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内控机制建设分析
谈谈完善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内控机制建设分析
苍城农村信用社:劳健德
反洗钱内部控制机制的核心在于防范各种洗钱风险,提高识别和防范洗钱犯罪的能力,是金融机构强化反洗钱职能管理的一种自律行为,但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加以改进。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内控机制建设应从三方面开展:一是逐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二是增加农村信用社内部制度供给和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三是加强外部监管,构建区域反洗钱网络。
(一)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约措施
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洗钱运行机制的基础。因此,搞好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应从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入手。首先要遵循“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原则。在相互制约中设立反洗钱内部机构,健全内部制度,使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对临柜一线、事后监督、内部审计部门都要有制约措施,避免管理失控,制度悬空的状况。对现有制度中的疏漏,以及不适应、不合理情况要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使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符合实际要求。其次,要抓好反洗钱各项制度的落实。建立和完善反洗钱内控制度,关键是抓好落实,在制度执行上要做到奖罚分明,各级人民银行应建立反洗钱专项基金,对执行制度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那些违章操作、越权行事的行为,给予黄牌警告或经济处罚。最后是要建立内控
制度的评估制度,对反洗钱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定期进行评定,确保内控制度的连续有效。同时,要配齐配足反洗钱的专职人员,落实反洗钱的工作责任,保证有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时间搞好反洗钱的大额和可疑交易的报告分析工作,真正实现反洗钱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有效机制。
(二)建立和推行反洗钱四项制度
农村信用社应根据《反洗钱法》、“一个规定两个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制度进行细化,增加内部制度供给,逐步在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中建立和推行四项制度,即了解客户制度、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和保存记录制度,同时在建立和推行这四项制度的过程中,提高制度执行力。
1、了解客户制度。任何一个利用农村信用社系统洗钱的犯罪分子,都会首先在农村信用社开立账户,然后进行复杂的金融操作,以达到洗钱目的。因此,了解客户就成为农村信用社预防洗钱极为重要的第一步。所谓“了解你的客户”,不仅要求农村信用社掌握客户的真实身份,还要求农村信用社熟悉与自己发生重要业务的客户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特点及资金流量流向规律。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要求农村信用社应获得其直接客户的完整有效的身份信息;二是要求农村信用社应努力获得其间接客户的真实身份,防止犯罪分子通过代理人或前置公司进行洗钱活动;三是要求农村信用社应掌握和熟悉其重要客户的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经营特点及资金流量流向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客户的现金交易及账户交易等保持审慎态度。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了解客户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依据账户管理制度,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开立人民币账户和外汇账户都应向开户网点出具证明其真实身份的文件,而且《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要求储户在办理存款业务时,必须出示能证明其真实身份的法定实名证件,新的“一个规定,两个办法”在整合现存规定的基础上,更完整的规定了“了解客户”制度。
2、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对客户权利不会产生任何损害,因为金融机构将大额交易情况报告后,人民银行或外汇局经过分析,对合法的交易信息会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取保密措施,但对犯罪分子能够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同时作为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规范大额支付交易的报告,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起点金额标准。标准过高,报告的交易信息太少,可能会漏掉许多有用的信息;标准过低,报告的交易信息太多,反而降低了信息报告、加工和分析的效率,使信息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按照《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农村信用社应严格按照起点金额标准报送,该办法规定大额外汇支付交易信息的报告制度实行双向上报原则,即农村信用社分支机构将大额外汇资金交易情况逐级上报省级联社直至人民银行,同时报送国家外汇管理局当地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发现大额外汇资金交易涉嫌洗钱等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当地公安部门并上报国家外汇管理局。
3、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是指当农村信用社按照人民银行规定的有关指标经判断认为与其进行交易客户的款项可能来自犯罪活动时,必须迅速向人民银行或者国家外汇管理局报告的制度,密切关注资金转入转出方式、流向等异常现象,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尽管是指农村信用社发现可疑交易后向人民银行或外汇局报告的制度,但并不影响和妨碍农村信用社在对可疑交易进行审查,发现涉嫌犯罪时,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义务的履行。人民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的最终接受者,农村信用社对其经营活动中发现的可疑支付交易,负有向人民银行报告的义务,并应当对其认为明显涉嫌犯罪的支付交易,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4、保存记录制度。是指要求农村信用社在一定期限内保存客户的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包括保存交易记录和身份证明记录。确立保存记录制度的必要性在于: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洗钱活动,对大额和可疑交易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工作,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尤其对可疑交易需要长时间的监控;另一方面,司法部门对洗钱的侦查和取证等工作,也需要金融交易记录作为基础。
在有关身份证明记录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在有关账户关闭后至少保存5年该账户的客户身份证明、账户档案以及业务通信的记录。在我国客户的身份证明文件可以是诸如身份证、户口簿、护照、出生证、驾驶执照、合伙契约和公司文件、或任何其他官方或私人文件,记录或核实客户的身份、代表能力、住所、法律能力,职业或业务目的,以及关于这些人是偶然的还是通常的客户这些其他的身份信息,国内的主管当局在刑事起诉和调查中可以利用上述文件。但作为部门规章,其规定的内容与法律、行政法规不能冲突,因此对于《会计法》等法律、行政法规要求更长时间保存期限的,农村信用社应当依据《会计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三)与监管当局合作,构建区域反洗钱网络
基于农村信用社的地域特性,基层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区域内的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的领导,加强反洗钱内控制度监督、检查与指导工作,从外部规范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内控制度建设,努力构筑区域反洗钱活动网络。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反洗钱数据报送网络系统,提高的反洗钱工作的实效性;二是继续做好大额可疑交易的收集、分析和上报工作,尽快开发大额可疑交易支付计算机自动甄别系统,加大对可疑交易线索的监测和核查力度,全面提高反洗钱工作水平;三是加大反洗钱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力度,着重检查农村信用社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评估制度执行效果,建立检查的长效机制;四是通过建立反洗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农村信用社行业地位,规范农村信用社反洗钱行为,进一步加强与财政、公安、工商、税务、海关、司法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务实高效、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反洗钱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9年3月3日
第二篇:完善内控机制建设(酒泉 李明)
加强和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着力构建国税系统大预防格局
酒泉市国家税务局纪检组长 李 明
税务机关部门内控机制,是指由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以明确责任为基础,以权力制衡为核心,以流程控制为主线,以完善制度为根本,以公开透明为保障,最大限度的把预防腐败的要求融入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的科学严密的管理链条,构建责任明晰、制度完备、合理分权、流程规范、制约有力的权力监控制约机制,从源头和机制上防范腐败风险,保证国家的税收安全,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为广大税务干部干事创业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廉政环境。
完善内控机制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五年工作规划和国家税务总局实施办法的具体体现,是有效防范国税系统管理风险的重要举措。国税部门内控机制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使部门权力运行实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从而在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项权力运行中,构建国税系统预防工作的格局。
一、目前税收工作的执法风险和存在的问题
1.执法不规范。目前税收工作中最大的风险,是执法不规 范的风险。国税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执法具有高度的严肃性,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照程序规范执法。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有重事实、轻程序,引用法律条文不准确、文书不规范、处罚随意性大、执法上不到位等问题。
2.行政管理随意性。在行政管理上制度落实不到位,该按程序的不按程序,该报批的不报批,管理随意性大,管理不严,监督不力。
3.责任心不强。工作中个别干部责任心差,麻痹大意,侥幸心理重,对企业的异常情况应该发现而未发现,甚至麻木不仁。在日常管理中,对于企业短期内发票用量猛增,频繁申请发票增版增量,税负明显偏低等异常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等问题。
二、完善内控机制建设是全面落实两权监督的必由之路 1.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内控机制建设紧贴税收工作实际,把反腐倡廉建设的目标要求融入到各项业务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贯穿于权力行使的全过程,体现了中央《工作规划》和总局《实施办法》的精神,是惩防体系建设重要内容和主导机制。
2.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标本兼治、有效预防、长效管理两权”监督制约工作的深化和提升。国税机关在“两权”监督制约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巩固成果,深化内涵,提升层次,全面整 合、修订、充实、完善各项制度,构建全面覆盖、关联制约、协调互动、科学管用的管理机制,保证 “两权”正确运行。
3.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措施。内控机制建设重在治权,源头防范。通过明晰权力运行程序,强化制约措施,落实岗位责任,把预防腐败的要求落实,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4.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提高反腐倡廉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国税机关内控机制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各部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各部门发现问题、自我纠正、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实现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的有机统一,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效,监督更加有力,从根本上提升反腐倡廉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就在于保障我们有一个安全的税收执法环境,起到稳定队伍,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增强执行力的目的,从而提高税收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税法的尊严。
(一)强化预防风险意识。
1.牢固树立两个意识。一是树立忧患意识。在风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轻心、高枕无忧,务必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岗位风险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风险控制不是无关紧要,而是当务之急。一定要自尊自爱,自我保护,在执法上把 握住方向,在感情上把握住原则,在行动上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真正从主观上避免问题发生。二是树立法治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就是原则,违法是最大的风险。工作决策、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办事,规范办事程序。凡事做到言必循法、虑必及法、行必守法,自然就会远离风险。
2.克服三种不良观念。克服侥幸心理观念。忽视风险,麻痹大意,就一定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错。要清醒认识风险形势严峻的大气候,严格自律,一定不能受不良的小气候影响。克服经验主义观念。要自觉克服不良的习惯性做法,坚持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自觉接受监督,提前化解岗位风险。克服轻视失职渎职犯罪的观念。有的干部认为只要不贪不拿,即使执法不规范,也不存在风险。任何执法过错实质上都是违反法律法规,都可能损害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
(二)规范权责、细化流程、排查风险
1、规范权责。各个定岗、定职、定责,明确岗位职责,融入廉政要求,实现权力与责任的有机结合;合理配置权力,实现权力运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衡。
2.细化流程。完善细化流程,围绕深化“两权”监督,充分发挥内控机制的功能。主要是对以往权力行使过于集中、程序不够科学合理、自由裁量权较大、过程不够透明公开、责任 不够清晰等问题进行流程再造,完善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各类权力运行的制度,逐步建立一项权力一项制度保证。将日常管理中已经形成的对策和措施转化为制度规定,用客观标准代替以往的主观裁量。
3.排查风险。开展单位自查、互查和集体排查等方式,梳理权力事项,排查廉政风险,确定关注和控制的重点;密切关注本级业务流程和业务链条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查找剖析在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操作等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执法风险;重点围绕行政管理权“人、财、物”等方面,排查履行行政管理职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
(三)制约风险点,实时监控。
1、注重规范。对排查的所有风险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建立风险点权力运行图,从受理到办结,步骤要清晰,程序要严密,使每一项权力背后都配有一套制度。形成纵向授权制约、横向流程控制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公务和业务活动均在制度约束下规范运行。
2.流程控制。不让重大事项“一两个人说了算”,将权力运行的各个部位划分为若干个必经环节,进一步强化在分权基础上的流程控制。
3.分级防控。落实防控责任,各部门针对不同等级的廉政风险源点,构建分级防控模式。针对不同等级的廉政风险源点,划分为行政决策类、税收执法类、税务处罚类和日常工作类等 四个等级,构建一级风险抓全面,二级风险抓程序,三级风险抓规范,四级风险抓公开的分级防控模式。
4.动态防控,强化预警跟踪。预警组织机构将定期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录入违规记录查询系统,督促被检查对象认真整改,并从内控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持续整改,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防控措施就跟进到哪里。
5.科技防控,提升风险控制的科技含量,逐步实现以机器管人,以机器制约人的执法行为。
(四)完善考核、奖罚分明。
1.内部控制考核是推动国税部门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中,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考核,探索国税部门内部控制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方法体系与程序,建立在一整套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内部控制评价考核体系。国税部门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以保证内部控制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按照绩效考核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执法责任制予以处理。强化评价考核结果运用,奖罚分明。通过绩效考核激励约束干部,该奖励的要奖励,该行政问责的要问责,该处罚的要处罚,要把内控机制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总之,开展内控机制工作是构建国税系统大预防工作的重 要保证,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要长远规划,克服困难,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加强岗位风险控制,进一步规范“两权”监督,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形成干部队伍稳定、国税事业兴旺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加强廉政风险防范 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加强廉政风险防范
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甘肃省平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近年来,平凉市工商局把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积极探索加强廉政风险防范、完善内控机制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采取全面查找、准确评析、有效防控和检查评估的方式方法,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控就跟踪到哪里。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廉政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狠抓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先后召开党组会议和全体党员干部大会,认真学习《实施方案》和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及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切实增强了大家参与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了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局(分局)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明确“一把手”为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实行“一岗双责”,并将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平凉市工商系统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细则》、《平凉市工商局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暂行办法》和《平凉市工商局廉政风险点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统一了干部职工对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开展活动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三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主动防范廉政风险,营造浓厚的反腐倡廉氛围,我们加大对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讲风险”廉政宣传活动,在办公楼走廊设置了反腐倡廉灯箱,在政务网站开设了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在系统内印发了廉政风险防范简报,引导干部职工了解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的内容、性质、要求、目标等,牢固树立反腐倡廉意识。
二、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科学排查廉政风险点 一是梳理职权。根据新“三定”方案核定的职责,围绕工商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行使,对每个科(室)、每个岗位、每个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法定权限进行认真梳理,绘制成工作流程图,逐一确认权力行使的法律政策依据、界限和责任,并对权力运行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配置,保证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二是查找风险点。根据个人岗位、机关科(室)两个层面,按照“人人参与查找,人人找出风险”的要求,广泛开展个人自查、部门评查、交叉互查、评估审查的“四查”活动,重点从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三个方面查找,截止目前,全市系统共查找出530个风险点,涉及工作岗位268个,涉及工作人员562人,覆盖了工商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干部管理权和财务资金管理权等多个方面。三是评估定级。对风险发生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判断,按风险发生的几率或危害损失程度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界定。腐败风险发生概率高,且风险发生后造成危害程度严重的定为三级,由各级党组和纪检监察部门重点监控;腐败风险发生概率低,且风险发生后造成危害程度较严重的定为二级,由主管领导进行监控;腐败风险发生概率较低,且风险发生后造成危害程度轻微的定为一级,由科(室)负责人进行监控。通过对530个风险点进行评估,评定一级风险点81个,二级风险点134个,三级风险点315个。同时,针对各科(室)的实际和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定期进行风险等级动态分析评定。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一是教育防范。大力开展风险防范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醒、文化渗透、党纪条规学习等方式,增强廉洁意识,筑牢思想防线,最大限度降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使干部自觉坚持廉洁从政、规范执法。二是岗位防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岗位体系,定岗定责,实施规范化的岗位管理。为克服干部在一个地方长期工作容易产生腐败的弊端,定期对系统内干部进行交流,通过竞争上岗、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达到以动防腐的目的。三是流程规范。注重工商业务和廉政风险防范的调研,深入基层工商所(分局)和服务窗口了解工作流程,排查出权力运行中易存在的风险事项和风险环节,根据工作环节和业务特点,将决策与执行、审核与审批、执行与监督等工作流程和职责分离,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特别是防止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四是制度防范。围绕权力运行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找准制度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盲点,通过合理授权,明晰职责,细化自由裁量标准,完善罚缴分离、一审一核制等措施,健全权力运行制度,形成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内部管理等一整套防范廉政风险的“制度控制链条”。针对查找到的风险点,共制定了389条防范措施,在市局机关用廉政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制作了屏幕保护程序,修订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党组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制定》等制度42项,新出台《企业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制度》、《廉政谈话制度》等制度11项。
四、健全机制,强化监督,全面落实风险防范监控 一是明确监督责任。明确监督的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范在前,预防为先,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构建风险监督网络。通过强化党务政务局务公开、设立廉政风险举报箱、公开监督举报电话、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基层站所、问卷调查、政风行风评议等方式,及时收集群众意见,综合运用已有的监察手段,定期汇总分析信访举报、行政投诉、政风行风热线的相关情况,将一些线索和反映突出的问题视为廉政风险,进行跟踪调查。三是建立风险处置程序。汇总分析阶段性检查和风险管理监控情况,研究讨论反映集中的风险表现,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个人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廉政谈话提醒、诫勉谈话、重点观察、岗位调整等,避免苗头性问题演化为违纪违法行为。
五、检查考核,修正完善,建立风险点防范长效机制 一是检查考核。我们把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纳入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范畴,在制定考核细则和问责办法的基础上,采取听汇报、查资料、走访监管服务对象和义务监督员、民主评议、向基层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对各县(区)局(分局)开展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二是监督防范。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队伍建设现状,着重围绕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干部队伍和财务资金管理等工作环节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监控,通过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遏制、清除风险源,逐步建立以人为点、以流程为线、以岗位为面,以制度为支撑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有效监督、规范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权力运行。三是修正完善。按照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必须持续发展、循序渐进的内在规律和工作特点,我们注意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查漏补缺,不断巩固提高,对已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根据整改落实情况,不断修正和优化防范措施,跟踪检查落实效果,对新出现的风险点,及时制定防范措施,确保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长效性和连续性。目前,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已经渗透到全市系统的各个岗位和领域,渗透到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中,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了腐败,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第四篇:完善外勤执法内控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定稿)
完善海关外勤执法内控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连云港海关 陈邦荣
【内容提要】外勤执法是海关“两个风险”高发领域,加强外勤执法内部控制、规范外勤执法行为,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于落实‘四好’总体要求,建设法制海关、和谐海关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海关外勤执法特点切入,对当前外勤执法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外勤执法 内控机制建设 建议
一、海关外勤执法介绍
(一)海关外勤执法是海关加强实际监管的重要手段。在监管、缉私、统计和征税四大职能之中,监管和缉私业务中外勤执法环节较多,在运输工具监管、货物监管、企业管理等方面均有涉及。外勤执法是海关加强实际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进出口货物监管过程中,是验证实物流与单证流的重要手段。
(二)外勤执法面临更高的执法和廉政风险。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要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海关外勤执法无疑内控重点领域,海关外勤执法面临三大风险:
1.执法程序失控风险。当前海关外勤执法的一般流程限于单证指引下的验核作业,外勤执法效果以单据形式呈现,无法对执法流程进行有效监控,执法全过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难以得到有效考证。
2.廉政风险。外勤执法过程中,执法关员直接接触各色工作对象,执法外部环境较复杂,面对的诱惑更大,更易引发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等廉政风险。
3.即决式执法风险。与报关厅接单、征税等环节不同,外勤执法是一种动态过程,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无法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深入研究,面临更多即决式判断。
二、当前外勤执法内控机制建设情况
(一)内控理念全面引入外勤执法。目前内控理念已全面引入海关外勤执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外勤执法制度规范。长期以来形成的双人作业、岗位回避、岗位轮换、科长带班等措施以及复查复验、随案督察等机制有效实现了外勤执法风险防控。
(二)外勤执法内控节点初步建立。海关内控节点指标体系是海关内控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据统计现涵盖执法领域、非执法领域共17项业务领域及业务结合部、962个业务环节、2476项内控节点指标。另据笔者初步统计,当前涉及海关通关监管、加贸和稽查三个业务外勤执法内控
节点共17个,外勤执法内控节点初步建立,并实现了对内控节点指标体系动态管理和持续完善。
三、外勤作业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理念偏差。目前,为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部分直属海关在使用总署HL2008系统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职能监控系统,如,南京海关另外开辟了监督内控系统和各类业务监控系统。据该关统计,依据各类系统,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共审核风险处置督办单13307份,从表面上看,系统职能监控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而实际情况是,系统的运用情况不尽如人意,身为一线执法部门笔者对比深有感悟,一线业务部门对系统提示往往仅满足于日常清理,对提示背后隐藏的执法风险和产生的原因缺乏深入的思考,未形成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系统职能监控效果大打折扣。系统提示的清理工作甚至成了一线执法部门的额外负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外勤执法内控措施的制定对执法人员的道德风险考量不足。外勤执法内控措施的制定侧重于从执法手段上进行控制,对执法关员的思想道德、廉政修养等方面的考量不足。而据统计,现在一些海关执法违纪出现手法不断翻新,越来越“隐蔽化”、“合法化”的趋势和苗头。如广东分署在2009年《广东海关违法违纪案件调研情况报告》揭示:个别违纪老关员,熟悉海关业务,对海关政策法规研究透彻,最清楚
海关业务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哪里,利用“合理”的自由裁量权来谋取利益。
四、完善外勤执法内控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抓住内控主线,落实外勤作业标准化规范。外勤执法不缺制度基础和业务规范,关键在于将业务规范落到实处,海关外勤执法不规范,表面是个别执法关员随意执法、任意裁量的问题,根源还在于业务标准化规范的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在海关业务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只有全面规范作业,将工作职责、操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依据、工作经验、方法技能、风险提示等切实有效地落实到每个执行细节上,才能发挥标准化的实际作用。因此,应关注完善外勤执法业务标准化规范化,通过业务标准化管理,逐步摒弃执法过程中“我想怎么做”“以往惯例怎么做”“领导要求如何做”的凭感情、凭经验执法的传统做法,努力培养关员树立执法公平、执法统一、执法稳定的观念,使大家认识到依法行政不仅仅是个口号,而是全体关员理解、接受、信仰并维护的基本行为准则。通过长期的业务标准化管理、教育引导,使关员真正理解海关法律的目的、原则、精神和基本内涵。使科学执法理念渗透到和谐海关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体现于海关关员日常执法行为之中,真正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
(二)细化内控节点,以实现“过程控制”为导向。依据
外勤执法的实际,梳理外勤执法各环节,对各环节节点内控措施细化,力保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地带“留空不真空”。建立合理化、标准化的业务控制程序,实现活动控制。以业务运行监控为基本手段,将关员执法活动中存在的自由裁量权和现场即决权作为内控监督重点,对外勤执法的各项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将以往的事后监督切实转变为事中监控,及时发现外勤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纠错建议并采取措施规范关员行为,形成对海关外勤执法行为、管理过程和关员履行职责的全方位的监督控制模式,推动外勤执法内控向纵深发展。
(三)实施内控评价,注重微观执法内控。在宏观上搭建海关内控机制总体架构的同时,关注对外勤执法微观业务的内控监督。加强对外勤执法内控考评,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建设效率、效果、效益的跟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健全内控节点指标体系的动态管理、运行情况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制度。通过促进外勤执法微观内控在“量”上的完善,逐步使宏观内控达到“质”上的优化。
(四)发挥职能作用,源头预防、堵塞漏洞。提升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水平,通过监察建议等方式帮助外勤执法部门堵塞风险漏洞。增强纪检监察队伍的专业能力,使其既是海关业务专家,又是案件查办专家。强化督察内审部门的源头预防作用,通过对审计所发现问题的整改,规范管理、堵
塞漏洞,把外勤执法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联系配合,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资料:
①谈海关渎职侵权犯罪及预防
海关执法研究2011年第11期
宁波海关法规处卢翔
②(建立岗位审计制度规范基层海关执法行为的构想 海关执法研究2007第十一期
江门海关 郑伟明 张雪源)
③浅议法治型海关下的业务标准化建设
天津特派办 武 剑)
第五篇:内控机制建设报告
内控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行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效实现反腐败工作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融入地税各项领域之中,使其正确行使税务职权,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廉政风险的有效手段,时刻提醒地税干部筑牢防线、不闯红灯和保护干部,确保系统上下“零发案”的迫切需要。
一、开展内控机制建设的情况
将风险管理引入税收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权责的正确行使,要做到“收好税、带好队”,就必须通过建立岗位风险内控机制,为干部职工干事创造一个安全廉政的环境,做到权力行使规范、高效和廉洁。因此分局开展内控机制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全面梳理岗责和权力事项
结合当前的地税机构改革和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局对各岗位职责和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完整的岗位目录和“权力清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内部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界定部门职能,细化岗位职责,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使全体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权力行使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到人。
(二)深入排查找准弄清风险点 风险排查是推行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在明晰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事项。风险找不到、找不准、找不全,建立内控机制建设就缺乏针对性,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分局每名干部职工都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将所在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找全、找准,通过风险排查,使干部职工清楚自己应履行的工作职责,清楚行使权力时的风险所在,从而达到自我防范、自我纠错的目的。
查找风险点通过自己找、群众帮、领导点、民主评、组织审等多种形式,找准各岗位每一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易发生风险的事项,对排查出的各类风险点列出可能发生的违法、违纪、违规情形和涉及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办法等情况逐一登记,提出防控措施意见和建议,根据风险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自我界定岗位风险等级,填写《岗位廉政风险排查表》,并层层审定。
(三)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流程
在排查风险点的基础上,针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权力事项和用权方式,优化运行程序,建立内控措施,制定作业标准,实现权力运行的过程制约、程序控制。一是优化权力运行流程,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二是根据现行税收征管和行政管理的规定要求,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对权力事项的运行程序以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流程图将权力行使过程进行固化,使每项权力的行使过程做到可视可控。
二、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对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警觉性。在组织收入任务压头,征管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投入时间和精力太多的情况下,认为只要税收任务完成了,征管基础搞上去了,就能“一俊遮百丑”,再搞风险防范是多余,没有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是对内控机制建设特殊性和重要性宣传不到位,全员参与内控机制建设意识差,未形成廉政风险“大家谈”、人人参与、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少数干部职工对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一些干部职工有抵触情绪,表现在廉政风险点的查找上敷衍应付,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是少数人员缺乏廉政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以及客观上缺乏风险防控机制。主要表现为部分人员不思进取,得到且过,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偏差,执法不严谨、不规范;工作漂浮、懒散、漏征漏管。
三、推进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防范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惩治腐败是成绩,预防腐败也是成绩。按照“预防为主,防教结合”的工作思路,始终坚持把预防摆到前面来,突出教育预防的首要作用,真正做到“教育在前、打招呼在前、防范在前”。一方面,要组织干部职工对涉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使其掌握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 实质内容和执法程序,避免过错执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强化法制和警示教育,树立执法与风险长期并存的理念,促使地税干部正确对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使个人的执法行为不偏离法律的轨迹运行。并教育税务干部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重执法行为的规范,在纳税人各种不合理的投诉和反映中有足够的证据来保护自己。
(二)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内控机制建设合力。
加强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宣传动员,强化岗位廉政风险教育,使干部职工了解内控机制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培育内部控制理念,增强干部职工参与内控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更多的干部职工对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开展献计献策。
(三)梳理完善制度,建立权力制衡工作机制。
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是内控机制建设要解决的重点,把内控机制建设与贯彻《廉政准则》、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税源专业化管理、现代化分局建设、“两权”监督和干部队伍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好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好加强税收执法监督的各项规定。对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廉政风险点,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建立起职权清晰、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