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老年兽医老有所养问题实施方案
市农业委员会市财政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为妥善解决我市老兽医人员老有所养问题,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积极稳
妥解决好老兽医人员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按政策办事的原则。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合情合理解决老兽医人员的老有所养问题。
2.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改善民生。
3.坚持属地管理、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各县、区(市)负责本地老兽医人员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资金安排、养老保险办理、资格年限认定、组织实施及稳定工作。
二、人员认定
1.认定范围:老兽医包括原公社兽医站和乡办兽医站人员。原公社兽医人员是指1984年以前在公社兽医站脱产从事兽医防检工作的人员;原乡办站兽医人员是指1985-1992年在原乡办兽医站从事兽医防检工作的人员。
2.认定依据:为确保老兽医人员认定工作真实有效,以下三类资料为佐证材料,并作为老兽医计算生活补助的依据。
(1)县粮食局、农牧局所下达商品粮补助的文件;
(2)工作证、荣誉证书等;
(3)畜牧部门发放报酬的花名册、防疫报表等相关档案及材料。
凡具有以上三类材料之一的,即可认定为老兽医人员。工作年限计算时间从1963年建立公社兽医站开始,按照实际参加工作时间计算工作年限,最长不超过其法定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
对不能提供上述材料者,可由本人向所在镇(乡)政府提出书面申请,乡镇人民政府组织调查、县农林畜牧局核实,县、区(市)人民政府审定。
三、一次性生活补助计发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并参照《劳动合同法》,对离岗的老兽人员,按照以下标准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
1.1995年1月1日以后离岗的老兽医人员,按累计实际工作年限,根据当年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每工作一年补助一个月工资,不足半年补助半个月。其中,1995年前没有实行最低工资标准的地方,按照1995年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2.1994年12月31日前离岗的老兽医人员,按累计实际工作年限,比照1995年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每年补助一个月工资,不足半年补助半个月。
老兽医人员离岗时已经支付生活补助的,不再重复发放。原补助标准低于上述标准的,按上述标准予以补足。
根据“属地管理、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各县、区(市)政府将老兽医的一次性生活补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发放。
因违反计划生育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而离岗的老兽医人员,连续从事兽医工作年限不足一年的人员,以及曾是老兽医人员现已转为国有企业正式职工或财政负担的正式人员,不再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
四、解决老兽医人员养老保险待遇
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编制外聘用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劳社厅发〔〕58号)、《关于贯彻黔人社厅发〔〕23号文件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黔人社厅函〔〕704号)规定,对老兽医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按以下政策办理。
1.凡1月1日以后离岗的老兽医人员,可按照黔劳社厅发〔〕58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12月31日前离岗的老兽医人员,按照个人自愿原则,对符合《关于贯彻黔人社厅发〔〕23号文件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黔人社厅函〔〕704号)规定的老兽医人员,可按照该文件要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符合该文件要求的人员,除自愿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外,根据其户口性质,参加当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妥善解决我市老兽医人员老有所养问题,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此项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各县、区(市)要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计划,筹措保障经费,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限要求,组织和调度解决好本地老兽医人员待遇有关工作,切实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和措施落实。
(二)加强协调,严格政策。全市各级畜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信访、维稳、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预案,及时沟通情况,共同做好宣传解释政策工作,让广大老兽医人员清楚法律法规相关条款,了解政策精神,确保此项工作有序推进。
对纳入一次性生活补助的老兽医人员要认真核实,对不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人员要进行清理,严格按政策标准办理。要及时开展老兽医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对提供虚假证明以及为他人作虚假证明,弄虚作假、套取资金、违规办理的,根据相关规定从严查处。
(三)加强督查,确保落实。各县、区(市)要严格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在2012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老兽医人员一次性生活补助和养老保险手续办理。市
人民政府将对各县、区(市)开展专项督查并对逾期未完成的县、区(市)进行通报并追究相关责任。
六、其他
本意见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由市农业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鹿寨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实施方案
鹿寨县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加大对我县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改善我县城区声环境质量,切实解决我县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舒适、宁静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提升县城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参照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柳州市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实施方案》(柳政办[2017]136号,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原则,切实改善我县声环境质量,保障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实施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4.《治安管理处罚法》 5.《娱乐场所管理条例》 6.《城市管理执法办法》
7.《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8.《 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环发„2010‟144号)
9.《柳州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试行)》(柳办发„2017‟27号)
(二)技术依据
1.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2.GB 22337-2008《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3.GB 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4.GB/T 15190-2014《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
三、工作目标
参照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方案》的要求,通过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娱乐、商业活动等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采取各项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我县城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切实解决一批群众长期投诉的噪声扰民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公众满意度,为居民营造一个长期、稳定、安静的宜居环境。
四、组织机构和任务分工
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特设立鹿寨县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
县环保局局长
组 员:鹿寨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鹿寨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
县发改局副局长
县住建局副局长
县公安局副局长
县环保局副局长
县文体新广局副局长
县工商质检局副局长
县财政局副局长
县法制办主任
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政府办副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分别由县环保局副局长和县公安局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召开相关工作会议,接收、汇总城区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相关信息,并组织对城区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指导、督办和验收。
职责分工如下:
鹿寨镇人民政府:配合开展辖区内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动员街道、社区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鹿寨经开区管委会:积极配合执法部门参与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动员园区企业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在未来大发展中做好规划与管理,合理布局功能区。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协调指导重点项目中噪声污染防治的前期工作,将噪声扰民专项整治有关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公安部门:负责对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对机动车违章鸣笛的监管;负责在城区从事生产活动排放的偶发性强烈噪声,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和城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使用高音喇叭或高音响器材产生的噪声的监督管理;负责监督管理在城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娱乐、唱歌、跳舞、集会等活动产生的噪声,在居民住宅楼内进行家庭娱乐、饲养动物等活动产生的噪声等其他社会生活噪声。规范机关、医院、学校周边、居民集中区和主、次干道的禁鸣标志,制止机动车违规鸣笛,严查机动车飙车扰民行为和使用音响装置噪声扰民的违法行为。负责关于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投诉纠纷的受理和处置。
环保部门:负责组织推进解决城区噪音扰民问题相关工作;负责对工业噪声污染进行防治;负责对建筑施工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监督管理;负责对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冷却塔等固定源噪声以及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固定设备(音响)噪声的监督管理,组织环境噪声监测、评价,发布环境噪声信息;提供噪声治理与监测技术服务。负责关于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的投诉纠纷的受理和处置。
财政部门:统筹做好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经费的预算安排,保障噪声扰民专项整治执法、监测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经费支出,加大噪声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落实并监督使用噪声扰民整治专项资金。
住建部门:配合环保部门加强对建筑工地施工噪声的监督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严格执行国家噪声污染防治有关规定,从源头上把好噪声污染防治关;督促建筑施工方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有关措施。
负责将声环境功能区划有关内容纳入城市规划,依据相关部门要求设置噪声污染防护距离,配合城市声环境功能分区划定的有关工作。
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监管,要求其在规定的线路和时间行驶;负责查处占道经营摊点、违规运输的各类建筑施工工地渣土运输车。
负责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区域的场地管理,针对所管辖公共活动区域内的唱歌、广场舞、演讲等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的活动,加强场地的规划、布点、管理工作。
文体新广部门:负责娱乐场所的娱乐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和监管工作,对严重扰民的文化娱乐场所在年审或审批时严格控制,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不予核发经营许可证,对已经取得营业执照,但未依法取得环保部门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文件和娱乐经营许可证的文化娱乐场所,应函告工商部门依法责令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参与开展经营性娱乐场所噪声综合整治及联合执法检查工作;组织娱乐场所噪声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超出《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营业时限的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整改。
工商部门:申请人办理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登记,工商部门履行“双告知”职责,及时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推送相关审批部门,依法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对已经取得营业执照,但未依法取得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或是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有效期届满的经营单位,根据有关部门的通知来函,依法责令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政府法制部门:负责噪声扰民专项整治有关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备案登记工作,负责对噪声扰民专项整治执法的监督检查,依法办理涉及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的行政复议案件。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噪声污染源头控制 1.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的规划防护
将声环境功能区划有关内容纳入城市规划,合理安排用地规划布局,并依据相关部门相关要求设置噪声污染防护距离。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应与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
2.严控项目源头,加强事前、事中监管
申请人办理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餐饮服务等登记,工商部门履行“双告知”职责,及时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推送相关审批部门。项目行政审批部门要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条件的涉及噪声的项目不予审批,并及时公布通过审批项目的信息。环保部门加强事前、事中监管,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不予审批,并通报工商部门注销登记,对已通过审批的项目,督促业主在项目建设期落实各项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在噪声污染方面宣传教育力度,更新居民对噪声扰民问题的认识,增强文明生活、绿色生活的理念;加强在城市规划、项目策划方面的引导。
3.适时调整城市声环境功能区
根据相关要求和城区发展情况,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进行适时调整。
(二)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1.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管理
进一步明确公安、住建、环保、文体、工商等部门对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职责,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全面实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2.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噪声污染防治 新建的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凡在工商部门登记的1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娱乐场所,应当按照规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报有审批权限的主管部门审批。对现有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实施综合整治。严格限制娱乐场所营业时间(每日凌晨2时至上午8时,娱乐场所不得营业),严格限制高音喇叭、低音炮等音响器材的音量,督促娱乐场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噪声排放达标。环保、文体、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开展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清理整顿行动。对新建的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工商部门在办理注册登记后,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及时告知相关审批部门,未经相关审批部门许可之前不得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对未取得娱乐经营许可证或工商营业执照的文化娱乐场所,由相关审批部门依法查处取缔,工商部门依据相关审批部门协助来函,依法督促企业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对已经取得娱乐经营许可证或工商营业执照并从事经营活动的文化娱乐场所,排放的噪声超过规定标准的要责令改正。
3.加强商业活动噪声污染监管
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其他高音响器材招揽顾客;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区使用影响生活环境或危害居民健康的高音广播喇叭和其他高音响器材。对 “广告车”、“高音喇叭车”等影响交通顺畅的违法行为,由公安部门根据不同情形依法采取警告、罚款、行政拘留、记分等监管措施。
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空调器、冷却塔、抽风机、鼓风机、发电机等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其经营管理者应当采取措施,确保边界噪声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对相邻各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边界噪声超出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由环保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4.加强城区敏感点周边公共活动区域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监管
公安部门在城区敏感点周边公共活动区域设置告示牌,禁止在夜间22∶00~次日6∶00时段进行唱歌、跳舞、健身等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的活动;禁止午间12∶00~14∶30、夜间22∶00~次日6∶00两个时段在毗邻居民住宅的餐饮等场所进行猜码划拳、喧哗等产生社会生活噪声干扰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活动,并负责对上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鹿寨镇人民政府负责配合相关部门在敏感点周边公共活动区域设置噪声实时监控设施,严格控制音量;并在远离环境敏感点的公共活动区域,设置不受限区域,引导居民到不受限区域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各种表演活动、聚会,缓解居民娱乐、聚会、表演需求与噪声扰民的矛盾。
5.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 街道、社区应当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所居住地区的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调解邻里之间因噪声产生的纠纷。居住小区业主委员会可以在管理规约中依法约定本物业管理区域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权利和义务,全体业主应当共同遵守。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或物业服务企业对本物业管理区域内违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的行为,应当予以劝止,并向有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协助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加强社区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鼓励社区组建社区巡查队伍、制定社区安静公约。推广限时装修,禁止中午12∶00~14∶30和晚上22∶00~次日8∶00两个时段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从事产生噪声污染的室内装修、家具加工等活动。机动车辆驶入居住区或者驶过邻近居住区的道路时,不得违反规定鸣笛。严格控制快递公司、托运部门、报刊发行点、牛奶配送点等在夜间货物营运中装卸、搬运货物时因碰撞、磨擦而产生的噪声。在社区内严格控制茶室、棋牌房、卡拉ok、露天夜市和农贸市场等娱乐服务和交易产生的噪声。禁止在住宅区使用高音广播喇叭叫买、叫卖,严格控制居民楼电梯口电视商业广告产生的噪声。居民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排放的噪声不得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在住宅区内使用家用电器、乐器应严格控制音量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干扰周边居民正常生活。严格控制居民饲养动物产生的噪声以防干扰他人的正常休息、生活。
(三)加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力度 1.推广使用低噪声机具和工艺
在城区建筑施工时,禁止使用高噪声设备,禁止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等产生高噪声的施工作业方式。推广使用先进的低噪声施工机具,施工过程中使用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振捣棒、电锯、吊车、升降机等机具时,昼间、夜间场界噪声必须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的噪声限值。
2.合理安排施工方式和施工时间
合理布置建筑施工工地内的施工机具和设备,采用科学的施工方式和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引导施工单位在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施工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将可能产生噪声扰民的施工作业安排在合理时间(06∶00–22∶00),通过增加设备缩短连续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
3.严格控制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严格控制一般工程建设项目的夜间施工。实行夜间施工临时许可审批总量控制,严格限制夜间施工次数。因生产工艺需要必须在夜间10时到次日凌晨6时实施夜间连续作业的,施工单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取得夜间施工许可后,施工单位必须将夜间施工许可情况在受影响的社区内和施工场所予以公示,同时向居民做好解释工作。
4.加强对施工工地噪声的监管力度
加强现场管理,倡导文明施工,引导建立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管理责任制、施工现场值班制、设置噪声专管员。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建筑施工噪声控制。施工单位违反规定,未在施工现场采取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或未经环保部门审批在夜间进行施工的,由环保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罚款,并将处罚决定挂网公示。完善现场处理投诉机制,对群众投诉的违法施工行为及时制止,通过快速有效的现场处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5.建立建筑施工噪声防治沟通协调和奖惩机制 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合力共同做好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管理。建立和执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监管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环保部门定期将施工单位的噪声违法行为查处情况通报住建部门,通报内容包括施工噪声居民投诉量、检查次数和查处违法超时施工、超标排放数量等情况。对建设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重大建设工程建立信息分析报送机制,做到上下、横向之间信息互通。施工单位应做好工程周围居民的沟通协调和解释工作,倡导施工单位成立群众来访接待处,认真接待来访居民,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征求居民意见,主动做好有关的安抚工作。环保部门应建立施工单位环保信誉档案,将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群众环境投诉、违规施工处罚等记录与施工单位的诚信评价挂钩。
(四)公众维权及全民参与“12345”、“12369”、“12319”、“110”举报受理中心要加强联动,强化落实反馈,对各类噪声污染投诉电话进行分类,按照受理权限和范围,及时移交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实行噪声投诉案件限时办结制度,责任部门负责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处理情况及时答复投诉人。环保、公安、住建、文体、工商等部门定期召开投诉情况的协调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和部门联合执法,及时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噪声问题,执法部门定期公示关于噪声污染案件的查处信息,便于公众监督。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在噪声污染防治中的宣传、调解作用。利用“社区环境圆桌对话”等形式,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社区居民三方进行平等沟通和协商。对社区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重点建设项目,采取公示制度,保证公众知情权,主动争取业主和广大公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确因技术、场地等客观条件所限,暂时不能通过治理消除噪声污染的,噪声排放单位应当与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协商。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采取调整生产经营、施工作业时间或者安装隔音门窗等措施协调处理环境噪声纠纷。建立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机动车驾驶员、建筑施工队伍、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的噪声污染防治宣传和教育,增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大向公众宣传噪声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及居民日常行为准则的力度,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利用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设置噪声污染曝光台,对屡罚不改的违法单位公开曝光,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噪声问题予以曝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媒体上加大禁鸣宣传。
六、开展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
(一)专项整治方式
1.分步实施,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长效管理 分专项整治行动阶段、长效管理阶段两个阶段开展整治工作。从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入手,同时总结先进工作经验,对重点单位进行重点监管,进一步探索解决噪声扰民问题的成果经验,通过制定出台政府规范性文件,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2.开展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
在城区开展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鹿寨镇政府要在整治行动中主动发挥作用,配合各职能部门推进综合执法,力争大幅度降低城区内投诉量,提高公众满意度。鹿寨经开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噪声扰民问题,积极学习和借鉴,为噪声扰民整治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加强噪声源头预防和噪声源监管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作好规划与管理,合理布局功能区,从源头上预防噪声污染。
3.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各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各自职责范围内噪声整治先进工作经验,及时总结提高,摸索彻底解决噪声扰民的有效手段,探索建立部门联动、综合执法等长效监管机制。
(二)专项整治工作步骤
1.集中整治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
鹿寨镇政府配合各职能部门按照整治方案开展城区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各职能部门将每月整治工作进度和工作总结按时上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定期通报城区噪声整治工作情况。
2.验收总结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
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12月15日以前对城区噪声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所有整改工作必须在12月31日前完成。
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城区噪声专项整治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制定长效管理措施,巩固提升整治成果,防止噪声扰民问题反弹。整治工作总结于12月20日前报送至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12月31日前,通报各相关职能部门专项整治阶段工作验收结果。
3.长效管理阶段(2018年)
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实行长效管理。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
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整治工作,切实把城区噪声专项整治工作作为保障居民正常工作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急居民所急,想居民所想,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专项整治工作的落实。
实行绩效管理,严格奖惩。将县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纳入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内容,要求制定具体的整治计划,细化工作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每一阶段工作落到实处。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不负责任、办事拖拉等现象,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合力。
2.明确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县人民政府负责城区噪声扰民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编制、实施和保障工作,建立环保、公安、住建、文体、工商等各职能部门及城区各街道、社区共同参与的防治噪声污染的协调联动机制,督促各职能部门开展城区餐饮、娱乐等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的专项整治工作,落实相应财政补助资金,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
3.突出重点,实行重点督办、严格执法
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原则,县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对影响较大、扰民严重的噪声违法案件进行重点督办。对各重点督办案件要逐一落实,明确治理目标、解决时限、责任单位和督办部门。该禁止的禁止,该规范的规范,严厉查处一批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和干扰群众正常生活的环境噪声污染违法行为,坚决取缔一批不符合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不具备生产、经营条件而噪声扰民的违法企业。
4.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宣传,广造声势,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 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投诉热线作用,畅通投诉渠道,积极鼓励群众举报环境噪声违法行为,形成鼓励守法、震慑违法的强大声势。加大媒体宣传、报道、曝光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整治舆论氛围,让居民理解支持整治工作,并积极主动参与。新闻媒体对整治工作全程跟踪,全面报道,对整治工作不力的单位给予及时曝光。
5.加强沟通,畅通信息渠道 建立工作动态报告和信息报送制度,加强上下协调和横向交流,确保政令畅通。各职能部门每月要向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一次工作开展情况;要确定专人负责噪声整治专项行动的联络和信息管理工作,及时报送相关工作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部门专项整治行动和重点督办问题的进展情况、典型案件的查处情况、环境违法问题的立案和结案情况以及材料上报情况等进行通报。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县政府牵头发挥主体作用,鹿寨经开区管委会积极参与,鹿寨镇政府积极配合,县发改局、县住建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文体新广局、县工商质监局、县政府法制办等各职能部门共同推进我县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
(二)制度保障
1.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督查考核制。将各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和专项整治工作任务,分解下达到各职能部门,并将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的范围。
2.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通报制度。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鹿寨镇政府不定期召开调度会、专题会、现场会、协调会,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和目标任务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噪声污染问题处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各类噪声污染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县政府及时通报各项噪声防治工作和各类噪声专项整治工作的相关信息。
3.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制度。县政府定期向社会公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实施进展情况,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新闻媒体、有关单位参与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有关督促检查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大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宣传报道力度,及时报道城区声环境状况以及各项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实施进展情况,追踪报道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实现政府信息、政务公开,公示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审批和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关信息,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资金保障
财政部门统筹做好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经费的预算安排,保障噪声扰民专项整治执法、监测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经费支出,加大噪声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落实并监督使用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的专项资金。
专项整治工作中产生的治理费用,以业主自筹为主,属于国家政策鼓励、支持行业的,政府可酌情给予适当的补助。
(四)科研技术保障
加强噪声基础研究工作,提高噪声污染防治水平,开展声环境功能区优化布局研究,确保城市规划与声功能区划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我县噪声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声环境质量由手工监测向自动监测的转变,逐步完善城区声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评价、预警体系。
鹿寨县环境保护局 2017年11月29日
第三篇:某县“老有所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某县“老有所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全国13.4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在201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XX作为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老龄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有所养”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
XX县辖XX镇XX乡XX个村(居),现有人口34.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8.7万人,农业人口30.02万人,劳动力18.25万人。根据2010年年末统计数据,全县60岁及以上人口4.66万人,占总人口的1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65万元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共建有农村敬老院14所、集中供养点2个,共有床位数150张。有农村五保户1642人,现集中供养76人、分散供养1566人。全县敬老院均不能创收,只能依靠入住的五保老人每月发放的五保供养金和农村低保金来维持生活。2010年,每月每人补助五保供养金200元,每季度发放低保金352元,月均仅有317元。
二、存在问题
1.老龄化突出。我县2009年年末共有60岁及以上人口4.45万人,2010年上升到4.66万,预计到2020年全县老龄化率将上升到20%左右。同时,我县2009年独生子女户数5885户,2010年为6216户,独生子女群体逐年上升,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家庭所承担的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越来越重。
2.空巢老人多。我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10万人左右,有的务工人员多年不返乡,使“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2010年全县农村空巢老人有1.8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42.5%。大多数农村老人仍然是家庭生产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而且还要照顾好孙辈、曾孙辈。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代际分离,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照料功能日益弱化。
3.养老设施缺。我县现有城镇人口6.8万人,预计“十二五”期末达10万人以上,目前尚无社会养老福利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滞后。敬老院建设时间长,基础设施不完善,14所敬老院仅有床位数150张,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如我县永城社区共有老人1380人,活动场所仅20余平方米。
4.集中供养难。我县现集中供养老人76人,供养比例不大、质量不高,敬老院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管理,集中供养老人入院后仍需要靠自己劳动、自己照顾,养老优越性不强。个别老人思想
偏执,难以沟通、相处,致使个别老人入院后又返回农村,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5.保障水平低。2010年,我县60岁及以上城镇居民4205人,养老保险覆盖1046人,占24.88%;60岁及以上农业人口
4.24万人,养老保险覆盖2579人,占6.08%,社会保障程度低。我县五保老人可享受城乡医疗救助,每人每年按400元发放了门诊补助费,但老人生病后仍需自己垫付一部分医药费,一旦生病极易造成生活艰难。
三、对策建议
1.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切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发展养老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宣传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积极措施,促进老年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出台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帮助贫困县份加强养老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体设施,积极解决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老人有住、有吃、有穿和病有所医。
3.将老年公寓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服务,各级政府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实行政策性资助,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建立完善农村敬老院管理长效机制,合理布局居家养老服务点,实现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无缝覆盖”。
4.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将XX列入XX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有效缓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加大对贫困县份社会保障资金的倾斜力度,鼓励贫困县份拿出一定公益性岗位用于敬老院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5.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加快资源开发,加快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减少“空巢老人”,确保家庭养老老人享受到基本的养老生活条件。
第四篇:兽医资格证相关问题
1、执业兽医师证是开办私人兽医站、宠物诊所的必备条件;
2、畜牧兽医师职称证是专业技术职务(有人事局职改办评审),与工资挂钩;
3、兽医职业资格证书由农业局、卫生局考试合格后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你可要持证上岗。
提问人的追问2009-09-11 23:51
我已是在岗的了,现在在考执业兽医师证。我的畜牧兽医师职称证是中级的,但考时还要先考兽医职业资格证的初级证,不应该直接考中级的吗?
回答人的补充2009-09-12 00:01
你可找一下畜牧局做些工作,经批准可破格(越级)考试。
回答人的补充2009-09-12 00:34
兽医专业资格考试由国家兽医专业资格考试机构主办, 各省兽医执业管理机构组织报名和考试工作。考试成绩由国家兽医考试机构组织审批, 审批结果通报各省管理机构, 省管理机构负责通知报考人。考试合格人员取得考试成绩后向省管理机构申请兽医专业资格证书并缴纳相应费用。省管理机构向通过审核的申请人颁发兽医师资格证书, 同时进行注册登记, 并报国家执业兽医管理机构备案。回答人的补充2009-09-12 00:40
动物疫病(兽医)防治员技术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国家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鉴定,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术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考核,能够真实的反映畜牧业劳动者具有畜牧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动物疫病(兽医)防治员资格证书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办理、核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等级及申报条件:
初级申报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中级申报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中等以上学历及相关专业毕业证书。
高级申报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中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及相关专业毕业证书。
技级申报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高级资格证书后,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特长、能解决本职业(工种)关键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
(2)具有传授技艺能力和培养中级技能人员能力的人员。
高级技师申报条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技师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具有高超精湛技艺和综合操作技能,能解决本职业(工种)高难度生产工艺问题,在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以及排除事故隐患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2)具有培训高级技能人员和组织带领技师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公关能力的人员。
第五篇:老年问题总结
一、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并日趋严重。而且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各样围绕老年生活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关注老年人是我们90后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做了此次调查。在这项活动中我们主要针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了调查,首先各个组员在自己所在的社区进行观察与访问,着重了解老年人的解体活动,如健身、文艺活动等。在2010年初还进行了走进敬老院的活动以及回访,了解老年人在敬老院的生活情况,并且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这次活动,大家对老年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观、更客观的了解,并针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序言
1、目的:此次活动不仅是要较为全面地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更是教育自己,使自己在入境舒适的生活中不忘自己的父母,亲人。尊老,更要爱老,只有爱老,才能真正地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想老年人之所想,忧老年人之所忧,人人都充满关爱,人人都学会照顾身边的老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2、意图:通过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使人们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
3、方法:通过调查表、网上查资料、临街拍照、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分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探究学习结果
4、成果:本次研究过程中,共分发了50份调查表,经回收、分析显示:
1、96%的老人与孙子、儿女或老伴居住,4%的老人独居;
2、老年人对现在生活满意度达86%;
3、老年人的日常休闲多以读书看报、种花草为主,仅有10%的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
4、老年人最为担心的问题是个人医保问题,希望政府可以有更为明确、有效的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在去过敬老院慰问过老人后,发现大多数老人住在那里是因为子女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但还是会抽空陪老人们聊一聊,转一转,只有极少数子女每月来交一次钱后就走。老人们有活动室,可以打麻将、打扑克,医疗状况还算不错,但是整个敬老院的卫生环境还有待提高,房间内普遍有些阴暗、潮湿,气味不太好。
5、活动意义: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真正领悟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含义。在分发调查表时,锻炼了我们的口才交际能力;在收集照片时,洗亮了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的眼睛。在活动中,有劳累,有失望、有尴尬,但收获的成果使我们忘记了这些不快乐,心中满是喜悦。同时,在敬老院的所见所闻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距离的与每一个老人接触、聊天,谈他们的生活、爱好,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真正让我们体会到老年人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确实需要人们的关注与了解,这次的活动有了更深一层意义。
三、正文
(一)我们的活动与感想
1、有关敬老院老人生活的问题
我们走访了位于西安是光明巷的福兴敬老院,在那里,大部分老人生活的很舒适;但仍有一部分老人由于身体以及精神方面的原因,生活情况比较混乱。据该敬老院院长反应,有一些老人的子女将老人送到敬老院,交完生活费便不再过问,导致老人心里产生孤独感。所以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多去敬老院做义工,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让他们不再孤独。而作为这些老人的子女,更应该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让他们的晚年不再孤单;
在物质生活方面,大多数老人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当然,一部分老人生活条件还比较优越。但是,还存在一些老年人,由于子女的负担较重,生活还没有得到基本的保障,这还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多去探访生活困难的老人,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
2、社区活动
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虽然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但参与的热情并不高。据分析,宣传不到位以及准备的不够充分是其主要原因。但是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讲,我们也希望他们可以积极的参与这些活动,交更多的朋友,尽享生活的快乐。
3、我们了解到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空巢老人,儿女子孙不在家,电视、报纸或者电脑并不能满足他们对于生活快乐的需求。作为老人的孙子、孙女,我们应该和父母一起多回家陪陪老人,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
(二)问题
通过对养老院的走访,对西安市老人进行调查问卷,我们西安地区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1、医疗健康方面
(1)老年人多数具有较高的生活自理能力。养老服务按功能可分为自理、半护理和全护理。能自理的老人一般日常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需依赖他人护理;半护理的老人一般日常生活行为需依赖拐杖轮椅等辅助设施;全护理的老人一般日常生活行为需完全依赖他人。调查对象的情况显示,大部分老年人能自理和身体健康能照顾家人,有一些需要别人适当帮助的老人,还有少数完全需要别人照顾的老人。
(2)老人身体状况还应改善。调查显示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大部分自我感觉很好,一些较好,一些一般,少数较差。
(3)老年人对目前的老年人医疗保险普遍感到不太满意。认为制度还应改善。
2、居住出行方面
(1)一半老年人家庭具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认为居住环境非常舒适,一部分老年人认为居住环境一般也挺舒服,还有一些老年人认为居住环境不太理想。
(2)老年人出行比较方便。由于我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和便利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根据调查显示,认为出行方便的老年人占一半,认为一般的老年人占三分之一,剩下老人认为不够方便。
(3)老年人的应急联络方式以儿女孙辈为主。
3、经济收入方面
老年家庭收入基本稳定有保障。老年人的家庭收入中以退休金为主。还有部分来源于子女赡养费、养老保险和其他收入途径、劳动收入、政府救助。大多数老年人感觉自己的经济状况较好。
4、休闲生活方面
(1)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良好的老年人社会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环境,能使老年人生活在宽心舒适的氛围中,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丰富活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真正做到老有所乐。我市老年人目前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活动方式较为广泛。老年人选择收看电视、运动健身、与邻居、亲友聊天、棋牌、看书看报。
(2)老年人与亲朋好友来往比较密切。、(3)老年人对周围活动场所的评价总体反应良好。(4)老年人对于现在的生活质量普遍感到满意的。
5、服务需求方面(1)社会服务方式多样化已成为老年人的生活必需。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各类社会服务方式表现出较大的需求。
(2)老年人对养老现状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为养老水平应提高。
三、老年人的希望
在调查过程中,老年人对进一步促进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切实维护老年人根本利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出了许多殷切希望和建议,整理归纳如下:
1、老年人养老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对老年人社会各界要多关心、多关注,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2、要进一步加大对养老和老年人医疗保健的投入和保障,引进和开设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特别是对需临终关怀、全护理、半护理老人开放的养老机构,培训和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建立相关评估监督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老有所托,无后顾之忧。
3、要多建一些普通型和经济型的养老院,解决更多的老年人的养老生活问题。可实行政府财政贴补一些,社会单位赞助一些,养老机构负担一些,多元投资建设普通型养老院。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经济条件和知识结构,分别建立高等、中等和一般性的老年公寓和养老院,供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安度晚年。
4、要加大资源整合配置力度,每个街道都建立一处有一定规模的老年活动和居家养老中心,集老年学校、康复医疗、健康咨询、运动健身、聊天娱乐、餐饮服务、电脑宽带、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等多种活动内容为一体的活动场所,使老年人既方便参与又可享受多项服务。社区也要多建设一些体育锻炼运动健身的场所,增加一些适宜老年人活动的运动器材,增加室内老年活动室和娱乐设施。
5、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增加一些关于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的新闻信息,应有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内容。
6、要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退休金,老年公寓的收费能够让退休老人承受得起。
7、社区居委会平时要加强与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的联系,经常关心和探望老年人。有关方面要定期对老年人的居住地进行安全检测,如是否煤气漏气、电线老化等,保证老年人家庭的居住安全。经常组织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对外地退休来投靠子女的老年人也要多加关心和照顾。
8、要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条件。现在老年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生活安定。一些60、70多岁的老年人,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丰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给他们创造一些条件,发挥自己的各项专长余热。
9、要研究制定鼓励中、小学生到社区为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的政策措施。
10、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大力发展街道和社区卫生医疗,方便老人就医。老年人免费体检最好一年一次。体检结果要及时通知老年人,健康有问题的要督促复查,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四、建议及对策
1、加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制定符合我市情况的养老政策。养老问题是老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即养老期间的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关于经济保障,由于我市的老年人口以离退休人员和农民为主,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离退休金和子女赡养费。在发放离退休金时,一方面要保证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离退休金,另一方面要随着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离退休金的金额,以保证老年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义乌市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使我市的养老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关于服务保障,目前义乌市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居家养老,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调查发现,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倾向于这种养老方式,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结构、规模正在发生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已趋于弱化,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将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重视老年教育,采取有力措施,把发展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本地区老年教育发展的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坚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老年教育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增长挂钩的调节机制。坚持老年教育的公益性, 加大对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实行政府主导与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社会各方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推动老年教育快速发展。促进我市的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而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为老年人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余力提供了条件。
3、搞好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的助老服务功能。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社区建设时,首先要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通过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其次,增加社区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健康娱乐、学习教育、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第三,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提高社区为老年人的服务质量,不仅让老年人享受到有关的照顾资源,还要让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
4、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机构建设,探索发展福利型和营利型养老院之路。目前我市城区的家庭收入水平较高,在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下,有些老年人希望能进入养老院安度晚年。而我市目前的养老院机构发展不足,其中部分养老院属于非营利性机构,运行上存在困难。考虑到我市老年人的需求及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院之类的机构建设和发展中,这样可以既然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资本的投入也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同时又创造了社会就业岗位。
结论与讨论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总体上看,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自身的素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
1、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增加
2、老年人家庭生活条件改善
3、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4、老年文体活动比较丰富
5、老年人对现实生活状况基本满意
但同时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依旧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希望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得到更多关注。除了建议老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或在老年大学进修,我们更认为子女应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呼吁:
让我们,所有子女和儿孙,负起我们的责任,关心我们的父母,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