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4 21:2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第一篇: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的第一要素是“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欣赏自然”,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旅游并不完全拘泥于何种程度“自然”,而是更注重于再“自然区域”内我们在干什么。因此,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游客“亲近自然”的要求,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此外,生态旅游景区需要为游客准备动态或静态、口述或文字的解说,使游客获得有关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地质、历史、地理演变、乡土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否则,游客很难达到认识自然的全貌从而欣赏自然的目的。这样看来,在自然区域开展的旅游不一定是生态旅游。而到自然区域的游客,如果仅满足于到那里休闲、打牌、聊天,而不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欣赏自然,那么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旅游者,而非生态旅游者。反之,即使到人工修饰比较明显的自然区域,甚至经过人工加工的自然景观或野生动物园,如果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包括很多自然的、生物的、地里的、当地人文的信息,那么,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

关键词:生态旅游、持续发展、问题、对策、趋势 正文: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 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内容的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生态”应是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统称。

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以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为对象,以观赏、了解和享受大自然及其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不破坏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与环境为前提,有益于繁荣地方经济和提升当地社区生活品质的一种旅游活动方式。

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有本质的区别。生态旅游最终要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传统旅游侧重对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的获取与满足,旅游开发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旅游者追求的则是享乐,对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却退居其次,对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考虑的较少。生态旅游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旅游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获取与保护、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为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旅游资源盲目开发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无烟工业”的误导,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但认真地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加以考察不难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也会产生各种废物。旅游业不仅排放传统工业废物,而且生产的“旅游公害”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比如峨眉山,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大量涌入,信手丢弃的垃圾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2.2“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认为“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产出的产业。”他们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消耗,低估了旅游成本水平,虚增了环境新创造价值部分。

2.3“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误导。认为旅游消耗只是精神消费,不对其构成威胁。而事实上旅游活动也消耗甚至破坏或毁灭旅游和环境资源。泰山后山的赤磷鱼一直是泰山的特产,但是由于近年来游人的不断涌入,对赤磷鱼的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现在赤磷鱼已经鲜见。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度使人浮想联翩,但今不如昔,文中描写的虎山水库,现在已雄姿不在,雨季瀑布业已不存,而且水体污染严重。这一方面是周围的旅馆饭店的污水直接排放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低素质游人的“杰作”。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目前,一些研究者把生态旅游当作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模式、规划方法、管理方法,将其看成是适合所有旅游形式、所有地区、所有旅游相关建设和管理的一种普遍原则,于是便有了各种冠之以“乡村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的项目和规划。实际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典型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更不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本身。所有的旅游活动,尤其是占主流的大众旅游,都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而将生态旅游混同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导致对生态旅游的泛化理解,造成认识和管理上的混乱。

2.不可忽略其他旅游形式

这种错误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第一种观点而产生的,认为只有生态旅游是好的,是道德的,是可持续的,而其他旅游形式,特别是大众旅游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很多研究者还详细列出了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的种种差异,来说明“好”与“坏”的不同。由于生态旅游这种道德上的天然优越性,使得许多地方和企业对它趋之若骛,想尽一切办法贴上这个道德的标签。实际上,尽管生态旅游是在人们对传统旅游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反思的结果不是用生态旅游替代、消除大众旅游,而是要起到借鉴、示范的作用。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之间的最终区别不是好与坏、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差别,而是产品类型和形式的不同。

3.发展大众旅游的观念和方法

实践中,很多人认为,搞生态旅游就要大搞设施建设、铺大摊子、上大项目,这种沿用发展大众旅游的方法来发展生态旅游的做法,曲解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特点。实际上,在设施方面,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希望体会到与自然和原生文化的互动,为此愿意承受一定程度的艰辛,所以生态旅游不需要大规模的设施建设,不需要建造豪华的宾馆,不需要一应俱全的娱乐设施,甚至不一定需要斥巨资建造高级公路。同时,他们对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教育手段、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又极为重视。因此,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在设施建设、服务提供、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

4.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5.当成一种营销策略

在现实中,生态旅游经常被当成营销手段、策略、技巧乃至市场标签。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把生态旅游看成是一种时尚、潮流而趋之若骛,更多地注重了生态旅游的“牌子”,而并没有认真地在管理制度上下功夫。这种重形式、轻实质,重标签、轻规范的做法,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危害极大。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趋势

1.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谈不上生态旅游的兴起。反之,没有旅游的开发,也不可能有生态旅游的存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利用好生态环境;只有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开通了旅游业的绿色通道,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把生态效益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向资本的转变。旅游,既是人们的生活行为,也是人们的消费行为。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往往是通过经济价值体现出来的,而经济效益的高低往往又是取决于生态效益的好坏。所以,生态旅游具有自然和经济两重属性。没有好的生态效益,不可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只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好的经济条件。

3.生态旅游主要是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层次上,通过培养和教育旅游者“负责任的旅游”,旅游开发商“负责任的开发”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生态经济是在旅游区的一切相关领域,把旅游者行为从高消耗、高排放转变成低排放、高利用率的绿色行为,它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和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推广和延伸也帮助生态旅游这种旅游模式得到更大的推广,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系统及更广阔的社会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2)刘紫青.试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2(3)许春晓.旅游学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2007

第二篇:3.2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3.2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一、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1、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分别是怎样的?

答:①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②资源状况是: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③环境形势的总特点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答: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要求、核心、实质是什么?

答: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要求:它要求人与资源和谐相处,并自觉地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核心: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

实质:科学的发展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该实行哪些基本国策和需要哪些力量?

答: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要靠你我他。

5、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是?

答: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6、目前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老龄人口、流动人口、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7、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应该注意什么?

答: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9、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学生能做什么?

答: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第三篇: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盐城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鲜明。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市区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观,大丰市白驹镇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东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亭湖便仓有北宋宰相卞济手植的“枯枝牡丹”。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的故乡也在盐城市境内。

坚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重视建设本土特色的学校文化。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实施新课程计划来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注重开发学校的课程文化资源,尤其是通过校本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劳动实验课程等加强本土资源的开发。各地各有关学校特别是四星级高中,要充分发掘老区特有的人文底蕴,在弘扬老区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淮剧艺术,开发海盐文化和滩涂文化等不同方面注重收集整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以开发利用,形成主题系列,形成区域文化建设基地,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层次。要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营造生机勃勃的有个性的校园景象,让学生在各种特色文化中接触、感受先进的鲜活的文化滋润,抑制和抵制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四篇:新乡市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新乡市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摘 要:生态旅游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旅游形式,对于在全国生态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城市来说,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如何抓住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进行相应的开发,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就以新乡市为例,对其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开发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新乡市开展生态旅游时要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设施配套建设,组合特色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宣传促销等措施.希望能为新乡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同时能够给该类市县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思路.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

保护

发展

一、旅游资源的概况(一)旅游产品资源

在2003年全省统一组织的旅游资源普查中,新乡市旅游资源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占全省近10%是一个旅游资源市。其中,以八里沟、万仙山、关山、回龙、白云寺等景区为代表的南太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雄、险、奇、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王陵、比干庙、陈桥驿等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资源,文化底蕴深厚;以名人(史来贺、刘志华、吴金印、张荣、耿瑞先、梁修昌、许福卿)名村(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新乡县小冀镇东街村、卫辉市唐庄、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凤凰区耿庄、新乡县七里营龙泉村、获嘉县照镜镇楼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极具典型性;以华北最大的国家级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河南省唯一的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乡黄河故道以及植物茂密的南太行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景色优美,自然和谐;以河南新飞电器集团、小冀京华园、刘庄、龙泉村、耿庄等5个全国工农业示范预园为代表的工农业旅游资源发展迅速。(二)旅游服务设施

1.旅游交通。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豫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为国家级二级枢纽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交通发达便利,已形成了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纵横贯通、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网。

2.旅游餐饮。民以食为先,餐饮业不仅能满足旅游者饮食的基本需求,而且能形成旅游区吸引游客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饮食文化的旅游区可以构成一种旅游资源。如罗锅酱肉、杜记牛肉、牛忠喜烧饼、赵记馄饨、新乡烧鸡、原阳烩面、长垣霜打馍、卫辉空心面等都是新乡有特色的风味美食。

3.旅游住宿。饭店业在新乡较为发达,共有星级饭店16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7家,二星级饭店6家,家庭旅馆床位5000余张。总的来说,新乡各景区(点)所在城镇的饭店也基本上能满足目前游客规模的需要。

4.旅游购物。旅游区的旅游纪念品、美术工艺品、土特产品、影视作品等均为旅游购物的内容,它既可增加旅游区的收入,又可通过旅游商品的独特性树立旅游区的品牌。

二、新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简介

在政府主导战略指导下,新乡的旅游资源正在全方位、多渠道的进行开发,初步开发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目前,新乡已经开发建设的景区15个,其中4A景区2个,3A景区3个,2A景区6个。一部分旅游资源已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优势逐渐向产业优势转化,全市旅游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4年新乡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0.5%,旅游业成为新乡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发挥新乡农业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新乡大力开发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市共启动农业旅游建设项目近20个,初步形成了名人名村、林业风光、高效农业等名牌农业旅游景区。农业旅游点的开放,大大提高了新乡旅游的对外影响,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深化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目前,新乡已有4个景区(刘庄、景华国、回龙、耿庄)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河南省跑马岭景区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境内。景区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是国家AAA级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具有优越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河南省地质遗迹重点保护区。门票38元。京华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新乡市西南15公里处,占地300余亩,90多个景观和旅游点。东临107国道,“京华园”旅游区是一部简明的,立体的,形象的,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文化史的精品长卷,构思奇特,设景自然。叠山理水,宛自天成。亭台楼榭,曲径通幽,长廊相接石栏相连,水露迷蒙,鱼帆点点,松竹苍翠,百花争艳,生机盎然。

三、生态旅游资源面临的威胁

1、态旅游区粗放经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生态性: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另一方面,经营者目光短浅,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扩大游客数量、建筑数量等;盲目发展机动车辆,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受传统经济学发展观影响,许多开发商将生态旅游当成一种时髦的旅游产品,不顾生态旅游的质量及其基本原则而盲目开发。在生态旅游实践中以接待定开发,没有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不注意资源保护,环境质量下降,原本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到最后也失去了“生态”的特征,造成了“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如景区的城市化倾向,将使自然景区和区中居民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最终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另外,旅游开发商处于利益的驱动还可能调整传统生活方式,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景区的特色文化受到冲击。

3、政府宏观管理混乱或管理无力: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多个政府职能,而且划分不明确,导致生态旅游区多头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外,还在其中开采矿产资源,兴建水电设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潜力地挖掘生态旅游区的各种资源,然而,这样只会使生态旅游区遭到破坏,而旅游主管部门又无力制止或干涉。

4、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由于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可以说旅游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因为旅行社和各级政府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起来。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全民发展生态旅游。又是在生态旅游的招牌下,将无序旅游肆无忌惮地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黄金旅游周期间许多生态景区游客爆满,其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部分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果皮饮料瓶等、攀折花木、恐吓动物等,都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体现。

5、污染防治与控制等措施不到位:与传统旅游业不同,由于生态旅游一般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明显特征,而作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主要措施的污染防治与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亦与其他工业或城市污染的防治显著不同,但目前从许多生态旅游景区来看,其对废水、废气、废渣及动植物资源与地质地貌、自然遗迹等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均缺乏必要的基本保护设施。

6、生态旅游法规与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等不健全:在生态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其相关的国家旅游法规体系比较完备。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国家性的专门政策法规尚未出台,仅针对我国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类型颁发了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管理条例。但是面对全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导政策和意见等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等要求和需求。特别是有关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旅游监督管理、生态旅游景区生态破坏与生态恢复等规定以及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标准等急需颁布出台。

四、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1、倡导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基于各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反思其历史经验,谋求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求和规律。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都要对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的形式和产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和行动,应充分考虑它对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2、认真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旅游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合理布局,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保护条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地公平发展和各方面利益兼顾等原则展开,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地重要性,化出功能分区,确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实施步骤,制定旅游线路,选择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旅游和居民居住的规划方案。

3、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政府生态旅游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相应法规、政策、审批开发项目、监督、评估管理者和宣传教育工作。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这是发展的先导,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在经济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地方生态旅游特色,可以吸引更多生态旅游者的产业;在环境政策方面,加强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有关法规征收一定环境税或颁发无污染奖金;在技术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尽量使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使生态旅游区更具有吸引力;在社会政策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旅游活动走上科学化,生态化的道路。

4、加强教育,提高履行职责与义务的自觉性:一方面,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加强生态旅游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态观。注意增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责任感。例如,可在景区入口处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告诫游客“除了照片之外,你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之外,你什么也别留下”,以此来增强游客的环保责任感。第三,适当添置一些有利于唤醒人们环保意识的设施。例如,国外就出现了造型滑稽的青蛙垃圾箱,垃圾投入青蛙口后,会自动发出“真好吃,再给些”的优美声音。这样以来好奇的游客,尤其是孩子会受到鼓励,很高兴将果皮等垃圾扔进垃圾箱内。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监督者。首先应对他们实施生态旅游教育。其次,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还要调整理顺管理体制,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性。最后,生态旅游管理必须加强生态旅游法规条例的建立和执行。例如,规定生态旅游的消费模式、征收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费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木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

5、完善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生态旅游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利益层面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确定和协调除了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文化机制进行控制外,还必须依赖于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因此,在现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各省(市、区)尽快制订出台《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法》、《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与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地方行政法规等。同时各省(市、区)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并具有本省(市、区)特色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规章与政策。

五、新乡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资源需要经过开发、加工,能转化为产品。旅游资源要变成旅游产品,必须根据客源场需求进行筛选、加工、创新,才能组合成适销对路的产品。

(一)重点开发建设南太行山旅游区

现代旅游以休闲活动为核心,太行山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生态环境、纯朴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风景,是一处休闲度假的绝佳胜地。目前,对省内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南太行山旅游区的山水自然风光要进一步优化、深化、创新和整合,其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利用太行山自然形成的开展攀岩、登山活动;利用其丰富水体,开展垂钓活动;用其山青水秀的环境,开展疗养活动;利用其丰富的植被,行果实采摘、品尝活动;利用其深山洞穴,开展探险活动,将太行山建设成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区,把它培育成新乡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使其成为河南人游河南、新乡人游新乡的首个目的地。

(二)继续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

新乡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开发历史,众多的名村,典型的北方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是城市居民解脱疲惫、轻松身体和心情,回眸传统社会农家生活的自然乐趣,体验劳动的快乐,展望高科技农业的目的地。在开发时,要根据目标市场———城市居民和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开发出集原始性、多样性、娱乐性、知识性,体验性于一体的特色项目。如距新乡10公里的龙泉,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文明村。村里开发了集名优新特水果、花卉种植以及集农事活动、农业教育、观光农业等内容为一体的高效农业园区。其主要特点是水果的采摘和观赏,但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可以观赏的景物有限。可进一步拓展一些项目,如:利用园区的良好环境,挂一些人工制作的鸟笼(造型别致,要有特色);在果树间隙(或专门开辟),科学利用套作技术,种植一些花生和红薯等,让游人参加栽培、管理、收获,也可以承包的形式包租给客人;在小河内养殖一些鱼、虾、蟹,增加垂钓的内容;在餐馆内,为游客加工他们通过劳动收获的产品,并增加一些农家菜肴,如:糊涂条、煎饼等等,同时也可让游客动手参与;开辟农业生活展示区,如:利用新乡县是全国商品棉基地的优势,把传统手工织棉布技术的全过程展现出来:纺花———浆线———染色———织布,再把棉布加工成床单、沙发布、沙发靠垫、棉布睡衣、衬衣、鞋垫,而这些又是深受城市居民喜欢的特色产品。

(三)深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总体上看,新乡的文物古迹较多,但不少古迹呈散点分布,资源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对其开发也常局限于静态的展示,游客缺少参与和体验,对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受不深刻,因而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不能充分表现出来,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新乡应通过适当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对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要以历史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加强包装和推介,打造新乡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和文化古都安阳、开封、郑州、洛阳等市进行交流合作;将新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城市中心的现代都市风采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四)保护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由于生态环境具有的保护性、自然性、参与性等特点,新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适度,要保护性地开发。

1.森林旅游。在“回归自然”这种旅游心态下,森林旅游的发展前途极为可观。新乡市有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如植物有1100多种的八里沟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的万仙山景区、辉县市西部太行山无人区等,其森林旅游正在规划开发中。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功能区,对服务设施和建筑规模、风格、分布等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崇尚自然、遵循规律。

2.黄河观光游。新乡境内的黄河地跨原阳县、封丘县和长垣县,河岸线在我省是最长的。沿黄河大堤一路行来,可以观赏雄伟的悬河风光、千里长堤以及防洪工程、引黄工程、跨河交通工程,还可以观赏大堤两边的田野风光、防护林景色。临近水边,则可观长河落日、看鸟鹭飞翔、听鸟虫鸣叫,冬季还可看到高雅的天鹅在水面游弋、在水上飞翔的景致,严冬时节有时还可观赏到冰封黄龙或黄河凌汛时惊心动魄的景象。大力发展黄河滩区综合开发和沿黄旅游景点建设,将黄河沿岸建设成为一条集观光、休闲、生态、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带,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休闲度假、增知增智的旅游需求。3.湿地旅游。位于卫辉市与延津县接壤处的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280公顷,区内水域、滩涂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知鸟类130余种,植物256种,是内陆中原地带罕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封丘的青龙湖湿地,占地6000余亩,水面4000余亩,水量丰富,面积辽阔,水生植物和鸟类繁盛,是河南、山东沿黄河流域最大的一处自然湖,历经200多年未曾干涸过,素以清净淡雅著称,有着非常大的开发潜力。优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深刻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示城市的民族化、现代化特色,提升城市品味。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报(网络版)·新乡,中国中部崛起的城市 [2]中国商业地产信息网·新乡市情况分析

[3]李俊清、石金莲、刘金海《生态旅游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6]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第五篇:3.2 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教案

广东教育出版社

3.2 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一、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中国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懂得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加深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人口、资源、环境等国情知识,增强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以及参与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感情,以及热爱学习、参与实践、积极动手的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内容分析

本课由“主题词”、“探究园”、“学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五个部分组成。

“主题词”是本课的要点提示。主题词明确提出了本课所要讲述的重点内容:可持续发展、计划生育、生态文明。这三个主题词构成了本课的核心内容。

“探究园”“材料透视”严峻的生态环境提供的图片、文字材料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情况;其二,我国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学海导航”分导语及三目讲述。导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一目: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二目:计划生育与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重要国情之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 4

广东教育出版社

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老龄人口、流动人口、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我国一方面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同时,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第三目: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实践与评价”由“主题演讲”、“我思我行” 两部分组成,是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参与实践、践行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认识,思想得以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的过程。

课内活动设计意图及操作建议

“探究园”由“材料透视”组成。

“材料透视”严重的生态环境。围绕“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相关材料,图片与文字并用,说明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材料后面设有思考题。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带着问题去思考,主动构建知识;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课外实践调查活动,收集人口、资源、环境的资料,由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认识,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加深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践与评价”分为“主题演讲”、“我思我行”两部分。

“主题演讲: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要求通过阅读文章,以“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为题,进行一次演讲活动;知道建成美丽中国的道路是长期而艰辛的,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我思我行”内容为“垃圾分类,我了解、我行动”,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是如何分类的,并制作一个垃圾分类表格,并讨论垃圾分类收集中,我们能

/ 4

广东教育出版社

做什么,制订行动方案。

“阅读与感悟”分为《古树的述说》和《20世纪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环境的三大宣言》两篇文章。

《古树的述说》通过阅读材料感受大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依存,由小见大。

《20世纪全人类共同保护地球环境的三大宣言》通过文章,让我们看到世界各国的共识以及为保护环境、保卫我们的家园作共同的努力。课时安排建议与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由“探究园”、“学海导航”、“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部分组成,建议安排3课时。其中“学海导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部分。

教学方法建议:

课时1:学习“学海导航”中前言和“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的内容。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求老师在课前布置好对学习内容的预习:收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课时2:把“探究园”中“材料透视” 与“学海导航”第二部分“计划生育与提高人口素质”结合学习。

1.我国人口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结合现状分析人口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2.我国人口发展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控制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

3.我国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同时,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结合“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探讨如何提高人口素质。

课时3: “探究园”、“实践与评价”与“学海导航”第三部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1.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我国环境、资源的情况。

2.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通过“实践与评价”部分,结合世界发展进行教学。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4.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探讨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 4

广东教育出版社

总之,学习本课内容时,可组织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结合课文中小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家园、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教学提纲

课时1:

一、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重要战略地位。课时2:

二、计划生育与提高人口素质 1.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2.我国人口发展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控制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

3.我国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同时,要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课时3: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1.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

2.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4.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 4

下载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2《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教案

    3.2 《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教案 第一课时 一、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 了解中国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懂得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

    四川林业生态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四川林业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一、自然地理属性四川地形地貌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7%。在大地构造上,四川省位于杨子陆块、秦岭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结合部,地质......

    3.2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第一课时

    3.2 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 了解中国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懂得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某山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生态旅游资源情况的调查告 报告 1 一、我县生态旅游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产业,按照“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增 a 添星”创建活动为载体......

    发挥生态优势 挖掘旅游资源调研报告范文

    发挥生态优势 挖掘旅游资源 ------湾里区罗亭镇调研报告 一 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国家实行“三农政策”后,农村......

    浅析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补偿方式(合集五篇)

    浅析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及生态补偿方式 自然资源能被人类以多种形式利用并产生经济或社会效益,其中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受人为作用的自然能够保证资源永......

    关于秦岭石榴山生态旅游资源情况的调查

    关于秦岭石榴山生态旅游资源情况的调查 目前,陕汽30万辆微型车项目落户,标志着我县实施“突破蔡家坡”战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家颁布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保险业持续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论文 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汽车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保险业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保险、金融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建立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