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大全
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
内容摘要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当前加强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五项修炼”,即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能力建设 五项修炼 实践创新
共青团的能力,就是共青团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紧密结合青年和青年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本领。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团组织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基础上,结合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对加强高校共青团的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尝试,这就是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等五项修炼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探索“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的多种实现路径,努力增强我校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推进我校共青团组织的能力建设。
第一项修炼:进行系统思考
进行系统思考就是要整体、动态、本质地思考问题,改善思维方式,这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发动机”。
(一)整体思考,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2004年11月,我们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奋进工程”。“奋进工程”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我校共青团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研究型的共青团组织,持续注入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力。“奋进工程”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和团的组织建设”等五个工作领域进行了合理规划,确定了“以思想教育引导为核心,以素质深化拓展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成才服务为平台,以团的组织建设为保障”的整体工作思路。
思想教育引导方面实施“明德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正心诚意”、“润德修身”和“诚信校园”三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修身教育等三个方面工作。素质深化拓展方面实施“格致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博学笃志”、“慎思笃行”、“四位一体”和“腾飞基地”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技学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和素质深化拓展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冶性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开卷有益”、“悦目爽心”、“引经据典”、“商业精英”、“精品社团”和“青春驿站”六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校园读书文化、校园娱乐文化、校园高雅文化、校园商业文化、校园社团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方面实施“导航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包括“创业导航”、“职业导航”、“心理导航”和“满园芬芳”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学生创业辅导、学生就业辅导、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学生育优评优推优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团的组织建设方面实施“务本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根深本固”、“解疑释惑”、“爱岗有为”、“秀外慧中”、“一体两翼”、“百花齐放”和“研深覃精”七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班级团日活动、学生团校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社团社区团工委建设、基层共青团工作促进和青年工作研究与促进等七个方面的工作。
(二)改善思维方式,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
当前,高校共青团“五强五弱”的工作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共青团组织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设。这“五强五弱”分别是:在服务的对象上群众性强、先进性弱;在工作性质上教育性强,服务性弱;在工作内容上活动性强、研究性弱;在开展工作的形式上封闭性强、开放性弱;在工作实效上个体效应强、整体组合弱。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贴近、互动、凝聚、引领四点一线递进深化。既重视大型活动的开展,又重视共青团制度建设(如专职团干部的360度考评制度等);既重视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重视研究和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如开展团员和团支部现状的调查分析等),既重视活动的教育性,又重视各项工作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如各类成才报告会等)。在工作路径上,既重视贴近党政中心任务、贴近学生团员需求、贴近青年工作实际,又重视供求互动、社会互动和网络互动;既重视对对青年的思想凝聚、组织凝聚、服务凝聚和情感凝聚,又重视对学生团员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引领。
第二项修炼:倡导团队学习
重视青年学习、组织青年学习、自觉坚持学习、积极引领学习,构成了共青团的学习特质,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政治使命和鲜明特征,决定了共青团具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动力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团的十五大也向全团明确提出了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服务型组织的要求,加强团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的任务。倡导团队学习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之一。
(一)团队学习机制:个人学习是基础、深度会谈是关键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关键。个人学习要出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深度会谈是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询、相互支持与启发,从中得到超过各自个人认识的认识。一年来,我们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建立了“四个一”的学习机制,即:每周一次深度会谈,校团委每周组织专职团干部进行座谈和讨论;每月一次的学习交流,团委每月组织团干部以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每学期一篇工作论文,团委将团干部的工作论文进行交流和评比;每学年一次工作研讨,结合本学年的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开展工作研讨。
(二)团队学习方法:六步学习法
为了使学习机制更进一步完善,我们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六部学习法”,即:学、听、议、做、写、评。“学”即是要进行自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广泛学习;“听”即是要向他人学习,听取专业的报告,学习先进性理论知识和经验;“议”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与研讨结合起来,每周的工作交流,每学期的工作研讨都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良好机会;“做”就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实践,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写”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体会用工作论文的形式落实到书面上,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借鉴基础,为广泛的交流提供条件;“评”即是建立评价机制,将学习的效果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得出更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每步教育中,要结合青年特点,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第三项修炼:建设品牌项目
建设品牌项目就是重点建设若干活动项目,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活动品牌,这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个基础环节。
(一)建设品牌项目的目的是强化精品意识
活动项目是共青团工作的主体,实现项目化推进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共识。但是高校共青团项目面大量广,就我校而言,全年面向全体学生团员正常开展的活动项目就达到52项。在这些项目中,如果每一项都追求卓越,显然对资源极其稀缺的共青团组织来说,必然力不从心,而如果每一项都平均分配资源,则往往又会导致工作的平淡无奇,影响战斗力和吸引力。因此,对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必须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常规项目、重点项目和品牌项目的区分。建设品牌项目也就是要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这也是形成各高校比较优势(或者说学校特色)的关键所在。2005年,我校在梳理共青团所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确定了要重点建设的十大品牌项目,一是“校园文化社区行——社团进社区”;二是“名家走近青年”;三是“生存模拟实践大赛”;四是“华理制造校园文化之星”;五是“经典华理”;六是“新生导航——新生展示季”;七是“杰出青年校友论坛”;八是“大型团日观摩”;九是“思想学术节”;十是“团队行为训练”。
(二)建设品牌项目关键是构建三个体系
建设品牌项目的关键是要构建三个体系,即组织领导体系、物质支撑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构建组织领导体系是投入组织资源,构建物质支撑体系是投入物质资源,而构建技术保障体系则是投入技术资源。三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是建设品牌项目的三个重要支点。我们在建设品牌项目活动时,既有学校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校级领导小组,又有分项目的项目组织协调小组,并实现校院合理分工、充分互动。在物质投入上,对于品牌项目活动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倾斜,确保品牌项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另外,对于学术性较强的品牌项目,努力争取学校专业老师的学术支持,聘请了一批工、理、商、文、法等领域的专家担任工作顾问和学术指导。
第四项修炼:自我持续超越
组织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和组织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两个重要的极限,即自我极限和常规极限。自我极限即自我认为个人和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一项工作别人不能解决,自己也不能解决;常规极限即过去是怎样做的,现在就应怎样做,别人怎样做的,自己就应怎样做。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就是要鼓励团干部和团组织向自我挑战,向极限挑战,实现自我持续超越。它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重要张力之一。
(一)自我持续超越的核心就是要把工具型工作观转变为创造型工作观
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共青团干部的工作观是工具型的,他们的工作只满足于上传下达,应付各种任务,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缺乏思考和总结,造成了工作的僵硬化、程式化,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先进性。近年来,我们为建设一支“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共青团干部队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激发团干部成为始终“自我持续超越”的创造型干部。一年来,学校团委开展多次专题研讨会,加强对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转变工具型工作观为创造型工作观的意识。2005年,学校团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专职团干部360度考核制度》,对校院两级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选拔程序、绩效考核和业绩激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考核制度中的各项指标在确定指数时加大了各项工作创新性的权重;同年建立的《红旗分团委360度考核制度》、《红旗团支部考核制度》也遵循了以上的原则。另外,在每期团日活动主题确定上,注重给予团支部更灵活的组织空间,在每月“十佳团日活动”中,更加突出创新性指数。2005年校部对学校各部门进行年度业绩考核时,我校团委在所有部门中,创新指数排名第一。
(二)自我持续超越的动力是共青团干部的使命感
如果目标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的能力。共同愿景的整合,便是组织的全体成员的使命。只有当全体成员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关注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的创造和超越的意识。近年来,我们逐步明确了我校共青团组织的大愿景是“满足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各学院团组织的小愿景是“特色+精品的比较优势”,各级团干部的个人愿景是“学习型、创造型、研究型,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党政后备干部”。三个愿景的结合促进了使命感的形成和强化,也促进了共青团的“自我持续超越”。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级团干部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实现的方式方法上都能够大胆探索,如理学院在2005年就首次组织公推直选学生会主席;每年的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社团节的组织都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自我持续超越的关键是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
自我持续超越关键是要实现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干部的“双赢”,也就是要始终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激励相容就是要做到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统一。一年来,我们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各项激励政策。如为活跃班团组织实施主题团日竞标制度(竞标成功给予全额资助),学院承办校级活动实施答辩制度,此外还有学生干部岗位动态转换制度、红旗分团委流动红旗制度等。
第五项修炼:推进成果显现
工作成果显性化是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成果显现往往被狭窄的理解为共青团的活动场面。我们认为,共青团工作成果显现的方式是多维的,是活动场面、总结宣传、经验提炼、学术探讨和服务对象素质的提升等多种方式的统一和结合。推进成果显现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项重要的张力。
我们在推进成果显现工作中,借鉴海尔集团的企业管理“OEC”模式,强化薄弱环节建设。
O(overall),全面规划,即对成果显现要做全面的计划和要求,对于一项活动的开展要重点关注能够给予服务对象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达到怎样的实效,通过何种途径显性成果。我们基于“以往很多工作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判断,提出“完善三分之一”的要求,这三分之一就是总结、宣传、提炼部分。
E(everyone,everyday,everything),即人人有要求、天天有记录、事事有总结。人人有要求,就是校院两级团组织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团干部都要有推进成果显现的意识,在工作中建立成果显现的方法体系,如确立了四大发展报告系列(社团发展报告、校园文化发展报告、青年学生发展报告、社会实践发展报告)。天天有记录,就是要求每一天的工作要有大事记。事事有总结,就是每一项活动开始时有计划、结束时有总结,并努力通过媒体加以宣传报导。
C(control),过程控制,也就是活动结束后的两周内检查活动总结,每学期检查一次学期总结,每学年整理出版学校共青团工作年鉴。
在推进成果显性化建设的一年中,我们开展的各类活动被校外媒体报道了近120次,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著名新闻媒体。同时,还编辑了《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社团发展报告》、《2004年华东理工大学团日活动精品集》等出版物,有力展示了共青团在服务学生团员方面的风采和成果,得到学校党政和广大学生团员的积极评价。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为内容的能力建设“五项修炼”,是一种工作思路的创新,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对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篇: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华理)
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团委
内容摘要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当前加强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五项修炼”,即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能力建设 五项修炼 实践创新
共青团的能力,就是共青团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紧密结合青年和青年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本领。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团组织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基础上,结合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对加强高校共青团的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尝试,这就是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等五项修炼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探索“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的多种实现路径,努力增强我校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推进我校共青团组织的能力建设。
第一项修炼:进行系统思考
进行系统思考就是要整体、动态、本质地思考问题,改善思维方式,这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发动机”。
(一)整体思考,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2004年11月,我们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奋进工程”。“奋进工程”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我校共青团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研究型的共青团组织,持续注入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力。“奋进工程”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和团的组织建设”等五个工作领域进行了合理规划,确定了“以思想教育引导为核心,以素质深化拓展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成才服务为平台,以团的组织建设为保障”的整体工作思路。
思想教育引导方面实施“明德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正心诚意”、“润德修身”和“诚信校园”三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修身教育等三个方面工作。素质深化拓展方面实施“格致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博学笃志”、“慎思笃行”、“四位一体”和“腾飞基地”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技学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和素质深化拓展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冶性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开卷有益”、“悦目爽心”、“引经据典”、“商业精英”、“精品社团”和“青春驿站”六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校园读书文化、校园娱乐文化、校园高雅文化、校园
商业文化、校园社团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方面实施“导航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包括“创业导航”、“职业导航”、“心理导航”和“满园芬芳”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学生创业辅导、学生就业辅导、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学生育优评优推优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团的组织建设方面实施“务本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根深本固”、“解疑释惑”、“爱岗有为”、“秀外慧中”、“一体两翼”、“百花齐放”和“研深覃精”七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班级团日活动、学生团校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社团社区团工委建设、基层共青团工作促进和青年工作研究与促进等七个方面的工作。
(二)改善思维方式,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 当前,高校共青团“五强五弱”的工作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共青团组织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设。这“五强五弱”分别是:在服务的对象上群众性强、先进性弱;在工作性质上教育性强,服务性弱;在工作内容上活动性强、研究性弱;在开展工作的形式上封闭性强、开放性弱;在工作实效上个体效应强、整体组合弱。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贴近、互动、凝聚、引领四点一线递进深化。既重视大型活动的开展,又重视共青团制度建设(如专职团干部的360度考评制度等);既重视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重视研究和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如开展团员和团支部现状的调查分析等),既重视活动的教育性,又重视各项工作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如各类成才报告会等)。在工作路径上,既重视贴近党政中心任务、贴近学生团员需求、贴近青年工作实际,又重视供求互动、社会互动和网络互动;既重视对对青年的思想凝聚、组织凝聚、服务凝聚和情感凝聚,又重视对学生团员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引领。
第二项修炼:倡导团队学习
重视青年学习、组织青年学习、自觉坚持学习、积极引领学习,构成了共青团的学习特质,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政治使命和鲜明特征,决定了共青团具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动力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团的十五大也向全团明确提出了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服务型组织的要求,加强团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 的任务。倡导团队学习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之一。
(一)团队学习机制:个人学习是基础、深度会谈是关键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关键。个人学习要出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深度会谈是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询、相互支持与启发,从中得到超过各自个人认识的认识。一年来,我们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建立了“四个一”的学习机制,即:每周一次深度会谈,校团委每周组织专职团干部进行座谈和讨论;每月一次的学习交流,团委每月组织团干部以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每学期一篇工作论文,团委将团干部的工作论文进行交流和评比;每学年一次工作研讨,结合本学年的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开展工作研讨。
(二)团队学习方法:六步学习法
为了使学习机制更进一步完善,我们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六部学习法”,即:学、听、议、做、写、评。“学”即是要进行自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广泛学习;“听”即是要向他人学习,听取专业的报告,学习先进性理论知识和经验;“议”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与研讨结合起来,每周的工作交流,每学期的工作研讨都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良好机会;“做”就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实践,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写”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体会用工作论文的形式落实到书面上,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借鉴基础,为广泛的交流提供条件;“评”即是建立评价机制,将学习的效果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得出更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每步教育中,要结合青年特点,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第三项修炼:建设品牌项目
建设品牌项目就是重点建设若干活动项目,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活动品牌,这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个基础环节。
(一)建设品牌项目的目的是强化精品意识
活动项目是共青团工作的主体,实现项目化推进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共识。但是高校共青团项目面大量广,就我校而言,全年面向全体学生团员正常开展的活动项目就达到52项。在这些项目中,如果每一项都追求卓越,显然对资源极其稀缺的共青团组织来说,必然力不从心,而如果每一项都平均分配资源,则往往又会导致工作的平淡无奇,影响战斗力和吸引力。因此,对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必须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常规项目、重点项目和品牌项目的区分。建设品牌项目也就是要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这也是形成各高校比较优势(或者说学校特色)的关键所在。2005年,我校在梳理共青团所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确定了要重点建设的十大品牌项目,一是“校园文化社区行——社团进社区”;二是“名家走近青年”;三是“生存模拟实践大赛”;四是“华理制造校园文化之星”;五是“经典华理”;六是“新生导航——新生展示季”;七是“杰出青年校友论坛”;八是“大型团日观摩”;九是“思想学术节”;十是“团队行为训练”。
(二)建设品牌项目关键是构建三个体系
建设品牌项目的关键是要构建三个体系,即组织领导体系、物质支撑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构建组织领导体系是投入组织资源,构建物质支撑体系是投入物质资源,而构建技术保障体系则是投入技术资源。三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是建设品牌项目的三个重要支点。我们在建设品牌项目活动时,既有学校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校级领导小组,又有分项目的项目组织协调小组,并实现校院合理分工、充分互动。在物质投入上,对于品牌项目活动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倾斜,确保品牌项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另外,对于学术性较强的品牌项目,努力争取学校专业老师的学术支持,聘请了一批工、理、商、文、法等领域的专家担任工作顾问和学术指导。
第四项修炼:自我持续超越
组织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和组织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两个重要的极限,即自我极限和常规极限。自我极限即自我认为个人和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一项工作别人不能解决,自己也不能解决;常规极限即过去是怎样做的,现在就应怎样做,别人怎样做的,自己就应怎样做。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就是要鼓励团干部和团组织向自我挑战,向极限挑战,实现自我持续超越。它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重要张力之一。
(一)自我持续超越的核心就是要把工具型工作观转变为创造型工作观 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共青团干部的工作观是工具型的,他们的工作只满足于上传下达,应付各种任务,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缺乏思考和总结,造成了工作的僵硬化、程式化,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先进性。近年来,我们为建设一
支“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共青团干部队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激发团干部成为始终“自我持续超越”的创造型干部。一年来,学校团委开展多次专题研讨会,加强对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转变工具型工作观为创造型工作观的意识。2005年,学校团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专职团干部360度考核制度》,对校院两级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选拔程序、绩效考核和业绩激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考核制度中的各项指标在确定指数时加大了各项工作创新性的权重;同年建立的《红旗分团委360度考核制度》、《红旗团支部考核制度》也遵循了以上的原则。另外,在每期团日活动主题确定上,注重给予团支部更灵活的组织空间,在每月“十佳团日活动”中,更加突出创新性指数。2005年校部对学校各部门进行业绩考核时,我校团委在所有部门中,创新指数排名第一。
(二)自我持续超越的动力是共青团干部的使命感
如果目标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的能力。共同愿景的整合,便是组织的全体成员的使命。只有当全体成员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关注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的创造和超越的意识。近年来,我们逐步明确了我校共青团组织的大愿景是“满足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各学院团组织的小愿景是“特色+精品的比较优势”,各级团干部的个人愿景是“学习型、创造型、研究型,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党政后备干部”。三个愿景的结合促进了使命感的形成和强化,也促进了共青团的“自我持续超越”。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级团干部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实现的方式方法上都能够大胆探索,如理学院在2005年就首次组织公推直选学生会主席;每年的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社团节的组织都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自我持续超越的关键是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
自我持续超越关键是要实现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干部的“双赢”,也就是要始终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激励相容就是要做到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统一。一年来,我们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各项激励政策。如为活跃班团组织实施主题团日竞标制度(竞标成功给予全额资助),学院承办校级活动实施答辩制度,此外还有学生干部岗位动态转换制度、红旗分团委流动红旗制度等。
第五项修炼:推进成果显现
工作成果显性化是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成果显现往往被狭窄的理解为共青团的活动场面。我们认为,共青团工作成果显现的方式是多维的,是活动场面、总结宣传、经验提炼、学术探讨和服务对象素质的提升等多种方式的统一和结合。推进成果显现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项重要的张力。
我们在推进成果显现工作中,借鉴海尔集团的企业管理“OEC”模式,强化薄弱环节建设。
O(overall),全面规划,即对成果显现要做全面的计划和要求,对于一项活动的开展要重点关注能够给予服务对象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达到怎样的实效,通过何种途径显性成果。我们基于“以往很多工作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判断,提出“完善三分之一”的要求,这三分之一就是总结、宣传、提炼部分。
E(everyone,everyday,everything),即人人有要求、天天有记录、事事有总结。人人有要求,就是校院两级团组织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团干部都要有推进成果显现的意识,在工作中建立成果显现的方法体系,如确立了四大发展报告系列(社团发展报告、校园文化发展报告、青年学生发展报告、社会实践发展报告)。天天有记录,就是要求每一天的工作要有大事记。事事有总结,就是每一项活动开始时有计划、结束时有总结,并努力通过媒体加以宣传报导。
C(control),过程控制,也就是活动结束后的两周内检查活动总结,每学期检查一次学期总结,每学年整理出版学校共青团工作年鉴。
在推进成果显性化建设的一年中,我们开展的各类活动被校外媒体报道了近120次,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著名新闻媒体。同时,还编辑了《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社团发展报告》、《2004年华东理工大学团日活动精品集》等出版物,有力展示了共青团在服务学生团员方面的风采和成果,得到学校党政和广大学生团员的积极评价。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为内容的能力建设“五项修炼”,是一种工作思路的创新,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对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来、王芝眉、陈立俊、钱嫦萍、储琰、何筠、薛花)
领导点评
该研究报告紧紧围绕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能力建设,结合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特征和实际,并根据我校近年来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系统思考和实践创新的经验,提出了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能力建设的“五项修炼”。报告研究视角独特,有较强的针对性。因与我校工作实践结合,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沈炜
第三篇: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及其途径的研究
内容摘要
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信息学科优势和学校信息网络平台,我们开创性地完成了“网上双全会”和“网上团员注册”这两个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题立足这些实践,进一步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共青团 信息化 电子团务 影响力 渗透力 网络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最新课题,也是共青团工作适应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共青团工作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科学管理和有效整合各种共青团工作的资源,高起点、大范围地提高共青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新视点、多角度地塑造信息社会共青团工作的组织形象,适应性地定位和构建“信息社会氛围”内共青团组织面向广大青年团员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从而最终形成共青团组织适应信息时代的一整套运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实现战略性发展。
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引发共青团工作格局、方式、观念的重大转变,将为共青团工作最终发展成为类似与“电子商务”的、与“电子政务”等新兴组织模式相适应的“电子团务”形式铺垫最扎实、最根本的基础。在此背景下,上海大学信息学科团委于2001年10月在上海大学“建设绿色信息化校园”方针的指引下,借助“网上双全会”刚刚闭幕的契机,紧紧围绕着实施“电子团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必要性等一系列问题,在上海大学内开展了广泛的调研。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开展“电子团务”是创新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必然选择
对本校27%的学生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团员青年认为现行的团组织活动缺乏新意、缺乏内容,反映不出团工作的综合优势,与现有团员青年的实际需求有距离,急需进行深层次、高起点、适应时代特征的改革。同时,99.5%的调研对象认为高校必须优先开展信息化建设,使网络的运用与高校的正常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综合优势。
目前,共青团传统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青年发展的实际要求。如,团组织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者角色,与青年追求合理性平等的价值取向存在着矛盾;团组织活动方式的过于单一和活动信息量的匮乏,与青年认知客观世界的迫切需求以及对各种有效信息的重视程度存在着矛盾,与青年选择的多样性追求也存在着矛盾;团组织运作的工作状态与实施机制过于固化,与青年希望发挥能力优势得到社会认同并在组织内部获得价值的体现存在着矛盾。
开展“电子团务”,是我们迎接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共青团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绝不仅仅意味着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充分利用,不是简单地添置几台上网的电脑,不是做几个网站一挂了事,也绝非是仅仅构建几个青年网站供青年人浏览,而是应当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与共青团组织教育、引导和服务的功能以及共青团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有效地联系起来,提出适应时代、适应青年的共青团工作的新定位与新方法。
(二)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1、设计基本流程
2001年5月,信息学科团委率先提出“建设绿色信息化校园,让党团精神在网络中传播”系列活动的构想,并设计了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具体的系列活动流程图(图一)。同时,团委又提出了要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团的自身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团的组织建设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工作的有序性,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团的各项工作,实现工作的连续性、开放性;团的活动建设要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要把活动的重心放在寻求工作有效性上,要开展有丰富内涵、有时代特征、有同学需求的团活动,一厢情愿的活动不搞,场面上的文章不做。
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流程图(图一)
2、开展网上“双全会”
2001年6月,信息学科团委召集部分同学完成了学科团委主页及学生会主页,首次把团学工作和网络联系起来。网页内容涉及党团工作、教育、学习、生活、求职、娱乐等各方面信息,在丰富同学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对外宣传党团知识,占领网络思想阵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2001年7月,信息学科团委在学校校园网的网络平台上召开了全国高校系统中首次网上团、学大会——上海大学信息学科第一次(网上)团员大会和第一次(网上)学生大会。积极探索“以铸造网上学生的团、学生活空间为目标、让团学建设工作在网络中开花结果、让团学精神在网络上有效传播”。
3、试行网上团员注册
在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信息学科团委新一轮信息化团学活动建设和共青团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又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成功举行网上双全会后,2002年7月,信息学科团委正式推出了网上团员注册活动,在全国高校系统中首次把团员团籍注册工作放到网络平台上完成。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电子团务”的目标任重而道远,“网上团组织生活” 将是我们下一个建设目标。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体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网络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在网上选课、网上教育、网上查分等都显示出无穷的魅力。传统的共青团工作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迟迟与网络擦肩而过,仍旧延续传统的运作方式,而且有些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团员青年通过网络的途径开展共青团工作,轻松浏览团内学习资料,通过键盘发表感想,通过BBS观看留言,这比起千方百计将人员聚在一起,开会讨论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这种轻松、舒适、惬意、高效的网上方式决定了开展共青团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实现“电子团务”的群众基础。
网上双全会的组织形式突破了以往传统概念上的会议模式,尝试在网络平台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实现相应的功能,充分发挥出网络的便捷性与直观性,让广大的党员、团员、普通同学克服限制,跨时间、跨空间地行使他们的权利,履行他们的义务,通过网上身份验证,进行投票表决,议案讨论,浏览党团建设成果,参与社团活动,参加党团知识在线问答等,真正做到互动与全局参与性。
网上团员注册比之以往以手工完成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免去了烦琐的团员证收缴、审核、登记、盖章、校对等步骤,既缩短了工作周期又减少了人力消耗,大大加强了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性。其次,网上注册所留下的是电子数据,比起以往纸张的注册大表,在资料保管和资料再利用方面又方便了很多。再次,以往手工注册,仅仅是几个团干部的事情,现在网上团员注册把注册权交给每一个团员,他可以把自己一年来的功过都注册上来,把所谓的例行公事的团员团籍注册变成内容丰富的团组织活动!
“网上双全会”和“网上注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传统意义上的会场和工作场所搬上了INTERNET。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各类团、学活动并可发表意见、建议或言论,省却了烦琐的召集、联络、会务筹备等各项工作,减轻了场地、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等,提高了组织工作的时效性、学生工作的自主性,并且通过创建普通团员群众与学生干部和团委教师的bbs,让团的领导与团的基层群众真正互动起来,让上级领导更准地了解广大基层团员的需求。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高度重视“电子团务”建设
近两年来,“电子政务”随着“电子商务”的流行被政府部门摆到一个迫在眉睫的位置上,各行各界都对“电子政务”的实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相比之下,人们对于“电子团务”的关注就实在太少了。虽然,陆续有各级团委或团组织提出了“电子团务”的概念,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缺乏有力的指导,真正实施的更是凤毛麟角。
(二)加强“电子团务”理论研究
初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的建设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还需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尽管已经有关于“电子团务”等方面的理论出台,但这大多数是参照“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相关理论而产生的。其实,团务和商务之间、团务和政务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别,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适用。这就使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在操作和实施时,明显感觉缺乏理论的指引。
(三)完善技术维护和配套管理
由于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在保密性和安全性的环节上无须象“电子政务”那样高要求,因此以高校学生的专业实力,完成网络平台的构建之类软件问题是比较简单和迅捷的。但在相关硬件配套和维护配套等问题上,明显感觉到对共青团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团务”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基层。
第四篇:高校共青团服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机制研究
高校共青团服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机制研究
同济大学团委内容摘要建设节约型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于高校共青团自身所具有的组织优势和青年人才优势,通过调研及结构性访谈,在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节约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高校共青团组织“强化五环节”服务节约型校园建设机制,从而为当前高校共青团服务节约型校园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共青团 节约型校园 机制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推进高校管理实践创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指南。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型社会呼唤节约型校园,这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然而节约型校园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和问题。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现有的学生培养体系中发挥教育、引导、服务作用,带领全校学生搞好节约型校园建设,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方法调查选取同济大学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由访问员将调查表入户发放给学生填写后收回,共发放200份,回收191份,有效率95.5%。问卷内容包括:高校学生的节约意识;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高校学生对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作用的认识。访谈人数为50余人。调查时间为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高校学生的节约意识较高,但主体意识不够明显大学生作为一名社会人,应该是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体。该项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以及对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参与度。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有较强的节约意识,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有较高的认同,拥护国家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8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认为无所谓、没必要及反对的分别只占7%、5%和6%;对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立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73%的学生表示“了解一些”,7%表示非常了解;59%的学生不知道全国城市节水周的具体日期,仅有1%知道,其它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知道具体日期;大部份学生认为垃圾回收与环保、节能都有关系。由此可见,广大学生对于节约型校园建设都持支持态度,但对一些具体的细节如全国城市节水周等了解较少。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具有节约从自我做起的意识,并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基本符合勤俭节约的作风,但是对于具体节能措施了解较少,主动参与不多。71%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节能措施比较了解,19%表示基本不了解,10%表示了解得很多;对于“什么样的方式最能打动您,让您参与节约的行动”,59%的学生认为要切身体会资源的重要,28%的学生认为要通过图片资料宣传,其他学生则认为通过演讲或讲座等方式;55%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学校举行的环保及节能活动,而表示如果有一定参加和没想过及没有看到类似活动的各占15%。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应该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活动当中,但未能主动参与各项宣传、建设活动。
(二)高校学生的节约行为日渐养成,但部分环节有待提高
1、日常生活中节约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开始注意自我节约行为,节水、节电、节约用纸、节约粮食的意识已经被许多学生转化为行动。80%的学生都会选择“单面打印,用完后背面做草稿纸”或“双面打印”;76%的学生都表示会随手关灯;只有10%的学生每餐会剩下很多饭菜;大部分学生在学校用餐时会选择可循环使用的消毒餐具;对平时购物后留下的塑料袋,52%的学生会选择保存下来以备后用。
2、学习工作中节约行为习惯有待提高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使用电脑时浪费电的现象较为严重,50%的学生有过为下载资料或电影长时间让电脑处于工作状态的行为,还有许多学生在关电脑时经常忘记关显示器。调查还发现,80%的学生愿意使用循环教材,节约开支、减少资源浪费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有20%的学生由于担心与新教材内容不符等其他原因而放弃循环教材的使用。如何更好地将某些循环教材以恰当的方式使用,这也应该引起高校相关部门的注意。
3、校园文化活动中节约行为习惯值得关注现今校园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广,为了提高宣传影响,提升活动的影响力,组织者都会发放宣传单,53%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这种做法有点浪费,18%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只要张贴大海报即可,这也应该引发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与思考,能在活动与宣传之间寻找到最佳契合点。通过何种途径和手段在不影响活动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节约,应该是活动自身努力实现的目标。
(三)高校学生对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作用分析该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广大学生对于高校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作用的认识,以及高校共青团在其中的职能、对学生的号召力,以使共青团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显示,八成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有着较重要的地位,但对于共青团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作用,只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可,65%认为作用一般。同时,多数大学生关心节约型校园建设,会视情况选择性地参加共青团组织的相关活动。我们认为,共青团组织是高校的一个主要群众组织,在构建节约型校园中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节约型校园的知识。同时还应该以身作则,多举办构建节约型校园的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将学生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团体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创造的精神和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从“五个强化”入手,
构建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体系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努力,使校园内的各个主体达成共识,互相促进和监督,形成良性循环。共青团组织作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该系统中的粘合剂和润滑液,通过团的工作,可以加大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理念在学生日常行为中的贯彻,同时也可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组织活动、思想教育等形式,更好地加强学校能源中心、后勤集团等各职能部处与学生联系,形成一个和谐的系统环境。共青团组织要从制度建设、文化建设、长效管理、激励考核等多个方面入手,并引入学校相
(一)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夯实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人本基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才有健康的人”。系统生态观也告诉我们,“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所以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养成教育理想,就必须构建健康的养成教育环境。养成教育不仅具有个体特征,而且与群体特征、与周围环境文化特征是分不开的,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熏陶下所形成的习惯和理性。因此,高校团组织应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加强引导,把节约型消费观念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并作为校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与“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理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开展大学生“节约意识和行为的养成教育环境”,使广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适度消费观,养成节约习惯,形成节约风尚,从而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本基础。团组织要使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自觉地贯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等各种消费行为中去,使各种消费行为从不同方面为青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服务,形成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工作制度建设,完善节约型校园构建制度即规程,是指在相应的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果、组织和外部衔接的有效性。加强共青团自身的节约制度建设,以节约标准来审核与要求自己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是高校团组织提高协调和管理有效性、带领学生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保证。团组织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应当在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中走在前列。团组织应当建立、完善与推行一套节约量化考核体系,并细化到基层团组织一级,同时积极寻求工作抓手与载体来延伸团组织的工作手臂,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从自身工作着手厉行节约,采取一切措施,不断完善软件与硬件,为自身节约创造良好条件。团组织作为青年组织,更应该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实现无纸化的办公与活动方式,避免在公文、作业、论文打印与教学设施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做到既保证正常活动开展,又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做到科学、合理、节约使用资源,在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自身修养节约型校园建设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20%的贫困生,其中有5%的特困生,但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没有经过物质匮乏年代的磨练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熏陶,加上当前社会发展中奢侈浪费、挥霍抖富等不良现象的影响,高校校园中浪费现象严重,用水用电浪费、日常生活浪费、追求时尚造成的浪费等等十分严重。厉行节约必须从提升学生素质入手。要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处处讲节约、时时讲节约,使之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团组织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大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灌输忧患意识,号召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充分利用并节约每种资源,节约能源,拒绝浪费。要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如广播站、校园网,展板、报刊,讲座、演讲、辩论,开设有关课程,组织宣传与服务社团等等,营造浓厚的“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舆论,宣传基本国情,介绍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形势和政策,倡导消费节约的生活方式,抵制不文明消费现象,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自身修养。
(四)强化效益与管理,融入高校节约大格局节约型校园建设关键要出效益,要通过管理深化建设成果。学校资源配置的决策必须要建立在成本意识上,首先,要通过团组织带领广大学生理解学校的资源配置,并能积极配合学校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形成效益的长期化。其次,团组织必须积极参与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内资源配置系统,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为学校资源配置系统建设出谋划策,紧紧围绕机制与环境、投入与产出、资源共享三个重要环节,把青年学生消费与学校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力的系统工程。团组织应当围绕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既要发挥自身特长,又要与学校相关部门互通有无、相互借力,实现工作的协作与融合,特别是要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整体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使团组织成为学校内外单位、个人就建设节约型校园进行交流的重要枢纽,共享信息、组织等各类资源,分担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各项任务。(五)强化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建设,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团组织资源节约责任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资源节约的激励机制,加强检查与相互监督,自觉抵制各种奢侈浪费的不良行为,消灭浪费资源的漏洞和死角。在考评奖励中首先明确考评奖励原则:考评以“静态考评”与“动态考评”相结合,突出“动态考评”;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把荣誉同个人或集体在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中做出的贡献联系起来。团组织应发挥示范群体带头作用,培育一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还可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校园节约督查队,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参与到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节约校园建设,把创建节约型校园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为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考书健、刘润、朱云杰、沈嘉)
第五篇: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参考题目
附件1:
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参考题目
1、高校共青团工作形势、任务与创新路径研究;
2、高校共青团组织实现社会功能的路径和载体;
3、高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普遍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4、高校共青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发挥作用的路径研究;
5、高校与地方共青团合作机制的探索与体会;
6、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7、增强共青团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8、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9、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10、弘扬延安精神教育引导青年的思考;
11、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调查分析;
12、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差异性的调查研究;
13、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研究;
14、运用新媒体教育引导青年的实践与思考;
15、大学生骨干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6、深化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17、大学生骨干培养评价机制研究;
18、网络建团的经验探索;
19、大学生“网恋”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20、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与研究;
21、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22、高校团学组织运用微博的经验探索;
2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4、深化“挑战杯”竞赛的实践与思考;
25、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探索;
26、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7、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28、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9、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路径研究;
30、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1、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32、共青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研究;
33、高校贫困生问题探究;
34、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35、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36、开展“四进社区”活动的经验探索;
37、高校校园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8、大学生利益诉求分析与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研究;
39、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经验探索;
40、多校区办学格局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41、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42、发挥高校班级团支部职能的经验探索;
43、学生公寓建团或学生社团建团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研究;
44、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团员教育和管理的经验探索;
45、建立和完善高校共青团组织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46、共青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的模式设计和运行机制研究;
47、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8、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9、高校学生会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50、高校共青团指导学生会的工作模式设计和机制创新;
51、新时期加强团的专职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52、加强团学干部作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53、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经验探索。
(以上题目仅供参考,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