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第二课堂学分制的高校共青团资源优化研究
于第二课堂学分制的高校共青团资源优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内容摘要作为青年群众组织,高校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大小与自身占有资源的多少和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当前,高校共青团资源普遍存在利用分散、偏重短期效应、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共青团组织作用和功能的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不断增强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是摆在高校团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就第二课堂学分制进行分析,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科学地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制来优化共青团资源,并就第二课堂学分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关键词第二课堂 学分制 共青团 资源优化
一、高校共青团资源的利用现状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学校育人体系的一部分,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作用,这是由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决定的。而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众组织,发挥作用的大小与自身占有资源的多少和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工作资源对于共青团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共青团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高校共青团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物质资源等;无形资源则包括团组织的制度体系,团组织的工作品牌以及精神传承。这些资源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体系,为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基本的条件保证。物质资源——包括办公经费、场地和设备等。办公经费是指由学校划拨的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以及通过赞助、合作、共建等形式取得的由社会提供的经费。场地和设备则是指由学校提供的专用或可用的办公场所、活动场所以及办公设备。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专兼职团学干部、团员队伍以及学校师资等。尤其是在高校,专兼职团干部队伍和团员队伍知识层次较高,并且学习、工作、居住比较集中,相对于企业、地区等团组织更易于组织和管理,更具人力资源优势,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智力支持。组织资源——团组织作为高校青年群众组织,依托学校的组织结构,具有自身的组织体系:校团委——院(系)团委——班级团支部(以及生活园区、社团等团组织),这些团组织组成统一的组织体系,是团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组织资源。此外,团组织受党组织的领导,并与学校其他各部门形成协作、配合、支持的组织关系,因此也是重要的组织资源。制度资源——主要是指共青团组织作为组织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制度、机制,如考评机制、推优机制、活动机制、会议制度等。同时,作为学校的一个群众性组织机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样适用于共青团组织,因此,学校涉及团组织的制度体系,也是共青团组织制度资源的重要内容。科学的制度体系能够保证工作的良性运转,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资源。活动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是共青团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共青团组织的优势所在。通过长期的积累,高校共青团组织已经形成了包括团的组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在内的较为系统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内容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重要的活动资源,并衍生出一系列品牌活动,如主题团日、推优入党、青年志愿者、西部支教、西部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组织标识和宝贵品牌资源。精神资源——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身所具有的“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组织理念,成为各级团组织重要的指导精神和工作指向。同时,团组织所在学校的精神传承和文化积淀具有精神凝聚和环境熏陶的作用,也是团组织继承与发扬的精神财富。包括上述资源在内的一系列资源共同构成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资源体系,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和工作支持。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整合一系列资源,充分发挥团组织活动功能,积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于学生成长需要和学校发展大局,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资源问题仍然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瓶颈”,尤其是在资源的利用上,存在较大的整合、优化空间。一方面,共青团组织作为群众组织,资源有限,特别是物质资源十分有限,团组织自身所固有的资源与广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相比还十分短缺,仅仅依靠团组织的固有资源,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在资源的利用上,团组织还需要整合学校相关资源。另一方面,共青团组织以活动见长,其工作形式往往通过活动来体现,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在资源的利用上缺乏科学的制度化规划、设计和连贯性,尤其是在资源的整合上缺乏统筹规划,因此,资源利用的实效性有限。概括地说,高校共青团现有的资源利用状况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此,如何进一步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通过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工作实效,已经成为摆在高校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第二课堂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内涵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已经在各高校普遍实行。所谓学分制,是指用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提倡学生发挥个性,鼓励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第二课堂则是指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愿自主性、知识性、思想性、开放性等特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全面培养和以人为本的施教原则,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开展学分制下第二课堂活动,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所谓第二课堂学分制,就是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化体系,并以学分制作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衡量标准。将第二课堂转化为学分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全面培养能力和个性发展。第二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也不再单纯定位于第一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的补充。将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所获得的成果与学分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第二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培育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目的。
(二)第二课堂学分制的探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已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素质教育本身的重要作用,并已经着手研究和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无论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下面以上海交通大学在第二课堂学分制上的探索为例,对第二课堂学分制进行具体分析和考察。1.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为加强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团委通过开展“创业大讲堂”的形式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化。参加对象:来自全校各院系的本科生,以自愿报名产生,总计1800人。组织形式:参加课程的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分为60个专题小班,每班30人共60个班,6人一组每班5组,采用班主任团队辅导模式和助教协调模式。课程设计为期九周,开课时间为每周三。课程设计为大班报告小班辅导的形式,大班以讲座形式进行,由上海交大管理学院著名教授和业界知名创业精英分专题进行。讲授内容:通过课程培训,使学生学习创业和创新的理念,了解商业计划的设计,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掌握在资源有限的创业阶段如何识别和筛选创业机会和制定商业计划,以在新创企业营销、产品设计与研发、融资以及创业操作实务等方面有所启发和收获,通过参加上课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对创业要素、创业过程以及创业所涉及的问题有更加透彻和全面的了解。课程考核:课程要求各组学生设计一个创业项目,并完成项目的商业计划书,课程结束后组织创业大赛初赛,通过竞赛选拔出一部分题材新颖、方案相对成熟的小组参加第二阶段的继续培训。商业计划方案经过修改和完善,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优秀的项目将被推荐参加更高等级的创业大赛并争取创业基金的支持。参加规定的课内学习并完成商业计划任务的学生可获得4学分,与此同时,各班自主评议推荐出两个队(评价打分权重:教师50%+学生50%)共120个队,专家组从中选出60个队进入第二阶段。暑假期间邀请风险投资专家(20名)介入辅导,每人带3支队,指导教师继续担任副教练,在假期修改报告。最后通过公开答辩,评出30个三等奖、20个二等奖、10个一等奖,一等奖将由学校风险投资基金介入,促进学生真实创业。参加第二阶段集训并完成商业计划修改的学生将被追加2学分。2.社会实践教育学分制为进一步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于2006年在“两课”教育中,引入实践活动教育,实现了社会实践学分制化。参加对象:针对所有本科学生推行,与“两课”教育课堂教学相结合,贯穿其本科阶段。组织形式:由校团委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逐步建立30个“两课”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两课”教育提供支持,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联系地点开展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志愿者服务、参观交流、社区共建等。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团支部开展的实践类主题团日活动等都可以纳入这一体系。活动开展过程中,以项目为单位,由学生自己组织,既可以以团队组队,也可以自己单独开展。但每一个项目必须至少有一位指导老师,对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监督。学分考核:“两课”成绩满分为100分,分为课堂教学成绩和实践活动成绩两部分,以一学期为周期进行考核。其中课堂教学成绩分值为60分,由“两课”中心进行考核,实践活动分值为40分。由学生在学期末将本学期所参加的实践活动基本信息,按照要求上传至素质拓展中心网站,由校团委依托素质拓展中心网站进行网上考核认可,参加有效的实践活动达15项以上的得分为35分;参加有效的实践活动达10项以上的得分为25分;参加有效的实践活动达5项以上的得分为15分。其中,所参加的实践活动获得全国奖项的酌情加10分,获得上海市奖项的酌情加5分,获得学校奖项的酌情加3分。考核结束后出具考核成绩,提交“两课”中心,由“两课”中心将其纳入学生该学期总成绩。实践证明,上海交通大学实行的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学分制化是比较成功的。考察其做法,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将原本仅仅由团组织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充分借助专业教师和相关部门资源,通过专业教师的介入,以科学的设置、系统的教学、规范的考核,极大地增强了第二课堂教育实效。其二,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后,通过科学地制定学分,以学分来考核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绩,并进入学生成绩大表,提升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其三,第二课堂在纳入教学后,并非单纯的课堂教学,还辅之以课后的学生活动,二者紧密结合,既有课堂理论提升又有课后的活动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资源有效整合,使得第二课堂更具有科学性。总之,通过第二课堂学分制,共青团组织可以充分调动学校相关资源,包括专业教师资源、教室场地资源、教学制度资源以及社会资源,通过整合这一系列资源,使第二课堂发挥更大效用,在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上取得了实效。
三、以第二课堂学分制优化高校共青团资源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系统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这一育人大系统。其中,以教书授课为主的第一课堂子系统重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子系统重在通过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因此,通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化对共青团资源进行整合,不仅促进了第二课堂子系统的局部优化,而且通过实现第一课堂子系统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促进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可以说,科学、系统的第二课堂学分制是共青团资源进一步优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以第二课堂学分制优化高校共青团资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立共青团资源统筹体系第二课堂学分制的优势在于将以往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充分整合学校资源,促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这是第二课堂学分制的优势所在,也是其关键内容所在。因此,共青团组织必须建立资源统筹体系,进而整合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后勤部门等)以及包括经费资源、场地资源等在内的物质资源,为第二课堂学分制提供资源支持,这是第二课堂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
(二)坚持第二课堂有限设置原则第二课堂是高校共青团主要的工作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自愿参与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但并非所有的第二课堂内容都适合于学分制,如党、团的组织建设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因其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在方式上偏重于引导、教育,一旦纳入学分制,可能形成“只重学分,难成实效”的情况。因此,在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置时,必须考虑其具体的性质,进行有限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制一般适用于能力提升、开阔视野、知识传授方面的内容,如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创业、人文素质培养等。
(三)完善配套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第二课堂转化为学分,是以学分制为教学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共青团需重视学分制下第二课堂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管理制度,包括第二课堂开展的内容要求,考察原则与办法,成果转化学分原则及方法等,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承担审批、考察、指导、协调、成果考评、转化学分工作及监督管理,使第二课堂的开展不流于形式,同时也避免了第二课堂开展的难度与管理上的漏洞及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第二课堂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四)注重课程化与活动化相结合课程化体系的教学偏于理论性、理念性和传授性,实践锻炼性、学生主体性、个体灵活性都难以体现,而课外的学生活动则通过学生的自我组织和参与,提升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进行课程化体系设置时,必须辅之以学生课外活动,二者有效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资源优化的实效。高校共青团资源优化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尝试把学分制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本校实际状况相结合,制定合适的、科学的、系统的和可行的第二课堂学分制,进一步优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积极参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努力服务于学生成长、服务于学校发展大局,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刘玉祥、高延坤、于浩、严晨、牟慧玲、张萍、沈立平)
第二篇: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如何创新优化
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如何创新优化
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如何创新优化
一、当前的形势与任务
1、当前的形势
十八大的召开和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任,为中国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被确立,我们党和政府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努力奋斗,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们应积极配合党的工作,跟上党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团组织的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做好工作方式的转变,与时俱进。
2、共青团的任务(1)团的奋斗目标
团章的总则部分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行动指南,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维护人民民主专政,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奋斗。”(2)团的基本任务
团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在实现党的总任务的前提下,共青团所承担的任务。它的内容是:“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帮助青年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引导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如何创新优化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创新优化
1、要树立共青团工作新观念
共青团工作是为青年服务的,机关团组织要把服务青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围绕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求开展好工作,赢得团员青年的信赖,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少死搬硬套,多灵活机动。共青团工作应该说需要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不可能做到大而全、小而全。在组织建设、制度落实、团的活动等方面,不能拘于一种模式。如开会来说,因为地域、行业等限制不能保证做到一次性地全员参加,可采用借职工大会完毕后开团的会议,也可采用一次会分两次或三次召开。又如在团支部的设置上,就可根据具体情况,或以大带小,或党支部协管等方式怎么方便管理就怎么设置;二是少形式主义,多工作实效。任何活动都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只有选择最适当的表现形式,才能取得共青团“建功育人”的最好成效。活动要通过某种载体去表现,需要形式,但不能“形式主义”。过多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忽视实效,形式则变成花架子;三是工作面不能仅限于团员青年。只要是青年,都应是我们工作对象,在团员青年日益萎缩的情况下,要不断扩大团的影响,首先是扩大团的工作覆盖面。团的活动除团员参加外,可多组织一些非团员的青年党员和青年群众参加。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就需要我们团的干部深入青年中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形式和方法,为共青团的活动充实新内容,使之常抓常新。
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如何创新优化
2、要建立共青团运作新机制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是干好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环节,“基础靠机制,机制靠落实”。一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就须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向党组织汇报团的工作,对青年的思想动态、工作中的难点、青年的各种需求,要及时反映,努力争取上级组织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同时要搞好与工会、党办和其他处室的关系,使大家都能够理解和支持共青团工作,在开展活动有困难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帮助;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团的各项制度。当前,尤其是要加强对《区直机关团建目标管理实施细则及考核细则》的落实。在考评机制建立上,要结合单位实际,增强可操作性,并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评、定期总结。机制的建立与落实直接影响着支部的建设,而支部建设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共青团作用的发挥。
3、要塑造共青团干部新形象
时代的发展为我们共青团干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青年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而团的干部要站在青年的前列。这就要求团的干部要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标准来权衡、发展自己。具体体现在:一是政治上坚定。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思想上、行动上、言语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不仅是组织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团员青年的思想波动、信念动摇的时候,如果我们的思想不够坚定,又如何做他人的说服教育工作?二是业务上精湛。无论是团的业务还是行业知识,我们只有比团员青年懂的更多,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如何创新优化
知道的更多,才能在团员青年面前有更强的说服力,增强团组织的“非权力”影响力;三是工作要热情。有热情才有动力,只有把共青团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干,才有上进心和开拓精神,并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干好共青团工作。作为团的干部要有“四处拜佛、多方化缘”的工作劲头,头脑要灵活、嘴巴要勤快、手脚要麻利,这一切都源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四是发展要全面。同团员青年相比,共青团干部知识结构要高、知识面要广,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都要胜任工作的需要;同时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如果一个共青团干部没有一个良好的形象,那么在团员青年中就没有威信,就难以组织好团支部的活动。只有建设一支过硬的团干部队伍,使团的干部保持年轻、朝气的精神面貌并富有战斗力,共青团工作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4、要展示共青团组织新作为
以活动为载体来吸引和教育广大团员青年,是机关共青团组织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只有围绕党政的中心工作,充分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为事业的发展做应有的贡献,团组织的作用才能得到体现,共青团工作才能有所收获。一是要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要在帮助他们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多动脑筋,多开展活动,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勇于奉献;二是把选树和培养青年人才作为团的工作的出发点,引导青年学技术、学文化,走岗位成才建功之路。只有团组织切实为
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如何创新优化
青年服务,帮助青年提高自身素质,使之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青年才会相信团组织、依靠团组织,并团结在团组织周围,团组织才有生机和活力;三是要引导青年做倡导先进文化的先锋队,在活跃机关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把握时代脉搏,结合青年特点,通过开办讲座、知识竞赛、举办文艺、体育、演讲等比赛活动,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陶冶青年的情操。通过实施品牌工程,在“创先进达标团委”、“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中推动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
5、要采用创新的组织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出现了大量的游离于现实体制只之外的新兴虚拟组织,面对这类大量凝聚青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青年群体取向的组织形态。互联网和手机通信平台的普及,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传统的空间聚集方式、行政化组织体系中的聚集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共青团组织要敢于打破行政化格局,用青年喜欢的新的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方式,大胆探索和创新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路径。吸纳信息技术,巩固现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基层实体组织形态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微博、飞信等方式拓展团组织在虚拟空间的组织形式,及时了解和发现青年的需求,追踪青年发展情况,整合青年工作资源,以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介入青年大学生的虚拟生活,以现实和虚拟两种组织形态共同发展的形式,切实增强新时期团组织在大学生中的亲和力和聚合力。
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如何创新优化
同时,面对形形色色的新型组织的挑战,高校共青团一方面要继续保持以;班级为边界建构基层组织,这对于共青团对内维持秩序、对外统一行动,组织引导青年成长发展、服务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要增强组织的包容性和吸纳性。现代组织不应该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实体,而是不可被孤立于外部环境之外的开放系统,必须与组织环境保持持续的输入和输出,这种输入输出应该包括信息和物质资源甚至成员。传统组织和虚拟组织大的差异在与成员聚集的本质和联系的变化。团组织作为政治性较强的群众性组织,成员因具有共同的政治信仰而聚集;而各种虚拟组织则由具有相似的经历和兴趣的个体组合而成,根据聚集形成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临时性,成员一般作为呀成员加入组织,其现实身份依然存在于原来组织之中。因此,高校共青团不能只是固守刚性边界,画地为牢,以此阻断和虚拟组织在人、资源等各方面的交流,而应该采取积极地态度,与现实中种种大学生虚拟组织进行积极地渗透互动。
第三篇:如何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范文模版)
如何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仅仅满足于之前的衣食无忧,而是逐渐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俗话有了好的身体才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所以经常定时、定量的运动能为人体带来好处。学生们在上课期间大多缺乏锻炼,但是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运动的场地和运动设施等,本文就如何优化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做出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资源优化 方法
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逐步重视,运动健身也随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盛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又大多十分健全,学校在原本的体育课程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满足学生课外训练、练习的要求,并且自愿将学校的体育资源有偿或者无偿向外开放。但现如今,大多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等方面明显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利用场馆的资源。下文就怎样优化体育场馆资源进行简要探讨。
一、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调查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调查研究
我国人口基数大,并且近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的健康也有了新的要求,全民健身的热潮也逐步兴起并成为健身时尚。但是相对于众多的人口,我国的体育健身场所实在有些供不应求,虽然体育场馆资源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极度短缺,但是我国很多地方的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依旧被闲置甚至废弃,不能真正发挥出其作用。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尽管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对外开放,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不禁让人深思和探究,那我们共同来看看和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据调查统计,我国大部分高校拥有综合体育馆包括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健美操房等,室外场地占地面积较大,有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手球场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良好的运动场所,满足学生对室内室外运动的需求,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但是不同程度的学校在体育设施上总会存在差距,学校的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时的宣传水平各不相同,效果也肯定不同,加上有些高校在开放体育场馆资源时存在限时限费的情况,宣传水平又不高,对体育场馆是很不利的。
(二)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主要在体育场馆的投资规划和开发利用两个方面对体育场馆作出详细的法律政策,但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大,体育设施消耗大,所以为提高其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国家也开始逐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款以促进全民参加健身运动,同时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但是近年?硭孀攀谐「母锏姆⒄梗?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体育场馆也有了自己的市场,其有关体育经营也开始起步,主要针对各层次的人群,努力提高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之前高校中的体育场馆大多不向群众开放,资源使用不多,很多体育设施长时间闲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市场的发展。加之现在高校体育场馆采用新的管理方法,积极寻求媒体宣传,扩大体育场馆的影响,使更多人了解高校详细的体育设施,加入体育设施的使用之中,使体育场馆资源更好的得到使用,为民服务。
(三)影响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场馆的发展速度虽然迅速,数量上有了扩展,投资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不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意识觉醒较晚,并且在资金方面也稍显不足,使得很多体育设施在质量上稍逊一筹。并且陈旧的管理方式使管理人员对体育设施的维修保养不是特别上心,导致很多体育场馆的配置不合理,对外的宣传效果也不尽人力,加之体育场馆雇佣的管理人员基本上不是专业的体育人士,自身水平和素质不高,在部分方面使体育场馆的资源闲置,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在加上绝大多数体育场馆由国家出资帮助修建,算是公益设施,高校在满足学生正常上课的前提下还想再有偿对外开放,怕是会有时间上的冲突,此外,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执行工作的力度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还有很多欠缺。
二、优化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方法
(一)建设完备的规章制度
我国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利用很是支持,虽然我国目前在体育场的法律管理方面还不是特别成熟,但是许多法律法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只要能够加强执行力度,真正把这些法规实行起来,相信假以时日,体育场馆资源一定会比现在被打理的更加有条序,井井有条。并且相关部门已经对体育方面逐步重视,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也将会更好的为群众利用,贴近现实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争取以更加完备、为民谋利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有效规范高校体育场馆、相关部门而且包括群众在内的错误行为,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互惠互利,在此前提下,各方凭借相对完善的制度更好的去使用体育场馆资源。
(二)紧跟市场潮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场馆已经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发展的市场,迎合人们为了追求健康、全民运动的趋势,各高校体育场馆可以凭借自己独特的设施资源,树立自己运动场馆的特色,提高自家体育场馆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针对现在社会上体育资源需求量大和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高校体育场馆完全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对外开放学校的体院场馆,实现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在体育市场上开辟出自己今后发展的道路。同时对于管理体育场馆的工作人员也需要给予相当的关注,如果因为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和管理能力而失去商机,可谓是无得无偿,对场馆没有丝毫助益,所以决不能因为工作人员的目光短浅而丢失发展的大好时机。高校体育场馆可以聘用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体育人员,负责体育资源的管理和接待日常前来运动的顾客,或者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素质和管理能力,相信可以有所成效。
(三)加强体育场馆的宣传力度
如今,各种新媒体兴起,网络时代来临,互联网全球发展,各种商家都利用新兴媒体为自家产品代言,扩大自己的影响,增加知名度。在体育场馆决定采用新的管理方法,跟随市场潮流时,就必须要想办法提升知名度,让更多的人知道并感兴趣,亲自来尝试体验体育设施,这样才能在体育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全民运动热潮的兴起使体育场馆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如何优化体育场馆资源作出简要的探讨,希望能对有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郭奇.长沙市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2]夏琼华.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调查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
第四篇: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参考题目
附件1:
陕西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参考题目
1、高校共青团工作形势、任务与创新路径研究;
2、高校共青团组织实现社会功能的路径和载体;
3、高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普遍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4、高校共青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发挥作用的路径研究;
5、高校与地方共青团合作机制的探索与体会;
6、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7、增强共青团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8、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9、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10、弘扬延安精神教育引导青年的思考;
11、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调查分析;
12、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差异性的调查研究;
13、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研究;
14、运用新媒体教育引导青年的实践与思考;
15、大学生骨干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6、深化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17、大学生骨干培养评价机制研究;
18、网络建团的经验探索;
19、大学生“网恋”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20、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与研究;
21、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22、高校团学组织运用微博的经验探索;
2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4、深化“挑战杯”竞赛的实践与思考;
25、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验探索;
26、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7、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28、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9、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路径研究;
30、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31、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32、共青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管理研究;
33、高校贫困生问题探究;
34、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35、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实践和思考;
36、开展“四进社区”活动的经验探索;
37、高校校园文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8、大学生利益诉求分析与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研究;
39、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经验探索;
40、多校区办学格局对共青团工作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41、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
42、发挥高校班级团支部职能的经验探索;
43、学生公寓建团或学生社团建团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研究;
44、利用网络技术加强高校团员教育和管理的经验探索;
45、建立和完善高校共青团组织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46、共青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的模式设计和运行机制研究;
47、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8、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9、高校学生会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
50、高校共青团指导学生会的工作模式设计和机制创新;
51、新时期加强团的专职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对策;
52、加强团学干部作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53、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经验探索。
(以上题目仅供参考,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题目)
第五篇: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
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研究
内容摘要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也是高校共青团组织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当前加强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五项修炼”,即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 能力建设 五项修炼 实践创新
共青团的能力,就是共青团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紧密结合青年和青年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本领。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团组织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基础上,结合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实际,对加强高校共青团的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尝试,这就是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等五项修炼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工作内容,探索“满足青年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的多种实现路径,努力增强我校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推进我校共青团组织的能力建设。
第一项修炼:进行系统思考
进行系统思考就是要整体、动态、本质地思考问题,改善思维方式,这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加强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发动机”。
(一)整体思考,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2004年11月,我们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奋进工程”。“奋进工程”的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努力,把我校共青团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研究型的共青团组织,持续注入发展动力,不断提升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力。“奋进工程”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和团的组织建设”等五个工作领域进行了合理规划,确定了“以思想教育引导为核心,以素质深化拓展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成才服务为平台,以团的组织建设为保障”的整体工作思路。
思想教育引导方面实施“明德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正心诚意”、“润德修身”和“诚信校园”三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修身教育等三个方面工作。素质深化拓展方面实施“格致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博学笃志”、“慎思笃行”、“四位一体”和“腾飞基地”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技学术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和素质深化拓展等四个方面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冶性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开卷有益”、“悦目爽心”、“引经据典”、“商业精英”、“精品社团”和“青春驿站”六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校园读书文化、校园娱乐文化、校园高雅文化、校园商业文化、校园社团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生成才服务方面实施“导航项目计划”,重点建设包括“创业导航”、“职业导航”、“心理导航”和“满园芬芳”四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学生创业辅导、学生就业辅导、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和学生育优评优推优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团的组织建设方面实施“务本项目计划”,重点建设“根深本固”、“解疑释惑”、“爱岗有为”、“秀外慧中”、“一体两翼”、“百花齐放”和“研深覃精”七个子项目,分别用来加强班级团日活动、学生团校建设、团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社团社区团工委建设、基层共青团工作促进和青年工作研究与促进等七个方面的工作。
(二)改善思维方式,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
当前,高校共青团“五强五弱”的工作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共青团组织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设。这“五强五弱”分别是:在服务的对象上群众性强、先进性弱;在工作性质上教育性强,服务性弱;在工作内容上活动性强、研究性弱;在开展工作的形式上封闭性强、开放性弱;在工作实效上个体效应强、整体组合弱。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活动、建设、研究、服务四位一体综合推进,贴近、互动、凝聚、引领四点一线递进深化。既重视大型活动的开展,又重视共青团制度建设(如专职团干部的360度考评制度等);既重视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重视研究和把握工作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如开展团员和团支部现状的调查分析等),既重视活动的教育性,又重视各项工作对学生成才的服务性(如各类成才报告会等)。在工作路径上,既重视贴近党政中心任务、贴近学生团员需求、贴近青年工作实际,又重视供求互动、社会互动和网络互动;既重视对对青年的思想凝聚、组织凝聚、服务凝聚和情感凝聚,又重视对学生团员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的引领。
第二项修炼:倡导团队学习
重视青年学习、组织青年学习、自觉坚持学习、积极引领学习,构成了共青团的学习特质,是共青团的一项重要政治使命和鲜明特征,决定了共青团具有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内在动力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团的十五大也向全团明确提出了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服务型组织的要求,加强团组织的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的任务。倡导团队学习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之一。
(一)团队学习机制:个人学习是基础、深度会谈是关键
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深度会谈是实现团队学习的关键。个人学习要出自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深度会谈是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流经验教训,反思、探询、相互支持与启发,从中得到超过各自个人认识的认识。一年来,我们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建立了“四个一”的学习机制,即:每周一次深度会谈,校团委每周组织专职团干部进行座谈和讨论;每月一次的学习交流,团委每月组织团干部以各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每学期一篇工作论文,团委将团干部的工作论文进行交流和评比;每学年一次工作研讨,结合本学年的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开展工作研讨。
(二)团队学习方法:六步学习法
为了使学习机制更进一步完善,我们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六部学习法”,即:学、听、议、做、写、评。“学”即是要进行自学,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广泛学习;“听”即是要向他人学习,听取专业的报告,学习先进性理论知识和经验;“议”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与研讨结合起来,每周的工作交流,每学期的工作研讨都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良好机会;“做”就是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实践,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写”即是将自己的学习体会用工作论文的形式落实到书面上,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借鉴基础,为广泛的交流提供条件;“评”即是建立评价机制,将学习的效果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得出更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每步教育中,要结合青年特点,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第三项修炼:建设品牌项目
建设品牌项目就是重点建设若干活动项目,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活动品牌,这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个基础环节。
(一)建设品牌项目的目的是强化精品意识
活动项目是共青团工作的主体,实现项目化推进已经成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共识。但是高校共青团项目面大量广,就我校而言,全年面向全体学生团员正常开展的活动项目就达到52项。在这些项目中,如果每一项都追求卓越,显然对资源极其稀缺的共青团组织来说,必然力不从心,而如果每一项都平均分配资源,则往往又会导致工作的平淡无奇,影响战斗力和吸引力。因此,对高校共青团组织来说,必须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常规项目、重点项目和品牌项目的区分。建设品牌项目也就是要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这也是形成各高校比较优势(或者说学校特色)的关键所在。2005年,我校在梳理共青团所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确定了要重点建设的十大品牌项目,一是“校园文化社区行——社团进社区”;二是“名家走近青年”;三是“生存模拟实践大赛”;四是“华理制造校园文化之星”;五是“经典华理”;六是“新生导航——新生展示季”;七是“杰出青年校友论坛”;八是“大型团日观摩”;九是“思想学术节”;十是“团队行为训练”。
(二)建设品牌项目关键是构建三个体系
建设品牌项目的关键是要构建三个体系,即组织领导体系、物质支撑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构建组织领导体系是投入组织资源,构建物质支撑体系是投入物质资源,而构建技术保障体系则是投入技术资源。三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是建设品牌项目的三个重要支点。我们在建设品牌项目活动时,既有学校主管领导担任组长的校级领导小组,又有分项目的项目组织协调小组,并实现校院合理分工、充分互动。在物质投入上,对于品牌项目活动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充分的倾斜,确保品牌项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另外,对于学术性较强的品牌项目,努力争取学校专业老师的学术支持,聘请了一批工、理、商、文、法等领域的专家担任工作顾问和学术指导。
第四项修炼:自我持续超越
组织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人和组织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两个重要的极限,即自我极限和常规极限。自我极限即自我认为个人和组织的能力是有限的,一项工作别人不能解决,自己也不能解决;常规极限即过去是怎样做的,现在就应怎样做,别人怎样做的,自己就应怎样做。加强共青团能力建设就是要鼓励团干部和团组织向自我挑战,向极限挑战,实现自我持续超越。它是高校共青团能力建设的重要张力之一。
(一)自我持续超越的核心就是要把工具型工作观转变为创造型工作观
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共青团干部的工作观是工具型的,他们的工作只满足于上传下达,应付各种任务,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缺乏思考和总结,造成了工作的僵硬化、程式化,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先进性。近年来,我们为建设一支“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共青团干部队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机制,激发团干部成为始终“自我持续超越”的创造型干部。一年来,学校团委开展多次专题研讨会,加强对各级团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转变工具型工作观为创造型工作观的意识。2005年,学校团委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专职团干部360度考核制度》,对校院两级团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选拔程序、绩效考核和业绩激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考核制度中的各项指标在确定指数时加大了各项工作创新性的权重;同年建立的《红旗分团委360度考核制度》、《红旗团支部考核制度》也遵循了以上的原则。另外,在每期团日活动主题确定上,注重给予团支部更灵活的组织空间,在每月“十佳团日活动”中,更加突出创新性指数。2005年校部对学校各部门进行业绩考核时,我校团委在所有部门中,创新指数排名第一。
(二)自我持续超越的动力是共青团干部的使命感
如果目标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的能力。共同愿景的整合,便是组织的全体成员的使命。只有当全体成员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关注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的创造和超越的意识。近年来,我们逐步明确了我校共青团组织的大愿景是“满足学生需求最大化基础上的广泛认同”,各学院团组织的小愿景是“特色+精品的比较优势”,各级团干部的个人愿景是“学习型、创造型、研究型,有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党政后备干部”。三个愿景的结合促进了使命感的形成和强化,也促进了共青团的“自我持续超越”。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级团干部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从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实现的方式方法上都能够大胆探索,如理学院在2005年就首次组织公推直选学生会主席;每年的思想学术节、文化艺术节、社团节的组织都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自我持续超越的关键是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
自我持续超越关键是要实现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干部的“双赢”,也就是要始终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激励相容就是要做到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的统一。一年来,我们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坚持激励相容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各项激励政策。如为活跃班团组织实施主题团日竞标制度(竞标成功给予全额资助),学院承办校级活动实施答辩制度,此外还有学生干部岗位动态转换制度、红旗分团委流动红旗制度等。
第五项修炼:推进成果显现
工作成果显性化是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成果显现往往被狭窄的理解为共青团的活动场面。我们认为,共青团工作成果显现的方式是多维的,是活动场面、总结宣传、经验提炼、学术探讨和服务对象素质的提升等多种方式的统一和结合。推进成果显现是高校共青团加强能力建设的第二项重要的张力。
我们在推进成果显现工作中,借鉴海尔集团的企业管理“OEC”模式,强化薄弱环节建设。
O(overall),全面规划,即对成果显现要做全面的计划和要求,对于一项活动的开展要重点关注能够给予服务对象什么样的体会和感受,达到怎样的实效,通过何种途径显性成果。我们基于“以往很多工作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判断,提出“完善三分之一”的要求,这三分之一就是总结、宣传、提炼部分。
E(everyone,everyday,everything),即人人有要求、天天有记录、事事有总结。人人有要求,就是校院两级团组织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团干部都要有推进成果显现的意识,在工作中建立成果显现的方法体系,如确立了四大发展报告系列(社团发展报告、校园文化发展报告、青年学生发展报告、社会实践发展报告)。天天有记录,就是要求每一天的工作要有大事记。事事有总结,就是每一项活动开始时有计划、结束时有总结,并努力通过媒体加以宣传报导。
C(control),过程控制,也就是活动结束后的两周内检查活动总结,每学期检查一次学期总结,每学年整理出版学校共青团工作年鉴。
在推进成果显性化建设的一年中,我们开展的各类活动被校外媒体报道了近120次,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著名新闻媒体。同时,还编辑了《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社团发展报告》、《2004年华东理工大学团日活动精品集》等出版物,有力展示了共青团在服务学生团员方面的风采和成果,得到学校党政和广大学生团员的积极评价。
能力建设是共青团的一项根本建设。以“进行系统思考、自我持续超越、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推进成果显现”为内容的能力建设“五项修炼”,是一种工作思路的创新,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以“倡导团队学习、建设品牌项目”为基础,以对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为动力,以“自我持续超越、推进成果显现”为推动,对有效提升共青团的各项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