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县政协社会事业专委会就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一是
加强了基础建设。通过机构改革,全县33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35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553个。各文体服务中心成立了比较稳定的文体协会、艺术团体,基本做到有组织,有活动。平滩镇、高楼镇近年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添置了部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好。2004年全县各乡镇共开展群众文体活动380场次,下基层(村、户)服务308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61次,放映电影1500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4780册(累计达5.5万册)。三是特色文化发展突出。以“铜梁龙”文化为内核,积极发掘传统艺术,打造特色文化精品。近十年来,每年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乡一品”文化汇演活动,挖掘和开发大儒龙、竞技龙、荷花龙、板凳龙、稻草龙、火龙等10多种龙灯表演艺术,一些乡镇发展成为铜梁龙灯艺术基地。全县成立龙文化公司6家、龙舞表演队10多支,常年在国内外交流演出。高楼镇的火龙,近年演出年收入均达数百万元。四是群众自发文化活动初显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尤其是土桥镇高坡村,1999年就成立了艺术团。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参与县、镇的宣传演出活动、农村红白喜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目前有相对固定成员近100人,能演出节目71个(自创15个),还自筹经费建起7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置办1万多元服装、道具等,在县内和周边县外地区声名日起,发展红红火火。
二、存在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高坡村群众自发文化活动的勃兴就是很好的说明。但目前“高坡村”为数太少,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投入太少,基础薄弱。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统一调配做其它工作,并未专事文化。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群众看了则了,于基础建设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乡镇文化中心简陋,大多是一间房、几张桌椅、几本书,村文化室则挂牌而已,有名无实。群众文化活动缺场地,无器材,开展十分困难。同时现代传媒设施滞后,原有农村广播基本丧失、闭路电视覆盖户不足50、网络更是一片空白,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与市场、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工作缺人抓,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高坡村艺术团能日益发展,其中热衷文艺又能编能演的几位骨干功不可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
第二篇: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范文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县政协社会事业专委会就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一是加强了基础建设。通过机构改革,全县33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35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553 个。各文体服务中心成立了比较稳定的文体协会、艺术团体,基本做到有组织,有活动。平滩镇、高楼镇近年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添置了部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好。2004年全县各乡镇共开展群众文体活动380场次,下基层(村、户)服务308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61次,放映电影1500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4780册(累计达5.5万册)。三是特色文化发展突出。以“铜梁龙”文化为内核,积极发掘传统艺术,打造特色文化精品。近十年来,每年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乡一品”文化汇演活动,挖掘和开发大儒龙、竞技龙、荷花龙、板凳龙、稻草龙、火龙等10多种龙灯表演艺术,一些乡镇发展成为铜梁龙灯艺术基地。全县成立龙文化公司6家、龙舞表演队10多支,常年在国内外交流演出。高楼镇的火龙,近年演出年收入均达数百万元。四是群众自发文化活动初显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尤其是土桥镇高坡村,1999年就成立了艺术团。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参与县、镇的宣传演出活动、农村红白喜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目前有相对固定成员近100人,能演出节目71个(自创15个),还自筹经费建起7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置办1万多元服装、道具等,在县内和周边县外地区声名日起,发展红红火火。
二、存在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高坡村群众自发文化活动的勃兴就是很好的说明。但目前“高坡村”为数太少,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投入太少,基础薄弱。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统一调配做其它工作,并未专事文化。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群众看了则了,于基础建设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乡镇文化中心简陋,大多是一间房、几张桌椅、几本书,村文化室则挂牌而已,有名无实。群众文化活动缺场地,无器材,开展十分困难。同时现代传媒设施滞后,原有农村广播基本丧失、闭路电视覆盖户不足50%、网络更是一片空白,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与市场、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工作缺人抓,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高坡村艺术团能日益发展,其中热衷文艺又能编能演的几位骨干功不可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如高坡村,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主流,村里邻里和眭、治安良好,赌博、迷信极少,多次被评
为文明村、五好村,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计,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力抓、抓好,是当务,也是职责。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高坡村自发群众文化的强势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里要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县里要改革用人制度,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全县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发挥好城市带动作用。我县有县级文体协会22家(文化10家)、艺术团体3家。这些社会团体在城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之文化下乡工作的大力推进,对农村影响带动极大。乡镇“坝坝文化”、高坡村艺术团即是城市“广场文化”、群众文艺演出在乡村的衍生。利用城市文化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加强城乡文化联系、互动,助推农村文化发展,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行之有效之路。(摘自2005年6月《政协调研》第1期)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的贫乏,以及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方式沉渣泛起,因此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已是当前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镇以大力创建省级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快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特别是我镇开展创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以来,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是加强了基础建设。通过机构改革,镇政府建立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通过创建活动,镇、村两级文化活动阵地增了不少。镇一级有了1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设置了图书室、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并添置了部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全镇26个行政村建有水泥球场15个、乒乓室19个、休闲健身点19个,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二是文化网络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了各村企事业单位文体联络员为骨干的组织网络和文化队伍,基本做到有组织,有活动。
三是一些村的干部、群众自发参与文化活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象我们山亚村已连续三年举办了村运动会,大大改变了村风、民风。
二、存在问题
认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文化生活贫乏。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但目前群众自发文化活动为数太少,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等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
投入不足。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上、下各级都注重抓经济建设,乡镇一级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统一调配做其它工作,并未专事
文化。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群众看了则了,实际用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具体抓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缺乏,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
队伍建设不力。乡镇从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少,现在体制又难以确保基层文化干部的相对稳定,加上基层工作应付的多,从而导致基层文化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
解决好认识问题。各级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健康的文娱活动的实际效应。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只要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的主流,村里就一定是邻里和睦、治安良好,赌博迷信极少。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力抓、抓好,是当务,也是职责。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镇山亚村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里可以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要重视文体服务站的建设,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
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发挥好城市带动作用。市级文体协会、艺术团体等社会团体在城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之文化下乡工作的大力推进,对农村影响带动极大。利用城市文化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加强城乡文化联系、互动,助推农村文化发展,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行之有效之路。
渌渚镇政府周鹏飞
2006年10月
第四篇: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县政协社会事业专委会就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
一是加强了基础建设。通过机构改革,全县33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35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553个。各文体服务中心成立了比较稳定的文体协会、艺术团体,基本做到有组织,有活动。平滩镇、高楼镇近年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添置了部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好。2004年全县各乡镇共开展群众文体活动380场次,下基层(村、户)服务308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61次,放映电影1500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4780册(累计达5.5万册)。
三是特色文化发展突出。以“铜梁龙”文化为内核,积极发掘传统艺术,打造特色文化精品。近十年来,每年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乡一品”文化汇演活动,挖掘和开发大儒龙、竞技龙、荷花龙、板凳龙、稻草龙、火龙等10多种龙灯表演艺术,一些乡镇发展成为铜梁龙灯艺术基地。全县成立龙文化公司6家、龙舞表演队10多支,常年在国内外交流演出。高楼镇的火龙,近年演出年收入均达数百万元。
四是群众自发文化活动初显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尤其是土桥镇高坡村,1999年就成立了艺术团。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参与县、镇的宣传演出活动、农村红白喜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目前有相对固定成员近100人,能演出节目71个(自创15个),还自筹经费建起7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置办1万多元服装、道具等,在县内和周边县外地区声名日起,发展红红火火。
二、存在问题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高坡村群众自发文化活动的勃兴就是很好的说明。但目前“高坡村”为数太少,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
投入太少,基础薄弱。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统一调配做其它工作,并未专事文化。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群众看了则了,于基础建设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乡镇文化中心简陋,大多是一间房、几张桌椅、几本书,村文化室则挂牌而已,有名无实。群众文化活动缺场地,无器材,开展十分困难。同时现代传媒设施滞后,原有农村广播基本丧失、闭路电视覆盖户不足50%、网络更是一片空白,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与市尝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工作缺人抓,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
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高坡村艺术团能日益发展,其中热衷文艺又能编能演的几位骨干功不可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如高坡村,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主流,村里邻里和眭、治安良好,赌博、迷信极少,多次被评为文明村、五好村,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计,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力抓、抓好,是当务,也是职责。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高坡村自发群众文化的强势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
第五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按照市文明办《关于开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抽调3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我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工作,突出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出人才、创精品”为目标,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推动精品创作。支持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社团,培养壮大群众业余文化队伍。筹建起武城县京剧协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书画家协会,使他们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加省、市“精品工程”评选活动,整合全县文艺创作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化创作积累,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先后有6件作品获市级以上精品工程奖。
二是以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成就为主题,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艺会演、调演、展演和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文体竞赛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组织人员对其分类指导,提升档次,丰富内涵,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力量,对我县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鼓励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创新。积极开展“三下乡”特别是送戏、送电影、送书、送春联等文化下乡活动,培植农村先进文化示范点,推动先进文化向乡镇、村组辐射延伸。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文化与企业联姻活动,确定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办大文化的思想观念,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兴办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事业,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加强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改造,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的软硬件建设,抓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推进党报党刊进村入户。组织开展了“读书读报、用书用报”活动,开办了公开栏、阅报栏、黑板报。以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盗印活动为重点,深入持久的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加强了对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为城乡群众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基层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目前除城区有文化会堂、文化大厦等文化设施外,9个乡镇街文化站几乎没有活动场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属于无专业人员、无经费、无设施、无场地的“四无”状况。村文化大院多为一院多用,且无一达到省颁标准,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或者说仅仅是挂块牌而已。
二是专业队伍严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原81人的文化队伍现在仅有15人能工作,乡镇文化站无一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流失严重,近十多年来文化系统没有一个专业人员进来,却有几十个人才流失,这里有大环境问题也有小气候的问题。文化系统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原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人员执行差额工资,评剧团执行差额补贴,电影公司属企业自收自支单位。目前,由于市场疲软,所有职工全部下岗待业,养老保险金及医疗保险无法缴纳。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并波及到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社会文化活动资金短缺,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经费,文化市场管理无人员、无编制、无工资、无经费。乡镇文化站无一分钱活动经费,已经近于名存实亡;村级文化大院几乎没有活动,更是形同虚设。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当前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非农就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方面,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各级组织对和谐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地研究、落实农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等教育工作,部分农民群众逐渐被一些低俗、落后、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同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民群体中未能得到完全认同,未能真正做到尚荣、明辱、知耻,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还未奠定。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的宏伟目标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目标的认同感、归属感,紧紧跟上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要努力引导农民群众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热爱德州,努力建设小康德州的精神结合起来,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发奋图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继续引导农民群众理性认识当前德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要大力培养农村创新型领导和实用人才,带领农民进行创新实践;要进一步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开拓精神,崇尚绿色文明,追求创新卓越,努力开创“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工作的新局面。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发扬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以主题宣讲、教育影片、案例解说专题片等农民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农民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卫生、文明生活等良好文化理念、文明习惯的培养作为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如文明生态村创建、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工作的重点和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发挥这些工作载体的作用。把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目标和重要的工作抓手,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农民普遍的价值追求和自觉的道德操守。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应切实发挥宣传工作主渠道和群众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专栏、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宣传能引起社会共鸣的典型人物及感人事例,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同时,要以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人们形成文化批判的意识,帮助人们分析判断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所源自的文化劣根性,从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自省能力,夯实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二)、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抓紧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各级财政预算应切实落实相关规定,确保相应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以财政资金为主体,设立包括农村在内的“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化专项活动保障机制。对关系到农民实际利益的有线电视、文化大院等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应尽早确定县、乡镇出资比例或补贴标准,尽快使各项建设落实到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2、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展特色农村文化。要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挖掘、开发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特色民间文化形式和产品,在各旅游景点进行定点定时演出,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通过门票分成等方式,解决传统特色民间文化保护、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提高其知名度,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农村题材文化作品。根据文化事业的特殊性,制定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文学艺术等专业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制订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计划,加大资助力度,确保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应将各乡镇文化站全部划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专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根据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实际,不拘一格,以“文体协管员”等灵活的方式,招录、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缓解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从而创作更多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题材文化作品。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农村文化。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在各乡镇的文化资源,实现学校图书馆、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各类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将文化团队的培养作为企业文化内涵发展的一个方面,将农村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的同时,宣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形式,支持农村群众性文艺团体的发展,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人和爱好者开展特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巡演,创新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形式。特别是要针对农村文化的缺失特性,发挥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要积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农民需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坚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据调查反映,全县上下对如何系统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障和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性规定较少,还未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没有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部门。各级在相关工作的策划和推进过程中较少把具体工作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结合起来,甚至不少人还仅仅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干部对文化建设更是缺乏认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而较少注重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不断循序推进。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突出内容予以深化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村和谐文化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纳入其规划体系,并科学分解,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相应的工作措施,保持相关工作的持续性,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2、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协调、考核和监督机制。应明确县委宣传部或县文明办为统筹协调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落实各项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重要举措兼容并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将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相关目标、任务、要求的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由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加强专项考核和监督。各乡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和谐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与监督,从而建立起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3、发挥党员、团员和各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团员和各级干部对先进文化理念的学习和培训,自觉地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为群众做出表率。广大党、团员和各级干部要带头倡导和谐文化理念,带头传播和谐文化思想,带头发扬和谐文化精神,带头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从而真正成为构建农村和谐文化的中坚力量,更好地担负起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