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心里学学习心得
第十四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这一章,主要分为:
1、对个性的概述;
2、需要;
3、动机;
4、兴趣;
5、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一、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含义
1.个性的定义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特点
(1)整体性(多层次)多维度们,多水平上的总和(遗传,知识经验,年龄)
(2)独特性(个体性)
(3)稳定性(一旦形成,不能或很难逆转
(4)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
3.个性组成部分
(1)个性(心理)倾向性
a.定义:一个人对显示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
b.组成成分: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独特):a.能力b.气质c.性格
定义:一个人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二、需要
1.需要的定义: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特点
(1)需要是人的个性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永远和人的活动相联系
(3)具有永久的动力性(需要永远不会完全满足)
(4)需要来推动了人的意志力的发展
(5)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3.需要的分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a.生理需要——个体为维持生命和繁殖后代而产生的需要
b.社会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分
a.物质需要——钱(商品货币)
b.精神需要(认知需要——追求真理)审美需要。交往~,道德~创造~等)
4.需要理论
(1)革命导师的需要观
a.马克思:自然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
b.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人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c.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人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共产主义劳动需要 d.马克思的共产注意社会社会人的需要:劳动需要,自由个性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西方心理学家的需要观点
a.勒温的需要理论:“场”的观点(拓扑心理学)
(i)客观的生理性需要
(ii)准需要(心理上)
b.默里的需要观
(i)基本需要(生理性需要)
(ii)次级需要(获得知识经验),保存知识经验,成就,交往
c.麦克莱兰的需要观
(i)生理需要
(ii)社会性需要(成就,权利,合群)
d.阿尔德夫德需要观
e.马斯洛德需要层次理论
(i)需要层次(见第十一章,第1节笔记上德图)
(ii)理论特点
第一,人的需要层次化(系统)
第二,寻找到人类行为产生的根源需要~动机~行为
第三,明确了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的不同
缺失性需要—安全需要(身体健康,职业安全),生理性需要行为表现十分明显 成长性需要—行为表现非常隐蔽,内隐
三、动机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定义
需要→动机→行为(是一系列动作的有机组合)→目标(目的)
推力,推动行为产生;能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愿望和理想
2.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外在)
(1)内在条件:“需要”
个体因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趋力,从而引起人的动机,因为需要是动机的基本条件之一。
(2)外在条件:环境
个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刺激,既有自然性的,也有社会性的,统称“环境”。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统称“诱因”(心理学上)。
二.动机的功能
1.激发。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动作),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更易于反应。
2.选择和指向。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一定的对象。
3.维持和调节。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若活动已达到目标,由动机来终止这种活动;若未达到目标,动机就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来达到这种目标。
三.动机分类
1.按动机起源分:
(1)生物性(生理性)动机(引发点是生理性需要),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程度上的差异
(2)社会性动机。(心理性动机),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里需要)社会性动机:高层次~成就动机(满足自尊的需要)
交往动机(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低层次~好奇
探索操弄2.以动机内容的性质分(需要内容)
(1)高尚动机
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必须是从(社会行为准则)人民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出发的动机。
(2)卑劣动机
损害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的或损人利己的动机
3.动机的维持作用时间和影响范围来分
(1)长远的概括的动机→追求的目标促使人努力工作,学习,对行为的影响非常广泛
(2)短暂的具体的动机→当前的目的,带有应付性行为。
主要动机,次要动机都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一个人的行为既受短暂动机影响,又受长运动机制制约。
四、兴趣
(一)、兴趣概述
1.定义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情绪色彩的表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伴随一种积极的体验;从事不感兴趣的事时,往往伴随消极的体验。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2.兴趣与爱好,好奇的区别
(1)爱好是一个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好的指向性,目的性更明确,稳定。当兴趣发展成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心理倾向时,便成为爱好。
(2)好奇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动力。好奇心是一个人兴趣的先导。
区别:(i)好奇心广泛,深有明确方向,对一个人而言,对他来说是新奇的事物都可引起好奇。
(ii)好奇心容易满足,一般由疑问引起,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得到满足,随后消失。兴趣不一定由疑问产生,即便是由它产生,也不会因它的解决而消失,相反兴趣会更强烈。
(二)、兴趣分类
1.按内容分(1)物质兴趣,eg:衣,食,住,行
(2)精神兴趣。以精神需要为基础。对科学,文化,艺术,交往的兴趣。
2.按兴趣的倾向性分(1)直接兴趣。eg:跳舞,影迷,球迷
(2)间接兴趣(对学生而言最重要)
特点:(i)对正在从事的事不感兴趣,而对它的结果感兴趣
(ii)产生直接兴趣的人,不需多少意志努力;产生间接兴趣需意志努力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可相互转换,没有很大区分。
3.按兴趣的持续时间分。
(1)短暂兴趣(2)稳定兴趣
前者与一个人从事的活动相联系,随活动的结束而消失;后者不会随活动的结束而消失。所以,只有一个人的稳定兴趣会给人的个性打上烙印,成为一个人活动的特点,使人具有高度自觉性,和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
(三)、兴趣的品质——一个人稳定的特质。
1.兴趣的广度(——纵向与横向)与兴趣中心
一个人兴趣范围的广泛程度
范围小:兴趣狭窄——易自闭,生活单调
范围大:兴趣广泛可促使个性全面发展。
兴趣中心:不管有多少兴趣,总有一个核心兴趣,其他兴趣围绕着它,共同支配一个人的行为与活动
对教育尤为重要,对培养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兴趣稳定与兴趣转移
兴趣稳定是一个人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稳定而持久的兴趣促使一个人深入钻研某一问题,来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相联系。兴趣的转移,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的兴趣消失,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
(i)以高层次为背景eg:初中到高中后
(ii)以低层次为背景(客观原因)
3.兴趣效能
指一个人的兴趣倾向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
根据兴趣效能,行为积极兴趣与消极(或被动)兴趣。
消极(或被动)兴趣使人处于一个静止状态,不能成为一个人推动自己行为活动的动力。不能产生兴趣效能,也称为不良兴趣品质。积极兴趣不停止在一个状态,不断对动人的活动,成为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发展个性的优良新区品质。
五、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是一个人最高的心理倾向
社会工作11-1班
于顺子
第二篇:心里健康教育学习心得
心里健康教育学习心得
夹江一小:龚焦兵
2012年5月,我参加了由夹江县教师进修校组织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对我来说,这次为期3天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在此次培训中我认真地听专家讲座、记笔记,还有认真的倾听老师们的交流。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中的一些感受和所思所想。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厌教,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工作。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俗话说:“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学习之后,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首先,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其次,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心里健康概论学习心得
心里健康教育学习心得
学习了心里健康教育这门学科后,我弄清了它的深刻含义,我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人在本我、自我、超我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学好这门课程,将有助于他人,有助于自己。现将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分享一下:
一、情绪的控制
控制情绪,也就是要做情绪的主人。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与理论的讲解,让我们知道了情绪的产生,影响情绪的一些原因。以及如何管理、控制、宣泄。让我们明白情绪其实是大脑与身体的相互协调和推动所产生的现象,它的产生是由情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以及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坚持正确的认知。因为错误的认知是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比如生活中可能与自己的同事间常常会有一些小小的摩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这个必要,但是就是因为抹不开所谓的面子,谁也不肯迈出一步,主动地去承认自己的错误,给工作中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要学会适应、宣泄、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理解他人,宽容他人,从而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祈祷积极的推动作用,把情绪对我们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让我们获得一种努力追求目标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二、培养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可以塑造与优化的。一个良好的性格是有助于个人发展的。内向与外向的性格各有千秋,内向性格的人完全没有必要自卑的。虽然自己不“高朋满座”但却会左右逢源,这也是内向性格的人应该追求的目标。另外,性格和气质以及成才之间是有关系的,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我也需要根据不同性格类型确定塑造目标,而且对待性格上我们还应该取长补短,总之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优势与不足。我们要正确看待就是了!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不良的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面的、不好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的发生,这样的情绪会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资金辛苦建立的一段感情。比如“嫉妒”,我就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小心翼翼地避开它,如果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嫉妒”操纵,失去常人的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资金后悔不已的事。经过成长,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嫉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嫉妒”缺少学习和
正确的认识所致。因为“嫉妒”毕竟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这种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并没有任何好处,只能造成对身体更大的伤害,因此,人遇事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四、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心态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培养各种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提高交往的心里素质,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的相关理论学会诊断自己和他人的人际关系状态,学会调适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心里障碍。才能使我们心里开速地成长,因为它是滋养我们生命的最佳营养素。日常生活中许多由于无法进行心与心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而不能平等的进行心与心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便导致许多悲剧的产生,问题的出现都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从不在自己身上多找原因。
通过学习了心里健康教育这门学科,我纠正了以为没有伤病就是身体健康,没有压力烦恼、没有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现在我觉得我们以前所谓的健康其实并不健康,心理的健康不是没有压力没有烦恼没有心理疾病,而是要能过变压力和挫折为动力,勇敢追求人生的最高目标。同时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对自己的一些心理上的小疑惑得以解决了,也有助于我们树立自己的正确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让自己成长的更好。
第四篇:普通逻辑学学习心得222
普通逻辑学学习心得
----浅谈推理练习题的解题步骤
逻辑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这样的比喻是有道理的。逻辑学确实可以训练人的思维使之具有严密性,从而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做大量的逻辑习题来取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普通逻辑学与学习数学有共同之处,因此学习逻辑学的重要途径就是做练习题。
普通逻辑练习题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六部分:序言部分练习题、概论部分练习题、判断部分练习题、推理部分练习题、规律部分练习题以及论证部分练习题。通过练习使我们学生达到使用的概念明确、做出的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有说服力的目的。虽然这几个部分的练习内容不同。要实现的目的也不同,但是在做这些题时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要准确理解题中所涉及的概念。
在做类似要区分一个逻辑结构式的常项和变项的类型题的时候,首先必须掌握什么是常项。什么是变项。然后再确定题中哪个部分是常项、哪个部分是变项。我们知道常项是逻辑结构式中保持不变并决定其性质的项。变项是逻辑结构式中可变的项,即可被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替的部分。根据常项、变项的定义,在练习题中“所有”“都是”是逻辑结构式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个逻辑结构式是全称肯定判断的项,所以“所有”“都是”这样的词通常都是常项。而“S”“P”是可被具体概念,如“马克思主义者”“唯物主义者”或者“中国人”“亚洲人”等所代替的部分,因此是变项。
同理,在分析直言三段论结构的时候,也是要把握相应的概念:大项是结论中的谓项,小项是结论中的主项,含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含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大小前提中共有的项是中项。(当然这之前必须要知道什么是主项、什么是谓项以及前提和结论)然后再来分析题中三段论的结构。因为普通逻辑学重点部分是推理,所以以下以推理练习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为例,谈一谈我对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步骤的一些理解。例:指出下列推理是哪种类型的推理,并说明是否正确、为什么。① 有的中毒是食物中毒,因此,并非有的中毒不是食物中毒。
② 人寿之长短,或许由于遗传因素,或许由后天条件;徐某长寿有遗传因素,所以他的长寿与后天条件元关。第一步:分析结构后,才能确定推理类型,所以做这样的习题首先应该分析结构。
1.根据关联词语(因为、所以)确定前提和结论。“因为”后面是前提,“所以”后面是结论,“因为”前面是结论。
2.根据常项确定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类型。例①的前提中常项是“有的”“是”。结论中的常项是“并非”“有的”“不是”,据此可确定这个推理是直言推理。例②的前提中常项是“或许”,所以这是选言推理。
3.写出逻辑结构式,指出其推理类型。①题:SIP~-SOP这是直言判断对当关系直接推理。②题:pVq^p~-q这是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第二步:根据相应推理规则指出推理形式正确与否。
1.①题是下反对关系推理。根据规则。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所以可以假推真不能以真推假;②题是相容选言推理。根据相容选言推理规则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所以不能用肯定否定式。
2.指出理由回答对错。①题推理形式错误,因为根据下反对关系进行推理不能由真推假。②题推理形式错误,因为违反相容选言推理规则: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犯有误相容为不相容的逻辑错误。
以上就是我学习逻辑学的一些技巧和心得,总之,我觉得,学习逻辑学要多练,熟能生巧,练多了自然就能掌握解题技巧。
纯自己写的,送给你吧~
【在此输入你的祝福语】
第五篇:普通生态学学习心得
普通生态学学习心得
学习了普通生态学之后,我越发的发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对我国目前的生态现状有所了解,尤其是置身于西北地区的我们更应该对我们身边这块土地的生态现状有所了解。那么现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究竟出于什么状况呢? 西部地区生态现状:
西部地区几占国土面积的70%,其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包括地理气候等极具多样化。总体上西部地区可以大致分为西北干旱区(亦可称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或称青藏高寒区)和华南湿润区三大区域。西北干旱区大致包括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和陕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0%),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温差大,冬春季常有强风,东部为半干旱草原地区,向西逐渐过度至半荒漠和荒漠,我国几大沙漠包括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及腾格里沙漠等均分布在此区。青藏高原区在世界上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地理区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大致包括青海、西藏及四川西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5%),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风力强,植被多属高寒类型,现代冰川作用广泛,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固体淡水资源库,长江、黄河即发源于此。华南湿润区属我国的亚热带区域,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包括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区域,年降雨量多在800毫米以上,气候湿热,自然植被北部为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向南过度到典型的常绿阔叶林。
西部地区面积为660余万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约占14.9%,草场面积约占48.1%,耕地保有面积占6.8%,湿地面积占2.8%。表1为西部地区与全国森林资源对比情况,为便于统计,表中西北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和新疆5省区,大致相当于上面提到的西北干旱区;青藏区包括青海和西藏,大致相当于上面提到的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5省区,大致相当于上面提到的华南湿润区。1986年森林资源情况根据《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2006年森林资源情况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006年全国森林资源情况”。与1986年森林资源统计不同的是,2006年的森林资源统计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也作为森林资源统计在内,西部地区的大面积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传统上被化为草场)也被作为“森林”统计在内。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一半以上,而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森林蓄积则占全国森林蓄积的60%以上,森林单位蓄积量远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西部地区森林多为天然林,森林质量远高于东部地区,特别是青藏区和华南区,是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保存最好的地区。
将近90%的草地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所有18种不同的草地类型,其中有10种草地类型仅分布于西部地区或基本仅在西部地区分布。西北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44.6%,青藏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33%,华南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11.8%。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草原仅分布于西部地区,其中温性草原包括荒漠草原多分布于西北区,而高寒性草原包括高寒荒漠草原等则主要分布于青藏区。需要说明的是,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006年森林资源统计数据中,有很多草原被同时统计为森林,实际上这些植被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草”也不是“树”,而是适应于干旱条件的半灌木化荒漠植被(高度常低于30-50厘米)。
森林、草原和湿地是陆地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或被错误认知,甚至仅仅把草原当成可以放牧家畜的草地。实际上,草原的生物量虽低于森林,但其周转量和第二性生产力甚至高于森林。像森林一样,草原向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一个无比多样的成层的生活环境,从而组成复杂的食物网结构。草原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为三层:草栖层、地面栖居层和地下栖居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很大一部分生产力被输送到地下器官,为地下各种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居环境,如各种土壤动物包括蚂蚁、蜘蛛等,及大量啮齿类动物如沙鼠类、跳鼠类等。地面栖居层包括各种昆虫及以昆虫为食的爬行类等,各种啮齿类,以及大量有蹄类动物如野驴、野骆驼、鹅喉羚、黄羊等,还有各种鸟类如善于奔跑的大鸨、沙鸡及各种猛禽类。草栖层动物主要包括各种无脊椎动物如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等。草原食物链的最高层为各种肉食性动物如雪豹、狼、赤狐、沙狐、猛禽类等。可持续发展战略:
(1)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持国民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8~9%速度增长。粮食产量5亿吨,一次性生产14亿吨标准煤,发电量增加到13000亿千瓦/时;铁路货运量增加到21亿吨,港口吞吐能力达11亿吨以上,钢产量1.2亿吨,化肥1.2亿吨,乙烯产量发展到400万吨。
(2)生态可持续发展:在2000年前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2.5‰。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2100~2300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90%。城市居民燃气化率达60%,集中供热面积达4.7亿m2。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km2,2000年前增加树林面积1900万ha,全国树林覆盖率达15~16%,全国各类绿地保护面积达1亿ha,占国土面积的7%。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蔡林海博士根据近年来对气候变化以及低碳经济的前瞻性研究,站在俯瞰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的高度,通过多角度多视野分析,为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全球低碳经济创新提供了新颖的视点,给人以新的启发。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一个高能耗国家,我们需要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找到我国巨大社会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本源,创新思维、改变观念,坚持体用结合,从全局观、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并加快低碳经济发)总之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西部能够越来越美丽。
普通生态学学习心得
学生姓名:温芯
所在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年级专业:2010级材料化学
学 号:0101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