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共5篇)

时间:2019-05-12 19:2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农村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农村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第一篇:浅谈农村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浅谈农村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刘同学

(2006091118)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省都匀市,558000)

摘要:本文从农村体育和和谐社会的涵义出发,探讨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体育对增强农村人群体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人际间的交流,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体育;和谐社会 ; 文化生活

Rural sports on the role of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of

my humbe opinion

Liu TongXue

(2006091118)

(Qiannan Teachers College Sports, Duyun City of Guizhou Province, 558000)

Abstract:This paper is begin with rural sports and the mean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discussing 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Developing rural sports could enhance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rural people,enrich the culture of their life ,and promot th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action of socialist spiritual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Keywords:Rural sports;Harmonions society;Cultural life

一 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项壮举,体现了13亿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适应了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升,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而且在科教、文化、[1]卫生、体育等方面要全面发展,全面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

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高低,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国力。从战略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农村是前沿阵地,因为,农民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影响。体育作为锻炼和教育的手段,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极积的推动作用[2],因此,发展农村体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农村体育及和谐社会的涵义

〈一〉农村体育的涵义

农村体育是指在县以下广大农村开展的、以农民为主要参加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所包含的内容有农村社区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小城镇体育以及部分竞技体育的成分。农村体育是农村人群敕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文化基础,也是农村人群的体育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在漫长的体育文化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运动文化[3]。

农村体育也是指农村人群在充分吸收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建立与现代体育相适应的体育运动形式。农村体育是一种贴近农村人群生活生产的运动,在运动时间的安排上趋于灵活,在场地的设置上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它在各地的发展推动过程中因地文化和生活习惯发展的差异现出不同特色。因而,农村体育与农村乡土文化联系最为紧密。

〈二〉和谐社会的涵义

和谐是指发生关系的事物之间处于一种相互支持、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协调、均衡、有序的关系状态,即万事万物之间的一种积极相互作用。和谐,在中国古代作“和”。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倾向、伦理道德和行为特征,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基本取向。国家和谐则强,社会和谐则安,自然和谐则美,家庭和谐则兴,生命和谐则康。

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主要领导班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记指出;将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精神的支撑。

三 农村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从各地农村体育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农村体育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不如人意。1998年仅布我国成年人体质测定结果表明,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部分指标低于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人等,分地区的农民仍然是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高发人群。在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尚不完善的今天,农民较低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发病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因素[5]。如此看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但生产、生活中的体力活动是不能够等同于体育活动的。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健康的需求强烈,全民健身计划鼓励全社会人员参与体育锻炼,要将体育锻炼带入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将对人们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和中重要的影响。

〈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这一些腐朽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对农村也有一定影响,部分农民参与迷信、赌博、六合彩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和危害社会和与稳定,这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体育的本质功能即为健身和娱乐。健身功能主要体现在体育活动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能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调解人的心理:娱乐功能表现在调节人们的生活,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引导人们关心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农村体育的积极开展,为广大的农村人群提供了健身和娱乐的媒介,将农村人群的生活带到新的节奏中来,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旨在增强农村人的身体体质,并为他们营造良好评的娱乐氛围。进行农村体育活动,对丰富农村人群闲暇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为广大农村人群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农村体育积极开展也将农村百姓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新层面,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

〈三〉促进农村人群间的沟通

从现在交通工具的高度发达,到媒体的在线传播,农村人际交流已逐渐形成足不出户,方便快捷的作息化,而人们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隔绝。为了有效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农村人群关系的和谐化,开展体育运动为农村人际交流建立了沟通桥梁。同时,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已经传播到农村中是适应了社会的话题,关注同一场赛事成为农村人群时尚的沟通方式之一。[6]

发展农村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广大农民人群的体质,提高生产力,而且可以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形成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固然,体育具有安全阀功能,可以促进农民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挫折问题的排除。〈四〉促进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体育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力量深深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体育作为一种将体质、意志和精神教育有机融合的综合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创建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华体育精神”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则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及其比赛活动,不但人们的顽强意志、协作精神、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而且能够净化社会风气,树立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倡导和平、协作、诚信和公平的社会风气。

四 结束语

农村体育作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主定,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极大地丰富农村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农村人群的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人群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同进,和谐社会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人文环境,也再次彰显了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 张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http://,2005-02-09..[5] 张发强.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社,1999:76.[6] 张顺林.发展农村体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太原科技,2009,(3).29

指导教师:罗教授

第二篇: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吴彦峰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和谐,必须要求社会机制的科学合理,社会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份,物业管理服务越来越为人们认同,成为了居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社区无疑对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有教化和影响业主的社会功能;促进业主身心健康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

而构建和谐社区,需要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和业主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重点要解决社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供规范而又满意的服务;通过宣传和引导,提高业主住房消费意识,不断密切与业主的关系,建立社区内和谐的氛围。做到“政府立法、行业立规、企业立信、百姓立德”。然而,作为物业管理服务的主要角色,物业管理服务机构的作用应得到突出发挥,这就需要物业管理服务人员认清职责,明确目标,在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积极不懈的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物业管理服务作用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和谐,必须要求社会机制的科学合理,社会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优化。而作为生存环境基本内容的居住环境--社区的和谐,理所当然地占有重要位置。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份,物业管理服务越来越为人们认同,成为了居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社区无疑对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物业管理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是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对各类物业实施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创造安全方便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并不提供具体的实物产品,而是向业主提供劳务商品,为业主提供方便。其经营方式是凭借自己现代化的管理服务手段向业主提供综合性的劳务项目。构建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

作为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产品,物业管理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

1.教化和影响业主的社会功能。物业管理服务追求的是一种情调和感觉、文化与品味,使业主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激发业主对集体和社会的热情,发扬互助精神,邻里和谐。潜移默化地对业主产生影响。

2.促进业主身心健康的社会功能。追求舒适、个性的生活正成为人们更高层次需求的集中表现。物业管理服务可以使业主有享受高质量生活的感觉,使业主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3.促进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物业管理服务作为一种消费,存在着循序渐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规律。物业管理服务能通过建立多种平台或采取多种形式,来促进业主的交流,繁荣社区文化。物业管理服务机构作为社区的管理服务组织,同时也担负着各级政府关于治安、市政保障、绿化城市、卫生防疫等方面一定的职能,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应尽的义务,这是由我国物业管理服务机构的性质、特点和地位决定的。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从构建和谐社区的角度出发,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构建和谐社区,重点要解决社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理清社区的基本矛盾,重点进行解决,是当前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社区利益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开发企业、全体业主和物业管理服务机构。从总体上说,三方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在处理各自利益的关系上角度不同,会导致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从物业管理服务的角度,应注意在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矛盾和问题:

1.前期。前期介入要规范化。物业管理服务机构的前期介入对规范开发企业在房地产前期开发过程中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在前期介入后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勇于发现问题,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中期。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和开发企业在业主入住前后应达成共识,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善客服机制,重视业主投诉问题的处理。花力气认真进行解决。

3.后期。完善保修机制。业主入住后,或多或少会发现所谓“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不管大小,作为开发企业,从应该给消费者提供合格的房屋产品这一原则出发都必须认真负责,彻底解决。然而现实中这类问题大量的存在,并且有些不能及时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当前业主最为不满的事实。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必须发挥职能,全力配合,以达到业主的满意。

4.全程。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要扮好协调角色,切实通过良好的服务化解业主与开发企业对立的情绪,限时解决问题并及时向业主反馈。要注意工作方法和技巧,注意发现不稳定因素,不要使矛盾激化。

二、提供规范而又满意的服务是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使命。1.要强化服务意识和使命感,开展规范性服务。物业管理服务机构作为以服务为主营业务和生存发展条件的实体组织,服务质量是安身立命之本。努力完善各项服务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程序,不断改进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技能,使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满意度达到与承诺和业主期望相应的水平。

2.要创新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标准和质量。在规范和提高服务质量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既要按照多年来物业管理服务不断形成的规范、制度、经验来做,同时,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和激发员工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适应和实现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愿望。

3.要从维护业主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严于律己,规范服务行为。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服务这一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工作普遍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程序、条例以及政府文件规定等相继出台,而业主大会的建立又为社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提供了有力的监督,加上行业协会的约束,客观上为推动规范服务提供了依据和外界推动力。在这种大环境下,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要从维护业主的长远利益这—根本点出发,以向全体业主负责的态度出发,强化企业的自律意识,不要以追求纯粹的利润为目标,严格按照物业管理服务规范,尤其是设备设施维护的操作规范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以全体员工的规范性行动体现为业主服务的宗旨,这必将取得业主的支持。

4.把人性化服务与规范服务有机结合,尽可能向业主提供部分常规服务以外,业主想到的和想不到的但又确实需要的服务,这是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坚持作好部分“超常”的服务正是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回馈”业主的有效方法,也是会产生事半功倍效果的好事。

三、通过宣传和引导,提高业主住房消费意识,不断密切与业主的关系,建立社区内和谐的氛围。

由于消费意识的滞后,物业管理服务等费用欠缴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正常进行,也损害了其他业主的利益。物业管理服务接受全体业主的委托作为小区日常性的管理服务组织,和业主朝夕相处,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通过宣传来引导业主提高住房消费意识,从而密切与业主的关系,以建立社区内和谐的氛围,实现维护全体业主现实和长远利益的目的。

在宣传和引导工作中,首先,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要把社区内物业管理服务的三方主体关系向业主讲清楚,让大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尤其要明确物业管理服务机构是代表大家的共同利益对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设备、公共区域和公共秩序进行管理,提供服务,是涉及全体业主长远利益的大事,需要全体业主共同关心和支持,并主动配合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其次,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还应把政府关于物业管理服务的政策法规及时通过宣传栏和《业主通讯》等形式向业主进行宣传,以提高业主的住房消费意识,使业主积极参与,加强对物业管理服务的关注、支持和监督。更重要的是物业管理服务从业人员要通过自己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业主的理解,让业主体谅物业人员是代表他们利益开展管理服务的,从而以良性互动和相互理解与配合促进和谐气氛的形成。第三,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还可以通过交流、沟通、发资料、办讲座、开研讨会等形式让业主更多地了解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欢迎业主监督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对业主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虚心接受和采纳,不断改进工作。第四,物业管理服务机构还应通过组织各种类型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业主业余文化生活,密切物业管理服务机构与业主和业主之间的关系,以实际行动促进小区内和谐气氛的形成。结束语:构建和谐社区,需要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和业主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做到“政府立法、行业立规、企业立信、百姓立德”。然而,作为物业管理服务的主要角色,物业管理服务机构的作用应得到突出发挥,这就需要物业管理服务人员认清职责,明确目标,在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积极不懈的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 谢庆奎,佟福玲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

12.和谐社会与系统范式 乌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8-1

3.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一个政策分析的视角 陈成文、谭骁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1

4.物业管理实务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培训中心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04月

5.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王秀云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03月

6.物业管理服务与经营 张明媚 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01月

7.公共管理研究 尤建新,朱德米,陈强 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02月

第三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高邮市龙虬镇 刘宏秀

我国是农村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一中、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历史新时期要求发展农村文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转变不仅表现在对物质的要求,而且是对社会文化的进步的要求。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就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就从执政党的执政要求上明确了农村文化必须是先进的文化。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上应该从三个方面着眼:

一是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把文化建设的重点向农村转移。

二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

三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完善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支援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三、从五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要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市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大多数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继续加大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力度,在某些方面006年、2007年12个乡镇文化站达标的基础上,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所有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任务。

三是要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四是要继续推进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和全面启动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及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争取用三年时间在大多数行政村建成文化室(农家书屋),并且力争完成所有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和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

五是要精心组织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结合农民艺术节、读书节、“三下乡”等活动,送戏下乡、送电影到村,积极引导市里的各种社会群众文化团体和业余文艺演出队到农村演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第四篇:发挥先锋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充分说明“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指出“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对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既要注重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属于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它要求遵循“五个统筹”的指导原则,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利益,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流动机制不断完善,只要社会成员具备相应能力,就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得到相应的社会位置。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和谐社会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的社会。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虽然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仍然存在着矛盾。从深层次看,现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实质上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造成的。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调整、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建立和完善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底蕴。

三、提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

1956年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这样强调:“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还有人不知道我国有六亿人口吗?知道是知道的,不过办起事来有些人就忘记了,似乎人越少越好,圈子紧缩得越小越好。抱有这种小圈子主义的人们,怎么就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毛泽东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实质上是执政党的思维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这里没有使用阶级的概念,而使用的是人口概念。这是因为,党在没有执政之前,必须首先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以组织阶级队伍领导革命。尽管我们要把全国人民都组织起来进行革命,然而革命是要流血牺牲掉脑袋的,实际上只能把本阶级的骨干力量组织起来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个过程中还要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甚至激化矛盾,以打击敌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是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思想有三大法宝,第一个就是统一战线,第二个才是武装斗争,第三个是党的建设,这是通过搞好党的建设来驾驭前两个法宝。此乃毛泽东的成功之道。有一位老革命的回忆录,讲红军时期毛泽东曾出题考还是红小鬼的胡耀邦,先问你懂军事吗?胡耀邦对军事的战略、战术说了一通。毛泽东说,你对军事理解的还不够到位。什么是军事呢?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能够死拼到底。然后毛泽东又问什么是政治呢?胡耀邦讲了阶级斗争,群众工作。毛泽东又说你对政治的理解也不深刻。政治就是把赞成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有作为的政治家善于把反对我们的人变成赞成我们的人。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中国革命因此赢得胜利,共产党成了中华大地上的执政党。

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尤其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并且尽可能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体制之内,求得稳定与发展。因此,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接着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但是由于毛泽东和共产党对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判断,执政理念从1957年反右斗争后变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包括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我国是法制社会,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集中体现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正是在此基础上,科学人才观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新的执政风貌和施政特色。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曾在“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两种提法之间进行比较,取得的共识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千年来就有“民本”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也早已有“人本主义”,我们共产党人就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理念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最广泛最充分的包容性,深得人心民意。

以人为本意味着对过去较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理念的彻底否定。当年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那主要是在工作重心代替意义上的转折(当然意义至关重大),在理论上尚未完全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以致我们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中仍然不断出现“非以人为本”的现象。诸如曾经发生的姓“社”姓“资”和姓“公”姓“私”的争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责难,对私营企业主的非议,等等。突出以人为本,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彻底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是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的反思和超越。这是共产党在自觉认识到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情况下,在执政理念上的新飞跃。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这就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理成章。因为以人为本,就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才能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并且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要维护和保障人权,保护合法的私人财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能够和谐相处。就是说,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了平等的国民待遇,方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原由

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时期,这是改革的攻坚时期,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建立新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这一时期是改革取得较大效果的时期,也是社会阶层激烈分化的时期,整个社会结构会逐步地分化为若干个阶层,这些阶层都有了自己特殊的利益和获得这种特殊利益的特殊渠道,产生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要求。改革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就整个改革进程来说,利益矛盾最尖锐的是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并且让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改革的实惠。执政党要合理协调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两极分化日趋加剧。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90年代末为0.458,在此前后,国内外几个研究机构研究的结果与这个结论大体类似。按照世界银行的分析,这一数据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稍好(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外,中国的贫富悬殊要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大。报告指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如果短期内没有政策来调节的话,还会继续恶化。在2002年亚洲开发银行第三十五届年会“中国日”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指出,按照国际通行的判定标准,中国已经跨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国家行列,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承认进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国家行列。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由于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由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在明显增加。可以说,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将会成为我国今后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理论环境日趋复杂。各阶层的代表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它所代表的特殊阶层利益的理论表达,使改革决策的理论环境趋于复杂,以至影响到决策,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协调之外,额外地增加了思想理论层面的协调负担。这也就是我们在这一阶段总要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改革的原因所在。

三是深层次矛盾日趋尖锐。由于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原来旧体制下的各种矛盾以及在改革启动阶段尚未触及的深层次矛盾都暴露出来了,改革进程中受历史条件限制产生的一些新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相当复杂,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性非常明显。不像改革初期那样,一项改革措施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改革的成本增大,使得改革难以一时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就容易使人们总感到现行的改革措施不过瘾,产生激进情绪。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而又绕不开的问题,这些新情况使得新时期的社会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我们国家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四是观念碰撞日趋激烈。这个期间一般都是经济的开放度达到很高程度的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十分激烈,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思潮传了进来,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在这方面,这种碰撞突出地表现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全盘西化,或者出现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

所以,结构转型期的改革,已经不单单取决于经济本身,不单单取决于经济体制本身,它已经使改革成为一个全面建设新体制的创新时期、创新工程。整个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协调地渡过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最大的危险在于,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出现的社会失调。事实上,困难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社会失调,在中外政治史上是比较好应付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比较顺利地度过。但是经济增长、甚至繁荣时期出现的社会失调,非常严峻。美国独立战争、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即十月革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革命,它们在革命的前夜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繁荣时期。人们欲望激发起来了,引发巨大的不平衡,所以起来闹事,进行革命;普遍贫穷,超稳定结构,不容易出事。在改革的转型期,由于利益矛盾十分尖锐,非常复杂,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失调,对我们执政党来说,那是非常严峻的,真正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高屋建瓴的积极应对,意义不容低估。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劳动群众的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等一脉相承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更加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和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摆脱并超越了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局限,突出了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凸现了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特征。“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向依靠知识、技能和创造的集约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内的各种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全面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和统筹兼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和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摒弃重物质资源,轻人力资源;重物质产品,轻人才培养使用的观念。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通过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大国逐步转化为人才强国。

三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牢牢树立依法执政的观念。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依法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手段,而以德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和谐。

四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同时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尤其要研究探索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规律和化解办法。

五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导,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妥善运用说服教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到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又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从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六、共产党员必须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政党发展的历史来看,一般把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党叫做革命党,把已经取得政权的党叫做执政党。一个政党由革命党上升为执政党,标志着其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而党的社会功能也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执政党角度看,其社会功能主要的不是激化阶级矛盾,激发社会动荡,以消灭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而是整合社会力量,服务于整个社会,协调各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以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求得社会的进步。因此,一个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强弱。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惟一执政党。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也就必须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国土、民族、人口等众多因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各个方面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动。只有把这些关系协调好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均衡发展,共同进步,从而把人类社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如果在任何一种关系的调解上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社会的畸形,甚至是动荡或倒退。因此,历史上任何国家的统治者,现实中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整合中的利益关系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必须善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56个民族、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决定了我国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如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利益可以分为许多类别: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整体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根本利益、具体利益;长远利益、眼前利益;共同利益、特殊利益,等等。利益的复杂性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整合社会中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多样化的出现,党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遇到了空前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要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和谐相处,使整个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就要善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二、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中国共产党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私利。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从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来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要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状况、真实意愿和发展要求,根据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统一,来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目前,随着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主体和就业方式等方面都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实现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才能具体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

三、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执政党的主要功能。执政党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整合社会力量,服务于整个社会,协调各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以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求得社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必须善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此,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形成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要把社会稳定放到党和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但同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整合社会,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实践中,必须牢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切实把中央为他们脱贫解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四、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领导职能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集中表现为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的基本职能和方式之一,就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局的工作,各方的要求,都是非常复杂的庞大体系,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利益。可以说,利益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由于社会历史的局限性,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实践中,往往习惯于首先从对自身、对自己的周围有利的角度去考虑,甚至有的不惜以损害他人利益、他地利益、整体利益为代价去追求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这种情况在我们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曾屡见不鲜。正因为如此,为了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我们党才几次制定治理整顿、宏观调控的政策,以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职能。

五、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前提。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鉴于“十年**”的深刻教训,反复强调保持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重要意义。他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社会稳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冲突、矛盾纠纷不断增多。特别是腐败现象的滋长和各种犯罪活动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对党和人民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民主,畅通广大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事务和其他社会事务的渠道,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合理地调整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将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健全法制,严厉惩治腐败,狠狠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的实质是对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协调。我们党在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始终注意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从而使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重大成果。当然,以协调各方面利益为实质的改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更不能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方法,采用平均主义的方式保障公平。但是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方面差距过大甚至越来越大的问题,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表现在利益关系上,主要是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有所扩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国内经济制度与国际惯例尚有差距,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待业和失业人口与就业岗位间的差距较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差距较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认真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有效地推进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七、共产党员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体现先进性

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是党保持先进性的基础,是加强党建的细胞建设。同样,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建设和谐省、和谐市、和谐县等目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按照县十次党代会发展思路,提出建设和谐蓬安,这是符合客观县情、符合具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加快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蓬安,既是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又是我县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体共产党员走在前列、共同努力,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实践、不懈奋斗。

第一,要在加快科学发展中体现先进性

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不全面、不协调难有社会和谐。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推动发展的实际效果来实现自身的先进性。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上,而且要体现在带头做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实际行动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蓬安、保持党的先进性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但是,我们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有畏难、自满和分散的情绪,缺乏顽强拼搏的“狠”劲、乘势而上的“韧”劲和埋头苦干的“钻”劲。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自满自足、求稳怕乱等思想上的“禁区”、“误区”和“盲区”,努力做到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全面发展的视野更加开阔,协调发展的措施更加有力。要增强带领群众科学发展的能力,联系各自实际,努力加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扎实工作,推动蓬安新一轮的新跨越和新发展。

第二,要在增强城市创造活力中体现先进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构建和谐蓬安同样离不开创新,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形成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群众创造文化的整体合力。一是要加快改革开放,释放体制机制活力。近年来全县经济总量和人民收入有大幅度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作为共产党员,应当增强全局观念,从蓬安发展大局出发,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开放,义无反顾地投身改革开放。二是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释放思想活力。蓬安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本质上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广大党员要站在时代变革潮流的前列,在更高层次上确立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新标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以思想的领先推动工作的率先。要带头形成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和睦融洽的社会风尚,使建设和谐蓬安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要进一步提高发展先进文化事业的能力,充分挖掘蓬安丰富的文化资源,破除体制性障碍,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激发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通过正确有效的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导向。三是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释放科教人才活力。广大党员特别是科教战线的广大党员要带头创新创业,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提高科教竞争力,为构建和谐蓬安提供强有力的科教人才支撑。

第三,要在维护社会公平中体现先进性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利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无不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的难度,和计划经济时期甚至和前几年相比,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都大大增加了。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用创新的手段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求,要从法律、制度、政策的层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遵循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原则,努力建立起绝大多数群众能够得到较大发展实惠的分配机制和利益格局。要始终把扩大就业再就业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首要之举,通过完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体系,突出抓好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平台、就业技能培训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就业综合信息平台和鼓励创业政策平台等五大支撑平台建设,努力使就业和发展相协调。要通过调整财税体制、增加公共支出等措施,较好地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兼顾发展过程中能力强与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多与受益少的群体的利益,兼顾社会中先富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当前,蓬安还面临着有限保障能力和不断扩张的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和所有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加快向困难群体延伸、向农民覆盖的速度,努力使困难群众有保障、使广大农民有保障,尤其要让失地农民、失业职工和失房居民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让他们过上小康生活,安居乐业。

第四,要在保持社会稳定中体现先进性

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通过建立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依靠法律、依靠规章、依靠政策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使基层的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要上升到上一级;使人民群众内部具体的利益矛盾通过法律和市场经济手段解决,不要上升到群体性、政治性的矛盾,进而影响一方稳定。当前,蓬安正处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这将使经济和社会生活格局发生新的更加深刻的变化,一些长期积累或随之伴生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将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必须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的政绩观,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维护稳定,为构建和谐蓬安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的实践中,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成为一面旗帜,共产党员不仅要在守法守纪、维护稳定工作中当表率,还要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担当中坚,通过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自觉为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我们全体共产党员既要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定自觉性,更要致力于通过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带动全市人民积极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要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体系、大调解体系和大防控体系,着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和做好信访工作,真正把维护稳定工作纳入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综合指标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维护社会稳定的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打造好和谐蓬安。

第五篇: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包括广大职工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改革抓企业,发展抓项目”重大决策和工业强省战略的逐步实施,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形势喜人。但是,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然是我省的基本省情。从这个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力推进我省和谐社会建设则显得尤其重要。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工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工会作用的发挥,这也是新时期我省各级工会组织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以省委、省政府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为指导,认真落实全总提出的“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从省情和甘肃工会的实际出发,以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基本形式,以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为切入点,以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以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为推进我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一要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积极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是包括全体职工在内的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构建和谐甘肃的根本所在。工会组织要顺应广大职工的意愿,在职工中大力宣传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广大职工为加快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功立业。以深入开展百万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提升活动为载体,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切实提高我省产业工人和各类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技术素质,培养一大批有较高技术素质的专业技工人才,为构建和谐甘肃,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实际,在各类企业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职工经济技术活动,评选职工创新能手、创新示范岗,激发广大职工以创新精神投身生产建设,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和开发我省的精品名牌,促进我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要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新构架。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会是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当前,我省劳动关系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关系更趋复杂,劳动关系矛盾同过去相比呈多发态势。尤其是一些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建筑、服务、餐饮行业,受资方(或用工方)追求最大利润和劳方处于弱势等因素的影响,各种侵害职工权益的问题较为普遍,劳资矛盾比较尖锐。工会要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需要,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积极争取政府(行政)的更大支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积极参与处理各种劳动纠纷,促进劳资双方互利双赢、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要切实履行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积极参与协调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甘肃,必须妥善协调、统筹兼顾包括广大职工群众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我省军工、煤矿等资源型企业较多,受资源枯竭、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差、职工生活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企业改革改制中容易引发一些矛盾。工会组织要在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的同时,突出表达和维护职工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过程中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代表职工的利益,反映职工的诉求,构建党政与职工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切实保护职工合法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权益。积极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建立健全职代会或相应制度,大力推行厂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对涉及自身权益和劳动关系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落实法律赋予职工的各项民主政治权益。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建立健全扶贫帮困工作机制,推进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并切实发挥作用,为困难职工提供生活救助以及

下载浅谈农村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农村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繁荣农村群众文化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大全

    繁荣农村群众文化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近年来,江口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出台有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群众......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推荐5篇)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就是人的建设,没有新农民就不可能有新农村,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心理疏导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心理疏导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摘要] 本文主要谈加强对农民群众从众心理的疏导、应对农村突发性事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经济地位的......

    解决农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党和国家在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

    浅论治安调解在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浅论治安调解在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治安调解是公安机关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较轻的案件,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劝说、教......

    构建和谐社会检察机关应发挥什么作用[精选合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国理政目标。中央领导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构建和谐社会检察机关应发挥什么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国理政目标。中央领导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精)

    发挥工会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