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关于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国家电网办【2009】755

时间:2019-05-12 19:4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06-关于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国家电网办【2009】75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06-关于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国家电网办【2009】755》。

第一篇:006-关于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国家电网办【2009】755

国家电网公司文件

(国家电网办【2009】755号)

关于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的意见

华北电网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公司:

为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扎实落实“四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人财物集约管理部署,现就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行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是推动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农电企业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电管理是公司工作的重要内容,农电队伍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是公司提高集团化运作能力、提升集约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针对农电企业多种管理体制并存、管理基础参差不齐等情况,公司深入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组织实施农电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人员录用计划管理,完善县供电企业财务制度,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对国家农网建设项目实行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实行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和作业组织专业化,努力推动农电管理与公司管理逐步接轨,为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满足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更高要求来看,农电企业的人财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用工总量偏大、人员素质偏低;用工入口把关不严,员工退出机制不完善,部分单位“混岗”现象较为严重;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资源分散,人才开发、成长机制未建立等问题依然存在。在财务管理方面,利益主体多,不同体制农电企业的财务规范化管理水平不一,成本定额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维管费管理方式存在差异,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在物资管理方面,管理模式不统一,管理职能不清晰;集中招标采购深度、广度不够;计划管理、设备监造、质量管理、配送仓储管理等工作需要加强;物资标准化程度不高、通用性差,物资信息化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化物流管理需要等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电事业发展,制约了公司集团化运作的全面实现。

为了更好地落实“四化”管理要求,深化依法从严治企工作,推动公司和农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推动“两个转变”为目的,坚持“四化”管理,认真落实“创新管理、提高水平、规避风险、保持稳定、加快发展”农电工作要求,结合县供电企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特点,对农电企业有效实施人财物统一管理;逐步统一标准、制度体系,完善体制机制,依托一体化信息平台,规范各项专业工作,为进一步实现农电管理与公司管理接轨,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深入推进“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夯

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全面落实农电管理责任,严格贯彻公司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意见要求,依法合规、因地制宜地制定并执行农电企业人财物统一管理措施,加强对各种体制县供电企业的人财物管理,进一步提升公司集团化运作能力。直供直管和控股县供电企业按照公司已明确的要求加强人财物管理(控股县供电企业重大决策依照公司章程履行相关程序);代管县供电企业要按照本意见的工作要求加强人财物管理。农网维护管理费(以下简称“维管费”)和农电工管理等具有一定特殊性且政策性较强的工作,按照本意见实施规范管理。

(三)工作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直供直管和控股县供电企业,按照公司统一进度要求全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代管县供电企业,2009年年底前完成有关体系和制度建设,2010年全面推行。

2.财务管理:直供直管和控股县供电企业,按照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意见及实施方案于2010年全面推广实施,并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预定工作目标。代管县供电企业参照有关部署实施规范管理。

3.物资管理:直供直管县供电企业按照公司统一物资管理要求,全面开展物资归口管理工作。2009年7月底前,控股、代管县供电公司物资采购纳入公司两级招标采购管理体系,实行规模采购;2009年9月底,完成控股、代管县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新机制下的农电物资管理工作。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要求

一是明确管理责任主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以总部为决策调控中心,以网省公司为管理责任主体,对农电人力资源实行集中、统一、标准化管理。对代管县供电企业,要参照公司对直供直管和控股县供电企业的管理要求,由各网省公司统一制定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

二是加强农电人力资源规划和计划管理。各网省公司要组织编制农电人力资源“十二五”发展规划,直供直管和控股县供电企业规划纳入公司“十二五”规划体系统一组织编制,网省公司要同步组织编制农电工和代管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并于2009年年底前编制完成。要按照人力资源规划,按需招聘员工,加大富余人员转岗培训力度,逐步调整优化队伍结构。直供直管、控股县供电企业用工计划和长期职工录用由公司总部审批;代管县供电企业用工计划和长期职工录用由网省公司审批,报公司总部备案。

三是规范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按照专业化和扁平化的方向,推进直供直管县供电

企业组织机构和业务重组,优化组织管理体系。贯彻精干、高效的原则,2010年6月底前,完成控股、代管县供电企业机构编制规范管理工作。加强县供电企业定员管理,严格核定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严格按照劳动定员组织生产。

四是加快提升农电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农电人员培训标准化建设,统筹利用公司系统优质培训资源。加大农电培训投入力度,加强农电培训场所和设备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供电所人员培训,培养农电高技能人才。

2.加强农电工管理

一是规范农电工用工和岗位管理。加强农电工招聘管理,确保农电工招聘质量。合理选择农电用工方式,规避企业用工风险。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相关工作制度,规范农电工劳动合同管理。清晰界定农电工工作界面,加强岗位管理工作,年内基本解决农电混岗问题。逐步完善农电工退出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农电工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农电工薪酬管理制度,加强农电工绩效考核,实现考核结果与工资收入直接挂钩。加强农电工工资管理,合理确定农电工工资总量,建立以岗位、技能和绩效为基础的农电工薪酬管理体系,严格控制维管费中人工成本的使用和开支范围,严禁随意挤占。加强岗位动态管理,调动农电工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财务管理

1.加强财务管理基本要求

一是明确总体要求。根据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全面推行财务管理“五集中”(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预算集约调控、风险在线监控)、“六统一”(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标准成本、统一组织体系),有效提升公司农电财务管理水平。

二是建立完善组织机构。纵向上压缩管理层级,横向上归并会计主体,规范市(县)公司核心会计主体设置,构建集约化、紧凑化的财务组织架构。

三是深化细化财务管理职能。网省公司应加强农电企业预算管理,规范支出行为;加强基建成本控制,实行工程项目概算管理,严格资金管理,加强财务在线监督。农电企业工作重点从事后会计反映为主转变为事中执行控制为主,强化财务审核,细化会计核算,深化预算执行,推动成本精益化管理。

2.强化关键领域管理

一是以会计工作规范化为基础,统一核算规范、信息标准、权限配置、平台建设,构建跨主体的“一本账”会计集中核算体系,实现财务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共享。

二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规范账户管理,电费账户执行“一行一户”,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支付资金,减少资金沉淀,改善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规范资产资本运作,严格控制对外股权投资、提供担保等风险业务管理,加强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

四是推行预算集约调控,加强预算分析和考核,增强预算执行力,细化成本支出管理,加强成本精益化管理。

五是强化内部监督,开展财务风险梳理分析,研究实施财务在线稽核,将风险监控关口前移。

3.实行维管费规范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范维管费核算方式,确保专款专用;加强预算管理,定期编制维管费收支预算并纳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并严格执行维管费使用计划审批制度,规范维管费使用范围,避免挤占、挪用;在政策许可情况下,逐步建立以网省公司为单位的维管费调剂平衡机制,促进农电企业共同发展。

(三)加强物资管理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网省公司物资部按照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要求对农电物资实行归口管理,地市公司物流服务分中心配合网省公司物资部对县供电企业的物资工作进行管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县供电企业设立县级物流服务分中心,负责本单位物资需求计划制定和上报,自有资金投资项目物资采购合同签订和支付结算,以及物资配送、仓储、应急物资储备、废旧物资处置等工作。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网省公司制定统一的物资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规范县供电企业物资供应工作。县级物流服务分中心按照公司物资管理要求,根据网省公司的物资管理规章和制度,建立和完善本单位物资工作制度和工作细则。

三是统一规范农电物资供应工作。执行公司物资计划管理要求,逐级上报农电物资计划;县供电企业物资采购纳入公司两级招标采购管理体系;按照独立法人关系,规范合同的签约履约行为,严格物资采购资金管控;实行物资统一监造,统一配送仓储管理;农电应急物资纳入公司统一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加强储备和调配;废旧物资处置以及供应商关系管理等其他工作,按照公司统一的物资管理要求执行。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注重宣传教育,加强学习研究,深刻理解公司集约化管理的内涵和实质,准确把握深化公司“两个转变”的形势要求,正确认识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对加强“四化”工作、实现农电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意识,打破一切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强力推进。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单位要将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部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责任;要讲究方法方式,抓住重点、破解难点,强化过程控制,扎实落实各项工作要求;要健全监督、考核和应急机制,强化工作督导,充分利用监察、审计、稽核等手段,确保工作稳妥、有序开展,并务求取得实效。

(三)加强机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各网省公司要按照公司机构设置规定,健全各级农电管理机构,增强人员力量,明晰工作职责,发挥农电管理部门归口管理、综合指导的重要职能,为推动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要发挥人资、财务、生产、安全、营销等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专业工作标准和要求,加强工作协调配合,逐步建立机构健全、职责清晰、运作规范、管控有力的农电管理组织体系。

(四)注重创新,不断完善提高

要采用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等工作方法,加强工作交流,注重总结、提炼,及时选树先进典型,推广好的经验和成果,发挥标杆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深入调研,把握基层动态,及时发现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拓宽思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完善制度、流程,建立常态机制,提高工作标准;要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外化于形、内固于制的先进管理文化,从深层次激发员工加强人财物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推动农电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各单位在全面加强人财物管理工作中遇到重大问题、取得突出效果时,要及时上报国家电网公司.

第二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一、xxxx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1.重大风险情况

xxxx公司对重大风险管理采取提前预防、重点控制、专人监控、专项处理的管理策略。公司对风险控制措施得当,运行有效,未发生风险事件。对于重大风险的应对方案,公司采取演练重大风险发生,寻找处理过程中的不足,对应对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加强风险知识学习与经验交流,树立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提前做好重大风险的预防工作。

(二)企业重大风险管理情况。

做好了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公司风险管理小组对已确立的风险事件进行监控,定期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当估值达到预警指标值时启动预警机制,根据预警机制对风险事件因素进行处理,防范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本企业在2012无重大风险情况。

(三)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情况。

1、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公司经营班子设置总经办,下设综合管理部,生产部、

第三篇:浅谈企业应收账款全面管理

浅谈企业应收账款全面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主要包括企业出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等。应收账款的确认是伴随赊销的发生而发生的,其确认时间为销售成立时间。应收账款可以促进销售,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可以加速产品销售的实现,加快产成品向销售收入的转化速度,从而降低存货中的产成品数额及相关费用。但不合理的应收账款也会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完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对加快货款回收、防范财务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从企业经营全局看,应收账款的产生直接受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等行为的影响;而产生的应收账款能否顺利回收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动,进而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应该从经营管理全局思考,结合企业战略需求和财务管理目标等,依托生产、销售等部门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全面管理。

一、企业应收账款形成原因

(一)商业竞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增加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出于扩大销售的竞争需要,企业除利用产品质量、价格、品牌、售后服务、广告等手段外,赊销作为扩大产品销售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被企业所采用,于是就产生了应收账款。

(二)销售实现和收到款项的时间差

企业发出商品后,向购货单位开出销售发票,并在当期确认了销售收入,货款却往往没有同步收回,导致物流与资金流脱节。这种商品销售和收到货款时间的不一致性,导致了应收账款的产生。通常,结算手段越落后,结算所需的时间越长。同时,购销单位之间距离远近、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及内部结算单据传递的及时性等都有可能导致应收账款的产生。

(三)应收账款内部管理不力

企业缺乏商业信用意识,例如没有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条款而违约或因质量异议未能及时处理,导致对方拒付货款;因客户恶意欺诈或销售人员携款潜逃,导致款项无法收回。企业信用管理不力,盲目地对信用不好的企业赊销,加上追讨欠款工作不力,导致货款难以收回等原因形成应收账款。

二、企业应收账款全面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一)应收账款回收责任

应收账款回收责任明确与否实质上是根据不同的理念进行管理制度设计的结果。在对多家企业的实践调查和财务分析过程中发现,制度设计中责任明确、激励目标突出、激励指标明确对于应收账款的回收、变现至关重要。例如,A公司自2000年改革其资金管理制度,对应收账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应收账款总额进行控制,明确规定各客户应收账款最高额度不得超过公司应收账款总额的20%,超过比例的异常部分必须调查处理;二是财务部门每月编制账龄分析表,将货款回收情况通报销售部门,及时采取催收措施;三是建立应收账款回收责任制,将账款回笼情况与销售人员奖金挂钩,销售占奖金比例的20%,而回款占80%,且逾期应收账款按银行贷款利息扣除销售人员的奖金。以上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该企业应收账款由1999年的1.5亿元降到2000年的0.75亿元,降幅达50%。

(二)应收账款变现渠道

2003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对应收债权出售和融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应收账款列为金融资产之列。应收账款融资在直接有效地规避应收账款所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可以迅速以低成本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满足企业因应收账款占用造成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三、应收账款全面管理措施

(一)利用应收账款产生因素的引导作用

应收账款管理应该由财务部门全面负责的观点是错误的,本人认为应收账款管理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财务目标为指导,由企业销售部门、开发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物流部门共同完成的一项管理工作。首先,开发生产部门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财务目标为指导,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重视市场的反应,通过产品自身的竞争力优势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尽量为降低应收账款发生率提供保证。其次,销售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财务目标的指引,充分利用信用调查等方法,在销售过程中积极为企业创造销售业绩,合理选择赊销客户和信用额度,尽量少产生应收账款。再次,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信息服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的财务发展目标,并且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销售收入表、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动情况表等,为促进各部门改善各自的发展状况,提高利润创造力、降低应收账款产生率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二)发挥制度激励作用

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制度最大的作用就是尽量保证应收账款的质量。即在完成财务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应收账款,明晰信用销售网络及客户名单,形成的应收账款能在信用期内有效变现、回收。本文提出如下制度设计方式:

(1)加强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管理的积极性,主要控制应收账款回收率,兼顾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率的控制。销售过程中营销人员对应收账款回收责任的大小直接决定了销售人员选择赊销的可能性或选择赊销客户、信用额度等的谨慎程度。同时,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率控制可以有效增强销售部门整体销售的积极创现行为,促使其将销售过程中遇到的产品问题及时反馈给生产开发部门等,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管理的辅助服务作用。事实上,财务部门不仅提供财务信息,还参与财务决策,监督企业经济行为。财务部门直接参与财务目标、现金预算等工作,对企业总体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并帮助企业有效地完成财务目标。所以,可以 “辅助各个部门完成财务任务,就是帮助自己完成任务”为激励机制,从完成企业总体发展财务目标的角度,激励财务部门为各部门积极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

(3)加强开发生产部门对应收账款管理的辅助作用。如果产品本身供不应求或者存在制胜优势,应收账款自然就会降低。所以,可以将开发生产部门的业绩奖励与产品在市场上的前期销售业绩挂钩,力争创造有价值的订单。目前,这种制度已经在一些公司内部得到有效应用,并创造了良好业绩。

(三)借助应收账款出售与融资渠道提高变现能力

应收账款产生之后,企业除了积极催收以外,还应尽量想办法对其进行利用。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是银行根据商务合同交易双方之间的赊销行为而设计的一种金融产品。卖方将商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受让银行提供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应收账款融资可以迅速满足企业因应收账款占用造成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应收账款在企业资产中是属于变现能力强、风险低的优质资产,其变现能力仅排在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之后。因此,企业为解决临时资金紧张,将应收账款出售给银行或以其作质押,银行和企业都乐而为之。随着我国市场信用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通过应收账款出售和质押进行融资的业务也逐步开展起来。因此,企业可以积极尝试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提高应收账款变现能力,规避坏账、呆账风险。参考文献: [1]陈显兰:《企业走出应收账款困境的思考》,《四川会计》2002年第6期。[2]张津京、邱素琴:《加入WTO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河北会计》2002年第6期。[3]张采风、李忠江:《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清收》,《黑龙江财会》2001年第12期。[4]许文珍:《浅析应收账款管理》,《税收与企业》2002年第5期。[5]王强:《如何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财会通讯》2002年第2期。[6]田园、冯永东:《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刍议》,《广东财会》2006年第6期。[7]贾成海主编:《管理会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论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与管理

能否按期顺利收回应收款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现金流周转速度,如果不引起重视可能会导致企业难以持续经营。加强应收账款风险防范与管理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应收账款潜在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一)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资金成本上升

第一,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常常通过赊销商品或提供劳务以获取更多的商业渠道、扩大销售份额。当应收款项居高不下、企业可流动资金不足支付相关税费时,必然需要依靠银行贷款解决此问题。然而,沉重的利息只会徒增企业费用,且随着应收账款账龄的增长,其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从而使资金成本上升。第二,由于交易方存在恶意拖欠账款,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工作基本上都靠企业自行催收,销货方因此增加的交通费、话费、业务招待费无法转嫁,也会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增加应收款的回收风险。

(二)对信用条件的确认不合理

为促进销售、加速收款,企业常常对客户提供一定的信用条件,这必须付出一定成本。在确定给客户的信用条件时,必须遵循对客户提供信用条件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其信用成本的原则。如果信用期过长、盲目实行现金折扣,或折扣率确定不合理,都只会增加企业的信用成本,增加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和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不严

(1)对大量债权资金清理、催收不力,带来资金损失。及时清理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项繁重任务。财会部门应及时核算,正确反映应收账款情况,并管理好应收账款。然而,在财会工作中普遍存在债权、债务账务调整不及时,造成收付款错乱;对债权资金未能及时清理、核对、催收,许多款项的业务内容不详,使本可以收回的款项成为呆账;将资金损失和当期费用长期挂在应收账款科目内,造成虚盈实亏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掩盖了企业经营中的潜亏损失,不利于加强企业管理和使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容易使人对虚假债权产生错觉,误以为当前资金紧张是受“三角债”的困扰,从而扩大资金管理漏洞,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领导作出正确决策。(2)缺少专职机构或人员从事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主要表现在缺乏完整有效的客户档案;缺少专业的资信评级、资信限额和资信控制;没有对坏账风险进行事前、事中的防范与控制。(3)存在经营者短期行为。许多企业实行工资与效益挂钩的承包责任制经营模式,部分经营者一味追求高收入、高利润,盲目赊销商品或提供劳务,营造出完成或超额完成指标的假象,不考虑资金的使用价值和款项的可回收性,造成应收账款大幅上升,加大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四)应收账款管理信息技术落后

经济业务不仅复杂而且关联密切,现有的信息系统下容易产生数据重复输入、数据不一致、信息反应慢等一系列问题。客户信息系统和应收账款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客户相关业务信息模糊是造成应收账款管理混乱、加大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原因。

二、对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一)事前控制

第一,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合理的信用政策是降低应收账款风险的根本保障。企业制定信用政策应包括三方面内容:(1)确定合适的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企业决定授予客户信用所要求的最低标准,也是企业对可接受风险提供的一个基本判别标准。如果信用标准过严,虽然可以使企业遭受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降低,但却不利于企业销售;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过松,虽然有利于企业销售,但又会增加企业风险。可见,企业信用标准的确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收益与风险。在制定信用标准的过程中,应通过综合分析,找出最优平衡点。(2)采用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企业赊销商品时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适当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扩大销售量,但信用期限过长也会造成应收账款占用的机会成本增加,同时加大坏账损失风险。为促使客户早日付款,企业在规定信用期限的同时可以附加现金折扣条件,即客户如能在规定的折扣期限内付款,就能享受相应的折扣优惠。(3)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限额,实际上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 的最大风险额。确定恰当的信用额度能有效防止由于过度赊销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在市场情况及客户信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应对信用额度进行必要调整,使其始终保持在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第二,企业应作好客户资信调查及评价工作。企业在确定给赊销单位的信用条件及信用额度前,必须对赊销商进行了解并作出评估,给出合适的信用标准,从而有效控制应收账款。信用分析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可采用5C分析方法。所谓5C分析方法就对企业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品和情况这五个信用情况方面作出分析:(1)品质。品质指客户的信誉,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过去的付款记录,看其是否具有按期如数偿还债务的一贯作法、与其他供货企业的关系是否良好等。品质经常视为评价客户信用的首要因素。(2)能力。能力指客户的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及其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客户的流动资产越多,其转换为现金支付款项的能力越强。同时,还应注意客户流动资产的质量,看其是否出现存货过多、过时,质量下降,影响其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情况。(3)资本。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物和财务状况,表明着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4)抵押品。抵押品指客户拒绝付款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一旦收不到客户款项,可以以抵押品抵补。如果这些客户可以提供足够的抵押品,就可以考虑向他们提供相应的信用。(5)条件。条件指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这需要了解客户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定量分析可采用信用评分法。5C分析法主要是凭借经验进行评判,而信用评分法则是从数量分析的角度评价顾客信用。这种方法需要先对一系列财务比率进行信用评分,然后加权平均得出顾客的信用分数。进行信用评分的基本公式是“y=a1x1+a2x2+„+aixi”。式中,y为某企业的信用评分,ai为事先拟定的对财务比率和信用品质进行加权的权数,Xi为第i种财务比率或信用品质的评分。进行信用分析后应建立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一般分为优、合格、差三个等级。企业规模大,以往业务往来中信誉较好的企业可评为优;资产状况一般,财务制度比较规范,有一定资产作抵押,在以往的业务中,经催交后能够结清货款的客户可以评为合格;资产状况和财务状况不佳、财务制度混乱、没有资产抵押、以往没有业务往来或有业务往来但信誉不佳的客户可以评为差。

第三,建立赊销审批制度。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控制交易量,并根据授权有限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分别规定各级人员可批准的赊销限额,限额以上须报经上级领导审批,若客户信用额度发生变动,必须办理报批和备案手续。这种分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将赊销业务控制在合理限度内。同时,企业应对信用限额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分析,确保信用限额安全、合理。

第四,完善业务内部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位。应收账款管理不应只是财务人员、销售人员、或清欠人员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工作。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健全销售预算、发货、仓库管理、奖惩及清欠等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合同洽谈、开标、配货及发货、出门及收款等业务相关部门和人员,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以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稽核;销售、财务、发货、清欠等部门和人员要做到各司其职、恪尽职守、认真负责、责任到人、奖惩合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缩短应收账款收账期,减少呆账。

第五,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制度。无论企业采取何种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商业行为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坏账损失。为分解坏账损失风险,企业应从稳健性原则出发,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将对损益造成的影响,按期提取坏账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应收账款作为坏账损失处理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放弃了对应收账款的索取权,企业应继续关注欠款单位情况,尽量收回账款。

(二)事中控制

第一,加强合同规范化和评审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企业销售要授权相关人员同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因此为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进行合同规范化管理,建立评审制度。一方面,签订的合同应规范,符合合同法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地点、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进行认真评审,并决定是否接受订单,以此使企业的经营行为规范化、精细化。

第二,加强销售业务处理过程管理。对收款、开具提货单、发货、结算等环节的管理是应收账款控制的关键。财务部门收到的客户货款应及时入账或作查询手续;要对照合同和客户要求开具提货单,并送交运输人员或客户签收;运输部门应根据提货单组织发货,并确保货物的规格、型号、数量正确无误;发货 后应根据提货单等及时向客户开具发票,办理货款结算。

第三,选择有利的结算方式。企业应尽可能地采用对自身有利的结算方式和先进的结算手段(如网上银行、电汇),加速资金回笼、缩短资金在途时间。企业也可在合同中约定购买方带款提货,以确保货款及时回笼。

(三)事后控制

第一,建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信息系统。应收账款跟踪管理服务系统是指从赊销过程开始到应收账款到期日,应对客户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客户能正常支付货款,最大限度地降低逾期账款发生率。通过应收账款跟踪服务,可以与客户经常保持联系,提醒其付款到期日;可以发现货物质量、包装、运输、货运期以及结算上存在的问题与纠纷,及时作出相应决策;可以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同时也使客户感受到债权人施加的压力,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由销售所产生的客户应收账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资金管理、款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对企业优质应收账款实行资产证券化。所谓资产证券化(ABS)是将企业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量的资产,通过资产结构整合和资产信用分离的方式,以部分资产为担保,由受托人控制的专门特设机构发行,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变现的融资手段。具体操作过程是:(1)由发起人或独立第三方组建一个特设中介机构(SPV)作为发行人。(2)以和约方式将发起人所拥有的优质应收账款合法地转让给特设中介机构,使发起人自身的风险和证券化应收账款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相隔离(破产隔离技术)。(3)对SPV的应收账款进行信用增级。一般由SPV向信用级别较高的专业金融担保公司办理金融担保,向投资者提供担保,履行按期支付本息的义务,这样SPV交易的信用级别就被较高的金融保险公司所取代。(4)对即将发行的ABS进行信用评级。(5)SPV对信用评级后的应收账款发行ABS。(6)证券经销商对ABS进行包销。(7)投资者购买ABS。(8)特设中介机构通过托管银行向原始债务人收款,清偿资产证券持有者的证券本息。应收账款的证券化融资流程图1所示:

第三,对应收账款建立销售人员全面负责制和坏账追究制度。为防止销售人员盲目销售,企业应该按“谁销售、谁付款”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收款计划,明确收款金额和期限,将货款回笼责任分解至每位销售人员。企业要每月从销售及资金回笼两方面对销售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对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并根据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和失职程度,给予相应处罚。

第四,利用法律手段捍卫企业利益。由于我国步入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企业履约守法观念不强,司法部门执法不严,地方官员干扰较多,对抗法违约者处罚不够,甚至存在企业胜诉仍无法收回账款的现象。因此在制定合同时,企业应利用合同条款和规定保护自己,防止应收账款拖欠现象发生。如拖欠已发生,在双方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应及时收集有关资料做好诉讼准备,切不可观望和等待。

第五,把企业的应收账款委托给专业的应收账款公司进行回收。大中型企业如果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可以委托应收账款公司进行回收。专业的应收账款公司在催缴款项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在应收账款上投入的人力与财力。

综上所述,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资金风险控制和提高资金收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目前我国的国情看,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低下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也是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和运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充分重视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和控制,尽量减少因应收账款过量引起企业垫付资金,减少利息支出和其他相关费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利润。笔者认为,本文所讨论的应收账款风险全过程控制法,即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法,对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和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尽快加以推广和运用。参考文献: [1]孙明华:《企业竞争力》,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2]黄海文:《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对策》,《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赵伊川:《创业管理》,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5]孙念怀:《精细化管理》,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3 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措施

企业的应收账款不仅面临着回收的风险,同时其存在也会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因此企业不仅要充分发挥应收账款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的特殊功能,而且要将其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一、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分析

应收账款是指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供应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及其他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收销售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等;同时这种销售过程又称赊销。狭义的应收账款主要是指应收销货款。广义的应收账款包括应收销货款、分期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账款。

目前,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企业应收账款在流动资金中所占比例过高、逾期应收账款比例过高;二是企业应收账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20%左右的水平。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应收账款总额的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据商务部研究院信息管理部主任韩家平先生提供的数据,我国1991年到1995年期间形成的应收账款额超过800亿元,目前形成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高达40%。另外,由于控制不严,管理不善,应收账款迅速扩大,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统计表明,截止2003年11月底,仅全国规模以上(500万元销售收入以上)工业企业间的不良债务拖欠高达1862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16.9%。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造成企业资金的严重短缺,极不利于企业的再生产,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应收账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内部信用风险不合理造成的。

二、应收账款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应收账款的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因素的不稳定性和债权、债务关系在清偿时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导致赊销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具有不确定性。简而言之,应收账款风险就是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在未来能够回收的额度和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应收账款回收额度上的不确定性也称之为坏账风险,指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按发生的数额收回形成坏账而造成的损失。应收账款回收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也称之为拖欠风险,指客户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使企业蒙受的损失。拖欠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坏账风险。应收账款之所以存在预期损失风险,是由于其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应收账款风险状况的因素也叫应收账款风险因素。具体包括:

(一)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刚刚起步,有关信用管理的制度几乎是空白,进行信用管理的单位主要限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企业则很少进行。而且社会信用意识也较薄弱,不少企业不重视自身的信用,恶意拖欠账款,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信用危机。赊销是商业信用的一种,在信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随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会因缺乏回收保障而产生风险。

(二)企业自身缺乏风险意识。

由于对于社会上的信用缺失现象不够重视,有些企业仍存在侥幸心理,未在销售时未对客户的资信情况作深入调查,就进行赊销,这虽然会使销售额有所攀升,但却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问题。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规范,缺乏日常管理的有效方法。

不少企业没有专职机构或专职人员进行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不合理,日常控制不规范,追讨欠款工作不得力等都有可能导致自身蒙受风险和损失。由于交易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的时间性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的未了事项应定期对账,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是诸多企业并未及时地、不定期地对账,未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造成资金外流,不能正常流转。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严,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

在一些企业中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 可能性。因此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销售,导致了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企业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收。应收账款的回收没有责任到人,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三、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加强应收账款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企业应收信自己的客户信用信息,并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老客户,要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制定一套完整的历史信用记录。对新客户的信用管理应包括:进行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二是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信用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合理的信用政策应当将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三者结合起来,并综合考虑三者的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各种成本的影响。

第二,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赊销制度。赊销不应单凭销售人员的经验判断,而必须经有关具有审批资格的人员审批方可实行。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方式,建立赊销审批制度。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额度审批权限审批,超过限额的,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同时,应落实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各经办人员应对经办的业务负责,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其对每一经办的业务都要进行事后监督,直至收回资金为止。

第三,针对长期不对账等管理措施不力现象,企业要规范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制度、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良好的应收账款控制措施,必须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做好防范工作。首先,赊销前,要明确赊销合同的内容。其次,经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批赊销后,应对发出商品、办理赊销手续的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进行发货查询、货款跟踪,并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不能使管理脱节,以免造成账目混乱互相推诿、责任不清。同时要详细记录每笔货款的回收情况,经常进行账龄分析;再次,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许多企业仅仅是在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按账款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平时则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所以应重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信用评估,根据信用评估来预测账款的回收情况,从而根据回收情况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

第四,为保证应收账款债权的及时足额收回,也要进行事后防范控制管理工作。一个企业销售后利润的真正实现是从企业的客户那里收回资金。因此,对拖欠账款的追收,要采用多种方法清讨,并使催收账款责任到人。财务部门应负责应收账款的计划、控制和考核。销售人员是应收账款的直接责任人,公司对销售人员考核的最终点是收现指标。货款到期限的前一周,销售人员应电话通知或拜访欠款单位负责人,预知其结款日期,并在结款日按时前往。

第五,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无论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但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则不可避免。企业的坏账损失不仅增加了费用,而且减少了可以运用的流动资产。为了遵循谨慎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企业应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进行估计,预提取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金。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大都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以赊销方式实现的。随着商业信用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日益严峻。许多企业因为盲目赊销,其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账和坏账比例逐年升高,利润下降,甚至连年亏损、经营难以为继,甚至破产或被重组。大量国内外案例表明,应收账款风险吞噬企业生命力的能力是难以估量的,其后果触目惊心。因此,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应收账款风险的分析和掌控,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实质”,而是要加强对其进行辅助管理,随时准确地分析和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从而推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收益,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应收账款控制。如果所有客户都全额准时地支付货款,那么在收款循环阶段就不会存在任何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客户都做不到准时付款,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应收账款控制应了解每一项应收账款的欠款人、金额及到期日;了解哪个客户的应收账款已逾期、其金额是多少、是否还有其他未到期的欠款或是其他订单;尽量高效快速地处理客户的质询;督促逾期未付款者付款;企业应对未结清的 应收账款定期编制报告。按照个别账户监督与总账监督相结合的思路,编制账龄分析表,按时间顺序详细列出每一项逾期未付的款项,监督客户的支付情况,以利于催款人员追收。此外,有关人员还要定期计算企业的平均收账期,与同行业和本企业的历史情况作对比,并随时调整企业的收账政策。另外,企业还应该定期检查客户投诉、质询的次数以及妥善处理的速度。如果对客户质询处理得太慢必然会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对逾期客户的最后手段是提请诉讼,企业应该确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定发出提醒函的次数、频率以及对拒付者应采取的措施。企业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采取上述方法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必将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加速资金回笼,实现安全系数目标,提高现金销售能力比率,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第四篇:2015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2015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板)

一、2014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简要说明本企业2014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执行情况,以及企业董事会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

(二)企业重大风险管理情况。

逐一简要说明2014本企业重大风险的管理情况。如有重大风险事件发生,要至少就1件事件说明产生原因、事件经过、对本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处理措施及效果,防范类似风险事件再次发生或者降低影响程度的应对措施。

(三)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情况。1.组织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含所属二级单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置情况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人员情况,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定位、业务内容和工作机制等。

2.常态化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定期和不定期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及运行情况,重大事项专项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及运行情况,风险量化分析工具应用情况等。

3.风险管理沟通与报告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简要说明本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重大风险的监控、预警、报告等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情况,重大风险监控预警指标建立情况,风险信息数据库建立情况。

4.专项风险评估和日常风险评估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开展专项风险管理和日常风险管理情况,包括措施、手段、过程等内容。

5.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建立并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工作情况。

6.风险管理评价或考核工作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评价的评价范围、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与程序,以及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的有关情况。

7.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风险管理政策的宣贯情况,风险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机制,风险管理文化与业务融合情况等。

(四)风险管理信息化有关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覆盖范围、主要功能、运行效果、与现有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情况等。

(五)全面风险管理专项提升工作情况。

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管理提升活动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提升的企业,简要说明专项提升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

二、2015企业风险评估情况

(一)结合2015本企业经营目标,简要描述本企业2015年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并就其对经营目标的影响进行总体研判和简要分析。

(二)企业开展2015风险评估的范围、方式及参与人员等有关情况。

(三)按照企业风险分类,列示企业2015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及经评估确定的重大风险(以附件形式说明风险评估的方法和重大风险的评判标准)。

(四)按照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将企业评估出的2015重大风险绘制成风险坐标图。

(五)企业2015重大风险同2014相比的变动情况及原因。

(六)简要说明企业对重大风险关键成因进行量化分析的情况(包括建立量化分析、预测模型等)。

三、2015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安排

(一)2015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简要说明董事会、党政联席会或工作会议对本企业2015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出的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以及落实相关部署和要求的工作计划。

(二)2015重大风险管理工作安排。1.重大风险描述。

从风险类别、风险源(要求具体到产生的单位、项目、业务、管理活动)、风险成因、风险发生后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等方面,逐一对本企业2015重大风险进行简要描述。

2.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

(1)风险管理策略。简要说明本企业对每项重大风险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及据此确定的风险预警指标等。

(2)风险解决方案。简要说明每项重大风险的管理现状(已有的相关制度、流程、控制措施的设计与执行情况)、责任主体,拟采取的应对措施、应急处理计划等。

3.监督保障机制。简要说明企业对执行重大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的监督保障机制。

四、有关意见和建议

(一)需要集团股份公司协调解决的有关重大风险问题。

(二)对集团股份公司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对建立和完善本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设想和计划。

第五篇:如何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推荐]

如何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员参与,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管理等内容,它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具体化和细分化,实现经营目标所消耗的资源合理配置,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现代企业内部进行控制的有效工具,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必要手段,它对企业资源的分配起指导作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控制,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但企业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受制于固有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本文中,笔者针对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预算指标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没有真正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管理手段来看待。由于缺少领导的支持,财务部门布置预算难度增大;再有一些企业的业务部门或预算主体没有完全参与,企业未能将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分解到各部门,预算编制缺少部门之间的配合和支持,全面预算仅被看成是财务部门或某一财务人员的事情,从而使预算的编制不合理,造成全面预算与业务脱节,使业务的特点不能在全面预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2.有些费用项目的标准差异很大

费用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同一费用项目在不同企业、部门之间差异很大的情况,费用支出合理性值得推敲。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总公司与各子公司、控股公司之间,子公司、控股公司之间存在着诸多利益关系,加上业务模式和经营环境不同,导致在具体的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难以平衡,很难制定统一的费用支出标准。

3.预算工作的及时性受到影响

全面预算是以经营目标为核心,完全围绕经营目标来编制。由于涉及经营目标考核、兑现等情况,当的经营目标一般需要到年后几个月才能下达,使全面预算工作开展的及时性受到了影响,预算编制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对预算工作一季度的执行评价。加上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较为复杂和庞大,造成信息传递缺乏效率,管理协调难度增加,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时效性。4.全面预算的监控分析力度不够

全面预算编制完成之后,各项预算目标便成为相应各部门每个员工的工作目标,执行过程中必须以预算为标准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有些企业只重视与目标的比较,而忽视对全面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和分析,更谈不上对企业管理提出有效建议和改进,使全面预算的控制和督促作用失效。同时,由于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全面预算是财务行为,应该由财务部门负责制定和控制,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二、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重视全面预算的编制

预算的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第一步,也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预算编制一般可以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方式协调各部门相关人员主动参与编制工作,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管理模式来选择确定。

(1)将各预算责任单位按控制内容不同分类。第一类,全管直控单位,对企业本部单位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直接管理和控制;第二类,总额和重点指标控制单位,对与主体联系紧密单位以考核利润总额或费用总额指标为主,重点控制部分费用指标;第三类,总额控制单位,对异地公司和相对较独立的单位考核利润总额指标,其他预算指标由各预算单位自主确定。根据以上分类的控制内容分别确定全面预算编制重点。

(2)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相结合。如成本预算,在启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前,经多次对标、测算制定出各工序产品的标准成本,预算编制中参照标准成本运用弹性预算的方法来编制成本预算,增强了成本预算在执行、控制中的可操作性;在费用预算的编制中则尽量采用零基预算,以挖掘降低费用的潜力;而固定资产大中修、折旧分摊、技术更新改造等预算则采用固定预算的编制方法,简便易行。

(3)目标的制定要服务于企业战略意图。全面预算目标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是保证企业战略意图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全面预算目标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采取先进性原则,主要参照本单位历史最好水平和同行业先进水平。如果预算指标不可比,再采用设计水平。总之,全面预算指标的制定既要符合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客观实际,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员工素质相适应,不能过高或过低;还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与企业的外部环境相适应。2.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和控制环节

企业全面预算的推行,需要建立严格而完善的预算执行与控制体系,主要是企业应当及时将各业务机构及所属各级企业重点财务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全面预算执行责任。同时,企业要严格执行预算,切实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督,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差异的原因,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完善全面预算各项制度和管理程序。严格遵守预算管理流程和制度,不搞特殊,不乱开口子,使各项预算处于可控范围内,保证企业近期目标和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全面预算应该对事不对人,任何单位和部门,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都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预算编制的博弈过程,进行充分的讨价还价,但是预算定额标准一经制定,那么,它就成了企业的“宪法”,任何单位、部门、个人都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能因为某些领导和单位的特殊情况就网开一面,从而影响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建立严格有效的逐级分析制度。每月各部门对归口费用进行分析,二级单位对单位分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内容包括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执行差异及原因、拟改进的措施等,预算管理办公室对分析进行汇总,以月度为单位编写分析报告,对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论是“正数”还是“负数”,都要认真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找到管理中的“亮点”和“弱点”,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加强管理。

3.做好全面预算的考评和激励工作

“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的生命线”,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才能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真正地落到实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在预算执行结果评估的基础上,对全面预算完成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行考核,肯定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明确的激励制度可以让全面预算执行者在预算执行之前就明了其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个体目标与企业全面预算整体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人们自觉地调整、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完成企业预算指标。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企业都还没有将全面预算相关工作完全纳入考核体系,对于超出预算、上报预算不执行等情况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考核措施,从而造成了全面预算“编一套,做一套”的情况出现。针对上述情况,应该设计一整套的全面预算考核方案,针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例如:对收入完成、费用节约、预算编制错误、预算调整次数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并作为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绩效考核,最大程度地控制和缩小“实际数和预算数”的差异,提高预算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严肃性。

4.注重全面预算的调整工作

全面预算一经批准,在企业内部就应该是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变更、调整。在全面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必须强调全面预算的刚性原则。贯彻预算的刚性原则一定要考虑全面预算环境的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构的变化和外部市场变化对全面预算指标的影向,并且严格按照程序对全面预算进行调整,对例外事项进行管理,以保证全面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如遇执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编制基础发生重大改变,造成执行过程中发生较大偏差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酌情予以调整、追加,如:组织机构调整、工艺流程变化、市场发生重大波动等。预算调整或追加必须严格执行申报、审批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对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或追加,由预算执行单位提出书面报告,上报归口管理部门,归口管理部门经调查、分析提出审核意见,报企业预算管理办公室,由预算管理办公室审查并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下发执行。

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各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经营环境,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只可借鉴,不可生搬硬套。即使是实施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企业也应根据自身产业周期的发展和管理重点的变化,适时调整全面预算模式。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一定要强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明确的授权管理体系的职责分工制度,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预算管理制度。总之,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网站!

下载006-关于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国家电网办【2009】755word格式文档
下载006-关于全面加强农电企业人财物管理(国家电网办【2009】75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2

    XX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运输部、质量部和销售部,组织结构图如下: 公司领导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公司专门成立了全面风险管理小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直接指导,各部门负责人......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读后感)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班级:2010年财务管理本科班姓名:陈玉兰从国外大企业经营的实践看,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针对目前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突出问......

    2012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2012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本) 一、2011年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2011年度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执行情......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发布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发布日期】2006-06-06 【生效日期】2006-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

    如何控制企业全面财务预算管理(大全五篇)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许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不全面、控制不严格的现状,提出了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2012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2012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本)一、2011年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2011年度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2014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本) 一、2013年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简要说明本企业2013年度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执行情......

    2010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

    2010年度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模本) 一、2009年度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回顾(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请按附件1格式填写)。(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