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出现的新名词。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其中大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支撑子女入学的费用,在心里上更缺乏融入城市文化的足够准备。目前,在某市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有3万多人,在市区60多所小学中,绝大多数或多或少地接收了在当地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从统计情况来看,农民工子女入学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以及市内新建小区附近,这些区域的学校基本上是校校生源爆满,班班拥挤不堪。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1.1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
目前,我国将近2000万流动儿童,某市3万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流动儿童,9.3%的孩子处于辍学阶段。虽然国家有明确规定,办公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但真正要到办公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据了解,现在某市16所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小学,都是根据地域特点、农民工人数分布科学建设的。但某些地区的农民工仍然有“高学费”的困扰。据调查发现,长期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全家一起流入城市,家庭计划生育情况差,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凭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过日子都是相当困难,怎么能支付起孩子的学习费用呢?王某,现在某小区附近开一个杂货铺。他家4个孩子现均就读一个定点学校。以前,4个孩子都要按规定缴纳学杂费和借读费,全家一年的收入甚至无力应付孩子的读书费用。王某介绍,他家的收入一个月一千三四百元左右,除去每月280元的房租费,余钱1000元左右,这1000元要维持一家6口人的生活,还要交4个孩子的学杂费、借读费。现在虽然免去了一些上学费用,但是物价上涨,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到紧急的时候还是不够维持。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环境大有改善,生源日趋上升。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与了一定的优惠,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不因经济贫困而失学。但是,在城市上学所需的必需生活费用相对农村高出很多,这对于经济能力不强的农民工来说,是一定的考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这一切在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都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
1.2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考验学校的教学工作
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成立学生好,来城市读书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首先,部分农民工的居住点经常变动,这给他们的子女接收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频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另外,接收学校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如:接收学校在不明确学生真是去向的情况下无法确定该生是转学、退学还是其他。其次,教学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此类学生的素质差异。有些学生不会输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更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难以融入同学之中;有些学生在家乡读书时没学英语,老师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给他们来练听力,默写单词。学生整体素质差,行为习惯差异也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每个学期班主任要走访无数个家庭,了解家庭生活及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这些差异,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教育、训练,才能使他们和城里的孩子走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会导致城里孩子趋向于那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好后果。另外,农民工子女进入一个新环境读书,心理上也会有个调整、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1.3自卑的心理压力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进校
门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农民工的孩子都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引导和良好的监督,他们的价值观就有可能错位,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要让他们正常成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经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首先就让孩子们的心理筑上一道城堡。将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社会来讲也是极大的隐患。因此,不管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都需要各方面的帮助和关爱。城乡两地孩子之间是存在隔膜的,这种隔膜也不容忽视,然而,这种隔膜和孩子无关。但是,农民工子女以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长期在边缘状态生长,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背起实感和对立感。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固有的权利。
2农民工子女教育困难的原因
首先,农民工收入不稳定且较低,生存状况极为不易。农民进城后,主要从事小商品买卖,有的工作稳定,如农贸市场的业主、小吃店店主等;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如三轮车夫、各种建筑工地的民工等,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流动人口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占1/4。这样的低收入,维持温饱问题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
其次,许多地方在原来计算经济发展总量和规划社会教育发展事业计划时,基本上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但是农民工带子女大量涌入城市。这无疑就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再次,城市人对农民工进城数量的担忧。城市人已经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从事险、脏、累的活,他们只提供廉价的劳动力,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城里人不必担心它们留在城内和城里人分享城市的公共福利与资源,也不用害怕城里出现大量的贫民窟,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家庭在城市定居,无形中给城市的教育资源带来压力,造成城市人在感情上无法融合农民工子女教育。
3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弟不读不提前品尝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来就崎岖不平的求学路更加艰难。我们应该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共同茁壮成长。
3.1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温家宝总理曾经强调“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其中80%在农村。中国已经提出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同时,积极解决成千上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应有任何外来不公正的歧视、限制与束缚。我们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让农民工的家庭生活在一个平等的环境里。
3.2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根据各区域人口的变化,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对教育资源重新配置。合理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繁琐的入学手续,让每一个农民工孩子都能顺利入学。同时农民工自己也要克服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思维,在为子女选择学校方面尽量避免集中某所学校就学,适当分流生源,防止入学学生扎堆现象的发生。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对学校重建、兼并、功能转化等,增加和扩大达标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我们全方位的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教育的秩序内。、3.3大力扶持重视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
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利的措施支
持农民工子弟教育。因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在每年度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对农民工子弟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定点学校的硬件改造和日常教学办公支出;派遣一批品学兼优的年轻教师到农民工子弟定点学校教学;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创新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办学方式,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办学,改变目前办学体制的单一性;平时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农民工子弟教育工作的宣传,使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4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关心农民工子女,对于农民工子女沟通
当前,有云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长生“畏难“情绪,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不积极,有些农民工送子女入学时对学校采取消极的应对措施,给学校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保证基层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另外我们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必须对他们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有用的人才。
“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而我们也相信城市流动的花朵的绽放,也会使春意更加盎然
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遇到了种种问题,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其子女受教育问题。本文 就此问题探讨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政府应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实现农民工子女得到公平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户籍制度; 法律保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项城市迁移并在城市中就业生活,成为了农民工,据劳动保障部的资料显示:我国现在流动人口1.2亿,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占90%,约有一亿多人。大量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民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工家庭的经济利益带来好处,但也遭受了种种问题,其中其子女受教育问题却成为他们的大难题。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
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一般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学能力的流动人口。他们随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进城以后,一是借读公立学校。这是城市农民工最希望、最愿意接受的形式,但其家庭得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目前进入此类学校的人数不是很多。而是进入正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学习。这类学校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与公立学校不相上下,但进入这类学校需要农民工家庭较高的收入支撑,一般农民工子女只能望而却步。三是进入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开办好的学校,如在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中,这类学校由政府批准建立,其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往往高于农民工子女流出地的公立学校。少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甚至和当地的公办学校水平相当,由于缴纳费用比较低,打工子弟学校成为很多流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解决流动少年就学问题的一种主要形式。最后一类也是重要的一类就是非正规农民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往往被视为“非法“,它们尽量避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视线而成为”地下“学校,这类学校广泛存在于众多的大、中、小城市的城乡
第二篇: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与思考[范文模版]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与思考
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桥小学,地处宜昌城区车站、码头、大型商品房开发和水果蔬菜批发市场,流动人口较多,是伍家区教育局指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该校自2004年秋季开始,6学期来共接收流动人口子女2600余人次,其中转入转出581人次。本学期全校学生786人,流动人口子女582人,占学生总数的74%。流动人口子女中,90%以上为农民工子女。
一、农民工子女的特点
特点一: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 增加了学籍管理难度
万寿桥小学三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共转进转出581人次,流动性非常大。有些老师反映,有少数农民工子女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甚至发生“今天注册,明天走人”的现象。老师早上来上课,发现少一个学生,赶紧联系家长,当班主任赶到学生的居住地时,发现早已人去楼空,不知去向,有的学生甚至几个学期的费用都没有交上就举家迁徙。
特点二:思想道德教育连贯性差 增加了德育教学难度
农民工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连贯性。农民工由于工作地点的不确定,他们子女的读书地点往往也就不确定,因而学校、老师就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他们子女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就无法因材施教。有时候学校、老师刚找到教育学生的好方法,教育初有成效,学生又因父母的流动而“转移”,又要到“新”的学校,“新”的学校也只能从头开始。
特点三:教子层次差异大 增加了素质教育难度
该校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有的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有的却比较轻视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上学以后,子女的教育就完全交给学校。家长只顾挣钱维持生计,不关心自己的子女的思想动态,只关心孩子考多少分。由于家庭教育不同,带来孩子的思想素质差异较大,增加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难度。特点
四、家庭学习环境差增加行为教育难度
特点四:家庭学习环境差,增加行为教育难度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虽然高于他们在家乡务农的收入,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收入水平要远远低于城市平均收入水平,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较为艰难。
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加上生活环境差,有些农民工孩子养成一些陋习。社会上的不良因素也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做法
1、落实政策到位,让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女进得来
“不让辖区内的任何一个农民工子女辍学”是我们现在的办学口号。每学期开学第一天,都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市教育局文件,领会精神,提高认识,明确要求。行政人员全员参与,加班走遍周边社区,调查摸底,了解流动人员居住情况,子女上学所需情况,新生入学报名情况,文件精神知晓情况,做到了第一手资料心中有数。让辖区内的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能进到万小来。几年来,报社、银行、街办、交运,集体的,个人的,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的,共向学校农民工子女捐款捐物达1万多元,解决了100多名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学校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几年来,报社、银行、街办、交运集团等单位和个人,共向学校农民工子女捐款捐物达1万多元,解决了100多名学生入学难的问题。
2、实施措施到位,让每个农民工子女读得起
很多家庭因经济原因,常常不能及时交纳书费和杂费,于是学校决定将开学第一周定为“家访周”,对困难农民工子女采取部分缓交书费,部分减免杂费的措施,有100多农民工子女受益。学校详细制定辅困措施,对流动人口子女实施温馨教育。针对务工子女来自的省份不同,所学的教材不同,学年制的不同,所接受的教育度的深浅不同,学校要求老师们制定辅困计划,确定帮辅的对象,帮辅的内容,帮辅的时间,不让他们学习掉队。我们要求教师对流动子女做到“六知晓”:知晓家庭住址、家长电话、家长工作情况、孩子性格、孩子爱好、孩子需求,在六知晓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在帮扶中做到“六个点”:对流动子女知晓多一点、交流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在具体行动中给与他们心灵上的慰藉。
3、开展活动到位,让每一位农民工子女学得好
建图书角,分享快乐。利用开学初的“家访周”,全体老师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情况进行了家访,体验孩子们的家庭学习环境;开放学校图书室,鼓励同学们主动到校图书室借书阅览;订做教室图书架,爱心捐助图书角,引导同学们和好书交朋友,通过读书,共同分享好书无穷乐趣。
学习先进,奉献快乐。今年三月份开展了以“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为主题的手拉手学雷锋活动,各班同学手拉着手共同参与此次活动,每个节假日,我们都会循着先进的足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寻求精神的支柱,找到快乐的源泉。
快乐作坊,体验快乐。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分享、体验大家的快乐,校红领巾广播站增加了新栏目——《快乐作坊》。在这个栏目中,各个中队、小队或是手拉手伙伴都可以及时将已经组织并开展的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报道出来,同时,还可以记录活动过程、活动后的感触、反思,使红领巾广播站成为大家相互交流、相互感动、相互激励的平台。很多同学在稿件中都提到了“快乐”二字,并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回味,体会到新时代赋予“快乐”的真正含意。
落实规范,成长快乐。校大队部制定并实施了“规范下我快乐成长”的《规范》梯级训练方案,各班相继开展读、背、默、守《规范》的比赛活动。在此基础上,各班还对照《规范》二十条的内容逐条检测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让所有的学生在规范下健康、快乐成长。
学校为丰富农民工子女的课余生活,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有声乐、舞蹈、鼓号、美术、体育等,接受了有相应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如卢兰兰,在学校体育兴趣小组训练,觉得该生确实是个体育好苗子,就让体育老师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后来她代表伍家区参加在宜都举行的市运动会,取得了少年组举重比赛的亚军。
三、存在的困难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2003年9月,国家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我校作为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教育经费日趋紧张,在流动人口子女日渐增多的今天,学校今后的发展已经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希望当地的政府为接受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进行教育经费上的支持。
2、承载生员过重。在2004年9月我校流动人口家庭中,有2个及2个以上子女的家庭有217户,其中2个子女的家庭有178户,三个子女的家庭有33户,4个子女的家庭有5户,5个子女的家庭有1户。这些家庭中多个子女同时在我校读书的有299人。由此看出落实计划生育国策还存在漏洞。
3、教师负担过重。教师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流动人口大军,教师们的内心负担很重。由于每年都有流动人口子女或转走、或插入本班学习,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教师的工作
量增加了许多,新进的学生往往在行为习惯、思想素质上需要老师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在艰难的将刚转进的学生转变后,新的学期又来了,于是,老师们又要重复原有的工作。
四、我们的体会
1、依靠社会各级部门,才能共同营造良和谐的教育环境。
个人的自由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其被教育的前提首先是天性被尊重,由此因势利导,促其自由健康发展。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根本上关心和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办学布局,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改善办学条件,探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模式。加强周边环境的整治,动员全社会帮助和关心这些孩子,让他们在阳光雨露里健康成长。
2、实施责任帮扶制度,关爱每一个农民工子女
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帮扶关系,学生与学生也可帮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生活在集体和他人的关爱中,及时交流思想,解决困难,让这些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对同学产生信任,从而不再孤单,并能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品行。
3、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通过知识上的讲解,以及心理咨询、及时了解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学校组织了开展丰富多采的课余生活,诸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知识竟赛,集体游戏,科技制作等,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不断获取更多的知识与各种能力。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新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前教育的新理念,如何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晓之以礼,动之以情”,以身示教,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在教育教学中要真正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到大城市,农民工问题应运而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要有“四证”,才能够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并且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或者赞助费,这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个难题。
另一方面,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滞后,教育质量不高。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往往师资水平不高,教学环境差,甚至还存在一些非法运营的学校,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
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要付出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三是公办学校存在困难。首先,教育规划是按照地区人口数量来设置的。农民工子女大量导入,与原地居民的子女入学产生矛盾,使得城市公办学校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农民工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其子女为了就近入学只好跟着转学,这部分学生数量大,转学频率高,也给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2.探索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体制。各地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确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3.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的压力。
第四篇:关于汽车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题目:关于汽车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
查报告
关于北京汽车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就业人口流动,许多农民工选择外出打工。在我国,每天有上亿的农民工在城乡间流动,他们已然成为各大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千千万万的未成年子女,他们有的留在老家与祖父母相伴,有的跟随父母游走于城乡之间。然而,由于教育经费和户籍管理的原因,大多数城市不会向他们提供同等市民子女一样的教育。那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成为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我国政府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农民与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势必会不断增加,而作为这一特殊群体,政府应当保护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权益。而制造行业无疑是农民工集中的行业,为此我对北京汽车厂进行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查。本文的意义在于深度挖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高社会及政府关注度,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帮助。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本人于2016年8月1日至8月20日,历时20天,进行相关调查。
调查地点: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宝沃汽车厂。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以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为核心,在北京汽车厂油漆部、总装部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所收回的40份问卷均有效。在调查的40人均为农业户口,其中男性26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32-38岁之间,子女平均年龄在10-12岁之间,子女均上小学。而这40个家庭中只有32.5%的子女随父母在城里小学读书,67.5%的子女在老家的乡村小学读书。
32.5%城市就读67.5%家乡就读
(一)农民工子女就读现状
1、在城市郊区的学校中就读:北京汽车厂位于北京市密云县郊区,附近有所联合小学,可以接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只需提供相关的证明(父母工作证明、原籍学校转出证明等)即可,而该工厂的大多数员工在附近的村庄租住,一来为了方便照顾子女,二来学校离租住地比较近,所以大多数的家长都选择让孩子在这里读书。
2、在私立学校就读:大多数家长认为,这类学校不仅收费标准较高,而且还要收取借读费,教学质量也没有保证,并且经济条件不允许,也对孩子不放心,担心孩子在学校没人管而学坏。但是,也有小部分的家长认为,国家现在重视教育,况且自己家里没有其他的亲人可以代为照顾孩子,夫妻双方又因上班时间无规律,只能将孩子寄宿在这类学校,虽然这类学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3、在家乡的乡村学校就读:这些孩子通常在家乡的乡村学校就读,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代为照顾,虽然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城里,但是可以享受原籍地的教育政策。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农民工也表示不放心家乡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放心孩子,没有让孩子来城里上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例如在没有固定的居所和收入,承担不起孩子读书的学费,或者家中老人患有疾病,需要赡养等。
(二)农民工子女现阶段接受教育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北京地区几乎没有为农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初中的入学条件也相当的高。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愿意继续留在北京上学,但是他们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如果父母没有为其办理北京户口的能力,他们就只能返回家乡继续上学,或者在北京投入社会寻找工作。况且,依着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是流动的。他们大多是工厂工人、小商贩,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少,不足以支付较高的学费,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子女受教育的质量。然而,农民工家庭的子女绝大部分是多于一个,多个子女就学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加上现实生活的双重压力,父母对孩子的监管力度受到影响,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很重视,认为只要孩子愿意,父母就不会让子女辍学。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总结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几点主要问题:
1.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就学。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都在家乡的乡村小学就读,跟随父母到租住地上学的孩子也只是在城市郊区的学校就读,因为受到户籍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长期在城里读书,即使是在城里读书,等到小升初、初升高这类的考试,还是要回到原籍地参加考试。
2.学校收取较高的借读费及特定的辅导材料加重了农民工家庭负担。同样是受户籍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要交借读费,又称赞助费。他们大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较高的借读费使得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负担不轻,而且一些学校对于学生购买辅导材料及学习工具都给出特定的商店,而这些特定的商品往往比其他的商品要贵一些,更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3.学习压力大,使得农民工子女不够自信。一些家长在工作地稳定后,选择将孩子接到现居住地上学。然而,家乡的教育水平比不上城里,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较高的学历,不能从旁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有家长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却适得其反,致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加快城乡化建设,使得农民工子女同样享受城市义务教育。不必担心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会带来城市的不安定。因为根据近些年对农民工的调查跟踪,农民工的流动就业行为是完全理性的,并非盲目的。因为农民工也需要就业的稳定,特别是携带子女的农民工家庭。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就业条件,农民工很难选择带着妻子儿女饱受颠沛流离。他们在家乡还有一块土地作为他们永久的社会保障和满足温饱的收入条件。作为中国农民还有一个十分眷恋家园的传统。从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上看,农民也应该享有这个国家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正常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当然这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步要解决的城乡分割体制的根本矛盾,要有一个历史过程。
2、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规范教育收费法规,杜绝学校以其他名义乱收费、乱指定辅导资料及老师私下收费补课的情况。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福利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大公办学校办学的力度,降低学校门槛,适当放宽入学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率,并且学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要将学生分类,使学生心理受影响。适当的建立一些收费较低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学校,保证贫困及特困的学生可以接受教育。
3、加强农民工子女心理教育。人的心灵如白板,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农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教育更不容忽视。我认为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关注。首先,农民工家长应定期抽出时间关注子女。可就近来孩子的某种行为同孩子展开交流,进行深层次的精神沟通。当孩子们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不是一味的责怪,同孩子一起探究失败的根源才是最重要的。多陪孩子出外看看,多同孩子聊聊天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释放孩子心中压抑思想的办法。其次,学校应及时开展一些小范围的集体活动,让他们更多接触周围事物,多认识一些好伙伴,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辅导,了解他们最近的想法及一些疑惑,针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辅导方式,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走出自卑的深渊,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而我们社会只有在呼吁更快更妥善的从根源上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问题,才是给农民工子女心理的最好良方。
五、小结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曾经说过:“我有个梦想,不远的将来,在佐治亚的红山上,黑人的孩子能和白人的孩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般的情谊。”如今,我也有个梦想,那就是农民工的子弟能和城里的孩子坐在同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共同接受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如果明天的农民工子弟仍不能接受良好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那么,农民工的子弟明天很可能还将是农民工,他们仍然会生存在城市的边缘,继续成为烈日下被晒得皮肤黝黑,严冬里蜷缩于工棚内的民工,他们依然难以享受城市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当这些“如果”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今日的农民工子弟才能跨过城市与农村的鸿沟,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实现平等,应从消除歧视做起,让每一个农民工子弟都能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教育总结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2004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实际中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具体数字不详),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开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能被称为是学校,因为多数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充其量只能算作“民上自发办学点”。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数量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总体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第一,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从学校规模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几百人,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基本设施来看,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二,农民工子弟学校软件建设滞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但真正签合同的为数极少,学校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教师的流动性人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运作的特殊环境,师资水平与公办学校
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第三,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类学校教学中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校缺乏教学设施,加之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年级越高,表现越明显。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自我观念、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怀疑。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民工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工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由于家长工作忙碌,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其次,家长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一方面家长缺乏经济实力为子女购置学习图书。此外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家长很少陪子女外出活动。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为严重。
第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而被迫以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
第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进行配置地方政府是筹集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特点,使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一方面,流出地政府虽然对其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接受义务教育负有完全责任,但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担经费等主要责任。这样,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均处于“无责任”的境地。相应的教育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出现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其难。以汉南区为例,“九五”期间,众多流动人口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大量人口的涌入,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第二,子弟学校发展缓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
第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样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责任。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积极性。
第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
三、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教育应当受到重视,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民工子女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一)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为此,有关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单纯把外来人口儿童入学问题看成包袱的思想,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比较可行。登记卡在各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都要有,家长也有,当人口流动时,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检查登记,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减少入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把他们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内。
(二)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
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三)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
第一,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城郊结合部的一些分散的村校被撤消、合并后的教育资源(例如校舍、师资)将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并制订政策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动到民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任教。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班级。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就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在于实现儿童教育权的平等。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之所以把子女带到城市,就是为了子女能够接受城市的较高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国家应把教育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缩小质量差距,吸引一部分儿童在本地就学。
第三,鼓励社会办学。发挥社会力量,鼓励支持社会团体、个人举办服务于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在土地、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营造此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氛围。而且,要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形式,壮大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自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常规管理,这不仅包括对办学者办学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籍、学习质量等的管理,是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它们的督导评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农民工子弟学校特点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使他们由地下转为地上,由无证转为有证,由无序转为有序。要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拓宽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利用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