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纳古养老保障体系运行状况调查报告
纳古镇养老保障体系运行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对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的养老状况分别从企业职工养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农民养老和非农个体主养老状况做一描述。这些状况与全国其他乡镇并无大的差别,而本研究的特点在于,在这样一个严格遵守伊斯兰信仰的乡镇里,宗教在改善这一社区养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养老,宗教,企业
一、纳古地理位置及民族成分构成纳古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西北部,下辖纳家营、古城、三家村三个自然村。三村先于1988年建立纳古回族乡,1997年7月改为纳古镇,目前已建镇13年。至2008年底,全镇总人口8343人,其中回族人口6818人,约占总人口的81.72%,回族均信仰伊斯兰教。镇中最大的清真寺纳家营清真寺于2004年建成,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共四层,每层可容纳3000人礼拜。
二、纳古镇人口构成(一)人口的历史变迁
据各种零散的文献和家谱推测,到了清朝末期,纳古的人口已有近千人,民国初期在1400人左右。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纳古人口已增至1800多人,共300余户人家。其中90%左右是回族,汉族和其他民族仅占10%左右。建国初期,纳古人口有1800人—2000人左右。20世纪50年代后期,纳古人口出现了第一次膨胀。到了60年代末,人口翻了一倍,1978年,纳古仅回族人口就达到3955人。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回族人口从4048人增加到6081人。这期间,虽然开始宣传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仍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的第三个生育高峰期。
(二)人口现状及构成
纳古人口基数大,增长也较大,实行计划生育后虽有所控制,但纳古人中除
一小部分夫妇按规定生两个孩子外,绝大多数人家都超生(机关人员除外)。特别
是近几年纳古的经济发展以后,许多人认为罚款也没什么,交点钱无所谓。2005
年来人口已达7800多人。历史上纳古都是以回族人口占居绝对优势。回汉两族的人丁户口比例几乎都维系在8:2以上,世居民族一直是回、汉两族。只是到了
改革开放后,才加入其他民族成分。近些年来,全镇人口的预期寿命达到高峰。
到本次调查为止,纳古镇常住人口有8478人,农业人口7973人,非农人口
505人。但实际上,纳古镇参加农业生产的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办企业、做
生意或在本地企业打工,他们将土地租给本地或外地的农民种植。人口性别构成是男4178人,女4300人。人口年龄构成是18岁以下有2309人,18~35岁的有2688人,35~60岁有2462人,60岁以上有1019人。
(三)流动人口
纳古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家庭作坊式小手工业向大型工业转化以后,所需要的人力迅增加,外来的打工人数逐年递增。截至2005年底外来人口已高达7000
多人,纳古人口一般只进不出。
纳古镇20年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个体工厂增加到400多家。这些工厂
大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有一定的规模,需要的工人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
仅连铸公司就有外地员工400多人,很大一部分长期在纳古居住、工作。因此,这些长期的或永久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养老问题也是需要纳古关注的。面对如此复
杂的人口结构与人口现状,尝试新的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三、纳古镇养老现状
(一)传统居家养老占主导地位。
纳古以几代同堂从父居的扩大家庭为主要家庭类型,约占总数的70%,核心
家庭约占20%,联合家庭约占10%。这和回族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有关。年老父
母多数是和儿子组成扩大家庭,也有部分老人轮流居住于分立家户的几个儿子
家。纳古回族居民非常强调家庭的和睦及孝敬老人。
纳古镇大部分人的生活条件还是基本不错的,他们孝敬父母也有其财力的支
持,每月两个老人会从每个儿子那里得到1000左右不等的钱,这还不是生活费
用,是儿女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而已。而经济状况相对不好的家庭也能很好的孝
敬父母,老人也会为儿女分担很多家务及农活。
(二)农村居民养老状况。
据调查,纳古镇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是贫富差距较大,富裕的人不在乎农村
养老保险所得的那一点点保费,也就是说,目前实施的养老保险水平不能满足他
们养老的需求,而较为贫穷的农村居民,他们对养老保险不信任,交不起费。纳
古镇从1995年开始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到目前为止,50~59岁的有546人缴纳了
养老保险金,共缴纳保费4545020元,已经有24人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共领
取2369104元保险金。老农保实施开始,大部分人一次缴纳保险费200元,缴纳
2次保险金400元的只有1人,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
村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宣传,人们开始缴纳更高金额的保险费,2009年开始缴
纳保金最低1500元,最高一次缴纳保险费的有6000元的。09年有147人缴纳养
老金,共缴纳227000元,2010年153人参加养老保险。
纳古有98%的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身心都献给了他们忠诚的信仰,政府政策的执行要通过教堂力量的协助来实施。因此,在农村养老保险自愿参保的政策下,要想真正执行,农保机构工作人员必须要和清真寺协调好。
纳古没有集体补贴,只有个人缴费。这样一来,就导致很多人对农保政策的不信任,而且鲜有人会有长期的“投资”养老的眼光,导致低水平的保险不能满
足富人的需求,他们很多人投人寿保险,商业保险在纳古做的宣传很多,鼓吹回
报比较高,社会保险投入以后,回报晚,还不知道到60岁以后能否拿到养老金,观念上没有意识到社会保险的益处。而穷人觉得期限太长,看不到短期之内的回
报和效益,顾虑太多。因此,养老保险这方面在纳古收效甚微。另外,纳古镇没
有一所养老院、敬老院或老年人福利中心。
(三)非农人口参保状况。
在纳古的非农人口即是在政府单位、事业单位有编制的从业人员,他们的参
保都是必须的,和其他任何地方的公务员、教师和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的参保一样,由国家、政府和单位来买单。
(四)企业单位职工养老状况。
纳古镇企业基本上是私营企业,尤其近20年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个体
工厂增加到400多家。这些工厂大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有一定的规模,需要
一定数量的工人,少则十余人,多则上百人,这些人主要招收外地或周边其他村
寨的人。他们中有的已经在纳古镇干了十多年,有一大部分也干了五六年。他们
觉得到纳古镇的工厂干活工资能保证,收人较其他地方多,便举家迁来。仅马跃
升的连铸公司就有外地务工人员400多人,他们中的一部分长期在纳古居住、工
作。这些本地以及外地的务工人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当他
们年老的时候,如何养老就成了问题。而到目前为止,没有哪家的企业为他们的职工缴纳过任何的养老保险费,甚至是工伤保险费,他们的说法是外来务工人员
流动性大,不好管理保费。据连铸公司的董事长马跃升说,他们为员工办理了工
伤保险,算的是工领工资,因为他们单位的伙食便宜,为工人开的工资也较高(最
高工资2万~5万/月,技术人员及管理者),普通工人的工资高低不等,600~上
千的都有,他们认为他们是为员工的家庭及以后做了考虑的。
(五)“两世观”、“添课”与养老。
“两世并重”的观念在伊斯兰“两世观”的基础上,强调了“今世”的重要
性,它指出,穆斯林在今世为后世所做的营谋,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宗教功修上,还体现在现实社会的行为上,强调宗教伦理与社会伦理的结合。认为今生的不好
德行会给自己在后世带来痛苦,因此,他们对人伦德行极为重视,他们孝顺父母的观念,家庭稳定和谐的观念很重。认为自己的父母妻儿是最重要的。这就使得
他们在为父母养老方面能做到孝子贤媳。神圣动机所带来的精神动力往往要比物
质或者是人伦动机强大得多,因为神圣动机常常具有恒久性和威慑力。
穆斯林的“添课”传统是,人们每年到斋月的时候将累积的剩余财产的2.5%
捐出来,可以提高捐赠额度,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比较自由,全凭对信仰的真
度,虽然清真寺有管委,但是添课的资金并没有一个管理体系,可以捐给清真寺,也可以直接捐给别人,但是是从施济亲人开始,按照亲疏远近关系来捐赠,穆斯
林一定不会对自己的亲戚朋友不管不顾。亲戚邻里互相帮助照顾老人小孩,给贫
困的亲戚朋友捐赠钱财物资,资助贫困大学生及贫困学生上学。热心的穆斯林年
轻志愿者一年里定期为贫困者和贫困老人义务送大米和钱。这样的一种宗教传统
为不太富裕者的养老提供了一种特殊的保障。
四、对纳古镇养老保障模式提出改善的建议
纳古人安土重迁和注重家庭养老,现行的养老保险不能满足贫富差距较大和社会阶层较为复杂的人们的需求,建议实施和试行新的居家养老模式。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人都是住在空荡荡的大别墅,儿女都是企业的管理者,都忙于事业和工作,孙子孙女平时都在外地上学,这样虽然老人的生活过的很富足,却难免孤独。还有一部分老人,甚至70、80多岁的高龄老人在家做修房子这类的重活,容易发生事故,这部分老人的子女不是不孝,是因为家里贫困,不得不儿子媳妇双双在企业里打工,剩下老人在家里,老人是自愿为儿女做这些的。他们本来是应该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而实际上却将他们“空巢”了。因此,将养老保险融入传统的家庭养老,再加上个性化的专业照料服务,实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较为适宜。
在纳古镇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站,建立为老服务队伍(下岗职工、外来人员)和义工志愿者及低龄老人志愿者队伍(必须注意宗教文化,建议工作人员对伊斯兰文化和宗教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尊重服务对象),通过清真寺的威信宣传动员,受理服务申请,搞好入户调查,初步确定服务对象及所需服务时间、补贴额度或补贴比例;负责服务时间、服务经费和初审,协助街道对服务实体、服务质量进行跟踪和监督,建立居家养老工作服务信息、档案。负责对有需要的服务对象实施上门服务,并对服务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服务项目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根据服务需求,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差异性低偿、有偿服务。并将超市、家电维修、洗衣熨烫、银行、便利店、茶室、理发美容、照相洗像等服务网点,作为居家养老的服务合作单位,对社区老年人实行全方位优惠。
参考文献:
[1]纳古镇政府:纳古村寨日志。
[2]冯瑜: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农村传统文化与工业化——云南纳古镇个案研究:纳古镇学术报告
[3]上海市嘉定区妇联调研组:上海嘉定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J],今日中国论坛,2005年第10期。
[4]郑桂珍:流动人口中的妇女问题[M],南方人口,2000年第4期
第二篇:浅谈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每年会在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为4000万的基础上再加250万以上形成大批的“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失地农民。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费缺乏对他们的长远考虑、征地速度超过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缺乏就业机会、失地农民素质不能适用币场化就业的趋势等原因,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石。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三农”问题依然是本年政府工作中的重点,把“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反映了本届政府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以人为本,“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农民安定了,社会都会安定,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失地农民是既有别于一般有土地保障的农民,又不同于城镇居民的边缘群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每年还要征250-300万亩耕地,每年要在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的基础上再加250万以上形成大批的“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失地农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次性征地补偿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短暂的改善,但令人堪忧的是,他们的未来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因此,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是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1992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我国先后兴起了三波被称之为“新圈地运动”的土地征用浪潮,截止2003底,全国的开发区占有地约3.54万平方公里,已超过现有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量。在征地的过程中,政府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和利益分享者,漠视了失地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剥夺了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严重挫伤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严和信任。因此,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面庙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同时也给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严重的阻碍,有学者认为,失地农民问题甚至比前几年的“下岗”问题更为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已危及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其原因在于:
(一)一次性发放补偿安置费,让其自谋职业,对失地农民的未来出路缺乏长远考虑。土地是我国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相对于城市失业人口而言,它是就业保障,相对于农民工来说,它又起着失业保障的作用。土地被征用后,补偿费用的不合理使农民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用不足以维持其长远的生活保障、尤其是他们现期消费的短期化行为,导致货币补偿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二)征地速度超过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失地农民缺乏就业机会。征地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产物、也是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实现劳动力快速转移的途径,让他们在城市非农业部门获得就业机会,使农民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利益成果。但是政府和上地开发商为了各自的利益,政府可以从土地拍卖中可获得巨额利润、而开发商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土地,抑或自己投资开发建厂,抑或以高价出让给投资者。但是、据统计,2003年底,占耕地面积有43%被闲置,这部分根本未给农民带来任何收益、不能提供就业机会、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又失业、不断扩大了城乡差距。
(三)失地农民素质不能适用市场化就业的趋势,造成农民结构性失业,随后变成长期失业。征地后,在政府安置中,失地农民被安排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政府没有在了解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开设的培训项目和市场就业需求相背离,再加上委托人(政府)和代理人(培训机构)之间存在博弈关系,缺乏政府的监督,培训的质量不高。再
者,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有限,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这两方面的因素叠加起来,就出现了大批地“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的失地农民。
(四)现代家庭养老模式正趋于弱化。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l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来算的话,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人了老龄社会,加上我国人口老龄社会的特点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中国一直有由家庭养老或者个人养老的历史传统习惯。自从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农村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农村独生子女幅度增加,“四二一”家庭结构正在逐步形成,即各自父母四人、夫妻双方、一个小孩的结构。此外,随着大批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空巢家庭”。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婚后与父母分家另过,赡养父母的意识不如以前,失地农民缺少年轻一代的赡养,家庭的保障功能被弱化。
二、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机制创新
从公正、公平的角度将失地农民纳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权利往往被国家以各种名义剥夺,例如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应的范围只是城镇居民。失地农民现在既不享有土地赋予的保障、也不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从失地到就业这段过渡时间内大多数农民处于失业状态、生活陷人困境。因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让他们平稳地过渡到就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稳定社会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它与未来的养老保障体系起到前后相呼应的作用。
从土地换社保的角度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障。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和集体为补充的缴费原则、以低门槛进人、低标准享受为原则、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人”办法进行,其基础养老金标准应全省统一,个人帐户养老金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人水平确定不同标准。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即是用土地换社保政府征用土地后,除了给村集体土地补偿款(由村集体作为主体按照比例分配给村民)外,把原本直接支付给农民的安置费用于替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失地农民到“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以土地换保障”是指从土地征用款中确定一定数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首先,土地征用款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维持可持续生计的惟一资本,政府利用它积极引导失地农民投资于养老保障,是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其次,只有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降低企业吸纳失地农民的成本,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拓展空间,进而形成“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良性循环;第三、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虽然会增加城市用地成本,但与政府向社会高价出售的土地相比,相距甚远。
整个制度设计呈现的特点是分年龄、多层次、全覆盖。如杭州市江干区规定对征地时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对征地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满15年的、给予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能满15年的,参加杭州市政府规定的“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简称“双低”)基本养老保险;对征地时年龄在50一60周岁的妇女、又不符合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双低”基本养老保险的,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征地时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补助制度。
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社区养老院”模式的养老保障。现在就生活方式而言,养老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社会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仅有20老人生活在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98%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家庭。从这个数字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老人要靠子女实行居家养老。然而,“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照顾自己的能力逐渐减弱,再加上心灵上的孤独感,不能真做到“安度晚年”。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养老保障便成了的后顾之忧。这时政府有责任照顾这些老人,组织下岗女工或失业妇女,进行家政培训,建立社区养老院,老人们在社区有小孩的打闹声、年青人的嘻笑声,还有精心的服务中享乐中安度晚年。这样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也能促进妇女就业。
从多次的角度出发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商业寿险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一项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家庭为了退休后能够得到更高的养老金,可以自愿购买商业寿险。当然,不可否认传统的家庭养老等观念总体上制约了农民的寿险需求,为此,宣传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保险公司都要加大力度,使保险宣传深人失地农村,使失地农民充分了解保险的意义和功能,增强保险意识,更新他们养老、健康观念。
三、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的筹措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应当归农民所得的征地补偿费,提高补偿标准及规范分配比例,是确保基金来源的前提条件。二是政府的财政拔款。政府从土地转让中取得了巨额的增值收益,理应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提供支持。如浙江省某村的土地,政府拍卖价为100万/亩,农民得到的补偿费用只有2.5万/亩,政府从中获得的收益可见一斑。无论从公正的角度还是从责任的角度出发,政府都应该为失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障基金。另外,土地开发商从土地中获得的丰厚利润,还可考虑对房地产等非公共需要的用地单位,收取适当的附加费用,并加人保障基金内。三是土地收益价。广东的“南海模式”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使农民变为股民,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变为股份分红权,促进了农民非农化和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同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保障了基金的来源。
总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推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是推动建立“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如何解决广大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说还是一个未解的重大课题,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文章由内蒙古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三篇:养老调查报告(推荐)
现状
按国际惯例,60岁以上人群,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5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1%,而且我国的老年人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加。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老年人口将高达4亿。
按照惯用的老龄化社会判断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或以上,我国在1999年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养老问题日渐突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多;
老年人口家庭特征与养老院发展现状
(一)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增加,城市老人家庭中超过一半为空巢家庭
(二)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农村老年人尤为明显
(三)老年人住房自有化率较高,城镇老年家庭户住房自有化率超过90%
(四)部分老年人的住房不满足养老院设计的基本要求
(五)目前我国养老院仍以居家养老型为主
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增加
根据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2006年,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占49.7%(比2000年增加7.7个百分点),其中独居户占8.3%,夫妻户占41.4%;农村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占38.3%(比2000年增加0.4个百分点),其中独居户占9.3%,夫妻户占29.0%。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增加较快,估计目前超过一半老人家庭为空巢家庭。
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总体偏低
根据国家老龄委的调查,2006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比同期城镇人均总收入水平低7.5%;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比同期农村人均纯收入低24%。2006年,城市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为78.0%,平均每月为990元;农村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仅为4.8%,平均每月为684元。
老年人住房自有化率较高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的结果,2006年,老年人现居住的房屋产权属于老年人自己或配偶的比例在城市和农村分别为75.4%和56%,分别比2000年提高
7.8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从城镇不同年龄组家庭住房产权结构上看.2010年,户主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家庭户的住房自有化率为90.9%,高于其他年龄组家庭的住房自有化水平。其中,房改房是老年家庭户自有住房的主要组成部分
部分老年人的住房不满足养老院设计的基本要求
虽然老年人的住房自有化水平较高,但居住质量尚有很大改善空间,部分住房不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对建筑物的安全、卫生、适用等基本要求。如目前城镇老年人中还有一定比例住在六七十年代改装的简易楼,楼房里基本没有安装安全报警系统,楼道比较窄小并且多数没有电梯,楼栋无坡道设计等。
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
目前社会养老得益性较差,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有待普及和完善。国家目前推行的社会保障现状是:广覆盖,低保障,保而不包的政策
自我储蓄养老
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整个城乡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据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对农村的调查,15%的家庭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掌握钱财是最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家庭养老
这是目前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民族传统美德之体现。在现有经济条件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家庭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在城市占16.8%,在县城占38.1%,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更高。
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市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甚至是主要地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年轻人迫于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拒养老人的消极情绪增加。
35年前,中国老年人与儿童的比率是1:6。但是,从现在起到未来的35年里,这一关系将颠倒过来,老年和儿童的比率将变成2:1。届时,一个“银发中国”将取代目前这个“青春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受到“老年化”的冲击。我们依靠家庭养老还能持续多久 ? 农村老人无从依靠
国家最新人口统计数据: 65岁以上的老人中,64%与子女住在一起。在农村,这个比例还要高。年龄在60-64岁老年人,1/3的收入来自他们的子女;到75岁至85岁时,这个比例提高到75%和90%。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年轻人大量从乡下涌入城市,将使农村老人无法依靠子女。
目前我国养老院仍以居家养老型为主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引导。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要求“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11年民政部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养老院养老的优点
(一)能让老人有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二)能让老人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三)能让老人过上有规律的生活。
四)能让老人容易找到志趣相同的伙伴。
(五)能让老人与子女间感情更融洽。
养老院现存的缺点
(一)养老机构区域设置规划滞后
(二)总量不足,服务水平相对落后
(三)扶持政策难到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四)监督管理配套措施缺失
制约养老院发展的一些客观条件
1.养老院优惠政策的不健全
2.养老院“投入大、周期长、周转慢、利润低”
3.缺少相关行业人才
第四篇:养老调查报告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
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30%。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号召老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ngo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篇二:2015年中国养老市场深度调查报告 2014-2019年中国养老市场前景调查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 ? ? 报告目录
在中国,老龄事业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是非赢利性的。本报告中的“养老产业”是以高龄者为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相关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2012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7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部分大中城市核心区和部分地市老龄化程度也相继超过20%。2013年,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1年。未来的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老龄人口将达到800万,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中国老龄问题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老龄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单纯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面对老年人口的现状,中国未来还有可能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购买服务甚至养老专项按揭贷款等手段加快解决老龄问题。养老正在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区、市场化养老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异地养老、以房养老、“侯鸟式”养老以及生态养老等新模式。养老产业开始走出一条与国际经验接轨的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2013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这对于我国拉动内需、化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看,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业的现代化,还将有力助推我国“绿色gdp”的增长,再造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黄金期”。
智研咨询发布《2014-2019年中国养老市场前景调查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及老龄办发布的权威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我国养老出现的新模式作出了详细介绍,重点分析了2013-2014涉及养老产业的企业发展现状,同时对各省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动态做了细致分析。最后报告对未来五年我国养老产业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投资建议,本报告对已进入养老产业或将进入养老产业的企业制定正确的竞争和投资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 养老产业相关概述 11 1.1 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 11 1.1.1 养老事业的概念与特点 11 1.1.2 养老产业的起源和发展 11 1.1.3 西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区分 11 1.2 中国养老产业的特征分析 12 1.2.1 中国养老产业的定义和目标 12 1.2.2 养老产业的三维分类 12 1.2.3 中国养老产业的特殊性分析 13 1.2.4 中国养老产业和老龄事业的关系 14 1.3 中国养老产业的管理体制 16 第二章 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18 2.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18 2.1.1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18 2.1.2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 18 2.1.3 十七大《报告》中对养老的重视 20 2.1.4 2012年部分省市养老服务政策汇总 20 2.1.5 2013-2014年中国企业年金政策完善社保体系 23 2.2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25 2.2.1 2012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25 2.2.2 2012年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25 2.2.3 201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现状 28 2.2.4 2012年中国居民养老保险及社会福利状况 29 2.2.5 2013-2014年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分析 31 2.2.6 未来中国老年人口红利分析 32 2.3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人口环境分析 34 2.3.1 2012年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34 2.3.2 2013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十一年 38 2.3.3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39 2.4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41 2.4.1 中国“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突出 41 2.4.2 中国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分析 42 2.4.3 中国多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42 2.4.4 中国城镇化水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44 第三章 2013-2014年国内外典型养老模式比较及运行现状分析 45 3.1 国外养老模式的理论及典型模式分析 45 3.1.1 西方国家的三种养老模式理论的介绍 45 3.1.2 西方国家养老模式理论的特点分析 46 3.1.3 美国实施的四种养老模式及运行机制分析 47 3.1.4 英国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及特点分析 49 3.1.5 日本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分析 52 3.2 2013年国外主要国家老龄化发展对策分析 56 3.2.1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 56 3.2.2 美国人养老的资金来源及变化特征分析 59 3.2.3 2013年日本为养老欲改革税收制度 65 3.2.4 2013年韩国正制订促进老龄人士就业措施 65 3.2.5 2013年欧盟国家维持养老体系成焦点 67 3.3 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68 3.3.1 改革开放前的养老服务体系概况 68 3.3.2 改革开放后养老服务的变化分析 68 3.3.3 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分析 69 3.3.4 2012年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72 3.4 中国主要养老模式和发展现状分析 73 3.4.1 家庭养老及发展现状分析 74 3.4.2 机构养老及发展现状分析 74 3.4.3 社区居家养老及发展现状分析 75 第四章 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77 4.1 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77 4.1.1 中国养老产业长期以政府为主 77 4.1.2 中国养老机构多为非营利性机构 78 4.1.3 中国老年护理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 79 4.1.4 中国老年生活和护理用品市场发展滞后 81 4.1.5 中国老年休闲娱乐市场需求大 82 4.1.6 中国老年理财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82 4.2 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动向分析 83 4.2.1 2012年养老产业向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83 4.2.2 国家鼓励民企积极参与养老产业的发展 84 4.2.3 外资进军中国养老产业 84 4.2.4 2013年中国异地养老产业兴起 85 4.3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中的问题探索 86 4.3.1 养老产业的市场化运行分析 86 4.3.2 养老产业的盈利性分析 87 4.3.3 中国发展异地养老模式的科学性分析 88 4.3.4 中国养老产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89 4.4 中国养老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90 4.4.1 养老产业应走社会化的道路 90 4.4.2 养老产业应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91 4.4.3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政府扶持建议 92 4.4.4 中国养老产业的现代型规划建议 93 4.4.5 积极开发中国养老行业咨询服务机构 94 第五章 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区域发展动态分析 95 5.1 上海市 95 5.1.1 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统计分析 95 5.1.2 2012年上海养老产业发展概况 96 5.1.3 2012年上海养老产业发展概况 97 5.1.4 2012年上海老年大学发展特色分析 99 5.1.3 2013年上海市启动多项养老项目 100 5.1.4 2012年上海首个民营资本养老项目分析 102 5.2 北京市和天津市 103 5.2.1 2012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统计 103 5.2.2 2009-2012年天津将兴建13处老年社区 105 5.2.3 2013年天津将建高端老年服务产业区 106 5.2.4 2013年天津市养老护理型保姆需求热 107 5.3 青岛市和重庆市 108 5.3.1 2012年青岛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108 5.3.2 2012年国家“爱晚工程”落户青岛 109 5.3.3 2013年重庆市将建国家级养老岛 111 5.4 浙江省 112 5.4.1 2013年浙江省成为老龄化程度高的省份 112 5.4.2 2012年浙江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113 5.4.3 2013年杭州市民企探索“出城养老” 114 5.5 其他省市 115 5.5.1 2013年云南省结合旅游业发展养老产业 115 5.5.2 2012年四川省巴中市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探索 116 第六章 国内外老年住宅业典型案例研究 117 6.1 老年住宅相关概述 117 6.1.1 老年住宅业的兴起 117 6.1.2 国外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的分类 117 6.1.3 老年公寓的兴起和发展 118 6.1.4 老年公寓与老年住宅的关系 118 6.2 国外老年住宅典型案例分析 119 6.2.1 美国的太阳城中心 119 6.2.2 日本的港北新城 120 6.2.3 欧洲的独立公寓 121 6.2.4 英国的老年社区 122 6.2.5 德国的养老社区 122 6.3 中国养老住宅业的典型案例分析 123 6.3.1 北京太阳城“以房养老” 123 6.3.2 上海“异地养老” 123 6.3.3 大连“候鸟式”养老 124 6.3.4 天津“季节性”养老 124 6.3.5 海外华人回国养老模式 124 6.3.6 台湾的社区养老模式 125 6.3.7 北京度假休闲养老 126 6.3.8 江苏生态养老连锁 126 6.3.9 浙江分时度假式养老 126 6.4 中国老年公寓发展现状分析 127 6.4.1 中国发展老年公寓的必要性分析 127 6.4.2 中国老年公寓的主要发展类型分析 128 6.4.3 中国社会力量办老年公寓的区域模式分析 130 6.4.4 中国老年公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32 6.4.5 促进中国老年公寓发展的对策建议 135 6.5 中国老年住宅业发展现状分析 137 6.5.1 中国老年住宅业进入起步阶段 137 6.5.2 中国老年住宅产品的开发现状分析 138 6.5.3 中国老年住宅的功能特点分析 138 6.5.4 中国老年住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39 6.5.5 中国老年住宅业的发展建议 140 第七章 2013-2014年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141 7.1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述 141 7.1.1 养老服务业定义及特点 141 7.1.2 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概述 141 7.1.3 国外社区养老服务业的类型 142 7.1.4 美国的老年服务业运营机制介绍 144 7.1.5 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总结 145 7.2 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147 7.2.1 2012年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分析 147 7.2.2 发展养老服务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分析 147 7.2.3 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带动效应分析 148 7.3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148 7.3.1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进展迅速 148 7.3.2 中国各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149 7.3.3 完善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154 7.4 2013-2014年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156 7.4.1 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区域分布概况 156 7.4.2 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因素分析 157 7.4.3 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特点分析 158 7.4.4 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难点分析 159 7.4.5 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建议 161 7.4.6 日本社区养老服务对中国的启示 163 7.5 2013-2014年中国老年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66 7.5.1 中国老年旅游业发展历程分析 166 7.5.2 2012年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现状 167 7.5.3 2012年老年旅游服务规范受到重视 168 7.5.4 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168 7.5.5 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70 7.5.6 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建议 170 7.5.7 中国老年旅游用品市场现状分析 172 7.5.8 开发老年旅游用品的设计建议 173 7.6 中国其它养老服务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75 7.6.1 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75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12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活动目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
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活动形式: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中国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09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10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
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三)实地走访所(转载于:养老调查报告)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 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
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2.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小,但这是民生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据了解,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参保,就算是这样,因为缴费农民可以自由选择,不少人选择每月最低档,这样缴费10年后的农民每月也只领到很少一部分的钱,所以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帮助不是很大,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3.农村养老资金运行低效,农民信心下降。如今的体制下,有谁能确保证国家财政拨下来的资金丝毫不偏差地到达农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没有人能担保吧!因为我们深知在资金运行过程中,一些资金挪用贪污的现象偶尔会存在,这值得我们严肃审视与处理,政府人员必须要抱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
六、问题与建议
(一)通过立法途径的形式约束和强制执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应该通过社会多方的努力不断减小。
(二)在给农村老人带来保障机制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仅政府要给老人们应有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子女要时刻记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希望国家大力扶持并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就以我们村为例,我们的干部们首先要大力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的益处,其次希望他们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发养老金的同时可以主动到那些老年人的家里与他们聊聊天。平时可以想方设法得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干部们真正地明白我们的用意,实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着想。全社会全部行动起来,农村养老问题才会得以解决。篇四: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毛泽东思想第六形成小组)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班级:信息科学技术(师范)
组员:马嘉
调 查 报 告 02班 宁亚敏 濮传奇 朱碧芳 朱彩虹 沙正强 张霞 李萍善 刘彤彤
目录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特点
三、组织单位
四、调查对象
五、调查地点
六、调查时间
七、人员安排
八、调查结果
九、解决方法..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当前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与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相比,社会老龄保障事业显得明显滞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尤其突出。
二.调查的特点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缺乏法律保护: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落实、巩固家庭养老,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一部法律,但这部法律仅仅规定了公民应该怎样做,而对违法者没有约束力。由于没有制订农村养老的相关行政法规,我国虽然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很多农村老年人的权
益依然得不到保障。遇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情况,农村干部也只是上门做做思想工作,期望那些子女能够良心发现,而不会采取强制行为。(2)尽孝意识薄弱。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早在2500年前,《礼记?礼运》中就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养老保险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父母尽孝往往被一些人放在最次要的位置。现代人对父母尽孝、赡养父母的观念相当淡薄,有的甚至把老人看成是家庭的包袱,厌恶、不赡养、打骂、甚至遗弃老人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村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主要靠子女赡养,生活状况好坏完全取决于子女的素质与经济条件。
三.组织单位
毛泽东概论形成第六组
四.调查对象
学校周边的人群
五.调查地点
重庆市北碚区
六.调查时间 3月末至四月初
七.调查人员安排:
文件的修改与制作:马嘉,朱彩虹
文件的查看与建议:宁亚敏 濮传奇 朱碧芳
主题演讲: 沙正强
文件的搜索:张霞 李萍善 刘彤彤
八.调查结果
我国养老现存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供养水平低 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农村占 统治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剩余产品很少。把孩子抚养长大成为劳动力而成家立业,是普通农民最大的“积累”。当他们进入老年后,自然就要从这种“积累”中提取养老支出,子女家庭供养老人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调查发现,73位老人是靠家庭经济供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占总人数的51.4%。但是这种供养水平比较低,基本上是给点粮食和年节物资,很少给现金。相对于现阶段城镇人均每月220元篇五:养老调研报告(提交)关于提高我市老龄服务事业水平的对策研究
课题组
养老问题是基本民生问题之一,也是社会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2011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并提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兴国市长曾讲过,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自1988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已迎来“银发浪潮”,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以上。截至2010年底,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7.47%,老龄化程度排在全国第三位。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19.5%;2030年占35.62%。届时,我市基本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973”养老服务格局,即97%老年人居家养老(其中94%老年人依托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分散居家养老,3%老年人在老年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养老。在迅速进入老龄化时期,如何大力推进老龄服务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市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更好了解我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课题组采取实地考察(包括暗访)、召开座谈会、个案访谈、电话调查等方式,对我市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部门进行了深入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我市在“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指导下,不断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升老龄工作水平,在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模式探索等方面有所创新,初步建立了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适宜老年人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课题组也发现,实践中还存在着 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为此,课题组对我市国办的天津市养老院、民办的南开友缘养老院与红桥桃花源养老院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对南开区长虹街盛达园社区、河西马场街、和平区南营门街进行了调查,还暗访了南开区天拖南澄江路街横江里社区,河北区江都路街如皋里、通达新苑、汇光里社区等。之所以选择上述三家养老院为调查样本,是因为天津市养老院是4所市级国办养老机构中规模最大的养老院,拥有床位850张;两家民营养老院也是规模较大的养老院,友缘养老院共有340张床位,桃花源养老院有200张床位(高于民营养老机构平均113张床位)。社区与居委会的选样依据是居家养老活动搞得比较好的,暗访的社区是随机选取的。
一、我市老龄服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工作宣传欠深入,百姓对养老模式认识比较模糊,实践中容易产生不满
目前,我市百姓对机构养老模式认识得相对清楚,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对居家养老模式的认识比较模糊。我国把适合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界定为社区居家养老,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托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我市则规定,居家养老包括依托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分散居家养老和老年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宣传不到位,不少社区居委会人员及居民对我市养老模式认识模糊,认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不同的。对于多数人而言,居家养老就是家庭养老模式,尽管社区提供了各种有偿微利服务,但这种养老还是家庭自己的事情;社区养老则是同一社区老 年人居住在同一楼宇并由社区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养老模式(基本相当于宜居社区集中居家养老)。由于理解有误,所以一提及社区养老,百姓就希望社区提供更多服务,这远超出了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所能够承载的内容。一旦多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引起百姓的不满。实际上,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照顾和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年人照顾方式。如何以清晰明了、简单易懂的概念界定和养老模式说明向老百姓进行深入的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二)老龄服务与机构管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目前我市已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先后以政府令形式发布了《天津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天津市资助经济困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但作为地方性规章尚缺乏强大的效力,约束力不强。而且,现有的规章并未对养老机构、管理与服务人员的责任做出详尽的规定。当前尤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
1、已经实行的一些办法已不能满足养老机构发展的需要,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办法中没有规定。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养老服务中产生纠纷的责任范围做出明确规定,更没有规定养老服务机构的免责范围,一旦出现如老人摔伤、走失、甚至自杀等人身损害问题,只能是养老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而养老机构主要是国家投资的福利性非营利机构与民营的微利营业机构,随着赔偿案件的不断出现,这些机构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往往民办养老机构在遇到大的诉讼赔偿时可能会陷入破产境遇。
2、现有法规更没有对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做出规定,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使刚刚有所发展的居家养老受到致命打击。
3、目前养老服务与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一些权益得不到保障。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现有规章只是对上述人员如何做好工作作出规定,没有在制度上明确其法律地位,在待遇上也缺乏相应的权益保障。
(三)养老投入渠道单一,资金不足、运行成本高成为制约我市老龄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1、养老机构运行成本逐年增加,抵消了各种补贴。资金紧张、运行成本较高已成为国办与民办养老院的共同特征,是当前养老院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养老院的运行成本主要包括护理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煤水电气费用和养老服务设施的购置与修缮费等。虽然国家实行了一些免税政策,市政府每年给民营养老院每个床位补贴600元,但随着用工费用增加,物价及各种费用不断攀升,与高成本运营相比,补贴乃是杯水车薪。我市养老院收费没有统一标准,只能靠市场杠杆来调节。但由于现阶段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限制,我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比较低,实际工资平均一般在1500左右(不少民营养老院尚未达到此标准)。由于服务人员从事的工作艰辛,脏、累、工作时间长,低收入难以吸引和留住护理人员,导致我市国办、民办养老院普遍存在护工难招问题。以天津市养老院为例,一方面,三、四年前排队登记要求入住的老人已过千;另一方面,由于养老护理人员不足,致使新建护理楼尚有一层楼床位处于空闲状态,浪费了资源。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护工难招问题将会更加凸显。另外,一些民办养老院还急切呼吁政府和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以友缘养老院 为例,由于该养老院租用的是天拖的厂房,其水电费是按照工业计费标准收取,无形中加重了民办养老院的经济负担。
2、资金缺乏,难以支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市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进程缓慢,社会组织、民间资金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不高。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资金、人员短缺的困境。尽管这些年来我市逐步加大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在2008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支持居家养老建设工作的若干具体优惠政策,提供了政府购买服务,启动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建设,并给予一次性3万元补贴,但从基层反映看,政府为高龄、特困、低保等老人每月提供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只解决了极少部分老人的困难,而且只是吃饭有保障,而有钱吃饭没钱看病等更深层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市、区两级财政拨款看,仅是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提供了一些基本活动设施的费用(还有社区反映市财政并没有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只是区财政提供了补贴),却没有提供给从事老年服务及管理人员的报酬,后续活动开展难以为继。很多社区的养老资金投入主要以自筹为主,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有限资金缺乏稳定性,消耗了社区集中养老事业的精力。如重视社区养老活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盛达园,连老年活动站每年7000余元电费开支也要由物业垫支;南营门街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负责人也为后续活动资金发愁;马场街也因资金问题,限制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诸多活动的开展。甚至有的社区因资金问题仅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视为社区食堂,只提供就餐服务,难以发挥其他功能。
第五篇:我国农村村委会运行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农村村委会运行状况调查报告
——以南康市杏花村为例
项目类型: 调查报告 负 责 人: 付永沛 其他成员: 柴冬霞、段蓝宇、徐文华 指导老师: 任军利(教授)
二○一三年 十月 I
摘 要
为了探究我国农村村委会运行状况,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言建策,本团队在2012年暑期对江西省南康市杏花村进行了为期10天的走访调查,了解了当地农村村委会运行的各方面情况。希望对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有所帮助。通过对江西省南康市杏花村村委会运行情况中村委会自身、村委会工作内容以及村委会与村民关系等方面的走访调查与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杏花村村委会在运行的各个方面及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问题,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铺平道路刻不容缓。
关键词:村委会;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村民关系
I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team some time in June 2012, six primary schools in Pingxiang City, Xiangdong visiting survey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rimary.I hope to help th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Pingxiang City, Xiangdong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life, learning all aspects of the conditions of poor,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reatment today, as well as teach less positive.Although the state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compulsory education attention deepening, as well as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s the “three rural” issue,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a rapid stage of development, but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lower stages.Urgently need to improv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conditions.Keywords: Rural areas: compulsory education
II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一、引言...............................................................1
二、调查概况...........................................................1
1.调查对象.....................................................................................................................1 2.调查方法.....................................................................................................................1 3.调查内容...................................................................................................................2 4.数据处理.....................................................................................................................2 5.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
三、调查分析...........................................................2
(一)对村委会自身的研究........................................................................................2 1.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学历水平及换届状况..............................................2 2.村委会内部职能分工..........................................................................................3 3.杏花村的收支情况..............................................................................................3
(二)村委会工作内容................................................................................................4 1.杏花村石脚下新农村建设点..............................................................................4 2.村委会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度..............................................................................5
(三)村委会与村民关系............................................................................................5 1.村委会在调节村民矛盾中的作为......................................................................5 2.村民对村委会的认知..........................................................................................6
四、结语...............................................................7
五、参考文献...........................................................7 附件一:...............................................................8 附件二:...............................................................9
我国农村村委会运行状况调查报告
——以南康市杏花村为例
一、引言
村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辖的行政村的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三至七人组成。村委会委员的产生依赖民主选举,每三年选举一次,没有终身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成员不属于国家干部,属于地方自治机构工作人员,理论上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主办理。此项规定改变了过去政府包办一切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部分村民我们也采取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了解村委会的运行机制、财务状况、人员构成等实际情况,文献对比法:我们阅读了与“村委会运行状况”课题有关的调查成果以及这些调查课题所应用到的理论和调查方法。如:在“村委会运行机制”的问题上我们借鉴了许多他人的理论观点,同时把我们的认识与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
3.调查内容
关于江西省南康市杏花村村委会运行状况的调查。通过十天分别对杏花村村委会基础设施状况,工作人员的待遇、学历水平、村委会职能分工、村委会收支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同时对部分村民也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他们对村委会以及村委会工作人员的看法。
4.数据处理
实际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
5.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农村自治组织起步早,因而对其研究也较早。而我国的农村自治机构产生于八十年代后,经过及时年的发展,这种组织既有值得肯定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就国内学术界来看,大量有关方面研究成果是出现在几年。
例如:1.山西省灵石县县人大常委会就农村支部和
生及村委会工作人员不必交。杏花村的村委会工作人员在60周岁以后享有55元每月的社保补贴。在任职期间,社保的20%从年费里出,剩余80%由政府补贴。
退休金方面:杏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男子年满60周岁,女子年满55周岁方可享受退休金待遇。
在这方面我认为制度仍有可通融的地方,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人性化。例如可以设定工作年满十年的村干部即使卸任时未满60周岁,60周岁以后仍可享受退休金。如在杏花村工作十余年的老会计,年满59周岁临退休之际却在去年的换届选举中被换下,因而无法享受退休金待遇。
(2)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方面
杏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集中在中学水平。其村委书记有江西农函大[1]的学历。
(3)村委会换届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自2003年樟树村、油坑村和竹坑村三村合并后村委会人员有一次大的变动至今,仅去年换届时有一名成员发生更换,其余六名成员均未变动。这也导致了原本我们想进行对比的近年来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的变化这一设想无法实现。
对村委会无接班人的原因我们加以分析后得出如下几个原因:<1>村委会成员工资待遇低,处理的事务杂。<2>村委会成员要求随叫随到,因此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3>该村处于贫困县,大学生村官不愿来此地就职。
因此村委会在提高村委会成员工资水平,保障村干部福利的同时也要努力发展经济,让村干部在本村就近找到工作。
2.村委会内部职能分工
杏花村村委会的成员由村委书记、村委主任、出纳兼妇女主任、村委副书记、村委副主任、民兵营长兼会计和治安主任。
由于该村是由2003年三村合并而来,七位村干部分别是原村的村干部经民主选举而来。也因此在分管任务时,该村实行分片管理制度。每位村干部负责管理自己片区(即原所在村)的事务,每月农历逢一、四、七在乡政府开会,平日有事就召开村委会会议。
另外,该村各小村有村民小组,负责信息的传达及选举工作。以征民兵为例:在接到征兵通知后,民兵营长在村委会会议中通知各片区负责村干部,其后由该村干部组织本片区村民小组召开会议,分配任务。同时,民兵营长负责了解杏花村所有适龄人员情况,及时与该人员户主联系。
而村民小组每次召开村民小组会议,村委会每人要给予50元作为误工补贴。这个是村干部无法享受到的。
3.杏花村的收支情况
尽管近年迎来农民工返乡潮,但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青壮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因而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杏花村村民收入的一个稳定来源。
自2003年三村合并后,随着脐橙合作社、油茶合作社等合作社的逐渐完善,杏花村经济持续好转,村民本地就业比重明显提升,同时村民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使村民务工收入得以持续稳定的增长。2007年全村人均工资性收入4901元,比2003年增加2565元,增长62.6%,增幅同比提高47.7个百分点,占纯收入比重的42.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经营性
纯收入的总量。分结构看,全村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以本地企业收入为主,全年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3147元,增长16.6%,增幅同比提高13.8个百分点;占工资性收入的84.6%。来自乡村干部和教师等非企业组织得到的收入人均706元,增长12.8%。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754元,增长9.7%,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比上年减少0.6个百分点,2012年,杏花村年费达到9万,比2007年的6.7万上升了41个百分点,比2003年的将近翻了一倍,可见杏花村的经济趋势是飞速向上,并持续稳定的发展的。
******000工资性收入外出从业非企业组织200320072012
(二)村委会工作内容
1.杏花村石脚下新农村建设点
(1)情况介绍
杏花村村民委员会于原三村交接处建设一个新农村示范点。该示范点面积为15亩,涉及33户农家,上邻杏花小学,下邻诊所,商店。新农村示范点有众多娱乐设施:篮球场、乒乓球台、简易跑步机、双杆、跷跷板等。老年人活动中心,新村委会也选址在这里。
(2)村委会发挥的作用
杏花村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成果都离不开杏花村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努力。在我们的访问中发现,村委会工作人员由最初的定点,到说服附近居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中来,到最后的督工建设以及示范点的工作安排,都做了很大的努力。
鉴于石脚下是处于原三村合并,交通便利,以及邻近杏花小学等多方面原因,最终确立于在石脚下设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经政府审批过后,村委会工作人员开始向附近的村民说明情况,对可能涉及到的农田、房屋的村民一一解说此次建设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说服共五户人家的流转土地用于建设,游说33户农户对自家进行粉刷美化,对不愿进行粉刷美化的村民,详细地进行政策的解释说明。一番游说过后,竞标施工团队,对施工人员工作进行监督。
(3)村委会进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的不足之处
在村委会做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村委会工作人员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走访中,我们还发现,村委会在游说村民流转田地时,由于小部分村民不愿意,村委会工作人员及乡政府下派人员与村民发生了口角,这种手段是不可取的。同时,在我们去参观时发现,娱乐设施附近,杂草丛生,下面的大理石路阶已经看不见了,日常维护和管理有待加强。
另外,我们发现村委会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都存在“形象工程”。如粉刷墙壁。在进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过程中,由于政府经费不足,只能要求示范点附近各户居民将自家的院墙外墙粉刷,且没有分发补助。
2.村委会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度
(1)杏花村老年人情况介绍
目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多,而返乡潮趋势缓慢,农民工也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活也随之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我们在对杏花村的调查中。了解到该村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大部分是“空巢老人”,导致老年人成为了弱势群体。我们采访了很多老人,75%的老人说没有子女陪在身边,呆在家中很孤独,只有5%的老人在家能够自得其乐。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该村的村委会特意在2005年成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
(2)老年人活动中心的作用 在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立了棋牌室、电视机房、茶室、报刊杂志室。在棋牌室,老年人可以打牌下棋来消遣;电视机房为孤身在家的老人提供了一个场所,与“剧友”们一起讨论电视剧情;对于茶室,现在的老年人都很重视喝茶,午后一杯茶已经成为了这些老年人的习惯。茶室的设立可以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场所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村委会为那些喜爱看书读报的老年人着想,成立了一个报刊杂志室。休闲的老年人经常可以在报刊杂志室里讨论一些时事政治等等。我们调查了部分老年人,对于老年人活动中心,70%的老年人大体上还是很满意的。但是,也有30%的老年人反映,村委会对老年人活动中心还是做的不够好。总体来说,村委会很重视老年人的发展。
(3)村委会对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的不足
首先,45%的老年人认为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施太过简陋,虽然里面活动比较齐全,但因设施问题,导致它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其次,25%的老年人认为报刊杂志室中的杂志都不是最新的,他们希望村委会能够经常更换新的杂志。30%的老年人认为这些活动都不能吸引他们,希望村委会能再增加一些活动,比如多举办老年人的比赛等等。
(三)村委会与村民关系
1.村委会在调节村民矛盾中的作为。
(1)村民主要矛盾
根据在杏花村的实地调查和问卷反映,村民之间主要存在以下矛盾: 生活:部分路段交通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埋怨村委会办事不得力。
家庭:1.子女赡养父母“踢皮球”,争夺父母财产。邻里:1.争宅基地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2.排挤对外来租借人员。3蓝姓畲族村名与其他民族村民生活习惯有冲突.公共财产:村民对集体资产不了解,村干部也不予以公示,村民自定义村干部私自占有。
(2)村委会的措施
根据出现的矛盾村委会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具体如下:
措施一:改善部分路段的交通,水泥路“网络”覆盖全村,方便出行也改善
了环境。
措施二:<1>村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赡养老人,并在节假日给五保户老人送去组织及村干部个人的慰问物资。用行动向大家宣传“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对不赡养父母的子女予以批评教育,教育不改的请求相关组织强制执行。<2>遵循老人意愿,根据法律法规,采取“村干部介入”,“书面证据”等方法,明确老人财产归属,避免子女争夺财产。
措施三:<1>联合乡镇土地办严格规范宅基地面积范围,从制度上消除宅基地争端,减少邻里争端。村民从此明确自家宅基地划分,邻里之间关系趋于和谐。<2>倡导“村民大家庭”理念,弱化“姓氏家族”观念,与外村租借人员和谐相处。<3>倡导“各民族一家亲”,促进交流,相互谅解彼此风俗习惯,不仅和谐了村民间的关系,而且增添了村子的文化特色.措施四:根据相关法规和书面证明对公共财产予以公示,明确公共财产。化解村民认为的疑虑,促进村干部与村民关系的改善,增进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
2.村民对村委会的认知
村委会的工作对象是本村的普通村民,因此村民对村委会的认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村委会工作的成效。
通过调查得出结论:
村民对村委会的认知有限,对村委会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1.村民不熟悉村委会干部的分工,导致有事情时不能及时找到相应的负责人。村委会成员中包括村主任,治安主任,妇女主任等,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是截然不同的,对相应工作的熟悉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做到专门的事情由专门的人管,那么整个村委会的办事效率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实际上,有大概一半的人不知道村委会几个干部的分工。如果有事情需要村委会做,村民往往是直接到自己熟悉的村干部家里。如果该干部能处理的,一般情况下就直接办了;没有处理权限的,就联系相关的干部,要求村民到相关干部家里进行处理。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有几位比较有名望的村干部特别忙,经常有人到家里办事情,而有些干部由于资历和其他一些原因,往往没有村民找,自然事情就很少。
这样一种状况首先是对村委会办事效率有一定的影响,其次也不利于村委会干部队伍的团结。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村民对村委会认知度有限和村委会成员的产生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基层民主的不健全,使得整个村委会的产生不够透明,缺少与村民的互动,因此村民对村委会也就不可能十分的熟悉。
2.村务公开不够彻底透明,村民对村委会产生的参与度不足使得村委会缺少公信力
在村委会村部,我们看到了村务公开栏。但是上面公布的还是2011年12月份的相关村务,包括油茶基地项目,脐橙合作社和村里的财政开支等。时效性明显有问题。
当我们查阅村里的会计账目和核对相关票据的时候,里面有一些项目是没有票据的,还有一定的缺额。
加上村委会的产生就缺少村民的参与,因此村委会缺少必要的公信力。在村里每年的“五保户”评选和其他一些有关福利的工作,不论做的还坏都不可避免的会遭到村民的诟病。其实在“五保户:这一块的工作村委会算是做的比较好了,但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些议论,这是村委会缺乏公信力的明显表现。
四、结语
通过对杏花村村委会自身的研究、村委会的工作内容、村委会与村民关系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村委会的工作内容丰富,分工明确,但是也有缺陷,村委会应该积极发挥它的长处,在以后的工作中,更认真更负责地对待村中的每一件事。而至于村委会的公信力不高等缺陷,村委会应该尽量避免事事都是村干部做主,而村民不参与的情况。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村干部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村民该做的。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委会应学习与我国国情相似的韩国的新村运动。提高农民生活伦理水平和草根民主的建设,而不是只走形象工程这样的套路。
所以综上所述,村委会工作人员应该更进一步地增强管理能力,培养耐心、负责的态度,多与村民沟通,加强村委会与村民们的联系。同时,村民们应该配合并给予支持村委会的工作,多与村委会工作人员的交流,将村委会发展成为更服务于村民的组织。
五、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10月28日
附件一:
村委会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问题一:您在杏花村村委会中担任什么职务在村委会已经工作几年了? 记录一:
问题二:您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毕业的? 记录二:
问题三:您的工资有多少,是怎么结算的? 记录三:
问题四:您的爱人在哪里工作呢? 他(她)对您在村委会工作怎么看呢? 记录四:
问题五:目前在村委会有几名工作人员? 其中他们各自的负责什么工作?你们平时的交流情况如何? 记录五:
问题六:平时会不会遇到一些村民矛盾的事情,比如吵架,家庭不和。这样的事情村委会是怎么处理的? 记六: 问题七:在村委会做一些工作的时候,村民们的态度怎么样?遇到哪些蛮不讲理的村民,村委会是怎样应对的? 记录七:
问题八:村里的一些父母外出,小孩跟爷爷奶奶的儿童,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平时他们遇到困难会不会找村委会?村委会是怎么样帮助他们的?有没有一些经常性的服务? 记录八:
问题九:每次的换届选举,村民的参与热情怎么样?有没有一些捣乱的事情发生?针对这些事情,村委会是怎样处理的?如何保证选举时的公平性? 记录九:
问题十:现在农村在搞新农村建设,村委会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记录十:
问题十一:上级部门(镇政府)对村委会有哪些工作联系?(监督制约,经费发放„„)记录十一:
问题十二:村委会每年的经费有多少?都是由哪几项组成的? 记录十二: 问题十三:村委会的经费是怎么拨付、使用和管理的?有没有一些监督制约的机制。这些机制在平时有没有落到实处? 记录十三:
问题十四:这几年的经费用没有一些增长?如果增长都是哪几项是增长? 记录十四:
附件二:
普通村民访谈提纲
问题一:您知道现在村委会几名工作人员的姓名吗?平时和他们的接触多不多? 记录一: 问题二:村里遇到吵架之类的事情,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会不会主动出来解决?他们一般是怎么样处理的? 记录二:
问题二:村委会会不会经常去看望慰问一些孤寡老人? 记录二:
问题三:现在在搞的新农村建设(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村委会在这些事情中做了什么事情?您个人觉得还有哪些事情需要村委会去做? 记录三: 问题四:村委会的经费使用情况会不会及时公开?您通过村委公开,能不能了解到一些村委会的经费使用情况? 记录四:
问题五:每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您都参加了吗?村民的参与度怎么样? 记录五:
问题六 :在村委会选举时, 您认为候选者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您的选择? 记录六 : 问题七:今年来,贵村有出现过大学生村官吗?(有的话继续问:他们的表现如何?一般干多久?结束后您知道他们的去向吗? 没有的话则话题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