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老产业化持续发展分析
产业化———我国社区养老服务 持续发展之道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的人口达到 了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 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 7%以上即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1950-2005 年,我国总人 口由5.52 亿发展到13 亿,年均增长速度为1.6%;而老年 人口由0.42 亿发展到1.4 亿多人,年均增长速度为2.3%,大大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 化国家的行列,并且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大。根据联合国 的预测,2065 年之前,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其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可想而知 的。仅仅依靠政府和社会机构来提供养老服务已经满足 不了老年人的需求,通过产业化发展提升我国社区养老服 务水平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抚养比例不断上升,加之计划生 育政策实施在减少人口数量的同时,也直接加速了家庭结 构的小型化,导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急剧下降。因此,对
老年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老年人口的需求从结构上来看大致包括有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特殊生活用品需求、养
老服务需求、医疗健康需求、金融保险需求、精神文化需求 和生活环境需求等方面。这些需求的满足离不开老年人所 在的社区生活环境。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 容之一,是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资、设施、衣食 住行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 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由此可见,社区养老服务承载 了绝大部分的基本养老需求,成为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的 重要途径。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社区服务,不是国外社区服务的简单照搬,而是 根据我国国情,以社会保障为基础,融福利服务和社会服务 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格局。国家仍然是推动 其建设、发展和管理最重要的主体。在国家主体之外,像社
区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管理委员
会等社区自治组织也正在成长发展起来、并开始学习扮演着社区管理主体的角色。此外,从政府行政机构、社会事业
团体等单位剥离出来或新建的一些社区服务机构也正在成长起来,其中许多机构正在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并且也开
始学习和扮演着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的主体角色。从这些
情况中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即随着我国城乡社
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推进,随着整个社会要素的发育和生
成,国家(包括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社区自治组织以及专
业性社区服务与社会工作机构等现代社区所必需的三种管
理主体的构架已在形成过程之中,且该三重主体之间的权
责关系也处于初始的磨合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情况来看,现代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尚处于初始
阶段。其主要表现在:1.专业性的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
机构的资源性稀缺;2.社会成员的“单位人”属性依然很强;
3.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仍然较弱;4.社区自治组织资源缺乏。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在观念上做出改变。原有的重福
利色彩的社区养老服务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条件下所带来的养老需求,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选择以盈利养福
利的道路是必要的、可行的。
三、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原因及障碍
(一)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
社区养老服务不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机制。
(二)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产业化是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按照人均消费支出计算,2005 年,我国城镇老年人消费总
支出达3 400 多亿元,农村老年人消费总支出2 500 多亿
元。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
人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养老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领域广的产业。除了
传统意义的养老服务业外,还包括老年食品业、老年用品
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保险业、老年旅游业、老年文化教
育业等。目前,这些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而市
场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养老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以养老服务
市场为例,目前,我国城乡空巢老人比例达到了1/3,80 岁
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 300 多万,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有平
均1/4 左右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据中国老龄科学
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占老
年人口总数的5%,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仅占老年人口
总数的0.84%,缺口非常大。
再次,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关注,政府财政将
逐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保障功能越来越强,公共服务的总量越来越大,相应地将会促进
老年人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养老服务产业潜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有着极大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大力发
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是市场内在的驱动,也是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三)产业化发展的障碍
1.政策障碍
由于养老产业化发展会带来不少新的职业和行业,这
些职业和行业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来进行规范和监管。
比如:私人养老院在建立初期,由于政府的政策不到位,使
得私人养老院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
2.相关产业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a.医疗卫生产业发展不协调
我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极不协调,从层次上来看,高级
医疗机构(三级医院)与低级医疗机构(一级医院、社区诊
所)的发展不协调。三级医院功能划分不明,服务层次没有
拉开。本应主要从事重大、疑难疾病诊治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高级医疗机构,却在进行居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国家
统计数据显示,城市三级医院就诊病人中36.6%属于常见
病和多发病。二级医院市场定位不明确,大多数业务清淡,收不抵支,发展举步维艰。作为主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一级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以药养医、重医轻防、重有偿轻
无偿、重多收益轻少收益”的现象,绝大多数单位经济不景
气,工资难以维计。社区卫生服务的多项功能只有医疗能够
勉强落实,但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医疗产业相关市场
中只有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结构相对完善,但也需
要进一步规范。
b.家政行业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老年群体有非常强烈的照料服务需求,尤其是高龄老
人,无论城乡,约7%的老年人需要提供照料服务,2000 年,全国需要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老年人人数高达2 119 万
人。在85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城乡需要提供护理服务的比例分别达到33.9%和29.4%。城市男性为28.6%,女性
达到36.6%;农村男性为27.1%,女性为30.5%。
随着家政服务业的兴起,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保姆
家政”模式,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
满意的家政服务,这其中就包括了家政为老服务。
目前,我国关于家政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
府主管部门对家政行业的引导、协调、扶持还不够,存在着
对家政服务业管理滞后的问题,在服务行为、服务规范、服
务价格等方面无章可循。另外,随着家政服务热而出现的中
介机构,缺少对家政服务员的岗前培训和规范管理。中介机
构的良莠不齐,缺少行业规则和管理。有的存在违规操作和
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政市场的声誉,扰乱了市
场秩序。
c.老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健康保健、体育锻炼和文体活动是老年人的一大需求。
1987 年的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每天的娱乐活动时间很少,除了看电视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1998 年,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综合调
查”显示,有近40%的老年人希望多开展“送温暖”活动,以
期得到更多的精神服务;有22%的老年人希望能在居所附
近多开办老年活动室,以期得到更多的文娱服务;有8%的老年人希望能开办老年学校,以期获得终身教育服务等。另
据1999 年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显示,70%的老年人不同
程度地对娱乐活动有需求,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50%的老年人对娱乐活动的参与情况满意程度较低。调查反映出
来的老年人娱乐活动的主要问题是就近的娱乐活动场所
少、设施少、活动少、内容少。
目前,老年活动场所并不理想,居住地附近没有老年人
活动室的比例在城市为46.8%,在农村为78.5%。一些城市
街道由社区和星光计划投入兴建的活动场所不是出租就是
挪作他用。因此,发展老年产业,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
生活,拓展老年人的闲暇娱乐市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对相关产业予以支持。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社区
养老服务,把其列入地方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成为各
级政府和领导的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对社区养老服务产
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帮助相关产业能够顺利发展和壮
大。
2.做好宏观规划,健全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
社区养老的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
规划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需求,又要
发掘潜在市场,既要顾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又要考虑服务
对象的支付能力,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维
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打击侵
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给予老年服务机构税收优
惠政策,降低其运营成本,使其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对于
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费用应酌情减免。此外,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给予财政支持,建立专项基金,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
捐助,保证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二)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1.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第一,对于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应以上门照料服
务为主,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服务。第二,对于中龄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
务。第三,对于低龄老人,生活能自理,精力充沛的老人,应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供娱乐、教育方面的服务,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第四,对于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
殊群体,这部分人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应构筑
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保障他们的基本
物质生活,同时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使他们得到精神慰藉。
2.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后,精神慰藉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年
人退休后,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
被抛弃感,造成精神苦闷。社区服务能有效的弥补老年人精
神上的空虚,要加大社区娱乐设施建设,广泛开展适合老年
人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定期在社区开展一些文艺
表演、比赛或作品展览活动。还要对老年人进行再教育,尽
可能的消除他们与年轻人的“代沟”,利用社区现有的学校、教师资源,开设书法、画画、学琴、唱歌等兴趣培养班、老年
保健班、老年网络学习班等。
(三)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要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可或缺。首
先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使服务
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要从专业院校吸收
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充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骨
干。充分调动社区中的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的积极性,鼓励
他们投身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知
识和技巧培训,分批选送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
服务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人员除
了具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外,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份工作,善于观察老年人的思想动态,积极与老年人进行沟通,满足
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四)加强社区医疗水平
社区医疗应从看病为主转变为保健为主,从等病人上
门到主动为病人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对本社区实行
全覆盖,建立老年保健站、老年康复中心,实行巡诊制度、义
务检查制度,定期为老年人举办疾病预防讲座、养生知识讲
座。此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与省属或市属综合性医院紧
密联系,综合性医院派资深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以提
高社区医疗水平,满足社区老年人的看病需求。
第二篇:养老机构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文章标题:养老机构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该看到,我国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养老机构缺乏准确定位,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正当地赚取利润;同业内相互拆台、恶性竞争;养老机构风险和法律意识不强,牵扯养老机构的诉讼案件近年逐渐增多,等等。我们认为就养老机构如何保持健康持续
发展谈几点认识。
一是养老机构必须面向中低收入人群,坚持福利型、公益性的发展方向。
受身体和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制约,老年人是公认的社会特殊群体。目前,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从设立主体和资金来源上看,一部分是国办社会福利机构。
二是养老机构要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和覆盖面,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包括选择几个养老的群体在内的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首先,养老机构要切实以入住老人为本,在做好基本的膳食、护理、康复服务的基础上,要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和心理慰籍,采取多种方式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和体育休闲内容,积极开展兴趣培养班、专门知识讲座等老年教育。其次,养老机构要面向社区内的居家老人、残疾人和有需求的家庭开展多种服务,比如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托老赵亮、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心理咨询、临时看护以及陪同购物、散步和聊天服务等等。在我国许多城市,如今大多数家庭是双职工家庭,白天上班,无暇照顾老人,而有些仍居住在家庭中的高龄老人、病残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有人看护。针对这种情况,养老机构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可以发挥机构的专业优势,主动介入,在社区内开办托老所。实践证明,社区托老所建设投资少,入住花钱少,便于管理,适合我国老年人口众多、老龄化速度快和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也适合中国注重家庭、家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三是养老机构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注重连锁经营,规模求胜。
当前,为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促进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养老服务社会活动,这既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客观上也对养老机构的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养老服务市场前景普遍看好的同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样,选择也更加趋于理性和冷静。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养老服务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养老机构就必须增强品牌意识,将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软件打造成一个知命度高、信誉度强的硬件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走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占市场的发展道路。
四是养老机构进一步规范服务,严格管理,节约资源。
选择机构养老的群体中,高龄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方面,入住对象身体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养老机构的护理压力。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从市场的角度讲,是一个新生儿,此前并没有更多的管理经验可循。比如同入院老年人或其亲属、单位签订的入院协议书的全面、准确和公平问题,签约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问题,因管理不善造成智残、痴呆或患有精神病的老人走失问题,是否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提供规范化服务的问题,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为了尽可能不出现自身管理入手,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其责任心和爱心;另一方面,制定岗位职责,严格规范操作流程,避免失误和事故发生。
养老服务业是微利的,风险也不小。如何既能够以价格低、服务优赢得具有养老服务潜在需求的老年人的青睐,又能够降低经营成本、保证资金运作通畅、促进机构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对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者来讲,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挑战和检验。养老机构要增强成本核算意识,注重投入产出。机构建筑和内部设施设备既要符合要求,功能齐备,又不要贪大求洋,过于豪华。养老机构有自身特点,在人力资源和设备配置上不要一味同医院相比,尤其是内部的医疗设备尽量依靠社会化。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无尽其用。此外,由于部分地区和相关部门对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够等原因,部分养老机构没有完全享受到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甚至个别地方的养老机构还被征收了各种名目的不合理费用,增加了机构的负担,影响了其正常运转。对于这种情况,养老机构要勇于维护自身权益,积极反映问题,争取完全享受到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
五是要注重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问题。
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关系到养老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我国已建立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制度,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民政部与人事部已经出台了社会工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这是我国社会工作领
第三篇:养老现状分析
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
养老服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难题。在当前情况下,加大养老服务业的投资和政策引导力度,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经营,有助于调整投资结构、拓展消费需求,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关系民生和民死的重要战略性问题,是当前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家庭关系和睦稳定、促进老年群体和谐相处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抓紧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为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营造公平环境,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本文梳理了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政策内容,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一、养老服务业的概念与定义
对养老服务业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养老服务仅指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顾和康复护理服务,养老服务业就是为满足老年人因疾病或身体机能的衰退而产生的特殊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相应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从广义上讲,养老服务则是一个大服务的概念,几乎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多个行业领域。可以被定义为一切为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而提供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体,统称为养老服务业。除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及护理服务外,还包括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教育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甚至老年护理服务链上的护理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也可以纳入到养老服务业的外延当中。是一个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综合产业体系。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所说的养老服务业,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即养老服务业仅指为满足老年人因疾病或身体机能的衰退而产生的特殊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提供相应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这里的养老服务主要指的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服务。
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政策法规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和政策的保障,目前,涉及养老服务业的法律、政策和规定有100多个。
在国家法律层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年颁布,仅有原则性的6章50条。2012年底进行修订,新修订的《老年法》共9章85条,与原法相比,修改幅度大,新增内容多,取得了许多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老年人的关心和尊重,有力地维护和保障了老年人权益。《老年法》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乡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日间照料、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将每年农历九月九日确定为老年节。老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对老年人进行精神慰藉。学好、用好《老年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让老年人享受高质量晚年生活的法律保障。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0月,又公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领域改革。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这两个文件实际上是相辅相成,配套完善的,对于实现老年人医养结合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
部委联合发文层面:比较重要的有《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设设计标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无障碍设计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以上这些规定、意见、通知都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如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同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在城镇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中,提前预留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等。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的居住生活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具体安排。
我国制定养老服务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第一,从立足当前到着眼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上升,党和政府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和社会关注度逐渐提高,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也与时俱进,推动了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的不断完善提高,而且向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二,养老服务体系政策框架正在形成。许多政策最初是一个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发布,仅限于内部工作人员,知道的人很少,现在许多法规和实施意见的制定,是在经过有关部门的反复磋商,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从简单的部门文件转变为多部门联合发布实施。如全国老龄办等24个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在政务服务、卫生保健、交通出行、商业服务、文体休闲等方面做了具体详细的实施意见,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各种形式的优先优惠和便利服务,各项优待规定得到有效落实,也有利于政策法规的落地生根,形成浓厚的社会敬老氛围,建立起养老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好政策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
第三,养老服务标准质量逐渐提高。养老服务从供养五保老人的温饱水平起步,目前逐步提高,开始朝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老年人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建筑设计等方面标准规范的实施,非常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老年人需求。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困难,一个小小的障碍,就会造成举步维艰,只有确立一个较高标准,并严格按标准实施,才能保障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服务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部分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务院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时,虚的多,实的少,主要表现在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实。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如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臵过高。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和老年活动设施在用地、用电、用水、取暖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高。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补助、养老服务机构营运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金额与老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还存在成本高、定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致使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领域的积极性不高。
(二)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旺盛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有许多养老服务项目无法实施,老年人买菜、购物、洗澡、看病有许多困难,不能满足老年人社会需求。同时,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民办床位闲臵现象并存。公办养老机构有国家投资,管理规范,老年人排队等床位;而民办养老院开办前期投入大、运行风险高,只能将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很多新建的民办养老院都在郊区,价格高、位臵偏,路途遥远,老人感觉孤独寂寞不愿意住,子女们也不放心。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产品档次低,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资金、人员不足、场地不够、设施不齐全。许多养老设施不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包括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和老旧小区安装电梯,都应该尽快研究实施办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医护结合、护养结合的康复护理机构短缺,养老服务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监管机制。
(四)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缺少护理专业人才。如今一线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是女性,以农村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居多,但是他们专业化程度不高,加上待遇偏低,很多优秀人才干一段时间就跳槽了。目前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不足,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低、流失大。社会养老服务专业人员奇缺。据估算,中国目前需1000万养老服务人员,但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人员只有22万,符合资格的仅2万多人。同时,由于照护人员紧缺,不能安排合理的人员轮流值班,护理机构维持运转困难。
四、对养老服务业基本发展趋势的思考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高龄化趋势的特点。2013年末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5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316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9.7%。同时,空巢老年人口数量继续上升,也将突破1亿大关。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2.48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1/3,其中,需要重点照顾的80岁以上的老人就将达到1.03亿。围绕养老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在3万亿元以上,预计2050年前后将达到年均5万亿元。从2010年至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从业人员将从2000万人激增到7800万人,提高就业率约2%以上。庞大的老年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服务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发展养老服务业成为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之一
第一,养老服务制度需要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重视制度性安排,采取行政措施或颁布法规,逐步统一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制度,将养老制度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统筹规划进行战略安排,通过相关的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将政府的公共资源在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养老医疗之间进行合理配臵。去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十多项具体发展政策,要求各地切实增强做好养老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重视,努力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格局,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质量完成养老服务的目标任务。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已将部委和地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情况向国务院进行了汇报。今年下半年,将开展检查督促工作,通过了解和听取各地意见,抓紧解决老年人遇到的现实困难;及时发现和解决养老服务工作中的倾向性问题,督促各地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支持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国际经验表明,养老服务必须要社会力量来做,需要社会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要走出政府包揽思维,集聚民间资本,推动民办养老院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高档化、个性化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强监管。重点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对养老机构按规定减免各种税费。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境内外资本举办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提倡在社区内建设小型化养老机构,用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为街道老人就近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居家养老照护服务。
目前我国现有的4万多家社会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所占比重超过70%,民政部已经明确,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这方面,部分省市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养老市场也应优胜劣汰,这样就会使硬件好、服务佳的养老机构受到老年人欢迎。政府的重点是建立管理和服务标准,包括对于老年人疾病和护理情况的评估审核机制,解决高龄和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通过规范化管理,将养老事业的发展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加强督促检查。
第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政府已逐渐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201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总计投入47.2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业和民生建设。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目前,有关部门在制定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鼓励政策。各地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确立“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形成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兴办养老服务业的灵活机制。同时,各地通过改扩建等形式,对废旧厂房、闲臵校舍和空余办公用房等资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养老服务设施,以缓解土地供应不足的压力。各地对建设服务设施进行补贴的“补砖头”;对养老机构运营进行补贴的“补床头”;转为重点补到老年人身上的“补人头”。让老年人有钱买服务,有权利选择服务,满足自身服务的要求。同时,也要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带动老年消费的形成,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建立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模式
第一,居家养老加上社区养老服务是首选。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四世同堂”的家庭已经非常少见,“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全国各地对养老服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具有先天优势,家庭亲情和熟悉的居住环境,对老人的照顾会更加细致入微、更加个性化,也更符合老人的需求。这也是很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根本原因。即便在发达国家,居家养老也仍然是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但是,居家养老也有一些困难,如对高龄、失能老人的日间陪伴与照料等。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目标,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主要是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活动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通过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和专业的服务人员,辅助家庭成员完成养老任务。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大,89.1%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具有亲情守望、邻里互助的特点,所以,既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环境和亲友,又能够在子女上班时让老人得到细心的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有100多个市、区建立了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和“虚拟养老院”,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将分散居住的市区老人纳入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由企业上门为老人提供各类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各项养老服务和组织老年人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这种“虚拟养老院”已经成为破解老龄化挑战的手段。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平台,老人住在家里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承担养老工作或者托老服务,与居家养老互为补充,为日间老人活动提供很好的场所和服务人员,可以解决老人日间没有人照料的问题,大大缓解养老服务的难题。
第二,发展“医养结合”康复护理服务,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失能、失智期,我国现在有失能老人37500万(姜力.2013.12),他们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不断加大,老龄化、空巢化以及病残化、孤独化为养老护理带来了巨大风险。特别是大多数老年人都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建立具有养老和医疗服务功能的养老院,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通过医养结合,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特别是要加强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失能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失能老人护理生活补贴制度。为了解决我国养老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状,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和与院校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养老护理走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对养老护理员进行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照顾瘫痪、病重、独居的老人。同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给予相应的补贴。已经有专业化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家庭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解决庞大的老龄人群对养老服务人才巨大需求的社会问题。
第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我国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2012年底有5000万人以上。为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护理等方面问题,河北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开创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浙江省利用村庄闲臵的场所,建设“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湖北省建立了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它们采取的办法是利用公共财政的补贴,将农村老年活动室或闲臵的校舍,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由村委会或农村老年协会具体运作。通过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农村老年协会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生活、医疗、护理、文化生活等方面,重点考虑高龄、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的需求,并积极促进邻里之间互帮互助。通过了解老年人需求,建立分门别类的专业队伍和借助社会力量,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
(三)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树立健康生活方式
第一,加强健康教育,引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全国老龄办与卫计委共同组织编写了《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通过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规律、适量体育运动、良好心理状态、疾病自我控制、加强健康管理等六方面内容,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实施“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战略。重点是在社区内开展健康宣传教育,积极防治慢性病,切实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全国老龄办已经在上海浦东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在社区建立老年健康生活指导管理模式,倡导老年人科学健康的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通过20多位中外专家进行指导,用创新的科学服务模式,把各种现有的服务项目有机的融入,由过去被动的从老人需求出发制定养老服务项目,转变为主动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生活指导和管理。引导老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指导科学健康的生活,延缓老人体能、智能衰退,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社会化养老压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具备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身心健康为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讲卫生、讲文明,有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休闲旅游和健康保健、对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社会服务的需求增加。
第二,加强老年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工作。随着我国城乡低保制度、城乡无保障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等兜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都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科学素养逐步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对子女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精神赡养”更为重要,否则身体心理处于无依无靠状态下,“空巢老人”将会陷于双重危机之中,目前,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1600万人,其中老年人精神疾病出现高发状态。特别是抑郁症和老年性痴呆,全国有1000万老年群体。为此,许多社区建立了符合社区特色的老年人精神沟通学习交流的场所,开展心理健康讲坛、心理咨询等服务,倡导老年人走出家庭,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理念。提倡、鼓励家庭成员与老人多沟通、多交流,广泛开展群众性老年文体活动,引导老人树立“自主、自助、自立”的观念,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做志愿者,为高龄、患病老人义务服务,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许多省市通过建立以社区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以专业老年卫生机构和养老院为依托,集预防、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老年护理和精神康复工作。
(四)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科技智能化养老服务
第一,创新发展模式。加强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都要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老旧小区注重“适老化建设和改造”,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监督,确保提供安全和优质的服务。把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是否经过专业化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评估、检查、考评的依据。部分省市自治区已经着手开展养老服务示范试点的申报,有产学研发机构密切合作,在全国建立了示范项目或者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医疗、养老、家政、健身、旅游等各种服务业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模式,建立养老医疗、健康养生养老、康复护理养老、养老产业园等,加大对于养老、健康等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第二,推动智能化养老服务。全国老龄办在全国推动建立“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推进智能化养老技术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该服务具有科技集成、绿色环保、优质高效、整合资源等优势,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提高养老服务的科技水平和能力。为老年人提供人力“做不到、做不好和不愿做”的服务,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更加人性化、有尊严的服务。进而有力推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其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目标是在全国建设100个具有“建筑设施、物业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服务、老年照护、文化服务”等六大智能化系统的养老实验基地。经过一年的努力,智能化养老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已经批准筹建的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有17家,投资规模达到100多亿元,全国第一个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落户常熟,智能化养老的理念和意义已经被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所认同,智能化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包括建设智能化远程医疗,目前中科院正在研发居家养老身体数据监测、睡眠模式下的老人身体数据监测、老年痴呆症监测诊断等新型智能系统和设备。包括高端医疗、康复体检以及健康咨询等市场化的服务。
(五)中外合作,提高老年康复辅具质量
第一,鼓励和引导境外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养老服务业,引进国际养老服务业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结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等,创新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鼓励境外资本的进入的政策,也引起国外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目前,中国有与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合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和服务机构,有合作生产老年产品用品的企业,包括引进国外养老服务业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就有专门的机构和服务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洗浴服务,他们精细化服务的方法令人赞叹。外资进入我国养老服务业是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养老市场。相当一部分国外养老机构定位于我国中高端客户群体,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第二,提升老年康复辅助用品质量。根据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各地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重视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老年特需产品的研究开发。鼓励中小企业进入老年生活用品产业等领域,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千家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老年康复辅助用品的种类有近千种,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产品质量逐年提高。各地举办的老年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有十几家,举办国际性的博览会有5家,其中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每年在重阳节举办,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成为我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护理设备/用品用具、养老服务的博览会。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企业参展,展示护理设备、康复器具、特制老年人鞋子和食品等,如原装进口的医疗设备,诸如更衣淋浴床、站立机等。以及帮助各类肢体残疾人使用的电脑和互联网的辅助器具、专门为中国人研制的办公椅、高端多功能轮椅、康复机器人、残疾人专用健身器材和盲人导视仪等福祉用品。与此同时,我国有关部门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养老服务业运营商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论坛、研讨会,搭建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经验交流的平台,吸收借鉴各国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让科技创新成果造福于老年人。这些举措提高了我国养老服务的水平,展示了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就,提高了我国养老服务水平的国际影响,对于推动国际养老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篇:养老机构分析
一、养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1、中国老龄化情势严峻,养老资金与养老服务机构缺口巨大
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3.5亿。老年人口增速加快,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照料等压力和社会影响已经凸显。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政府建设的福利性养老院难以满足需要,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
据民政部测算,到2050年中国的老年市场需求是8000多亿,现在仅满足基本需求在1000亿左右,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披露研究结果认为,目前中国养老金缺口则高达1.3万亿。
2、养老观念的转变让异地养老成为当今老年人的重要选择 ?
老年人日渐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各种原因导致大部分老人成为“空巢家庭”的现实和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的转变,更增强了老人外出旅游的欲望,旅游养老、异地养老逐渐成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3、老年消费者具有可观的购买能力,养老产业蓄势待发?
据不完全估算,目前老年人各类收入总和已达到4000亿元,到 2020 年可能会突破1万亿。而老年人往往有着较充裕的储蓄,具有较强的购买力。
巨大的现实需求与长期的未来需求和极度缺乏的市场供给之间产生的矛盾,使养老旅游度假区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具投资机会和市场潜力的项目之一。
二、养老旅游政策解读
1、社会化养老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建社会养老机构的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对养老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增加养老项目信贷投入,提供优惠利率,给予贷款贴息等。
2、各地政府也充分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养老服务业支撑政策,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的将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目标考核责任内容,出台了优先供地、税费减免、床位补贴、培训支持等措施。
三、养老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分析
我国养老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种主要发展模式。
1、候鸟式养老模式
候鸟式养老是中国发展较早的异地养老模式,主要有海南岛的冬季养老基地和北方滨海地区的夏季避暑养老基地,在成都、武汉等城市周边风景秀丽的地方也有所分布。还出现了连锁发展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置换等模式优化,使老人有机会进行异地旅游、疗养。客户以健康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为主,优点是环境优美、灵活性强,缺点是季节性强、便利性不足。
2、居家式养老模式
以养老和地产结合的居家式养老模式,与其说是养老度假,不如说养老主题地产更为贴切。居家式养老往往以养老住宅、养老别墅等地产大盘的形式出现,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周边居多,但大部分仍停留在概念层面,均只是“养老住宅的提供者”,还没有成为“养老服务的供给者”。
3、疗养型养老模式
疗养型养老度假模式更加关注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通过与专业医疗机构、康复疗养机构的合作,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体检、老年特色疾病的照料看护、病愈的康复疗养等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针对身体健康欠佳和对健康格外关注的老年人为主。该模式能够提供高收益的附加服务和衍生健康产业链,对
医疗康复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也较高。
4、立体化养老模式
以北京太阳城为代表的大型综合养老度假模式,包括住宅、老年大学、购物中心、酒店、医院、康体娱乐等多种业态,在盈利模式上“居家养老住宅销售+养老地产持有经营+综合性商业租售运营”等多种模式相结合,是一个以养老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模式。该模式综合性强、面向群体广、配套服务完善,但投资规模大、对开发商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要求比较高。
5、农家休闲养老模式
农家休闲养老是一种候鸟型、旅游休闲型相结合的农家寄养式异地养老模式,代表有崇明岛农家养老和浙江天目山农家养老项目,老人与农户签订协议,长期寄养在农户家中,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形式,也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该模式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服务水平和配套设施有待提高。
五种模式在产品特色、目标群体、盈利模式上有所差异、各有所长。前两种目前较为普遍,竞争较为激烈,后三种则刚刚起步,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四、养老旅游度假区的开发策略建议
根据区位交通、发展环境、场地规模、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选择适合的养老旅游开发模式,同时做好“四个结合”,即:
1、专业化与综合化的结合专业化是指大到旅游度假区的功能规划与项目设置,小到卫生间、马桶、淋浴、呼唤设施、室内颜色等细节的无障碍设计,无不深入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为老年人提供身心照料。综合化是指养老旅游度假区可以因地制宜的和乡村旅游、健康旅游、温泉旅游、旅游小镇等有机结合,既能够扩大市场目标群体,开展多元化经营,规避市场风险,又能够让旅游度假的老人能够和年轻人保持接触,保持身心健康。
2、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结合依托养老旅游度假区较为完善的养老配套,适当开展公益福利性的非营利性养老项目,是企业回报社会、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而将医院、老年大学、休闲娱乐中心、福利性养老院等综合养老设施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独立运营,争取政府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采取“公助民办”的方式,降低开发运营成本。
3、地产销售与多元经营的结合从养老旅游度假区开发实践来看,单一的持有经营模式由于投资大、回收期短、运营成本高,目前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而养老度假与地产开发联姻,从而快速的回收资金,为项目的正常运转和持续经营缓解资金压力,是经过实践检验较为成熟的模式。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开发多元化的养老衍生产品,从资本运作、金融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突破,建立综合性的盈利模式。
4、自主经营与合作经营的结合建议开发商在一些医疗、康复等专业性强的领域,应该引入相关专业结构经营;对养护型的社区服务、老年商业与休闲娱乐服务,则可以根据企业能力和战略灵活采取自主经营或与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的模式。
第五篇:养老政策分析
政策利好养老产业发展执行细则尚待加强
2014/07/16 14:03 来源:搜狐焦点网 0条评论
(文/伟业研究院赵红娟)
目前,随着“银发经济”在国内逐渐升温,养老产业发展更是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包括保利、万科、远洋、绿地、合生、万达、绿城等企业在内,全国已有超过80家开发商先后入水养老地产领域。在此背景下,对于已经涉足或有打算布局养老地产的开发商来说,如何结合养老政策开发出更对口的养老产品,争取更容易获得相关优惠政策支持是值得考虑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与养老产业相关的政策、深刻理解政策内涵、明确政策支持方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央频繁出台政策支持养老产业
1999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比重为10.33%,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自1999年末开始至今,仅部委及以上中央政府层面出台的相关养老政策就高达10多个,而2011年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是建国以来国家第一次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专项规划范围,对养老服务的重视程度之高可见一斑。最近两年养老政策出台的密集度更是不断加大、政策举措进一步细化。
回顾并总结历年来颁布的养老相关政策,可以发现,尽管多是纲领、指导性意见,但传递出的信号对地方政府制定可以落地的政策细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内容上看,对于养老产业有重要支持作用的政策条文主要表现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以及养老补贴等方面。
养老用地专项政策浮出水面
在土地供应政策方面,国务院早在2000年《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及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中对养老供地方面均进行了纲领性规定,但由于过于粗线条,对落地执行指导性不够。
随着对养老产业逐步提上日程,第一部养老用地专项政策终于浮出水面。2014年4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指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托管等服务的房屋和场地设施占用土地,不包括老年酒店、宾馆、会所、商场、俱乐部等商业性设施占用土
地。在土地用途方面,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在办理供地手续和土地登记时应确定为医卫慈善用地。在供地方式上,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供应,原则上以租赁方式为主;如果以出让方式供应,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按最高不超过50年。
政策对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范围、土地用途、土地出让年限、供地方式等的明确界定,对于地方养老用地供应明确了方向,对开发商拿地进行养老地产开发无疑也是政策利好。
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非营利性养老机构
在养老机构税费优惠政策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早在2000年就制定了专项政策《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后国务院发文《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再次对养老机构建设及服务等相关税项方面进行了规定。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养老机构前期建设方面,政策对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优惠仅表现在行政事业型收费减半征收,相对而言支持力度较小。而在养老机构后续服务方面,无论是营业税免征、行政事业型收费适当减免,还是用电、用水、用热、用气支持居民生活类价格在各类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都是统一的,而企业所得税免征只体现在非营利性养老机构。
养老补贴各地虽有标准 民办机构领取困难
在养老床位补贴支持政策方面,民政部早在2012年7月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民发(2012年)129号文件)中规定,对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提供养老服务,根据其投资额、建设规模、床位数、入住率和覆盖社区数、入户服务老人数等因素,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同时,各地方政府在养老床位建设及运营补贴方面也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对补贴标准进行了相关规定。其中,北京对非营利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补贴最高可达到1.6万元,是相对比较高的;天津、上海、江苏、四川等地每张床位建设补贴最高达到1万元;浙江、青海、宁夏等省份也超过了5000元。另外,部分地区采取运营补贴补助形式,即每入住一位老人,给予每月100-500元不等的入住补贴。
然而对于很多民办养老机构来说,这些优惠政策犹如形同虚设。由于缺乏操作层面的执行细则,如申请补贴的材料、发放补贴的周期、补贴发放形式等具体条文规定不足,导致实际能申请到补贴的民办机构寥若星辰。
政策执行难使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资成本远远高于政府办福利性养老机构,其结果无疑会提升民办养老机构入住价格,导致竞争力不足甚至资源空置浪费。就北京第一福利院公办养老机构为例,目前可谓是“一床难求”,同时尚有9000多人在排号等待入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市养老床位平均使用率只有60%,有的民营养老院空置率甚至达到90%。
2014年5月甘肃省政府正式下发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营利性养老机构可以享受的床位建设补贴标准。《意见》指出对建成通过验收且依法登记投入运营的社会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根据实有床位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其中用自建房的新增床位每张补贴1万元、租赁用房且租期在5年以上的每张床位补贴4000元,营利性养老机构按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补贴标准的80%予以补贴。
甘肃省率先在全国出台政策并规定了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享受的床位具体补贴标准,尽管政策的落地执行效果还有待考察,但无疑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向前迈步发展是一大推进。
总的来说,国家层面对养老事业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的,但政策落地难是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未来,养老相关优惠政策还需要更加清晰化、体系化,地方政府出台更为具体的执行细则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