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养老城镇规划的发展思路修改
论养老城镇规划的发展思路
一、背景概述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人,2025年将突破3亿。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常务会议指出:“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当前,国家已经把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养老,离不开安居,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相对适宜的地区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重心。发展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养老产业,不仅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更可以养老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但是现今在内各地形形色色的“养老产业”,大多数仅具有概念意义,其政策适用、规划配套、投资运营模式等都没有完全形成,与真正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养老产业相去甚远。真正的养老产业项目,有哪些规划配套应为必需,其用地政策是否应和一般商品房开发相区别,建设投资和建成后的经营服务如何有机协调和综合平衡,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在政府层面能提供哪些激励等等,都需要一一厘清、明确。这就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政策激励的功能,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扶持养老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养老产业的城建规划
如何以养老为特色,开发养老产业需要规划配套设施硬件和软件。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相关主管部门要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要按照一定规划期城镇老年人口构成、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
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要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并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规模。
三、养老产业的建设
养老产业的规划要体现养老的最大特色,而养老产业的建设则要体现居住房及配套设施两方面,从发挥土地综合利用角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规模。按规划内容建设。养老产业以安居为基础,宜居则体现在养老服务设施上。
养老服务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发展社区统一的养老模式,建立社区养老概念规划。建立社区信息系统数据库,老人档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各地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养老服务类型和方式不断出现,养老服务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急需提高。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老龄办等主管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
首先,在住房结构上体现养老产业的优越性。房间格局的设计,功能性的房间设计等为老人提供最大的生活需求。如安装扶手,紧急呼叫装置,无障碍通道等等。
其次,养老产业开发的规划配套以养老为主题,配套设施建设如社区医院、活动场所、健身场所、农贸市场、超市等必要设施。
再次,以养老产业为开发目的完善社区养老性质。在社区建立老年中心,以中心设施给老年人提供服务,形成老年人的服务产业。例如老年用品及产品、养生和疗养、医疗服务等。
四、养老产业服务信息管理的建设
建立老人信息管理系统,对老人的生活、健康、出行实行智能化服务。联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老人养老、殡葬实现信息化管理。
1、生活服务,社区信息系统数据库为注册老人提供生活各方面的服务系统。如出行、购物、买菜、旅游等。
2、健康服务,在中心开设医院义诊门诊,请知名医师坐诊;身体检查服务的系统化,为家庭成员提供数据查询。
3、娱乐服务,创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提供老人文体、娱乐活动,让老人形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健康生活。
五、总结
养老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重点,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中国城发在济宁、南京、郑州等地的养老产业规划中充分发挥养老产业的特色,建设养老产业的战略规划成为城投行业的新的发展方向。以产业模式发展将有利于养老产业的形成,有效为社会安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解决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发展制约因素。发展养老产业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规划部门的统筹规划,同时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建设。养老产业必将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第二篇:急诊科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急诊科的发展思路
急诊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窗口单位,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前沿。急诊工作纷繁复杂,任务艰巨,既是社会各方面矛盾的一个焦点,也是各家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易发事故部门。急诊工作主要突出一个”急”和”救” , 救治工作能否及时、妥善,工作环境、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伤员的生命安全和预后。各种生产生活事故、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新发传染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对医院急救体系的应急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和急救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急诊工作的运行状况,往往标志着一家医院的医疗、预防和管理水平。目前我院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不断扩大,但急诊科的发展却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难以适应我院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急诊科概况:
人员情况:医生7人,护士15人
职称情况:主治医3人,住院医4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6人
护士8人。
急诊科设施:抢救床2张,观察床18张,输液椅24张。急诊科设备:呼吸机2台,除颤仪(带心电监护)2台,心电图机1台,洗胃机2台,吸引器3台。
急诊科的基本结构:
①、分诊:疏通病人;②、诊断室:分内、外科诊室;③、抢救室;④、留观室;⑤、输液室;⑥、治疗室;⑦、清创室;⑧、手术室;⑨、急诊病房;〇院前急救和转运。
发展思路:
一、急诊科是急危重病人抢救的前沿和中心,病人的紧急救治与临床各专业科室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抢救过程突出一个“急”字。为便于抢救病人,急诊科具备“三个靠近”,即靠近检验科、靠近放射科、靠近超声科,最大限度的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同时急诊科又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独立科室,应具备独立的工作环境和功能小区,小区内设有急诊手术、急诊病房、急诊危重病监护(EICU)、抢救室、观
察室。同时急诊病人实行分区管理,即红区(急救病人)、黄区(暂缓急救病人)和绿区(普通病人)。急诊科实行急诊医师全部24小时双人值班制,根据不同专业设急诊医疗组,具体负责相应专业的急诊抢救工作;急诊科总床位数包括观察床10张、抢救床监护病床2张、急诊病床4张、急诊ICU床位2张。
二、急诊科的发展 膏外固定术,即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填补了急诊科的空缺。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拓宽门诊手术室的范围,不断提高临床技能。
五、急诊科今后的发展,逐步实现下列各条:
1、把门诊输液室和急诊科分开管理。
2、开设急诊监护病房,开放床位2张,利用现有的急救设备,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病人,经抢救病情稳定后,方可送往相关科室住院治疗。
3、成立中毒病房,急性中毒患者从现场急救、清除毒物、防止毒物吸收、促进毒物排泄、使用特效解毒药等各环节和急诊科紧密联系,中毒患者的成功救治,全程系统治疗是关键。尽早使用血液灌注对中毒患者的预后和并发症的预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建议科室配备血液灌注机,培养相关医护人员。
4、成立慢性伤口治疗中心:慢性伤口是外科临床常见的、换药时间较长的伤口,给患者造成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及换药痛苦,随着近年来伤口专科护理的发展,湿性诱惑理论及新型敷料的的临床应用,慢性伤口治疗效果显著。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住院病人床位紧张,防止住院病人流失,提高经济效益,建议建立急诊科日间病房,为患者办理住院手续,解决急门诊患者费用不能报销的问题。
六、加强首诊负责制:急诊科作为首诊科室,应对其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危、急、重患者执行首诊负责制。若病情需要留观察室观察治疗的病人,医师应将病历记录清楚后收入观察室,由观察室医师继续治疗。若需要住院治疗者,医师在完成门诊病历记录后开具住院证,收住入院治疗。遇到复杂病例或诊断未明的病员,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并负责邀请有关科室会诊。诊断明确后及时转有关科室治疗。对复合伤或涉及多学科的危急重病人,在尚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首先由急诊科负责抢救。急诊科医师在实行必要抢救同时,及时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协同抢救。必要时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参与抢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和拖延抢救,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
七、科学化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以提高医疗质量为重心,以确保医疗安全为基线,强化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建设,为促进医院协调发展构建质量和安全保障系统。医疗质量是立院之本,医疗安全是医院生存的关键,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要做到:一是强化职责意识、风险意识、科学严谨意识;二是健全医疗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护理管理体系;三是重点抓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严格执行、抓好医疗安全责任制度的严格执行;四是着重落实三基训练、医师定期考核、医疗质量定期讲评三项措施。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全程监控,实施质量实时监控、定期评价、及时整改等综合措施,使其真正落到各项医疗工作、各个医疗岗位、各个诊疗环节之中;要加强门诊、急诊病历书写,科室病案质量小组监控,定期组织对有缺陷的病历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到举一反三,提高病历内涵质量;要规范医疗行为,严格执行诊疗常规、护理常规等技术操作规范,切实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要针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严格执行医疗管理法律规范,依法执业,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坚决做到“六落实”;加强科室质量和安全教育,积极预防、妥善化解医疗纠纷,积极开展平安科室创建活动,维护科室正常工作秩序。
八、营造优秀的科室文化,打造专科品牌,为实现急诊科全面发展注入精神动力。科室文化是科室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通过科室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实现科室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结合医院发展战略更新文化观念,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提炼既具特色、又符合医院实际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通过开展各项教育与宣传活动,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
2013年是我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紧密围绕我院的发展目标,奋力拼搏,努力创新,将我科建设成为医院的品牌科室,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急救中心将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崇高使命!
急诊科
第三篇:关于网点的规划以及发展思路
关于网点的规划以及发展思路
上对网点来说是一个摸索和发展的一年也是检验对于网点管理探索之年,经过发展以及摸索,现对下一的整体发展和思路做一个调整和模式的改变。
一、网点管理;
1、安全;对于这个行业来讲是重中之重,要长期不懈的督促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时时刻
刻不能放松和懈怠,俗话说的好安全第一,质量为王。
2、服务能力的建设;
1、采用老带新的模式和外部挖掘,2、维修采用还是和上一延续
下去的模式内部培养以及外部招聘,3在下一里边要培养出1-2名综合类得管理人员,对于员工的培养达到老员工一定要全面的复合所有品类的安装间接的也要往维修的方面进行培训和复合,新员工也要打破观念进行全品类的安装复合。
3、例会的召开;对于例会的召开要形成制度不能形式化,要及时把服务中心和网点要求及
时的传递下去及时的执行,不讲空话,不讲大话,实事求是,及时有效的把制度建立起来,这样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要把最新的技术资料和公司的最新的精神,以及最新的通知通报张贴出来,是大家对于网点的管理更加透明,每天要把昨天发生的服务的案例及时和大家共享。
4、信息管控;对于网点的信息员要求,及时的把中心的信息反馈给网点主管,对于用户的投诉及时反馈给网点管理人员,杜绝信息不流畅原因导致用户投诉、甚至出现网投和媒体曝光,以经核实将要对网点信息人员进行相应的严厉处罚,杜绝作业人员隐瞒不报行为,已经核实将对不报者进行严厉处罚,不论是谁绝不姑息,防微杜渐。
5、员工的薪酬;
1、对于安装人员人员来讲原则上是按照上一的制度延续执行如有变
动将及时通知安装人员进行改动
2、维修人员在本里将进行底薪加提成的操作模式具体操作办法另行通知。
6、工资发放;原则上是隔月的月底进行工资的发放,发放同时要进行查看是否有奖惩,要
是有将进行一一兑现,绝不无果处理和延缓发放作为处理手段,对于离职人员和请长假人员的工资原则上是进行缓发,以半年为节点,在进行发放。
7、配件管理;对于审配的配件要及时的进行短信审配和跟进,提高配件的到件及时率,杜
绝用户的等待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投诉和麻烦,对于配件到网点后要及时的要求
中心进行和用户预约上门时间和改单避免出现维修好后无法结算的局面,对于维修人员把配件弄丢和损坏的要按照配件的采购价格进行还原责任人。
8、材料管理;空调柜机和挂机要严格使用苏宁所提供的正规材料,避免出现使用假冒和伪
劣产品,已经发现情况属实者将给予此材料销售价格的10处罚,热水器使用苏宁提供的龙胜正规管材,免出现使用假冒和伪劣产品,已经发现情况属实者将给予此材料销售价格的10处罚,严重者给予解除合同处理。
10、单卡管理;
1、原则上员工当天作业完毕后应当把单卡及时的上交网点,网点信息人员
及时将机号录入系统避免出现错录和漏录,录单完毕后还要及时的检查一下是否有员工没有交卡和漏录的,避免影响明天的工作,减少中心的催促,对于当天没上交的单卡,网点要及时的催促员工上交单卡及时录入系统,对于缺卡和条码不对的及时通知员工及时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上报避免出现扣罚,如出现处罚应该及时通知员工。残机管理;按照的自主产品的处理方案解决,避免出现售前机,尽量能安装的安装,安装后在维修,如果用户有打折意向的要引导顾客打折安装,然后在维修处理,对于实在无法安装的告知顾客去门店进行退换机处理,对于维修人员维修自主产品的要严格按照国家的三包法处理,对于无理取闹的顾客将不予处理并报中心备案,信息及时上报。
二、核心任务以及计划;
1、如何保证的整体数据提升以及资源的保证,这对外部的关系保证提出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所在,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必须再次加强苏宁以及厂家和区域网点的合作关系。
2、在本里第一扩张自身的人员数量,第二积极的寻找有意向的厂家合作,多品牌合作,并且要深度合作,提升自身和品牌的知名度。
3、作业质量管理及服务提升;在不断拓展品牌的同时,严抓服务质量管理。在服务规范上严格要求,上门前预约、材料借用、上门作业、作业后填单填卡等整个作业流程进行规范。以顾客非常满意度为目标,对网点不满意单据进行严格把控,跟进不满意结果,及时与作业人员沟通,及时改进服务质量。制定考核机制,对作业能力突出的作业人员进行激励,对较差的人员采取帮扶和带教及时的使较差人员能力得到提升。
定期开展作业技能与服务规范培训工作,对安装技能、与顾客的沟通技巧、产品的性能知识、服务规范等进行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作业能力,避免因安装技能差导致的投诉,影响我司的整体形象
4、经营管理;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增值产品。制定考核标准,对网点人员采取销售任务的考核,激励网点人员销售材料。加强延保、保外业务的开展,制定员工激励方案,鼓励员工自接业务。
5、人员的工作分配;要保证合情合理,杜绝出现靠关系和排挤的现象,这样才能保证安维人员的情绪和思想统一,以便在后续的工作当中更好的使员工有归属感,这样才能保证明年人员不流失,必须要奖惩分明,派工合情合理,员工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为明年大忙和招聘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乡镇规划发展思路和举措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机遇,以扩权强镇为动力,以推进跨越式和赶超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以新型工业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现代商贸物流为支撑,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小城市”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现代化和经济外向
化”战略,强势推进“项目大突破、园区大发展、环境大变化”,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增强产业扩张力和城镇经济实力,促进xxxx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原则。
2坚持跨越式发展,重点突破原则
3坚持错位发展、配套协作原则
4坚持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战略定位
1全省“扩权强镇”示范镇
2皖江城市带连接中部地区重要经济节点
3中部地区区域性化工产业配套基地
4皖江城市带西南部重要港口物流基地
5皖西南佛教文化旅游基地
6宿松县域经济副中心
(四)发展目标
经过六年努力,力争到2015年,把xxxx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工贸型”小城市,成为皖江沿线一流强镇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特色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镇域规模不断扩大
4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
5民生工程得到加强
6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显著提高
(五)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
化工业、新型建材业、商贸物流业、机械(船舶)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六)发展举措
1、先行先试,做好扩权强镇示范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扩权强镇政策紧抓四项中心任务为全国小城镇改革积累示范经验
2、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临江产业园
①高起点建设临江产业园
②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态势
③积极申报省级开发区、扩展镇区规模,打造县域经济增长的新载体
①扩展构建新的城镇框架
②发展壮大镇区经济
③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4、加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②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③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市场
5、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①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②积极发展配套服务型企业
③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①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③打造安全食品生产基地
④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⑤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7、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①进一步贯彻落实民生工程
②稳定推进人口与计生工作
③不断推进科教文卫体事业
8、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综合配套服务水平
①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②积极鼓励创业
③着力降低集聚区综合商务成本
增强产业配套服务水平
9、倡导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①倡导节约生产
②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
第五篇: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思路
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思路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此初步构建了我国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
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占了主要地位。我国对城镇企业职工强制实行统账结合、部分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广。到XX年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为14736万人,其中职工11128万人,离退休人员3608万人。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我国政府鼓励当地政府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和试点。
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它由政府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建立,企业或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费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通过商业机构运营,给付水平由缴费和投资收益率决定。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为职工办理了补充养老保险,尚处于零星发展的状态。XX年补充养老保险覆盖职工人数是560万,不到全部企业职工的5%。XX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出台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搭建了制度平台,无疑将对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是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劳动者个人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产品等方式实现。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和附属地位,水平很低,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XX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为420亿元,人均保费支出不足40元,而XX年全国人均退休金为8777元。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公共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在提高制度效率和促进公平、保障社会平稳运行与防范老年贫穷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改革道路,初步形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多层次体系框架,与国际上流行的“三支柱”保障理论相契合;二是通过全面和渐进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保障制度向社会化的责任分担制度转变,改变了依靠政府和单位的传统保障观念,适应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为一定数量的居民提供了养老保障,并开始形成了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使离、退休人员能够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四是有效改善了公众的消费心理预期,促进了即期消费,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养老保障二元结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失。在传统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下,我国养老保障也呈现出二元结构。农村养老保障还是以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为主,没有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护其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这无疑是制度最大的不公平。
在部分地区试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实际模式与商业养老保险无异,没有任何财政支持和补助,经办机构还从保费中提取3%的管理费。因此受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运营,投资渠道狭窄,原有制度出现经营困难,并呈收缩的趋势,参保人数由1998年的8025万人下降到XX 年的5428万人,参保率由1998年的%下降到XX年的%,保险基金出现严重的缺口。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有限。制度的不公平也体现在城镇地区,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了国有企业。虽然非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在许多地区占一半以上,但其覆盖范围参差不齐(20%—90%),这类人群就业较不稳定,更需要参保。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职工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在12%左右,参保职工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在40%左右,参保职工占城镇在岗职工的比例在80%左右。
现行制度参保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制度不完善,部分城镇人群未纳入保障范围,如自由职业者和公务员:二是缴费率太高,待遇不稳定,受到大多数非国有企业的抵制,扩大覆盖面进展艰难,三是国有企业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有限的覆盖面会加剧缴费负担,限制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而容易形成覆盖面下降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不同人群所享受到的养老政策是不同的,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如公务员依然享受计划经济时代的退休养老政策,而自由职业者的养老政策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被人为地排除在现有制度之外,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无法按时缴纳保险费,其职工的养老保障也无从得到保证。对于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养老保险方案,体现了制度的多元化和不同人群的特点,本无可厚非,但应保证纵向和横向的相对公平性。在我国条块分割,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行业人群养老政策的区别太大,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
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与拒缴率居高不下,费用分担苦乐不均。由于转轨成本没有得到合理的分担而沉淀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因此在制度设计及其运行中,由在职人员承担了转轨成本,他们同时为自己和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付费,面临双重负担,使企业面临着缴费和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部分地区,企业的福利负担甚至超过职工工资的40%,以致部分效益不好的企业拖欠缴费现象突出。
目前,企业、事业单位仍是社会保障的主要承担者,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我们现行的养老体制虽然说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但绝大多数仍是以企业为载体,缺乏整个社会共济的保障机制。有些效益不好,特别是严重亏损的特困企业,连职工工资都发不出,就更谈不上“养老保险”,养老金的拖欠非常突出。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制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
根据测算,我国的现实是:在职人员的实际缴费率高于理论缴费率五个百分点以上;养老金替代率在不同年份之间波动和差别比较大;在大部分年份,理论缴费收入大于当年实际缴费收入,差额有增长的趋势,而理论支出均小于实际支出。这反映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调整机制的不完善,难以有效激励劳动者参保,也难以有效约束其不当利用制度的行为。
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劳动者的有效供应,但也会提高劳动力使用的成本,可能会抑制对劳动力的需求。高效率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在成本与保障之间达成一种平衡。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98年的%逐渐上升到XX年的%,这主要是由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等原因造成的,是否存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负面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在一定程度上,这可能说明了该制度在保障劳动力方面的不足与低效率。
第二、第三层次发展滞后,多层次体系成为形式。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可以减轻公共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促进经济增长,体现出效率与公平的动态统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目标。但目前第二层次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依然停留在争论中,企业年金业务在行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相关立法、监管、风险控制机制尚不完善,市场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启动和发展。作为第三层次的商业养老保险,受国民保险意识和税收政策的限制,覆盖的人群也非常有限。第二、第三层次规模较小,发展滞后,多层次体系成为名义和形式上的,加之制度的不完善,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统筹基金隐性债务巨大。社会统筹基金除支付基础养老金外,还要支付“老人”的全部养老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然而,改革前积累的资产远远低于应支付的当前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之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规模巨大,各方研究结果均在3万亿元左右。为弥补这笔债务,要求社会统筹部分的缴费高于当前待遇成本。尽管国家规定了很高的企业缴费率(工资总额的20%左右),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但是除非有其他的资金来源,否则国有企业和国家财政均无力负担这笔债务。
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的合并运行。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的合并运行是制度效率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分别实行基金完全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基金模式和再分配模式,应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混账运行,使得统筹部分透支了个人账户资金,并未形成实际的基金积累,使得改革陷入困境。其一,两个账户的合并运行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其中产生的问题最终会落到政府的身上。其二,统筹基金透支了个人账户,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仅成为一种记账的手段,基金的投资与积累无从实现,目前已有7400亿元的资金缺口。其三,统账结合模式的目的是逐步实现从原有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但由于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制度实质上又回到原有的现收现付制。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制度中政府行为与责任的定位与运作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政府与市场角色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规划,缺乏整体的思路和方案;二是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对补充养老保险介入过深,限制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三是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提供与财政支持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不足,而对其经营却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四是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滞后,缺乏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约束,随意性较大;五是缺乏支持、补充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相配套的政策,限制了体系的健全。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色的冲突。制度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管理职责划分不清。尤其在对社保基金缺口的承担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往往形成“人人靠社保,社保靠财政,财政靠中央”的局面。
立法滞后,制度非正规化。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立法不健全、立法层次低、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等问题。如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没有与管理机构严格划分开来;缺乏对欠缴社保费的行为和拖欠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非法挪用、挤占社保基金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等。
在借鉴国际经验和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理清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思路。
国外的经验表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具有较高的效率,我国国情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应当坚持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的指导思想。我们在稳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同时,应当努力促进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使三者达到合理的养老替代比例。同时还应引导、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运用其精算、管理、服务等技术优势,服务于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基础型、成长型、享受型各层面,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
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其经营管理的期限长达数十年,因此应当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分别完善三个层次的立法,如社会保险(障)法、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等,规范筹资方式,明确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规范资金的运用与投资,加大处理违规行为的力度,统一监管标准,保障资金的安全,促进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发展。
由于隐性债务数额巨大,我们只能在较长时期内,积极寻求筹资渠道,逐步偿还。一是可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如发行国债、福利彩票等财政手段筹集养老基金;二是可通过国有资产的合理分割筹集资金;三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逐渐实行分胀管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四是可考虑开征养老保险税,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五是稳步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凌乱而不成体系,优惠比例、结构、地区均有限。如企业年金,我国规定工资总额的4%~5%以内从成本列支,国外大都超过10%。而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在发展的初期,迫切需要税收政策的支持,这一点已为国外的发展经验所证明。因此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呼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和严格税收监管措施。
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的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基金投资收益率,实现保值增值。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收益稳定、盈利性好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或进入不动产抵押二级市场等多种方式,拓展适合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特点的投资渠道,科学确定投资组合和策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长效保值增值机制。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农民收入的地区与个体差异、人口的流动性和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必须是一个多元的、结合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整合型养老保障体系,是以非纳费型社会救助制度、土地保障制度、家庭保障制度为基本保障制度,以纳费型养老保险制度、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储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动态调整的、综合的制度体系,并考虑在较远期的未来分类、分步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接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