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18:5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范文模版)》。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范文模版)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一、目前我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10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2.9亿斤,位居全省前5名;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农副产品出口创汇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25元,比上年增长20.4%,位居全省第24位。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多年来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其主要标志是:

(一)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两个小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全县每年新增棚室面积1万亩以上,累计建设规模以上温室小区160个,棚室总面积达到20万亩,蔬菜常年产量达60万吨以上。每年新建畜牧小区50个以上,全县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181个,畜牧小区畜禽饲养量占全县饲养总量30%以上,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30万头、38万头、80万只和2600万只,年肉蛋奶总产量35万吨,已成为全省畜牧生产大县。每年植树造林新增5万亩以上,全县有林面积达58万亩(含果树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5%,木材蓄积量达155万立方米,常年水果产量达7000万公斤。到目前,我县棚菜、畜牧、林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以粮食、花生、棚菜、水果、速生杨木林、畜牧养殖为代表的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产品生产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种植业已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生产标准,有1/3畜产品达到了无公害标准,“百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到目前“三品”认证已达到62个,面积200万亩;167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农产品检测中心站建设通过省专家组验收;“三品”生产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全县有农田灌溉水源92615处,水浇地面积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7%。全县农机拥有量11800台,农机总动力62万千瓦,完成机整地面积182万亩,完成机播种面积168万亩,完成机收获面积45.3万亩,综合机械耕作面积达到395.3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3%。建设高标准粮田4万亩,加强了地力建设,实现了桥涵、林、井、路的综合配套,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龙头企业牵动效益逐步显现

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2007年创产值28亿元,上缴税金8285万元,企业利润1.76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建成一批具有影响的龙头企业,集饲料加工、种鸡孵化、蛋鸡生产、下架鸡屠宰为一体的飞龙牧业有限公司;集肉鸡孵化、肉禽饲养、肉禽分割为一体的宝龙肉禽有限公司;集肉羊饲养、牛羊屠宰分割、黄牛市场为一体的辽宁绿源肉业有限公司;集生产高级宝丽板、天然贴面板、细木工板为一体的辽宁福山木业有限公司;集花生果、花生仁、花生油为一体的辽宁绿色芳山有限公司;集花生油、花生蛋白粉为一体的辽宁弘圣花生产业有限公司;集玉米渣、小米、高粱米等为一体的锦州健身米业有限公司。我县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格局逐渐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节不断拉长。

(五)农产品流通体制基本形成,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粮、畜、禽、菜批发市场12个。其中,蔬菜批发市场4个,蔬菜远销东北三省及京津等地;畜禽市场4个,畜禽产品远销广东、香港等大中城市;杂粮市场2个,历家、姜屯杂粮市场已成东北最大的杂粮市场之一,其销售量和销售额居东北之首;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2个,促进了农产品的有序流通,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有各类农民专

业生产合作社35个,专业协会57个。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

全县建水厂已达69个,已有6.2万户、20万人饮用安全自来水。全县通油路村188个,总里程500公里。全县已建沼气池7081个,秸秆气化站2座,全县农村使用新型生物质能源户达7531户。已有237个村,57677户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覆盖率达到了82%以上。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常驻农村人口的100%。全县文化广场已达78处,文化长廊96处,为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存在主要问题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和经济双重因素制约。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从我县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民发展生产,特别是用于棚室小区和养殖小区现代农业建设所需资金不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包括农业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的渠道窄,一些龙头企业规模小,拉动能力弱,同农民联结机制不健全。

四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要求更新、更高,迫切要求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磨擦型农民。

五是现行土地政策制约现代农业的进程。一方面,现阶段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强,发展规模化生产,土地相对集中很难。另一方面,发展棚菜和养殖等现代农业小区,急需土地划块归方,但土地调整十分困难。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双增升位”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县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县域经济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树立工业化理念,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固有模式,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大力实施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创新服务方法。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要注重培育典型、宣传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创新责任和激励机制。县领导及县直部门继续实行帮扶责任制,乡镇村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身上,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二)用现代基础设施装备农业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发展以“两区”为主的设施农业。我县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全县蔬菜产业基本实现设施化生产,2008年—2010年,新增棚室设施面积7.5万亩,总面积超过30万亩;新增标准化小区1200个;畜禽养殖业突出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每年发展50个,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使羊、猪、禽、牛、特种动物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只、200万头、3000万只、50万头、60万头(只)。二是实施“百万亩灌溉工程”行动计划,以开发水源为重点的水浇地工程,每年新发展5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100万亩,同时搞好三河(羊肠河、东沙河、绕阳河)治理和友邻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是增强拦蓄降水能力,发挥抗旱作用。三是实施“百万亩速生杨木林基地”行动计划。每年营造面积达到6万亩,争取实现10万亩,绿化万树村庄50个,实施平原绿化

工程2处。四是实施“全国最大两梨水果生产基地”行动计划。每年完善建设“两梨”标准园5万亩,新栽果树1万亩,果树秋整地1万亩。五是继续实施再生能源建设,每年完成户用沼气池2500个,大中型沼气池3个,对有条件的村建设秸秆气化站。六是加大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每年面积不少于10万亩,经过几年努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

(三)用产业化形式经营农业

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发展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以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培育壮大绿色芳山、弘圣花生、新兴精米、健身米业、跃进饲料、飞龙牧业、福山木业、龙兴木业、宝龙肉禽、绿源肉业等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完善建设粮食、花生、肉禽、牛羊、林产品等5大类农产品加工体系。走“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发展农产品订单生产,建成比较稳定的对我县主要农产品生产有重要拉动作用的产业链条体系。走“企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地安排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实现企业和农民双增收。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一个产业建一个协会组织的目标,在现有黄瓜、甜瓜等协会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高效农业研究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协会,发挥其在引导生产、强化管理、产销衔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发挥其科技指导和销售服务的纽带作用。四是在巩固提高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姜屯、历家杂粮,大虎山、段家、四家子蔬菜,沈屯生猪,英城子牛羊批发市场的规模和标准,完善功能,提高知名度,成为黑山农副产品集散地。五是夯实基地建设。继续扩大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畜禽基地建设规模,采用国内外名优新品种、先进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生产。

(四)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

用先进科技逐渐替代传统资源的投入,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是加大农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每年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少于100个。二是县、乡、村三级强化对农民的培训,达到每户都有一名科技经营农业的明白人。三是突出抓好“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培训,完善已经认证的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每个环节、每个季节都要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全面提高,达到懂“三品”生产,会应用“三品”生产技术,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四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推广队伍。全县形成县有技术推广中心、乡镇与乡镇间有区域所、村有专职技术员的科技推广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科技服务体系。承担起全县的科技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的重任。

(五)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推动农业

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因地制宜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发展各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发展棚室、畜牧两个小区用地上,要通过有偿转让、自愿串换、全民公决等形式,预留足发展建设用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积极发展非公有制造林,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探索推进中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私建公助“的原则,加快农民个体、股份制水利事业的发展。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努力进取,以超常的工作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突出的工作业绩,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第二篇: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靖边县东坑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靖边县东坑镇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县城西22公里处。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4.6万亩,有水浇地19万亩,有农业人口5.2万人。全年降雨量395㎜,干旱少雨,年均无霜期121天,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无污染,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牢固树立 “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的主要手段。2010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0.8亿元,较2005年末的3.8亿元,年均递增25%;201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7.8万吨,较2005年末的3.12万吨,年均递增8%;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94元,较2005年的3058,年均递增20%;非公有制经济经济总量较2005年的3000万元,年均递增20%,2010年全镇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达31680元,土地产出率达52520元。特别是我镇伊当湾、东胜两村已有35%的农户,户均突破10万元大关,农业劳动生产率达75400元,土地产出率达79500元。2007年以来,我镇连创全国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八项全国单产记录。以上几组数据表明,我镇“十一五”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生活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现代产业化发展理念引导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不只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新技术化,而是融合了生产资料、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流通、销售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已经成为一个融合一二三产,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链条。近年来东坑镇党委政府创新思路,用工业化思路谋划现代农业,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确立了“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

二、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硬件建设。“十一五”以来,镇党委、镇政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资金、引项目,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新打深井456眼,建成水厂15座,建成蓄水池12座,解决了3.9万人的饮水工程,新建淤地坝5座;在电力设施建设上:完成了全镇的农网改造,安装各类变压器358台,架设高压线120余公里,架设低压线115公里,解决了867户的照明用电难题,建起 了110KV变电站一处,解决了农业灌溉轮电问题;在道路交通建设上:沥青化通村道路120余公里,沙石化道路80余公里,铺设东坑镇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道路12公里,在通讯设施建设上:建起移动通讯架8座,联通通讯架3座,架设电信网络120余公里。

三、强化产业支撑,注重科技引领。首先,我们集中精力,用现代化的农牧业装备设施武装“菜、蓄、薯”三大主导产业,强化主导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积极引导土地流转,逐步形成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按照自愿、有序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1.2万亩,积极发展种植30亩水地以上,饲养30—80头(只)家畜,种养殖互助型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的小型农牧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试验示范推广的典范。2011年全镇发展棚栽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温棚0.4万亩,拱棚0.8万亩),发展夏马铃薯5万亩,秋马铃薯3万亩,发展大田蔬菜5万亩(红萝卜3万亩、大田杂菜2万亩),全镇生猪羊子存栏量达37万头(只),其中生猪存栏15万头,羊子存栏22万只,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5%以上;其次,我们通过多次组织镇、村、组干部和种植大户代表,外出考察调研,邀请外、本地养殖大户、蔬菜专业大户巡回演讲、现身说法,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第三我们注重科技服务,培训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技术保障。我们采取上聘“洋专家”、引进“土专家”、内育“小专家”的办法,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力量和科技支撑。同时,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举办了新型农民和镇村两级干部培训班,加快新型干部群众的培训步伐。五年培训干部群众6000余人次; 第四我们狠抓新品种新技术革命,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加大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加快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政府引进企业做示范、扶助合作组织带农户、规模标准化生产连市场”的运作模式,引进了十余家种养殖公司,建起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各一处,向农户推荐新品种、传递新技术。五年来,扶持建起合作组织30余家,发展起农民经济人500余人,通过合作组织的组织协调,构筑起了连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新桥梁。

四、提升产业化水平,狠抓市场营销。一方面我们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制冷保鲜库、肉联厂、包装厂,为“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贮藏、保鲜、交易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引进了蔬菜脱水、饲料加工等十二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努力把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为一支对外立体式的销售网络组织,现在全国建有10余个销售网点,特别是我镇的夏马铃薯、红萝卜、辣椒远销各大城市和东南亚等地,全方位提升了产业化水平。

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前进

(一)注重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严格实行干部管理“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干部留守机关,处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三分之一的干部外出学经验、跑市场、争资金、引项目,组织新农村建设。同时,成立了产业办,专门为农户提供农资、农经、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困扰广大农民种养殖决策难、技术难、组织资金难和产品销售难的“四难”问题。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和现代化的理念,特别是要求村支两委负责人具有现代化的产业理念来组织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为此,镇党委通过积极调研深入研究,决定将党组织与产业链相联系,创造性地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一方面将各村在外能人、企业家吸引回村担任村支两委负责人,使其用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是将各村种养殖大户发展为党员致富带头人,再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为村支两委成员或是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业经济人。再一方面是要求每位党员致富带头人每年联系培养本村30户种养殖示范户。截至目前我镇黄家峁、伊当湾、东胜、四十里铺、小桥畔等12个现代农业重点村村支两委负责人全部是吸纳各村 在外能人、企业家担任,全镇30余名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80%以上,全镇500余名农业经济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50%以上。

(三)注重配套运作,强化产业发展后劲。我们重点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定订单,通过“订单农业”,调节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入股,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真正投身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更多的实惠。

以上就是我镇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十二五”期间,我镇将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靖边东坑示范基地建设为目标,依托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在沿青银高速东坑段打造150平方公里的现代特色农业带,形成“六个万亩基地”,即:1万亩苗木基地、2万亩吨产田玉米基地、3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四万亩棚栽果蔬基地、5万亩露天蔬菜基地、6万亩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六处万头养殖小区”,即:以合作社为依托,建成万头养牛小区一处,万头养猪小区2处,万只养羊小区3处。同时将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与与东坑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统筹规划,实行“园区+重点镇+移民工程”三位一体建设模式,通过统筹园区和重点镇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重点镇新区建设成占地6平方公里“三横五纵”的商贸区和居住区,将农业园 6 区建成占地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群”区,将环白于山区4000——6000人移往重点镇新区和农业园区,使其转变为镇域商贸活动者和现代农业劳动者以及企业从业人员。到“十二五”末,将园区建设成西北最大的蔬菜物流营销基地、陕西最大的农副产品转化基地、陕甘宁蒙晋最著名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基地和西北部农副产品关联产业基地”。届时东坑镇域人口将达8万人,园区、镇区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达3万人,有商业区、居住区、产业集成区,实现城乡统筹,镇村联动,经济发展,人民安居。

第三篇: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0元,比上年增长13.1%。

多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政策支持逐步完善

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近三年来,全市共落实农业“四项”扶持项目1000多家,落实财政补贴资金近6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10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旱涝保收面积11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2%。涉农信贷投放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保持快速增长。至2014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89.75亿元,较年初增加25.65亿元,增长15.63%,高于各项贷款增幅9.73个百分点。

-1-

(二)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不断完善;与中农大、安农大、省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等效应显现,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畜牧科技进万家、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建设及新型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农业科技进步工程。近三年来,累计引进、试验、推广应用新品种100余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优质麦、优质肉猪、设施蔬菜、大中型沼气管理等综合生产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全市农业的贡献率达60%。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与“十二五”初相比,蔬菜总产由42万吨提高到58万吨,增长38%;肉蛋奶总产由13.7万吨提高到15.2万吨,增长10.9%;粮食生产获得“十连丰”,优质小麦订单面积从2007年的50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100万亩,订单优质率100%。今年全市小麦单产达到507公斤,总产达92.6万吨,增长4.5%,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市斤,标志着淮北市在良种运用、农机农艺结合、社会化服务、高产技术集成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农业生产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发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 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已建成百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个,是全省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基地之一;形成塔山石榴、和村苹果、段园葡萄、黄营灵枣、东山杂果5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已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28亿元,是“十二五”初2.2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4:1。

(五)农业经营方式加速转变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余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社1036家,带动农户14.6万户;培育各类种养大户3970多家,注册家庭农场395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50万亩优质麦等8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培育农机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多个,建立各类农产品市场18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3万余人。

(六)林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林地7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2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11%,林木绿化率23.23%,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5.08亿元。把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绿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高位推进。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开展创模工作。全市森林增长工程累计完成造

-3- 林83826亩,完成省下达造林任务的116.2%。累计完成石质山造林14.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00余万株,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编制完成的《石质山造林技术规程》已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2015年淮北市可如期实现全市可绿化石质山全部披上绿装目标。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人才短缺

基层绝大部分农技人员从事着非农技推广工作,相当部分农技人员还存在着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能力和服务水平严重下降。大量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逐渐流出农业领域,进入二、三产业务工,出现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现象。农业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术,难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现代农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懂生产、会管理的土专家更少。有钱的人不懂农业,不敢投资农业;想投资的农民没有钱,也不会经营现代农业,成为当前农业人才状况的新常态。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建设历史欠账多。一是机耕条件差。机耕道路缺失和落后,农业机械往往进得了村下不了田。二是水利条件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4- 连续数小时下雨则涝,连续几天未雨则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新建农业基础设施无人具体负责管护,机井、涵闸、抗旱设备等普遍存在“平时无人管,忙时不能用”的问题。四是设施用地缺乏。一般规模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需要配套建设仓储、晒场、机库及简易办公设施等,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调研中普遍反映,家庭农场设施用地不具备合法性,造成有“农”无“场”,严重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土地稳定长期流转难度较大

土地分散经营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尽管我市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农村土地产权仍不清晰,“三十年不变”与“长期不变”概念模糊,确权颁证不到位,农民对土地流转特别是长期流转不放心,土地承租者也不能放手、放心经营。很多种粮大户反映,在土地流转中约10%农户不愿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造成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很难集中连片。由于流转关系不稳定,种粮大户们对土地投入动力不足,“怕变”、“不敢投入”成为普遍心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规模经营承担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工商资本轻易不介入土地规模流转,农村规模流转面积难以扩大。

(四)财政、金融和保险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一是财政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家庭

-5- 承包经营为基础,未体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倾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待遇一样。支农政策执行存在脱节现象,如种粮补贴按“一卡通”发放给原承包户,流转大户得不到补贴,形成拿钱的不种粮、种粮的不拿钱,增加了种粮大户的生产成本。促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还未出台,一些规模较小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得到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融资困难。安徽省农业银行分行转发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家庭农场抵押物除与一般商业贷款相同外,还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应优先”,但实施过程中农民拿不出三者合法的权证和手续。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地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杂、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也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三是农业保险效果甚微。由于目前农业保险存在法律缺位、财政补贴少、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农业保险尤其政策性农业保险远远满足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

(五)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市虽为扶持农业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服务措施,但整体来说服务效果不理想,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公益性技术服务职能弱化。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少、经费不足、设施落后;村级农技服务机构断层、体系断网,农业技术公益性服务难以全面落实到位。-6- 二是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业经营涉及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等社会化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市社会化服务渠道和内容较为单一,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

一是配套制定辅助设施用地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规定,“在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建议按照国家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辅助设施用地标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生产、经营需要兴建的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按规模经营面积的一定比例占用土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不得改变用途;优先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仓储、加工、包装等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总结土地确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步伐。稳定农民土地预期,避免由于土地“四至”不清、账实不符产生纠纷,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避免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探索建立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对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90%以上的农户同意流转,而个别农户没有正当理由和原因的,-7- 经协调、说服仍然拒绝流转,致使欲流转的地块无法形成连片集中的,可以赋予村集体对个别农户拒绝流转的地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配权。三是创新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保额低,“两年收一年歉”就足以打垮家庭农场。统筹金融保险机构,探索扶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投保保费和赔付标准,使农业保险真正起到保险作用,有效地降低农业风险;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计多种类型、具有个性化的保险险种,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保的积极性。四是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农业,但应着眼于服务、带动农民,与农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取代农民、兼并土地。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对那些只“代替”、不“带动”农民,甚至违反土地流转“三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规定的工商企业经营行为,应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财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列支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进一步健全农田灌排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快病险闸(库)除险加固,全面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落实农民承担主体,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切实做好管护工作。二是-8- 做好农民转移性增收工作。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实行粮油、生猪等财政奖励补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增加转移性收入。同时,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财政补贴,按照粮食的调出量,安排对种粮大户的补贴,补贴标准应至少不少于农户“一卡通”额度。三是进一步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扶持农民举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扶持特色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园区和精品基地,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三)深化涉农服务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主、以及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对象。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高素质农业人才工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培养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和农业高科技人才。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下决心解决“农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抽调专业人员或通过财政购买服务雇用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对接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服务。三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

-9- 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流转双方提高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全面做好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及仲裁和流转土地资源普查、建档备案等工作。四是推广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同施、农事全程代理等经营性服务,发展壮大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各环节的服务。

-10-

第四篇: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新政[2009]9号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各工作站、行政村、镇机关各办公室(分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2009]1号文件精神和省、杭州市、富阳市关于“三农”工作扶持政策意见,结合《富阳市新登副城总体规划》确定的“北农、中工、南闲”的发展定位,为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调动和激励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镇政府研究决定,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继续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

积极鼓励农户利用低丘缓坡、旱地连片种植经济林、用材林、毛竹林和其他名优特新品种,对当年连片种植规模10亩以上(验收以构图为准),每亩给予补助150元。

大力扶持湘主、湘溪片的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毛竹、食用竹等产业发展。对湘主、湘溪片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镇政府

- 1 -

将另行制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二、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对当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符合发展规划,有固定经营场所,经营管理规范,功能齐全,符合环保要求,台账健全,并且持有工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能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和特色,具有较好知名度和相当影响力,达到省、杭州市、富阳市级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家乐)特色村、示范园、点的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励。

三、积极支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兴办,提高我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对首次获得富阳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1万元;对首次获得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1万元;对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奖励3万元。

四、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畜牧业是我镇重要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把畜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积极鼓励支持投资发展畜牧业生产。对当年发展畜牧业生产投资100万元以上,当年产出200万元以上给予补助1万元。

五、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专业合作社必须持有法人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具有标准办公场地、规范化财务核算、健全的章程和管理制度、较好的技术培训服务,且运行程序规范、公开、公正,带动农户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每年评选产生优秀专业合作社5家,每家给予奖励3000元,并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给予表彰。

六、积极培植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对具有较大规模,在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推广等方面,对本地产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设施农业给予大力扶持。

七、有关说明

1、凡符合以上各项扶持政策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在项目实施前向镇经济发展办(农业)填报书面申报表,并经同意实施后享受扶助政策。镇纪委、镇财政分局和经济发展办(农业)组织统一验收并公示,报镇政府审定后由镇财政拨付补助奖励资金。

2、本扶持政策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时间暂定一年。本政策意见由镇经济发展(农业)办公室负责解释。

新登镇人民政府

2009年2月21

主题词: 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实施意见

———————————————————————————————— 抄报: 市委办、市府办、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 新登镇党委政府办公室2009年2月21日印发 ————————————————————————————————

200份)

(共印

第五篇:公务员申论热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问题

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农业农村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首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2005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问题;2006年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2007年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这些重大的政策和措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的目标和取向,重点突出、导向明确、操作性强、受益面大。

二是实施了“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我国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2006年起,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2004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出台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粮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粮食直补等农业各项补贴总额达到526亿元。

同时,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今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520亿元,增长了15.3%。

三是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类项目进展顺利。比如,大规模建设户用沼气池、乡村公路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实现“两免一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发展合作组织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桂阳县加快发展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桂阳县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引导扶持,不断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加快发展合作组织 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合作组织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中共桂阳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欧阳志杆近年来,桂阳县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引导扶持,不断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促进了农民增......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农 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一)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加快发展设施蔬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设施蔬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入时间:2011/2/22点击次数:402------------------○ 省农委副巡视员陈文浩根据张宝顺书记来省农委调研时的要求,近期,省农委组成调研组,先后......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百良镇太枣村位于合阳县东北部,距县城30千米,共有8个村民小组,555户,2185口人,耕地面积4680亩。具有良好的地域资源优势,海拔高度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土层......

    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意见。一、工作总体要求、目标和原则1、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市文件精神为指导,牢固......

    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浅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杨龙书 [论文提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