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

时间:2019-05-12 18: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

第一篇: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

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

文/乐云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无疑是小说中最具有争议也是最具魅力的人物。他既萃集封建统治者奸诈、残暴、嫉忌等恶劣品质于一身,又总括了封建政治家延揽人才、纵横捭阖、权谋机变等多方面的才能,真可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语)。由于作者尊刘抑曹的创作倾向,《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与历史上的曹操相比多有丑化,不过,作者罗贯中还是对曹操人生中的一些闪光点给予了足够的肯定。笔者在此简单归纳之:

一、任洛阳北部尉时棒打权贵

作为宦官显族之后,曹操无疑是幸运的,年纪轻轻便获得了在东汉政坛崭露头角的机会。《三国演义》第1回载:(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年轻时的曹操胸怀大志,敢作作当,其所作所为为腐朽的东汉政权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在洛阳北部尉(类似于京城郊县的一个公安局长)任上,他忠于职守,改革吏治,真正做到有令可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面对当权宦官蹇硕的叔叔时,能够不避权贵,一视同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充分显示出一个年轻政治家的胆识与魄力,从而为他后来迈入更大的政治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闪光指数:★★★★

二、劝何进勿召外兵

大将军何进为诛杀宦官当权,决意请西谅剌史董卓领兵进京来“清君侧”。这绝对是一条愚蠢的“馊主意”。作为何进左右手的曹操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劝谏何进道:“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这一建议,表明曹操对时局的清醒认识与勇于劝谏的胆略。可惜的是,何进不仅没有听信忠言,反倒是怒斥曹操,说他是心怀私意。其后的事态发展证明,董卓进京,是东汉大乱的开始,也直接导致何进被宦官诛杀。何进在九泉之下,当痛悔于当初没有听取曹孟德的意见。

闪光指数:★★★☆

三、刺杀董卓,随机应变

董卓独断朝纲,祸乱百姓,众大臣却束手无策,此时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心刺杀董卓,为国除害。他借向董卓献刀的名义接近董卓,伺机刺杀之。无奈人算不如天算,正当曹操要刺董卓时,不料被董卓发现,大呼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尽管此次刺杀功败垂成,但却足见曹操的勇气与胆识,他超人的智慧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刺杀虽然失败了,但曹操却由此获得了反抗强权、匡扶正义的美名。

闪光指数:★★★★

四、矫诏起兵讨董卓

首举义旗,讨伐逆贼董卓,无疑为曹操赢得了足够的人气与政治资本。当董卓秽乱朝纲,把东汉政权搞得乌烟瘴气,群臣惶惶不可终日时,曹操能够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反董卓的立场,并矫诏各道,招集义兵,共同讨伐董卓。《三国演义》第5回载,曹操“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在这一事件中,曹操面对强权,敢于反抗,敢为天下先,显示出他卓越的胆识与勇气。此外,曹操以“忠义”二字号召义兵,以朝廷的名义来讨伐董卓,名正言顺,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谋略与智慧。

闪光指数:★★★★

五、慧眼识关羽,温酒斩华雄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奉袁绍为盟主。奈何袁绍乃鼠目寸光之人,难堪大任。《三国演义》第5回,董卓部将华雄在氾水关连败盟军,正当盟军手足无措之际,关羽挺身而出,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当袁绍听说关羽只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时,面露不屑,袁术更是要将关羽“打出”。危机关头,曹操制止了袁术的鲁莽,认为关羽“仪表不俗”,“既出大言,必有勇略”,果断推荐关羽一试身手,并温酒一杯,与关公对饮。事实证明,曹操能慧眼识关羽,并能做到重才,敬才,用才,最终,关羽在温酒斩华雄一役中展露身手,睥睨群雄。

闪光指数:★★★★☆

虽然董卓被吕布所杀,但京城却再次遭到董卓部将李傕、郭氾等的蹂躏,洛阳城一片荒凉破败。当曹操在山东听说汉献帝还京之后,听从荀彧的建议,进军洛阳,迎奉天子。其后他又听从董昭的意见,将都城安置在自己的属地许都,为他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与政治保障。此次事件中,曹操至少捞到了三个政治资本:其一,他能因时而动,抢占了迎奉汉献帝的先进,此为天时;其二,他移驾许都,便于控制皇帝,此为地利;其三,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可谓人和。得此天时地利人和,为后来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及曹魏政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闪光指数:★★★★★

七、割发代首

《三国演义》第17回,曹操行军途中,使人远近遍谕村人父老及各处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无奈曹操马匹受惊,踩踏良田,按律当斩。曹操曰:“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此次事件,后人多认为曹操有作秀之嫌,乃奸臣狡猾之处。不过,笔者认为作为三军统帅的曹操,此时根本没有作秀的必要,更多倒是体现出曹操的爱民之心、治军严明与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清人毛宗岗曾评价此事曰:“爱兵而不爱民,不可以为将。爱将而不爱民,不可以为君。最善将兵者,必能治兵,兼能治他人之兵,于禁是也。善将将者,必能治将,兼能治他人之将,刘备是也。曹操击绣之兵,以手扶麦而过,则知操之能为将矣。袁术攻徐之将,于路劫掠而来,则知术之不能为君矣。民为邦本,故此回之中三致意云。”此言不虚。

闪光指数:★★★

八、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袁绍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均数倍于曹操。值此生死存亡关头,曹操果断出击,火烧乌巢,断袁绍后路,最终大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业。官渡之战中,曹操至少表现出以下闪光点:其一,识才重才敬才用才,如当听说许攸来投时,他甚至跣足相迎;其二,他果断出击,用兵如神,火烧乌巢,断敌后路,导致袁绍集团军心大乱,最后一败涂地;其三,他以仁术御人,深得人心。当他截获手下许多人与袁绍所通之信时,他没有就此打击报复,而是将其全部烧毁,足见其驭人之术。

闪光指数:★★★★★

九、青梅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向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两个当世英雄,以青梅下酒,纵论天下英雄。曹操的闪光点主要表现为:其一,他对英雄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如他将龙比喻为英雄的论述非常精彩并蕴含哲理。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此种语言,非大气魄大视野之人无从道出。其二,他对当时风云人物的评价非常到位。如他认为淮南霸主袁术只不过是“冢中枯骨”,袁绍更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其后的历史证明,曹操所言句句切中肯綮,看人如此之准,足见曹操独到的眼光。其三,英雄的豪气与惺惺相惜。两位英雄煮酒论世,曹操豪气干云,潇洒风流。相形之下刘备便显得过于谨小慎微,底气不足。虽然同为英雄,但曹操的英雄气质是刘备无法比拟的。

闪光指数:★★★★☆

十、厚待关羽

《三国演义》第25回,刘备兄弟失散,关羽被曹操重重围困。曹操爱才心切,多次试图劝降关羽。面对关羽提出的苛刻条件,曹操依然满口应承,并厚待关羽,视若知己,足见其爱才之心无人能及。他以诚信动人,为关羽义气折服,生活上处处优待关羽。即便关羽去意已决,他明知放关羽走乃养虎为患,但依然放关羽一马,其对人才之诚意足可为天下鉴。▲闪光指数:★★★★★

第二篇:曹操的乐观人生

曹操的乐观人生

乐观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保持阳光的心态。即使身处最糟糕的境地,也相信事情总会解决,形势会越来越好。心态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保持乐观的人,能够在危机中看到希望,能够从逆境中获得力量。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谁最乐观呢?通读《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不难得到答案。这个最乐观的人,应该是曹操。因为曹操吃过的败仗、受到的打击是最多的,但曹操并没有因为吃了败仗而心生消极,反而越加神勇。先来统计一下曹操受到的大的打击:

1、进谏何进,却被何质问:“孟德亦怀私意耶?”

2、行刺董卓不成功,反被董卓通缉。

3、征讨吕布,却多次被吕布打败。

4、征讨张绣,却“败师淯水”。

5、征讨刘备、孙权,兵败赤壁。

6、大战马超,被马超打败,“割须弃袍、夺船避箭”。

7、身患头风,常被病痛困扰。

正如张松所言:“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这七大打击,在一般人每一项都是致命的。特别是赤壁之败,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曹操并没有因此消沉,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所以说曹操是三国男人中最乐观的人。

这里可以把曹操和袁绍、刘备做个对比。三人都是雄才大略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人,三人都受到过重大打击。他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先说袁绍。袁绍经历了官渡之败后一蹶不振,可以说是郁闷而死。官渡战败,袁绍还有三个儿子,兵力充足,实力尚存。可是他“回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可见他的颓废。又仓亭大战,兵败,不思取胜,反倒“抱三子痛哭一场,不觉昏倒”。从此浑浑噩噩,最后吐血而死。袁绍官渡之败的表现与曹操赤壁之败的表现,差距真是太大了。

再说刘备。刘备称帝后,急于为关羽报仇,兴兵东吴。猇亭大战,刘备被年轻的陆逊打败。狼狈逃回白帝城。刘备虽然战败,但根本并无损失,重整军队并不难。可是,刘备却长叹一口气,说:“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从此一蹶不振,竟至于“托孤白帝城”,一命呜呼。与曹操赤壁之败后的表现相比,刘备逊色多了。通过比较,很明显曹操积极乐观。这也是他能在历次失败后能够迅速重整旗鼓的根本原因。

曹操乐观积极的性格在濮阳战吕布之败和官渡之败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吕布,世之猛将,又有谋士陈宫辅佐,更加意气风发。曹操与吕布战,几次都被打败。但是曹操根本没有流露出一丝颓废和灰心。每一次都乐观积极地面对。

曹操首战就被吕布打败。他主动寻找战机,决定夜间偷袭吕布营寨。没想到陈宫识破了曹操计策,早有准备。前来偷袭的曹军被杀得落花流水。要不是夏侯惇来得及时,曹操已被吕布擒拿。但是他连一声叹气都没有,见机会一到,立即安排截寨。不料又中了吕布的计。命悬一线。回营后,操仍旧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乐观之态溢于言表。最终的结果,吕布被曹操擒杀于白门楼。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狼狈不堪。但在逃亡的过程中,犹有“三笑”。一笑周瑜、诸葛亮无谋,二笑周瑜、诸葛亮毕竟智谋不足,三笑周瑜、诸葛亮到底是无能之辈。

在这种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面前,曹操依然乐观积极,不灰心、不丧气,依然保持着统帅应有的镇定和从容。曹操兵败赤壁,带领一干人马撤逃。结果“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这种时候,曹操依然非常冷静。操大怒,叱曰:“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

曹操积极乐观的例子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也正是得益于他的这种乐观与积极,他才能从一次次打击中爬起来,最后登上权力的高峰。

从曹操身上,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保持乐观的心态,多从事物好的方面考虑,始终怀有“我一定行”的信念。当我们身处逆境当中时候,要善于发现机遇,善于从困境中寻找生机。事物总有两面性。我们要善于发现好的一面并加以利用,而不是一味沉迷于坏的一面而无法自拔

第三篇:论曹操的多面人生

论曹操的多面人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果说三国是一段不得不读、扑朔迷离的历史,那么曹操则是一位不得不提、褒贬不一的人物。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为多疑,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九口。因为多疑,赤壁大战前,周瑜使反间计,令曹操疑心大起,立斩蔡、张二将,导致赤壁之战大败。因为多疑,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因刘备一方将士夜夜击鼓鸣炮,竟使其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马上将部队后撤三十里。因为多疑,他以为华佗为其治病是替关羽报仇,一代名医因此死得不明不白。

多疑而不明断,一意孤行,害人害己,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

然而,不要忘了,曹操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谨慎,更是一种无奈。面对像刘关张三兄弟的生死同心,想来曹操从内心而言也是羡慕的吧。作为一代枭雄,面对战火纷飞,群雄并起,如果没有曹操多疑的性子,何以步步为营,成就霸业?所谓成也多疑败也多疑,多疑让曹操赢得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悲痛得死去活来。陈宫死后,曹操赡养其老母„„他的残忍和冷酷并非本性,若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他不冷酷,就战胜不了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他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曹操虽然多疑、奸诈、残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能臣,一位有着雄心抱负的明主。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爱才,他明明知道关羽不会背弃刘备,却不忍杀之,亲送关羽千里走单骑,任他过五关斩六将;他可以让赵子龙在军队中七进七出;他可以重金厚待曾经写过讨贼檄文辱骂自己的陈琳。正因如此,其手下将领文臣无论是桀骜不驯,还是倔强执着,甚至是奸诈狡猾,都无不心悦诚服于曹操之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曹操有才。他精于兵法,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他擅长诗词歌赋,留下《短歌行》、《观沧海》等千古名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若不是心怀壮志、才华超群,又怎能写出如此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文字?

难怪世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一统天下”是曹操的雄心壮志,“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看似过分的做法和孤傲自夸之语,饱含着曹操一生的梦想与霸气。然而,事与愿违,曹操最终还是没来得及实现自己一生的宏愿,他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

曹操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更是时代将他推向了最前线。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

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有些、厌恶曹操,厌恶曹操的多疑奸诈,厌恶曹操的残忍狂妄„„

有些人喜欢曹操,喜欢曹操不拘世俗的真性情,喜欢曹操不惧失败的真豪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或许对与错已经不重要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历史长流中,纷纷扰扰只是沧海一粟,曹操却用他匆匆一生,画出了惊鸿一笔。

湖北黄石铁山区铁山一中初一:永恒的梦想

第四篇:佛中的十大经典人生感悟

佛中的十大经典人生感悟(图片来源:资料图)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第五篇:人生十大修炼

人生十大修炼

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唐]刘长卿《弹琴》

幽幽琴声,美仑美奂,当你在喧嚣浮躁的都市中感到疲惫,当你在觥筹交错后感到厌倦,当你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感到紧张,不妨抚琴一曲,古朴悠远的琴音可以使人获得一份难得的心灵宁静,追寻到精神上的真正回归。

常说领导人有十大修炼:琴棋书画剑,诗医茶酒花。第一个便是琴,古琴具有厚重的人文积淀,没有肆意的宣泄,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闻着清香的茗茶,听着令人心醉的古琴,或抒发对古琴的崇敬,或讲述一段琴缘。“绕梁三日”也好,“余音环绕”也罢,归根结底,古琴的本质就是一个“清”字。

领略到这样的深刻感受,才算把琴听懂了。翟大师曾经说过,一位领导人只有把琴听懂了,才能拥有做人的知识,天人合一的文化才能开始,才会是一位真正卓越的领导人。

轻轻坐下,细细聆听,静静品味„„

对面不相见,用心如用兵。算人常欲杀,愿己自贪生。

得识侵吞远,乘危打劫赢。有时逢敌首,当局到深更。

[唐]杜荀鹤《观棋》

棋,不管是围棋还是象棋,是随处可摆的游戏。或在清溪湖畔,或在半月桥边,或在篱边松下,或在绿苔石桌,或明窗对花,都可以设局邀友、以棋会友。

人们常说:人生如棋!人一出生就注定落入棋中,开始了不停的与时间对弈,与命运对弈,与别人对弈,与自己对弈。如何走赢人生?这与棋理是何等的相通!虽然是一盘棋,却是奕者智慧的对垒、经验的较量、胆识与心智考验,也是意志与灵机的比拼,更是体现着人的境界、深度、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千古不衰的游戏融进了多少禅意玄机,让世人乐此不疲的游戏其中而沉思于此!

人生如棋,棋如战场,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搏弈。真正的知己,抑或就是对手。古语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懂得筹谋才能成功。行棋就是要运筹帷幄、未雨绸缪、纵揽全局、坚毅果断,但也要懂得学会放弃。学会下棋,才能了解人生、战无不利。

今闻东楚人,结网为书圃。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

风流与我逢,狂草竞龙舞。一舞醉三回,消愁极千古。

佚名《记东楚网书家墨场》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类型(不考虑源出系出于中国书法的日本书道),这种艺术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享有很高的地位,不但是古时文人们的必修课,还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项目。

在一切艺术门类之中,以书法为最高。它兼具抽象(文字的抽象,文化含义的抽象)与具象的美(点线的具象,结构以及布局的具象)。它无声音而具音乐的韵律与节奏;无色彩而具图画的形象与色彩;虽静止却具舞蹈的动感与神采。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艺术,它拥有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点线、形体、顾盼、揖让、牵连、章法、布白等艺术语言来表达书者的感情。

学书,必先求平正,平正既得,则求险绝,险绝至极,复归于平正。学书有成的人,大都经历了“平正——险绝——平正”的这样一条艺术道路。初学书,必先立法度规矩,尚平正,以立笔法结构之基础。入门之后不免经历笔山墨池的辛苦。既有所得,则追摩前辈法书之精神气象,一朝灵感触发,情思倏至,下笔则恣肆豪放,顾盼生姿,有奇崛突兀之势,然而不免有过分,有欠缺,有张狂。到了“人书俱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时,下笔则气象简淡,平正朴实,不求奇险而笔笔皆奇,不求独特而笔笔难摩。古往今来大书家一生艺术风格的变迁,无不映证了这样的规律。永远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平正,永远都只是书法的小学生;懂得了第二个阶段,始可言书;而达到第三个阶段的平正之后,才是真正懂得了书法之道,达到了游刃有余,运斤成风,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以学书的历程证之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平正--险绝--平正”的路途。我们度过了规规矩矩童年、少年,有时觉得生活无聊呆板也无可奈何;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始知自立自主,屡有奇想,敢做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却有步入歧途的可能;到了阅世颇丰,思想成熟的中年、老年,则有看透,有彻悟,宠辱去留无所动心,就有一种临风自笑的雍容。

书法用笔既要精深,又要单纯,唯精深乃有味,唯单纯方清丽。人生亦然,既要尽全力深入挖掘,又要不失那份孩童般的对待世界的好奇与真诚。学书之路,人生之路,往往就这样交融为一。

意阑信步过枫栏,一挂霞纱半面山。彩练舞发诗兴漾,洞萧奏引百禽弹。

柳丝扑水抚香浪,新浪摇波动玉帆。榭畔清歌催丽影,挥毫泼墨画江烟。

佚名《过东江滩闲书》

画画是人生的感悟,是激情的抒发,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是与大自然和谐的共鸣。不同风格的画,如生活一般丰富多彩,不同画法都显示着不同的气概。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美术作品都被赋予不同的评价,占着不同的位置。

中国画中最常见的有写意和工笔两种。写意是大笔伐,粗线条,每看写意都有接近自然的感觉,它的泼墨跋扈和潇洒气概被无数大手笔的豪情派所热衷。工笔则相反,它细腻,周全,画家不拉一笔,那细到鸟兽翎毛,草木纹鳞,也将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勾画到眉间眼底。哪怕再简单的道具一旦到了工笔画家的手下,也立刻变得华丽,繁杂。这两种画法表现手法形成鲜明对比,都是根据表达的情怀所选的。

人生就像是一幅画,从出生开始,上天就交给我们一张白纸,每走一步,都会在这张画纸上添上一笔,画下去就没有了悔改的余地。有时,一笔失误也会毁掉整幅画面,小心的酝酿每一笔,才会最终收获一幅满意的画面。

一个人,一幅画。当你真正看懂一幅画时时候,就会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画本身,也来自画画者。每一幅画都有灵魂。当你触动了她,你的心灵便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交融于天地之间。

你,会是怎样一幅画呢?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李白《塞下曲》

书以博文,剑以报国;习武思奋,剑为知音。千百年来,剑已成为古人的文化素养和才能的重要标志与象征,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历代众多的仁人志士修身立天下的重要人生修为之一。古之文官武将,诗人名士,莫不以配剑舞剑为荣耀。

习武练剑能陶冶品格,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借剑抒情,激励斗志,把剑这个无情之物变成有灵性的有情之物,它使人在穷途无望时,以舞剑来寻求自己的出路和激发人的进取心。剑为中华民族所崇尚,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一种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奋发进取与健康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剑在锋利之中寓含着祥和,坚韧之中包含着柔情,冷酷之中体现着温暖和友谊。剑术不是依赖说教,而是通过优美高雅的剑姿、俊逸飘洒的动作、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和武德浸透于人们的心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从剑术的精巧、稳健和快速多变中获得从容不迫的风度和气概,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从中得到升华与提高。

剑道,更是人道!

刮肚搜肠枉自悲,珠玑每与我相违。为求诗句出新意,先得凿穿故纸堆。

零落王孙《七绝·论诗》

诗者,灵感与意境之化身也。于物质抑或现象中诞生之感悟。古往今来,人们常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悦,忧伤或是愤懑,都能在诗中淋漓尽至的体现出来。

毛泽东借诗言志,徐志摩借诗抒情,闻一多借诗宣泄„„

诗中包含了人的情感、思想、志向,体现了人生的多彩,诗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来表示复杂的情感,它可以带着忧伤带着豪放带着温柔带着发泄。

每天可以早早地起来,放上几首古筝曲,泡上一盏淡茶,打开窗户,享受着清晨的味道;读宋词忧伤,感受独上高楼的清傲,体会大江东去的豪放,欣诗赏词就像喝茶一样轻松。

诗人活的非常感性,通常会给自己思想一个飞翔的空间,适当地把情感抒写成文字,要得不是完美,而是一种表达,像博文一样,有的可能是思想上的共鸣,有的可能是一种压抑的宣泄,很随意,很自然。

诗是美好的象征——诗如小舟,生活就是那载舟之水,泛舟者,只有抛锚扬帆,乘风破浪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极目骋怀;诗也如攀登者,必须披棘斩荆、遍体鳞伤方能立高峰绝崖俯瞰群雄、临风呼啸。为诗之道,亦为人之道焉——至真,至善,至美!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明]龚廷贤《摄养诗》

《老子》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内经》上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季养阴,以从其根。”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周代就已经认识到了顺应四时,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人生历程,由生至老,从病到死,蕴涵着七情六欲,名、利、福、祸、贫、福、贵、贱,在飞遁的岁时和玄妙的人事中,如何安度日月,怎样康健人寿,乃是人人希冀而渴望者。“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养生首先指的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谓食补,就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同时食补能起到药物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在我国,利用调整饮食作为一种养生健身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周代的宫廷里已配有专门从事皇家饮食的“食医”;在记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中,着重阐明了饮食乃是产生精神和智慧的物质基础,提倡“节饮食”、“薄滋味”的养生法,即饮食要有定量,应“得度”而不宜失度,适可而止,食不过饱,也不过饥。就这样,管仲把饮食养生与学问道德内涵相互串联了起来,饮食成为了道德伦理学的范畴,而饮食养生的过程就是认知修养的过程。管仲提倡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判断式的千古名句,从仓廪和衣食对人的满足程度,来推演信义礼节和人生荣辱。一个人,只有有了正确的健康观才能做到真正的养生,才能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来!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选一)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介入人们的生活,恐在汉代。而作为一种文化则在西晋南北朝时期己初露其风采。茶含有了文化色彩便给人们注入了清新自然的气息。文人们更喜爱茶的性格:如水、隽永、清幽、雅儒,乐而不乱,因此嗜而敬之。

中国人大多是是爱喝茶的,不论是饭前还是饭后,不论是聚会还是作客,中国人都是离不开茶的。浅尝一口也好,认真品味也罢,每个人都是津津有味的边喝茶边聊天,淡淡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任凭那浓浓的苦涩在舌尖蔓延„„

在茶香的浸染中,可能最令人喜爱的是它在空气中漫散开来的清酽。浅尝依旧是浓浓的苦涩,但后面是淡淡的甘甜,再然后是升浮于鼻腔和血液里的清香,似乎一切都可在这稚香内敛的香气中涤荡清洗;不似酒香的浓烈张扬,夺人神志,不似饮料的香傲腻甜,让人喝不解渴。

其实茶如人生,品茶是品味人生——苦则苦,因苦而甜;甜似甜,甜中苦香。当生活的苦在心中淬炼出那种甜,让自己身边的人感受来自你的宁静、祥和或快乐,或许我们可以像茶香一样为生活形成一道屏障。融合了苦,只把快乐作为一种素质修炼。再或许,做人可似茶般安静,平凡,不自尊大也不自菲薄,心平气和,与世为善,那也许更不容易,但算是醇美了。佛语,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茶似一人生,尽敛苦涩,散发清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李白《将进酒》

郑板桥论酒曰:“酒能乱性,佛家戒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酒,一直都与人们牵扯在一起:喜庆之事举杯齐贺,知己相逢千杯嫌少,失意落魄借酒消愁,商场周旋海量不可小„„

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酒,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检阅中国的文坛,与酒相关的诗句层出不穷。“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酒,一直都陪伴在人们的生活中,或喜或悲,或相聚或分离,或明志或失意,或小酣或狂醉,无论喜悲,一切皆离不开酒!

在文人雅士的眼中,酒不再仅仅是那单纯的酒精,不同的酒也可以代表不同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酒也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相同的酒也不尽是相同的韵味!酒道亦如人道,要想“众人皆醉我独醒”难,要想“与民同醉,与民同乐”也不是易事,或者“有酒学仙,无酒学佛”,方为饮酒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意阑信步过枫栏,一挂霞纱半面山。彩练舞发诗兴漾,洞萧奏引百禽弹。

柳丝扑水抚香浪,新浪摇波动玉帆。榭畔清歌催丽影,挥毫泼墨画江烟。

佚名《过东江滩闲书》

鲜花朵朵,怡人心性。鲜花是春天的使者,鲜花是心灵的童话。古人对花的赞美,已经超越了鲜花本身的灿烂。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鲜花来妆扮,人们的情感也随着不同季节盛开的鲜花,赋予花以不同的寄托。梅花的高洁,牡丹的富贵,菊花的纯洁,水仙的清丽,桃花的娇艳,兰花的幽香„„都是诗人胸中的诗、画家笔下的画!

人生就像是一束鲜花。从出生开始,就是待放的花蕾,经过父母、老师的修剪、浇灌、培育,就会怒放,展示出人生的灿烂;再经过岁月的洗礼,我们都会象花一样枯萎,以至凋谢,最后埋入多情的大地。等到来年,必将迎来又一朵美丽的娇容。这既是一个轮回,也是又一个开始!

一个人,一束花。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生长,才会有不同的花的品种;有了万紫千红的花朵,这个世界才五彩缤纷。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鲜花,那将是何等单调啊!是做寒梅,还是水仙;是做兰花,还是秋菊;是做牡丹,还是艳桃„„空气、阳光都是平等的,那特别的一点可能就是自己的“根”。

你,会是怎样一束花呢?愿我们有限的人生永远灿烂如花!

下载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操人生中的十大闪光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推荐5篇)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性格分析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

    易中天十大人生感悟5篇

    易中天十大人生感悟 (转帖)1、人都是逼出来的; 2、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3、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就会被人看出来; 5、过去酒逢知己......

    一位百岁老人的十大人生感悟(本站推荐)

    一位百岁老人的十大人生感悟,太经典了!值得所有人拜读 2016-05-21钱生钱 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的感悟,关于过去和将来、关于幸福和坎坷、关于生命和死亡……值得每一位中老年人品读......

    人生不成功的十大原因

    人生不成功的十大原因1、去掉假的面具。 只学习不行动,每天看书参加会议;只说不干,我要行动……我要……,就是不做;知道却做不到,知到对他很重要,就是不去做,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十大经典人生电影[小编推荐]

    1、《肖申克的救赎》----人活着就为了自由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

    如何在面试中突出你的闪光点

    如何在面试中突出你的闪光点? 为何面试总是以失败告终?让我们看几个实际案例。面试案例一Josn和大多数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人一样,走的是一条从“技术”向“技术+管理”转型的......

    让学生找自己文章中的闪光点(★)

    让学生找自己文章中的闪光点,目的是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学生读自己的文章。 (部分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片段,其他同学谈感受。) 学生问:生活中我也能感受到,但为什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