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规划区位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规划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指的是地表以生物为中心,反映生物与其周围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综合体之间关系的总称,包含了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生境)两大部分。生物体(植被、动物、微生物)通过与生境的长期适应,形成具有各自特征的环境综合体。在人们的视觉感应上,环境综合体常称为生态景观,生物体与生境间相处良好,谓之生态环境优良。相处不好,谓之生态环境不良,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关山旅游景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基本依托,而保护和提高该景区的生态质量,则成为实现该景区旅游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全球生态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制约下,关山旅游景区处于较为优越的生态区位,并由此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区系位置上, 关山处于华北区系位置,但在生物种群构成上,又有东北区系,华中区系及华西区系成分,生物种群因而十分丰富,兼之关山的喇嘛山最高海拔2240m,垂直分异突出,具有二个垂直带3个亚带,生物多样性特点极其突出。华北区系成分是关山的主要植物成分。关山旅游景区具有生态区位优越、绿色植被茂盛、气候资源夏季凉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和综合景观秀丽等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成具有旅游产业效益的生态基础。对生态资源进行旅游产业优化开发,是当前摆在该景区旅游规划决策者面前的重要命题。
第二篇:旅游景区规划(定稿)
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
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是致力于有效地组织各种资源为旅游者创造某种特殊的体验。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的目标是为游客塑造美好的体验,为开发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自然环境。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在旅游规划中创立学派,从而出现了所谓“资源派”、“市场派”、“政府派”的分野,旅游景区规划既不是资源评价,也不是市场分析,更不是一味的做政府领导的秘书。而是资源与市场的匹配的情况下,让旅游者、当地社区、开发商的价值得到满足。旅游景区规划目的
旅游区规划是指景区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景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旅游景区规划的种类
按照开发的过程细分可分为开发规划、提升规划、整合规划、专项规划等。按照规划的目标不同可分为总体规划、概念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以上旅游规划通等相关条文里则都由详细叙述在此就不多说了。旅游景区要素规划分为旅游项目规划,旅游设施配置,娱乐活动安排。
(一)旅游项目规划
旅游景区项目的配置往往要根据旅游景区的资源来决定,一般来说,参与型项目要与观赏型项目相结合。近来极限运动与休闲运动项目颇受青睐。
(二)旅游设施配置
旅游设施包括两大类:上层设施及基础设施。上层设施主要用于解决游客住宿、娱乐所必需的设施;而基础设施则是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医疗保健及排水系统等设施。
(三)娱乐活动安排
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必备的娱乐活动有高尔夫球、网球、游泳、射箭、赛马、健美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还有不同的娱乐活动,如海滨型度假区则有滑水、帆板、冲浪、潜水、垂钓、高台跳水等,一般旅游景区应配备的体育设施是游泳池、网球馆、健身房,在海滨旅游景区则配备滑水、帆船、垂钓、冲浪等。娱乐设施方面一般配备电影院、夜总会、舞厅、赌场。
旅游景区规划一般流程
旅游景区规划流程是一个循环系统,每个循环中包括8个阶段:准备;确立目标;可行性分析;制定方案;方案的评价与比较选择;实施;监控反馈;调整策略。
(一)准备
准备工作首先是要召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一个协作团体,共同解决旅游开发的经济、社会、环境、建筑、工程与规划问题,这个协作团体的参与者包括:市场与财务分析家、建筑师、饭店经营者、管理顾问、工程师及招标承包商、土地规划者、地理学家与环境专家、律师、社会学家等。在准备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初步确定旅游景区开发的主要目的、旅游景区的类型、规模及初步的景点区位选择。但其内容随着规划的深入将进一步详细、修正、甚至改变。
(二)确定开发目标
旅游景区开发的目标包括社会、经济与环境目标。某专家在分析北美旅游业的规划时,提出3个目标分别为:第一,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第二,为产权拥有者及开发者提供风险酬赏;第三,保护环境资源。
(三)可行性分析
这一阶段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详细地调查分析与综合。从而发现自己的目标市场。对竞争性旅游景区进行竞争分析,以便找到旅游景区的市场增长点。从而进一步决定旅游景区的类型、主题与最优规模。对上述材料进行综合之后要确定旅游景区发展的主要机会、问题与约束条件,建立旅游景区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承载力。
(四)制订方案
一个旅游规划的方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政策与操作规程。政策方面包括经济政策、立法、环保政策、投资政策等,操作规程方面包括土地规划、市场营销计划、人力资源配置等。在政策制定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旅游景区的类型与规模
2.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永续利用
3.政府与企业的角色分工
4.开发的阶段
在旅游景区规划的操作规程部分则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部分: 1.产品与服务的设计
2.土地需求与土地利用规划 3.人力与财力的配置 4.市场营销计划 5.机会与约束 6.实施计划
(五)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对于方案的评价往往采用本益分析、目标实现矩阵和规划平衡表方法,这里介绍一种简洁的矩阵评估法。选择一系列评估因子,并对各因子按其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然后请各领域的专家对方案按各评估因子打分,最后对各方案的评分进行加总,分值高者方案为优。评估因子包括实现旅游开发总体目标的能力;与区域开发政策的一致性;成本效益比;创造就业机会数量;创汇能力;社会文化与环境效益;对相关产业的联带作用;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等。方案评价与选择时一定要注意平衡区域与旅游景区之间的利益关系,照顾地方居民、企业与政府的目标和利益。
(六)实施
各开发主体按规划所设计的政策及角色分工对方案进行实施,进行实质性开发工作,一般开发分四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经营、扩张与调整。
(七)监控与反馈
监控反馈程序包括三种工作:投入一产出统计,偏差评价与原因分析。产出统计是对旅游开发经济产出,社会指标的就业、基础设施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目标等进行统计。投入统计主要是对成本的实际情况、资金分配结构、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统计。投入一产出统计之后便进行偏差评价,即将投入一产出统计结果与财政预算、预定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哪些目标已实现,哪些目标未能实现,找出计划与实施的偏差。然后对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外生因素如政局、市场、价格等因素,还有内生因素如人力组织,政策失误,规划不可行等。
(八)调整策略
对实施结果与预定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调整目标或调整实施方案,使规划更趋合理,对规划的修改乃至重建。旅游景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现代旅游规划与传统旅游规划的分野实质上是现代旅游──绿色旅游与传统旅游──大众旅游所导致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规划与现代规划的差异
传统的旅游发展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进行开发,现代旅游发展要求先规划后开发。传统的规划是项目导向的,注重社会一级的规划,采用分散的,遍地开花的开发方式,现代规划是整体导向的,强调区域的整合,采用集中的,只在合适的区域,有现存设施的区域开发的方式。传统的开发强调在原有居民区外另建新的旅游设施,建造新的高层建筑,提供新的居住设施,现代开发方式在现有居住区内开发新设施,对现存的设施进行改造从而更好地利用原有的设施。
过去的规划是一种精英规划方式,即规划者都是一些旅游专家,建筑规划师,财务分析家等。近年规划的经验告诉我们精英规划往往是片面的,比较容易出现中看不中用的“白象”规划,缺乏可操作性。现代的规划注重多方参与。现代的规划师更多的是一个集大成者,而非创意者。
(二)可持续旅游规划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的一个新概念,是环境主义思想的结果,近年旅游者变得对环境十分敏感,对环境友好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要素:
1.建立生态极限和公正的标准
2.重新配置经济活动与资源
3.控制人口
4.保护基本资源
5.更公正地利用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6.在承载力范围内开发,保持持续的发展
7.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8.偏好动物植物种类的多元化
9.消极影响最小化
10.社区控制
11.广泛的国家与国际协作政策
12.经济有活力
13.环境质量
14.环境审计。
(三)旅游景区规划的生态设计伦理
目前人们还提出旅游景区规划的生态设计伦理的几条基本原则:
1.旅游景区设计要和背景融合一体,而非主宰自然,所有的垃圾,废物都应认真处理,不能污染空气、水或土壤;
2.旅游设施的位置应与重要的自然及文化资源隔离,任何资源的使用都应控制在其承载力之内,不要造成环境危害;
3.水线附近的开发不要仅用一条小路来隔离水域和开发带,要使水域与开发带有一定的距离;
4.要划出特定的区域作为公园与保护区,同时划分出适合商业经营的开发区域;
5.所有项目设计都要能为附近社区所接受;
6.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吸引物开发要设计眺望点,临时通道,小路,要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及植物种群;
7.文化吸引物的开发,要体现其真实性,给游客丰富的体验,而且不会损害其文化价值;
8.主要的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不应开发在基础设施缺乏的边远地区;
9.重大文化或自然吸引物附近区域的开发要注意开发的设施与吸引物相协调,不要损害游客的体验质量;
10.所有沿海岸的开发,如海浴码头,饭店,商店等要考虑波浪,风暴和洪水的影响,因此应布局在距水线足够距离的地方,以免遭受损害;
11.主要的土地利用项目,如高尔夫球场等不要布局在原始自然区,而应布局在对环境影响比较小的区域;
12.在有古树,特色植物,自然景观的地区造建筑时要尽可能保护这些自然资源,为游客提供最大的享受。
第三篇: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
什么是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价值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根据规划的内容及深度不同,景区旅游规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修建性规划。在这三个规划层次之外,旅游景区还可以根据各景区特点编制景区旅游策划或概念性规划、旅游项目策划,或针对具体建设项目编制开发规划。不同层次的规划,在编制内容、深度和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旅游景区规划的内容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我国景区开发需要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现就三类规划内容和要求分别加以论述。
一、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任何一个景区开发建设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编制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对景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帮助景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多重效益。
(一)规划时限
景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景区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景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也应做出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二)任务和作用
总体规划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景区。其基本任务是综合研究旅游资源、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地性质、环境容量及接待规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用地和交通组织;合理配置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附属设施和管理设施;提出开发实施战略,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旅游的合理发展。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对更好地推动和实现旅游的开发计划和发展目标,确保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实现最佳利用价值,确保设计的旅游产品与实际旅游市场需求的统一性,确保旅游地与所在区域间有关的各项事业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资料收集的内容
收集的内容包括地形图、专业图以及气象、水文、地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口、行政区划、社会经济、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方面的资料。
(四)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和基础条件。
(2)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3)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依据和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旅游规划的主题,是体现一定规划时段内总目标的一种设想。
(4)明确景区区域、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根据需要划定缓冲区的范围,包括旅游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基础设施和管理设施的总体布局。
(5)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包括住宿设施、旅行社的结构、功能和布局的确定。
(6)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包括各级保护区及影响保护地带的界线、面积的确定。
(7)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8)提出实施规划的步骤、措施和方法,研究确定行业发展的目标战略。
(五)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1)文本、说明书。
(2)规划主要图件(图纸比例为1/10000-1/5000):图纸主要包括景区现状图、景区总体规划图、景区(点)及旅游资源分布图、道路交通网络规划图、保护区级别规划图、分期建设规划图、各类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图、旅游设施规划布局图。
二、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较大型的景区可以增编景区控制性规划,小型景区可以跳过景区总体规划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一个管理型的规划,其目的在于详细规定景区开发建设用地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并为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一)规划时限
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近、中期开发建设做出安排,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10年。
(二)作用和任务
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提供控制依据,它首先代表一种规划理念,表明景区的规划管理由终极形态走上法制化过程,表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是一个向着预定的规划目标不断渐进的决策程序;其次,与其下一层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后者更注重形体和视觉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则更加强调管理和引导,所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代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是规划管理和建设开发控制的一大进步。
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以景区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景区开发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控制功能,并指导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
(三)资料搜集的内容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除了搜集总体规划应搜集的资料外,还应包括以下基础资料:
(1)旅游总体规划对本地块控制性规划的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
(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应分至小类。
(3)景区内人口分布现状。
(4)拟规划区块内建筑的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
(5)景区内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的分布。
(6)景区内工程管线网分布现状。
(7)景区内土地经济分析的资料,包括土地等级类型、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现状、地价变化、开发方式等。
(8)景区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地方建筑特色、风土人情等。
(四)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内容上,可分为:
1.控制性指标
(1)用地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建筑高度,建筑问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
(4)交通控制内容: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2.引导性指标
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
配套设施体制: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及其管理要求。
(五)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1)文本、说明书。
(2)规划主要图件(图纸比例为1/2000-l/l000):用地现状图、用地规划图、地块指标控制图、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工程管网规划图、地块划分图。
三、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景区总体规划或景区控制性规划为依据,对景区近期建设内容进行安排和布置。与景区总体规划或者控制性规划相比,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注重景区形体设计、空间布局。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为接下来的景区建设提供直接指导和具体方案。
(一)规划时限
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为景区近期开发建设做出安排,规划的期限一般为3-5年。
(二)任务和作用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上一个层次规划为依据,将景区建设的各项物质要素在当前拟建设开发的地区进行空间布置。
(三)搜集资料的内
容除收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资料外,还应增加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关本规划地块的要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和各类建设工程造价等资料。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设施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等。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1)文本、说明书。
(2)规划主要图件(图纸比例为1/2000-1/500):区位图、规划地块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综合管网等设施规划图、绿化景观旅游设施规划图、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效果图或模型。
旅游景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人们首先根据传统理论研究治理方法和技术,同时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仅靠科技手段,用工业文明方式作为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上去调控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打着工业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观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以其崭新的价值观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被正式列入国际社会议程。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以及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都以此作为重要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现的环境恶化和环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认为,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
①恢复经济增长;
②改善增长质量;
③满足人类基本需求;
④确保稳定的人口水平;
(二)区位理论⑤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⑥改善技术方向;⑦在决策中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
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生产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人们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产,产品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会随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不会考虑生产地点的选择问题。从这个简单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区位理论并不是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如经济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分工加深的条件下,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区位理论中有一个距离衰减原理认为,如果地理现象之间是互相作用的,那么其作用力与距离成反比关系,即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就遵循着距离衰减原理。旅游距离衰减原理总体上表现为景区对客源地的吸引力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小,相应的客源数量分布也呈现出以景区为中心向外围梯度减少的规律。主要原因有:首先,客源地的旅游者到景区需要支付费用、时间、精力等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随着景区与目的地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因此景区的吸引力也会随着距离的加大而相应地减少;其次,景区与客源地之间小幅度的距离变化会引起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大幅度变化。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区位理论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三)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理论认为,区域内各经济实体聚集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大于各经济实体单独产生的经济效益之和,超出的部分来源于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集聚效应对于景区来说,在于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可以使各企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降低开发成本,共用旅游设施,提升总体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旅游者来说,集聚效应可以方便旅游者选择同一区域内的不同景区,从而减少旅游者的费用、时间等成本。
(四)系统论
用系统论指导景区规划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景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景区规划应采用系统分析和整体考察的方法进行。它既包括对相互关联的系统要素的规划,也包括景区与整个地区的总体开发的外部系统规划;其次,景区规划的制定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调节、不断提升的系统。因此,在景区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保持系统化眼光,用系统论指导具体的实践运作。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旅游景区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
社,2009.10
2.↑ 郑耀星.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教育出版
社,2010.05
3.↑ 孙诗靓.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理论·案例·实
务.青岛出版社,2008.8
第四篇:旅游景区的规划与设计
3.1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
教学目的:
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重点:分析景区要素,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
难点:规划设计 课时:2
教学过程:
前面两单元主要介绍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本单元开始学习旅游规划。
规划:发展蓝图,旅游规划包括两个方面:宏观的与微观的。
宏观的:区域旅游规划
微观的:旅游景区规划
二者的区别: 区域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是两个相去甚远的行业。区域旅游规划是一种产业规划,属经济类;旅游景区规划说到底是一种美的设计,属艺术范畴。
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未能设计出知名的旅游景区。
区域旅游规划的思维以逻辑思维为主,考虑的是合理性;旅游景区规划以形象思维为主,考虑的是作品的美。
P56,旅游规划和旅游景区的规划——对比
P54,主要内容:通过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本章主要是旅游景区的规划
本章内容:
旅游规划旅游景区规划要素规划
旅游活动设计设计安全
第一节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
P56,旅游规划中涉及到的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六要素:
吃: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饱、吃好、吃干净。外出旅游不能错过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出产地自然是味道正宗价格便宜,但千万不要在旅游点购买,到所住地街道店铺去买才不会被“宰”。
住:不要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在旅游活动期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行:交通费用是旅游中开销最大的一项,往往占总开支的一半以上。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特别注意:
1、先买好返程票。
2、乘交通工具注意安全。
3、所到处宜购买一份当地地图,以防迷路。
游:这是旅游最大的目的。观景区、展览或逛街,都免不了花钱。面对好多景区,该去哪儿不该去哪儿呢?此时须看旅游图或向当地人打听: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展览要有选择地参观;预先看不到的游乐项目,最好向游完出来的游客了解,别只听卖票的乱吹。
购:旅游购物,男女大不一样。男士大多不购或少购,若购,不妨多花些时间选购些有特色的工艺品或土特产,回家敬妻孝母。女士大多乱购多购,在购买衣物、首饰或珠宝、玉器时,既要听清介绍,又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
娱:旅途中参加娱乐一定要先问清价钱,有没有附加小费及项目都包含哪些内容等。
一、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
1、吸引物:(旅游景区必然有吸引人去的原因,即其独特性)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是旅游资源的招牌,是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点(独特性最突出的景点)。——它决定着对游客的吸引力。
如:黄山的三奇四绝,趵突泉公园的天下第一泉,印度泰姬陵,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2、旅游者:
只有吸引物不能构成旅游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必须有人(旅游者)的参与,——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可以这样说:旅游景区不是一幅风景画,也不是一座剧院,而是一部以游客为主角的真实的电影:旅游活动不是看风景,也不是看戏,而
是游客真正参与其中,体验到身心愉悦的体验性活动。
前面分析的六要素,实际者是围绕旅游者而言的。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旅游者呢?有这样一着歌: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旅游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1)金钱(自由支配的收入):
为了进行旅游,人们需要有金钱。
例如,失业者有很多时间,但是除非他们以前有充足的积蓄,否则就不能进行长距离的旅游,因为他们支付不起费用。他们的金钱首先必须用于一些最迫切需要的项目上,如衣着、食物、住房等,此外几乎没有什么可靠收入用来旅行。
只有当大量的公民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时,才可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旅游者,才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旅游。
(2)时间(一定的闲暇时间):
在任何人决定旅游之前,首先要有时间,这段时间需要足够长,而且是在一年当中的适当时期。
为什么我们把五一十一长假称为黄金周,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闲暇时间可以出游。实际上金钱、时间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们的金钱越多,而闲暇时间也越长。所以出游活动也越多。
按照社会、经济与旅游产生因素的相互关系,可将旅游的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给自足经济,旅游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大规模国内旅游阶段
第三阶段——居民普遍富裕,国内、国际旅游同时繁荣阶段
第四阶段——普遍高度富裕,大规模远距离国际旅游阶段
(3)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例:黄山、泰山并不是谁都能爬上去的,青藏高原也不是说谁想去就能去的。
(4)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
以上三个因素,即时间、金钱和身体条件,是产生旅游的必要条件。但是,即使在它们三者都具备的情况下,如果人们不想以旅游这种方式使用他们的时间及消费金钱的话,旅游也会产生。
而一般情况下,文化素质越高,人们越容易具有旅游的动机。——开眼界,见世面。
3、旅游景区的服务业:
旅游景区除了具吸引力的资源外,还应当有较好的服务设施条件,服务基本上是围绕旅游六要素而言的,包括:
交通、食宿、娱乐、通信、购物等。
特点:供给与消费常常处于同一时间段(与吸引物相比较),所以应该重视“过程管理”。————————三者关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1)旅游者是主体;(2)旅游活动中三要素缺一不可。
二、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突出景观特色:
独特性——吸引游客最关键的要素。
正面例子:中国的一些著名山地旅游景观,突出各自特色:泰山之雄,黄山之奇等。
反面例子:大明湖、动物园——建设大量游乐场。失去了其独特性(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2、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景区内出生各方面的考虑,必然建设一些人建筑,但要求从色调、风格等方面力求与景区风格相一致,使建筑能融入风景之中,从而使旅游者感受到风景和谐统一的境界。正面例子:白鹿洞书院(色调与山地景观一致,风格古朴)
景区内的很多服务设施:商店等也可要注意与景区的和谐统一。
就如假山上的小亭,合适的人工建筑不仅不会破坏景区的美,相反更能增添和谐之美。
反面例子:长清五峰山上宽阔的公路和莲台山上的柏油路,泰山上的索道。
3、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是基础。旅游业的开发也要做到维护生态平衡,由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面例子:西湖经过开发,生态环境更加优越。
反例:《黄土高原的旅游规划》——第一反应,不要去发展旅游业,而应当首先去保护生态。
4、最佳综合效益:
一点多用,原因:旅游区不宜建设过多的建筑,因此有一些必须建的也可以做多种用不着途。例:了望塔与观光台。
三、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
1、景区形象:
旅游区选择最能反映自身影响力的特殊形象进行强化,使之成为旅游的主体形象。
P60,景区形象定义:指人们对某旅游景区总体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它综合了旅游景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金钱、时间等因素对旅游的限制在减弱,人们越来越关注旅游的质量,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旅游地。旅游地的特色决定着对游客的吸引力,而景区形象就是对景区特色的直接反映。
例: 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为苏杭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宣传口号,突出的就是旅游形象的个性。
景区形象设计包括:理念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理念: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旅游市场的需求,制订旅游地的发展方向、目标,明确旅游地的经营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主题和宣传口号。
行为识别:旅游地的内部管理:制度、员工培养、工作环境
旅游地对外宣传和促销等。
视觉识别:对具有观赏魅力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进行人工塑造的手段。
P60,阅读:
问题:平遥古城的形象设计包括哪些方面?侧重理念和视觉识别
2、功能分区:
九寨沟旅游区非常吸引人,很多人想去但不一定去得了,因为它有游客数量限制,为什么要限制?(保护资源)
为了追求景区内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旅游利用的最优化,并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功能分区的方式来规划景区。
读图:P61,图3-1-12:
(1)旅游地常有的功能区有哪些?
(2)旅游景区功能分区的作用有哪些?
控制游客数量和限制开发规模,保护景区环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景区的功能分区是国家公园管理的主要手段,一般为同心圆模式将国家公园由里向外分为:
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区
可以分别对应:服务区、游览区保护区
服务区:旅游景区内游客的主要活动场所,集中大量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游览区:一般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限制旅游人数和其他活动。
保护区:通常禁止任何单位、个人进入,是具特殊保护意义的地段。
3、空间布局:
P56,探索活动。
问题:区别与形成原因?
区别:一图服务集中,景区分散,二图景区集中,服务分散。
成因:一图景点组合多;二图单体景点,但其吸引力大。
————空间布局:交通线选址服务设施的定位
交通选址原则:
(1)方便游览各个景区,保证交通的便捷,经济、安全、可靠。
(2)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例:马车)
加快旅游速度缩短旅游时间减轻旅游疲劳
服务设施选址:(1)与交通线相连——探索活动(2)在旅游区附近选址——香山饭店
(3)集聚与分散需具体分析——探索活动
活动:P63,图3-1-15:
提示:游憩中心:尽可能靠近海滩,海水水质要好,交通要便利,尽可能远离野生动物栖息地。
案例:
问题:汉诺威市的旅游规划包括哪些措施?
(1)筛选最能代表城市风貌的建筑和有特色的景点——突出景区特色。
(2)明确展现汉诺威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题——景区形象
(3)精心设计线路串联各景点,避免重复、让游客走弯路——空间布局
(4)完善导向设施,设置标志牌和导游图,并在地面绘出清晰的标线——景区形象
3.2 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的确定
教学目的:
1、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旅游旅游信息资料。
2、能根据旅游需要确定旅游主题,并合理安排旅游景点和线路。
3、能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4、了解不安全因素对旅游的影响,以及旅游景区采取的主要安全防范措施。
重点:选择设计旅游线路,旅游安全及其事故成因。
难点:选择设计旅游线路
课时:2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旅游活动应当怎样设计?
怎样做才能够形成这种旅游活动的节奏?
旅游活动设计:
确定旅游地点——设计旅游线路——以安全为基础
旅游活动设计(旅游地点确定;选择旅游线路)安全
一、旅游地点的确定:
[问题]如果在中国范围内选择一旅游地,你会选择哪里?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这个旅游地的相关信息的?
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选择这一旅游地。
外出旅游之前,人们首先要收集各种有关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去做出旅游决策。
获取信息的途径:(1)上网(2)咨询当地旅行社或经常外出旅行的人
(3)阅读书报杂志,各种旅游指南等。
影响旅游决策(旅游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客观因素时间距离
经济因素安全因素
主观因素偏好感知环境
客观因素:
1、时间:
充足的旅游时间: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尤其是远距离旅游
2、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
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客观距离以实际里程来衡量,而感知距离则以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等来衡量。
3、经济因素
必须要考虑个人的经济收入怀况
4、安全因素
必须保证旅游者的安全
主观因素:
1、旅游偏好:
(1)年龄: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对游乐设施特别感兴趣;老年人喜欢清静之地。
(2)职业:由于职业的不同,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3)学历:高学历的人基于他们对世界的了解,他们的出游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例:西安碑林和华山两个相距不远的旅游地,二者相比,碑林的游客的文化程度远高二其他游客。
这也说明碑林游客的受教育程度总体上高于华山。
2、感知环境: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人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感知环境对旅游地点确定的影响:
感知环境的差异:尽管现实中存在某个很有价值的旅游地,但由于某种原因,这个旅游地没能成为人们的感知环境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就不一定去这个旅游地旅游。如:人们想去领略大瀑布的壮丽景象一般都是去黄果树瀑布。但实际上,在规模上可以黄果树瀑布相媲美的还有十丈硐瀑布。两个瀑布的规模和区位条件很相似,但到两地参观的人数差异很大,1997年到黄果树参观的人达35万,但到十丈硐的仅有2000人。
3、最大效益原则: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程旅行所消耗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不能太大。
(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人们总是力图通过旅游获得最大的环境信息量,对收集大量信息时的需求使人们选择旅游地时往往有以下倾向:
A、选择著名的旅游景点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如:外国旅游者对我国的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普遍感兴趣,而对于娱乐活动、冬季运动等不感兴趣。
环境差异越大,越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
——作为旅游开发者,应当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为开发资源做准备。
二、线路选择:
旅游线路的解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
一种是指在旅游地或旅游点内部游人参观游览所经过的路线。
第二种:内容上包括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所享受的一切,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故旅游路线常成为旅游产品的代名词。
1、确定旅游线路的原则:
(1)突出特色:
每一条旅游线都应有特色,形成鲜明的主题,唯此才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旅游线所串联的多个景区,可能各有特色,但又都要烘托同一个主题。
例:丝稠之路旅游线,就是将西安、敦煌、吐鲁番甚至中东,欧洲的一些相关的旅游点串成一条线路。组织游客活动包括:参观文古迹,民俗风情,品尝历史名菜,骑骆驼等。但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丝稠之路”主题。
(2)讲究韵律:(探索活动)
在线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和体力、精力状况,据此安排其结构顺序和节奏。
一条旅游路线如同一部艺术品,也应当有序幕——发展——高潮——尾声,在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体现出上述特点。
(3)冷热兼顾:从全局出发,做到冷热兼顾。如山水圣人,其实是兼顾了济南。
(4)发展创新:旅游线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反映旅游者的需求。
(5)安全可靠:安全第一。
2、选择路线的基本出发点: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丰富的旅游体验、达
到最满意的效果。
3、注意问题:
(1)根据经济收入,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与食宿条件。
(2)尽量避免行程的重复。
串联成环形:环形主线路外加小环形支线或放射型旅游支线。
小环形支线:依托地周围的旅游地点距离较近,但它们都与依托地距离在一天以上行程时,没有必要回依托地过夜,而是就近住宿(注意分成几组)
放射型支线:旅游地与依托地距离在一天行程内,而每个旅游点之间距离又相对较远,一般是返回下榻处过夜,然后再前往其它旅游点旅行。(减少改换下榻饭店的麻烦,增加旅客的安全感)。
(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
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精力和体力状况,合理安排其结构顺序与节奏。例:最受旅游者欢迎的安排是把购物安排在最末一站,这样有利于旅游者大量采购各种物品,而没有携带不便的困难。
(4)突出主题:一条好的路线不是随便的景点的组合,而是一定突出其鲜明的特色,用一定的主题把景点联系在一起。例:丝稠之路)
三、旅游物品的准备:
问题:外出旅游时一般做好哪些准备?
(1)钱——不多不少,多:不安全,少:不够用,——最好带信用卡。
(2)物——必要的,不要带太多(累):旅游四宝:扇子、雨伞、眼镜、太阳帽。
(3)找个好的同伴
(4)注意安全(买份保险)
四、旅游安全及防范措施:
1、导致旅游不安全的原因:
问题:外出旅游可能会遇到哪些不安全因素?
包括两大方面:
旅游环境和旅游行为
旅游环境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等):例:自然灾害:南亚海啸
社会环境(政治、战争、犯罪等):例:印尼巴厘岛事件。
旅游行为旅游管理行为(教材阅读材料)旅客不安全行为
2、防范措施:
自己阅读
三个方面:
1、增强安全意识(杭州市导游),努力消除不安全环境因素
2、坚决控制不安全旅游行为
3、为救援做好准备
(阅读P72材料:旅游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海啸对亚太旅游业的影响:亚太地区因为南亚海啸所蒙受的旅游损失高达30亿美元。尽管亚太地区不少的度假景点并未受到破坏,但本年仍将有9%的国际游客因担心安全问题,而选择到其他地区度假。
印尼巴厘岛旅游业陷入困境:2002年10月12日,巴厘岛发生了针对外国人的系列爆炸案件,造成190人死亡,310多人受伤,这是印尼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事件,事件的发生,使巴厘岛旅游业陷入困境,该岛主要从事旅游业,每年接待150万名旅客,观光收入高达14亿美元,恐怖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原计划在该岛举行的国际会议已经有90%被取消。
导游带领游客全身而退:2004年12。26,海啸袭向泰国南部的著名旅游胜地披披岛。当日杭州中国旅行社领队蔡玮玮带领的团队刚刚踏上小岛,游客们对潮水快速后退的奇物景观深感好奇,但蔡玮玮敏感的意识到这非同寻常,于是,她沉着冷静的带领全团游客迅速向海边酒店撤离,躲过了顷刻之后席卷而来的大浪。
案例研究:评价第一个线路的合理性
节奏:两个高潮。旅游路线:适合人群:
第五篇:浅谈旅游景区环境服务
浅谈旅游景区环境服务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的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享受独特人文环境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自然、人文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旅游景区的环境由四部分组成: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接待氛围和卫生环境。只有不断加强景区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实现旅游开发和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关键词:自然、生态、人文、氛围、管理
一、创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一)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
1、大气污染
煤、电、石油、能源消耗增大及人的呼吸,使得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增加,降低了景区大气质量。如敦煌莫高窟,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游客呼出的CO2影响壁画的生命。
2、水土流失
不少生态环境大规模砍伐树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游客为休息、取景拍照或者因为拥挤而走捷径,走出另一条路来,增加了景区土壤受践踏的范围和程度,造成游径变宽,使游道两旁的土壤板结或松散,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3、水体污染
景区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等)所带来废水废渣、油污排放、以及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处理,或者只是进行初级处理就排放到水环境中,就会把病原带到水中,造成水体污染。以湖泊、水库、池塘等水体为基础的景区受到的污染更为突出。
4、植物遭到破坏
人类的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移除、踩踏、火灾、作为营火材料采集和对水生植物的危害。间接影响财包括外来物种引入、营养盐污染、车辆废气、土壤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5、动物遭到破坏
旅游区的开发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或庇护所。动物对游客的活动非常敏感,游客到达旅游区后,无论是旅游活动本身或是游客所制造的噪音都会干扰野生动物的生活和繁衍。而且一般游客总喜欢“有吃又有拿”,嗜吃各种山珍海味,又偏爱收集各类野生动物制品,以显示自己的霸气,这样野生动物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
(二)、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管理 要做好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管理,必须遵循资源整合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还要有管理策略:
1、做好景区规划 首先,应该对景区的旅游景观进行功能分区,其目的是通过对游客的分流,避免旅游活动队景区资源造成破坏。此外,还要从结构和功能上对旅游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对旅游产品市场的需求及特征分析,对景区内的自然、社会要素等基础资料和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对景观的分类以及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诊断。
2、景区设计:(1)景观结构生态化设计。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旅游消费场所的设计要与环境融为一体。二是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2)旅游容量设计。
3、景区管理:包括对游客的管理、当地居民的参与以及对旅游企业的管理。
二、保持独有的人文环境
(一)、景区社会、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
1、经济原因
一些景区在开发前,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景区的森林、草场等资源,依靠伐木、采集等获取经济收入。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后,往往实行封山育林、限制采薪烧炭等,社区的经济来源受到影响,并给生活带来不便,进行旅游开发后,如果社区居民预期收入未能兑现,无法给予社区的经济需要,就会出现各种社会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2、文化原因
旅游影响社会文化的变迁,促进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影响文化变迁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环境的改变、文化内部的>中突、文化的传播等。人们外出旅游是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接触的过程,属于地道的文化传播过程。尽管旅游不是文化的主体,但它可以加速文化信息的传播。传播又可以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他们构成了当代社会中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
(二)、景区社会人文环境管理措施
1、社区参与,回馈社会,改变居民态度
旅游景区往往曾是社区居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景区居民及其所负载的文化是景区的重要吸引力元素。景区在经营中必须照顾社区的利益,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从旅游中活力。
2、加强地域文化开发与保护,增强社区的文化自豪感
景区在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妥善保护文化古迹等有形资源,无形的民俗民风、传统表演艺术灯的开发要避免舞台化、商业化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贬低。这样的开发才能增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
3、实施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
景区要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与当地各部门合作,开展景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三、营造良好的接待氛围
(一)、以游客为中心
景区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单位,其产品的质量和组织的绩效是由游客来评价的,景区依存于游客,景区只有为游客创造价值,让他们满意,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二)、超越游客期望
景区实际提供的产品质量超越游客已形成的期望,会给游客创造惊喜,其产品质量会被游客所认同和称道。
(三)、施行全面质量管理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2、进行质量教育工作,培育全新服务理念
3、组织质量管理活动
4、评价质量管理效果
四、管理景区的卫生环境
卫生状况是景区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消费过程和消费质量,卫生状况也是生活质量的重要表现,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在游客,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卫生管理是景区管理活动中最基础的管理工作,是景区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景区形象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景区卫生管理的重要性
1、卫生状况是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重要表现
游客进入旅游区首先感受到的是景区的卫生情况,并且卫生情况至始至终都影响着游客的整个游览过程。
2、卫生状况反映了景区的管理水平
卫生管理是旅游景区管理活动中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它是旅游景区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旅游景区管理者和与员工的整体形象的重要表现之一。
3、卫生状况对旅游景区吸引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景区的卫生情况,一个拥有良好的卫生情况的旅游景区肯定会受到游客的喜爱,增加其旅游市场吸引力。
(二)景区卫生管理的主要措施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
目前,《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中,对五个等级的旅游区的卫生管理质量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各旅游景区应将标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景区卫生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2、建立卫生管理责任制,奖罚分明,配备卫生管理人员
景区管理处要将具体的卫生管理任务和指标落实到景区内个企业、摊点和部门,人人明确责任,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卫生管理权、责、利落实到实处。
3、完善景区卫生设施
过去,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的厕所都是传统式的暴露式蹲坑厕所,外国游客对旅游景区厕所卫生状况反映最为强烈。所有,国家旅游局多次拨款解决旅游景区的厕所问题。同时,未来规范我国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提高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水平,更好的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优化我国旅游环境,国家于2003年颁布了《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
结语:旅游景区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一个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必须是风光秀丽,环境未受破坏和污染,能满足旅游者观赏和行动的心理活动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勤,《旅游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雪华,《论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3]《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彭淑清,《景区服务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