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式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09:4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式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式的研究》。

第一篇: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式的研究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式的研究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对共青团工作评价的研究逐渐成为各级团组织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研法对如何构建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和指标量化模式展开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14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模式,并依托层次分析法的理论研究了指标量化的模式。明确了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前应充分理解的评价内涵,提出了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并就单一指标的评价方法以及在指标体系量化中应充分考虑的事项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共青团工作 评价 指标体系 量化模式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工作评价研究成为团组织的重要研究命题。早在2001年12月12日,共青团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通过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团内有关评选表彰要鼓励创新,逐步建立起激励创新的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在2004年1月5日的团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陈靖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在自身建设的创新方面,要探索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要逐步建立科学、开放的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

建立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建立明确的工作评价体系,对一所高校、一个院系的共青团工作水平、工作成绩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只能得出总体的、大概的一般性结论,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摸清共青团工作的总体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提供基础和前提;共青团工作大多是“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搞得好与坏较难判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形成一种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有利于激发共青团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有利于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使团内生活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自评自检与互学互检,切实推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问卷调研法等研究分析方法。德尔菲法是一种以问卷的形式对专家进行意见征询,然后汇总专家意见,并以之作为问题解答的一种方法。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德尔菲法,利于征求不同专家的意见;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各因子评价中引入德尔菲法,是使工作评价由定性转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层次分析法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将定性问题量化的一种系统分析技术,它将问题的各个组成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对各个层次的组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数量标定,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对标定值进行处理,求取各因素重要程度的定量结果,即权重值,从而通过结果排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课题借鉴国外进行此类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分析方法,将系统、严谨的定量研究引入到工作评价中来,将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利用期刊数据库,以“共青团”为关键词,获取相应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统计分析,获取了关于高校共青团的诸多指标,将问题“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和可参考的指标编制成意见调查表和问卷调查分别向共青团工作者和广大团员青年进行调研,得出了14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

指标体系如表1,各个指标的含义分别为:

A组织建设

A1基层团组织发展:基层组织是团的一切工作的基础,要按照团章的要求做好基层团组织的发展,巩固和加强现有班级团组织建设。

A2团建创新:在学分制条件下,要探索生活园区建团、社团建团,探索注册团支部和活动团支部的有机结合,实现有效覆盖,由过去的班级单一覆盖向多层面的多量覆盖转变。

A3团员团籍管理:团员的发展与退出、组织关系的转接、团员的奖励与纪律处分。

A4团的代表大会:团的代表大会应当依照团章的要求定期按规定召开。

A5团的经费管理:团的经费包括团员交纳的团费、学校党政以及其它单位关于青少年事业的专项经费、团办经济实体创收、正当的社会资助和团组织的其它合理收入。

A6推优工作: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推优”)是创建浓厚的校园政治气氛和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主要内容,是共青团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A7团校与学生干部培养:对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学生骨干的培养教育。

B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

B1理论学习:主要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表1: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组织建设A基层团组织发展A

1团建创新A

2团员团籍管理A

3团的代表大会A

4团的经费管理A

5推优工作A6

学生干部培养A7

思想政治宣传教育B理论学习B1

思想道德教育B2

阵地建设B3

志愿服务C青年志愿者行动C1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C2

社会实践D校内实践D1

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D2

专业实践D3

调研统计E信息统计E1

专题调研E2

信息报送E3

素质拓展认证F

就业创业G就业促进G1

创业促进G2

校园文化建设H学术科技活动H1

课堂学习促进H2

学生文艺H3

健康校园建设H4

权益维护I

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J

学生社团建设K

信息化建设L网站建设L1

其他信息化应用L2

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M

整体建设N工作理念N1

工作环境建设N2

B2思想道德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即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中共党史教育、基本国情和校情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爱校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维护祖国统一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即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教育、纪律教育;人生观教育即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人生态度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即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风教育即学习目的教育、治学态度教育;劳动教育即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态度教育、艰苦创业教育、热爱劳动人民教育;审美教育即审美观念教育、审美情趣教育、审美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即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B3阵地建设:即宣传的主要载体建设,如宣传理论刊物、校园广播、有线电视网络、宣传栏等的建设工作。

C志愿服务

C1青年志愿者行动:即志愿者协会、服务站、服务队为等组织网络的建立、以及志愿者的招聘、服务等活动的实施情况。

C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即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宣传、选拔、报送、支持、联络情况。

D社会实践

D1校内实践:主要是依托校园内资源开展的包括各类勤工助学岗位的社会实践活动。

D2 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按照上级团组织布置,开展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D3专业实践:基于专业的各类实习、实训、培训活动。

E调研统计

E1信息统计:各类基础数据的统计情况。

E2专题调研:针对突出事项开展的专题研究活动情况。

E3信息报送:向同级党组织或上一级团组织报送统计数据、调研报告的情况。

F素质拓展认证

即为贯彻落实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为拓展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开展的素质拓展工作的管理、认证工作情况。

G就业创业

G1就业促进:为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增强职场竞争力而开展的各类活动。

G2创业促进:为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意思维、提高创造能力、鼓励创业精神而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创业计划大赛情况。

H校园文化建设

H1学术科技活动: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为主题,开展的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H2课堂学习促进:为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搞好学风建设而开展的工作情况。

H3学生文艺: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而开展的各类校园文艺活动。

H4健康校园建设:为增强大学生体质,建设健康校园而开展的各类活动。

I 权益维护

即为维护青年、大学生、团员相关权益而开展的各类活动。

J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

即为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自身职能而开展的各类工作。

K学生社团建设

即为更好地引导、管理、监督学生社团,推进明星社团建设而开展的系列工作。

L信息化建设

L1网站建设:共青团门户网站、红色网站的建设情况。

L2其他信息化应用:在开展共青团工作中,其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

M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

校园内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管理、使用情况。

N整体建设

N1工作理念:科学工作理念的形成、实施情况。

N2工作环境建设:办公场所的建设情况。

(二)指标体系的量化模式

对于有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指标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量化方法,在完成具有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的构建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大体上可分两步予以量化。

1、对同一层次的各指标关于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在本指标体系中共有一级指标14个(A-N),需要构建14*14的矩阵(构建方式参见表3),作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以判断14个指标的权重。指标A的下层指标需要构建7*7的判断矩阵(A1-A7),B指标需要构建3*3的判断矩阵(B1-B3),以此类推。为了便于两两比较的量化,层次分析法的提出者萨蒂建议运用1-9标度方法(见表2)完成思维判断定量化。

表2:1-9标度方法

标度含义

1两个指标相比,具有相同的重要性

3两个指标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5两个指标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两个指标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两个指标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表3:E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EE1E2E3权重(特征向量)

E11(E1/ E1)1/4(E1/ E2)1/3(E1/ E3)0.46

1E24(E2/ E1)1(E2/ E2)3/4(E2/ E3)0.270

E33(E3/ E1)4/3(E3/ E2)1(E3/ E3)0.2652、用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指标对于其上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对于判断矩阵可以利用矩阵的计算方法,求取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作为对应指标的权重(如表3)。但由于评价客体的复杂性和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做出的每个判断难于达到完全的一致性,所以还必须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根据矩阵原理,采用矩阵最大特征根值以外的其余特征根的负平均值CI与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RI值的比值是否小于0.1进行判断,如果小于0.1则表示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德尔斐调查。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前应充分理解评价本身的内涵,区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价值客体与评价客体

所谓评价,是判断某一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是一种主体活动,是做价值判断的活动,它包含描述、提供客观信息和进行价值判断两部分,其最终目的是决策和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任何一种评价中,都必然涉及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也不例外。某一事物和人构成了价值关系,人是这个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是价值客体。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是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能否满足大学生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高校共青团工作是用来满足大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是价值客体;价值主体则是大学生和社会。

评价行为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过程。在评价活动中,进行评价的个人或组织称为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大学生、共青团干部也可能是青年工作专家等人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并不总是一致的。对于需要评价的某个特定的价值关系而言,价值主体是既定的、不变的,但评价主体却是可以变化的,这个评价者可以是价值主体自己,也可以是其他个人或团体。进行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的评价主体是大学生,这时评价主体就是价值主体;但更多情况下,评价者是共青团干部或相关专家,这时的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就是不一致的。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也就是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形成的价值关系,它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而非某个具体事物。评价过程包括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其中评价的内容也就是评价的指标、标准,评价方式是指整个评价活动以及对每一指标进行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手段。

(二)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系统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要力求简洁明了,相关因素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各级指标尽可能要有主次之分,通过权重系数的权衡进行量化,使之易于操作,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2、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切评价体系都必须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不从具体问题出发,不切合实际都是不可行的,是违背科学原则的,但这并不表明评价不需要前瞻性。相反,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力求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3、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能获取更详实、丰富的信息,如能及时地向评价客体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则有利于实施过程控制。终结性评价能对评价客体作出全面的总结性评价,判断达到目标的程度。

(三)单独一个指标的评价可以从活动内容、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工作创新和工作成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内容主要指围绕本指标的内容分别开展了哪些活动,其具体体现内容如何;工作机制主要指围绕这一指标的内容有怎样的机制做运作保障;队伍建设主要指有怎样的、通过哪些训练、培训的队伍按照工作机制开展本指标的相关活动内容;工作创新是指围绕指标的各项工作有哪些突出的创新点;工作成果即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成果如何。这五个指标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具可操作性,并很好地把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在指标体系的量化中,应充分考虑到本校、本区域共青团工作的特点,不必过分寻求统一的标准,其具体的指标也可以随着共青团工作的发展而不断修正

在指标的体系的量化中,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量化模式的研究,而不是对每一指标进行具体的量化,这主要是考虑到共青团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研究成果需要具有一定的推广借鉴意义。指标体系是开放的,其具体的指标可以根据共青团工作层次的不同,工作阶段的不同,工作重点的转变而不断的调整,在借鉴指标时应当充分考虑指标的适用性,以保证评价体系的价值,保证对共青团工作做出合适的评价。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内容摘要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高校育人职能的重要载体。不断满足青年需求,提高共青团活动质量,有效引导青年成长,是高校共青团的现实命题。本课题通过调研,把高校共青团活动合理分类: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效果评估要素指标咨询,建立多维“活动效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希望在共青团活动质量提高上作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

共青团 活动效果 评价 指标体系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团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共青团发挥组织优势,创建品牌活动,注重活动与教育相结合,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不断探索及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高校共青团组织内部制度的逐渐完善及广大学生对校园活动所提出的更高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应时所需,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注重共青团活动机制研究,提高活动的引导性和教育性,使活动更加满足青年需求,有效引导青年成长。这就对我们如何搭建活动平台,如何设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何组织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活动内容重复,主题不够明确,甚至在活动后期缺乏必要反馈及活动评审等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发挥团组织导向作用,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从组织的内部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可以从参与团员青年当中获取有效信息,帮助制定更加科学的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进而有效组织活动的开展。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为上海东北区的各大学(同济、复旦、财大等)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我们力求深刻反映现实状况,并深入了解在校学生对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的建议,在数据收集完成的基础上,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制定分类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对本科生发放问卷为200份,对研究生发放问卷为1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0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高校共青团活动在育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目前,共青团活动在高校中的普及程度是较高的。对于身边的共青团活动,大家颇为知晓。调查表明,86.1%的本科生(其中53%的本科生比较了解;33.1%听说过)、78.8%的研究生(其中25.2%的研究生比较了解;53.6%听说过)都表示,他们知道诸如“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挂职锻炼”“暑期社会实践”等各类共青团活动。不仅如此,大家还积极参与各类共青团活动。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参与共青团活动的次数是较多的。

表1:高校学生一学期中参与共青团活动的次数(%)

次数

对象0次1-2次3-5次5次以上

本科生4.04.449.542.1研究生7.330.351.710.71、共青团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信仰危机、犯罪低龄化趋势等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使团组织肩负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6号文件指出:“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共青团活动在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之外,还能进一步规范学生思想,给予正确引导,通过组织具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和引导性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获得许多有形、无形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成长。长此下去,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一方面还能使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价值认可,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共青团活动为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课余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开展如火如荼,通过团员青年的广泛参与,共青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创造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为促进广大学生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培育健全的人格及提高综合素质搭建了多种平台。

调查表明,通过参与共青团活动,团员青年收获匪浅。例如:在思想道德活动中,同学们可以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做到与时俱进;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同学们团队协作、勤于思索、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中,同学们受教育、长才干、作奉献,培育健全人格;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同学们受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领略到艺术魅力,体验心灵的净化和文化韵味。

(二)建立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与改革开放同行、伴中华腾飞成长的一代新人,他们期待挑战、渴望成才。高校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课堂,共青团活动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的特别导师,将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大学生在共青团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磨砺意志品质、增长阅历、锻炼才干,因此,广大大学生期待高质量的共青团活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5.5%的同学认为共青团活动是大学生成才的良师益友;75.5%的同学热切地关注和期待着高质量的共青团活动来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32.2%的同学认为当前的共青团活动质量还有待提高。

大学生期待高质量的共青团活动,这不仅是对共青团活动的肯定,更是对共青团组织的鞭策与要求,活动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共青团活动的参与热情与信心以及对活动主题的贯彻与传播。根据目前高校现状,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创业、校园文化艺术、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等各个方面着手,全面开展各项活动。一方面,从各个角度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随着共青团活动的不断拓展与深入,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对共青团活动“质”与“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一个针对高校共青团活动标准、全面及科学的活动效果评估体系的建立,对于共青团活动的组织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多数团员青年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共青团以学生为本,面向广大学生开展活动。因此,共青团活动的开展也必须以学生的要求为出发点。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从整体上来讲,目前共青团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质量一般的活动。调查显示,74%的本科生、75.7%的研究生都希望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家认为,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加科学地跟踪评估每一次共青团活动,在现有的基础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团员青年获得更多的收益。同学们的迫切愿望是我们建立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2、建立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共青团活动质量的科学方法

任何高校共青团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追求“质”和“量”的统一,这是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时期,随着共青团活动不断深入,活动内容越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拟对每一项活动作出客观、全面、标准化的评价并不是十分容易的,往往易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鉴于这一原因,惟有建立科学、系统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共青团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评估,才能将各类共青团活动相对集中并且进行统一标准的评估界定,排除“评”出多门的可能。

3、建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提高共青团活动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带给我们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对共青团活动开展带来了更多新的要求。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要求主题鲜明,具有时代性;要求意义深远,具有引导性;要求形式多样,具有创新性。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规范共青团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影响活动质量的各类决定性因素有所参照、有章可循;使共青团活动的全过程在既定的要求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必将能全面提高高校共青团活动的综合水平。

(三)建立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1、高素质、高知识层次的人才群体为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提供了强大资源

高校共青团活动服务学生、培养学生。高校学生的要求成为我们建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源泉。广大高校学子的切身体会和现实需求,使我们有可能建立符合团员青年成长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共青团活动的共性为建立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可能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各异,拟针对纷繁的共青团活动建立一套标准的效果评价体系并不容易,也不现实。但是,建立一套“准”标准化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全可行的。在共青团旗帜下的各类活动,都是以共青团为核心,以共青团员为导向。所以,共青团活动在形式迥异的背后存在着许多的共性。调查表明,66.7%的同学普遍表示:主题鲜明、参与程度、形式多样都是一次共青团活动必备的成功要素。显然,这些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要素都将可以成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常项指标。这些常项指标为整个体系的建立打下了结实的地基。同时,对当前共青团活动的合理分类,为分类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建立有效的“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体系”,科学界定共青团活动效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策划和开展共青团活动。于是,我们提出设想——建立一个多维的活动效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在搜集和分析大量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将高校的共青团活动大致划分为四大类: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这四类活动全方位地丰富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催化剂。为了更加科学、合理而有效地对共青团活动的效果做出评价,我们根据各类活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活动效果的分类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分类评估侧重微观,强调突出个性,易重复或者忽视共性。通过调研,41.5%的同学认为共青团活动在活动主题及活动策划等方面具有共性。于是,我们引入了“多维”的评估理念,每一次共青团活动实际上都是一个非常系统而复杂的项目过程,我们对它的分类仅仅是对其活动性质与活动效果的一种常识性认定,那么对它的评估就往往会流于片面而忽视对其前期策划、宣传计划、准备实施、安全保障等阶段性工作质量的审定。不难发现,这些工作正是各类活动必备的共性要素,也就是我们对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估的基础性评估指标。除了基础性的评估指标之外,各类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各种特性指标对不同活动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权数,因此我们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这四种类型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指标体系。

由于活动的各属性都不是量化因素,并且没有针对此类活动的评估体系得以借鉴,我们选择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咨询对象是对共青团工作十分熟悉的老师、学生干部及同学,此次咨询共发放咨询书300份,回收有效咨询书259份,在数量上达到了咨询法的要求。我们用属性的规范化公式对所有的结果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相对科学、客观、准确的各指标权数。根据活动的情况,在评估表的各个属性指标后打出相应的分数,打分范围为1——5,完成情况越好分数越高。最后分数由各属性所得分数乘以权数最后求和得到。即:

i=1,2,…,n

其中,S为最后的分数,pi为第i个属性的权数,Xi为对第I个属性的评分,n为此类活动所有的属性数。评估满分为50分,分数越高则这项活动的效果越好。

(一)活动项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团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价体系表(见表2)。

表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估表

基础性指标特性指标

指标权数分数指标权数分数

计划书完成0.33活动主题鲜明性0.69

提交0.23时代性0.2

3合理性0.37参与程度覆盖面0.2

2宣 传形式0.26参与人数比例0.66

力度0.27活动形式多样性0.22

效果0.42新颖性0.2

4准备工作人员0.19契合度0.37

场地0.32活动现场

影响受众关注程度0.27

后勤保障0.58现场气氛0.27

活动完成完成顺利程度0.51领导老师评价0.19

活动秩序0.28媒体关注程度0.20

应急措施0.17后期反馈

效果目的完成程度0.2

5活动总结活动情况总结0.75参与者反馈0.74

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量0.792、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效果评估体系

在如今科技为先的时代里,高校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创建较为科学的科技创新活动评价体系,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活动,使其围绕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的宗旨,不断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创新创业活动评价体系表(见表3)。

3、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就能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最具吸引力、大学生最乐于参与和接受的教育形式。建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找准同学需求,就能营造更好的校园“自然”

表3: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评估表

基础性指标特性指标

指标权数分数指标权数分数

计划书完成0.33 活动主题鲜明性0.21

提交0.23 时代性0.23

合理性0.37 创新性0.21

合作性0.27

宣 传形式0.26 参与程度覆盖面0.30

力度0.27 参与人数比例0.26

效果0.42指导老师参与情况0.3

3准备工作人员0.19活动形式多样性0.20

场地0.32新颖性0.60

后勤保障0.58活动现场

影响受众关注程度0.3

4领导老师评价0.24

媒体关注程度0.3

5活动完成完成顺利程度0.51后期反馈

效果活动目的完成程度0.21活动秩序0.28社会效应0.23

应急措施0.17成果作品数量0.18

成果获奖数量0.16

科技成果转化度0.21

活动总结活动情况总结0.75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量0.59

经费使用构成0.20

表4: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评估表

基础性指标特性指标

指标权数分数指标权数分数

计划书完成0.33 活动主题鲜明性0.23

提交0.23 创新性0.26

合理性0.37 娱乐性0.23

教育性0.20

宣 传形式0.26 参与程度覆盖面0.18

力度0.27 参与人数比例0.18

效果0.42 活动受欢迎程度0.53

准备工作人员0.19 活动形式多样性0.20

场地0.32 新颖性0.60

后勤保障0.58 活动现场

影响受众关注程度0.27

现场气氛0.28

活动完成完成顺利程度0.51 领导、老师评价0.17

活动秩序0.28 媒体关注程度0.21

应急措施0.17 后期反馈

效果目的完成程度0.25

反馈情况0.74

活动总结活动情况总结0.75

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量0.20

经费使用构成0.59

环境和人文环境。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得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表(见表4)。

4、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大学生意义深远,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规模大,活动周期短,影响面广等特点,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效载体,同学参与性很强。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评估表(见表5)。

表5: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活动评估表

基础性指标特性指标

指标权数分数指标权数分数

计划书完成0.33 活动主题鲜明性0.39

提交0.23 时代性0.14

合理性0.37 创新性0.39

宣传形式0.26参与程度覆盖面0.22

力度0.27 参与人数比例0.67

效果0.42 活动形式多样性0.29

新颖性0.38

准备工作人员0.19契合度0.13

场地0.32 活动现场

影响受众关注程度0.25

后勤保障0.58 现场气氛0.23

领导、老师评价0.21

活动完成完成顺利程度0.51媒体关注程度0.24

活动秩序0.28 后期反馈

效果活动目的完成程度0.33

应急措施0.17 参与者反馈情况0.16

实践或服务对象反馈0.50

活动总结活动情况总结0.75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量0.59

经费使用构成0.20

(二)活动效果评价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共青团活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创立,在于把活动前期组织和后期量化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指标要素的量化分析,增强对共青团活动的过程控制,达到提升活动水平的目的。

由于这套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没有相同内容的数值参考,因此该体系的指标设定和权数确定必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完善、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通过数据积累及对这套体系的信息反馈,不断对指标进行调整及优化,该体系方能达到更加科学、完善的程度。

第三篇: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建设模式研究

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与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在调研国内外知名港口绿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构建其指标体系,进而给出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模式。以期为进一步探求我国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与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绿色生态型港口;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建设模式

引言: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的研究报告中,按照功能的演变把港口划分为三代,依次为:“运输中心”、“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199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又提出了第四代港口的概念。第四代港口不仅包括码头,物流运输仓储基地,还包括临港服务区与工业园区,呈现出港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港口己由最初的交通运输中心发展成为水陆物流枢纽基地和新型临港产业园区,其功能与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特殊经济区域。港口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剧了港口的生境破坏与环境污染。因此,为实现港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绿色环保理念贯彻港口建设发展全过程的绿色生态型港口(也称绿色港口或生态港口)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关于绿色生态型港口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一些学者对其概念与内涵、指标体系及评价做出了一些研究,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实践的具体模式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港口绿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建立了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模式。

1.绿色生态型港口的起源与特征

1.1国内外港口绿色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末,港口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开展,学者建议加强港口环境管理体系的制定以及加强港口生态工程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一些大型港口己逐步开展了港口生态建设方面的工作。在美国的港口建设中,休斯顿港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绿色理念注入到港口开发和建设中,计划在50年内利用疏浚海湾取得的淤泥,开发4250英亩的湿地栖息地。2002年,休斯顿港率先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世界首批获得“绿色”称号的港口之一;2005年1月,长滩港首次提出了“绿色港口政策”,制订了包括维护水质、清洁空气、保护土壤海洋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减轻交通压力、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7方面近40个项目的环保方案;纽约新泽西港从港口运营、船舶监控、环境监测等方面着手建设绿色生态型港口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美国码头工会组织,即国际码头仓库工人联合会提出的“让我们的港口空气更加清

晰”,更是加速了美国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的进程。英国最大的港口集团公司ABP公司旗下的21个港口均制订了港口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政策和目标,并向社会公布了《持续发展责任声明》、《持续发展政策》和《环境管理责任》。日本横滨港在港口规划布局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环境规划,将海上公园、沿岸景观、野鸟栖息地、公众通道、绿地等亲水空间纳入港口发展规划,如今横滨港已被誉为“东京后花园”。澳大利亚正在努力把墨尔本港建设成世界上最优秀的滨水港口,全港口绿化覆盖率高达40%。(本港口政府和城市地区土地公司合作组成的组织机构)与开发者合作把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于开发项目中,并建立了一个关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最低的标准。

国内港口绿色化建设进程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较为滞后,但是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上海港、天津港、深圳港、秦皇岛港等相继提出了建设绿色港口、生态港口的设想。上海港于2005率先开展生态港口建设规划方面的研究,并积极探索“上海港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同时在港口规划,码头设计和运营操作等各个环节都加强港口环境保护措施,上海港还与洛杉矶港携手共建生态型港口,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的降低能耗,控制污染;天津港为了彻底解决煤尘污染问题,大力推进货场喷淋设施建设,目前己有100万扩的堆场实施固定喷淋或人工造雪抑尘,通过治理基本实现了无扬尘作业。2009年6月,天津港制定并出台了《生态港口建设实施方案》,并于同年通过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还深圳港在老码头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新码头高起点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与国际先进港口开展环保合作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与美国加州长滩港签订《关于环境保护倡议协议的备忘录》,争创“环境友好型生态港,秦皇岛港通过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扶持环保科技型优势产业,使得港口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的好转,港口吞吐量不断增长,港口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1.2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

绿色生态型港口就是既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型港口,其关键是在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港口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将“港口一人一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渗透到港口建设发展和作业相关的各项行为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港口经济活动的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港口对所处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港口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港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

2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指标体系

在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以评价绿色生态型港口,是绿色生态型港口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建设的关键技术,可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并评价检验其建设成效。

葛振鸣已针对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作了探讨,但笔者认为指标体系中未能将港口码头与港后工业园区区别对待,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困难。本文参照我国已发布的生态省(市)、生态工业园区等标准,结合港口发展特点、国内外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经验,具体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生产效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社会评价等方面构建了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详见下表1:

表l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具体指标

生态环境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达标率、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边界噪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生态与景观绿化覆盖率(港口码头、港后园区)、生态修复措施、港区景观指数

经济效率经济发展GDP增长率、吞吐量增长率(港口码头)

生产效率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港口码头)、单位GDP综合能耗、清洁能源使用

企业工艺与装备先进性、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比

例、原材料利用率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所需新水量、污染物产生量(以上指标针

对港后园区企业)

园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园区产业关联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能多级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以上指标针对港后园区企业)

污染控制污染物产生量单位GDP产生量(港后园区企业)、单位GDP产生量(港后园区

企业)、单位吞吐量COD产生量(港口码头)

污染物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污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

达标率综合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中心、船舶废弃物收集系统

基础设施投入道路交通合理高效性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系统港口通过15014001认证、港区15014001认证企业比例、环境管理平

台信息智能化、环境管理机构专业人员比例、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保

护制度执行率

社会评价公众评价公众满意度与美誉度

区域发展港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程度

3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模式

为了建成绿色生态型港口,一系列科学具体的建设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是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实践中的关键策略。作者结合江苏苏州港环境规划、东莞虎门港生态发展策略等项目经验,以及上海港、天津港等实地调研,提出环保准入、一体经营、清洁生产、绿色物流、环境管理、生态旅游等具体建设模式。

3.1环保准入

实行环保准入制度,建立企业入园环保标准,并开展招商项目绿色度评价工作,重点引进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型企业。并积极引导现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环保防治设施优化升级。

3.2一体经营

在港口规划中重视循环经济,注重依托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体现一体化开发理念。并组建港口开发公司,投资建设公共市政管网与廊道、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垃圾收集系统与船舶废油收集处理系统、水上应急处理中心等公共配套与环保基础设施,并实行统一管理与一体经营。

3.3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尽可能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煤,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尽可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对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回收与综合利用,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并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企业形象。

3.4绿色物流

建成贯通港口各作业区与企业的畅通公路,并利用传统信息化、3S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并加强调度与管理,缩短货物进出港运转时间,形成高效率的绿色物流通道,避免货物积压与车辆滞留。

3.5环境管理

建设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现环境管理信息化,并严格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开展港口工5014001认证,全面提高港口环境管理综合水平。考虑到港口近水性、河口生态脆弱性,还应保障环境应急物资设备(如吸油毡、围油栏、快速检测仪等)储备,提高环境应急能力。

3.6生态旅游

整体开发,优化布局,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海滨、河滨带生态景观与湿地建设,组建港口旅游公司,开展港口生态旅游与海滨度假业务,借此提高港口美誉度,营造“港口—人—自然”和谐的氛围。在生态型港口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的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以及进一步提出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地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亦可客观地评价其建设成效。

4结语

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文明”的绿色生态型港口是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经验、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的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以及进一步提出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地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亦可客观地评价其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苏德勒.现代港口功能发展及其代别划分[J]中国港口,1999,(l):34-36.[2]孙光析,刘洋.现代港口发展趋势与“第四代港口”新概念[J].中国港口,2005,(6):16一17.[3]康斯坦丁·拉格纳里斯(希腊),王水田译.港口工程对沿海环境的影响[J].1987,(21):7一13.[4]吕航.美国的绿色港口之路〔J〕.中国船检,2005,(8):42一44.[5]张荣忠.美国港口的绿色环境保护[J].中国港口.2008.(2):56一65

[6]丁军海.英国的港口环境保护[J].交通环保.1998,(5):36一39.[7]和彦武本.日本港口和港口的环境管理[J].交通环保.1992,(4):48一53.[8]王江萍.走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墨尔本港口生态可持续发展(ESD)指南简介[J].国际城市规划2007,(4):116一118.[9]邵超峰,鞠美庭,楚春礼等.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J].生态学报.2008,(11):5601一5609.

第四篇: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 作者:刘双丽 石勇 陶荣兄 卞晓晓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07期

摘 要:在辅导员职业专业化趋势下总结前人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岗位职位分析和工作标准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和指标权重的设定等核心问题,综合运用360度绩效反馈法和目标管理法(MBO)等方法,通过记录日志法和观察法进行职位分析后建立绩效衡量标准,运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和AHP层次分析法设计和计算出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指标和相应的权重,并对量化指标采用折线型方法分段处理,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从而完成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通过构建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和实践。

关键词:辅导员 专业化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a)-0222-02建立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必要性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阶段。2006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随着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立适应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辅导员绩效考核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点课题。从实际效果看,现有的辅导员评价机制尽管有评价效率高的优点,但总体上看,它是一种行政管理下的主观性评价[1]。很难全面科学认定辅导员工作业绩,必然导致辅导员对这一职业缺乏认同感,把它看成是一个“过渡性职业”,把该岗位作为留守高校或再谋职业的跳板。其实,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样,他们大都具有高学历的知识背景,渴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感和较大的发展空间,有研究表明“知识员工的流动率远远高于一般员工,而业绩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是造成离职的重要原因。[2]因此,为保证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高校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内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做到考评的公正和公平。专业化背景下的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1 依据辅导员工作特点,建立符合辅导员工作特性的绩效考核原则

从实践过程来看,辅导员工作存在着工作价值的无限性、工作时间的无界性、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四个特点。因此,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要着眼于辅导员

工作内容、工作效果特点进行构建。同时,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滞后性、模糊性和广泛性决定了辅导员绩效考核要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并侧重定量分析,真正体现辅导员工作绩效。因此,科学有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真实性原则。在建立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之前,要针对辅导员工作特性进行考核,明确考核细则,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与考核,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要让被考核者与现实标准作比较,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做比较。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最大限度的减少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双方对考核工作的神秘感,要促进考核结果的公开化。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辅导员的工作是纷繁复杂,很难用一系列的数据全面衡量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但如果仅凭客观印象、辅导员自评等定性方法,会削弱考核结果的公正性。为此必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能用数据显示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坚持采用定量的考核方式,如学生成绩、个人发表的论文数量等。对一些模糊性的评价,如与学生谈话效果、学生思想教育成效等采用定性方式,做到定性和定量考核的有机结合,使考核内容符合客观实际,考核指标设计更加合理。

(3)立体考核原则:从不同层次的人员中收集考评信息从多个视角对员工进行综合考评,从而保证考评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40]。根据辅导员工作特性,需要采用了360度的绩效评估方法,从不同侧面反映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建立了领导、同事、学生等多维度的评价主体,并针对不同考核主体进行不同考核内容的设计,做到了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积极反馈原则。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缺少反馈的考核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不能发挥绩效考核应有的作用。在辅导员绩效考核中,要坚持把考核后的结果及时地反馈给辅导员,肯定其在工作中的创新,把好的东西坚持下来,发扬光大,不足的地方加以纠正和弥补,便于辅导员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2.2 科学建立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1)采用实证分析法,科学构建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内容

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日常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因此,专业化背景下的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厘定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内容,以体现考核结果与考核内容相符性。笔者在总结前人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岗位职位分析和工作标准研究的基础上,以A大学的41名辅导员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 360度绩效反馈法和目标管理法(MBO)等方法,通过记录日志法和观察法进行辅导员工作职位分析后建立绩效衡量标准。具体的指标内容见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构图,如图(一)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将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个人职业素养四个部分作为绩效考核的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下设立许多二级指标,如在学生日常管理一级指标下,设立深入宿舍情况、与家长联系情况等二级指标,又如在辅导员一级指标的职业素养里面,设立

了辅导员工作态度、论文发表情况等二级指标,不仅考察辅导员发表论文的数量,还考察辅导员参与教学、工作态度及工作效果等方面,做到了绩效考核的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加强了辅导员专业化进程。

(2)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科学做好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权重计算

在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过程中,主要运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和AHP层次分析法设计和计算出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指标和相应的权重,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并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涉及到不易量化的考核指标主要进行定性评分,如辅导员深入宿舍情况,主要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并对这些定性评价设置相关的量化考核标准和依据。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我们使用折线型法对可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赋值,并依据辅导员工作标准,设定量化指标考核的最低额定值及最高额定值。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确定各指标项的基础权重值,并通过计算机完成复杂的矩阵计算,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完成情况与工作标准中的工作任务情况进行对比,并通过无量纲化得出量化指标的考核分数,完成了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的科学性。

(3)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建立多维度的考核主体

为增强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减少考核中出现的晕轮效应、感情因素,考核结果模糊性等因素,我们建立了以学生评议、自我评议、同事评议、领导评议的多维度、全方位的考核主体,并采用折线法和层次分析法(AHP)设计各考核主体相应的权重,从各个角度反映辅导员的工作成效。

(4)建立评价模型,使考核结果更加直观

在完成考核指标内容设计、指标权重、考核主体的确定,接下来就是建立评价模型的过程。首先确定了考核主体集及主体权重集,同时,确定考核的评价集与量化集,并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考核综合得分,最后得到辅导员绩效考核结果为百分制的分数,使考核结果更为直观。在构建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原理和计算公式,对该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采用JSP语言编程后,实现了数据收集的规范录入、数据的网络传输、信息的查询与反馈、数据的查询与统计等功能,促进了辅导员绩效评价的效率和科学性。加强绩效考核反馈的及时和有效沟通

当前,许多高校在辅导员绩效考核中存在考评结果不公开,反馈不及时,缺乏合理的绩效改善建议等现象。[5]其实,辅导员绩效考核是为了不断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促进辅导员朝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它只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通过考核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一系列沟通指导,使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行为在保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在效率上不断改善[6]。因此,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非常注重考核结果的反

馈,并建立考核结果面谈反馈表。在每次考核结束后,及时与辅导员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帮助辅导员梳理工作中的创新和不足,鼓励辅导员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开拓视野,增强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辅导员绩效考核是一项复杂工程,它不仅要体现辅导员工作内容,同时,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特点科学构建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并采用有效的考核方法和公正的考核程序确保考核有条不紊进行。基于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及指标权重,并通过360度综合评价及可量化指标赋值的方式,将定性、定量考核指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整个考核结果能以分数的形式进行表示,考核结果更加直观,不仅方便管理者对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全体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利于辅导员个人在考核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扬长避短,找到今后专业技能提升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凌峰,张红君.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实施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6(12):116~118.

[2] Lee T W,Steven D M.The retention of knowledge worker with the unfolding model of vulnerary turnover[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1997(3):247~275.

[3] 李永山.美国高校专家型辅导员的特征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76~77.

[4] 孙健.360度绩效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7~28

[5] 沈维凤.观念创新是提高管理绩效的不竭之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6~87.

[6] 陈瑞三,胡立男.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创新[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2~115.①该项目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青年科技创新基金资助。作者简介:刘双丽,女,1980年8月出生,助理研究员,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副秘书长,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党委委员、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

第五篇: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参考题目

附件1:

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参考题目

1、高校共青团工作形势、任务与创新路径研究;

2、高校共青团组织实现社会功能的路径和载体;

3、高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普遍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4、高校共青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发挥作用的路径研究;

5、高校与地方共青团合作机制的探索与体会;

6、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7、增强共青团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8、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9、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10、弘扬延安精神教育引导青年的思考;

11、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调查分析;

12、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差异性的调查研究;

13、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研究;

14、运用新媒体教育引导青年的实践与思考;

15、大学生骨干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6、深化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17、大学生骨干培养评价机制研究;

18、网络建团的经验探索;

19、大学生“网恋”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20、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与研究;

21、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22、高校团学组织运用微博的经验探索;

2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4、深化“挑战杯”竞赛的实践与思考;

25、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探索;

26、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7、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28、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9、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路径研究;

30、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1、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32、共青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研究;

33、高校贫困生问题探究;

34、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35、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36、开展“四进社区”活动的经验探索;

37、高校校园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8、大学生利益诉求分析与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研究;

39、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经验探索;

40、多校区办学格局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41、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42、发挥高校班级团支部职能的经验探索;

43、学生公寓建团或学生社团建团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研究;

44、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团员教育和管理的经验探索;

45、建立和完善高校共青团组织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46、共青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的模式设计和运行机制研究;

47、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8、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9、高校学生会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50、高校共青团指导学生会的工作模式设计和机制创新;

51、新时期加强团的专职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52、加强团学干部作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53、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经验探索。

(以上题目仅供参考,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题目)

下载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式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式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大全

    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内容摘要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当......

    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华理)

    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团委 内容摘要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一年来......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研究内容摘要当代社会的分工细化对人才的要求呈现全维化、复合型的特点,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共青团育人工作由“有限维”向“多元维”......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模块化教育,但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推进高校调整人才......

    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研究

    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研究 徐轶群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厦门,361021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机制的加剧,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在高校积极探究适应时代需求的系统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是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新的生机和活......

    高校创业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创业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摆在政府和各高校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然而当前高校创业类课程在授课上还存在诸多不足。本文意在通过探讨高校创......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出发,剖析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融入“创客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创客教育视域下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及创新创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