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紧发展养猪事业的大好时机
中国养猪业的发展模式探讨 华农动物科学学院 qq:472572825 摘要:我国过去分散、庭院式养猪往往是和种植业协调发展,养猪粪污通过简单的堆积发酵运输到农田做底肥。集约化、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壮大,大大提高了养殖业生产的效率和满足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肉食品的需求,但是,也使得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分道扬镰了。养殖业者也曾一度想通过工业治污的模式来解决污染问题,但由于工业化治污模式成本高昂和养殖业者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使得很多养殖粪污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或仅仅经过简单的沼气池发酵后就排放到水体中,造成周边水体水质的不断恶化。随着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的不断被人们所重视,养猪业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会更合理、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养猪业 发展模式 为了有效抵御市场和疫病两大风险,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全国都在发动生猪产业化、现代化革命,已经开始冲破几千年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向构建新型生产力新格局迈进。散户逐渐减少、规模户增多,已成为我国进入规范养猪、吃放心肉的大趋势。对于以生猪为代表的畜牧产业而言,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两大风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况且以传统养殖户为单位的散户养殖模式,无法解决排污环保等难题。所以,在改革开放30多年逐渐过上好日子的中国,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动物福利的不断被人们所重视。所以,打破旧的养殖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那么,新型的养猪业模式到底会怎样变化,何去何从呢?首先让我们看看近年来我国地方对新养猪模式的规划和实践。 1、“150养猪模式” “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简称“150养猪模式”,是近年来为推动生猪标准化养殖而推广的科学养猪新模式。发展条件是“150养猪”规模适中,操作简单,节省劳力,适合以农户为单位的生猪标准化养殖。运作要点为“150养猪”每批养150头,“全进全出”,采取典型的“公司十农户”的方式,由大公司为养猪户提供标准化猪舍设计、建设,猪种、饲料供应、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商品猪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其核心是“良种十良料+良舍十良法”。农户按照专业人员指导.建起标准化猪舍.引进‘.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饲喂优质标准饲料,同时采用统一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技术。猪舍里建有自动饮水系统、自动喂料器、水帘降温系统、采暖烟道增温保温系统。环境可控、猪可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此种模式的收益也较好,按实验农户的说法,一户建一栋存栏150头猪的标准化猪舍,一年出栏450头商品猪(共3茬),养殖效益可达5万元。从推广前景来看,养猪户最大的担心是猪价及猪病问题。这一养猪模式降低了市场风险,减少了污染和交叉感染的机率,提高了猪体的抵抗力,减少了养猪户的用药和生猪死亡。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争取最佳经济社会效益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要做到这点,就要充分发挥现有畜牧龙头企业的潜能,采用的“公司+农户”方式,辐射带动畜牧产业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在此基础上扶持或引进一定规模的饲料加工、肉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稳定和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引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逐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力争形成“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畜牧产业化格局。只有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政府扶持,才能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2、清洁养猪模式 清洁养猪就是尊重猪只生存的基本权利,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顺应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从事养猪生产。此种模式的做法是在舍内设置深度为90—100厘米的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坑中填充锯末或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利用优势菌种对垫料发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环境,抑制和分解有害菌。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粪尿加速了垫料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保证猪只能正常越冬。生猪有拱食的习性,可采食发酵产生的菌体蛋白。垫料是上好的菌类培养基料和高档有机肥料,一般2一3年清理一次即可。通过试验分析,清洁养猪不仅实现了生猪的“动物福利”,而且在生产上也取得了“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省”,即省水75%—90%,省精料10 %—15%,省劳力30%—50%。“两提”,即提高抵抗力和提高猪肉品质。“一增”,即增加养猪效益。每头猪在用水、用料、用药等方面可节省30-80元,同时垫料可生产高档有机肥,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种效益的结合。“零排放”,即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养殖环节消纳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清洁养猪法与传统养猪法有显著区别,如:变双环节投入为的单一环节投入,传统养猪法是“养猪生产”后再进行“粪污处理”,而清洁养猪很好地将“粪污处理”前移到“养猪生产”环节一次解决,减少了投入,改善了生产,对外实现了粪污零排放;采用垫料坑管理,不用水冲粪,恢复了猪只的生物学特证,改变了传统养猪过程中猪只长期在水泥地面上生话的状况,设置垫料区和水泥地而的饲喂区,猪只可选择自己休息、运动的区域,能够拱食菌体蛋白;简化了工作内容,减少了劳动强度,清洁养猪不用冲洗圈舍、不用推运粪便,舍内空气清新,每天仅从事饲养、清扫饲喂台和调整垫料等简单工作,工作不再脏、乱、累,效率明显提高。节约资源也是一大优势,约水、料、药、劳动力等资源,体现了生态文明。 3、股份合作养殖模式 股份合作模式是以养猪社区化、农民股份化为特色。为解决散户养殖商品猪的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成都启动的生猪产业化改革实践,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解决办法,即养猪社区化、农民股份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形成新的生产关系格局。当地公司扩建的年产两万头养猪场,基建投资500万元。资金比例是按334的结构,即农民入股30%,村集体入股30%,企业入股40%。在这个利益共同体中,村集体通过向投资公司借款入股,农民则以土地和现金入股,土地指养猪场所占用的土地。现金每股1000元,最低1股,最高不超过10股。对股份数量限制的目的,是政府确保大家都有股份,惠民面要大。预计每股分红300元,村集体分红8一20万元的水平,用于村里各种公益事业。对经济困难的农户,则把每个规模养殖场建设中由政府补助的20万元量化到他们身上。如此一来,绝大多数散户以股份形式拥有了分红的权力,解决了增收和吃肉的难题。对这种农民股份化、养猪社区化的新型生产关系格局,基层干部形象地概括为“农民养猪不喂猪,农民有猪不见猪”。村级政权归位,新生经济组织协调各种利益主体。在这场催生新的生产力主体、衍生新的生产关系格局的生猪产业化变革中,最基层的村级政权开始退出经济话动,其利益保障以股份形式体现,同时回归政权本位,只履行提供和保障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的职能。而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的利益关系,则由各村成立的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协调。企业、生猪专业合作组织都可以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但村委会不能作为实施主体,只能以股东身份参与。市场(包括县级)补助资金,一律要量化到农民,量化方式主要有:村委会与业主共同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社,村委会作为股东将财政补助资金直接量化到每个村民,并将每年的红利再量化到每个村民;村民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组织携政府补助资金入股养猪场,再将每年的红利量化到村民;召开村民大会,村民推举村委会成员作股东代表,携补助资金入股养猪场,按股分红利后再将红利量化到村民;业主和村委会共同成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政府补助资金作为村委会的股本金,合作组织保底分红给村委会,村委会再量化到村民。这场变革旨在探索、培育和大力扶持新的生产力,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和市场主体。过去是农户经济,今后是农户、集体、企业等要索共同形成新的生产力,如合作社、规模化种猪场、规模化养猪场、加工企业等等。在现代养殖企业中,龙头企业股份不能少于40%,农民的股份不得大于60%。与前几年“公司+农户”模式不同的是,过去是合同关系,违约追究很难;现在是股份关系,各方都是真正的利益主体,这种新型的合作制,有公司出面面对市场,有龙头企业出面组织生产,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并按章程实施选举、监督和分配。 4、互联网养猪模式 以国内某大型的网络公司发表的发展养猪计划(投资创办生猪养殖场,同时还计划创办一个养猪网,将有关生猪养殖的信息及养猪过程在网上全程公开。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站学习养猪,了解养猪行业的动态,探索出一个可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提供农村工作机会,又能全国推行的养猪流程和模式)开始,互联网便与养猪行业有了更深一步的关系。互联网作为新媒介的代表,如何服务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引起了政府、企业家、学者的关注。该网络公司己经公布的养猪模式,可以总结为“绿色养殖十网上互动十线下推广”。绿色养殖,就是学习西方的优良养猪技术,用利学的方式培养绿色和口感不错的农畜产品;网上互动,就是通过互联网把养猪的性个流程和数据全部公开,共同参与,使生产模式更为高效;线下推广,就是起到示范作用,可以帮助农民改进养殖方法。发展传播学认为,传播媒介既能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又可以推广新技术和新思想。问题的关键在于传播媒介如何介入,以什么样的姿态介入,是公益性的还是带有商业目的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等,这此因素最终决定着传播媒介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企业都要考虑到回报率的问题。“互联网养猪模式”使投资主体“有利可图”,这样解开了传媒在介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死结”,即在保证一定的利润率的前提下有倡导公益性,从而使传媒更积极、更主动地促进社会发展。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才对农业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有帮助,这是传媒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传播内容方面,传媒既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地区间的具体情况,又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产业链长的项目。只有以市场为取向,将传统农业纳入市场轨道,才是促进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传媒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 结论: 在生猪传统养殖是基础上,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结合养猪新技术、科研、互联网等各方面的进展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适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养猪模式是现在养猪业比较迫切的问题。养猪无污染、零排放、无臭味;育成率高、疾病少、无药物残留;饲料转化率高、损耗能源少是每一个从事养猪行业的人士的工作中心,也会是政府引导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凤县养猪模式技术推广》 刘志勇、李宁、文艳霞 2、《关于猪产业化生产中养猪模式的思考》 白建 3、《" 150养猪模式”小析》 郁菲 4、《巴东县“1121”养猪模式探析》 王本乾、周和平、唐兆杰 5、《“猪一沼一草”生态养猪模式关键技术探讨》 许卫华、杨小燕 6、《全新养猪模式形成新的生产力格局》 来自:北方牧业 7、《农户四种养猪模式利弊谈》 杜玉兰 8、《内循环健康生态养猪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彭乃木、郑秀兰、陈绿秀、金大春 9、《几种养猪模式的利弊分析》 王华 10、《干式环保养猪改变传统养猪模式》 陈中梅 11、《发酵垫料养猪模式的优点及猪舍设计》 贾志伟、林松柏、叶志超、丁小琼 12、《发酵床养猪模式是改善环境、提高猪群健康和产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武英、赵德云、盛清凯、王诚、张印 13、《对网易“养猪模式”的传播学思考》 周宏刚 14、《不同养猪模式效益调查及对策》 黎纯敏、赵素英、张亚霁、付晓梅、赵泉 15、《生态养猪模式中发酵床优势细菌的微生物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张庆宁、胡明、朱荣生,任相全、武英、王怀忠、刘玉庆、王述柏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养猪业已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产业。目前我国养猪数已超过4.3亿头,但养猪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周边环境对养猪生产环境的污染在一些地区还很严重,相关标准(兽药.饲料和食品)不健全、检测手段和设备落后.监管不严以及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驱动等主客观原因,畜产品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生存、影响出口 创汇的严重问题。据全国畜禽疫病普查,我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70年代以来,新增畜禽疫病就达37种,每年造成数以百万计的猪、牛、羊、鸡病死,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除疫病外,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当前,我国直面世界金融危机,养猪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仍停留在低水平徘徊,则难于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我国的养猪生产不能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求发展,而必须走与环境友好、资源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生态养猪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人类健康,减少和治理养猪与猪肉产品加工过程的环境污染,生产和制作无毒、无害、无污染、符合卫生检疫标准的猪肉制品,这不仅是养猪业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人口素质所应作的贡献,也是养猪业自身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我国生猪及其猪肉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旺盛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一、生态养猪的概念和实际效果 生态养猪是一个跨学科行业,涉及到养猪学、动物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与土壤肥料学等学科。它是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通过对猪排泄物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系统工程。它是集约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又一个亮点,是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 生态养猪模式充分利用了猪的生物习性和环境变化规律,恢复了猪只的自然属性,体现了动物福利。通过我们的试验结果和相关资料显示,生态养猪的饲养效果可简要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三省”,即是省水、省料、省劳力。因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只饮用和保持垫床60%以上湿度的水即可,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15%~20%。试验显示育肥猪只日增重增加2~3%,料肉比降低2~5%,出栏时间缩短8~12天。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所以1个正常劳力可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较集约化猪场节约三分之二的劳力。 2、“两提”,即提高免疫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生态养猪的猪舍通风透气、阳光普照、温度湿度均适合于猪的生长,符合动物福利要求,再加上有害微生物的大幅度减少和猪体拱翻过程中运动量的增加,有利于健康地生长发育。猪只抗病力增强,发病率降低,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提高了猪肉的安全质量。经提取里脊肉、后腿肉检验,其氨基酸及其它营养含量分别提高了10%至15%,完全达到无公害猪肉标准,在某些指标上甚至明显优于该标准。如结合地方优质肉猪生产,将为开发我国地方猪种资源,开拓优质猪肉产业打开一个新的渠道。 3、“一增”,即是增加养殖效益。生态养猪较传统集约养猪仅饲养环节即可减少饲料、节约用水等直接饲养成本40~90元/头。由于使用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仔猪成活率、母猪起栏率,产仔率提高20%,育肥猪可提前一周出栏。同时,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锯末、稻壳、农作秸秆等作为垫料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之功效。所以新型生态养猪综合效益相对传统集约养猪可增加收入100~150元/头。 4、“零排放”,即实现粪污零排放,达到环保要求。生态养殖模式所产粪尿经过菌种发酵转变为微生物蛋白,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该模式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避免了粪污在排放和运输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污染,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 5、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行发酵床生态养猪,锯末、稻壳、花生壳、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均可作为垫料原料加以使用,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成为非常好的有机肥。据调查,每10平方米的发酵床可以利用将近一亩地的玉米秸秆,这为避免焚烧秸秆,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建设发酵床使用玉米秸秆、木粉、花生壳、稻壳等农作物有机废弃物作垫料,经发酵后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果树、蔬菜等农业生产,实现农作物废弃物的有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我国养 猪业造成的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党和政府一系列加速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下,加大“菜蓝子”工程的实施力度,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为扭转城市和工矿区猪肉供应紧张的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肉猪存栏均超过了4.3亿头,出栏超过了 5亿头,猪肉产量超过了40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但随着规模化养猪业发展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对江河造成的水质污染正上升为新的环境问题。 1、养猪业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污染 目前,我国环境卫生设施较差, 养猪业现代化、科学化水平还不高,对生猪粪便及其污水的处理能力有限, 在猪饲养及活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密集排出,对附近人类和其他生物,包括生猪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问题已愈来愈突出,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2、粪便污水超出土地承受能力 畜禽粪便可以作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目前,鸡粪已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用于蔬菜、瓜果等保护地施肥,且供需基本平衡。由于猪粪尿尚未进入流通领域,虽然每亩耕地能消化一头猪的粪尿,但在养猪比较集中的地区,猪粪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田的过度施肥(粪肥和化肥)则会增加土壤含氮量。因此对周围环境、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较大污染。 3、畜禽粪便对水的污染 土壤中的氮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而多余的氮不仅随地表水或水土流失进入河流、湖泊污染地表水,而且还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这种污染对人体健康、对江河、湖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用被污染的地表水进行灌溉,可使农作物徒长、倒伏、晚熟或不熟,造成减产,甚至出现大面积烂腐现象;用于鱼塘或直接排入江河,则会影响水产养殖业。 4、畜禽对空气的污染 养殖场臭气的产生,主要原于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这些物质在厌氧的环境条件下,可分解释放出甲烷气、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碳等特殊气体。若污染加重,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加大,导致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妨碍人、畜健康生存,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将使我国的畜产品在国际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5、生态负效应给畜禽疾病的防治带来的问题 随着集约化养殖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微生物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相对散养,细菌性、病毒性疫病和寄生虫病种类增多、菌量加大,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和污染,造成人、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蔓延。尤其是存在如禽流感、sars等人畜共患病病原时,易发生疫情,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6、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问题 养殖环境的恶化和动物疾病的增多,促使饲养者盲目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为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一些兽药厂和养殖场制定了预防疾病的用药程序,即无论是否有病,均定期使用抗生素。用此法防病,使养殖场一些常见细菌产生了强的耐药性,一旦发病,诸多药物都难以奏效。 三、发展生态养猪,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发展立体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所谓立体农业就是变单一农业为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农业,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一业为主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养猪业为龙头,结合养禽、养鱼等饲养业带动林果业的发展。多业并举就是依托农业的发展,带动加工业包括饲料工业、屠宰加工业、肉制品深加工、果蔬深加工等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孕育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诞生,达到以工补农、以贸促农的目的。 2、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生态养猪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机制,迅速推进养猪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即最终实现适度规模生产,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因此,当养猪生产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必须把工作重点转入市场体系的建立,涉足生猪流通领域,配套和完善养猪的市场体系,走养猪产业化的路子,务求从根本上解决猪的销售问题,解决养猪的后顾之忧,然后再回过头来继续发展生产。只有这样,发展生态养猪业者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谈得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完善体系建设、促进生态养猪的健康发展 发展生态养猪、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六大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态养猪的技术、管理体系。要从事生态养猪,并保证其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队伍,切实建立和完善生态养猪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体系,确保生态养猪全面实施,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猪的繁育体系、加强配套系的培育和地方猪种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种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终端产品的优劣,生态养猪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种猪的选育入手,建立和完善猪的良种繁育体系;同时加强配套系的培育和优良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为最终生产出市场畅销的品牌猪肉提供优良的种源。三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饲料品质的优劣、配制的好坏和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猪肉的品质和生态养猪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为生态养猪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质优、价廉的饲料。四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猪群饲养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生态养猪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对猪群实施科学的的饲养管理,保证猪群发挥最大生长潜力,确保生态养猪取最好的经济效益。五是建立和完善严密、可靠的卫生防疫体系。卫生防疫工作的好坏是生态养猪成败的关键。因此,从事生态养猪,卫生防疫显得格外重要,必须建立和完善严密、可靠的卫生防疫体系,严格执行的卫生防疫制度,确保猪群健康、无病,确保生产出的猪肉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六是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猪群的排泄物是猪场周边地区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周边地区环境的污染,对猪场直接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生态养猪首先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推进生态猪场建设,加强粪污处理和利用,从而实现生态养猪的良性循环,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贯彻污染防治原则,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无论集约化或小规模养猪生产,由于粪污处理不当导致的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周围环境和本场猪群的生产力和健康,而且间接影响产品品质、生产成本和效益,成为制约养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认真贯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落实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减量化就是尽量减少养猪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合理选择猪场建设场址、合理规划和绿化场地,提倡干清粪工艺,加强卫生防疫、粪污和病死畜处理。 无害化就是对猪场固体粪污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干湿分离,发酵处理,生态还田的处理方案。 资源化就是将猪场粪便、污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进行科学处理和开发利用,必须根据资源化利用方向来选择处理工艺、设备和方法,争取做到污染物的零排放,实现清洁生产,改善养猪环境,提高猪群生产力和健康水平,保障产品品质,取得更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5、推进生态猪场建设,加强粪污处理利用 猪场环境的改善是生态养猪的前提。猪场环境取决于生产工艺、场址选择、场地规划布局、猪舍建筑设计、饲养管理设备选型配套、粪便污水处理和利用、兽医卫生防疫等,不仅对猪群生产力、健康和产品品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影响,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建筑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从以上各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一是采用合理生产工艺。猪场生产工艺包括猪群组成和周转方式、饲养方式、饲养密度、清粪方式、饮水方式、饲喂方式等,生产工艺的确定除考虑畜牧兽医技术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还应有利于防疫和环境改善,如采用“全进全出”的转群制度和相应的猪舍建筑或专业场设置;采用“干清粪”方式和相应的设备等。二是改善场区环境。新建场场地应与居民点、工厂、其他牧场、交通干线保持一定的卫生间距;场地规划应区分为场前区(生活、行政、生产附属用房)、生产区(各种猪舍)和隔离区(病猪隔离舍、粪便污水及病死猪处理设施等);场内道路应净、污分设;应规划出隔离、防风、行道、遮阳等绿化地;猪舍布置应考虑防疫、生产联系,并保持适当间距,采用“多点式”专业场工艺时,各分场应相距3km以上;设置消毒、淋浴、更衣、种猪展示、外销猪装运等设施。三是猪舍环境调控。舍内环境调控应遵循既要保障猪群生产和健康的基本要求,又尽量减少建筑、设备投资和能耗的原则。其一,要通过改善场区环境和加强饲养管理来改善舍内环境,不应单纯依靠猪舍建筑和通风、供暖、降温等环境调控设备;其二,要充分考虑猪的适应能力并给以适当的锻炼,不要盲目追求环境参数标准而把猪养成“温室花朵”;其三,要尽量利用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和时段,实行自然和人工设备调控相结合;其四,尽量进行猪体周围局部环境的调控和供暖、降温、通风、排污的综合调控,以降低分别设通风、供暖、降温等设备的投资和能耗。 6、强化食品安全、改善产品品质、积极面对国际贸易挑战。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与际国际接轨的一系列保障畜产品质量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严格贯彻实施到位。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疫监管体制,加大生产的全过程监管力度。企业要加强对加工包装、储运及销售的管理,并以积极姿态迎接挑战,把金融危机看成是一次历练的机遇,是自己转型升级的机会,调整自己的出口策略,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成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国家相关部冂要进一步采取及时、有力、准确的措施,想方设法帮助和促进企业多接生产订单、增强出口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实现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关于发展生态养猪的若干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约化养猪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生猪饲养量和猪肉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规模化养猪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妨碍人、畜健康生存,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日益加重,将使我国的畜产品在国际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大力发展生态养猪,保护生态环境是促进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养猪业已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产业。目前我国养猪数已超过4.3亿头,但养猪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周边环境对养猪生产环境的污染在一些地区还很严重,相关标准(兽药.饲料和食品)不健全、检测手段和设备落后.监管不严以及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驱动等主客观原因,畜产品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生存、影响出口创汇的严重问题。据全国畜禽疫病普查,我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70年代以来,新增畜禽疫病就达37种,每年造成数以百万计的猪、牛、羊、鸡病死,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除疫病外,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当前,我国直面世界金融危机,养猪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仍停留在低水平徘徊,则难于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我国的养猪生产不能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求发展,而必须走与环境友好、资源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生态养猪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人类健康,减少和治理养猪与猪肉产品加工过程的环境污染,生产和制作无毒、无害、无污染、符合卫生检疫标准的猪肉制品,这不仅是养猪业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人口素质所应作的贡献,也是养猪业自身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我国生猪及其猪肉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旺盛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一、生态养猪的概念和实际效果 生态养猪是一个跨学科行业,涉及到养猪学、动物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与土壤肥料学等学科。它是以微生物技术为核心,通过对猪排泄物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系统工程。它是集约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又一个亮点,是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 生态养猪模式充分利用了猪的生物习性和环境变化规律,恢复了猪只的自然属性,体现了动物福利。通过我们的试验结果和相关资料显示,生态养猪的饲养效果可简要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三省”,即是省水、省料、省劳力。因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只饮用和保持垫床60%以上湿度的水即可,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15%~20%。试验显示育肥猪只日增重增加2~3%,料肉比降低2~5%,出栏时间缩短8~12天。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所以1个正常劳力可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较集约化猪场节约三分之二的劳力。 2、“两提”,即提高免疫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生态养猪的猪舍通风透气、阳光普照、温度湿度均适合于猪的生长,符合动物福利要求,再加上有害微生物的大幅度减少和猪体拱翻过程中运动量的增加,有利于健康地生长发育。猪只抗病力增强,发病率降低,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提高了猪肉的安全质量。经提取里脊肉、后腿肉检验,其氨基酸及其它营养含量分别提高了10%至15%,完全达到无公害猪肉标准,在某些指标上甚至明显优于该标准。如结合地方优质肉猪生产,将为开发我国地方猪种资源,开拓优质猪肉产业打开一个新的渠道。 3、“一增”,即是增加养殖效益。生态养猪较传统集约养猪仅饲养环节即可减少饲料、节约用水等直接饲养成本40~90元/头。由于使用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仔猪成活率、母猪起栏率,产仔率提高20%,育肥猪可提前一周出栏。同时,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锯末、稻壳、农作秸秆等作为垫料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之功效。所以新型生态养猪综合效益相对传统集约养猪可增加收入100~150元/头。 4、“零排放”,即实现粪污零排放,达到环保要求。生态养殖模式所产粪尿经过菌种发酵转变为微生物蛋白,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该模式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避免了粪污在排放和运输过程中形成的二次污染,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 5、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行发酵床生态养猪,锯末、稻壳、花生壳、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均可作为垫料原料加以使用,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成为非常好的有机肥。据调查,每10平方米的发酵床可以利用将近一亩地的玉米秸秆,这为避免焚烧秸秆,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建设发酵床使用玉米秸秆、木粉、花生壳、稻壳等农作物有机废弃物作垫料,经发酵后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果树、蔬菜等农业生产,实现农作物废弃物的有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我国养猪业造成的生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党和政府一系列加速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下,加大“菜蓝子”工程的实施力度,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为扭转城市和工矿区猪肉供应紧张的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肉猪存栏均超过了4.3亿头,出栏超过了5亿头,猪肉产量超过了4000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但随着规模化养猪业发展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对江河造成的水质污染正上升为新的环境问题。 1、养猪业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污染 目前,我国环境卫生设施较差, 养猪业现代化、科学化水平还不高,对生猪粪便及其污水的处理能力有限, 在猪饲养及活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密集排出,对附近人类和其他生物,包括生猪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问题已愈来愈突出,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2、粪便污水超出土地承受能力 畜禽粪便可以作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目前,鸡粪已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主要用于蔬菜、瓜果等保护地施肥,且供需基本平衡。由于猪粪尿尚未进入流通领域,虽然每亩耕地能消化一头猪的粪尿,但在养猪比较集中的地区,猪粪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田的过度施肥(粪肥和化肥)则会增加土壤含氮量。因此对周围环境、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较大污染。 3、畜禽粪便对水的污染 土壤中的氮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而多余的氮不仅随地表水或水土流失进入河流、湖泊污染地表水,而且还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这种污染对人体健康、对江河、湖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用被污染的地表水进行灌溉,可使农作物徒长、倒伏、晚熟或不熟,造成减产,甚至出现大面积烂腐现象;用于鱼塘或直接排入江河,则会影响水产养殖业。 4、畜禽对空气的污染 养殖场臭气的产生,主要原于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这些物质在厌氧的环境条件下,可分解释放出甲烷气、硫化氢、氨气、二氧化碳等特殊气体。若污染加重,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加大,导致空气中含氧量相对下降,污浊度升高,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妨碍人、畜健康生存,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将使我国的畜产品在国际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5、生态负效应给畜禽疾病的防治带来的问题 随着集约化养殖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微生物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相对散养,细菌性、病毒性疫病和寄生虫病种类增多、菌量加大,出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大量繁殖和污染,造成人、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蔓延。尤其是存在如禽流感、SARS等人畜共患病病原时,易发生疫情,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6、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问题 养殖环境的恶化和动物疾病的增多,促使饲养者盲目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为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一些兽药厂和养殖场制定了预防疾病的用药程序,即无论是否有病,均定期使用抗生素。用此法防病,使养殖场一些常见细菌产生了强的耐药性,一旦发病,诸多药物都难以奏效。 三、发展生态养猪,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发展立体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所谓立体农业就是变单一农业为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农业,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一业为主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养猪业为龙头,结合养禽、养鱼等饲养业带动林果业的发展。多业并举就是依托农业的发展,带动加工业包括饲料工业、屠宰加工业、肉制品深加工、果蔬深加工等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而孕育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诞生,达到以工补农、以贸促农的目的。 2、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生态养猪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机制,迅速推进养猪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即最终实现适度规模生产,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因此,当养猪生产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必须把工作重点转入市场体系的建立,涉足生猪流通领域,配套和完善养猪的市场体系,走养猪产业化的路子,务求从根本上解决猪的销售问题,解决养猪的后顾之忧,然后再回过头来继续发展生产。只有这样,发展生态养猪业者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谈得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完善体系建设、促进生态养猪的健康发展 发展生态养猪、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六大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态养猪的技术、管理体系。要从事生态养猪,并保证其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和经营管理队伍,切实建立和完善生态养猪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体系,确保生态养猪全面实施,促进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猪的繁育体系、加强配套系的培育和地方猪种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种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终端产品的优劣,生态养猪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种猪的选育入手,建立和完善猪的良种繁育体系;同时加强配套系的培育和优良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为最终生产出市场畅销的品牌猪肉提供优良的种源。三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饲料品质的优劣、配制的好坏和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猪肉的品质和生态养猪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为生态养猪的健康发展提供安全、质优、价廉的饲料。四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猪群饲养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生态养猪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对猪群实施科学的的饲养管理,保证猪群发挥最大生长潜力,确保生态养猪取最好的经济效益。五是建立和完善严密、可靠的卫生防疫体系。卫生防疫工作的好坏是生态养猪成败的关键。因此,从事生态养猪,卫生防疫显得格外重要,必须建立和完善严密、可靠的卫生防疫体系,严格执行的卫生防疫制度,确保猪群健康、无病,确保生产出的猪肉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六是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猪群的排泄物是猪场周边地区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周边地区环境的污染,对猪场直接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生态养猪首先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体系,推进生态猪场建设,加强粪污处理和利用,从而实现生态养猪的良性循环,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贯彻污染防治原则,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无论集约化或小规模养猪生产,由于粪污处理不当导致的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周围环境和本场猪群的生产力和健康,而且间接影响产品品质、生产成本和效益,成为制约养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认真贯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落实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减量化就是尽量减少养猪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合理选择猪场建设场址、合理规划和绿化场地,提倡干清粪工艺,加强卫生防疫、粪污和病死畜处理。 无害化就是对猪场固体粪污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干湿分离,发酵处理,生态还田的处理方案。资源化就是将猪场粪便、污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进行科学处理和开发利用,必须根据资源化利用方向来选择处理工艺、设备和方法,争取做到污染物的零排放,实现清洁生产,改善养猪环境,提高猪群生产力和健康水平,保障产品品质,取得更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5、推进生态猪场建设,加强粪污处理利用 猪场环境的改善是生态养猪的前提。猪场环境取决于生产工艺、场址选择、场地规划布局、猪舍建筑设计、饲养管理设备选型配套、粪便污水处理和利用、兽医卫生防疫等,不仅对猪群生产力、健康和产品品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影响,必须因地制宜、考虑建筑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从以上各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一是采用合理生产工艺。猪场生产工艺包括猪群组成和周转方式、饲养方式、饲养密度、清粪方式、饮水方式、饲喂方式等,生产工艺的确定除考虑畜牧兽医技术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外,还应有利于防疫和环境改善,如采用“全进全出”的转群制度和相应的猪舍建筑或专业场设置;采用“干清粪”方式和相应的设备等。二是改善场区环境。新建场场地应与居民点、工厂、其他牧场、交通干线保持一定的卫生间距;场地规划应区分为场前区(生活、行政、生产附属用房)、生产区(各种猪舍)和隔离区(病猪隔离舍、粪便污水及病死猪处理设施等);场内道路应净、污分设;应规划出隔离、防风、行道、遮阳等绿化地;猪舍布置应考虑防疫、生产联系,并保持适当间距,采用“多点式”专业场工艺时,各分场应相距3km以上;设置消毒、淋浴、更衣、种猪展示、外销猪装运等设施。三是猪舍环境调控。舍内环境调控应遵循既要保障猪群生产和健康的基本要求,又尽量减少建筑、设备投资和能耗的原则。其一,要通过改善场区环境和加强饲养管理来改善舍内环境,不应单纯依靠猪舍建筑和通风、供暖、降温等环境调控设备;其二,要充分考虑猪的适应能力并给以适当的锻炼,不要盲目追求环境参数标准而把猪养成“温室花朵”;其三,要尽量利用自然环境的有利因素和时段,实行自然和人工设备调控相结合;其四,尽量进行猪体周围局部环境的调控和供暖、降温、通风、排污的综合调控,以降低分别设通风、供暖、降温等设备的投资和能耗。 6、强化食品安全、改善产品品质、积极面对国际贸易挑战。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与际国际接轨的一系列保障畜产品质量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严格贯彻实施到位。大力开展农产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疫监管体制,加大生产的全过程监管力度。企业要加强对加工包装、储运及销售的管理,并以积极姿态迎接挑战,把金融危机看成是一次历练的机遇,是自己转型升级的机会,调整自己的出口策略,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技术含量高、成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国家相关部冂要进一步采取及时、有力、准确的措施,想方设法帮助和促进企业多接生产订单、增强出口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实现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特色与创新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XXX,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次演讲活动,我演讲的题目是《特色与创新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党校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与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效率。如何推动党校事业的发展,是当前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特色与创新,将是党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源。 在党校事业发展的特色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是体现党校事业网络化特色 党校事业发展,并不是始终将旧有的教育知识传授给学员,而应该时刻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落到实处,就是网络化发展,在党校事业发展中要始终体现出网络化特色,让学员通过相应的培训与学习,能够树立网络化行政理念,不仅要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而且还能够将网络技术运用到实际的行政事务当中,如电子政务、微信平台等,以此来体现出我们党校事业的网络化特色。 二是体现党校事业高效化特色 在党校事业发展中,要时刻明确党校事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党校事业的发展目的,那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在这一基础上,需要着重体现出党校事业高效化特色。只有具备了高效化的特色,党校事业才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党校事业的最终发展目标才能够得到实现。在高效化特色方面,除了要为学员传授相关的知识外,更应该让学员掌握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处理日常的工作事务,可以采取学习成果验收的方式,定期对学员知识的运用情况进行检验与考核,提高学员运用所学知识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党校事业发展的意义。 三是体现党校事业体系化特色 党校事业的发展,并不只是将相关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员,而应该体现出党校事业体系化特色。体系化特色,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要为学员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该从实践、研究的层面来将党校事业形成体系化。在教学方面,有专门的党校教育人员,负责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在实践方面,有专门的理 论指导人员,负责对接受培训的学员进行日常指导,帮助学员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开展日常的行政工作;在研究方面,吸纳一些优秀的教育人才,共同对党校理论知识进行研究,结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以及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制定出更具特色的理论知识与培训内容,以此来推动党校事业体系化的发展进程。 在党校事业发展的创新方面,需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是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 党校事业的发展,往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实施基础,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可以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只有教学内容得到创新,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党校事业的发展水平。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一要开展反面教材教学。结合我国近期在各领域工作中发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与作风,如贪污腐败、违法违纪等,将这些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为学员进行讲解,让学员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个人使命。二要开展榜样教学。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党员干部,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发挥出了良好的榜样带头作用,在党校事业发展中,可以将这些榜样人物的优秀事例与经验做法,列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为学员开展教育培训,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榜样带头学习氛围,将这些优良传统进行传承与弘扬;三要开展对比教学。参与党校学习的人员,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骨干力量,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可以将不同地区的不同管理方法与行政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列入其中,作为教学内容为学员进行讲解,并将其中的优秀做法进行分享,将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教育的形式予以指正,进而实现对党校事业发展的创新。 二是从教学方式层面进行创新 教学方式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党校事业发展的实效性与影响力。对此,可以从教学方式层面来进行创新,推动党校事业的发展。一要采用双向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在党校事业发展中,除了由专门的党校教职人员为学员开展教学之外,还可以为学员提供自我展现的平台,让学员在讲台上讲解个人的学习心得与工作技巧,以此来实现双向教学,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在实际党校教学工作当中,在运用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之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如远程视频教学、微信平台教学等,将现代化技 术运用到党校事业发展当中,提高党校事业发展的创新力度。 三是从教学成果验收方面进行创新 在党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教学成果是最终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教学成果验收方面来进行创新。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成果验收标准。在发展党校事业时,针对具体的教学工作,制定明确的教学成果验收标准,包括教学内容、需要掌握的标准以及在学院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标准、教学成果验收奖惩标准等,通过制度的形式,对教学成果的验收工作予以明确规定。对于未积极按照党校培训要求开展学习的学员,经过多次教学成果验收后,仍然考核不合格的,按照奖罚标准给予处罚,确保党校教学工作能够得到实现。二要定期开展教学成果交流活动。针对学员在党校的培训和学习情况,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教学成果交流活动,由学员在交流活动现场进行讲解与交流,通过交流来让学员之间找出差距与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学员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完全理解和运用,进而实现对教学成果验收的创新。 特色与创新,始终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体现出特色的同时,还要实现创新,从多个角度将特色与创新表现出来,以此来推动党校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第二篇:养猪的发展模式
第三篇:关于发展生态养猪的若干思考
第四篇:关于发展生态养猪的若干思考
第五篇:党校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