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2 19:2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问题研究》。

第一篇: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问题研究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问题研究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当前形势下,支持农业基础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举措。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使用期限较长,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设施的总和。通常纳入到农村基础设施范围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基础设施,指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农村道路、通讯、水利、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另一类是社会基础设施,指为农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设施与社会福利设施等。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薄弱

第一,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兴建完成的。近年来,中国水利设施建设以江海堤防达标工程为主,河道整治和农田小型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省市虽然相应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但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乡(镇)、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经费筹措困难。农村道路建设有四分之三的资金投入要靠基层自筹,镇、村两级财力根本无法配套整个工程的实施。尽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纷纷加大政府投入,但扶持重点在县乡级河道的疏浚整治,农村村组级河道仍是盲点,成为农村水利组织与投入的最薄弱环节。

第二,农业科技水平普遍不高,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主要表现为:技术集成度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

均水平。

第三,农村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同时其质量也在不断下降。主要特点是:农户经营规模小,地块细碎。因此,过分的耕种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普遍滞后

在农村调研中发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滞后,农民乱搭乱建现象较为突出,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效益发挥差。据了解,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的无规划;有的规划缺乏统筹,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有的规划脱离实际、不便于具体操作;有的规划布局不科学、不适用;还有的规划因没有向农民宣传和公示,使得广大农民不了解。

(三)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落后,资金只重投入不重管理

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国家财政的投入机制,只负责拨款投资兴建,却没有对建成设施利用程度、管理维护情况的跟踪调查和测评体系。缺乏效率测评机制,使得投放出的财政资金如同泼出的水一样,无从知晓或无法控制其利用效率。这种单纯以项目而不考虑效率的粗放式财政投入机制,极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又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与当前大力倡导的“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不相称的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第一,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承担的主要责任。地方政府要把投资重点向农村倾斜。要在较大幅度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确保新增税收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增加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规模,不断拓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渠道。

第二,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性投入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中央政府部门直接和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的有近20多个部门,县级政府分配管理支农投资的部门也有10多个。各种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致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重复。解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必须重视并切实解决各种政府支农投资协调整合问题。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农财力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工程。一直以来,国家实行市管县制,就是为了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各大中城市要切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延伸,加大市级财政性资金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特别是工业企业,帮扶农村,增强都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展、农工共同繁荣的局面。同时,为促进工业资金向农村实施投资,要在税收等面给予一些明确的优惠政策。

第四,加快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施建设。各类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注重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给予低息、贴息等优惠措施,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也要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引导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五、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意识。改变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现状,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对待;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对待;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对待。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全国各地区、各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感,从农村最紧迫、农民最需要的事情做起,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缩小城乡在公共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第六、规范管理和科学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在项目建设所在地进行公告、公示,接受当地群众监督。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后,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按建设的实绩和成效,合理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和相应的项目扶持力度,在搞好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轻重缓急统一组织实施。

第七、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通信、电力、计划、财政、扶贫开发、教育、文化、卫生等众多部门,涉及到规划编制、可行性研究与论证、项目申报与衔接、项目资金争取、配套资金筹措、项目实施及竣工验收等诸多环节,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所以,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并实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第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规划先行。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

策措施。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对村庄布局、居住方式、基础设施布局所带来的变化;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要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多村负债搞建设;既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又始终注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切实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要重点推进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县一级政编制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综合性规划,整合县域内各种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平衡,发挥各专项建设规划的作用,做好区域规划与专项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要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注意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规范规划审批程序,防止规划过多过滥。

第九、整合各方力量,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设施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厨,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设施建设。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结合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园区、矿区的扩容,把城中村、园中村整理改造成为城镇新社区,引导城郊村、园边村的农民向城镇居住区集中。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撤除。建设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要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就必须有强大、发达和完善的现代

农村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直接对农村经济产生关联效应,有利于形成农村统一的大市场,从而大幅度降低农村经济活动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必须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篇:强化农业农村发展

温家宝提出,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温家宝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支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积极性。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广先进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温家宝说,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第三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范文模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公开发布,这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4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具体部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前几份一号文件中也有所强调。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正如文件指出的那样“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在中央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再次强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笔者及3位同事于2006年9月至11月曾到我省巢湖、宿州、马鞍山、宣城等地农村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既欣喜地看到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看到这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现将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此文,以期与关注“三农”问题的同志交流,并希望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

一、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总结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们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调研考察,处处感受到新局面、新气象。各个市、县、乡镇都在宣传贯彻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制定规划、建立相关组织、确立示范村镇,修路建桥、开渠挖河、整治环境等具体的工程项目正在开展。在与干部、群众的交谈中了解到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有以下方面:

1、兴修水利,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大项目。各级政府均对水利设施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宿州市近几年来通过整治境内的浍子河等河流以及开渠、打井等办法,使324万余亩耕地得到旱涝保收,还有165万亩做到节水灌溉,分别占总耕地面积750 万亩的44% 和22%。马鞍山市位于长江边,境内有两湖九河,容易受洪涝灾害。为了抗御洪涝灾害,该市近几年共投入各类资金10余亿,实施完成了一批重点防涝除涝工程,如加固长江堤防,使江堤基本达到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能力,内河堤防加固后也已达到防御10年一遇暴雨标准。全市74万亩耕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6.8万亩。宣城市下辖的五县一区一市大部处于皖南山区,在暴雨季节容易发生山洪导致破圩受灾。该市近几年在宁国山区修建了港口湾水库、整治了境内的水阳江并建设了诸如涵闸沟渠等一系列设施,大大减轻了暴雨山洪带来的灾害。

2、兴建饮水安全工程,造福于民。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已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我省部分农村地区也存在饮水难的问题,现正在着手解决。宿州市2006年计划投资1670万元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7处,解决农村4.7万人饮水氟超标问题,解决全市18个乡镇24个行政村中49个自然村村民用水安全问题。现已解决2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宣城市将山区饮水砷含量超标问题作为治理的重点,同时在圩区兴建自来水厂,已投资1100万元,大大缓解了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巢湖市庐江县也已着手在农村建造自来水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目前主要集镇已通了自来水,但大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尚未用上。马鞍山市近几年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市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2.12亿元,共新建水厂7座、改扩建水厂16座、打井114眼,基本上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3、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要想富、先通路”的道理已广为所知。过去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公路,有的只是简易的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给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外运带来很大困难。自2005年国家交通部提出在全国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我省积极响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每公里农村公路补贴10万元等相关政策。此举大受农民欢迎。在省给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市、县、乡镇以及行政村都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修路。宿州市计划在2006年修建农村道路1160公里,由交通部门牵头负责实施。9月份本人去调研时,已完成招标项目211个,计396.6公里,开工建设项目105个266.8公里,完工35个项目86.8公里。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早在“十五”期间就已完成县乡公路建设投资56300万元,到2005年底新建改建县乡道路1544公里,所有乡镇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均通沙石以上道路,其中约一半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宣城市和巢湖市的庐江县也在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庐江县城关镇已修建一条8.4公里长的水泥等级公路。笔者还在庐江县泥河镇竹园村(该村为庐江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看到村党支部书记正在带领村民修

路。老书记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上面给一点,自己筹一点,力争在三年内铺设村级水泥路4.2公里,村组沙石道路8.9公里,彻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

4、发展清洁能源,整治脏乱差的环境。农村历来是家禽家畜散养,做饭生火用柴草。这就必然导致环境的脏乱差,还会破坏山林绿化和生态环境。自从中央提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

极推广沼气、秸杆汽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号召后,我省积极响。近几年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政府给补贴800元。宿州市已有2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准备再发展1万户。宣城市已有3万余户用上沼气,准备再发展1500户。马鞍山市不仅推广了沼气,还兴建了秸杆气化试点工程三处,有300多户受益。沼气池建设可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有利农村环境的整治。废渣、废液可作肥料和饲料,节约种养业的成本。因此,很受农民欢迎。我们在庐江县城关镇一个农业社区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有一个养殖大户建了一个特大的沼气池,用猪粪作原料发气,气可煮猪食、照明,再用沼渣喂鱼。每年可节约成本数万元。

5、电网改造及信息化建设也均取得明显成效。我省自1999年启动至2003年结束的农村大面积电网改造工程,优化了农村电网结构,特别是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了好处,也基本满足了需要,深受好评。电话电视基本普及,只是有线电视及网络建设尚未普及,一般只在较大的建制镇才有。

总之,在调查考察中我们看到并深深感受到我省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结经验,我们认为这与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密切相关的。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得又快又好;有的地方发展得则比较慢而且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与干部的素质和积极性的高低也有关系。在我们调查的四个市八个区县中,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是我省的工业重镇,全市12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5万,而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亿,市级财政达到72亿元。这样,就能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因此,该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成绩较显著。宿州市604万人口,85%以上为农业人口,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13亿元,市级财政收入仅为13.4亿元,基本上属吃饭财政。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显得力不从心。宣城市和巢湖市人口分别是

>275万和453万,比宿州市规模略小,但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是欠帐较多。尽管经济基础较差,但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某些方面也仍然可以做出成绩。如宿州市泗县一个乡严重干旱缺水,2004年连群众饮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投资10万元用来打井,但却不见水,群众意见很大。市水利局专家型副局长苏亚闻讯后亲自赶赴现场指导打井,又到省水利厅要来20多万元资金,终于帮助当地打出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几千人的饮水问题,受到群众的赞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考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各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

1、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陈旧配套设施不全,不能有效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已修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运行,存在工程存在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如宿州市83座水库就有56座存在病险,堤坝渗漏、涵闸损坏严重,需要除险加固。正因为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有大的自然灾害便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2003年我省淮河、滁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和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使粮食产量大幅回落。全年粮食总产量2214.8万吨,比上年减产550.2万吨,下降19.9%。

2、沟渠塘坝淤塞严重,存在水多水少的问题。各地对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但对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则有所忽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集体经济力量削弱,集体的组织能力下降。因此,许多地方的支流、沟渠、池塘多年得不到疏通加固,淤塞严重,容积减少,调蓄能力降低,连续几天下雨就显得水多,产生内涝;十来天不下雨又会缺水,产生干旱。这样一来,农民不得不经常在田间排灌,既加大了生产成本,也不利稳产高产。

3、水质下降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饮水和食品安全。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有害农药和化肥以及水乡无节制地发展水产养殖投放人工饲料,使得许多地方的水质下降、土壤板结并受到严重污染,以至谷物和水产品内残存农药超标严重。这就带来饮水和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在调查期间,就听到农技干部反映某乡曾因饮水不洁而发生大范围的肠道疾病,以至一度农民家家户户不得不喝纯净水。

4、沼气推广进程缓慢,不能满足需要。尽管每个市县都在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但大都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市有一两万口沼气池似乎很多,但与几百万人口、几十万农户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农户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柴草灶或使用价格昂贵的液化气。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补贴农户;二是目前技术尚未完全过关,缺少有效技术指导;三是宣传发动不到位,农民对使用沼气的意义认识不足。

5、农村道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实现计划目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道路建设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尽管各市县以及乡镇都在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但由于资金严重短缺,除像马鞍山市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恐难实现中央提出的修路目标。据基层干部反映,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修一公里公路,在淮北平原地区最少也得需要15万元,在丘陵和山区则需要18万元,而在河网密布的圩区水乡则需要25万元以上。现在省级财政每公里只补贴10万元,差额部分要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及行政村予以解决。可是大部分市县是“吃饭财政”拿不出钱,乡镇和行政村大多负债累累更拿不出钱。因此,许多地方的“村村通”规划只能停留在纸上,难以付诸实施。勉强上马的项目也是难以达标,如规定路面是4.5米,只能是3.5米,水泥厚度也不够,工程质量难保证。

6、文化卫生以及市场建设等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未列入议事日程。我们在宿州市灵璧县渔沟镇调研时,该镇文化站站长向我们抱怨说:除了一个人几乎什么都没有。该镇纸坊村大棚蔬菜搞得好,这里的黄瓜品质好产量高远近闻名,村上想建一个黄瓜交易市场,但苦于资金不足迟迟无法建成。渔沟镇是著名的灵璧石产地,还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渔钩镇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

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有一些,如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修机耕路、平整土地等)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农村水利设施和道路均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在有的地方还存在挪用、贪污专项资金的问题。如将上级拨给的用来修建农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资金转用到城市建广场修道路。少数承包商与腐败官员勾结玩弄伎俩套取高额建设资金后却不把全部资金用到工程上,而是将部分资金瓜分掉,因而使工程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值得警惕。

问题与困难产生的原因,有的已作了具体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一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太多。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无需作过多的分析。

二是近二十多年推行的市带县这一新的行政架构带来的问题。作为中央及省推行市带县的初衷,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县乡农业发展的功能,但由于我省的许多城市本身经济实力不强,大部分是由县城或专署所在地升格而来的。由这样的新建小市来带三四个乃至六七个县,如同小马拉大车是难以胜任的。而市的领导者为了使新建的城市有一定的模样,必然要将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到城市建设上,甚至不惜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将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用于城市建设。这也就是近二十多年来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

三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应当承认这一体制在它的初期阶段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体制在调动农民和农户积极性的同时却削弱了集体的经济力量和组织能力,以至具有鲜明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供给和维护。

三、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如何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2004年以来连续下发的四个一号文件中均有明确的部署,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第2325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应该说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也是清楚的。这里,笔者仅根据在调查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就我省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将之摆到应有的位置。基础设施,顾名思意就是基础性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设施。它如同运动员的基本功。一个运动员基本功不练好,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更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同样道理,农业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建好,就谈不上“生产发展”,更谈不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其他基础设施不建好,也就谈不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像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那样来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像抓开发区的“三通一平”建设那样来抓农村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配套齐全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的。因此,要改变目前存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新房建新村的片面认识,必须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

2、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大部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完全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公共产品应当主要由政府提供。现在城市的公共产品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的。那么,作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也应当由政府提供。现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我们的省市级领导干部应当改变过去“重城轻乡”的观念和做法,真正按中央2007年一号文件的要求去做,即“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而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如当前基层反映最强烈的是每公里公路补助10万元远远不够的问题,应当得到解决。我们建议每公里由省财政再增加5万元,不足部分由市、县和乡镇筹集。这样,必将大大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措资金。我们国家近20多年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投入的地方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集资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如庐江县有一个行政村修路资金不足,村干部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拿一点,动员“大户”及在外地工作的人捐一点,再请县城帮扶单位帮一点,基本上解决了一期工程所需的资金。马鞍山市在发展农村自来水事业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财政给予工程造价30%的补贴,特许经营30年。这样就大大促进了该市农村自来水事业的发展。此外,像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如机井、排灌站、当家塘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调动民间资本来参与建设与管理。目前基层干部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种粮补贴,每亩十多元,每户也就是五六十元,对一个家庭来说意义不大。而且统计发放很麻烦。如果将这一项补贴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能解决一些大问题。这个意见是值得考虑的。

4、制定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各地应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再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经研究,我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从性质上可分为生产类、生活类、文教卫生类、服务类四种。生产类如水利设施;生活类如沼气、自来水;文教卫生类如学校、医院、文化站;服务类如交易市场、测土配方等。农村基础设施还可从层面上划分为核心层和拓展层。所谓核心层是指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和乡村公路;拓展层如林业、水产业、农村消防等所需要的相关设施。各地农村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农村基础较好、经济发达、实力较强、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高,可称为发达地区;有的农村基础较差、经济落后,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可称为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全面铺开,而且可以由核心层向拓展层延伸。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应循序渐进,先着重搞好与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核心层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再向其他方面拓展延伸。各级政府应对不同地区分类指导,在资金投向上则应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倾斜。

5、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与服务,许多地方的沼气建设进展缓慢或质量不过关,影响了农村沼气的普及。许多乡村道路建设也由于得不到技术指导,基本上是土法上马,路面窄、质量差,不能满足需要而且不长时间可能就要返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这方面应当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到农村去开展义务性指导或有偿服务。在现有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动员组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去农村服务,也可就地培养农民中的能工巧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以弥补农村技术人才的不足。

6、加强管理与维护,确保基础设施长期发挥功能。重建轻管、重建轻养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缩短,不能长期发挥功能。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一定要扭转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与维护。要做到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如省道由省交通部门负责,县道由县交通部门负责,乡村道路分别由乡镇政府和行政村负责。管理维护要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有检查、有赏罚。有些小型的基础设施可通过承包、拍卖、转让等形式交给企业或个人去经营管理,但要确保其公益性功能的发挥。

7、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农业问题专家李昌平在《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五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其中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中央财政给农村的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着“雁过拔毛”(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官商合谋招标”的暗箱操作行为,结果是专项资金到该用的时候,已经是“钱到田头干”了。我们在调查时对此类问题也有所耳闻。因此,必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要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度。有的要在媒体上公布资金的额度和使用去向,以接受社会的监督。监督、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管,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并做到使用合理。

8、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现在农户分散经营,许多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且留下的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种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颇为不利。但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农户大多数土地并没有放弃。既然有土地在经营,就必然需要水利工程为其服务。那么,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每一个农户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大中型基础设施作为完全公共产品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负责供给,小型的基础设施则属于半公共产品如自然村之间的道路、灌溉渠的支流、当家塘等可发动农民自己筹资筹劳建设与维护。当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必须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方面,要落实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可以学习韩国的一些好的做法,动员和鼓励效益好的企业到农村对口帮扶,如帮助修一段路、架一座桥、打一口井、盖一所学校等等。

加强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也是扩大内需、消化工业部门一些过剩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我省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群策群力、认真对待、千方百计,就一定能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讨

当前形势下,支持农业基础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的重要举措。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 金融 机构,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 经济 形势的需要,为支持新 农村 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农发行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现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于推进农村经济 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农发行提出新期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要建立 现代 农村金融制度”,并明确提出了要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这些要求为农发行信贷支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也为农发行在支持“三农”中切实加大力度、发挥更大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的 历史 发展阶段对农发行改革发展提出新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发行提出了“办好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和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新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立足“三农”谋发展,把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促进生产条件改变、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支柱和骨干作用。

(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农发行进一步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提出新要求。当前形势下,中央提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措施与农发行的信贷业务都是密切相关的,农发行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贡献。因此,农发行应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认真履行职责和一项 政治 任务,抓好落实,有所作为。

二、农发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合理把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重点投向

一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发展上,要坚持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切实履行支农职责,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并根据当地政府的财政实力和实际项目,以及农发行信贷计划,发挥整体优势,集中信贷规模做一些立全局、看长远、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性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把握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找准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加大信贷投入,切实解决社会关注、政府关心、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重要项目及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三是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地方财政实力大小、风险承受强度等因素,确定信贷支持的先后顺序。当前要首先要支持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中所列重点领域、行业中符合我行业务范围的项目。其次要支持信用环境好、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较足、可用财力充实的地(市)以及第一还款来源充足、第二还款来源有保证、资产质量好的项目。

第五篇:直面能力作风执行力问题强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

直面能力作风执行力问题强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

今年以来,xxx党委谋划全局、高位推动,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修订了以“自然生长法”为遵循的绩效考核办法,全xxx上下从机关到xxx、从企业到项目部,从理念更新、思维转变到制度制定、措施落实,多层面多维度全方位广泛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和大培训工作,明确了改革方向、路径和方法,自我变革、自我生长动力十足,形成了“要我干”为“我要干”的浓厚氛围。但纵观xxx干部队伍,在工作能力、作风建设和执行力方面,仍然存在突出问题,如不及时整治,将会严重制约xxx党委决策部署和xxx党委工作要求落地落细,严重制约xxx目标任务的完成和高质量发展。

一、直面能力作风执行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工作能力作风执行力是什么

工作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生命物体对自然探索、认知、改造水平的度量,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心理特征,达成一个目的所具备的条件和水平。

工作作风是指主体在从事工作时和从事工作过程中,对所从事工作的态度、对所从事工作的效率、对所从事工作的方法、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对所从事工作取得业绩等多方面的观点和实践的行为。

执行力是指贯彻上级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的关键。若没有执行,再美的蓝图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因此,加强执行力,就是要从上而下,一以贯之,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实干担当,推动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展开。

(二)工作能力作风执行力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破解之策

纵观xxx干部队伍中,在工作能力、作风建设和执行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懂不学、不作为、不担当、不在乎”。

一是不懂不学。

我们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在各个时间节点该干什么,重点工作内容是什么,以及基本运行规律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都不懂不问不学,心中无数,工作没有头绪,杂乱无章,按下葫芦浮起瓢,四处冒泡,甚至还存在不懂装懂的现象。

要多向上级学习,上级领导和上级机关要求什么,强调什么,就是这个时间节点的重点工作;多向优秀的兄弟企业学习,横向沟通,相互交流,学习借鉴科学的工作做法;多向身边优秀领导干部学习,汲取先进经验;多向书本学习,掌握理论方法,结合实际,制定阶段性重点工作计划,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细落实、求实效,避免被动应付,落后挨打。

二是不作为。

领导干部普遍存在形式主义思想,工作被动,作风不扎实。认为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遇事只做请示汇报,以“上面没文件”“领导没讲过”“以前没干过”为由甩锅、甩事、甩责。有的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成做好了,工作落实在口号上,决心停留在嘴巴上,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要全面贯彻落实“自然生长法”,不进则退,没有生长将被淘汰。领导干部有为才有位,要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有彩,就必须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发扬钉钉子精神,用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紧跟一步干,确保善作善成。

三是不担当。

有些领导干部精神懈怠、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不愿意拉高标杆,不愿意争先进位,甘于“躺平”,不想担当。有的心存顾虑、畏首畏尾、不敢担当;有的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应景造势,热衷于搞一些有形式没内容、有声势没成效的工作。有的解决问题“推绕拖”,搞“击鼓传花”,批来批去、转来转去、议来议去,绕来绕去,最后问题哪来哪去。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有多大的担当,就有多大的作为。要提振精神,把责任担当起来,树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机制,勇于直面问题,分析问题,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和毅力。

四是不在乎。

有些领导干部对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不听不信不干,置若罔闻,工作没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起色,混天度日,工作失职失责失误。有的不思进取、不听招呼、不守规矩,对组织的提醒、约谈、批评满不在乎,引不起警醒,仍然我行我素。有的对别人身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吸取教训,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犯同样的错误。

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严以修身方能严以律己。领导干部要思想艰苦、工作刻苦、生活清苦,带头讲政治、听招呼、守规矩、知行止,保持一颗敬畏心,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只有心存敬畏,锤炼作风,才能升华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以自己的辛苦换取职工群众的幸福。

二、强化能力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

(一)能力作风建设和执行力做什么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历来重视各级管理干部能力作风建设,早在1942年,就在全党范围内发动了一场长达三年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先后作《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整风运动在全党展开。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作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整风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整风文件,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历史以及自己所在地区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弄清犯错误的环境、性质和原因,逐步取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提出努力的方向。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特别强调自我批评。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xxx很有必要以“强化能力作风建设提升执行力”为题目,作为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的一项内容,全体党员干部紧密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开展自我批评,来一次思想大扫除,重整行装再出发。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强化能力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必须以思想破冰为引领。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查堵点、破难题、建机制、快落实”破局,以能力提升增效,以作风建设开路,以执行力提高作保障,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以全新理念、全新举措、全新状态,大干快上,蹚出新路,以重点工作突破见效检验思想观念转变效果。各级各部门务必压实工作责任,坚持以上率下,从严督导问责,树立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大胆使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好共事的干部,让“躺平式”干部躺不成,让“混日子”的领导混不成。

(二)锤炼领导干部能力作风和执行力的路径方法

一是炼好“三步曲”。

先思考: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再布局:做方案、找方法、整资源。后总结:预期差异、问题所在、经验教训和启发。

二是做到“四个零”:零借口、零拖延、零反工、零扯皮。

三是锤炼“五项作风”:突出凡事讲政治,锤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作风;

突出职责担责履责,锤炼务实重干的作风;突出为基层减负增能,锤炼为民服务的作风;突出优化治理环境,锤炼高效亲清的作风;突出拉高标杆,锤炼奋勇争先的作风。

四是实现“六个提升”:对党忠诚,提升政治水平;

拉高标杆,提升工作标准;真情真意,提升服务水平;知行合一,提升工作效率;有解思维,提升工作能力;倡树新风,提升自身形象。

五是倡导“七种精神”:学习精神、实干精神、钉钉子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团结精神。

六是懂得“八种管理艺术”:管理的永久王牌是人格、管理的核心秘诀是激励、管理的凝聚力量是信任、管理的交流窍诀是沟通、管理的圭臬尺度是原则、管理的常胜法宝是幽默、管理的润滑良剂是宽容、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理。

七是把捏“九个适度”:工作的“态度”、落实的“速度”、目标的“精度”;

执行的“力度”;方法的“巧度”;视野的“高度”;做事的“细度”;团队的“风度”;做人的“硬度”。

八是掌握“十种工作方法”:威信树立法、问卷分析法、方案预定法、氛围渲染法、制度约束法、协作分工法、提炼累积法、团结进取法、平衡并进法、运用新媒体法。

加快xxx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核心在干部,关键在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履其职、少空谈、多落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转变作风,突出实干。上下同欲者胜,以上率下者强,领导干部要落实“一线工作法”,带头冲在一线、干在实处,勇于担当,引导“少数示范,多数跟上”成为一种风尚,就能更好推动责任层层传导、层层压紧压实,就能汇聚起改革攻坚、干事创业磅礴的力量。当前,xxx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把握机遇、敢于挑战、乘势而上,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攻坚克难的拼劲、改革创新的闯劲、一抓到底的韧劲、只争朝夕的干劲,把压力化作动力、把难点干成亮点。xxx全体员工都要有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牢牢扭住

“一个牛鼻子工程”,突出“自然生长法”内生动力,建立以“四大平台”建设为主的发力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形成人人都要生长的竞争氛围,铆定目标不放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抓落实,勤勉敬业、高效工作,以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奔跑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下载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经成为新农......

    加强信息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防信息支撑能力

    加强信息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防信息支撑能力 当今,随着全球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也随之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和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形态已向信息化演变。......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远景设计研究院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经......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解读:怎样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合集)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解读:怎样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03月19日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当前扩大内需、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农村......

    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广东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供稿:农村经济处供稿时间:2008-12-12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八年十一月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林业在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新能源战略、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小编整理)

    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论文 题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2015年12月12日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钮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业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业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借款人在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农村能源和环境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而发放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