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及原因
(人文学院09文秘2徐栋梁20091004241)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 《三国演义》 曹操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①
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
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可以说,“三国”已在民间文学和小说演义中走样变形。
曹操有奸诈的一面,仗义的一面,还有悲悯的一面,柔情的一面,坦诚的一面,正直的一面,很多面。这样看,曹操的脸,应该是各种颜色都有。或者说,有许多张不同颜色的脸,但又张张都是曹操的。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也只会出现在曹操身上。然而到后来,这张“多彩”的脸就变成“惨白”的了。这就不但是越变越丑,而且是越变越单薄。不但虚假,而且扁平。
中国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制从夏开始,之后天子都是世袭。其合法性,来
自上天的授权,叫“天命”。因此古代皇帝的诏书上,都要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果要改朝换代,就得革命,全称是“革除天命”。但这是天的事。天子失德,必须天来废他。但是,汉献帝并没有失德,他也没有像殷纣王、秦二世那样,弄得“天怒人怨”。所以后世认为,魏承接汉不是天意。这就只能叫做“篡”,不能算是 “正统”。汉的皇帝既然必须姓刘,蜀汉成了正统,因此要“尊刘贬曹”。
曹操的白脸,首先是他儿子曹丕画的,曹丕不“篡位”,就没有后来的事。因为曹丕不称帝,刘备就不敢。刘备不称帝,孙权就不敢。曹丕一开头,就好办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脏水,却都泼到曹家;罪名,也得姓曹的背着。谁让你“始作俑”呢?所以《易中天品三国》中说,曹丕皇袍加身之日,就是曹操涂成白脸之时。他认为,曹操不讨人喜欢原因有三: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
此外,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
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小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而“虚实”问题在中国小说评论中始终占有格外突出的位置。作为小说繁荣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实“问题更是这些争论的焦点。从《三国演义》中“虚实”问题的接受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由重“纪实”到重“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小说评论家对小说创作手法评论的价值取向。单就小说的自身发展规律而言,小说的创作和批评应该会沿着由“实”而“虚”的单轨道运行,但是在大趋势不变的前提下,小说的接受史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重“实“与重“虚”相伴而行,因为,除了小说评论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小说的接受还受社会现实、评论家自身的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引用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②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第二篇:《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曹操的区别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起曹操,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把他当作奸臣的代表。但艺术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并不是一回事,需要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得来,历史上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是有出入的。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曹操生在战乱时代,一生的大部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在三十五岁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大小近五十次的战役,征战地区几乎遍及到大半个中国。在战争中,他长于选将料敌,“运筹演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还善于吸取部属的正确意见,因此常常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他毕竟也犯下了不少罪过,除镇压黄巾,屠城杀降外,还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进行迫害,如对孔融、杨修、崔琰、祢衡、华佗,甚至连大有功于他的荀彧也不放过。加上他“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所以当时人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有一定根据的。正因如此,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他当作奸臣来看待。
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个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第三篇:《三国演义》曹操形象评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评析
景德镇市第七中学余秋凤
案例背景: 语文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它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加大课外阅读量,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尽可能多读一些古典名著,将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文化积累,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尤其需要教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案例描述:这是一次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在学生课外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之后,教师针对小说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的一次三国人物形象分析活动课,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和方法:
一、课前【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导入【多媒体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小声播放此段音乐】
教师讲述: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鉴赏。上学期,我们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同学们作了大量笔记,写了多篇读后感。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三国”中的人物,同时也检验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效果。《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细致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节课,我们对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展开讨论。
这个人物,有的说他是英雄,有的他是奸雄,他是谁?(曹操)
【多媒体显示:曹操画像。是英雄?是奸雄?】
下面,我们用辩论的形式来讨论。
三、辩论会
讲述:在我左边四位是正方,辩题是;曹操是英雄?在我右边四位是反方,辩题是,曹操是奸雄?在我对面第一行中间五位是评委辩论现在开始。
攻辨
1、正反方一辩各自亮出自己的论题。
2、正反方二、三辩互相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
3、正反方一辩辩论情况作小结
(二)自由辩
1、正反方辩论
下面同学有什么看法?
2、观众参与辩论。
3、正反方四辩各自总结陈词。
下面由评委代表点评。
四、总结归纳
1、讲述:谢谢辩手们的精彩辩论,谢谢评委的准确评价。曹操是英雄?是奸雄?这是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话题。刚才,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现在,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请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两个片段。
【多媒体显示:“横槊赋诗”和“梦中杀人”片段】
2、从同学们的辩论和电视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性格复杂,形象多样的人。
3、请同学们根据辩论、小说、电视剧对曹操作一下总的评价。注意大屏幕的提示。
【多媒体显示: 如下#######################################
奸雄
政治:玩弄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
道德:不忠不义田猎事件错杀吕伯奢
性格:奸诈残暴割发代罪梦中杀人
英雄
政治:施行屯田迎接献帝
军事:统一北方三分天下(《兵书接要》)
文学:建安文学新乐府诗(《观沧海》)
#######################################
4、讲述:《观沧海》不仅体现曹操文学才华,还能体现他英雄气概。请一位同学朗诵。#######################################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5、讲述:曹操奸雄也好,英雄也罢,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他功可盖世,而又胁迫天子;他托名汉相,而又实为汉贼;他大兴文学,而又残暴好杀。他就是一个如此相成又相悖的人。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就像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他的身上;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后人。所以,曹操多般被人们定位为反面形象。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对历史有贡献的两重人物,时人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为确评。要问我对曹操怎样的态度,六个字“不赞扬,很欣赏”。至此,这节课就告一段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品读《三国演义》,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课堂作业:齐声朗诵《三国演义》开篇词。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六、课外作业:1写篇关于这节课的心得。
2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
案例诠释:这堂课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小说文学作品体裁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重点分析作品人物形象,从而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讨论、辩论的方式,遵循了组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起到平等参与、适时点拨指导的作用。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乐曲等结合)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兴趣,力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案例反思:这堂课是课外阅读指导课,它的成功之处:一是注重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二是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的方式,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三是老师注意角色的转换,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并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四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营造了很好的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给学生课外阅读以有计划的安排和指导,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也应该明确,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认真安排,周密计划,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曹操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曹操
沽源县第五小学 冯国英
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氏。小说中第一回出场。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父亲曹嵩,本姓夏侯氏,因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姓曹。为黄巾倡乱,拜为骑都尉,引五千军,前来颖川助战。杀败张宝、张梁所率黄巾军。曹操正妻丁夫人无出;妾刘氏生子曹昂,因征张绣时死于宛城;小妾卞氏生四子: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东汉丞相,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1)曹操疑心
曹操刺杀董卓未成,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县令陈宫闻知曹操为杀董卓而逃,觉他忠肝义胆,便弃官随曹操一处出逃。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以晚。此间有一人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见了曹操热情款待,安排家人杀猪,自己骑驴去外村打酒。曹操与陈宫正坐,忽听庄后有磨刀声,曹操心疑,于是拔剑直入,不问男女,尽皆杀之,一连杀了八口。赶紧出逃,正路遇吕伯奢打酒回来,又把伯奢杀了。陈宫怪他,曹操便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2)统一北方
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公元201年在仓亭(今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公元208年,曹操就任东汉帝国丞相。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南征东吴,结果在赤壁被周瑜所率五万星星之军一火烧败。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以冀州、并州等十郡为魏国封地。于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公元215年攻占阳平关,击败、降服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⑶曹操败走华容道(湖北省潜江县西南)话说曹操赤壁一战,被周瑜一把火烧得几乎全军覆没。一路逃亡,吴兵一路追杀。多亏有众将保护甩脱追兵。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曹操心才方定。问左右这里是何处?手下人告诉:‚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曹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于是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丞相何故大笑?‛曹操说:‚我不笑别人,只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要是我用兵时,预先在这里埋伏一军。‛话还没说完,一声炮响,火光冲天,惊得曹操几乎落马。从斜刺里杀出一彪人马,大叫:‚我乃赵子龙是也,奉军事之命,在此等候多时了!‛徐晃、张郃急忙双双迎敌,曹操乘机突火而去。子龙也不追赶,曹操得脱。
又逃出一段路,到北彝陵葫芦口,人困马乏,多有倒于路者。曹操叫就山边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他坐在大树之下,仰面大笑。众官急问:‚刚才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出赵子龙来,折了许多人马。现在又为何大笑?‛曹操说:‚我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要是我用兵时,就在这个地方,也埋伏一军,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我是以此而笑。‛正说间,前军后军一齐发喊。曹操大惊,见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也。张辽、徐晃二将急来夹攻,曹操乘机逃脱。
又逃了一段路程,军士来报,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走那条路?曹操问:‚那条路近?‛军士回报:‚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而且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曹操说诸葛亮多谋,故意在山僻处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在大路埋伏等着。我已料定,偏不中他计!于是传令,沿华容道前行,叫军士伐木填塞山路。此时人困马乏,昏倒地者无数,曹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又行不到数里,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忙问:‚丞相为何又大笑?‛曹操说:‚人都说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我看来,到底是无能之辈。如果在此处埋伏一旅之师,我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军校持刀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是也。曹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曹操纵马向前欠身对云长说:‚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也欠身答道:‚关某奉军事之命,在此等候丞相多时。‛曹操说:‚我今兵败,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放我一马。‛云长说:‚我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了丞相。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曹操说:‚五关斩将之时,将军还记得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云长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当年曹操许多恩义,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恐,都在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调转马头,让众军士散开。曹操见云长示意放他,急忙与众将冲过去。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更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旧情,长叹一声,都放了过去。后人有诗曰:
曹操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曹操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出征时率领八十三万大军,这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⑷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欲远征东吴,报赤壁之仇。恐后方西凉太守马腾来袭许都。荀攸献计:封马腾为征南将军,诱入京师,先除此人,南征无患矣。侍郎黄奎与马腾密谋杀操。不幸被黄奎的妻弟苗泽告密曹操,因苗泽与他姐夫的小妾李春香私通。所以事泄。马腾与其次子马休、马铁被曹操杀害。同时苗泽和李春香也被曹操满门抄斩,因曹操恨他为一女人害死姐夫全家。同往的马腾的侄儿马岱扮作商客逃回西凉,详告马腾长子马超。马超率兵去替父报仇。两军对阵,马超大骂曹操:‚操贼!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啖汝肉!‛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相交,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余合也败走。李通出迎,数合之中,被马超一枪刺于马下。马超把枪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来。操兵大败。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曹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在马上赶紧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曹操惊慌,拿出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须之事告诉马超。马超于是令人叫拿:‚短须者是曹操!‛曹操听后,急忙扯旗角包住脖颈而逃。后人有诗曰: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身价盖天高。
曹操正走间,背后一骑赶来,乃马超也。曹操大惊。左右将校见马超赶来,各自逃命,只撇下曹操。看看赶上,马超从后一枪刺来,曹操躲在树后,正刺在树上,急拔下时,曹操已走远。马超又赶来,被曹洪拦住,曹操乘机走脱。⑸曹孟德焚书
话说刘璋手下谋臣张松献计刘璋,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去许都劝说曹操兴兵取汉中,以图东川张鲁。张松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带从人,取路赴许都。主簿杨修接见,并取出《孟德新书》与张松看。张松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有一十三篇,皆是用兵之要法。张松看完问杨修:‚你认为这是好书吗?‛杨修说:‚这是丞相仿《孙子十三篇》而作,你欺丞相无才,以此书传后世?‛张松大笑说:‚这书我蜀中三尺小童也能背诵,何为‘新书’?这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为己有,只好瞒你等!‛杨修说:‚这书丞相秘藏,从未传世。你说蜀中小儿能诵?‛张松说:‚你不信,我来试诵一遍。‛于是张松把《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了一遍,并无一字差错。其实张松是奇才,能过目不忘,故气之。杨修把这事详告曹操,曹操一气之下,把书扯碎烧之。可惜重要兵书就这样失传。把张松轰走。⑹曹操之死
却说曹操在洛阳,自葬关公后,每夜合眼便见关公。众官建议造新殿居住。贾诩举荐洛阳良工苏越绘图给曹操看,操很满意,但恐无栋梁之材。苏越说:‚离洛阳城三十里,有一跃龙潭,前有一跃龙祠,祠旁有一棵大梨树,高十余丈,可作建殿之梁。‛曹操令人去砍伐。人回报此树锯解不开,斧砍不入。曹操不信,亲自去砍伐。乡人劝说这是百年老树,常有神人居上,不可砍伐。曹操大怒,拔剑亲自砍之,铮铮有声,血溅满身。操大惊,扔剑上马回宫。这夜二更,睡卧不安。忽见一人披发仗剑,身穿皂衣,直至面前,指着曹操骂道:‚我是梨树之神。你盖宫殿意欲篡逆,却来伐我神木!我知你数尽,特来杀你!‛曹操大叫一声,忽然惊醒,头脑疼痛不可忍。急传旨遍求名医。华歆入奏叫请华佗。华佗到来,给曹操诊脉毕说:‚大王头痛,因风寒而起。要医治,须先饮下麻醉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脑瘤),方可根除。‛曹操大怒,你要杀孤王。于是叫人把华佗押入狱中,不几日便杀死华佗。其病日渐加重。急召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同至卧榻前,托众卿辅佐长子曹丕。又遗命在彰德府(今河北南部地区)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我葬处,恐为他人发掘坟墓。嘱咐完,长叹一声,泪如雨下。不一会儿,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时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这正是:生前欺天灭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第五篇: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从“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和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出发,进行了对曹刘政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2、刘备:
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仁德爱民、宽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
首先,《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渲染刘备的仁德爱民形象,大力凸显了刘备的仁君形象。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时,就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