有成竹最好,扎实稳妥的工作态度才是取得一切胜利的法宝,所以做什么事还要扎实,脚踏实地做好,主席是为我们后人在工作和学习中指出了一个方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始终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至终不渝的做好自己每一阶段,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这才是我们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取胜的必要条件。
虽然说读了几遍了,感觉自己还是知之甚少,主要就是自己没有完全的理解这些理论,也就不能够准确的抓住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思想,通篇拜读了三四次,这一次是一气呵成,虽然理解还是泛泛的表面问题,终归读懂了些,利用时间还要不断的理解,然后自己把矛盾论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才是老师让我读的目的和初衷。
第五篇:读《中东史》所感
文明交往理论下的文明自觉 —读《中东史》所感
在读完彭树智先生2010年3月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中东史》后,心中不由得感叹作者能在这样的一个高度审视中东地区,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彭先生正是做到了这一点,21世纪中国史学需要新特点,作者站在把握全局的角度,在人类文明在中东的生成和聚散一直写到冷战后全球化交往与中东的回应,纵向和横向的全面的对中东地区的发展历史做出了脉络清晰的讲解。多数学者认为,两河流域是文明的起源地。公元前6000年以后,两河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是北方的哈孙那文化和南方的萨马拉文化。最后又讲到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东现状,以及作者对中东未来的合理预见性,中东地区以其极其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再加上丰富的战略资源成为世界上大国争相角逐的焦点。据沙特阿拉伯《中东报》2010年3月24日报道,美国最新战略报告说,中东石油在未来20年内仍将称霸世界石油市场。除非世界对能源的需求发生实质性变化。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表的“中东能源发展”报告阐明,中东地区的局势将影响整个世界能源供应的平衡。由此可见,中东地区对继续保持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以及其他大国的崛起都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研究中东史从而更好地为如今与我国国家战略利益息息相关的中东问题服务就更显得有时代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此,一部可以全面客观地但又能在如今变化了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中东问题的史学著作才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真正需要的,彭树智先生的《中东史》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像彭先生说的那样可以用宋代名将将宗泽的《早发》诗来表达:伞帷垂垂马踏沙,山高水远路多花。眼前形势胸中策,徐徐缓行静勿哗。
一
《中东史》大体上是依照时间顺序由古至今写的一部通史著作,回顾起这本书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试图用文明交往的理论和文明自觉性来阐述和解释中东地区的发展历史,整本书贯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步观,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特点发挥创造性上升到了学理的高度的一本著作。
① 2011年3月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英、梁赤民、董书慧、王北京大学出版社《全球通史》,第10页。
② 彭树智2010年3月人民出版社《中东史》,第16页。
②
①
在绪论部分首先讲了中东一词的由来,从大历史的视角出发,观察中东史,又从中东史反思大历史,把中东史和人类文明兴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用历史体悟借鉴现实实践,其中所遵循的是文明交往到文明自觉的思维轨迹。作者完整的介绍了中东各主要不同的民族,包括犹太人的由来,阿拉伯人,波斯人。涉及到的文化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犹太教文化,世界三大宗教除犹太教外都起源于中东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作者试图用文明交往的理论来解释和把中东地区的历史变迁联系起来,在文明交往中又提出文明自觉性,这就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研究中东史甚至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彭先生在做学问时始终坚持了这样一个十字箴言:尽力知足,尽心知足,尽责知足;学习知不足,学思知不足;为求真知,为善从事,为美养心;不为名缰,不为利锁,不为位囚。先生的这样的一个严谨负责的治学理念必将激励更多的后生不断努力。
当深入思考彭先生在本书中运用的历史学写作方法以及做学问时需要坚持和做到的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要被呈现在眼前的现象有的时候甚至是假象蒙住了双眼,我们要善于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去研究问题,发现不同问题间的联系,影响和作用,并且能自觉地进行历史性的总结,发现一些共同的、可供借鉴的规律性问题。这样才能不仅清晰地认识问题本身而且会有适当合理的预见性,中东问题渊源久远,根深蒂固。它涉及历史、民族、宗教、领土和现实利益等诸多方面,这种矛盾和冲突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是彭先生又说人类文明交往史证明,无冲突便无和解,无和解难以化解冲突。
彭先生在论述中东地区的历史时首先介绍了中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强调突出了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以石油为最主要发展能源的今天,中东地区的丰富的石油储量,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再加上中东地区的复杂的民族,宗教构成和世界上大国的强行干涉,就更加剧了中东问题的复杂化和国际化。
① 彭树智著:《中东史》,第4页。② 彭树智先生著:《中东史》。第531页。③ 彭树智著《中东史》,第508页。
④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页。
④
③
②
①中东地区素有“三洲五海之称”,是亚欧非三大洲的结合部,周围环绕有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峡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中东地区由此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任何史学著作都有一个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彭先生的《中东史》为我们重新认识中东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我国政府在中东地区实施新的外交政策方针提供了大量详实可靠地中东史实,这样可以使我国的中东外交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公元前1000多年希伯来人建立国家,大卫即位为王后,统一了犹大和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722年,亚述灭以色列,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耶路撒冷,掠走耶路撒冷的所有居民,史称“巴比伦之囚”。犹大国家宣告灭亡。结束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国的历史。导致了犹太人的第一次离散。继亚述人和巴比伦人之后,巴勒斯坦先后又被波斯、希腊和罗马帝国轮番占领,犹太人再度遭受了两次大离散。直到1947年11月29号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的操纵下,阿拉伯多数国反对,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
(二)】的通过,而且决议明显有利于犹太复国主义者,并使犹太复国主义者抢占阿拉伯人土地的行为合法化。这就给中东地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同时也成为阿以持久冲突的根源。彭先生的阐述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中东冲突的历史根源,以及犹太民族的历史渊源,这样就更能使我们客观公正的看待阿以冲突,中东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把阿拉伯国家视为兄弟,把以色列当作是美国在中东推行霸权主义的帮凶,对以色列持有很大的偏见,我们做学问有一个移情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通俗点也可以说成是换位思考,我们不得不十分的同情犹太人,据史料记载,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共有600万犹太人在纳粹大屠杀中丧生,死难的犹太人占当时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犹太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最黑暗的一页。这就需要我们理性的去思考,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解决冲突。
① 彭树智《中东史》,第11页。② 彭树智:《中东史》,第425页。
③ 彭树智主编,肖宪著,商务印书馆《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第112页。
③
②①
巴勒斯坦人民的要求是正义的合法的,我们支持,但是以色列建国,我们同样要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中东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和平。中东地区的各族人民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中东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期盼,必将成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强大推动力,并能最终实现中东的持久和平。
二
深入思考可发现,彭先生的《中东史》可以用文明交往理论贯穿全书的始终,贯穿整个中东史的始终,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靠的是文明自觉,只有能在不同文明交往而发生冲突时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文明自觉,并且加以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使一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从公元610年穆罕默德突然接到“蒙召”的“启示”,以真主的使者和阿拉伯人先知的名义,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算起,到现在已经1400多年了,阿拉伯人也正是在伊斯兰教精神的指引下,最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延续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前所未有、特点鲜明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圈。从国际关系角度看,此即所谓的“伊斯兰秩序”的建立。
②①在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发生冲突的时候,伊斯兰文明实行的比较开明的宗教宽容政策“未曾为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也未曾把你们从故乡驱逐出境者,真主并不禁止你们怜悯他们,公平待遇他们;真主确是喜爱公平者的。真主只禁止你们结交曾为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曾把你们从故乡驱逐出境,曾协助别人驱逐你们的人,谁与他们结交,谁是不义者。”同时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也是主张各民族应该和谐相处的,这在理论上为我们解决中东冲突提供了新的视角“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多民族和宗教,以便你们互相认识。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先知穆罕默德也说过“谁欺辱了和平共处的异教徒便欺辱了我”。正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造就了后来辉煌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文明。
① 彭树智:《中东史》,第508页。② 彭树智:《中东史》,第88页。③ 《古兰经》,受考验的妇人章60:8-9。④ 《古兰经》,寝室章49:13。
④③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相对于其他文明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主体性,当然,它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变通性和多元性,这表现为帝国对内部非伊斯兰宗教的容忍及阿拉伯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吸收和内部周期性的变革。但是从17世纪中叶起,特别是1699年《卡洛维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伊斯兰传统的宗教、政治和文化范式开始全面走向衰势,同时整个伊斯兰世界也在经历着由盛而衰的变化。19世纪下半叶,伊斯兰世界相继沦为殖民地或“被保护国”,并在物质和精神上遭受西方列强和殖民者的双重压迫与蹂躏。伊斯兰宗教文化开始了从一种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转换。对此问题彭树智先生认为当今在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当代中东的伊斯兰潮至少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上值得反思。其一是如何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传统宗教文化,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中,传统宗教文化需要伴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改造。其二是不同宗教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强势宗教文化与弱势宗教文化之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并以兼容并蓄的精神吸纳不同文化的有益养料和成分,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实现不同文化的合理融汇与发展。文明交往的本质在于互补和共存,并在相互的沟通和融会贯通中达到共同发展。
② ①世界不同文明在交往中能否受益,不仅仅取决于各方所处的地位,而且取决于它们在文明交往中的主动意识。美国学者约翰·埃斯波西托指出“在西欧十字军的东征掀起了经济和文化上的革新;但在东方,战争却导致数世纪的衰败和文化上的封闭。在遭受四面八方打击后,穆斯林世界开始闭关自守,变得过度敏感、处处防人,容忍度差及格调降低”。由此使我联想到我国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国家落后,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闭关自守,这就违背了文明交往理论,也就谈不上了文明自觉,没有了文明自觉就好像是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殊不知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到19世纪中叶英法都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了,陶醉在往日的美梦之中,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矛盾的后果就是更大的麻烦需要你去应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到此我们开始与世界交往,开始看到世界已与自己想象中的大不一样,西方的坚船利炮另清政府胆战心惊,战后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
①彭树智:《中东史》,第88页。②彭树智:《中东史》,第480页。
但是这是一种被动的交往,这种被动性就决定了在文明自觉地道路上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不断地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挽救危亡中的中华民族。如今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主动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之中,加入世贸等等,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取得了另世人瞩目的成就,这就是我国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往的过程中要成为主动因素,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在文明交往中受益。中东国家实施现代化的战略基本上都是在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做出的被动选择,而经济发展则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从外部讲,中东国家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不合理与不平等国际经济秩序的抑制。从内部讲,中东国家经济基础极为薄弱。这种状态使中东各国很难为本国的经济现代化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中东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为着民族利益和命运而在外力诱导下被迫进行的选择,是整个中东社会远未自觉地情况下仓促而起的实践。这种情况使中东的现代化运动缺乏一种适宜的氛围和必要的理解、认同与支持。中东国家应该根据各自国家的具体国情,采取不同的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这样才能实现中东的持久和平。
三
彭树智先生的十字箴言中有这么几句“尽力知足,尽心知足,尽责知足”。最后尽责知足显示出一位史学工作者需要有的治史原则和崇高的品格。一位真正的史学家会在各种机会和有可能得面前为社会揭开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真相。这一点可以从彭先生不失时机的为伊斯兰教澄清事实,把伊斯兰教和恐怖主义严格的区分开来所做的努力。9·11事件后,美国在反恐的旗帜下,先后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在西方甚至有人在涉及恐怖主义问题时,往往有人会将它们同伊斯兰教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或者视为等同关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鼓吹恐怖主义和煽动恐怖活动只是伊斯兰世界的一股逆流,属极少数人所为,它决不能改变或替代伊斯兰教的主流发展方向。美国著名学者埃斯波西托亦曾指出:“专注于作为一种全球性威胁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助长了一种把暴力等同于伊斯兰教的倾向。这种倾向未能把个人非法利用宗教与世界穆斯林大多数的信仰和实践区别开来,而后者如同其他宗教一样,希望在和平中生活。”。
① 彭树智:《中东史》,第415页。② 彭树智:《中东史》,第419页。③ 彭树智《中东史》,第473页
③
②①
彭先生的论述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伊斯兰教的真相,它和其他的宗教一样都是教人向善,爱屋及乌的宗教,这也是伊斯兰教经久不衰的本源所在。
这本书非常适合中东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应读著作,按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系统的阐述了中东地区自文明产生到中东问题的由来,作者运用文明交往的理论和文明自觉性对中东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研究,使读者清晰明了的就能把握住中东历史的发展脉络,方便其他研究人员的阅读和参考。作者的《中东史》奠定了中东史学研究在文明交往论下的基本理论框架,有利于其他研究者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文明交往论下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往情况,然后在文明交往论下得出文明自觉地重要性,就像彭先生说的那样“在中东地区实现和平,是中东国家的期盼,是中东各国人民向往的目标。中东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期盼,必将成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强大推动力,并能最终实现中东的持久和平”。学术生命的自觉栖息于爱、好、乐的人文精神境界之中,爱而生思;好而成癖;乐以审美。生活在爱、好、乐境界的学人,生命创造力之门经常是敞开的。在此祝愿我们这些后生们,传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为中国史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①彭树智《中东史》,第531页。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