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工权益保护状况的探究
《社会福利》 学号:08102019姓名:陈荣刚 班级:081021邮箱:***@163.com
农民工权益保护状况的探究
摘 要:农民工是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产物,由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原因导致其权益经常遭到侵害。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农民工这个庞大弱势群体的利益,赋予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人身等方面的权益严重缺损,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城市政府政策不合理、利益组织失缺。要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分类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
关键词:农民工;权益保障;和谐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改革生产关系,推进生产力全面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不同社会阶层的和谐,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层利益的实现和保障既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也是急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问题。探讨保障农民工权益,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农民工权益缺损的现状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进城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休,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工人群体。但这个过渡状态的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特殊性, 其应享有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甚至处于缺损状态。
1、农民工的经济权益缺损严重。
农民工进城的首要目的是要从经济上获得比在农业领域多的好处。他们的期待只是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稳定的生活, 他们期望能按月发工资,待遇能稍高一些。这些在城市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要求,在具有很强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的农民工那里, 变得十分困难。农民工就业的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工资待遇低、随意克扣工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许多企业工作时间长, 没有休息日, 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 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 有40%多的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
报酬外, 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调查, 一些企业每月扣留员工20%-30%的工资作为 “风险抵押金”, 要求农民工必须在本企业工作满三年且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否则这部分工资就被扣除。
2.农民工的人身权益保障不力。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使得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是我国当前劳动力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也是农民工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其人身权益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的重要因素。农民工作为城市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其文化素质、技能等致使他们常常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不仅报酬低, 还常常受人歧视,遭人打骂,被人骚扰。初到城市的陌生感、恐惧感,加上各种各样的限制,使农民工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如有些农民工所在的企业,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以离职。
3.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
主要表现在:
(1)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由于流动,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成为问题。法律规定我国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在当前,由于现行户籍政策的限制,还有一些地区规定对农民工子女到城镇上学要收取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的赞助费,有的地方干脆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这样,大多数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家乡就读,生活上寄养在亲戚家, 或者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 成为“留守儿童”。也有的则过早地辍学,随父母在城市里“闯社会”。
(2)社会歧视。农民工虽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得不到城市社会的尊重,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依然存在。据社会学者的调查,在被接受访谈的315位农民工中,有67%的人认为在与城市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令农民工感到疏离的社会气氛—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
(3)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 , 农民工几乎享受不到。调查显示 , 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是33.7%、10.3%、21.6%、31.8%和5.5% , 如此低的参保率 , 给农民工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 , 也给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隐患.二、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的难点
农民工权益包括劳动权益、劳动报酬权益、自由择业权益、劳动休息权益、社会保障权益、文化教育权益、子女受教育权益、健康权益、生命权益、人格尊严权益、自由迁徙居住权益、民主政治权益等。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是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民工基本人权的重要手段,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减少和抑制侵权行为的现实选择。目前,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存在以下三个难点:
1、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有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还停留在政策层面。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出台了若干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如《劳动法》,《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条款。但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分析,除了农民工工伤保险与城镇职工适用法律一致外,其它的都存在着法律法规对农民工权益的限制和歧视。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没有动摇刚性的二元社会结构本身,且主要靠行政手段来实施,缺乏稳定性、持久性和彻底性,使得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治标不治本,呈现出时好时坏的现象,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2、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等问题突出。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关于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存在很多空白,但仍有一些法律、法规的很多规定涉及到农民工权益的保护问题,在这些法律的前提下,农民工的权益仍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3、是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的社会环境不优。长期以来,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歧视农民工的法律政策,其社会惯性作用非常明显,使得人们意识上对不公平的农民工的地位见怪不怪。农民工的法律素质一般比较低,对自己的权益受损忍气吞声,很少努力争取自己的维权直通车合法权益,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合法权益都不明确。
三、农民工权益保障对策探讨
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体系改革现行的人事劳动制度, 消除户籍歧视, 打破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 建立城乡统一标准的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势
在必行。身在城市的农民工受到不公正待遇最首要的原因是户籍, 为此, 应当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不合理的歧视性制度。户籍制度在我国推行已40多年, 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扩展。由于住房、医疗、福利、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均与户籍制度挂钩, 户籍制度在本质上已远远超出了人口管理的范畴, 成为以户口管理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 也正是这些制度把农民工排斥在国民待遇之外。
2、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环节和场所,应当为农民的充分就业提供信息和服务。
3、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来说是农村中素质较高的人口,但是相对于城市人口来说,按城市工商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说, 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 特别是缺乏现代文明的熏陶和法制观念。这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可以采取就业培训和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4、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农民工权益易受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己的维权组织,因此,应当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其维护自身权益的力量。一是党团组织和工会等正式组织应当加大在用人单位建立基层组织的力度, 将农民工吸纳为组织成员,提高其组织化程度。二是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成立农民工协会等农民工自治组织。三是动员和培育其他社会力量,主要包括各种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 参与农民工权益保障事业。
5、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第一,尽快制定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对农民工权益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护。鉴于农民工问题具有长期性和阶层性,且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出台《农民工权益保护法》,依靠法律的强制力、约束力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应当加大执法力度,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侵犯农民工权益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处理。
第三,优化保护农民工权益的社会环境。要提高全社会对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把依法保护农民工权益作为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重要指标。
四、结束语
在农民工自身来看,要对农民工的进行法律意识的启蒙与教育。所以,在国家“送法下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送思想,送观念,而不仅仅是送制度和送规范,在教育、启蒙农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普法的经验教训,必须要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现代法律意识告诉农民,努力培育他们具有现代法律所必须具备的“平等意识”而非“专政意识”,“公民意识”而非“百姓意识”,“权利意识”而非“义务意识”。在农村具体的普法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要让每个农民懂得法律的具体规则、规定是什么,但一定要让农民懂得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什么,权利受到侵犯后,救济的办法和保障在哪里,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有多高。
农民不论缺乏法律保护意识还是法律监督意识,都会放纵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合法的权益缺少了法律之剑的保护,那么还会有多少人担心自己犯法后的后果呢。所以,强烈的法律保护意识、维权意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2、王春光.农民工: 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J].学习与探索,2005,(1).3、熊若愚,董结琴.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J].中国国情国力,2002.4、邓伟志.论“和谐社会”[M].学习时报,2005-01-03.5、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M].北京: 长征出版社,2003.6、吴洁.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7、陈胜君《中国职工教育》2007年第4期
8、学习时报。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EB/OL].http://news.xinhua net.com/politics/2006-01/18/content_4066810.htm[4]李强。
9、方剑。试论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及其法律援助机制[J].甘肃农业,200510、中华全国总工会2012年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要点
第二篇:浅谈农民工权益保护
浅谈农民工权益保护
作者:杨建林
【内容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是渊源于中国传统的城乡分割制度.农民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们的合法权益却经常遭到侵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字】:农民工 合法权益
我国是有着悠远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生产力得以极大解放以及城市劳动力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农民工”群体开始形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工潮”趋势愈演愈烈,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根据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其中外出务工的超过1.2亿,在全国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分别占58%和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农民工实际上就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重要意义
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下层,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为城市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健康,却不能像城市市民那样享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只能享受最低的工资待遇,居住、就业、子女受教育等方面仍然受社会的歧视。这种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等,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及时有效保护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弱势地位。一个文明健康的法治社会,要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除了赋予人们平等的权利外,更应注重对他们权利的保护,尤其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
(一)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农民工不是一个劳动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它包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也夹杂着户籍管理制度的因素。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及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实现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加快了城市的现代化。但另一方面农民工仍然受到城市的歧视和排斥,自身的合法权益却未能得到相应的保护,这使得城乡二元结构显得格外突出,城乡差距越发拉大,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对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庆被中央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如何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当然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民工权益的保护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在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问题比较严重,这势必影响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却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出现了同城不同命的社会不公平现象,有悖于和谐社会要求所有人,不论身份和地位,都应平等地融入整个社会,在权利、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各尽所能,共同发展。二是由于自身的付出与回报不能对等,农民工难免产生对社会的不满甚至对抗情绪,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动荡。近年来,农民工因被拖欠工资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由原始的反抗、绝食等逐步演变为停工、罢工、上访等形式,还发生过农民工因讨要工资被雇主暴力殴打的恶性事件。三是随着民工潮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民工对城市的依附性加强,进城农民打工收入成为自己和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城市对农民工的依附性更强,目前,农民工已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50%以上,在建筑业中可占到80%以上,城市建设中的脏、累、高危工种、有毒污染工种、家政服务、餐饮业低收入工种,几乎全部由农民承担,一旦大批农民工离去,整个城市运转都受到影响。我们只有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最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农民工问题从各个方面予以了高度关注。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法,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权益等
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颁发了一系列行政规章和政令,加大了监察力度。全社会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可以说,我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村城镇化、产业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在保护农民工权益的相关工作上显得缺失和滞后,农民工权益状况仍令人堪忧。
(一)农民工就业限制仍然存在
对于农民工来说,在就业方面至今仍受到种种限制,主要体现为:没有公平的就业机会,不少行业禁止或限制农民工进入,使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有的用人单位还以扣留农民工身份证等证件,或是强制交纳抵押金等方法来限制农民工自由择业;有些即使就业,其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远远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标准。不少用人单位还经常让员工加班加点,即使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等国家法定节假日也不放过,法律规定的加班时限及报酬亦形同虚设。
(二)农民工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遭到侵害
获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权利,在法治社会中,付出劳动而获得报酬是劳动者的“天赋权利”。然而,农民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却屡遭用人单位侵害:一是同工不同酬。部分农民工从事与城市市民同样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同的报酬,在同样的岗位上,一个固定工的工资待遇相当于农民工的1-3倍。二是加班不给或少给加班费。据有关研究机构调查,农民工工作时间有70%以上超过8小时,而且多数没有节假日。其中,50%以上的农民工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这种现象,在建筑业表现尤其突出。三是拖欠、克扣甚至拒付工资。由于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在企业中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已很普遍,从全国来看,建筑、制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比较严重。
(三)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没有保障
社会保险、福利权是指劳动者享受国家和用人单位提供的福利设施和种种福利待遇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和《劳动法》都规定,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农民工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一旦遭遇风险,就不 3
能再依靠土地来获得保护。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城镇居民才能享受到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外来农民工一般享受不到这种保障。
(四)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缺乏劳动保护
农民工劳动保护措施不受重视。农民工大多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重、脏、苦、累、险等工种,如施工作业、井下采掘、化工有毒有害、环卫清洁等岗位。有的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不对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也不配备必须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用品,造成农民工普遍处于劳动强度大、劳保条件差的工作环境中,致使劳动者健康受损、伤残丧生的比例比社会其他群体偏高,尤其是经常面临重大特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的危险。
三、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原因分析
(一)歧视农民工的观念比较严重
目前,城市市民和政府对农民工的认识逐渐部分认同,但对其歧视的心态仍然存在。城市居民在户籍制度中,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城市居民当然地成为该城市的主人,农民工被一些城里人看成“盲流”,得不到作为公民应有的基本尊重。而不健全的法制也未对身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予以倾斜性的保护,导致农民工仍然很难获得迁移城市、定居城市的权利,其在教育、就业、保险、住房等方面仍然不能取得和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
(二)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制建设滞后,执法力度不足
一是现有的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宪法》、《劳动法》等法律,未能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给予特殊保护,为他们提供便捷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手段。正如梁慧星先生所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以牺牲劳动者为代价换来了经济的发展。你们看看那部《劳动法》有什么真正的保护措施?可以说《劳动法》把劳动人民这个过去被称为领导阶级的整个阶级出卖给了企业家。”
二是现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在劳动关系的建立上,《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对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处罚只是责令改正,对仍未改正行为没有进一步的处罚措施,这就使劳动合同对劳动者保护的有关规定很难真正惠及农民工。在工资支付方面,对拖欠、克
扣工资等行为,只是设定了50%到一倍的赔偿金,对企业主拖欠、克扣工资等行为没有强制手段;在劳动保护方面,对恣意延长劳动时间、不依法提供劳动保护措施的行为缺乏强硬的处罚措施等等。
三是欠缺切实有效的法律救济制度和法律援助机制。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农民工维权不利,根据《劳动法》第79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纠纷适用“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即发生了劳动争议,当事人必须先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才可以向法院起诉。事实上,在劳资纠纷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没有公力救济,很难和侵害他们劳动权益的单位及有关部门相抗衡。法律援助机制的不完善使农民工难以承担冗长的争议解决程序。农民工普遍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如果没有相对应的援助措施,他们就很难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现实中,一方面农民工因贫穷无力承担相对高昂的差旅费、律师费和诉讼费等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标的小,从经济成本分析,通常律师不愿代理这类案件,而由司法行政部门建构的法律援助中心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的需求。
四是农民工未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从社会救助系统看,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确立,城市市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险,而农民工往往不在保险对象之列,据有关调研显示,在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中,除工伤保险已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参加外,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目前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
(三)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自我维权能力较弱
在劳资双方的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单靠劳动者个人的力量很难与用人单位抗衡,因此,劳动争议的解决一般应遵循“三方性”原则,即劳资纠纷应在 政府、用人单位及劳动者团体的共同参与下来解决。在中国,劳动者的维权团体就是工会。但事实上,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和择业上,主要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盲目性大,且各自为“工”,组织化程度低,很少加入工会等正式组织,失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正式组织依托,使他们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渠道和载体,面对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不能借助组织、集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四)我国的民工维权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由国家组织起来的正式的维护农民工的机构有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和法院三个机构,它们都有各自的问题。先说的劳动检察,因为它对农民工进行帮助的时候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因此农民工多愿意到劳动检察来寻求帮助。可是劳动检察在执行到受害人工作部门进行调查的时候,老板根本就不买他们的帐,很多时候是采取躲避的方法。就算给他们下行政指令,他们不予于理会,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没有法律效应的,所以没有必要理会的。而且老板不服检察结果的话,是可以把告上法院的。劳动检察有时候怕麻烦,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有不能不理农民工的投诉。于是对于一些比较麻烦的案子能拖就拖,不能拖的就引导仲裁的途径。农民工一般经过这个环节不成功以后,会因为金钱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不会选择走下去了。劳动仲裁职责其实和劳动检察差不多,只是它交钱,和它的仲裁结果具有法律效应。劳动仲裁当然是希望有人来投诉了,因为是有钱收的事它是很乐意做的。而他们共同的问题都是处理事件的时效过长。劳动监察大队接到农民工举报后的处理时限是60个工作日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处理时限是60日,法院一审的处理时限是3个月-15个月,二审的处理时限是3个月-6个月,执行阶段的处理时限是6个月-不确定。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农民工的维权程序过于繁琐。
(五)农民工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经济实力、文化知识和社会地位等原因,农民工相对用人单位或其他机构、组织来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工文化素质比较低,普遍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事先不能预见可能的风险而进行自我保护,权益受侵犯后又不知如何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许多农民工在发生劳动争议后,不知道通过法律途径去寻求公力救济,而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等以寻求解决方案,有的甚至直接通过其他非正常的方式(如爆炸、自残、自杀等)来谋取问题的解决。不少农民工因此而导致劳动争议诉讼时效过期,即使他们最终能够意识到要寻求法律的帮助,却往往因为已超过诉讼时效而失去了法律帮助的机会。即使劳动争议顺利进入了司法救济程序,由于农民工法律知识的欠缺和配套法律援助的不完善,农民工在诉讼中取胜的机会也会大打折扣。
四、探索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途径
(一)根本扭转歧视农民工的错误观念
要根本扭转歧视农民工的错误观念,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在立法上促进农民工在实质上享有各方面的平等权,禁止任何机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歧视农民工,侵犯农民工利益。其次,在司法上对侵犯农民工的案件予以特别关注,在程序上为农民工开辟“绿色通道”,实现司法上的实质公平。再次,政府管理部门特别是制定政策和执法监督者,应从自身做起,消除歧视观念,把农民工作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先导力量来对待,从统筹协调城乡关系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政策制定和执法过程中,做到对农民工平等对待。最后,还应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农民工,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的良好环境。
(二)加快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制建设
一是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法律是通过立法机关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以适当的形式形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体系。所以,“有法可依”才是农民工合法权益最有力的根本保障。而当前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还时常遇到缺少强有力的法律依据的尴尬情形。因此,完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制度,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刻不容缓。建议制定专门的《农民权益保护法》,专章规定农民工的各项权利,确定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各种基本原则和制度。
二是加大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除责令整改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这一点已在今年施行的《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有的学者认为,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从表面看是民事责任,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骗取劳动者的劳动或非法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触犯刑律的行为,这种行为应当归类为侵犯财产罪。建议在我国刑法中作出相关规定,对恶意拖欠、克扣或拒付农民工工资情节严重的可追究企业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同时建议在我国刑法中作出相关规定,对不依法提供必要劳动保护条件并对农民工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害者,也可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三是建立切实有效的法律救济制度。完善劳动争议机制,及时处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第一、变仲裁前置原则为仲裁自愿原则,第二、改革劳动争 7
议司法程序,在依法、公正的原则下强调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在劳动争议发生较多的地方建立劳动巡回法庭和速裁法庭,提高办案效率,减轻农民工时间和经济上的成本。
四是建立法律援助机制,给予农民工切实的法律帮助。人民法院在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受理时,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诉讼费应作出减、缓、免的决定;在判决时,应当将农民工诉讼的误工费、律师费、旅差费、证人出庭费用等直接损失列入赔偿范围;判决生效后对一些故意拖欠不履行判决给付义务的,执行中应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二倍标准支付迟延履行金。对于农民工的劳动争议,应当实行仲裁或诉讼费用由用人单位预付的制度,同时明确将因仲裁或诉讼而引起的律师费纳入到用人单位赔偿的范围之内,从而促进经济实力低下的农民工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农民工应享受与城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险待遇,但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们不可能马上将农民工纳入现行的适用于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当前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分轻重缓急,采取分层分类的保障办法,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问题,可先从最紧迫、费用 较低的险种——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着手。还要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对遭遇意外伤害或重大疾病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民工,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性的应急援助。
(三)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
将农民工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保护范畴,吸收其入会,将分散的农民工组织起来,使工会成为农民工权利的维护者,以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与雇主的抗衡能力。农民工也可以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设立自己的社团组织,增加农民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农民工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由该组织出面与用人单位协商交涉。协商不成由该组织代表农民工去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这样,农民工的愿望和合法请求就可以通过信赖的组织、秩序化的渠道得到表达。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
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其走出法律维权困境的内在动力。没有农民工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和法律意识的觉醒,解决农民工法律维权的困境在很大程度 8
上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大力拓宽劳动保障普法宣传教育渠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灵活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相关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使农民工能熟悉和正确地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政府劳动主管部门、政府司法部门及各司法机关,应通过各种方式举行劳动法等方面的法律讲座,组织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深入农民工基层进行普法宣传和义务法律咨询。
【参考文献】
[1]、黄云峰:“保障农民工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第13期,第9页。
[2]、谭立光:“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4页。
[3]、张乃剑:“农民工权益亟待立法保障”,《中国建设报》2004年2月26日
[4]、高文骁、王勤:“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思考”,《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2页。
[5]、薛昭:“农民工权益谁来保护”,《中国劳动》1998年第10期。
[6]、张乃剑:“农民工权益亟待立法保障”,《中国建设报》2004年2月26日。
[7]、梁慧星:“合同法的成功与不足(下)”,《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8]、黄云峰:“保障农民工权益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第13期,第9页。
[9]、李永惠,王嘉林:“企业拖欠工资的法律思考”,《中国劳动》2002年第14期。
第三篇: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 42 号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已于2008年2月29日经省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二○○八年三月二十日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民工,是指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户籍在农村的劳动者。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公平对待、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合理引导的原则,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将农民工及其随带配偶、子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纳入当地公共服务和管理范围。
第四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公安、教育、卫生、财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司法行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和权益维护工作。
农民工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向前款所列部门投诉,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推诿。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告知农民工具体受理部门。
— 2 —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农民工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劳动权益,不得制定和组织实施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措施以及不合理限制。
第二章
就业服务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安全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并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扶持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安全技能培训工作,制定和落实以培训促就业的激励、奖励和补贴措施。
第七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农民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第八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其他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补贴。
第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做好农民工生产安全和疾病防治工作。卫生部门应当将农民工随
— 3 — 带子女免疫工作纳入当地免疫规划。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农民工就业所在地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农民工子女在农民工就业所在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学习的,在入学条件、收费标准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当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和本省规定收取其他费用。
农民工子女返回原籍就学的,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安排当地公办学校予以接收,学校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加快审理、及时裁决,涉及劳动报酬、保险待遇的应当优先审理。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三章
工资、保险权益保护
— 4 —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支付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按时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
除实行小时、日、周工资制的用人单位外,其他用人单位应当每月向农民工支付当月工资。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工资应当支付给农民工本人,并同时提供工资清单。
用人单位支付农民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第十三条
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支付重点监控制度。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建设等有关部门具体规定并组织实施。
在建设领域和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推行《劳动计酬手册》制度,对其工资支付情况实施重点监控。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不予批准开工报告。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应当依法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各项社会保险,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劳务派遣组织向用工单位派遣农民工的,由劳务派遣组织和农民工按照劳务派遣组织所在地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关系保留及转移
— 5 — 接续手续,不得以各种名义拒接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对确实无法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非本省户籍农民工,可以将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社会保险关系。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本单位所有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建设工程施工企业、矿山企业以及从事道路和水上运输、海洋捕捞和养殖、高处悬挂作业、危险化学品生产、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的用人单位,在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可以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农民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设等部门应当将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和农民工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作为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备条件。对未参加工伤保险、参加保险后又中断缴纳或者少缴纳保险费的用人单位,不予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所招用的农民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分别缴纳;参加大病医疗保险或者住院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费主要由用人单位缴纳。
第十八条
农民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受伤的农民工得到及时救治,并按照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 6 — 符合享受有关定期工伤保险待遇的农民工,以及因工死亡农民工的供养亲属,可以自愿一次性领取定期保险待遇,并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关系。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按照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农民工失业后,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四章
其他权益保护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农民工享有各项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使用农民工的权利,任何单位不得干预。
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不得违反规定向农民工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证金、抵押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不得扣押农民工个人证件。
用人单位应当如实采集、登记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姓名、公民身份号码、住址等基本信息,不得雇用无身份证人员和来历不明人员。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农民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劳务派遣组织向用工单位派遣农民工的,由劳务派遣组织与农民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建立职工名册制度,并履行向劳动保
— 7 — 障行政部门书面报告劳动合同订立、解除和终止情况的义务。
用人单位与职工订立集体合同的,农民工享有集体合同规定的权利并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要求,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农民工提供职业病防护用品和职业健康监护,落实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农民工岗位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按照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专款专用。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及行业组织必需的岗位培训。
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农民工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农民工,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严禁任何单位以培训为名向农民工非法收取费用。对未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用人单位不得以农民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一般不得延长农民工工作时间,确因生产经营需要延长农民工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休假日安排农
— 8 — 民工工作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或者安排补休。
第五章
监督与保障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各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劳动保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人事、教育等部门应当加强配合,加大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力度,重点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各种非法职业中介机构。
第二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发现用人单位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应当在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档案中记载,情节严重的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时,应当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就业的服务措施,不得歧视农民工。
农民工就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了解农民工身份、子女教育、婚育状况等方面信息的,农民工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供。
第二十九条
农民工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村民委员会,应当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得非法收回和强行流转农民工承包的集体土地。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自愿和
— 9 — 依法有偿转让承包集体土地的使用权。
农民工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应当加强监护帮教,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者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重大事务时,应当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保障其行使民主权利。
第三十条
工会依法对用人单位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等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改正,并可以向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等有关部门提出查处建议,有关部门应当予以核查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侵犯农民工权益,法律、法规已设定行政处罚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农民工就业所在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拒不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对学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学校违反有关规定向农民工子女收取费用的,由监察、价格、教育等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对学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 10 —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对农民工进行安全培训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农民工加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报酬的;
(二)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三)支付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经济补偿的。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工资保证金制度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干预用人单位自主依法使用农民工的;
(二)向农民工或者使用农民工的单位非法收取费用的;
(三)不履行职责致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四)侵害农民工人身和财产权利的;
(五)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为由强迫农民工返乡的。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法制
农民工△
权益
保护
办法
命令 主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8年3月20日印发
共印750份
第四篇: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 42 号)《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已于 2008 年 2 月 29 日经省人民政府第 2 次常 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 200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二 ○○ 八年三月二十日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保护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
展与社会和谐,根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 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民工,是指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户籍在农村的 劳动者。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公平对待、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合理引 导的原则,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
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将农民工及其随带配偶、子女的就业、教育、医疗等纳入当地公共服务和管理范围。
第四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公安、教育、卫生、财政、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司法行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和权益维护工作。
农民工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向前款所列部门投诉,相关部门应当 及时处理,不得拖延、推诿。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当告知农民工具体 受理部门。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农民工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劳动权益,不得制定和组织实施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措施以及不合理限制。第二章 就业服务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安全技能 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并在财政支出中安排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扶持农村劳动力就 业技能和安全技能培训工作,制定和落实以培训促就业的激励、奖励和补贴措 施。366 第七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有关行政 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农民工提供及时准 确的信息服务;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工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第八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职业 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其他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享受补贴。
第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做好农民工生产安 全和疾病防治工作。卫生部门应当将农民工随带子女免疫工作纳入当地免疫规 划。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 务教育的权利。
农民工就业所在地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 “ 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学 校吸纳为主 ” 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在农民工就业所在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学习的,在入学条件、收费标准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当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和本 省规定收取其他费用。
农民工子女返回原籍就学的,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安 排当地公办学校予以接收,学校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农民工申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加快审理、及时裁决,涉及劳动报酬、保险待遇的应当优先审理。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第三章 工资、保险权益保护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 支付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按时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
除实行小时、日、周工资制的用人单位外,其他用人单位应当每月向农民工支 付当月工资。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工资应当支付给农 民工本人,并同时提供工资清单。
用人单位支付农民工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三条 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支付重点监控制度。
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由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建设等有关部门具体 规定并组织实施。
在建设领域和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推行《劳动计酬手册》制度,对其工资支 付情况实施重点监控。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建设资金不落实的,有关部门 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不予批准开工报告。367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和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应当依法参加当地企业职工 各项社会保险,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劳务派遣组织向用工单位派遣农民工的,由劳务派遣组织和农民工按照劳务派 遣组织所在地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及时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关系保留及转移接续手续,不得以各种名义拒接农
民工社会保险关系。对确实无法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非本省户籍农民工,可以将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社会保险关系。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为本单位所有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参保手续,按 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
建设工程施工企业、矿山企业以及从事道路和水上运输、海洋捕捞和养殖、高 处悬挂作业、危险化学品生产、烟花爆竹和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的用人单位,在 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可以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农民工办理意外伤害 保险。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设等部门应当将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和农民工经安全 生产教育、培训合格作为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备条件。对未参加工伤 保险、参加保险后又中断缴纳或者少缴纳保险费的用人单位,不予核发《安全 生产许可证 》。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所招用的农民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 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分别缴纳;参 加大病医疗保险或者住院医疗保险的,医疗保险费主要由用人单位缴纳。第十八条 农民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 施使受伤的农民工得到及时救治,并按照规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 定。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 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符合享受有关定期工伤保险待 遇的农民工,以及因工死亡农民工的供养亲属,可以自愿一次性领取定期保险 待遇,并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关系。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按照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农民工失业后,依 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第四章 其他权益保护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建立和完善相关规 章制度,保障农民工享有各项合法权益。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使用农民工的权利,任何单位不得干预。用人单位使用农民工,不得违反规定向农民工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证金、抵押 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不得扣押农民工个人证件。368 用人单位应当如实采集、登记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姓名、公民身份号码、住址等基本信息,不得雇用无身份证人员和来历不明人员。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农民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订立 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劳务派遣组织向用工单位派遣农民工的,由劳务派遣组织与农民工订立书面劳 动合同,建立职工名册制度,并履行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书面报告劳动合同订 立、解除和终止情况的义务。
用人单位与职工订立集体合同的,农民工享有集体合同规定的权利并履行集体 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安 全生产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和 生活环境,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职业病防治要求,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农民工提
供职业病防护用品和职业健康监护,落实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农民工岗位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按照规定提 取职工教育培训费,专款专用。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 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及行业组织必需的岗位培训。
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农
民工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农民工,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严禁任何单位以培训为名向农民工非法收取费用。对未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农 民工,用人单位不得以农民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一般不得延长农民工工作时间,确因生产经营需要延长 农民工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休假日安排农民工工作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 进行,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或者安排补休。第五章 监督与保障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 查,及时查处各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劳动保障、公安、工商行政管理、人事、教育等部门应当加强配合,加大人力 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力度,重点打击职业介绍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依 法取缔各种非法职业中介机构。
第二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发现用人单位侵 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应当在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档案中记载,情节严重的向社 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时,应当制定有利于农 民工就业的服务措施,不得歧视农民工。369 农民工就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了解农民工身份、子女教 育、婚育状况等方面信息的,农民工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应当及时提供。
第二十九条 农民工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村民委员会,应当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得非法收回和强行流转农民工承包的集体 土地。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自愿和依法有偿转让承包集体土地的使用权。
农民工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农村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应当加强监护帮教,保障留守儿 童健康成长。
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在组织换届选举或者决定涉及农民工权益的 重大事务时,应当及时通知农民工,并通过适当方式保障其行使民主权利。第三十条 工会依法对用人单位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等法律、法规的情 况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改正,并可以向劳动保障、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卫生等有关部门提出查处建议,有关部门应当予以核查处理。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侵犯农民工权益,法律、法规已设定 行政处罚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农民工就业所在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拒不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对学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 员给予处分。
学校违反有关规定向农民工子女收取费用的,由监察、价格、教育等部门责令 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对学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对农民工进行安全培训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 期仍不改正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 标准,向农民工加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报酬的;
(二)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三)支付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经济补偿的。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工资保证金制度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 人民政府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一)干预用人单位自主依法使用农民工的;
(二)向农民工或者使用农民工的单位非法收取费用的;
(三)不履行职责致使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370
(四)侵害农民工人身和财产权利的;
(五)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为由强迫农民工返乡的。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 200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371 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五项承诺》和《江苏省劳动 保障监察员十不准》的通知 苏劳社察 [2006]6 号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提高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工作效能,加强对劳动保障监察员的
管理,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我厅制订了《江苏省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五项承诺 》 和 《 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员十不准 》,现印发给你 们。请在工作中遵照执行,并及时对外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二 OO 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五项承诺 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五项承诺 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五项承诺 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五项承诺
一、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诉在 5 个工作日内立案。
二、有关童工的举报和可能引起突发事件的举报 24 小时内到达现场。
三、除童工案件或情节严重、引起严重后果的案件外,对已全面及时纠正 违法行为的涉案单位减轻或免于行政处罚。
四、无偿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咨询 服务。
五、为举报人保密,维护举报人合法权益。
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员十不准 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员十不准 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员十不准 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员十不准
一、不准在非公务场所使用劳动保障监察证及执法标志。
二、不准借用被监察单位的车辆和通讯设备。
三、不准向被监察单位和投诉人索取利益或接受其提供的各种无偿服务。
四、不准利用职权从事有偿中介、有偿劳动。372
五、不准到被监察单位报销费用。
六、不准向被监察单位推销产品、征订报刊。
七、不准接受被监察单位的礼金、礼物或有价证券。
八、不准在被监察单位就餐或接受其宴请。
九、不准在工作日中午及执行公务前饮酒。
十、不准泄露公务中获取的被监察单位的商业秘密。373
第五篇:农民工权益保护现状研究
农民工权益保护现状研究
农民工, 顾名思义就是农民身份的工人,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讲,他们是农民。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农民工进城务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充足低成本的劳动力。
农民工作为一个重要的劳动群体,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建设城市,创造财富,提供税收,已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然而,农民工,因其固有为农民,在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空间里,其特有的农民身份与职业身份的矛盾,被演变成为日益边缘化的城市新弱势群体。主要表现在劳动用工不规范、劳动报酬被拖欠或克扣、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农民工权益问题,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国家虽然采取多种措施,为维护农民工权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权益保障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农民工权益缺失现象
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农民工同样地依法享有着按月领取足额工资、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获取劳动保护、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工时与休息休假制度、参加相关社会保险等等的权利。用人单位应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得克扣和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应依法支付加班工资,订立合同时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扣留相关证件,不得随意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等。但社会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这些权益保障却存在着如下的缺失现象:
(一)劳动强度大,安全防护措施差,工作环境差。
大多数农民工因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相应的工作技能等,在劳动就业时,大多只能进入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差的次属劳动力市场,常常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并且劳动强度很大的工作。
(二)工资收入低,存在故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情况。农民工就业最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往往将国家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支付给农民工工资的最高工资标准,造成民工薪酬不高;另外由于农民工就业的有些企业内用工不规范,农民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除拖欠工资报酬外, 有少数用人单位还存在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2011年我县劳动监察大队共受理举报投诉64件,为农民工追回工资106.94万元,涉及农民工220人。
(三)部分用人单位有法不依、用工管理不规范,未劳动合同签订,未缴纳社会保险。
多数的农民工在中小型私营企业就业,企业本身存在着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或认为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加重企业的成本,通常用口头协议代替劳动合同,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或者为了应付检查只为极个别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
(四)劳动时间被延长,加班领不到加班工资。
有些私人小企业,尤其是季节性生产小企业职工每天工作在10小时以上,休息日和节假日还不能保证,更别说领取加班工资。
二、造成农民工权益易受损害、维权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法律观念淡薄,维权意识不足。农民工法律知识了解少,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或是忍受不公正的待遇,或是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使矛盾激化,影响到自身权益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同时,由于农民工法律意识不强,发生问题时往往疏于收集、保全相关证据,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二)农民工维权成本高。劳动争议实行“先仲裁,后诉讼”的解决方式,造成寻求公力救济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过高,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保障。
(三)由于现行法律援助制度不健全,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很难获得法律援助。
(四)劳动监察部门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使执法监察无法落实到位;经费不足、调查手段落后,导致劳动行政执法监察力度不够。我县劳动保障监察行政部门有编制专职监察员4人,这显然难以发挥劳动监察的职能作用,不利于预防并及时纠正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中的违法行为,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小企业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其中有部分工会组织基本上是“有名无实”,无专职人员、无活动经费、无单独的工会活动、无工人代表会制度或职代会制度。
三、加强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建议
(一)帮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
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这是造成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就业能力和维权能力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同时加强法律普及宣传,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
(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
一是要规范劳动力市场,打击非法职业中介,确保用工市场
信息准确。二是监督和规范用工单位的用工行为。三是加强农民工工资发放执法检查,尤其对农民工需求较多的建筑、劳动密集型加工等企业工资支付情况的执法检查,督促用人单位及时支付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要及时、严厉查处。四是要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加强举报投诉接待力量,做好对举报投诉案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做到对此类违法案件,发现一起,及时处理一起。正确适用简易程序,及时为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充分发挥简易程序迅捷、简单和高效的优势。
(三)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在实行建筑业、交通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向所有用人单位推行,建立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
(四)对企业违反相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通过相关媒体如实曝光,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充实劳动保障保障监察队伍,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把基层维权、企业维权、乡镇企业维权、非公企业维权、个体雇工维权等作为工作重点。建立起牢固的、相关部门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增加监察执法社会效果。要注意将事后执法,变成事前预防,尽可能把劳资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要加强政府投入,充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的人员、经费、设施、装备,提高办事效率和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要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程序司法化、管理行政化
建设速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街道、企业基层调解组织,发挥更大更实际的作用,培训提高基层调解组织人员依法调解劳动关系的能力。有条件的型企业也可以建立企业调解组织,将劳资纠纷尽可能在本企业内自行调解消除。
(六)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增强工会组织自主权,发挥工会组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对难以建立工会组织的小型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能建立工会小组的建立工会小组,连工会小组都无法单独建立的,可按街道社区若干个企业为单位建立工会组织,每个用工单位民主选举工人代表参加,成立地域性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地方工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社区有关部门加强对这种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