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社会调查
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
活动组织单位:政法系团总支政法系08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班
委会、团委会
活动参与单位:政法系08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青年志愿者 活动时间:2010年4月
调查地点:保定市北市区百楼乡东百楼村,东金庄乡米家堤村 被调查人:外地来保务工的农民工及子女
保定学院政法系团总支结合本系特色,组织本次以调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活动,目的在于结合实践情况,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检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所学知识,同时利用本专业的专业优势和大学生的人才优势,切合实际的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借此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关注农民拿工子女的教育情况,不仅涉及到教育的公平问题,还关系到保定市的教育形象甚至保定市的整体形象,通过这次调查和志愿者活动,帮助同学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保定市的社会建设中来,学会感恩,为保定这个我们共同的家乡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保定学院政法系团总支领导,政法系副书记刘京花、团总支书记任蒴老师带队,08级思政本科班青年志愿者为主参与本次调查和志愿者活动。活动具体持续一个月,利用课余及周末时间,志愿者分两组对两个村进行调查,将统计的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后,结合课任老师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可行性计划。最后志愿者们依据老师的建议进行集体的志愿帮助活动。
调查情况:通过历时将近一个月的调查,志愿者们已经大致上掌握了两个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的具体情况。具体调查结果为:
1.本地外来打工者中多为河南、四川湖北等地人,以南方人居多,生活习惯差距较大;
2.外来务工人员本身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多为在餐饮业、运输业和建筑工地等技术要求低的行业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
3.在携带子女的务工人员中,子女以8-15岁的儿童为主,正是受教育阶段,但是由于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经济问题,大多数儿童辍学在家;
4.在受访家庭中,务工人员的子女中大多是由年纪较大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管,据了解,那些子女没有在身边的务工人员,也通常是把孩子交给自己家里的老人看管。由于年纪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子女大多数是没有经过家庭的正规、科学的教育的,智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较差;
5.由于隔代培养的限制,老人对孩子过于溺爱,管理方法也多为口头批评或金钱的鼓励,使孩子每天沉溺在网络游戏或打架斗殴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综合以上几种调查结果,我们专门请教了政法系副书记刘京花老
师和团总支书记任蒴老师,经过老师的分析和同学们调查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外地来保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初期不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语言问题,使他们很难融入当地的同龄人中去,缺少可以交流的伙伴,内心孤独,对性格的养成不利;
2.由于户籍和地区的差异,在保的外地务工人员子女还不能“无障碍”的接受本地的义务教育,使他们客观上失去了教育的机会,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也有影响于保定市的形象;
3.在辍学在家的子女中,有些年纪较大的由于辍学,又没有工作,闲散于社会之上,不仅不利于个人成长,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成熟,行为语言偏激,容易被社会的不良人员利用,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社会治安不利。
最后,我们将调查结果和我们的初步结论,询问了我系专门从事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张鸷远、赵振江老师。经他们介绍得知,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也并不是保定市一个城市这样,越是靠近东部地区,这种问题就越严重。由于城市发展水平的越来越高,最近问题曝光率越来越高,才在最近几年凸现出来。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城乡两元制的户籍政策和大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个普通百姓,要想在城市尤其是远离家乡的城市立足十分不易。而由于户籍限制又造成了这些“城市的服务人员”“来的了,留不下”的窘状,是不公平待遇,十分不利于一个城市的长久发展。而这些问题集中反映的其中一面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一个家庭的发展问
题,更是一个社会的发展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不公,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既是个人家庭的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好在近几年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农民共在内的一些弱势群体。同时张鸷远、赵振江老师也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和我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具体做法如下:
1.在农民工聚居区大力宣传子女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当地村委会、党支部,要求给于支持,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就地入学、入托;
2.联合本专业师范生的优势,在课余时间去农民工子女中去,帮他们去补习功课,以正面形象教育他们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
3.与本地的小学、中学建立互助关系,帮助当地学校由于接受外来子女教育而造成的师资困难等问题。
此次活动得到了政法系团总支和任课老师的大力支持,是继北京教育实习之后第一次的大规模的全体活动,既增长了同学们的社会知识,了解了现实社会现象,又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同学们在活动结束后纷纷表示愿意把这次志愿者活动坚持下去,给失学儿童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帮助。本次活动得到了政法系领导赞赏,同时也受到了活动地区村两委的认可和外来农民工的表扬,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政法系08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
2010年5月8日
第二篇:农民工子女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到大城市,农民工问题应运而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一方面,农民工子女入学困难。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要有“四证”,才能够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学校就读,并且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或者赞助费,这对于收入低微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个难题。
另一方面,教育的管理与服务滞后,教育质量不高。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而这些学校往往师资水平不高,教学环境差,甚至还存在一些非法运营的学校,得不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
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要付出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三是公办学校存在困难。首先,教育规划是按照地区人口数量来设置的。农民工子女大量导入,与原地居民的子女入学产生矛盾,使得城市公办学校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农民工流动性大,居无定所,其子女为了就近入学只好跟着转学,这部分学生数量大,转学频率高,也给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2.探索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体制。各地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确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
3.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的压力。
第三篇:农民工子女教育总结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2004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实际中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具体数字不详),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开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能被称为是学校,因为多数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充其量只能算作“民上自发办学点”。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数量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总体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第一,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从学校规模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几百人,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基本设施来看,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二,农民工子弟学校软件建设滞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但真正签合同的为数极少,学校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教师的流动性人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运作的特殊环境,师资水平与公办学校
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第三,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类学校教学中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校缺乏教学设施,加之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年级越高,表现越明显。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自我观念、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怀疑。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民工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工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由于家长工作忙碌,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其次,家长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一方面家长缺乏经济实力为子女购置学习图书。此外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家长很少陪子女外出活动。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为严重。
第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而被迫以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
第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进行配置地方政府是筹集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特点,使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一方面,流出地政府虽然对其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接受义务教育负有完全责任,但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担经费等主要责任。这样,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均处于“无责任”的境地。相应的教育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出现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其难。以汉南区为例,“九五”期间,众多流动人口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大量人口的涌入,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第二,子弟学校发展缓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
第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样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责任。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积极性。
第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
三、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教育应当受到重视,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民工子女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一)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为此,有关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单纯把外来人口儿童入学问题看成包袱的思想,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比较可行。登记卡在各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都要有,家长也有,当人口流动时,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检查登记,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减少入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把他们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内。
(二)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
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三)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
第一,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城郊结合部的一些分散的村校被撤消、合并后的教育资源(例如校舍、师资)将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并制订政策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动到民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任教。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班级。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就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在于实现儿童教育权的平等。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之所以把子女带到城市,就是为了子女能够接受城市的较高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国家应把教育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缩小质量差距,吸引一部分儿童在本地就学。
第三,鼓励社会办学。发挥社会力量,鼓励支持社会团体、个人举办服务于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在土地、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营造此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氛围。而且,要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形式,壮大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自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常规管理,这不仅包括对办学者办学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籍、学习质量等的管理,是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它们的督导评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农民工子弟学校特点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使他们由地下转为地上,由无证转为有证,由无序转为有序。要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拓宽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利用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
第四篇:农民工子女教育之我见
农民工子女教育之我见
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及措施
(一)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
(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三)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四)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上学的观念
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对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五)兴办公立学校,扶持私立学校
(六)教学公平,消除歧视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教学公平。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
1.用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心田
2.组织活动减轻压力
3.家长配合正确引导
4.树立自信,积极向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的平等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五篇:农民工社会调查
贵阳市白云区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9.12.15——2010.01.12
调查人:张斌
调查地点:贵阳市白云区
调查目的:通过对白云区农民工人学习现状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魏提升我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作浅显探索。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
调查对象:贵阳市白云区部分农民工人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市农民工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了18岁以下35周岁以上的农民工。
一、白云区农民工基本情况调查
1、受教育程度。
在随机调查的三人中,小学学历的1人,占总人数的33。33%; 初中以上学历2人,占总人数的66。67%。在这三人的农民工中,两人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体力工作。调查表明,农民工学历层次偏低,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较差,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低的工作。知识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
2、对教育需求程度。
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其中66.67%的希望通过脱产学习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利用学校机构的载体,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技术学校、其它成人高校。调查表明,农民工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获取自身技能途径。
在对农民工获取自身技能调查中发现有1名调查对象希望通过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2人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组织的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表明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希望自已有一定的技能,并希望通过高效能 低成本的方式成才。
4、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切的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子女升学问题、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其次为农副产品价格、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显示,农民工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5、农民工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
在调查三名调查对象中,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以更强的能力去适应社会,充分体现了农民工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有自已的人生目标。
6、工作情况调查
进城农民工来城市打工的主要目的比较单纯,选择最多的是挣钱养家糊口,还有很多人只是考虑离开农村,想换个环境发展,进城农民工找工作的途径比较少,主要靠自己和亲友。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时间较长。通过调查,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占到81.5%,其中有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超过正常工作时间。进城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是大多数农民工能够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保障自己的权益。进城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率低。在所调查的进城农民工中,有的单位没有为其办理任何保险。或者单位只给办理医疗保险,又或者只办理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有住房公积金的更是少上加少。
二、本地区农民工学习需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慢,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民工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原因失,这就是农民工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
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导致农民工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再者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
3、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法律意思淡薄,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调查体会及意见、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本人增进了对省情、民情以及新农村发展概况的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农民工心,了解农民生活,搜集到大量的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了解了我省各式新农村发展的概况及发展模式。深深明白我省经济在全国现代化建设浪潮中站稳脚步,就必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视新农村的建设。而如今我省新农村的建设规模也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指导。同时我们当代大学生也通过此次暑期实践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我们身上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视“天下为公”为己训的公管学子们更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随时准备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去。
同时,为正确引导本地农民工学习,提升人口素质,本人拟提出以下意见及建议。
1、加强白云区农村基础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为广大农民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强化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术人才为目的,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建设,让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学有所用,以技致富。
3、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民工树立良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努力学习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农民工建设的健康发展。
4、深化农村社会障改革。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
此次社会实践都取得了多方面的收获。主要体现在:
2.提高了广大农民工群众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