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市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时间:2019-05-12 18:2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丽水市市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丽水市市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第一篇:丽水市市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丽水市市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

来源:丽水市人民政府 作者: 日期:2002-07-0

1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第三章 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第四章 养老保险待遇的计发

第五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丽水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征集。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合理负担。

第三条 丽水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是市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是市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

市财政、地税、金融、审计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工作。

第四条 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范围和对象:

(一)市属和在丽部属、省属、驻丽部队所属除依照、参照公务员管理以外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含干部、固定工、合同制工人,下同);

(二)上述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和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退职的人员(今后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机关、社会团体及依照、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依照本办法参加养老保险。

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编外合同工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

第五条 养老保险基金缴纳标准:单位按照在职工作人员上一年度工资总额的19%按月缴纳;工作人员个人按本人月工资总额的7%缴纳并由单位按月在其工资中代为扣缴。工作人员缴费工资低于上一年度全省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确定;高于上一年度全省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300%确定。

第六条 工作人员退休后,个人不再缴纳养老保险费。

工作人员个人按规定比例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计入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第七条 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列入财政预算,其他事业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社会保险费”科目中列支。

第八条 养老保险征缴比例需要调整时,由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提出意见,经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 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市地税局负责征收。

第十条 支付养老金数额大于缴纳养老保险费数额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首次参保应分年度缴纳5年内的收支差额。

第十一条 1997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干部和固定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因病、非因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办理退职手续时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不满10年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应按当年的缴费标准补足10年;1998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干部和固定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因病、非因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办理退职手续时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应按当年的缴费标准补足15年。

合同制工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因病、非因工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不满上述缴费年限的,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根据其缴费年限,按每年发给两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标准一次性计发给本人,同时终止职工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章 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第十二条 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应按个人实际缴费标准,为参加养老保险人员建立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第十三条 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每年按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养老金保险个人帐户记帐利率计息。

参保人员符合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自领取养老金之月开始,其个人帐户储存额按银行存款同期利率计息。

第十四条 参保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中断工作,其个人帐户予以保留,今后重新参保的按有关规定续接其养老保险关系;参保人员调入企业的,其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随同转移;参保人员转为国家公务员(含参照、依照管理),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十五条 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流动的,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帐户档案,不转移个人帐户储存额;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的,应当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个人帐户档案和储存额。

第十六条 个人帐户储存额只能用于参加养老保险工作人员本人退休后按规定支付的个人帐户养老金,不得提前支取或移作他用。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帐户储存额可以继承,由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一次性支付给继承人。参保人员出国定居的,经本人申请可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并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标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第四章 养老保险待遇的计发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从批准退休的次月起,按标准每月发给养老金直至死亡:

(一)199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满15年的;

(二)1997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缴费年限满10年的。

第十八条 养老金支付项目:

(一)国家和省规定的离退休(职)费;

(二)个人帐户养老金;

(三)国家和省规定的离退休(职)人员的各项津贴、补贴;

(四)离休干部按规定增发1至2个月基本工资的生活补贴;

(五)按规定发放的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费、国家和省规定发放的各种优异待遇。

第十九条 参保人员退休(职)时,除按国家和省规定计发退休(职)费外,其个人帐户养老金按本人退休时帐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的标准按月计发。

第二十条 列入养老保险范围的离退休(职)费,由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委托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按月直接发放给离退休(职)人员。

第五章 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或挪作他用。养老保险基金存入国有商业银行,所得利息并入基金。

第二十二条 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应进行检查,财政、银行、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

第二十三条 养老保险基金免征税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征收机构不得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任何费用,其业务经费由市财政预算安排。

第二十四条 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征收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筹集、使用和管理养老保险基金;

(二)挪用、截留、侵占养老保险基金;

(三)减免或者擅自增加用人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四)拖欠支付或者擅自减发、增发养老金以及其他待遇;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参保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不缴或者欠缴养老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征收机构依法责令限期缴纳,并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 实行养老保险以后,离退休(职)人员与原工作单位的关系不变,仍由原单位负责管理。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今后上级如有新规定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试行办法

鲁人社发〔2015〕67号

各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省直各部门(单位),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5年12月24日(此件主动公开)

山东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试行办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优化事业单位人才成长环境,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工作,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根据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业单位聘用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工作人员。其中,管理岗位人员选拔任用,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指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是指事业单位内部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通过竞争方式择优产生岗位聘用人选的用人方法。从其规定。

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产生岗位人选另有规定的,第三条 竞聘上岗贯彻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注重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的用人导向,逐步构建起能上能下的竞争性用人机制。位设臵总量、类别、等级及其数量内进行。

第四条 竞聘上岗以岗位设臵为基础,在核准的岗

第五条 竞聘上岗应当以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情况和考核结果为基本条件,采取适合单位以及岗位特点的办法进行。

第六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聘上岗一般按现聘岗位类别进行竞聘。根据工作需要且符合岗位任职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可相互转岗竞聘相应岗位。

第七条 事业单位出现岗位空缺,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有关规定,适时组织空缺岗位的竞聘上岗工作。

第二章 竞聘范围

第八条 参加竞聘上岗人员应为单位现有在编在岗工作人员。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实行竞聘上岗:

(一)事业单位出现岗位空缺或新设岗位,拟从单位内部产生人选的;

(二)事业单位出现分设、合并或者职能调整,须对人员进行重新定岗的;

(三)需要实行竞聘上岗的其他情形。第十条 下列情形不实行竞聘上岗:

(一)确定涉密岗位人选;

(二)确定专业技术一级、二级岗位人选;

(三)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首次确定岗位的;

(四)聘用合同到期按规定续订合同的;

(六)受处分降低岗位等级的;

(五)根据考核结果,向低等级岗位调整的;

(七)不宜实行竞聘上岗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竞聘条件

第十一条

参加竞聘上岗工作人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行;条件;

(二)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资格

(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四)现聘岗位上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第十二条 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

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执行。其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各等级的具体任职条件,由事业单位或者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本行业、本单位岗位需要、职责任务和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竞聘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应当具备准入控制的职业资格。

第十三条 工勤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

(一)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二)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三)五级工勤技能岗位,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

第十四条 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一般实行逐级竞聘。业绩显著、贡献突出、行业和群众公认的高层次人才,可越一级竞聘。越级竞聘必须从严掌握,不得在聘期内连续越级竞聘。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般不得同时竞聘两类岗位。因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管理岗位人员确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兼职,并按专业技术岗位进行管理的,须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审核批准后,在核准的专业技术岗位数额内,参加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上岗。

第十六条 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在上一个聘期考核合格且聘期内连续三年考核被确定为优秀档次,或上一个聘期内获得记功以上奖励的,可参加越级竞聘。

第十七条 工作人员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档次的,两年内(含考核基本合格)不得竞聘高于现聘岗位等级的岗位。岗位等级的岗位。

工作人员聘期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竞聘高于现聘

第十八条 工作人员在受警告、记过处分期间,不得竞聘高于现聘岗位等级的岗位。高于受处分后所聘岗位等级的岗位。得参加竞聘上岗。

工作人员在受降低岗位等级处分期间,不得竞聘

工作人员正在接受立案审查和停职审查期间,不

第四章 竞聘程序

第十九条 竞聘上岗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竞聘上岗方案;等信息;

(二)在本单位公布竞聘岗位、资格条件、聘期

(三)审查竞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评;

(五)在本单位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六)办理聘任手续。

第二十条 竞聘上岗应结合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笔试、面试、民主测评、同行评议、专家委员会综合评价、技能水平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具体方式由事业单位或者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拟定的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应经主管部门同意,报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竞聘结果的公示范围应与竞聘范围一致,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五章 聘 用

第二十三条 首次聘用到专业技术岗位或首次聘用到高一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一般应聘用在该层次的最低等级。

第二十四条 拟聘用人员公示无异议的,用人单位要在20个工作日内将聘用结果报同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要严格履行聘用合同,按照约定的岗位目标、职责、聘用期限进行管理,对所聘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组织机构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成立竞聘上岗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竞聘上岗方案的拟定和组织实施。领导小组成员由事业单位负责人、人事、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和职工代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聘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竞聘上岗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条 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上岗,应成立5人以上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其中在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二),具体负责对专业技术岗位应聘人员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进行综合评价。

专家委员会成员,应当由本领域、行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必要时聘请外单位专家参加。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对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竞聘上岗实行回避制度。

与事业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工作人员,不得竞聘该单位组织、人事、财务、纪检、监察、审计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

聘用工作机构成员、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外聘专家、本单位同行在组织实施竞聘上岗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竞聘结果公正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条 严肃竞聘上岗工作纪律,对违反岗位设臵管理和岗位聘用政策规定,以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直接责任人及其有关部门(单位)相关责任人员,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关于处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违反政策纪律问题的暂行规定》(鲁人职〔1994〕9号)等有关规定和组织人事纪律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其他人员采取不正当手段影响竞聘结果客观公正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机关工勤人员竞聘上岗,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各级各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原山东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实行竞聘上岗的指导意见》(鲁人发〔2009〕4号)同时废止,事业单位其他有关岗位竞聘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篇:北京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试行办法

北京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考核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考核工作实绩与考核工作态度相统一的方法。

第三条考核的范围包括本市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列入本办法的适用范围。

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考核,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二章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第四条考核的内容应当与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符合,主要包括品德、能力、知识、业绩等方面,重点考核工作业绩。

品德:主要考核职业道德的表现,以及遵纪守法、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勤奋敬业的表现。

能力:主要考核适应本岗位的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知识:主要考核应掌握的与本岗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专业技术人员增加考核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情况。

业绩:主要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获奖、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出版论(译)著等情况。

第五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优秀:品德、能力、知识、业绩表现突出,并能够全面履行聘用(劳动)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和岗位工作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

合格:品德、能力、知识、业绩表现较好,并能够履行聘用(劳动)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和岗位工作要求,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基本合格:品德、能力、知识、业绩表现一般,部分履行聘用(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和岗位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存在不足。

不合格:品德、能力、知识、业绩表现差,不能履行聘用(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和岗位工作要求,不能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

第三章考核的基本程序

第六条考核分为考核、日常考核或聘期考核等。考核是对工作人员进行的综合评价,应与日常考核相结合,一般在每年年末或翌年初进行;日常考核可由事业单位自主组织实施;聘期考核可参照考核程序适当简化。

第七条考核的基本程序:

(一)被考核人个人总结、述职,填写《考核登记表》。

(二)在一定范围内民主测评。

(三)部门主管领导在民主测评的基础上,根据日常考核和个人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初步意见。

(四)本单位考核(聘用)工作组织在群众评议意见和受聘人员部门主管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考核等次意见,由聘用单位领导人员集体确定考核等次,并将拟确定为优秀等次人员基本情况,在本单位范围内公示。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的比例按有关规定执行。

(五)工作人员确定考核等次后,本单位考核(聘用)工作组织应将《考核登记表》送达被考核人,其签字后存入个人档案。

(六)按照聘用和管理关系,上一级主管领导与被考核人进行谈话,肯定成绩,指出努力方向,听取工作建议,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

第八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十日内,向本单位考核(聘用)工作组织提出申请复核,考核(聘用)工作组织在十日内提出复核意见,填入《考核登记表》,并通知本人。本人对复核意见有异议的,可在接到复核意见之日起十日内再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由上一级主管部门作出最终结论。

第九条特殊情况考核等次的确定:

(一)考核内病、事假累计六个月(含6个月)以上的人员,以及非组织派遣,但经单位同意,个人外出学习或参加培训时间超过半年的,不参加考核,不确定考核等次。

(二)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在试用期(见习期)内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只写评语,作为转正和确定工资的依据。

(三)考核内新招聘的在职人员,由聘用单位在征求应聘人员原工作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考核等次。

(四)经组织批准派出学习、培训或借调至其他单位工作的,由学习、培训或借调单位出示评语,原单位进行考核,确定等次。

(五)挂职锻炼人员,在挂职期间由挂职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考核等次。在挂职单位工作不足半年的,挂职锻炼结束的当年,由挂职单位出示评语,派出单位进行考核,确定等次。

(六)考核内接收的军队转业干部及退伍军人,其转业、退伍前的情况,可参阅部队的鉴定,一般当年应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

(七)接受立案审查尚未结案,或正处在停职检查期间的人员,待组织作出正式结论后再确定考核等次。

第十条或聘期考核结果应作为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的主要依据。

第四章考核的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考核工作由本单位考核(聘用)工作组织负责实施。考核(聘用)工作组织由本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纪律检查部门负责人和工会或者群众代表组成,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考核工作。考核工作的日常事务由本单位人事部门承担。

第十二条考核(聘用)工作组织考核工作的职责是:

(一)制定本单位考核实施办法。

(二)组织、指导、监督本单位考核工作。

(三)审核主管领导人写出的考核评语以及提出的考核等次意见。

(四)审核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的复核申请。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的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把考核工作质量关。考核工作结束后,应认真及时根据考核结果,分析本单位职工队伍现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并将考核结果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各区、县人事局和市各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本部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对考核过程中出现的违反程序、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行为要严肃处理;要依照本办法,并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市人事局1995年12月8日印发的《关于做好北京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的通知》(京人考[1995]577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宁波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模版)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文单位:宁波市人民政府

文号:甬政[1995]22号

发布日期:1995-12-14

执行日期:1996-1-1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第四章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条件和计发办法

第五章 争议处理与处罚

第六章 附则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根据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宁波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宁波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现将《宁波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宁波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宁波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宁波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包括集体事业单位,下同)、在甬的部、省属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和符合国发〔1978〕104号文件退职的人员(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第四条 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履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义务。个人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 宁波市人事局所属的宁波市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社保办)为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机关。市本级(包括市辖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镇海区、北仑区,下同)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在甬的部、省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由市社保办直接管理;各县(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由各县(市)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并接受市社保办的指导。

第二章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

第六条 凡属本办法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均应向当地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办理单位和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登记有关手续。

单位成立、分立、合并、撤销;人员录用、聘用、调用或解除行政、工资关系(包括辞退、辞职、开除、除名、自动离职等)时,均应在30日内向当地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手续。

第七条 个人按其核定的本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无上年工资基数的,由单位根据本人实际工资确定缴费基数)。改革起步阶段为4%,其中单位补贴2%,今后随着在职人员工资收入的增加,个人缴费比例将每两年调整一次,最终为8%。个人按规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所在单位按月在个人工资中代为扣缴。已离退休人员和经批准延长离退休年龄的人员,个人不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个人上年月平均工资超过市本级或本县(市)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按300%为基数计缴,高于部分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低于60%的,按60%为基数计缴。

第八条 个人按规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九条 单位按本单位在职人员个人缴费基数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市本级范围内的单位缴费率暂定为21%;各县(市)按收支相抵略有结余的原则,在低于21%的幅度内进行具体测算,提出各县(市)的缴费率,报市社保办核准。

第十条 单位按规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额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全额列入预算;差额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按比例分别列入预算和在单位费用中列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额在单位费用中列支。

第十一条 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由各级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委托开户银行向单位托收。

第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实行专项储存、专款专用。

第十三条 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基本养老金发生支付困难时,同级财政予以支持。

第三章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第十四条 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社会保障号码,为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确定一个终身不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下称个人帐户),同时发给相

应的手册,记录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等有关事项,作为退休时计发基本养老金的依据。记入个人帐户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包括:

(一)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按个人缴费基数从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划转部分(改革起步阶段为5%);

(三)按市本级或本县(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从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划转部分(改革起步阶段为7%);

(四)按规定应记入的利息。

第(二)、(三)项规定的划转比例,以后将随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和基本养老金收支情况作合理的调整,具体调整办法由市社保办公布。

第十五条 个人帐户的累计储存额按不低于银行一年期居民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计息,当年缴纳的部分减半计息。每年的计息利率由市社保办公布。

对个人帐户中的累计储存额(含利息)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每年结算一次,向所在单位出具结算清单,由单位负责与个人核实。

第十六条 个人帐户支付的项目:

(一)在职人员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

(二)按本办法规定增发的基本养老金;

(三)离退休人员死亡的丧葬补助费;

(四)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供养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抚恤费。

今后离退休人员的各项待遇,先在本人个人帐户的累计储存额中支付,不够支付时,由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继续支付,直至本人去世。本办法实施前已离退休人员,统一由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第十七条 下列情况的个人帐户处理办法:

(一)在职人员在市本级或本县(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变更工作单位时,不变换个人帐户,只办理个人帐户的转移手续。

(二)在职人员在本市范围内机关事业与企业之间、市本级机关事业与各县(市)机关事业之间、各县(市)机关事业之间流动的,个人帐户中的累计储存额全额转移。

(三)在职人员因解除行政、工资关系等原因停止缴费的,其个人帐户予以保留;重新参加工作并按规定缴费的,其个人帐户的累计储存额(含中断期间的利息)可合并计算。

(四)在职人员调往市外或市外调入本市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国家未规定前,本市调往市外的人员,暂按个人帐户中的个人缴费累计储存额转移。

(五)转业、复员、退伍军人从安置进单位起薪之月起,建立个人帐户。

(六)在职人员未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去世的,其个人帐户中属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息,可由其法定继承人或遗嘱受益人领取。

(七)在职人员未到达法定离退休年龄去国(境)外定居的,其个人帐户中属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息可返还给本人,同时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

(八)离退休人员未领完本人个人帐户中累计储存额而去世的,其个人帐户中属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息余额,可由其法定继承人或遗嘱受益人领取。

第四章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条件和计发办法

第十八条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条件;

(二)本人在职期间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包括视作缴费年限)满10年或本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满15年。属国家公务员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九条 凡符合第十八条规定条件的离退休人员,分别按下列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一)本办法实施前离退休(退职)人员,仍按国发〔1978〕104号和国办发〔1993〕85号文件规定计发离退休(退职)费。

(二)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之日起三年内离退休的人员,按国办发〔1993〕85号文件规定计发离退休费的同时,再按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乘以规定的系数计发,其月基本养老金为两数之和。计发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按国办发〔1993〕85号文件规定计发的离退休费+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0.4%。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0.4%增发的月金额低于5元的可按5元增发。

(三)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三年以后(暂定为1999年1月1日以后)到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其月基本养老金计发由两部分组成:

1、按离退休时市本级或本县(市)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乘以换算比例再乘以实行个人缴费前视作缴费年限;

2、其个人帐户中累计储存额除以120.计发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市本级或本县(市)机关事业在职人员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换算比例×实行个人缴费前视作缴费年限+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120

换算比例暂定为2.5%,届时由市社保办另行公布。

按此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本条第(二)项规定标准的,可改按第(二)项规定计发。

(四)本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退休时,一律按其个人帐户中的累计储存额除以120.计发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120

第二十条 本办法实施后,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及外地(含行业统筹等单位)调入的人员,退休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比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计发基本养老金。

第二十一条 退休人员的月基本养老金,达不到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的,可按最低标准数计发。月基本养老金的最低标准由宁波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到达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和视作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返还给本人,其视作缴费年限部分每满一年发给一个半月的本人上年月平均工资,同时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本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到达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将其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返还给个人,同时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属国家公务员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对改革实施前已离退休和改革实施后离退休的人员,从下一起,统一按照市本级或本县(市)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增长水平的60%增发基本养老金,同时抵销同期国家和省市提高离退人员待遇的部分。若国家、省提高的待遇高于当地调整水平的,则按国家、省规定执行。在职人员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零增长或负增长时不作调整。

基本养老金的调整与上生活费价格指数和本人月基本养老金挂钩。具体调整办法和时间由市社保办公布。

第五章 争议处理与处罚

第二十四条 单位分立、合并、破产、终止时,必须优先清偿应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第二十五条 人员与单位因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发生争议时,可向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申请调解,也可按规定向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

第二十六条 单位或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可向各级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要求核实单位或者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情况和养老金支付情况,各级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应提供无偿服务。

第二十七条 市、县(市)人事行政部门有权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和在职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情况进行核查。单位应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有必要时,可提请财政、审计、工商、银行等部门给予配合。对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未参加的单位,除责令限期登记补缴外,按日收取应缴金额2‰的滞纳金。对不缴、漏缴、瞒缴或者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单位,人事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足额缴纳;对逾期不缴纳的,人事行政部门可依法通过银行扣缴,并按日收取应缴金额2‰的滞纳金。

滞纳金收入归入社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第二十八条 离退休人员在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期间死亡的,其直系亲属和工作单位应及时到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办理注销手续。

违反前款规定,以伪造有关证件或者其他手段多领、冒领基本养老金的,各级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应追回其多领、冒领的金额;情节严重的,人事行政部门对其可处以多领、冒领的金额;情节严重的,人事行政部门对其可处以多领、冒领金额一至五倍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人事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条 对扰乱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正常工作的人员,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予以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 在甬的部队属事业单位人员和无军籍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可按照本办法执行,并由市社保办直接管理。

第三十三条 在本办法实施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视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实施前原基本养老保险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今后国家如有新的规定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宁波市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

第五篇:三都水族自治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休假办法(试行)

三都水族自治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带薪休假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优化休假作息安排激发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的通知》(黔南府办发„2015‟79号)及《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化休假作息安排工作的通知》(黔南府办函„2016‟35号)等文件精神,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事部令„第9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正式工作人员适用本办法。机关事业单位的其他人员,由各单位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 坚持计划实施原则,周密安排组织施行;坚持服从工作需要原则,在保障工作人员休假权利的同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坚持应休尽休原则,原则上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坚持分级审批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

第四条 工作人员连续工作或累计工作满1年的,从下月起享受规定的年休假天数。当年12月底以前累计工作满10年或20年的,可以当年按规定的休假天数享受年休假。

第五条 工作人员的“连续工作”时间和“累计工作”时间均按工作年限计算。工作年限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工作年限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的休假日、休息日和国家规定的探亲假、婚丧假、产假的假期,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六条 工作人员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工作人员休年休假期内,如遇突发事件或特殊情况的,应服从单位调度,中止年休假。

第七条 年休假在1个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分段安排原则上不超过两段,每次不少于5天。年休假一般不跨安排。如因承担抢险救灾等特殊工作任务,不能在本休年休假的,单位可以跨一个安排。在下仍无法安排补休的,应按规定计发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八条 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工作人员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内又出现上述2、3、4、5类情形之一的,不再享受下一年的年休假。

第九条 依法应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未休寒暑假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休年休假;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其年休假天数。

第十条 特殊情况下的年休假:

(一)工作人员参加在职学历、学位等教育,其脱产参加集中面授(工作日内)的时间,不计算为本人的年休假时间。

(二)新招录(聘)人员从招录(聘)满一年的下月起,享受规定的年休假。

(三)军队转业干部、复员安置的士官和新调入人员,如在调入前的当年未在单位休年休假的,应享受年休假。

(四)驻外、驻村和挂职锻炼人员按工资管理关系,同工作单位商工资关系所在单位统筹安排。

第十一条 单位已安排年休假,工作人员未休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年不再安排年休假,下一年不再补休年休假,只享受

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1.因个人原因不休年休假的;

2.请事假累计已超过本人应休年休假天数。

第十二条 各单位应按照保证休假的原则严格控制不能休假的人员,其人数一般不超过单位在编在岗人数的30%。对确因工作需要未休或未休完年休假的,按照工作人员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支付其年休假工资报酬,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标准是:应休未休1天,按照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其中包含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其余的200%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各单位将有关情况进行公示,经县委组织部或县人社局审核,在次年第一季度一次性支付。

第十三条 工作人员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计算办法是: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全年计薪天数(261天)。当年在本单位工作不满1年的,日工资收入按照本人当年12月份工资收入除以12月份计薪天数计算。

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岗位工作、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之和。其中,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不含根据住房、用车等制度改革向工作人员直接发放的货币补

贴。

第十四条 各单位要加强对年休假工作的管理,认真做好年休假的登记和统计工作。结合带薪年休假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单位考勤制度和病假、事假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坚持原则,保证带薪年休假制度健康、规范运行。

第十五条 严格休假批准制度、确保工作、休假“两不误”。

(一)县党政主要领导休假,需提交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州委批准;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县委常委休假由县委书记批准;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含副调研员)、县政府副县长(含副调研员)、县政协副席(含副调研员)休假,需分别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人民政府县长、县政协主席审校,呈县委书记批准;县法院院长、县检察检察长在征得县委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批准的同时,应向其上级业务主管机关报告;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园区管委会、县直单位主要领导休假,按干部管理权限,在征得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的同时,应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报告,获得同意后方可休假;县人大和县政协委室人员休假,分别报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批准;其他科级领导干部及其以下工作人员由所在单位主要领导(或负责人)批准。其中:乡镇(街道)其他班子成员休假,由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批准,园区管委会其他班子成员休假,由园区

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

(二)县级领导干部休假批准后,按管理权限和职务对应分别报上级业务部门备案。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休假安排要分别报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纪委和县委组织部备案。

第十六条 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现行工资管理机制负责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并对各单位执行年休假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对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年休假又不按本办法规定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的,责令限期改正。

第十八条 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按照国家有关公务员申诉控告和人事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实行夏季弹性作息。党政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要进一步优化夏季作息安排,实行周五下午弹性作息。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每周五的下午,由各单位自行安排轮流休假,为干部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建有利条件。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在确保本单位各项工作基本运转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干部职工周五下午轮休。原则上,每周五下午安排轮流休假人数不少于本单位人员总数的2/3。

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单位和窗口单位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作出妥善安排,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文体广播旅游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

下载丽水市市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丽水市市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