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传统节日风俗调查[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8:0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本地传统节日风俗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本地传统节日风俗调查》。

第一篇:本地传统节日风俗调查

本地传统节日风俗调查 项目负责人:时杨2008级28班

一、研究目的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更有甚者,三里五村,风俗更不相同。邹平民俗,邹平这方水土的人们千百年来生活习惯的积累与沉淀,它已不成文的约定俗成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与意识。它,宛如广袤无垠的如来佛之掌,任孙行者变来变去,也永远逃不出去。民俗的约束力,依靠的不是法律,却比法律更深广;它依靠的不是科学的验证,却比科学更普及。它依靠的是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和穿透时空的世俗文化力量。

解读这部民约法典,方可真正登堂入室,真正解码民情,从而移风易俗,因而导之,走上科学、健康、多彩的文明之路。

二、研究方式:上网查资料、查询有关书籍

三、研究结果

20世纪50年代以前,农村全为传统岁时时节,民俗事象沿袭千年,深入人心,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1949年以来,经历半个世纪移风易俗的强大变革,许多陈旧落后的节俗,已渐渐淡化,但尚难绝迹。“文革”十年,传统习俗一律归入“四旧”,属硬性禁止与批判之列。广大农村仅春节尚有极少的民俗活动,其他岁时节俗,几乎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因为集体经济的大锅饭未能解决温饱问题,连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民族特色食俗也不复存在。1980年以后,节俗文化逐渐复苏。同时,一些新的习俗也逐渐形成。

【青龙节】

华夏子孙,龙的图腾崇拜沿袭千年,号称“龙的传人”.龙主水,主云雨,农耕文明时期,农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然对龙尤为敬重。二月二日,俗谓之龙抬头,称为“青龙节”。明清以来,引龙、打囤、炒豆等风俗活动盛行。邹平一带盛行打囤和炒蝎豆。

二月二吃蝎豆,据说一年之内不被蝎子蛰。旧时农村害虫中蝎子为最,妇女儿童最怕蝎子,俗说“毒如蛇蝎”。蝎豆由黄豆炒制。预先将黄豆在糖水或盐水中浸泡,捞出晾干,拌上细沙土炒出来,或甜或咸,香脆可口。同时用糖水和黏米面,切成菱形面旗子,与蝎豆一起炒制。家中有属龙的,不得在二月二这天炒蝎豆,要在前几日炒出。如今,二月二青龙节还沿袭着吃蝎豆的习惯。

【半年节】

农历六月初一为半年节。民间有过半年节的习俗。

六月初一,正值麦收结束,新麦入仓,旧时有敬天祭祖的习俗。敬天,供品是新麦面粉蒸的馍馍或包的水饺。庭院中摆上香案,燃香烧纸,向北磕头,意在感谢苍天赐福,获得丰收。六月初一祭祖,意在让祖先尝鲜。因此,当地民众又叫“上新麦子坟”。

六月六,古为天贶节。天贶,即天赐的意思。宋代假托这一天降下天书,圣君明主看过,就可以把天下治理的人寿丰年,国富兵强。民间则多在这天将衣服和书籍搬出来晾晒,免得夏天发霉,生蛀虫。故六月六又称“晒衣节”。当地还有在这一天吃炒面的习俗。预先将麦子放在水中淘洗,捞出晾干,放在大铁锅中炒熟,然后磨成面粉,用热水或凉开水加红糖拌着吃,别有风味。炒面可存放较长时间,据说六月六日的炒面可以治腹泻。

【中元节】

长山旧志风俗中记载:中元,祀先,荐新谷。

农历七月十五日,邹平除祭祖以外,还要祭祀后稷,成为古风遗存。《孟子·滕文公章句》云:“后稷教民稼檣,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为了纪念后稷,人们在中元节这天,将他请到庙宇里,摆上供品,请他品尝。同时还有荐新谷的新俗,俗称“拔麻棵棵”。这天清晨,到村外秋田里,拔取少许黍子、谷子、秫秫、芝麻,用茼麻捆成一束,置于院门屋顶之上,或插于院门外一侧的墙缝里。拔取的谷物是最差的,意思是让后稷祖师看见庄稼长得不好,希望他再教一些种田的窍门。也有的是拔取最好的谷物,意思是告知祖师后稷,今年谷物丰登,感谢祖师的恩德。拔取最差的,表示自谦;拔取最好的,表示自豪。目的都是追念农业祖先后稷,年年岁岁永志不忘。

四、心得体会

中国先民的祖先崇拜是原始崇拜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它与主流意识儒家倡导的孝道伦理融为一体,薪火相传,一直延续到现代文明社会,对华夏文化与民族心理影响至深至巨。

第二篇:《传统节日风俗》说课稿

《传统节日风俗》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叫黄杰俊,来自南阳职业学院,2020年7月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英语专业,文学学士,2020年九月入职南阳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担任公共教学部的专职教师。在此期间,参与校级重点项目一项,已结项,并在上半年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工作。担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九章第四节,课题是《传统节日风俗》。对于本节课,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课堂小结等方面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本课程所选用的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由刘少虎老师,彭明福老师,余扬老师担任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本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据精选了教学内容,同时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的现实魅力。

二、学情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西方文化的涌入,传统文化在现代人尤其是学生的意识中被逐渐淡化。他们或许把《弟子规》《三字经》倒背如流,或许把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饺子吃的津津有味,可是仍有如此多的孩子衣来伸手、铺张浪费、任性自私、缺乏民族爱国意识。这就在潜意识中削弱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结合大一学生的知识体系,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规划,本课时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一系列的讲解使学生知道中国有哪些节日及习俗,还要了解有关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习俗。

2、素养目标:

(1)使学生经历自主讨论交流过程,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就要保护并弘扬我国文化。

(2)树立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信念,增强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案例导入法、提问法、讲授法、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能讲给他人听,让众人产生共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节庆的类型及习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浅显易懂的了解认识传统文化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大概5分钟

激趣导入,感知中国文化。导入部分,我会用猜谜语,唱歌曲,讲故事等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我表达出的是中国的哪个节日。并以“你知道这些节日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习俗吗”这个问题来引入今天的讲课内容。

(二)知识点讲解-30分钟

1、畅聊节日,传承中华之情

首先,让各小组间讨论交流以上问题,汇报交流时,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讲述。针对学生的各种回答我会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以增强学生敢发言爱动脑的信心。我再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使其体会中华之情。例如说到春节,学生们想到贴对联,放烟花,吃水饺。我用多媒体呈现过春节时的图片,播放视频,来使学生充分感受春节时的喜气洋洋,我会趁机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说到中秋节,学生们会想到吃月饼,看月亮。引导学生明白圆圆的月饼和月亮寓意着团圆和相聚。这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还在远方不能团聚的亲人,我再用多媒体呈现边防战士的图片,让学生想想这些为了守护我们祖国而不能回家的人。并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幸福,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把每个节日折射出的道理和观念都烙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2、放飞理想,书写文化彩墙

通过交流,观看图片影片,学生有了不少新的感触,本着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自评,学生互评的形式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想,之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写到彩色便利贴上,同学们一起将其贴在教室墙壁上,放飞自己的梦,放飞中国的梦。五彩的墙记录着每个学生纯情的热爱,承载着文化永代相传的希望。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华传统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我们更应该手牵手,心连心,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永远的传承下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三篇:我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我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春节的风俗习惯

1、挂春联

2、粘福字

3、贴年画

4、祭灶王

5、迎财神

6、逛花市

7、(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逛庙会

8、舞龙舞狮

9、门神

10、放鞭炮春节食俗蒸

年糕,元 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

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

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

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1.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

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

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

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

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前一天:寒食)(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

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

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4.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悬艾叶菖蒲端午食粽赛龙舟喝雄黄酒《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吃巧果投针验巧穿针乞巧(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赏月、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苏轼:水调歌头(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插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1.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第四篇:烟台本地结婚风俗

烟台本地结婚习俗全攻略

结婚之前的工作

首先是看场或看家,经过多次见面和慎重考虑,男女双方及家长对这门亲事认可,就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婚姻关系正式确定下来,这就是许多地方称为“看场”或“看家”的过程,约定的时间到男方家,主要是看看男方的家庭成员情况,并拜见未来的公婆和亲戚。

“看场”的中午饭通常都会特别丰盛,酒菜过后,女方通常要吃面条,意思是新人乍到,要用面条拴住腿脚,别再“溜”了。晚饭要吃水饺,有团圆吉庆之意。饭后女方要回去,男方当备好礼物,赠给女方和陪伴人员一人一个提包。至于里边装的什么东西,男方则区别对待,各有侧重。看家一般挑选在农历的双数日子,因为双数吉利,像初六初八之类的。

接下来就是订婚

烟台人称谓通日,也就是订一下结婚的具体日期。然后就可以商定结婚的一些习俗。有很多朋友好奇现在订婚的彩礼钱给多少,过去的一般是10001,是取万里挑一之意,现在的普通标准是38000,或者31780,或者31800,反正是三万多,取三家一起发之意,包含了1万1的订亲钱和2万的买首饰衣服的钱。也有给20008的,最低的线度还是原来的10001。

“ 送日子”改口,男方到女方家去“送日子”,就是男方在基本确定结婚日期之后到女方家通知一下,然后双方商量确定最后日期。送日子这天准新郎准新娘就要开始称呼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了。准新郎准新娘改口的时间,对方父母就要给红包,红包金额不限,基本原则也都是偶数。

新娘婚礼前的准备

烟台有个土规矩,结婚是要穿红鞋的,年轻人都不喜欢红鞋,过后也没法穿,但是老的风俗是注重的。梳子、铜盆(脸盆)、镜子、还有红包袱,这些是结婚当天要拿的,还要给新郎买衣服鞋子,给婆婆公公买鞋子。家里面有爷爷奶奶的也是需要的。红盆里面放上两个圆镜子(光面向外放),两把桃木梳子,两块香皂,两个香皂盒,一对莲子(或喜桃),枕巾一对,用红绳分别绑两个枣,花生,桂圆,莲子,板栗,红包一个。最后,用红包袱把红盆包起来,俗称“包福”。这个当你进婆家时,有人要从伴娘手里接过去的,叫“接福”。另外,还要有个红箱子,装箱前,新娘家在箱底放些钱,数量不限。公公翻箱子要把钱摸出来,婆家再照数兑上,钱归小两口所有。所以一般的娘家都会尽量多的放钱,这就意味着你放进去多少,婆家那边就得拿出同样多的钱,这些钱都归小两口所有。到了婆家后,公公用包着红布的擀面杖在箱子的四周敲敲打打后,再打开。然后再把准备好的压箱钱放里面。

红箱子里面有压箱底的红包、毛巾被,镜子,莲子/喜饽饽四个放四角,一对鸳鸯枕头套,秋衣秋裤,毛衫。板栗,苹果,桂圆,花生,芋头,糖,莲子等。这些都得是一对的,需要用红绳系起来。红椅子一对,寓意是带着椅子过日子。

举办婚礼前一天的事情

男方:在婚礼前一天晚上,在铺好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的婚庆上(缝被时必须找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吉祥人)撒上红枣、红栗子、花生,新郎找人未成年的小男孩一同睡在床上,谓之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女方:婚礼前一天女方就会比较忙了,像新娘的姨、姑姑、舅舅之类的亲戚这一天都会到新娘家去,大家聊聊天之类的,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新娘家自己招待客人(送闺女),即婚礼当天新娘亲朋不参加婚礼的情况。如果是这种情况,新娘家就要在婚礼的前一天设宴款待亲朋好友。

婚礼当天需注意

结婚当天清晨,要抢在太阳升起来前贴好大红喜字,须注意的是喜字要从户外最远处往家里贴,这叫“喜从外来喜进门”。喜字、对联天刚亮的时间就贴,一直贴到天亮,占一个‘日子越走越亮’的彩头。

女方家的喜字是从里往外贴。还有马路上的对面的2个喜字,不能正对着。

新娘、新郎婚礼当天腰间要系有红绳或小的镜子,或者装在口袋里。接新娘的彩车在去迎接新娘和接着新娘后回家时是不能走一条路的。俗语叫不能走回头路。要提前设计好线路,切记。车队一般为双数,不穿带孔的鞋。伴郎给新郎开车门,新郎给新娘开车门。

宴请宾客,中午开席的时间一定不要错过。再好的朋友闹腾,也得给吉时让路。出门迎新娘前,新郎要吃饺子,所谓“上轿饺子下轿面”一个碗里盛6个饺子(六六大顺)吃的时候要记得剩2个在碗里,因饺子形似元宝,剩元宝即意味着剩财。有地方的风俗,新郎要带一刀肉去新娘家,大概6斤多样子,接了新娘出门的时候,新娘的母亲要把这肉切下一块,一半留下,一半交给新郎带走,好象叫“离娘肉”吧!烟台的姑娘出嫁一般不放鞭。

开始出发迎新娘的事项

第一项是伴郎带领跟摄像师车队去婚房接新郎。在伴郎到达之前,婚房内外的喜字、对联之类的就要贴好,伴郎到达之后,新郎、伴郎、迎亲人员(迎亲人员理论人数为车队车辆总数减一,即新郎伴郎一辆车,剩余的人每人一辆车,这叫‘押车’)由新郎父母亲朋一起送上车。上车的时间伴郎需要给新郎开关车门。新郎在迎亲路上的时候,新娘的母亲会请一个比较信任的人给新娘来“开脸”,这也是旧时延续下来的习俗,就是用红线把脸部和颈部的细小汗毛绞去。开脸的人用嘴叨了红线的一头,用两手拽着线在新娘脸上比划一番,再拿两个剥过皮儿的煮鸡蛋在新娘脸上轻轻滚过,大约是喻脸象蛋清一样嫩滑吧,还要念几句吉祥的话,过程很短。

第二项车队到达新娘家,伴郎下车为新郎开车门,并将准 备的喜糖分给围观的人。新郎到达新娘家,大门紧闭,新郎无法顺利入内。女方伴娘和性格开朗的家人们守护在门边,隔着大门戏逗着“得大门而不入”着急万分的新郎。新郎在门外敲门,叫道“爸、妈,我是××,请开门!”而门的那边则会故意问:“你来干什么?”门外则得认真答道:“我来娶××。”门内又会问:“她是你的什么人?”“她是我媳妇。”门内又问:“你爱她吗?”答:“爱。”又问,“爱到什么程度?”新郎答:“一时不见想得慌,吃饭不香,睡觉不甜!”…………一直逗到门内的人觉得新郎的回答令人满意,才会把门打开。当然了这个还需要开门红包钱,新郎得从门缝里开始塞红包,塞一个叫一声开门,如此三番五次,红包散了无数,终于有好心人将门打开,讨钱的人一哄而散。

友情提示:红包的内容可以少,但红包一定要备足,不然容易闹出来很尴尬的事情。另外,新娘的主伴娘,一定要给个大红包,其他的人要分清,五块,十块的就可以。

下一个过程,大抵就是要找新娘子的鞋子了。你可以东翻四翻,使劲找,找到了,亲自为新娘穿上,新娘才会起身跟你走。女方家早晨要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请新郎吃的。最主要的是要包水饺。“上轿的箍扎下轿的面”就是如此。“箍扎”就是水饺。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就是闺女出嫁当日上花轿前早餐要吃水饺,下花轿拜堂后吃的“食盒格”里的面条。它的寓意是新娘嘴里含着“金豆子”,说话掉出“金豆子”不吉利,吃水饺就是把嘴“箍”住,饺子的形状酷似元宝,吃饺子也是把金银财宝箍在嘴里。新娘下炕的时候手执一枚小镜子,镜面冲着自己,走到半路要把镜面转过来冲着外面,据说是冲邪的怀里还要抱着两颗葱,据说葱是新郎家送来的,新娘拿到婆家婆婆要把葱种上,预示着两个聪明的人会开花结果。新郎需要抱着新娘出家门,按照风俗,在送到新郎家炕头之前新娘的脚是不能落地的。

第三项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新郎新娘鞠躬行礼。第四项新郎新娘上车。新娘新郎上车的时间会拿椅子,被子,花生莲子枣子芋头苹果之类的吉利东西,当然还有铜盆饽饽(很大很漂亮的饽饽,下面还有莲花样的底座,饽饽上会有龙凤呈祥,鸳鸯,牡丹之类的)。

第五项进家门,婚车到男方家后,先由男方的长辈把椅子请回家,然后由一个女长辈接过女方带过的聚宝盆。女方到男方家前要先在门口叫门,声越大越好。进门后改口叫爸妈,收改口钱。亲人进家,大客手里拿着新娘嫁妆箱子的钥匙,按习俗公公要翻箱子,看过新娘父母给的压箱钱后,再加放一份数额略高的压箱钱。伴娘要为新娘提一红包袝,内包脸盆、香皂(胰子)、镜子、葱和桃枝,寓意为“好日子过得亮亮心明如镜,耳聪目明,驱邪避凶”。进门后,新朗新娘要吃“子孙饽饽”(用红丝线缠好的两个莲子)以求多子多孙公公,拿饽饽的人会说“大口咬饽饽,儿女一托罗’(一托罗是方言就是很多的意思)。然后是新郎爸爸给儿子跟媳妇的卧室挂门帘,挂门帘的时间要说(一钉金,二钉银,三钉聚宝盆)。然后是新人坐床上,吃大面(就是很宽很长的鸡蛋面,一人咬一头)喝交杯酒随后,新娘要“坐喜床”把6块砖用大红纸包好,摆成三个台阶放在新人床前,让新娘踩着上床,名为“踩金砖坐喜床”,新娘在喜床上要面向东南(喜神东南、财神东南)而坐,以迎财接福。

第六项去酒店,新人下车前燃放鞭炮,举行婚礼仪式,开始宴席,宴席期间新人敬酒。酒席上通常有三大件即海参鲍鱼对虾(胶东半岛的习俗),总的菜品数量在一般为18,但是也有很多28、36的不等。另外菜品中会有两条鱼,一般是一条淡水鱼一条海鱼,当所有菜品已经有一半上桌了,会有一条淡水鱼出现,告诉客人菜已经上了一半了,然后最后一道菜就是海鱼,然后上主食-面条。菜品种一般还会出现鸡,猪蹄,全家福等。

婚宴排桌原则:(没有带“4”的桌和“13桌”)

第一席:娘家两位大客+公公家亲戚(与父母同辈亲属)

第二席:新娘+主陪,负陪是姑姑或婶子+2位伴娘分别在新娘的两边+介绍人+公公家女亲属

第三席:公公家的高客 第五席:娘家最高客

第六席公公家;第七桌娘家以此类推叉开排桌具体的安排还需要跟长辈们多沟通。

注意:

不能有错别字!不能漏桌!不能写称呼,直接写姓名!在婚宴中,1号桌为全为男宾的“龙桌”,2号桌为全为女宾的“凤桌。龙桌的大客、二客一般都是娘家 送亲的舅舅、叔叔或者哥哥弟弟这样的人物,但是这两个人必须辈分相当,不能舅舅和哥哥这样不是一个辈分的人当客,龙桌的主副陪则是新郎的长辈,以示男方对娶亲的重视。相应地,“凤桌”上的主副陪是新娘的女性长辈,新娘作为大客,婚姻介绍人、伴娘都要安排在重要位置上。

新郎还有他的父母一般可以不安排坐席,让他们能够好好照顾到来的客人。排桌的时候一般亲戚、朋友、单位同事、同学、战友们尽量分别排在一起,便于他们互相交流。主副陪一般选择新人家里的亲戚或是关系比较好的同事和朋友。客人的排序,亲戚按辈分来,朋友按岁数来,同事则按照职务来排序。

第五篇: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 立春》 :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 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诗句: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诗句: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诗句:

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 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诗句:

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诗句: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诗句:

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诗句:

清·夏仁虎《腊八》: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下载本地传统节日风俗调查[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本地传统节日风俗调查[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风俗调查

    系别: 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年级:2009级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1班 学号: 092001010049 姓名:龙莉实践单位: 贵阳市白云区民族事务局 时间:2012年4月30日—— 2012年5月6日共7天 地点......

    结婚风俗变迁调查

    关于大石头庄结婚风俗的变迁调查 ------2010年寒假社会实践总结 2010年2月15姓名:刘云凤 系部:药学系 班级:07级药学班 1 日 前言 为了响应团委关于“就近到农村开展全面深入......

    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课题名称:《即墨春节风俗调查》 研究时间:2011年1月10日——2011年1月15日 学校:实验学校 班级:八年级二班 指导老师:王若梦 小组成员:姚鑫、任玉洁、宋修伟,辛震 组长:金寒冰 问......

    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风俗调查

    系别: 文学与新闻传媒系年级:2009级 专业: 汉语言文学班级:1班 学号: 092001010049姓名:龙莉 实践单位:贵阳市白云区民族事务局 时间:2012年4月30日—— 2012年5月6日共7天 地点:贵......

    传统节日文化调查问卷[大全]

    传统节日文化调查问卷表一、您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是: 1、完全知道。 2、大......

    关于六安春节期间的风俗调查

    江南大学 关于六安春节期间的风俗调查 活动主题:家乡过年风俗调查 活动目的:为了增强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了解以及将各种优良传统更好的继承,故于2011年下半学期的寒假,对六安家乡......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问卷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的学生,“家乡风俗文化调查”项目是我们重点组织的项目。这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家乡风俗文化的调查,了解家乡风俗的现状与变化,并据此推断......

    清明节的风俗民情调查

    首先来介绍一下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