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9:0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第一篇: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反而由于要保持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稳定增产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致使农业内生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生产、生活消费废弃物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明显,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污染防治为基础,以食品安全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动力,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初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试图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少国家陆续提出并实践多种替代常规农业的模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这些替代农业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量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生资源,减少外部投入,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固氮和其他生物技术以及生态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众多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中,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广泛选择的发展模式,生态标志性农业产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回归自然、关注环境、食品安全等意识促进了生态标志类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

为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以发展绿色食品为标志,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过有关部门持续不断地努力,扩大影响,打造市场品牌,树立消费者信心,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食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安全健康食品,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绿色食品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2007年我国参与绿色食品生产的企业达到2047家,产品个数达到4030个,实物产量达到3260万吨,年销售额达到723亿元,出口交货值为10.8亿美元,覆盖范围7710万亩。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到2007年底,农业系统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达到441家,产品713个,实物总量为33.7万吨。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已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2007年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117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占当年绿色食品使用标志的生产企业总数的16.9%;经深加工的绿色食品品种1621个,占当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的40.2%。

二、我区现代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困难

近几年来,我区农业始终抓住结构调整主线,经过三次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区域特色明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区发展生态农业具备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有优势。北仑位于长三角南端,紧靠东方大港,毗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处长三角大都市圈,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人才资源,实现城市与农业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也有利于农产品打入大城市市场以及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

2、经济基础有实力。经过改革开放,我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无论是国内生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是工商资本、民间资金都具有一定实力,同时对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发展生态农业成为必然的可能。

3、产业发展有基础。经过了优高农业、效益农业和都市型农业等三次大发展,我区的农业特色比较显著,农产品知名品牌市场认同度高,特色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都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4、生态环境有保障。建设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除了经济功能外,更要注重开发农业的生态、文化等功能,改善自然环境,缓解城市污染,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营造优美绿色景观。通过植树绿化、面源污染治理、土壤矫治改良都有相当大的进展,通过推广生物有机肥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和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已经明显改善,使生态农业发展有了保障。

5、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打造北仑农业发展新平台,展示现代农业新风貌,2007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建设北仑现代农业生态园。该园区位于大碶沿山公路西侧,紧邻通途路,总面积约2万亩(大部分为山体),整个区域分二期开发建设,一期先由布阵岭东侧开始建设,总面积2000亩,一期为园区目前建设重点和核心区块,计划总投资1亿元。该园区的目标是争取成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与生态观光相结合的复合型区块,北仑城区的重要生态区块,高科技农业人才创业基地,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浙东花卉科技中心。园区拟建设科研与综合服务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科普教育区等功能区块。农业生态园的建设,为北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的更大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提高我区农业生态环境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建设,大大加快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区生态农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农业经济功能开发力度不够,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等开发相对滞后,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设施化、市场化等程度还不高,尚未将生态农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重点发展、重点投入。另外,我区大力发展沿海工业,用地紧张,加上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对发展生态现代农业极为不利。

三、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区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选择期,要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使得今后我区农业体制创新有新突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特色更加明显和农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态质量的提高。

1、积极实施四大战略,推进生态效益农业的新发展

当前我区农业发展正处在新阶段的转折时期,面对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双重任务,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观念,拓宽思路,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行区域化战略: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实行差异性竞争,以规划为龙头,抓好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把生态农业文章做大做强。实行产业化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实行科技兴农战略:以现代生态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良好生态结构;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以种子、种苗工程为抓手,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科技含量;同时要争取建立农业信息中心,开展全方位科技信息服务,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到产后的系列服务。实行标准化战略:推行农业、林业标准化管理,形成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格局,从而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竞争力和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产品生产从田头到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着力打造生态品牌、生态名牌,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加强品牌营销和运作。

2、抓好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推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进程

扎实推进生态园区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北仑农业生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大投资力度,解决资金紧张等困难,能够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的要求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我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坚强阵地。目前园区一期已经开发完毕,二期因种种原因无法启动,希望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积极协调解决征地等困难,加快建设步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抓好森林和土地资源保护,遵循生态优先,实行保护管理和开发并举。继续开展万亩生态公益林工程,对全区142个行政村普遍开展整治,建成10个示范村、100个生态和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100家花园式单位和100个园林绿化村;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严禁使用高毒农业,鼓励使用生物药肥。

促进生态产业持续发展。以绿色经济长廊为重点,启动绿色市场、绿色品牌、绿色企业、绿色基地等“四绿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型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同时挖掘其他农业旅游潜力,以人文典故、自然风貌、民间风情、绿色食品为特色,开辟农业旅游项目,尤其要搞好九峰山片的农村生态旅游开发,成为大都市的后花园。

3、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新体制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民办、民有、自愿和多元化原则,以产业为纽带,采取互助合作、股份合作、行业联合等不同合作形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成一种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培育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广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到较高水平,进而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组织有序、竞争有力、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对合作组织的工作应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培育合作组织市场竞争力。第三要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第四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订单农业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起来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其中按照合作制运行的合作组织,应逐步建立盈余按社员交易额比例返还的分配机制。

4、突破农产品加工,使农业龙头企业产生更大的带动作用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深加工,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围绕我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切实做好加工农业、出口农业工作。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发展,按照生态环境、经济区域布局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壮大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

加大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联姻,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坚持高标准,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加工产品的优质化;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加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步伐,建设一批生态型农业企业,使企业既充当产业发展的“龙头”,也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龙头”。要逐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分别在农业园区内建立了农产品加工专区,建立出口产品基地。

5、争创生态品牌,强化我区农业的生态特色

走绿色路、创生态品牌也是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为此,一是加强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标准化来建设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区域特色和资源特色,加快花卉、蔬菜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二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安全体系,规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运作,对农产品真正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三是抓住蔬菜出口通过原产地标志认证的契机,加强对地理产品的管理,进一步拓宽地理产品市场,为农产品出口打好基础。同时要搞好社会化服务,将生产者、原料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营销服务者之间利益连接成产业化群体。推进市场信息体系、配套服务体系、流通销售体系的建设。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按照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推动农产品外贸出口,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第二篇: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目前,科技和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科学技术加速向服务业渗透,并衍生出全新的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一、**区服务业现状

在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表现出良好态势的形势下,**区服务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区服务业两年整体规模分析,全区服务业单位数、资产总计、收入指标占有比例是增长趋势。然而服务业人均创收05、06两年均低于全区人均创收指标,反映出我区服务业与其他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06年比05年服务业人均创收增加了42.35千元,说明**区服务业整体实力是不断增强的。

从**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57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0.7亿元,较去年增长14.6,其他业务收入10.7亿元,较去年增长51,利润总额达9.3亿元。税金11.7亿元,较去年增长20。经济运行质量良好。

北京市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区服务业不可逆转的向前发展。**区作为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过去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随着现代化新城区建设的加快,**区的服务业所占比例也在逐年递增,随着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区服务业开始从传统的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

二、**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新兴产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截止到11月底,**园区规模以上服务单位286家,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6的份额引领**区服务业。

1-11月,园区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6.6亿元,占规模服务业的83.6,同比增长15.8。上亿元单位44家,主营业务收入293.5亿元,其中园区服务业企业37家,主营业务收入273.3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上亿元企业的93,园区服务业企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流。

从目前服务业统计上看,有三个类别和现代服务业相对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从收入指标来看,**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基本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尤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最为突出,1~11月份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2亿元,占服务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52。其中园区企业为14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8亿元,占此行业96.3(其中有23家上亿元单位,实现收入168.1亿元,占园区此行业的85.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03.2亿元、52.8亿元、25.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0.38、33.6、15.6,这三个门类,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1.7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72。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使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三、**区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差距

1、**区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不高

现代服务业重要特点之一是产业融合,它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叠加,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区作为功能拓展区,定位之一是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从目前服务业统计范围内的所属20家物流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的单位情况看,收入总量与比例均偏低,这20家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只占服务业0.92,较去年同期只增长0.6,其他业务收入0.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主营收入增长缓慢。尽管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但**区物流业企业经营规模小,科技和信息含量的密集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产业融合的经营模式,实际上仍处在传统服务业阶段。**区物流业距离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要求还很远,没能满足**区建设西南物流中心的发展需要。要引导和支持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其网络化、信息化、协作化的水平,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不断创造新的物流需求;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和物流管理技术,推动全区物流的整体规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主体行业的带动

现代服务业是在科技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科技信息融合为一体条件下的高密集的现代产业。

**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其独特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航天部,自动化研究院都在**辖区,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关键是看如何使用。要解决好“有技术缺应用,或单一应用无成效”的问题,要加强现有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强

行业技术整合、产学研的联合以及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平台的建设,挖掘现有技术潜在的应用能力,系统地提升技术综合应用水平。

园区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区现代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园区,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园区,在全区服务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对于全区服务业的辐射和引导、带动作用不明显。

通过对园区内服务业企业与非园区服务业企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园区服务业在我区服务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园区服务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服务业单位数已达全区服务业总数50,从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区服务业83.6,园区企业人均创收59.6万元比非园企业12.8万元,高出46.8万元,总体看园区是全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力量。园区服务业的主要模式是应用信息技术,对辖区传统服务业改造影响有限,未能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服务业的产业链。

3、**区现代服务业融入外商投资不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流行业,也是现在和未来外商投资的重要行业。1~11月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共2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46.4。但是目前占我区服务业企业份额较小,主营业务收入仅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1.3。我区引进现代高科技外资服务企业,用现代管理模式,来带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区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水平,应引起高度关注。

总之,**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处在起步阶段,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程度还有待加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仍不明显,亟需通过新型的促进模式加速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来促进**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从根本上提高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要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要克服固有惯性,优化方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2、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益

加强现代服务业与区域创新体系的紧密联系,加强科技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支撑作用。

3、加强传统服务业的科技促进和创新改造

**区现有的传统服务业亟需各种形式的科技投入,要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结合行业特点,提高服务业的服务效率,不断改革创新,以满足用户不断更新的服务需求。发挥**科技园区优势,引领**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数据支持

相关部门应树立超前意识,及时监测**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收集采编、研究分析、动态发布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各类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区应抓住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一契机,整合产、学、研资源,加速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大力扶植以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技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未来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三篇:科学技术与广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科学技术与广西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摘要:作为农业仍占相当比重的西部省区,广西把生态农业作为统筹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突破口。生态农业建设是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的一项有效途径。目前,全区已建设全国及自治区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1个,生态农业示范面积58.6万公顷,并涌现出“百里生态水果长廊”、“百里庭院经济长廊”等一批特色生态产业群,生态农业成为全区三大主打农业之一。但广西生态农业的建设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分析广西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有效的对策,我区要重视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寻求发展生态农业这条行之有效的脱贫致富之路。

关键词:广西 生态农业 科技

目录

一、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一)基本内涵

(二)特点

1、综合性

2、多样性

3、高效性

4、持续性

二、广西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三、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四、广西生态农业的典型案例

——以广西恭城为例

五、广西生态农业的存在问题

(一)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二)资金短缺

(三)实施生态农业的区域条件差异较大

(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

(五)农村能源结构有待改善

六、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生态农业科技含量

(三)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管理

(四)建设绿色工程,发展生态农业

(五)恢复和发展绿肥,走有机培肥地力的道路

(六)进一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一、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一)基本内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二)特点

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广西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1.气候条件优良。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夏长冬短,雨、热资源丰富且同季。

2.水资源丰富。广西全区的地表水的径流量为1500亿立方米到2400亿立方米之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2200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1591万千瓦,年可发电837亿千瓦小时。广西流域还因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据统计,流域的浅层地下水和中深层地下水水量为324亿立方米。基本满足生活饮用及工农业用水的要求。

3.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广西地跨北热带、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滋生和蕴藏着种类众多、组成复杂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4.森林覆盖率较高。除喀斯特地区之外,广西多数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部分沿河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这为发展生态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探索出一批生态农业模式,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

6.建立了一支推广生态农业的技术队伍。

7.发展生态农业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有利条件为广西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

三、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作为农业仍占相当比重的西部省区,广西把生态农业作为统筹农村经济,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突破口。目前,全区已建设全国及自治区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1个硅态农业示范面积58.6万公顷,并涌现出“百里生态水果长廊”、“百里庭院经济长廊”等一批特色生态产业群,生态农业成为全区三大主打农业之一。近年来,广西在大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大生态、大产业、大循环、大发展、快致富的思路,全面实施“优果工程”,大力推广水果套袋、以螨治螨、水稻免耕抛秧等先进实用技术,增加生态环,延长产业链,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

邕宁、兴安、灵山、恭城等县推广的猪+沼+果+灯+鱼”生态模式,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建生态鱼池,利用沼液发展特色养殖,并在鱼池上安装诱虫灯,既可利用诱虫灯诱害虫作鱼的饲料又大幅度减少果园、稻田的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据测算,平均每10平方米养殖池每造(四个月)可以养生态塘鱼50公斤以上,一年养三造,每年每10平方米养殖池可带来纯收入850元以上。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区100个生态家园富民示范村中共建有小型特色生态养殖池1500多个,仅此一项估计年可增加纯收入160多万元。如今,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农业产业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全面发展,促迸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得我区众多落后的农村逐步脱贫致富,生态富民新农村逐渐遍布了全区各地。

四、广西生态农业的典型案例——以广西恭城为例

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起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

该县强调综合发展和全面建设,改变以往“养猪-沼气-种果”比较单一的生态链,因地制宜,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以调整养殖结构、种植结构为突破口,综合开发农、林、牧、渔、工、贸,带动山、林、水、渠、路以及小城镇的全面发展。采取配套措施,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达到更为理想的良性循环。畜牧业改变了单一的生猪养殖结构,大力种草改草,发展牛、兔、鹅等草食动物,并向立体养殖发展。能源建设突破沼气能源的束缚,充分利用太阳能、小水电等能源,实现多能互补。种植业从平地向坡地发展,结合退耕还林工作,抓好毛竹、速生丰产林等经济林种的种植。同时,充分利用沼气池处理污水的功能,在小城镇大力推广运用沼气净化池来处理生活污水,保护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其次,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该县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农户分散的现状,使农业生产的布局合理化,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实施以特色水果基地、品种改良示范点为“据点”,加强辐射,采取连片综合开发利用或是集团联营方式,在稳定农村土地延包政策不变的前提下,由单位或经济能人进行大规模经营,走集约化之路,实现农业产业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的现代化、劳动的技能化、产品的市场化,凭借强大的实力抵御市场风险,规划和发展农业。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农业循环链条,推进“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向“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现代化生态农业方式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

伐,重点是抓好“两个结合”:发展生态农业与发展加工业结合,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抓好水果深加工,以汇源、汇坤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恭城为契机,抓好水果品质的提高,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发展旅游业结合,积极开发集休闲度假、领略民族风情、体验劳动情趣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观光项目,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空间。

优化水果种植业结构。该县以提高水果品质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水果品种调整步伐,大力引进名优特新水果品种,提高水果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生态能源优势,建立一批无公害水果科技示范园,引导和鼓励水果生产向绿色水果、有机水果方向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水果管护,抓好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实行标准化栽培。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体系,提高水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该县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对25度以上的陡坡地段及江河源头等生态地位重要地区全部还林还草。对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在保证整体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柑橙、桃、柚等经济林,大力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兼用树种,争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建设已成为恭城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现了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三个方面的结合,使生态环境从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绿色植被率、土壤理化性能及有机质含量得以提高,提高了农业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及其生态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广西生态农业的存在问题

(一)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技人员较少,而且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机构,聚集于大中城市.在县乡一级的农业技术人员比例甚低.目前推行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农业生态体系,农业生态体系高新科技含量不高,农民群体素质普遍偏低,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在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农业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制约了广西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性效率。不少农户在发展生态农业时.由于管理和技术水平均较低.使生态农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制约了广西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性效率,从而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开发的积极性.广西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和科技的落后大大地制约了广西生态农业的生产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二)资金短缺。广西人均GDP较低,国家的扶持投资十分有限,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远远不足,在广西的贫困县中,农民大都靠国家的补贴过日子,用于发展的资金缺口极大,资经济发展的后劲不大。由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在一些贫困山区,温饱无法解决,农民连必备的生产资料都买不起,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初期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但广西发展生态农业的所必须的资金十分短缺,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实施生态农业的区域条件差异较大。广西各地市的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的差异较大,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条件也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条件具有许多不可比的因素,有些石山地区,因自身条件太差,生态的承受能力已达极限,农民怎样勤劳也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发展生态农业的难度也极大。

(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生态农业产业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从经营和技术上看,从技术层面来看,近年来尽管中国生态技术发展较快,但具体到县里很难跟上这种技术更新,另外在技术上的投入不足,推广力度弱,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从经营层面上看,没有形成规模化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土地制度,二是农业的市场化程度。由于中国农业独特的发展背景,如推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决定了我国生态农业经营规模的最初表现形式为“生态农业户”。这种经营模式由于其投人少,技术实施条件简单,普及快,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股份制、合同制等形式,在公司用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成为提高我国农业集约化、市场化程度的主要产业组织手段。目前,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大体有生态农场、生态农业企业+生态农业户、生态农业园等几种形式。与生态农业户相比,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的优势明显。

(五)农村能源结构有待改善。现时广西部分农村仍以秸秆、木材、枝条为生活能源,煤炭、成品油,电力、薪柴为主要生产能源,而沼气、太阳能、微型水力和风能发电、新燃料等为能源的比重还很低。同时有些地方还出现生态农业产业链有断裂的趋势。这种能源结构不尽合理,极不利于保护森林资源。

六、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由于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农药的大量使用,乡镇企业的污染,使土壤肥力下降、结板,水质达不到灌溉要求,有毒化合物、重金属超标,直接影响到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要建设好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首先要开展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其次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再次是加强生态示范区点建设,同时积极扶持生物有机肥、可降解地膜的研究、生产、使用,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恶劣的石山地区,必须创造条件走异地扶贫开发之路确保石山地区的生态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对坡度为25。以上的坡地。要切实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并注意调整林木结构,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林木,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同时要下大力气保护广西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使生物多样性资源变成现实的经济效益,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环境资源支撑。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生态农业科技含量。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吸收现代农业科学的成就。广西目前的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中城市,因此必须加大农业科技的培训教育的力度,让农民切实掌握生态农业所必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增强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同时各农业科研院所及农业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农业科技推广和人才培训项目,将农业科技成果切实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尽可能提高广西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支撑来提高广西生态农业的竞争力,确保生态农业得以持续发展。

(三)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事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加强领导,增强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特别是加强对农业污染严重区域的民众和有关企业进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是关键。因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不合理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象比较严重,落后地区更为严重,只知道和J 用而没有保护意识。具体措施可以通过召开自然保护工作会、生态示范区现场会、无公害基地建设现场会、深入区县走访指导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前景,介绍成功经验,使无公害产品基地面积和品种迅速增加。同时,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社会性、区域性、难治性等特点,而且面大量多,情况比较复杂,治理难度较大,必须综合法律、经济、行政、科学技术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逐步建设良好的生态农业环境,促进农业的发展。

(四)建设绿色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认真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和实施工程林,封山育林,改燃节柴三大关键等措施,保护水源林,营造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果木林基地。优化林木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森林增长量超过消耗量,走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之路。如“湘桂走廊”各种林带的营造,形成抗御寒露风的绿色长城,还建立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广西建设绿色工程,把发展以林为主的生态大农业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具战略意义。

(五)恢复和发展绿肥,走有机培肥地力的道路。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配施生物有机微生态复合型制剂。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作物有效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维护良好的农田土壤生态,促进农田生态平衡,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

(六)进一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目前,广西一部分农村的主要生活用能为秸秆,主要生产用能为煤炭、成品油、电力、薪柴.而沼气、太阳能、微型水力和风能发电、新燃料等占农村生活用能比重还很低,这种能源结构极不利于保护广西的森林资源,因此要加大沼气、太阳能、风能及微型小水电的建设力度,使各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农村能源产业建设要有所突破,迸一步优化农村的能源结构,为广西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科学学研究所选编.《科技与经济》.北京:世界科学社出版,19822、李文华 主编.《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张秀青、龙雯、叶丹 著.《广西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广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4、欧水军、何秋婵、刘桂高 著.《恭城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广西农学报2002年第五期.2002

第四篇: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目前,科技和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科学技术加速向服务业渗透,并衍生出全新的现代服务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中最具创新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一、**区服务业现状

在北京市服务业发展表现出良好态势的形势下,**区服务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区服务业两年整体规模分析,全区服务业单位数、资产总计、收入指标占有比例是增长趋势。然而服务业人均创收05、06两年均低于全区人均创收指标,反映出我区服务业与其他行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06年比05年服务业人均创收增加了42.35千元,说明**区服务业整体实力是不断增强的。

从**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57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0.7亿元,较去年增长14.6,其他业务收入10.7亿元,较去年增长51,利润总额达9.3亿元。税金11.7亿元,较去年增长20。经济运行质量良好。

北京市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区服务业不可逆转的向前发展。**区作为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过去以农业为主,近几年,随着现代化新城区建设的加快,**区的服务业所占比例也在逐年递增,随着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区服务业开始从传统的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

二、**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新兴产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是**区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截止到11月底,**园区规模以上服务单位286家,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6的份额引领**区服务业。

1-11月,园区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6.6亿元,占规模服务业的83.6,同比增长15.8。上亿元单位44家,主营业务收入293.5亿元,其中园区服务业企业37家,主营业务收入273.3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上亿元企业的93,园区服务业企业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流。

从目前服务业统计上看,有三个类别和现代服务业相对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从收入指标来看,**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已基本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尤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最为突出,1~11月份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3.2亿元,占服务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的52。其中园区企业为14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5.8亿元,占此行业96.3(其中有23家上亿元单位,实现收入168.1亿元,占园区此行业的85.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03.2亿元、52.8亿元、25.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0.38、33.6、15.6,这三个门类,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1.7亿元,占服务业总量的72。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使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三、**区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差距

1、**区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程度不高

现代服务业重要特点之一是产业融合,它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叠加,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区作为功能拓展区,定位之一是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从目前服务业统计范围内的所属20家物流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的单位情况看,收入总量与比例均偏低,这20家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只占服务业0.92,较去年同期只增长0.6,其他业务收入0.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其主营收入增长缓慢。尽管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但**区物流业企业经营规模小,科技和信息含量的密集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产业融合的经营模式,实际上仍处在传统服务业阶段。**区物流业距离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要求还很远,没能满足**区建设西南物流中心的发展需要。要引导和支持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其网络化、信息化、协作化的水平,不断降低物流成本,不断创造新的物流需求;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和物流管理技术,推动全区物流的整体规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主体行业的带动

现代服务业是在科技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科技信息融合为一体条件下的高密集的现代产业。

**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其独特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航天部,自动化研究院都在**辖区,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丰富的科技资源,关键是看如何使用。要解决好“有技术缺应用,或单一应用无成效”的问题,要加强现有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强

第五篇:祁门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祁门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

祁门县紧紧围绕全面实施“443”行动计划加快实现“三最”目标,为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谋求更加切合实际的对策,组织开展了这次全面而深入的生态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活动。整个活动分为农业、林业、中药材、旅游、农村工业和环保六个调研组,我们农业调研以一个星期时间,抽调有关人员分别对八个乡镇、三个企业进行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现将有关生态农业专题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县生态农业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自然生态是我县最大的资源优势。

祁门县地处皖南山区,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多林密,现有耕地面积12.1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6%,茶园面积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2%,林业用地面积29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7.1%。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整个行政区划位于北纬29°08′、东经117°12′至117°57′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717.6毫米,极有利于作物生长,境内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33条,系为阊江、新安江、秋蒲、青弋江四大水系之上游,水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和林区及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均达(或超)国家一、二级标准。这些有利于发展生态经济的最基本条件,在全国县份中为数不多。

(二)现阶段我县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农业部门抽样调查:2004年预计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民人均收入2373元,比上年净增261元,增幅12.3%。

我们从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上考量,生态农业建设已全面启动实施。突出表现为:一是以草原保护与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重点生态农业项目,顺利实施稳步推进。二是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着力点,致力于抢占先机,我县传统优势产业——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全县14万茶园全部通过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其中通过欧盟BCS有机茶园认证1万亩。为我县茶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三是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要支撑的生态工业,全县上下日益形成了广泛共识,摆上了加速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的主体地位。四是国家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五是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毋庸讳言,尽管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有着良好基础条件和有效的现实作为,但是农业发展进程中现表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代表农业经济水平的农产品质量问题。以茶叶为例,解决茶叶农残问题,已成为各加工企业,特别是茶叶出口加工企业急切的呼唤。

二是农业频繁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生产难以保障。

三是农业的综合效益问题。突出表现为因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率低,往往是靠大量消耗有限的资源而换取少许的收益。事实将证明其终究是得不

偿试的。

二、我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

抓生态农业就是抓农民增收,就是抓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就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但是,这条路子究竟怎么走?

(一)产业定位。

通过调研,客观分析祁门基础条件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立足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这是打造山区生态经济强县的切实着力点。祁门茶业发展有着资源、品牌、文化三大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我县生态农业产业建设重点宜定位在以茶业产业为主,林业、药业、食用菌、养殖业为辅的发展思路上。

(二)优势与潜力。

茶叶历来是我县传统产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涉及到农村千家万户,一直是我县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真正是我县影响最大、潜力最大、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近十年来,祁门茶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果。一是在坚持低改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早生优质无性系良种和无公害技术。二是加工名优绿茶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名优茶产量产值占总产量总产值的比重点由1994年的6.3%和22.0%提高到2003年的58.9%和81.9%,红绿茶平均价由1994年的8.6元/kg提高到2003年的24.5元/kg。三是积极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制定了以祁门红茶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标准19项。全县原有的120家红、绿茶初、精制厂通过体制创新与技术改造,已有16家达到一定规模。以金东大市场为中心的城乡茶叶交易市场,为广大茶农95%以上的名优绿茶提供了交易平台。

近三年来,全县茶农收入稳步增长。据农委统计:目前全县农民人均茶园面积0.93亩(不含土地承包到户后新发展的)。2003年茶叶总产值7386.6万元,亩产值527.6元,均比2002年增长14%以上,茶叶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7.3%。今年全县茶叶总产值8500万元,亩产值607元,比上年增长15.1%和15.0%。农民人均茶叶现金收入406元,占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343元的30.2%,占年人均纯收入17.1%,比2002年316元和2003年352元分别增长28.5%和15.3%。

然而,如果单单从这组数字看,似乎看不出有多大的优势,但是用辨证的方法来看待,目前茶产业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该产业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为此,有必要通过横向比较的方式,对调研中发现并得以证实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目前我县茶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茶园效益低,仍有40%的低产茶园有待改造。茶园亩效益607元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5%;茶园平均亩产仅23.3公斤,只有全国平均亩产的55%和全省平均亩产75%;无性系良种茶园普及率7.1%,远低于全国21%和全省13%的水平。二是茶业龙头企业少,实力不强,茶叶品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现有的茶叶加工企业难以在产业化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茶叶品牌方面,“祁红”虽是国际知名品牌,但由于生产厂家的无序竞争和周边地区生产的红茶鱼龙混杂,导致祁红品质下降,市场萎缩,价格下跌,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名优绿茶虽有10多个品种,没有形成知名品牌,且产销量小、品质不稳定。三是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明显滞后。千家万

户筛网制作的黄山翠兰,普遍存在细胞破碎率低和茶叶干度不足等加工品质问题,降低了名茶声誉与经济效益,近几年平均价仅30元左右,只有本省名优茶均价的79%和浙江名优茶均价的46%。四是与县内购销两旺、管理有序的茶叶交易市场相比,外销市场开发力度明显不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内外不对称的市场体系也是制约祁门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把茶业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理应是我们最现实的选择。

三、加快发展茶业产业的思考

充分认识祁门优势,进一步更新观念,实现发展思路从资源开发导向向市场开拓导向的战略性转变。要发挥茶叶资源和生态环境两个优势,以茶业产业为重点,确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技术路线,着力解决祁门茶业效益低、龙头企业缺、市场竞争力弱、投入扶持不足等现实问题。

(一)以加大扶持优化服务为手段,积极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是推进茶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要组织专家制定茶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社会共同参与机制与投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持之以恒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领导与服务,扎实有效地为加工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健全完善目标责任制,量化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抓落实,要切实把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倡导推行“一片叶子(茶叶),脱贫致富”工作思路。二是制订政策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要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集中财力,加大对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技术推广、产品开发以及茶叶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扶持和奖励。三是进一步优化宣传舆论环境。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祁红振兴和名优茶的深度开发,在全社会形成做大做强茶业经济,打造山区生态经济强县的强势推进氛围。

(二)以发展壮大加工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提升、培育发展、引进嫁接等方式,鼓励个人和企业兴办各种类型名优茶加工厂,同时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或“订单茶叶”的模式,积极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名优茶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良性互动局面的形成,缔结茶叶加工产业集群,为茶业产业化经营打造强势主体。一是加快培育绿茶加工企业。为应对QS制度的实施,新建茶叶加工企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有茶叶加工企业更要抢抓机遇,严格按QS制度要求,加大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及过程、原材料要求、产品标准要求、包装标识要求等方面的技术改造步伐,力争率先通过国家QS认证,同时进一步加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生产加工和产品认证工作。二是推进红茶龙头企业整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祁红公司改制;鼓励和引导红茶加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内引外联、重组、收购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实施资产重组、人才重组、品牌重组,盘活存量资产,组建紧密型红茶企业集团或茶业联盟,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价格,扩大自营出口数量和市场份额。三是精心打造茶叶精品名牌。加快“祁门红茶”证明商标的申报步伐,结合祁红原产地保护,加大对祁红品牌的整合力度,把红茶生产、销售统一到“祁红”这一品牌上来,避免企业间无序竞争及打击假冒伪劣“祁红”,重振祁红雄风;加大对黄山毛峰、黄山翠兰、凫绿三

个绿茶品牌的系列化、标准化、产业化开发改造,使之尽快成为我县绿茶的主打品牌,创出具有祁门特色的全国名牌绿茶系列产品;积极迎接江西“得雨活茶”和石台“仙寓香芽”等外来名牌茶叶对我县茶叶的名优化辐射和改造,努力将我县茶叶融入大品牌、高效益的循环当中。

(三)以高效生态茶叶基地建设为基础,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和市场竞争力。茶叶的竞争除了加工制造的竞争外,更重要的是基地的竞争。建设生态条件好又有一定规模的基地,既有利于与市场对接,又有利于本身增值和产业链的延伸。一是加快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以胥岭乡、箬坑乡和金字牌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加快杨树林783、凫早2号、仙寓早等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建设,确保基地面积达300亩以上,年提供无性系良种茶苗达3000万株,逐步扩大无性良种茶园比重,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为茶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坚持以发展无性系数良种茶园为主的原则,把新茶园发展及老茶园改造的重点放在标准化高效茶园的建设上来,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改造一批低产茶园、发展一批标准化茶园,力争今后每年全县良种高效茶园的比重增长5%以上,逐步实现茶园机械化管理和采摘,努力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三是全面推进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按照统一环境条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保障、统一服务规程、统一认证标识的要求,在巩固和提升14万亩无公害茶园建设的基础上,选择生态条件较好的茶园进行有机茶开发,力争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

(四)以拓展茶叶销售市场为支撑,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内外结合,建立健全茶叶销售网络与市场体系,是拓宽茶叶流通渠道,提高祁门茶叶市场份额的关键。一是进一步完善金东大市场的功能。不仅要在茶季为茶叶购销双方提供良好的服务,而且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茶商来祁门设立常年茶庄,经营各地各类茶叶,将金东大市场建成象峨桥市场那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辐射全国的黄山市最大的茶叶市场。二是进一步扩大茶叶营销宣传。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参加或举办茶叶交易会、产品推介会及农展等,宣传推介祁门茶叶;发挥县内旅游资源优势,结合旅游开发,弘扬祁门茶文化,提高祁门茶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政府网络平台优势,及时采集、处理和发布祁门茶叶供求信息,为茶农、茶叶加工企业、中介组织和茶叶营销大户提供一条方便快捷网上信息交流和贸易通道。三是培育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认真贯彻县政府关于《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的意见》,鼓励和扶持茶叶经纪人到省内外大中城市中设茶庄,或与外地茶商和超市建立贸易伙伴关系,直销、代理或连锁经营祁门茶叶,拓宽茶叶外销市场,实现互惠互利。

四、分类指导,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为旅游服务。

农业结构调整的走势一方面是更加适应市场,另一方面是向现代农业迈进。这两点都与生态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利用调整时机,通过改善经营方式,调整发展方面来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水平,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一)围绕旅游发展,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要着重开发一些特色产品。如纯天然绿色食品、优质米加工食品、山野菜、果类等小包装产品开发;根雕、竹编等小型旅游工艺品开发。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调研中我们了解

到,新安乡“云谷籽”座垫个私生产企业业主王仕兵把当地出产的茶叶、灵芝等制成小包装,作为服务于旅游的产品投入市场,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二)突出转换增值,因地制宜发展优质大米和畜牧养殖业。粮产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同时做好粮食转换,大力发展养殖业,为旅游提供优质大米及多样化的肉类无公害产品。

(三)加强保护与利用,适度发展菌类产品。如香菇、木耳、灵芝之类,包装整合,投放旅游市场,同时开发野生菜、果类产品。

下载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调研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王国忠 朱恩 市农委种植业办公室、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上海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一、上海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发展生态农......

    推进发展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推进发展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灵魂。《规划纲要》提出: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整个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现绿色发展。要充分利用......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乡村风情桃花会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热,对......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调研报告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老君山景区旅游规划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对加强发展我区财源建设的调研思考

    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要素。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经济社会的重要政策工具,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经济欠发达......

    对加强发展我区财源建设的调研思考

    对加强发展我区财源建设的调研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对加强发展我区财源建设的调研思考2010-06-29 18:44:42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对加强发展我区财源建设的调研思考对加......

    贵阳市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与思考(5篇材料)

    贵阳市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0-12-31作者:高廷江 张筑铭 朱发培 邓晓兆 王玫 摘要:分析了贵阳市南明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现状与特征,指出了影响其发展......

    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

    云阳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思考云阳县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云阳县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