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写生教学是儿童绘画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19-05-12 18:4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的写生教学是儿童绘画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的写生教学是儿童绘画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篇:儿童的写生教学是儿童绘画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的写生教学是儿童绘画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写生教学,培养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生活,认识世界,并通过学习造型和表现,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性格、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进行写生教学,还能开阔孩子视野,提供绘画上丰富的素材,避免“闭门造车”或出现“没有东西画”的被动局面。

安排儿童写生教学有如下意义:

一、增强孩子对美的感受力

通过写生教学的熏陶和培养,使孩子更加贴近自然、热爱世界、热爱生活,使孩子在学习、认识、表现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感受到世界的美丽、奇妙和变化无穷,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对物、对景和对人的亲切感。

二、培养孩子的立体思维能力

没有经过写生训练的孩子,空间知觉大都处于二维水平(即平面的),他们依赖表象作画。写生则按空间位置作画,将立体的客观物体过渡到平面,拓展了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写生的过程是孩子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与模仿作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孩子将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概括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人的良好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从幼儿起就得到培养,其意义是深远的。

四、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完善

画画能陶冶性情,培养耐性。不少家长都让自己的孩子学画画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写生,面对新鲜的对象、面对优美的景物,对舒缓紧张的心理,调节喜怒哀乐的情绪很有帮助,即使是平时调皮的孩子也容易安静下来,因为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对象,表现好对象,谁不想自己画好一点?

第二篇:儿童绘画教学探究

儿童绘画教学探究

每一个人都有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成人运用语言文字、音乐、绘画等其他一些符号系统来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但儿童处在幼儿期尚不能自如运用语言文字,故绘画就成了儿童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儿童绘画的意义所在。儿童绘画教学就是以儿童绘画为本位,以教学为手段,正确引导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学习和生活,以反映儿童的思想情感、认知发展及其个性特征,实现儿童开发心智、启迪创新的功能。本文拟就对儿童绘画教学的认识、实践和探索、研究,提出一些浅见。世界发自内心的认知和思想情感。儿童阶段何以出现这种特点鲜明的儿

一、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 走出儿童绘画认识误区 笔者从事校外儿童绘画教学十余年,从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凡来少年宫学画的儿童,在其学画过程中多数人是被家长认知绘画规则的经验所支配,家长往往用成人审美评价标准,即所谓画得“象不象”,片面的判定儿童绘画作品的优劣,甚至左右儿童学画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对于儿童绘画审美评价和认识的偏差,不仅扼杀了儿童对绘画童稚的认知和率真的想象,同时也丧失了不断发掘儿童的绘画潜能,培养儿童想象创造能力的机遇,陷入儿童绘画审美评价和认识的误区。这样既不利于儿童绘画教学,更不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儿童绘画指的是儿童所从事的绘画活动。其主体是反映儿童对周围童绘画,究其原因,是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所决定的。从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看:据有关研究资料分析,4-8岁儿童的脑量为1280克左右,无法与成人的平均脑量(1400克)相比,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手部小肌肉群不发达,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眼、脑、手不能协调配合,以至于线画不直、圈画不圆。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看:儿童幼稚、天真、好奇、多动,感知觉不够敏锐,时空概念模糊,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智力正处于发育阶段,有其特有的对事物的认识和表现方式。从儿童的认知思维规律看:儿童作画一般是依据观察物象后留在心中的印象,再凭借主观的想象为出发点去画的,往往是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不受视觉控制的随意动作的结果,也就是凭感觉“画知不画见”。所以我们看到的儿童绘画往往是想象离奇、强调局部、线条稚拙、色彩夸张,例如,常出现把人物画得头大身体小等违背常规的现象,甚至能把一些不同时空的物象画在一幅画作中。由此可见,儿童受生理、心理特征、年龄特点等条件的制约,“自我中心”思维方式的影响和特有的对客观物象的表现方式,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的本质区别。因此,成人认知绘画规则的经验性往往是与儿童绘画无规则的创造性格格不入的,在审美评价标准上,也就无法相提并论。要求儿童画出比例正确、结构准确的物象,显然是违背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绘画能力的,以此来评价儿童绘画,其实是对儿童绘画的偏见和误导。所以,对于儿童绘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审美评价。那么如何评价儿童绘画呢?首先,我们应该从儿童绘画中去发现他们天真、浪漫、稚拙、朴素的闪光点,发现他们作品中具有儿童思想和情趣的艺术审美价值并加以肯定,至于所画是不是与现实逼真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因此,凡一幅思想健康、想象丰富、构思完美、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并具有一定表现力的,没有任何“艺术处理”和“艺术加工”的儿童绘画就不失为一件上乘的艺术品。诚然,只有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正确掌握儿童绘画审美评价,走出儿童绘画认识误区,才能提高儿童绘画教学水平,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受益终身。

二、明确儿童绘画教学目的 保护儿童绘画原创价值从目前整个社会儿童学画的现状来看,多数儿童是在家长的一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带着各种想法走进各类儿童绘画培训班学画的,因此,儿童学画往往是以家长的意愿和要求为转移的。由于多数家长对儿童绘画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对儿童学画目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故导致儿童学画误入追求过程的模仿和结果的逼真的歧途,最终使儿童绘画形成明显的“样式化”和“概念化”。扼杀了儿童想象创造的才能,违背了儿童学习绘画的真正目的,错失了培养儿童综合素质的良机。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就极力反对在美术教育中让儿童去抄袭与模仿。他认为这样往往会把儿童蕴藏的绘画潜能和创造才能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其实每一个儿童内心对学画都是充满着好奇和热爱的,因为,画画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以及思维、想象的一种特殊语言,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所致。因此,要始终明确、把握儿童绘画教学的目的,从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要求出发,运用儿童绘画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技能、技巧,引导儿童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理解,培养儿童感知、思维、想象、创造能力和个性特点,发掘出儿童绘画的潜能。同时,在儿童学画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儿童的品格、意志等施加一定的影响,培养儿童完善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最终使儿童画出稚拙的、主观情感自由表现的神似的作品。只有这种神似,才是儿童纯真的思想情感,强烈的个性语言的真实流露。

这种神似,往往在象与不象,似与不似之间,与家长刻意要求儿童追求的形似是大相径庭的。家长眼中的不象却有儿童的真情所在,象与不象是相对的,往往不象中有象,不象中有真,不象中有美。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的刻板教学。教师要把所教的知识、技巧转化为儿童自己的知识、技巧,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去发掘,自觉反映自己的所见、所知、所想,画出特点,画出个性。一个好的美术老师不但要能画,还要会教,会教是一种引导。在儿童绘画教学中,不要替儿童规定绘画内容,更不要按成人的审美标准去刻意修改儿童的绘画。因为儿童的绘画正象美籍德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认为的那样:儿童和原始部族的人,画出的画中之所以充满了一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是因为他们画的是自己看到的东西。这也正是我们常常在儿童绘画作品中看到的儿童不太注意时空关系,把一些相互没有客观联系的物象画在一起,极力强调物象的局部特征的现象。如画老虎总会把虎牙画得特别锐利,画人也总是把人头部画得特别大。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来看并不奇怪,因为儿童缺乏对客观事物整体把握的能力,常把想象当成现实,只是画他们的所知,而不是画他们的所见。在儿童绘画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儿童绘画这种纯真的“原创性”,善于褒奖儿童绘画的原创价值,鼓励、引导儿童无拘无束的画出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绘画作品。

三、研究儿童绘画心理特征 遵循儿童绘画阶段规律人们一直试图找到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和阶段规律,但由于儿童绘画作品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加之儿童绘画活动的自由化、个性化以致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笔者曾在少年宫儿童绘画班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对各年龄阶段的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征以及绘画特点、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对此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一般说来,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绘画能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直觉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在儿童三岁以前,即婴儿期,是儿童认知显现的初级形式阶段。这种认知是跟动作相联系的,在儿童绘画过程中表现为不受或少受运动神经和视觉控制的肌肉动作表现,在自我意识基础上凭感觉作画,画其所知非所见,无任何明确意图、计划和思维的控制,是在经常变化的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游戏动作停止,思维、绘画活动也停止了。从儿童认知过程中,可以发现儿童学画并非象认字、识数那样,必须依靠老师教授。绘画是发育正常儿童的本能所致,他们往往在随心所欲的自娱中发展,本能地驾驭绘画语言,以此来表达自我的思想情感。这正是成人常常对儿童绘画不经教育,无师自通的一种魔法式的现象感到疑虑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一种直觉动作思维。这个阶段的儿童,表现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绘画主要以几何线条或几何形进行描绘。这种线和形也是粗线条、符号式的。例如,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看到彩笔和纸,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跃跃欲试,常以徐疾的线条和稚拙的几何形进行无拘无束地涂鸦,整幅画面无系统,无秩序。儿童通过涂鸦得到视觉的、动作的、模仿意识方面的满足。在绘画的同时,儿童的握笔、用笔的能力不断提高,眼、脑、手的一致性不断发展。这个阶段是儿童绘画的启蒙阶段,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迎合儿童游戏作画的情趣,引导儿童自由自在地在玩中画,画中玩,为下一阶段学画打好基础。(2)主观象征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在儿童4-5岁,即幼儿期。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以及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开始萌芽,尤其是儿童具体形象思维迅速发展,对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地摆脱单纯的线和形的同时,努力赋予线和形的具体内容,并在整个幼儿期认知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握笔写字、画画了,但对所画的物象毫不顾忌其结构、比例的准确性,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象画,具有更为明显的主观性特点。能用一些简单的形象,画出一种类似“符号”的作品,这些“符号”也就是把所画的物象简化为最简单的基本形,概括为一种象征性图式,赋予象征意义。进而能把一个图形与一个以上的图形组合起来,达到人们能够认识的象征阶段。儿童常常在“自我中心”和表现欲的推动下,非目的性的随意画出其主观想象中的物象。例如,这个阶段儿童能把一大一小两个圆(象征小鸡的身体和头)组合在一起,再加上两个三角形(象征小鸡的翅膀)就画成了一只小鸡。这种象征性的物象,尽管画得还不成样子,但这一阶段较之前一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在儿童绘画中产生了意义、象征,是一个从意象到具象的过渡阶段。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势利导,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意愿,画自己喜好的物象,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提高儿童绘画能力。(3)随意写实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在儿童6岁以后,即学龄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重要时期。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情经验相结合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自觉地进行主客观相吻合的、以物象外部特征为依据的绘画。也能进行简单的构图,形象趋于写实,色彩逐渐接近现实。

但缺乏对对象细致深入的观察,不能完整地表现对象。这个阶段是儿童绘画的发展期,特别要注意培养儿童在抽象的基础上理解各种图形、大小、形状及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避免“照猫画虎”,更不可把儿童绘画引入“样式化”、“概念化”的俗套。要在随意写实的基础上,给儿童充分自由想象、绘画的空间。以上三个阶段是一个儿童在心理特征上,从表象到意象再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过程,而在绘画实践上却又是一个从抽象到意象再到具象的深入提高的过程,从而初步揭示了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和阶段规律。由此可见,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规律,一般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后一阶段不能代替前一阶段,既不能超越,也不会倒退。同时,儿童绘画能力的提高也是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和年龄的增长相适应的,不是孤立进行的,是在其他各种能力的提高的同时而得到相应提高的,并呈现出阶段性。所以,儿童绘画与其自身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认识儿童绘画心理特征,遵循儿童绘画的阶段规律,对研究儿童绘画并由此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极为必要的。唯有通过对儿童绘画的正确认识并结合儿童在各阶段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绘画能力,才能因材施教、逐层深化、不断提高儿童绘画教学水平。

四、探索儿童绘画教学方法 推动儿童绘画健康发展儿童绘画教学,并非是纯粹意义上教会儿童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尤其是在儿童绘画心理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既不能要求儿童完全按老师的意图和经验,去这样画或那样画。反之,也不能对儿童学画不教不导任其发展。上述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而是应根据儿童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状态,形成的相应的绘画能力,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意愿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儿童愉快地画,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具体做法是:(1)创设情境 唤发情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智力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也正因为如此,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帮助儿童对绘画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发展儿童智力,提高儿童绘画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置身于某种环境氛围中,唤发儿童内在的情感和学画的兴趣。通常可以通过室内外环境的刻意布置和渲染,利用音乐、故事、图片、实物、影视节目的参与,对儿童视听感官的刺激,使儿童浮想联翩,引起儿童内心的共鸣和学画的欲望,达到儿童绘画的目的。譬如:通过“听音乐画感受”,让儿童欣赏多种不同的乐曲,调动儿童的情绪。经过聆听,引导儿童用语言叙述其内心的感受,再让儿童把这种感受画出来。儿童画出来的不管是几根线条或一组形象,都是儿童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由于儿童的经历、性格和感受的不同,语言叙述与绘画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感受则大同小异。例如,对节奏强烈欢快的乐曲,能唤起儿童的激情,故儿童多以粗犷、运动的线或形和暖色调来表现。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绘画的难度、绘画能力来说,此法一般适用于尚处在直觉动作阶段的儿童绘画教学。(2)活动游戏 激发思维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绘画形式来看,儿童具有伴随游戏进行绘画的特点。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参加一些室内外活动。通过活动或游戏培养儿童根据感性认识,在大脑之中产生稳定的表象,并以此为出发点,诱发儿童内在的学画热情,增强儿童作画的信心,激发儿童积极思维。例如,可以带领儿童表演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组织去儿童乐园游玩和参观博物馆等,让儿童亲身感受活动、游戏过程的愉悦,强化儿童对活动、游戏的感性认识。因为,这些活动、游戏本来对儿童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再加上儿童极力想画出来的心理作用,就会产生强烈地绘画欲望。所以,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儿童就能自由地画出自己熟悉的生活,画出发自内心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同时,在活动、游戏中,不断激发、培养儿童善于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并作出正确反映的思维方式和良好习惯,以形成儿童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的优良的思维品质,提高儿童对物象的认知水平和绘画表现能力。对于初步具备主观象征性概念的儿童适合运用此法。(3)不教善教 启发引导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既要顾及教给儿童什么,又要顾及教给儿童多少。其关键在于把握好教学的尺度。正如台湾学者陈武镇指出的:“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对此,笔者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绘画表现能力以及多年儿童绘画教学实践,在教学中运用“不教善教”的教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思想和经验强加给儿童,更不能在绘画模式上规范儿童或以清规戒律约束儿童;“善教”,就是在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激发儿童感知、思维、想象、创造,更重要的是一种自主精神,以此努力让儿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切不可把儿童教成没有老师就不会画画的“依赖型”,而始终要把儿童培养成能通过所学的知识、技能,自己开动脑筋去发现、发掘、想象、创造的“自主型”。

例如,在一次儿童命题画教学中,发现有一个儿童作画时漠然置之,无从下笔。见此,我就鼓励他任意在纸上画一个形。他无意画出了一个不规范的椭圆形,我立即启发他:这个形象什么?他回答说象一个鸡蛋。但如果画鸡蛋就无法深入地画下去,我就吟诵了一首儿童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再通过语言描述出鹅的形象、动态。这样一来,在他头脑里逐渐形成了鹅的形象。受到启发后,他很快能在椭圆形上添画鹅的头、颈、掌,画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白鹅,接着我又教他鹅的头与身体之间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动态的画法,他又画出了一群鹅。这样,一幅构图优美、形象生动的群鹅戏水图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例,既没有要求儿童怎样画,也没有为儿童代笔,而是运用“不教善教”的教法,不断启发引导,增强儿童绘画的自信心,发掘出儿童绘画的潜能,提高儿童的想象创造能力,使儿童从想不到、画不出到想得多、画得好。(4)原型变式 诱发想象在儿童绘画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儿童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都各具个性特点。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儿童绘画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在儿童绘画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儿童开始作画时不知从何画起。这时最有效的办法不是代画,而是可以利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原型启发”、“变式运用”,引导儿童逐步建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逻辑形式,不断增强思维的新颖性和变通性。例如:在教儿童画三角形物象时,不能让儿童仅仅了解一种三角形,也不能让儿童仅仅学会一种三角形的画法,而是给儿童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让儿童知道什么是“原型启发”。然后利用一个三角形作为原型,引申出各类三角形和类似三角形的物象,以此唤起儿童创新求异的意识,再通过“变式运用”,把这些三角形与日常生活中儿童熟悉的具体物象联系起来。如:锐角三角形可以画成一座小山;扁的三角形可以画成亭子的顶;长的三角形可以画成小松树;等边三角形可以画成一只蝴蝶;等腰三角形下面加上一个弯柄就画成了雨伞;直角三角形上面加一个把子就画成了扫帚;大三角形底边叠加一个小三角形就可以画成一条鱼;三角形下面加上一个倒梯形就画成一条小帆船„„由此可以想象到圆形、方形、梯形、多边形、组合形„„的画法及其应用。最后鼓励儿童用所学的三角形画法,有选择地把一些内容与形式相关联的三角形物象,组合在画面上完成绘画创作。随意写实阶段的儿童,有了一定的绘画造型和想象创造能力,运用此法是有实际意义的,不仅,能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和能力,而且,能使儿童绘画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发散思维 引发创新在儿童绘画教学中,培养、发展儿童发散思维对儿童学画,乃至发展儿童智能具有重要意义。发散思维是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是根据当前课题条件和已有经验,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在儿童绘画教学中,要引导儿童学会运用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层次去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儿童习惯于对自己的绘画提出多种构思,以达到一题多画。例如,笔者曾用命题画--“我的家”,做了一个实验:在教学中,没有要求儿童把“家”限定在地球上,也没有把“家”规范为传统的民居,而是引导启发儿童打破常规构思,运用发散思维形式去拓展家的概念。通过主题的展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开启儿童的心扉,让他们思路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家,而是积极构思出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形式美感的作品,再从技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儿童自己的一番努力,展现在你面前的一幅幅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儿童绘画作品,都是儿童质朴心灵的真实写照,美好天性的自然流露,想象创造的奇妙结果。不由得把你的目光从人间的家引向静谧的海底世界的家,浩瀚的宇宙空间的家„„使人类与龙王为邻,与太空人为友,上天入海,来去自由。拓展了家的概念,表现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儿童大胆的构思虽脱离了现实,物象也失去了其本来面目(因为有些事物是未知的),但儿童绘画中这些超越时空的主观想象,新颖的构图形式,夸张的变形手法,绚丽夺目的色彩,正是儿童内心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它闪烁着儿童智慧的火花,浸透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具有浪漫的色彩和儿童情趣。发散思维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儿童单一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儿童善于想象,敢于创造的精神,促进了儿童创造性才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儿童绘画是人类在儿童阶段不可忽视的行为,具有独立性和审美价值,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儿童绘画教学,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同时,应当认真探索研究其规律,给予儿童正确的指导,让儿童的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绘画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儿童成为未来具有完善的人格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开拓型人才。参考书目:《儿童美术心理与教育》(美)W.L布雷顿著 哈咏梅 程昌柱译(江苏美术出版社)《儿童绘画心理分析及方法指导》 孟庆谷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朱家雄 林 琳 吕 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 彭 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重要的是让孩子用心去表现

炎热的京城,我参加了“全国美术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研讨活动,其间有幸参观了“世界艺术博览会”,并访问了15位外国艺术家,从中深受启发和鼓舞,现将部分访谈介绍给大家。

巴尔巴拉·多德(Barbara DO— DET)近年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他在法国开了一家画家咨询公司,经常接待着各类艺术爱好者、各行艺术收藏人士。我是因为太喜欢他的画风而采访他的。谈到少儿艺术教育,他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最好的方法不在于急着传授技能技巧,而在于唤醒和鼓舞,并通过一定的条件激发他们大胆的创作热情。因此说,孩子的家长要及时为他们创造条件,选择懂艺术更懂少儿教育的专业人士、教师做孩子的朋友,从交往中逐渐发现孩子的天赋,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其独创性和正确的艺术创作行为。在友好的交谈中,他谈到了少儿艺术教育的本质。他认为让广大少儿学艺术,不是要将他们培养成艺术家,而是通过艺术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去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没有创造就不是艺术,因此少儿的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创造精神的最好课程之一。他在我的本子中写道:“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不应该别人要你画什么就去画什么。希望儿童能发挥他们自己的天性、创造力,画他们自己想画的、真实的一面。我看到中国有不少画家画得比较平淡,缺少自己的感受和理念,重复别人的东西太多了。教儿童学艺术时应该教他们怎样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去表现,越真情、越生动越好。充分展现他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感受,因为生动才是他们最真实的一面。”

法国女画家依沙贝尔(Lsabelle LABAT)个子较高,也很胖,一脸的轻松、随和。

与她的交谈是从她的一幅《我的三个孩子》开始的,这是一幅充满生气的作品。她指着这幅作品告诉我,她有三个孩子,长得很可爱,很有个性。作为母亲,她很爱他们,所以常来描绘孩子们,她不欣赏用肖像写实的形式描绘孩子,那样太死板,描绘更多的是外在的形、色上。她赞成中国画的写意、写神,用纯真美好的感觉画自己心中的感受。她说:“绘画本来是充实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受,应该是轻松的享受,不要因绘画主题和绘画形式、方法、材料去伤脑筋,那样就失去了绘画的本质意义。”我十分赞成她这个观点,尤其当我谈到她的这个观点十分符合我们目前从事的少儿美术教育本质观,符合中国少儿素质教育观时,我们彼此的话就更多了。给孩子提供学画的条件,别忘了真正意义上的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素质,是让孩子用绘画表达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纯真的行为。作为家长和老师千万不要有功利心,把孩子当作我们满足某种虚荣心,达到个人愿望的“人质”。儿童的画应该是单纯的,以单纯、自然为美。那些过多修饰,过多繁复如同成人般长时间劳作而成的作品,不是儿童自发的情感本性的流露,更多的是成人的意志行为,其实这类画不属于儿童画,这种训练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采访美国女画家莱斯丽·斯弗(LesleySCHIFF)是在五光十色,充满现代激光技术的画作前。十多平方米的展墙上,挂满了画家数十件风格各异的激光美术作品。我边欣赏斯弗的作品,边与她交谈,了解到她是现代激光绘画艺术的创始人。

问及为什么用激光讲行绘画创作时,她爽朗地告诉我:艺术创作的手法可以多样,她选择激光绘画“从未打算放弃绘画,我只是想另辟蹊径,利用现代工具于绘画中,它方便、直接、生动、自然、快捷,你心中一有轮廓,就可以立即成画。”

当我介绍目前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条件的改善,计算机多媒体在学校教学中已广泛应用,不少城镇少儿已开始进行电脑绘画、电脑工艺设计时,她极为赞赏。她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应更多地让少儿接触现代技术,因为这是他们喜欢、易操作、又快捷出作品的美术活动,是未来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希望家长及社会多创造这样的条件,提供孩子们多元文化氛围,多样媒材的创作工具,重视少儿个性的发挥和大胆的探索实践。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已经将现代技术和现代教育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美国的艺术教育也正像中国教育改革一样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她极为认真地在我的本子上向家长朋友提议:“让家长创造一些良好的环境,支持他们并适当地奖励,即使做父母的不了解孩子的绘画天赋和绘画创作想法。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做,我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在谈及学校艺术教育时,她诚恳地写道:“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不同艺术和文化的氛围,让他们尝试不同的绘画(艺术)表现方法。”这里她指的不同艺术、文化,是从广义上,提倡学校艺术教育要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从艺术与人的发展和文化的角度去拓展艺术教育的范围,创设大的开放的艺术教育氛围。

也许她给广大艺术教师的建议,更值得我们对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有更贴切的解释,“让孩子们自由地运用那些现有的不同材料、媒介,但是要给一个相应的方法以提示、帮助他们发展观察能力及表现技巧,训练的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创造。碰上卡特琳·西新斯基{Cath-erineCISNSKL)是值得我庆幸的。随同的翻译提前告诉她,我正在向国外的艺术家们采访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她立即兴奋地告诉翻译,希望与我交流、共同探讨。

原来她既是法国画家、作家,还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

由于她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比一般画家多,所以西新斯基对少儿美术教育的体会和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不懂艺术的学生在国外是难以发展的。因为现代艺术教育更注重让学生展示个性,学习创新。少儿艺术教育一定要遵循少儿自身成长的发展规律,你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善于鼓励、发现和赞赏,巧妙地把教师的艺术观念和技巧,化作游戏语言和活动空间,让他们投入其中,在过程中求发展。”

克里斯蒂安·朗格鲁瓦

(ChristianLANGLOTS)是法国艺术振兴协会前任主席,现担任名誉主席,法兰西学院美术院士,法国尚底伊区主管官。感谢翻译朋友的协助,我荣幸地找到了他,在友好的气氛中,我在画廊的展品前采访了朗格鲁瓦先生。

他说:“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美术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要从广义上去看待美术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向综合文化扩展。”由于艺术是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艺术的观念,具有前卫性,所以“基础艺术教育更应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贴近孩子的生活,要从生活的各方面去拓展美术教育的活动空间,这里既有家长的职责,又有学校、社会的责任,更有艺术家的责任。”

当我向他介绍我国十分重视基础艺术教育,正在着手制订新世纪艺术教育十年规划,修订艺术教育大纲,扩充美术教育文化范围时,他十分赞赏和肯定决策的英明。

他友好又深沉地看着我说:“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艺术大国,过去和现代都出过艺术大师和画家。从艺术家的使命出发,我要告诉中国的艺术家们,请他们放下架子,走到学校里去,走到孩子们中间去,用自己的形象和艺术观念、艺术活动,去激发和鼓舞孩子们,孩子们是未来艺术发展的主人。”

Z画廊的负责人,是一位非常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在与我的交谈中,他始终睁着“大卫”般的眼睛,不理解地问我为什么在中国艺术展览馆、画廊等艺术场所,很少看到中国的学生?在西欧,常有学生和儿童去画廊参观,有的坐在一边画画。在北京的世博会展览中心,虽说暑假,我也没发现中小学生。这时,我发现在国外展区边,一个美国高中男孩子,坐在地上投入地描画着。我凑近发现,他不是r临摹艺术作品,也不是写生艺术大厅一角,而是自得其乐地画“心中的美妙”。这个男孩的父亲是一位画家,但父母从未要求他画素描,练色彩,尊重孩子的选择。男孩告诉我,画画是他自己乐意做的事。虽说父母不教他绘画技能技巧,但他常从父亲的创作和家里常来往的艺术家中,得到一些绘画的灵感,他也常随父母去美术展览馆,艺术文化中心和演出场所。这幅画就是他在中国的这个展览大厅里,被一种美妙的感受触动而激发起画画动机的。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位美国黑人画家马莎·艾门在我本子上的题赠:

“亲爱的中国小朋友:请多到艺术场馆和大自然里去,倾听你的心灵,根据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来画画,内心世界是最美好的,试着把它画下来。”

试论儿童美术学习“三境界”

发表时间:2003-1-8 20:06:34 来源:中国美术教育 作者:贾 勇 点击 843 次

“三境界”者,源自《论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后人解读为知、好、乐三种学习境界,并从中生发出“以知为始,以乐为终”的传统学习理念。孔子的教育思想多为后世学人所解读、引伸,需要指出的是:其教育思想多包涵在对世事、人生的感悟与哲思当中,并非专门化的教育科学理论;因:之,对其作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意义上的阐发时,当慎之又慎。“知之”一语暗涵了对于三种学习境界的澄明不假,但在教学论意义上将其解读为单线索式推进的线性序列,则是一种曲解。然至宋明时代“知”的过程被视作学习历程的绝对起点且无限度地加深、放大了,成为多数人难以逾越的“通天河”,也就无从达至“由好而乐”的理想境界;故有所谓“悬梁刺股”、“十年寒窗”云云。其实,宋明儒学将“知”的过程视作学习历程绝对起点的思想观念,在其对于知行问题的理论著述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对此,陶行知先生有过极为详尽的批驳与阐述——相信大家是知道的——本文于此不赘。足见,将“知”作为学习过程必然原起始阶段,并视作教学目标体系的首要因素,有其深远的文化渊源。推想到当代所谓“智育第一”的思想理念与行为模式,不能说没有传统“尚知”思想的余音与幻像。

适逢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之际,人们在思考新的小学美术课程架构时,不能不对儿童美术学习的发展历程作策略性的推想。有学者称: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样式较之美国强调科学理性精神,显得寒性过重。我们认为,除此之外,美术教学过于看中专业技能技法的基础意义和先在价值,与传统的“尚知”思想不无干系。诚然,中国当代的美术教学体制非直承传统,然教育观念之流变也绝非源自一脉,语出一家。对于“知”的过程及其系统性的片面强调,已不适应当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观念导向和发展需求,此学界之共识。

对于近十年来基础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不难看出,美术课程因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专业技能技法的严密性,直接导致了学科价值体系的建构失衡;在实践层面上,热火朝天的儿童美术竞赛、展览、美术考级活动背后,本体意义上的学校美术教育趋于式微。这些都使得新一轮的美术课程改革到了势在必行之时,千钧一发之际。多数学者认为,因对于“学科原则”的过重强调,而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丧失,(因“知”而失“好”)是制约美术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一轮的美术课程理应更多地从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出发,由“知”的目标向“好”(兴趣)“乐”(情感)的目标靠近。

反观传统所谓“以知为始,以乐为终”的学习境界的发展理念;我们觉得,基础美术教育可否反其道而行之,按照’乐、好、知”的次第去考虑儿童美术学习的发展历程。这便是本文希望提出的一个关乎儿童美术学习发展历程——实质上也是关乎美术课程内容结构次第——的一个理论假说。此一假说大致包括如下三个基本要义:①对于儿童来说,喜好美术者要比擅长美术者多得多,以乐为始,让美术学习给每一个儿童带来快乐,暗合于教学主体的心理需求,也暗合于全民教育的思想主旨。②通过愉悦的心理体验,引发儿童美术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起终身的审美趣味和善意的人格品质。③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培养美术人才;在良性的心理状态下,传承美术文化。

学界呼吁,应尽快改革美术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不良状况,促使美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完善。笔者认为,在新一轮美术课程体系建构之始,理当正视美术学科在实际教学中的弱势地位,而不回避。在目标设置与内容安排上,做务实的打算。理当对于美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抱有足够的认识,对于美术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架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抱有足够的认识,对于美术课程近期发展的可能性水平抱有足够的认识,对于每周两课时的美术学习可使学生美术知识习得与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水平抱有足够的认识。鉴于此种情势,我们觉得,按照“乐、好、知”的次第考虑儿童美术学习的发展历程,并将之作为基础教育美术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至少可以是阶段性的)符合当前美术课程发展的主流意向,也比较切合教学操作的实际。具体说来,大致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①可使美术教学从弱势的压力与学科的夹缝中摆脱出来,得以另辟新篇,独树其帜。②可使更多的儿童通过美术学习受到涵养与浸润,从而使美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③美术学校在终极意义上不易给出可供量化的评价指标,这也是导致美术课程认知意义稀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美术学科的建树应多考虑情的因素、趣的因素、非智力的因素、人格建构与完善的因素;以达成与基础学科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架构中的互补与相生,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良性态势。本文提出“乐、好、知”三种学习境界的假说,正是希望暗合于此种精神旨趣。

如前所述,我们不同意将传统所谓“知、好、乐”的三种学习境界解读为依单线索推进的线性序列,本文当然也不会对于“乐、好、知”的假说(儿童美术学习“三境界”)作此种阐发;而是要强调乐、好、知的互补与化合。主张“以乐为始”,但反对“以知为终”;认为知之后又有乐,乐之后又有知,进而,乐从知来,知随乐生。所谓儿童美术学习“三境界”。实质上是针对当前基础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及美术课程价值体系的建构失衡,所做的策略性的反拨。也不知牵强与否,一并求

幼儿绘画教学中的技法与思维创造

幼儿美术教育,对培养幼儿认知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优秀素质、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讲即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创造的实践活动。“儿童画”则是幼儿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1技法是表现思维创造的手段。为了使幼儿达到表现思维创造结果的需要,教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可以教给幼儿观察事物的方法、分析概括事物形状的技法、合理安排构图的技法......例如:要教幼儿画人,那就要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人的基本动态,以及总结动态的表现方法,幼儿有了这些技法作为基础,才能画出人的各种姿态,才能生动地去表现人的生活情景。这样才能用所学的技法表现他们对想要表现的事物的认识。2在教授技法的同时,鼓励幼儿举一反三,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在幼儿绘画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传授技法而教技法,在传授技法的同时要鼓励幼儿举一反三。对于一个主题,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去表现,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来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例如:在引导幼儿观察基础上,幼儿画出一只正面的小兔子,教师就可以鼓励启发幼儿背面的小兔子怎么画?胖兔子怎么画?瘦兔子怎么画?高兔子呢?矮兔子呢?小兔子的一家怎么画?小兔子幼儿园怎么画?小兔子的村庄怎么画?或者教师讲一个关于小兔子的故事看看幼儿怎么表现它?等等。不要把幼儿的思维只限制在一个事物上。3留给幼儿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幼儿广阔的思维创造空间,发展幼儿的自我个性。幼儿在美术创造上往往表现的最大胆和最有活力,他们常常会画出成人意想不到的图像。

他们会把生气的人脸可以涂成黑色,把人物五官的倒置来画出人物的抬头动作,把要拿东西的手夸张画得比身子还长.......这就是幼儿自己思维创造的结果,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的思维创造,不要用对或错来评价孩子的想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要鼓励幼儿乐于动脑,画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内容,让幼儿在画面上大胆表现自我,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喜欢的、讨厌的都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很少的技法,然后让幼儿自己添画背景,可以自己添画情节......总之,要想教好幼儿绘画,教师就要处理好技法与思维创造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关系。因为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少了那一方面都算不上是成功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既要重视技法的教授,也要摆正幼儿思维创造的位置。把技法的传授与思维创造在教学中溶为一体,在教授技法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在发展幼儿思维创造活动中教授技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随心所欲的,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他们眼中的世界!

儿童绘画语言教学及其模式探索

儿童绘画语言这一提法本身并不鲜见,然却很少有同志将之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加以界说。什么是儿童绘画语言?其教学论意义表现在何处?什么是儿童绘画语言教学?儿童绘画语言教学模式应具有怎样的一个理论架构与操作程序?本文希望就上述问题同大家做一个商讨。按照一般文本的表述方式,且算作“问题的提出”吧。

1.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

1.1儿童绘画语言研究的一般界说。

本世纪关于艺术语言的系统研究,可以追溯到德国人恩斯特卡西勒及其弟子苏珊朗格的学派(符号论美学学派)。至少在目前,学界关于艺术语言抑或符号活动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摆脱自他们那里得来的种种界说。这些界说大旨上是将神话、艺术都看作和语言相等的符号形式,从而扩大了符号论的范围。“它的中心论题是:艺术是种形式的创造,是种特殊形式的创造,即符号化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朱狄《当代西方美学》)我们无意就符号论美学对于当代艺术语言研究的发展所具有的前瞻性影响作何种评说,只是希望指出,将艺术(当然包括绘画)视为语言抑或符号活动的观念,早已是寻常的知识了。

然而,这些知识可否用于我们的研究呢?换言之,儿童绘画语言是否与成人的、一般意义上的绘画语言具有相同的本质呢?我们觉得,无论在何种角度上,对此问题的回答都应是否定的。从语言意义上看,一般意义上的绘画语言可以被视为“观念的呈现”及“情感的符号形式”,(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即是说,它包涵着观念与情感的双重意义。儿童绘画语言也包涵着观念与情感的内容,然其语言意义则大相径庭,在儿童绘画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那种强烈的情感倾向及象征意味,却很难认为,它是何种艺术观念的呈现。从观念层面的差异,反观其情感内容,它必然也不是建立在与某种艺术观念相匹配的认知基础上的审美情感,而更像是近乎本能的“爱美与表现”的情感冲动。从符号形式上看,一般绘画语言符号形式的演化规律应包涵社会历史的范畴,即在我们通过视觉所面对的符号形式当中“积淀了社会历史的内容。”(李泽厚《美的历程》)儿童绘画语言符号形式的演化规律所可能揭示的,应当是个体早年的经验内容。此一界说足可以拿来反对艺术史论关于儿童美术与原始美术之间不恰当的比喻。也足可以说明,儿童绘画语言有着与一般意义上的绘画语言截然不同的本质。这样,我们的研究便无法立足于艺术学或美学范畴,而必然如同儿童日常经验研究之类的一般心理学问题那样,倒向心理学范畴。据此,我们只能参照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总体取向,将儿童绘画语言研究界说为:关于儿童图式言语行为及其心理历程的研究。进而参照儿童心理的发展模式,从言语行为和内部言语两个层面去规范儿童绘画语言的发展阶段及其相关特征(包括外显的形式特征与内隐的语言机制的结构特征)。(详见表一)

发展阶段 涂鸦期 象征期 写实期

年龄 5岁以前 5-9岁 9岁以上

作品的形式特征 涂鸦 抽象、概念化 写实化与概念化并存

图式言语行为 随意性强,无规范。符号性特征明显,具有象征意味。

写实倾向(精进)与草率倾向(式微)并存

内部言语及其对于外部言语行为的引导与调节

内部言语对于外部言语行为的引导与调节作用不明显

字词言语居统摄地位。它和外显的图式言语行为之间联系松散,引导与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联想来实现的。绘画作品的形式特征受知觉概念影响较大,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惰性。

①写实倾向者,因图式言语行为的内化,而促成内部言语的图式化倾向,逐步形成图式言语思维机制。外显行为上表现出精进的写实倾向。②概念化倾向者,内部言语的图式化进程受阻,仍保留字词言语的统摄地位,最终导致图式言语行为趋于式微

1.2儿童绘画语言的教学论意义及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原始构想。

我们研究儿童绘画语言的目的在于其教学论意义的发见。换言之,我们所谓的“儿童绘画语言研究”即是关于教学主体外显行为及心理历程的某一方面的探究与发见。并将之视为儿童绘画教学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教法以学法为基础”这一命题,代表着当前教学论研究的基本主旨与发展向度,它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一最具时代特点的教学论思想。因之,关于学习本质的界说,成为教学论研究的核心

问题。而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而言,学习的本质即是关于由S→R联结强度的变化。(爱德华·桑代克《人类的学习》)这里,S代表情境,(桑代克所用术语,与普通心理学术话“刺激”同义——笔者注)R代表反应。可以推知,关于学习本质问题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即是关于主体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模式(S→R)及其演化规律的揭示。我们将儿童图式言语行为及其心理历程的探究与发见作为儿童绘画教学论研究的切入点,其理由即在于此。儿童绘画语言研究的教学论意义也应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

从儿童绘画语言的形式特征上看,其教学论意义首先表现为:绘画语言所具有的可视性,使得它足以成为我们揭示主体心理状态与结构特征的一种比较可靠的直观依据。并且,我们主张将行为结果(绘画作品形式特征)的揭示,同行为过程本身的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即是说,我们主张将儿童绘画语言形式特征的研究与儿童绘画操作过程(图式言语行为)联系起来,一并加以考虑。以便达成对于主体内隐的语言思维机制及相关心理历程的揭示。在这一点上,我们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论的研究取向。传统的教学论研究,是通过儿童绘画形式特征的揭示,外求其教法熟练抑或直觉美感演化规律的印迹与表征,进而倒向艺术学或美学意义上的发见。我们则是通过主体外显的行为(图式言语)历程的揭示,洞悉主体内隐的心理状态与结构特征的演化规律。这里所注重的不是外在艺术学规范,而是教学主体的心理发展历程及其规律,从根本上明确了“教学主体的发展”对于教学论研究的核心意义。反过来,我们对于主体心理历程的揭示,又是作为进一步规范主体的外显行为(绘画操作过程),规范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使得教学规范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建立在足够坚实的学法基础之上。这也即是我们关于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原始构想。(详见图一)

儿童绘画语言心理学意义的揭示

儿童绘画语言研究

儿童绘画语言教学

儿童绘画语言教学论意义的实现

发展变化是儿童心理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对于儿童心理状态与结构特征的描述必然是针对特定的年龄阶段而言。一个普泛化的心理模式,在儿童心理研究中是不存在的,不便于操作定义,也不便于行诸实践。因此,必须说明的是,我们以儿童绘画语言为母题的小学美术教学论研究,是特别针对7-9岁儿童的。此一时期的儿童处在绘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其图式言语行为及内部言语的特征可参看表一。其后,我们企图建立在此项研究与相关实践基础上的儿童绘画语言教学模式,也仅是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绘画教学模式。关于其特征与原则的界说,均不作旁迁它涉。

1.3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如图一所示,儿童绘画教学论意义的实现,是以儿童绘画语言研究的结果,即儿童绘画语言活动内隐的心理历程及其规律的揭示作为前提条件的。这样,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研究只能将之理论基础建筑在心理学范畴,并进而探究,相关心理问题的揭示所暗涵的教学论意义。

一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

相信有志于儿童美术研究的同志,对于阿恩海姆这个名字及其学术都不会陌生。滕守尧等同志对于其学说在国内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阿恩海姆的几本重要的学术专著(译本)出版之后,在国内儿童美术研究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直到90年代,学界仍有关于“所知与所见”的问题纷争。足可见其影响。

我们的研究是针对7-9岁儿童(象征期)的,这一时期的儿童绘画中,概念、模式化的形式特征与主体知觉概念的形成有很大关系。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建立在知觉基础之上的。”(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其学说的中心议题是:艺术表现是知觉模式所固有的。(朱狄《当代西方美学》)此一界说,对于我们揭示儿童绘画语言的心理机制及其结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将阿恩海姆的学说,认作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同意将阿恩海姆对于艺术表现中经验所造成的联想作用的全盘否定,引入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研究。即是说,我们不主张将儿童绘画语言的“表现性”问题,与艺术理论中的任何一种表现论学说牵扯在一起。

二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源自内部的,我们的研究也必然涉及到主体生理机制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因此,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值得借鉴也是必须借鉴的。

例如,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问题是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研究必须涉足的,从作品形式特征看,儿童绘画语言既是情感活动的图式显现,也是其现有认知水平的一种显现。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包括下视丘、网状组织、海马、扣带回及大脑边缘系统在内的神经组织,既是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达到意识化的中转站,同时又是情绪发生的神经中枢,上述组织此种“一身兼二任”的特殊功能的揭示,对于我们研究儿童绘画语

言活动中,认知与情感层面的契合具有重要意义。再例如,生理心理学临床实验证明:大脑右半球在与左半球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不能表现出语言反映(参见张春兴《现代心理学》)。换言之,大脑右半球不能单独具有语言的释读与表达功能。然对于儿童来说,它又恰恰是形象运作乃至整个认知活动的神经中枢。因而,上述实验例证,对于我们揭示儿童绘画语言的心理机制,进而对于建构在此基础上的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我们对于皮亚杰的关注,并非是哲学的、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因为其学说对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巨大影响。正如沃尔夫·梅斯博士在《发生认识论原理》的英译本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皮亚杰的工作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心理和教育思想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远超过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影响。”皮亚杰的学说在我国的影响也大致是这样。皮亚杰对于心理模式[S-R] 的修正--[S(A)R],对现代理学研究——特别是在方法论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认为,任何一种立足于心理学范畴的理论研究都难以回避这种影响,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研究自然也不能例外。此外,皮亚杰博士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独到而深隧的见解,对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理论的建构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目标,是谋求教学主体的发展。并且这一目标是通过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抑或对于儿童绘画语言活动过程的干遇来达成的。换言之,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基本要义即是:通过对于语言活动过程与方式的干遇,去实现客体(绘画作品)与主体双向建构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导致主体认知与情感发展的良性态势。此一要义的理论依据,应该就是源自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2.儿童绘画语言教学模式的理论架构

2.1一般表述

1997年,我校美术学科提出“儿童绘画语言研究”的基本设想,其核心命题是:儿童绘画语言即儿童情感活动的图式显现。重点是研究情感与认知间的契合如何实现于绘画语言内隐的心理运作及其描述环节(图式言语行为),并进而将此项研究在理论与应用两个层面上进行拓展。一方面,探究儿童绘画语言的心理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另一方面,着手揭示儿童绘画语言的教学论意义。

1999年,在上述两个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如图一所述的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原始构想,并着手建构儿童绘画语言教学模式。在建模之先,考察了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建构情况(主要是理论架构),参阅了一些文本材料。我们发现,国内学科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多是源自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关于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ing)的理论界说。在短语Model of Teaching中,Model一词即指典范的、规范化的操作样式。它偏重对于动态过程的描述,倾向于指称行为的、操作的模式抑或样式。因而,多数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在理论界说上都是以一个规范化的操作程序为核心的。偏重于过程的描述,而忽略了对于状态的抑或静态结构的界说。严格地说,只能算作一个操作模式。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而言,仅仅包含一个过程意义上的操作模式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包含一个以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为核心的结构模式,以实现动态与静态、行为与心理、过程与状态,结构与程序的互补。在社会科学范畴,Patten一词也可译作“模式”,Patten偏向于指称静态的结构,特别是在艺术理论中,Patten是作为与主体心理结构相匹配的形式范畴。(参见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可以推知,在教学模式中,模式一词应兼有Model与Patten两层涵义,它是过程与状态,程序与结构的统一。由此,我们将儿童绘画语言教学模式理解为,由一个建立在主体心理结构基础上的学法模式和一个以美术教学目的与任务为主导的教学操作程序所组成的复合架构。

2.2学法模式

学法模式所揭示的是教学活动中主体的心理状态及相关的结构特征。这里,“结构特征”一词是针对外显的言语行为与内部言语间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方式而言。传统的绘画教学中,也有学法模式,只是没有被揭示出来而已。这样,我们似可以通过新旧两种学法模式的比较,来说明儿童绘画语言教学模式的某种功能上的优越性。

[传统绘画教学的学法模式(图二)]

习得 联想 图式化

[结构说明]

一儿童绘画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外显的图式言语行为与内部言语间的符号差异。对于儿童来说,内部言语的发展还不足以形成图式言语的心理机制,因此,引导外在图式符号运作的心理机制是一般性的,字词化的内部言语机制。它无法完成图形符号在操作层面上深层次的协调与整合,其对于外显的图式言语行为的引导与调节作用也主要是通过联想来实现的,这种作用当然也远远达不到绘画形式对于主体形象运作机制的要求。此一时期的儿童画中构图上的无序性与形象上的模式化都源出于此。因符号上的差异,在内部言语自身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外显的图式言语行为也没有直接的内化途径,以达成与内部言语的交互作用。

二如图二所示,图式言语行为的符号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知觉概念的图式化,另一个是通过临摹、写生过程习得。因缺乏与内部言语的交互作用,外显的图式言语行为只能将上述两种符号往复地搬运于画面之间,而无法有效地分解和组合它们。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想象能力是难以得到发展的。传统观念中,一厢情愿地认为凡有形象运作即能发展想象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也是不正确的。

[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学法模式(图三)]

内化 外化 [结构说明]

一与传统教学的学法模式相比,该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以语言描述(字词言语行为)作为联系外显的图式言语行为与内部言语间的中介环节,通过间接渠道,达成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一方面,内部言语通过语言描述达成对于图式言语行为的引导与调节,加速绘画形象的细节化与个性化;另一方面,形象的细节与个性化反作用于内部言语,有助于深化表象,加速内部言语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二在符号来源问题上,临摹与写生通过语言指述而达成与内部语言的交互作用,不仅解决了图式言语行为的符号来源问题,同时在内部言语的引导与调节作用下,图形分解与组合的可能性与目的性大大增强了,主体的想象与创造能力得以有效地发展与提升。

三值得指出的是,为避免结构图式太过复杂,图

二、图三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认知活动模式。鉴于美术教学情意性特征的考虑,有必要对主体相关的情感活动做一个说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图式言语行为无法达成与内部言语的交互作用,情感也就无法更深地介入到绘画操作过程本身,只能是游离于符号的联想之中,目标意向上,可称之为“母题兴趣”。例如,儿童画飞机,他的兴趣是在飞机,而不是在绘画本身。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因而,此时的绘画教学,本质上并未起到提升情感品质的作用。情感层面上看,虽有愉悦,而没有发展。在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学法模式中,借助语言描述的中介作用,图式言语行为与内部言语间的交互作用得以实现,由于内部言语的引导与调节,绘画操作的目的性大大地增强了,主体的需要得到深层次的满足。情感的信号功能也得以更为完满地实现,(参见周冠生主编《新编文艺心理学》)情感活动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目标意向上可以称之为“符号兴趣”,即指主体的兴趣更集中于图式符号操作过程本身,而不再局限于对符号内容的联想。广州画室:www.feitianhuashi.net

相信上述比较会有助于我们对儿童绘画教学学法模式的理解与修正。修正的原因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发现,二是新的目的与要求。

2.3教学程序

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程序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如图四)

[环节说明]

一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李吉林同志所创情境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儿童绘画语言教学中借鉴了情境教学关于此一环节设计的基本主旨,即使得教学内容贴近儿童的经验,便于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需要说明的是:在情境创设手段的采用上,我们与情境教学在语文学科中的操作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语文课用绘画创设语言教学的情境,我们则反过来用直观性的语言来创设绘画教学的情境。同是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偏重于实物及模像直观,儿童绘画语言教学则偏重于语言直观。作为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的引导,达成对绘画

母题的操作定义。

二语言描述

通过语言描述,使可视的形象素材,转化为字词言语符号,并在字词言语行为(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达成与内部言语的交互作用。以便发挥出内部言语对于主体表象活动的引导与调节作用。

三指导学法

指导学法是通过教师动手操作(示范)的过程,一方面如传统教学手段那样直观地展示画法步骤,另一方面,也即是将语言描述的内容图式化,直观地展示两种符号活动间的联系与相互转换。

四学生练习:

主体的图式言语行为。即是上述一系列心理运作结果外在实现的环节。也即是培养动手能力与情感品质的环节,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基本环节。

五反馈评价:

应该说,评价结果之多样,均因尺度之不一。因而,对于评价尺度的说明,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反馈评价环节主要是对于主体语言描述与图式言语行为间的相关程度进行评价,将正相关程度较高的作品视为优秀作品,并围绕这一尺度设定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指导性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儿童绘画语言教学并不排斥儿童的直觉表现,且不对作品样式作整齐划一的要求。

上述由五个环节组合而成的教学操作程序,系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程序,即是说,它是概括性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允许有倒装、增减,或其它变式的出现。其基本理由在于:教学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关于教学程序的表述也只能是概括意义上的,环节的取舍与具体内容的安排,自当以实际的教学要求为进退尺度。

2.4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

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是:①立足于儿童认知结构的优化与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字词言语行为这一中介性环节的设立,达成图式言语行为与内部言语的交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内部言语对于外显符号活动(图式言语行为)的引导与调节作用得以实现,有利于引导外显的视觉符号活动向细节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得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操作能力,得以有效地内化为优良的心理品质,建筑起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与发展的行为——心理架构。②着眼于美术教学情意性特征的体现,着力于教学情境中,儿童情感与认知的心理契合。强调情感作为一种功能性的要素对于绘画操作过程的介入,促使儿童美术教学的情意性特征得以在主体行为——心理层面上实现,而不单是游离于教学内容的联想当中。如果说,上述视觉符号活动的两个发展方向中,细节化是就认知意义而言的,那么个性化则是就情感意义而言的。这两个方面在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的一致性是重要的。一方面,情感与认知的契合是主体心理结构自身完整性的要求;另一方面情感与认知的契合也是美术教学情意性特征得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的要求。③注重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以学法模式作为教学程序设计的基础,并且强调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一般与个别、结构与过程的统一。④注重教学程序的开放性。着眼于主体认知过程的连续性,不囿于片断的完整与结果的整齐划一。给学生留下宽阔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⑤注重教学目标的多维度与多层次。所谓多维度,即指表现性目标与指导性目标的交替组织。表现性目标可以视为美术活动情意性特征在目标设置中的体现,指导性目标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实现的要求,此二者在目标设置中的统一,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互生互动的依存关系。这或许也代表着当前美术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观念导向。(参见尹少淳《美术教学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课程教材 教法》1999年第8期)所谓多层次,即是要求美术教学在整体上降低造型难度的基础上,允许部分专业基础较好,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优势发展,使得教学目标的设置契合于学生整体发展的不均衡性,以扭转传统教学中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所导致的不利局面。

2.5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情意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儿童美术活动情意性特征间的有机契合,在注重教学内容科学与系统性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力争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愉悦,使审美教育怡情悦性的教化功能得以完满地实现。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儿童绘画语言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本身,经过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我们关于儿童绘画语言研究及其教学论意义的种种界说,也都是来自对于儿童绘画操作过程及作品形式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这一点上,我们遵循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法则(客观性原则)。至于我们从客观现象中抽绎出来的东西是否即是事物的本质,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客观事项本身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改变,这就意味着,检验过程将循环往复地进行下去,也暗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儿童绘画语言研究及儿童绘画语言教学所具有的终极意义。

三直观性原则。

在儿童绘画语言教学中,直观性原则有其特定的涵义。在三种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的运用上,儿童绘画语言教学将语言直观手段的采用放在首位,注重语言描述的直观性,以发挥其作为儿童图式言语行为与内部言语间中介环节的媒介作用。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对于该原则的理解与运用上,儿童绘画语言教学与传统绘画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不是以技能、技法水平的要求来作为浅与深、易与难的判定标准的,而是以主体认知结构与语言思维发展的规律来作为深浅、难易标准的依据。例如,图五所示的两条鱼中,鱼A是由椭圆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两个几何形分别代表着鱼的身体和尾部。鱼B则是由两条相交与K点的弧线组成。在传统的绘画教学中,这两条鱼的难易程度基本上是相同的,因为它们对于主体技能水平的要求并无太大的区别。儿童绘画语言教学则认为,就难易程度而言,二者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鱼A明显地体现了身体与尾部的知觉概念,它是知觉抽象水平的,即与儿童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相吻合。而构成鱼B的两条弧线明显不是知觉概念的产物,它是符号抽象水平的,假设儿童没有学习过鱼的图式,他不可能通过对于鱼的观察得出这样的一条鱼。儿童画中出现此类图形,多半是符号习得的结果,因为它与儿童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不相吻合。我们判定,鱼B要比鱼A的难度大,且因为鱼B与儿童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不吻合,儿童不易理解它,也就难以分解与组合此类图形。儿童绘画语言教学会尽力避免以此类图形作为教学范图。

五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儿童绘画语言教学主张全面降低造型难度,即是希望绘画能给每个儿童带来乐趣。不是每个儿童都会成为画家,但没有一个儿童不需要乐趣。二是面向学生多种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儿童绘画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希望通过外显及内隐的形象运作,提高儿童的一般能力水平,而不单纯是绘画技能。儿童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有高下之分,有的还比较明显,对聪明的孩子要求高一些,对反应慢一点的孩子允许他们画一些简单的东西,这即是一般所谓的“因材施教”,在教学操作中,把握起来也不难。然“因材施教”更有其深层的涵义,即是说,每一个聪明的孩子都不同,能力较弱的孩子也不一样。因此“因材施教”绝不单是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分而教之,而是要将每一个学生视为一个特殊的个体来对待,要考虑教学方法对这一个体的适应性,还要考虑个体所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相关于学习过程的心理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我们认为,对一个育人之人,其水平的高下,取决于他对人的理解深到什么程度,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领悟与把握的。

结语:

一个模式,在未得到实践检验之先,尚不具有理论价值。我们关于儿童绘画语言教学及其模式建构的理论性表述,也必须历经理论与实践的往复寻绎,方能辨其真伪,见其眉目。

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学生长大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富于进取,乐于助人,勤奋节俭,有益社会的人,那么现在就是播下能把你的希望变成现实的种子的最佳时机。——作者引

你能想象吗?有这么一幅画:湛蓝无虑的天空,太阳与星星同现;清风无际的原野,群山与房舍并排;附近波光鳞鳞的小河里,游鱼出奇的大„„我们无法用正常的思维方式来接受这一切,但我们却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并产生诸多的疑问和联想。的确,儿童绘画给予人们的的感受,就是一种原始的强烈的视觉效果。简单奇特、抽象夸张的造型;残缺疏漏、滑稽失衡的构图;跳跃的画面;矛盾的组合;不成透视的空间;片面刺激的色彩,这一切都是儿童?

第三篇:浅谈儿童电脑绘画教学

浅谈儿童电脑绘画教学

在现代社会中,电脑应用已经遍及社会的各行各业,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新技术、新产品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新观念、新设计。采用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需要,是美学与技术的不断融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新美术课程国家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造精神(特别是电脑绘画)。而儿童电脑绘画教学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儿童电脑绘画教学不仅仅是我利用电脑制作课件去教授学生,更重要的是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参与电脑绘画的教学全过程。因此,我把儿童参与电脑绘画的教学模式在儿童美术教育的范畴中作为不同于常规美术教学模式提了出来。

一、初探儿童电脑绘画教学

儿童电脑绘画就是指儿童利用电脑,运用电脑绘画软件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这样美术创作具有一定的现代感(不同于国画、油画、版画、年画、水彩、水粉画等绘画手法的艺术效果)。同时,儿童掌握了电脑绘画的技能技巧,更有助于儿童欣赏和创造美,提高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我校在发展电脑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已形成现代化教学环境,建有多媒体制作中心(总控制室),配置了服务器、教师机、扫描仪、彩色打印机,光盘刻录机和大屏幕彩色投影仪,多媒体展示台等等。装备有60多台多媒体电脑的微机室,学生可以独立操作,同时学校还建有校园网络。这几年研究下来,我发现儿童电脑绘画有以下几点优点:

⒈电脑绘画能使儿童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态。在熟练操作鼠标的基础上,绘画过程轻松、愉悦。不用橡皮,不用颜料,线条可塑性强,颜色也可以任意选取。画面装饰性强,色彩鲜明,有现代感,非常精美,深受儿童喜欢。

2、电脑绘画给儿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最和谐的环境,利用电脑绘画,还可以引导儿童涉足商标、广告、包装等设计,充分开发儿童的智能,使之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和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文化艺术氛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3、电脑绘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完成一幅优美的电脑绘画作品,需要认真、耐心、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作风,熟练地操作鼠标,对各种绘画工具的运用自如都要经过勤学苦练,这都是品德锻炼。

4、电脑绘画面向全体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无疑是将他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让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乐趣。

当然,在儿童电脑绘画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难点,一是学生如何掌握电脑绘画的技能技巧;二是如何让学生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个性化的电脑美术创作;三是如何提高学生 鉴赏美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解决的:

1、让儿童熟悉电脑,了解电脑绘画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采游戏、竞赛等方法让儿童去熟悉每个绘画工具的功能和作用,了解电脑鼠标绘画的基本特点。做到鼠标操纵自如,意到手到,为儿童电脑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让儿童学会老师所教的电脑绘画技巧,并能利用WIN98画笔进行临摹。在儿童熟练电脑绘画技巧后,我指导学生进行记忆画练习。在了解色彩和抽象符号在图画中的寓意、情感作用后,进行记忆创作。最后让儿童运用WIN98绘画工具进行想象创作。部分优秀学生可让他们学习PHOTOSHOP等高一级图形处理和绘画软件进行个性化创作。

3、我在课堂教学中,多现场创作电脑美术作品,引导学生透过自己的视觉,通过自己的思索,由牵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感受电脑美术作品的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对电脑绘画的热情与兴趣。采用多种激励机制,如制作新年、生日贺卡比赛,一月一次优秀电脑作品展等,利用电脑网络,及时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互相交流、评比、通过讨论、自评等形式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4、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个人特长,通过对形象场景、情节的改动、组合、添加等程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想象、自由表现、自由创作的空间,进一步发展儿童艺术个性和创新能力。及时对班上上课情况,课堂作业,学生反馈进行比较分析,多观察,多调查,及时记录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二、儿童电脑绘画要走进生活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熟练运用电脑基本操作后,学生有时也会呆坐在电脑前手拿鼠标无从下手,不知怎么画,比如刘玲等同学还会不停地缠着我给他们想,该画些什么。任凭我在一旁苦口婆心地说教,加以引导、启发、鼓励也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不是他们不能操作鼠标,也不是画画水平低,而是由于他们缺少参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观察。现实生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对象,又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 法中,我鼓励学生用电脑绘画 丰富美化自己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节日来临之际,我指导学生用电脑设计绘画各种富有个性、精美的节日卡片和儿童电脑帮助老师绘制课文插图制作课件;星期天,我带领他们走上大街,收集各种有特色的商标、美术字、广告进行研究,同时尝试进行一些设计。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电脑绘画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电脑绘画的实用价值,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如何培养儿童电脑绘画中的绘画意识

对于儿童电脑绘画,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意识的培养:

1、积累意识的培养

积累就是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求有意识地进行记忆保存,(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要走进生活),到创作时,就可以轻易地提取出来,为儿童电脑绘画 创作奠定丰富的材料基础。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电脑绘画日记的方式记录收集的各种有特色的商标、美术字、广告等,更主要的是要求他们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和感受,突然有了一些想法或灵感就及时地抓住第一感觉大胆的用电脑绘画 出来,存入自己建立的素材库。我也并不是强迫他们天天画,只是注意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兴趣,抓住灵感,及时记录绘画存库,使之成为习惯。

2、表现意识的培养

让儿童熟悉电脑,了解电脑绘画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竞赛的方法让学生去熟悉,每个绘画工具的功能和作用,并让他们知道电脑中色彩和抽象符号在图画中的寓意,情感作用和艺术魅力,在电脑绘画表现技法的学习和比较中,切身感受电脑中不同绘图工具、不同技法产生的艺术效果,一旦他们自己创作时,就会根据自己的创作内容有意识的选择恰当的表现方法了。

3、再创造意识的培养

再创造就是儿童依据特定的描述或图样、符号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原型,如教师电脑绘画作品、其它儿童电脑绘画作品、名家名作、广告设计名作以及他们自己建立的日常积累的电脑绘画日记和素材库等。让学生自行挑选能为创作主题服务的有关内容,再以其为展开点,构思自己的画面。这种“集思广益”的方法,有助于填补儿童垢思维空白,并激发许多创造性的新观点和新思维。

四、如何评价儿童电脑绘画作品

评价儿童电脑绘画作品在于它的技巧和形象,更在于它充分释放的稚气和趣味。由于学生的性格和思维的差异,他们所侧笪的方法各有不同,因此优秀的儿童电脑绘画作品也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一幅好的儿童电脑绘画作品,不仅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更要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所以我在我校校报《新月》第四版艺术天地中专门开设了一个儿童电脑绘画的互动栏目,用来展示学生在电脑绘画课上的作品,让全校学生参与评比每期优秀的电脑绘画作品,并来稿阐述自己喜欢或厌恶的原因,作者本人也来稿说出道理,分析自己作品成败,总结经验,学会了评价自我。比如江昕海的《赛车比赛》电脑画,画面抽象富有个性,几辆F1赛车正在你追我赶,流动的线条,艳丽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小作者别出心裁用橡皮工具划出赛车飞驰时的轨迹,让人赏心悦目。上报后,全校学生一致称赞。我在其中选取了两个富有绘画个性的学生参与了语文《荷花》的动画插图的绘画和美术《海底世界》的课件制作,效果很好。

因此,我认为一幅优秀的儿童电脑绘画作品应具有以下特征:

1、内容不论抽象、写实或设计都应具有儿童特点,充满奇特想象。

2、表现手法随意、自由、活泼、生动,更要有艺术个性。

3、造型独特,构图别具一格。

4、电脑设计要富有创意。

5、色彩艳丽活泼,不刻意依据色彩规定。

我在这几年的儿童电脑绘画研究中发现,只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努力去营造一种宽松自然的学习,创作氛围,并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自己的或他人的艺术作品并养成一种大胆准备、肯定的绘画习惯,就一定能画出优秀的电脑绘画作品。

对于儿童电脑教学模式的模索,使我有了以上所述美术教学研究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希望对同在对儿童电脑绘画教学进行探索、研究的同行有所帮助。

第四篇:对儿童绘画教学及写生活动的思考1

对儿童绘画教学及写生活动的思考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孩子会拿笔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有绘画创造的源泉。但当追溯我们的绘画教学,仔细分析孩子的作品,常常会发现作品中缺少幼儿自己的东西,比如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印象等,更多出现的是作品的基本雷同。这与教师在传统绘画教学中仍存在很多弊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教师固有的教学程序,形成了绘画的依赖性;教师的单独角色,束缚着幼儿创造的灵感;片面的评价,限制了想象的空间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限制了幼儿绘画创作能力发展的方向。

在幼儿园,孩子更多被束缚着倾听老师一次次地重复地讲解各种知识;而当孩子的作品完成了,老师又是赞美,又是评价展览,但是老师只是看到作品中的物品还不够多,还不够满,还不够漂亮,却缺少和孩子一样有一颗童真的心,缺少了对孩子的鼓励。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思维又不受定式,往往会有异想天开的现象,这一点是绘画创作所必需的。但是,绘画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呈现幼儿思想的一个桥梁,那么如何能在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的同时,又不扼杀他们美好的奇幻想象与创作能力呢?怎样使二者更好的结合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经过总结经验与探究,我认为绘画教学首先应当增强语言交流,建构情感网络,不断鼓励,激发美术热情。

其实幼儿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一旦他们认为是没有兴趣的事情,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是很难把握孩子绘画的特点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想象创作力就处于最佳状态。所以,我们应当和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增强语言交流,在绘画活动中注重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其尝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热情,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

有了情感与兴趣做基础,接着就应当由语言交流向美术创作过渡。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我想听完这个案例大家就会明白何谓以情感、兴趣做基础,有语言交流向美术创作过度。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叫贝贝,一直不喜欢绘画,一到绘画就苦恼和哭泣。我知道,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创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难度的。分析一下贝贝的特点,语言发展非常好,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和线索?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和幼儿说话,什么都说,什么都聊。慢慢地,贝贝和我交流多了,而总结每一次的谈话,我发现贝贝的每次的话都是一个个丰富的故事。在我把他的心理话变成画面时,贝贝惊奇地看着我,让我把内容讲给他听。说着说着,贝贝快乐起来,他问我,可不可以照着画,我点点头。就这样,贝贝最喜欢的一幅画是在他讲述的前提下,临摹老师的画形成的。贝贝喜欢绘画了,这是多么欣喜的事情,而因为语言发展好的缘故,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很快,贝贝的画面就出现了创作的成分。最有趣的是:在母亲节来临之时,贝贝居然亲手画了一张漂亮的贺卡做礼物送给他的妈妈。

所以我想:要让孩子想象力丰富,有创造力,语言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

在进行美术教学前不妨先从语言交流着手,让幼儿在绘画之前大胆地说、充分地表达,说和表达能为幼儿绘画创作提供丰厚的资源。

现在我再谈谈我对我们班开展的特色绘画活动(写生)的一些思考: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写生”,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儿童画的创作也是如此。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就是写生。

所以,要让孩子感受艺术,感受与发现身边的美,从而提高绘画兴趣与技能,达到我之前提到的目标,我认为写生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也正是我们开展“写生活动”的原因。

但是,活动是不能盲目开展的,这个写生活动要怎样在幼儿园的孩子中开展?我们班开展的写生活动的重点我应该放在哪里?写生活动的开展对我们中二班孩子有什么意义与呢?这都是我在活动开展前应当思考的:

小学阶段的写生画教学,一般是从中、高年级才开始进行的。其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创作源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是以培养技法为目的。而在幼儿阶段开始写生画教学,多以记忆画为主。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带着画,或用临摹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物体画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之规。房子怎么画、树怎么画、花怎么画、鸟怎么画„„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就会被束缚住,依赖性也变的很强,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眼睛。离开了老师,画一个新的东西,自己就不会动笔了。

所以我认为:

幼儿时期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学会几种物象概念,而在于通过艺术创作,把儿童整个身心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陶冶。

比如说画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画,那么所画的都是老师所画的复制品。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去观察,那么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将是多彩多姿的。在逻辑思维中,1+1等于2,是不存在任何解释的余地。然而,在美术创作中,不存在一个儿童画树、画人或进行一种设计的任何限制。儿童和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儿童和儿童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简单的说,有的孩子看到的是森林,而有的孩子看到的则是树。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观点上的差异是宝贵的,这些差异丰富了儿童的心智并使我们洞见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表达对这种差异的欣赏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的树立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在美术教学中,往往要考虑学生表现出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高度评价。试想当一个孩子发现他画的树的形状与另一个孩子画的树的形状被老师认为是同样正确时,他会有何感受呢?

幼儿园孩子由于其视觉处在发展阶段,所看到的事物也是不断变化着的。这时他急切地想让别人分享他的发现,并得到别人的承认。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很浓,但质量不高。其中的原因在于,幼儿园孩子画得最多的是记忆画,画平时记住的印象,或对外界刺激的感应,但对形的要求不高。而惯于画记忆画的小朋友,却往往缺少观察能力和写生技巧,出现绘画能力断层的现象,所以,我们应当在这时期对其绘画技能与写生能力进行培养。但这又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如果不恰当的指导孩子进行写生,很可能使孩子产生儿童绘画的抑制期,使其不愿意再动笔画了,如果这样,不是和我们的期望南辕北辙吗?但事实上,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写实能力,尽管开始时他们仍是受老师的影响习惯地画他们记住的印象,但他们面对实物而受到感应,所表现的画面是有了实物的特点,只要经过正

确的不断练习,他们早期具备的空间知觉能力得到发展,就能根据物象特征画速写,写实能力也会自然而然的随年龄迅速提高。从而在技能和创作能力上得到大大的提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指导:

写生画课程,我认为应该从幼儿就开始。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很浓,其作品质量很高。对于生性胆怯的儿童,在写生过程中鼓励他们大胆去表现;对于好动的儿童,写生绘画会使他变的安静些;对于粗心的儿童,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坚持写生的习惯从对人性的培养上来说,可培养儿童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从能力上来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儿童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同样,儿童写生画教学过程重在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是儿童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另外,儿童在美术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创作。我们不必顾忌作业布置得可能太难或太限制,因为每个儿童会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因此,美术创作的过程是真正的自主活动。这些特性极大地降低了挫折感对儿童的危害。也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通过直观感受,走出造型概念化的束缚,大胆取舍,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在这个创作过程中,那些天生擅长思维、擅长情感、擅长幻想的儿童,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必须注意教学的多样性,我们应向儿童提出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同时,也要高度评价儿童美术表现的自发性,欣赏他们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活力和愉悦。

所以,在我们班孩子的写生活动中,没有像或不像的评价,没有对技能的评价,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自己的创作,我们教师所做的就是像我前面所提到的:与我们班的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增强语言交流,为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其尝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热情,及时的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适当的给一些技能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我想有了这些,我们班孩子们的写生活动还会继续“有意义”的开展下去!

当然,不仅仅是写生活动,要达到我之前所提到的特色目标,我和我们班的孩子在美术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需要探索与发现的地方,正如罗丹所说的那句话一样“这个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和孩子们都会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我在其中的职责就是要保护好孩子们 “这双发现美的眼睛与善于思考与创作的头脑”!

第五篇: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钢琴,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的艺术类型,近年来,钢琴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儿童钢琴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然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中而一些严重的问题,对儿童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文章对儿童钢琴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寻找积极有效的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儿童;启蒙;钢琴教学;探究

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儿童音乐素质的培养工作变得十分重要。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种类就是对钢琴艺术的学习,钢琴能够对儿童的音乐素质和整体修养进行培养,对儿童未来发展意义十分重要。然而,现阶段,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儿童的自身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寻找需要的措施促进对儿童钢琴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关键。

一、儿童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主要缺陷

(一)儿童对钢琴学习缺乏有效的重视

对于儿童而言,他们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报以强烈的兴趣,而钢琴学习时一项长久的工作。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往往失去了最初学习钢琴的兴趣。一些对于钢琴仍然很感兴趣的孩子,会将钢琴演奏作为生命中的一种重要爱好,并将提高自身的钢琴水平作为人生的目标来追求。孩子的好奇心是十分重要的,在钢琴练习的过程中,一旦儿童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就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一些教师总是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制学生学习钢琴,儿童没有兴趣也就不能提高自身的钢琴学习兴趣,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提出的问题,就会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影响,久而久之,儿童就会失去对钢琴严重的兴趣和表现欲望,以至于在学习中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

(二)钢琴入门断奏制约钢琴教学工作发展

在儿童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喜欢教学生摆放基本的手型。在这个过程中,手型的摆放存在一些问题,小孩子不能及时掌握手型,孩子学习钢琴,应该提高自己的手关节的力量,儿童掌关节和手关节的灵活,就能够促进孩子肌肉的生长,使孩子的肌肉生长始终按照钢琴演奏手型的方向,有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钢琴演奏手型和姿势。

(三)过度抬指训练不合理

在钢琴演奏中,过度的抬高手指训练,在钢琴演奏中对儿童的影响是具有危害性的。高抬指训练对孩子的音色判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钢琴演奏中,岗前演奏者不依靠手,而是应该依靠自己的耳朵,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在聆听的过程中,针对音色对乐谱进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过度的高抬指训练会使孩子的手指肌肉产生严重的紧张,使儿童的状态始终处在一个紧张的状态下。

(四)钢琴教师盲目的追求专业化教学

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钢琴教师不能有效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过分的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化效果,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比较死板的,没有注重对儿童钢琴演奏兴趣的培养,使得孩子不能提高对钢琴学习工作的兴趣。

二、加强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有有效途径

(一)养成良好的钢琴演奏习惯

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教师的意图,还应该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变成自己的技术,学生在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之后,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增加教学时间。不论是什么学习与工作,实践和理论都是不能够分割的,不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工作是不够明智的,相反,若是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配合必要的实践,理论基础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儿童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钢琴演奏训练时间,并循序渐进地增加训练时间,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随心所欲的开展教学训练工作,而是应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要求。不能将每天的训练强度扩大到一定的程度上,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不能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儿童浓厚的钢琴学习兴趣

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兴趣也是容易转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培养。例如:某儿童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孩子带到田野中和公园中来聆听小鸟的声音,并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这样就能够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钢琴演奏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增强对儿童强烈的音乐感觉

一般来说,孩子是具有强烈的演奏能力的,这对孩子的音乐感有着较强的要求,音乐感指的是孩子对节奏、力度和节奏的感知能力,孩子对音乐作品也能够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应该掌握强烈的节奏感,并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展现,带动孩子节奏感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优秀作品的演奏和掌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孩子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培养儿童优秀的识谱能力

儿童的识谱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能力,一方面是对五线谱的认识能力,并将各种各样的音乐符号转化为对人体大脑有意义的信息,五线谱的识谱能力,能够使孩子在看到一个乐谱的同时,联想到下一个乐谱,这样就能够让孩子更好的掌握钢琴的练习能力。在钢琴演奏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儿童对音乐结构、和声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教师也应该将音乐内的一些内部的特点告诉儿童,并帮助儿童对乐谱进行分析,进而有效提高儿童辅仁阅读五线谱的能力。

(五)提高儿童的综合能力

在对儿童进行钢琴启蒙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儿童综合音乐能力的而提高。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就能够使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有效提高,这样就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增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钢琴教学工作,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也能够这个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够在想象中进行有效的创作与发挥,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对儿童的审美能力的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高,进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是十分分散的,儿童的注意力往往不能超过一刻钟,一刻钟之后,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这个过程中,钢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对于一些钢琴入门的学生而言就能有效的看懂乐谱,提高孩子的钢琴演奏能力。

三、结语总而言之,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工作中,钢琴教师应该针对儿童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并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增加钢琴教学工作中的趣味性,提高儿童的钢琴演奏能力,有利于学生音乐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琤.有关儿童钢琴启蒙教育教学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2,(24).[2]龙姝舟.基于关注个体差异性的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3]屈曼.从《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编写看美国当代钢琴启蒙教育理念[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年.[4]洪娇,何玉.探究中国儿童钢琴启蒙教育中的快乐教学[J].艺术品鉴,2015,(09).[5]毛冰洁.钢琴教育在儿童启蒙阶段音乐能力培养的探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6).[6]田安.儿童钢琴启蒙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3,(85).[7]郑尧.钢琴启蒙教育的创造性教学探究[J].音乐天地,2011,(05).[8]喻琳涵.儿童钢琴启蒙学习中的动机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下载儿童的写生教学是儿童绘画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的写生教学是儿童绘画启蒙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 关于庄子的传说也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因为他的神秘,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敢......

    【幼儿教学】儿童“绘画”技法大全

    1.什么是儿童画? 所谓儿童画,是指儿童按照本人的想象,利用笼统、色彩进行创做的绘画。它是儿童对客不雅观事物的感应感染和表示自我认识的创制性行为。虽然儿童的绘画技巧笨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阶段和起步阶段,对于阅读习惯的形成、养成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然而,阅读教学又是许多教师非常头痛的......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量级选手”。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通过阅读训练而逐渐形成的。阅......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字”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书写要达到规范、端正、整洁、美观。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写好汉字是我们每一位中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指导让学生去“阅读”......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进行课堂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变目前以传统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是衡量其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在教学实践中,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