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菏泽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分析[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9:1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菏泽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菏泽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分析》。

第一篇:关于对菏泽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分析

关于对菏泽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分析

为全面掌握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近期,市农机局组织有关人员,通过问卷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全市农机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调查,针对菏泽的农机教育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和对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这次调查将为进一步做好培训工作奠定基础,明确方向。

一、全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总体情况。

菏泽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教室队伍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训和输送了大批技术人员。目前,全市县级农机教育培训机构9所,占地面积34723平方米,建筑面积7188平方米,固定资产838.3万元,教职工总数128人。农机培训结合菏泽实际情况,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发展思路,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民所需的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推动农机化了又好又快发展,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近5万人,其中农机化新技术培训2.28万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新训3248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626人,从业人员更新知识培训1538人。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搞好培训

1、结合全市重点工作和重点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开展小麦机收跨区作业、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农机合作社建设、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农机维修、安全监理、教学师资和农机化信息宣传等有关培训。

2、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对乡级以上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农机化法律法规知识、国家惠农政策(购机补贴政策等)业务知识以及当前推广普及的农机化新技术应用知识。

3、农机技术人员培训。对农机科研、推广、监理、鉴定、教育培训(学校)等人员,进行的农业生产和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试验检测技术及安全监理技术等内容。

4、农机作业服务人员培训。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本年度购买新农机的农民进行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

5、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对从事农机生产维修服务的农民工和技术员进行实用农机驾驶、操作、维修、经营等知识和技术培训。

(二)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农机培训质量

各县区农机部门都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大胆探索农机培训新方法。一是充分发挥各农机化学校的作用,与生产厂家、经销企业、农机推广、监理、修配等职能部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相结合,采取送教下乡,送教到村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搞好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争做到培训的内容贴近农民,培训的形式方便农民,培训的手段适合农民,培训的效果富裕农民,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二是改善办学条件,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培训直观、简便、易学、好懂的优势,提高培训质量。三是使用国家和省里规定的教材,主要是《农机化法规政策知识读本》、《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实用技术培训教材》、《新编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材》。

(三)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为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县农机局成立组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工作责任。二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按照《山东省县级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要求,加强了对县级农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好学校的办学实力。三是定期总结。市县农机局认真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任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不断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进行宣传推广。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尽管农机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培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整个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训经费不足。多数农机校是差额事业单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只给农机校拨人头工资,其他业务经费由于几乎没有,尤其是今年取消拖拉机驾驶培训费后,办学更是困难,严重影响办学实力和发展后劲。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人员知识老化。由于资金不足,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部分优秀教师外流,留下来的教师,外出进修机会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教法少,出现严重的知识老化问题,难以跟上新机具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要求。

三是教育设施、设备、仪器相对陈旧、老化,教学用的挂图、示教板、教具模型,配套农具等还是八十年代的,已不能满足培训需求,而近几年推广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等新机具新技术却没有相应的教具或电教设备与之配套,影响培训的全面开展。

四是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生源竞争压力大,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有差距,培训范围和培训规模跟不上时代民发展的要求等。

(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一是解决农机技术培训事业正常的工作经费。二是解决农机技术培训硬件设施的添置,特别是电化教学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新增教学用的新型农机具。三是给老师提供进修和更新知识培训的机会。四是更新教学用训练场地,适应当前农机技术培训的需要。

2、充实师资力量,扩大培训队伍,吸纳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切实把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学员结合素质放到培训工作的首位。

3、进一步搞好宣传发动,把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合理利用学生资源,建立起一整套招生网络。调整课程设置,适应企业的发展和用人需求,培训范围应向多层次、多样化方向延伸扩展,学员的安置应改变传统的就业模式,并强化管理,培训出有技术有能力的多功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多种需求。

第二篇:关于临邑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临邑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作为全县培训农机化技术人才的主阵地,临邑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农机驾驶、操作及维修人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高速发展、新的政策的出台,以及农民对农机技术需求的不断提高,农机培训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临邑县农机局安排专人对新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调研,并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临邑县农机化学校建立于1973年,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了培训农机技术人才的重任。经过多年的发展,临邑县农机校的功能日趋完善,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教练场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58平方米,教室、教具室、图书资料室、办公室一应俱全。各种电教设备9台,教练车5台,配套机具8部。学校在编教职工17人,年培训能力1800人。多年来,临邑县农机化学校始终以农机专业培训为主体,以社会办学为导向,不仅为社会培训了大量的农机专业人才,而且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已成为全县农民科技教育、新技术推广、新技术示范应用培训的多学科、多门类的重要培训基地。

二、好的经验

1、加强学习研究,理清发展思路。长期以来,临邑县农机化学校与其他多数农机化学校一样,以行政形式办学,坐门等客,主要靠自主报名和通过农机监理督促机手参加培训的方法开展业务,教学形式单一,既无压力又无动力。近年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2003年省农机办颁布《山东省县级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以来,该县农机局会同农机化学校领导从认真学习《办法》入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理清农机化学校办学思路,科学灵活组织安排培训,多方拓宽办学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水平,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农机化技术人才,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就业。

2、理顺关系,完善规章制度。自该学校建制以来,一直与县农机监理站合署办公。自2001年,与农机监理站从管理机制上根本分开,使学校院落独立、财务独立。同时,为促进学习各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先后建立健全了《教师岗位规范》、《职工考勤制度》、《校长工作职责》、《教职工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分确分工、落实责任,提高了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

3、开展阳光培训,拓宽办学渠道。2009年以来,该学校充分利用上级的阳光培训政策,经多次与县农业局协商后,确定由县农机化学位与县农业局联合办学,对农机手进行阳光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办学渠道。

三、存在的问题不足

1、培训经费短缺。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经费不足。鲁财综[2008]83号关于公布取消7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中取消了农机驾驶员技术培训费,自2009年1月1日起,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机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都不收取培训费。培训经费全部需要财政支付,而财政拨入的培训经费只能勉强满足正常的办公开支,学校想要扩大发展缺少正常的起步资金。

2、拖拉机驾驶培训数量低迷。拖拉机驾驶培训的该学校的主要培训业务,据统计2007年全市新训拖拉机驾驶员298人,2008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195人,2009年由于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培训拖拉机驾驶员数量略有上升,上半年培训210人,但前景仍不容乐观。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汽车、三轮车占了农村运输的主导地位,部分拖拉机下岗,在岗的仅仅搞些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运输;二是国家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有些人自动放弃了拖拉机运输业。

3、教学设施更新慢。由于受经费的制约,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都是5、6年购置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学员学习、实习的需要。大型的农业机械,如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价格比较高,动辄8、9万元,甚至10多万元,并且不断进行技术改进。要想经常更新教学设备,始终用较先进的农机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需要一笔很大的投入,当前农机化学校的经济能力是难以解决的。

四、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

1、多方拓宽办学渠道。要在农机培训的基础上逐步拓宽培训领域,扩大办学规模。多方开设农机驾驶、农机维修、电气焊多种专业,探索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有关院校开展联合办学的渠道,为其外出打工创造了条件,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适应市场变化需要。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学提供保障。

3、建议上级给予政策扶持。当前,由农机部门负责实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拖拉机驾驶员、电工、电焊工等36个工种,劳部、安监等部门也进行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使我们农机部门的培训范围更加缩小。建议上级农机部门进行协调,争取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这36项与农机有关的工种由农机部门统一进行培训和职业职能鉴定。

4、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要转变观念,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上,要把学员带进实验室、实习车间、试验基地,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员的技术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结合生产实践,选取通俗易懂的新版本;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讲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环境气象知识,职业道德知识,以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培训与推广结合,协调推进,共同提高。把培训与农机推广结合起来,围绕保护性耕作等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如结合农时或结合项目进行小麦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等,使农民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

第三篇:关于对菏泽市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关于对菏泽市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近年来,菏泽市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件方向性大事来认识,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来谋划,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部署,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7年,全市经工商注册的合作社仅有3个;2008年,注册农机合作社发展到43个,其中达到运营企业化、库房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等“五化”要求、实行统一订单作业的合作社10个;2009年1—3月份,又新增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6个。预计年底将发展到143个,其中达到“五化”标准的合作社30个。三年迈出了三大步,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规范运作。一是加强领导。市农机局把农机合作社建设工作列入工作重点,每年初都召开会议向县区下达合作社建设任务目标,予以专门安排部署。二是制定规划。市农机局认真分析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以及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情况,科学编制了发展规划,连续两年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机合作社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各县区根据市局意见,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计划,明确了重点突破区域和典型培育对象。市农机局还专门下发了今年初省农机办对菏泽市《关于抓好农机合作社典型建设的通知》进行了摘要转发,在全省推广菏泽市发展农机合作社的经验。三是坚守原则。即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在合作组织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创建的发展模式,量力而行,务求实效,不断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方式;坚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以农机化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规模经营;坚持示范带动、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保证农机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二)抓住关键,推进发展。一是瞄准三个重点抓组建。即瞄准农村能人,发挥他们思路清、头脑活,勇于探索、创造力强的优势;瞄准农机大户,发挥他们经验丰富、技术熟练,在农机户中有带动力的优势;瞄准村干部,发挥他们群众威望高、组织能力强,善于协调处理问题的优势。二是突出三个环节抓扶持。即:实行政策倾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并根据合作社开展作业需求,适当放宽补贴机械类型,支持合作社增强农机装备。示范园作业和各类农机科技创新项目优先安排合作社承担,并落实好工商免费登记注册、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和农机作业减免税等政策;予以适当奖励。对于达到要求的合作社,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不少于1.5万元的资金奖励,用于扶持库房建设或作业费补贴。同时,市政府拿出一定量的资金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协调建设用地。农机管理部门深入农村,积极与乡、村干部沟通协调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帮助办理手续,指导库房建设。三是推进三种模式抓市场。即不断扩大跨区作业模式,增加机手收益;大力推行订单作业模式,提高市场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承包作业模式,建立稳固的作业市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四是做好三个层面工作抓服务。即: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建立完善市、县区农机合作组织联系制度,做到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定点指导,及时服务;加强培训服务。以农机合作组织为依托,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开展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对各农机合作社社长加强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发展的能力。在三夏、三秋前期,突出加强合作社机手的操作技能、服务理念和安全生产意识的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为农机合作社及机手提供政策、技术、市场、油料供应等方面信息,提高适应、开拓市场能力。五是完善三项制度抓管理。即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机务管理、维修保养、安全生产、作业管理等制度,加强成本核算,确保收益;完善收益分配制度,重点完善按股分红制度和统一管理、单机核算、自负盈亏两种制度。六是采取二条措施抓典型。即培育典型,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管理科学、运作规范的合作社作为典型,在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扶持,业务上指导;宣传典型,采取组织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经验交流、评比表彰、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典型经验,营造氛围,引导发展。

(三)多元创建,因地制宜。一是农机大户合作、带动型。包含由具有农机作业、市场经营、技术维修等经验的农机专业户强强组合或由农机大户发起、联合个体农机户组建两种形式。(巨野董官屯镇义和庄的程传西通过多年从事农机跨区作业,农机维修,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08年6月组织8户农民组建了农机合作社,现有配套农机具25台套,去年通过与本村及周边村庄签订订单作业,夏秋两季共作业7000多亩,实现作业收入96万元。)二是乡镇村委、村干部主导型。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集体经济比较好的村投入资金建立村农机大院,兴办合作社,更多地为本村服务。如牡丹区大黄集聂庄行政村以村委会大院、办公室作价入股,吸引其他农机户带机入股,成立了菏泽市相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开展跨区作业的同时,以每亩低于市场价5元的价格,与本村及周边村庄签订作业合同,实施小麦机收、玉米贴茬免耕机播“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服务。去年“三夏”,作业面积达到6000余亩。另一种是由村干部牵头筹措资金、倡导组织农机户建立农机合作社。(东明陆圈益民农机合作社,是由村委成员牵头,组织村民50户带资入股组建的,与本村362户农民签订作业合同,并组织跨区作业,去年作业面积达5400亩,直接经济收入41万元,作业费的50%提给机手、40%按股分红、10%为合作社办公经费)三是能人领办型。主要由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懂经营、善管理、先富起来的能人投入资金,动员组织有机户组成合作社,或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领办合作社,兴办经济实体。(成武马永振拥有一个工程开发公司,经过多年经营,固定资产达到200多万元,他致富不忘众乡亲,于2007年带领7户农民组建了永振农机合作社,并为本村及周边村庄开展订单作业服务,08年作业面积达8500亩,作业收入为40多万元)

二、农机合作社发挥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机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有效整合了农机资源,避免了单一购置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实现了多机种集团军式作业,提高了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取得了市场竞争优势。2008年全市通过农机合作社签订作业协议1200多份,协议作业面积98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收机械化水平达到69.8%,粮食耕种收综合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3%。

二是促进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迅速普及,许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成为农业新科技推广应用的示范者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近年来,先后在全市推广应用了玉米机收、机播、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化肥深施、土地深松等先进农机化技术,尤其是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工作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首先,合作社广泛收集作业信息,对外统一签订合同,统一定价,统一调度作业,避免了机械盲目无序转移和农机户之间恶性竞争、互相压价造成的浪费和损失。通过有效运作本地作业和跨区作业,每台农机具可增收1万元左右。其次,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把更多的农民从农田作业中解放了出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增加了外出劳务等工资性收入。第三,农机新技术的推广使农民减少了种地成本,实现了增收节支。去年市农机局专门对实施保护性耕作播种的小麦和机械化播种的玉米进行了测产、对比,较传统种植模式平均亩增产小麦49.33公斤、玉米130.8公斤,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1%和27%。仅此一项,全市农业年增效益近十余亿元。

四是搭建了新的农机管理平台。政策宣传、技术推广、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安全教育等工作,直接通过农机组织落实和带动,有效地弥补了当前基层农机管理缺失的空档,确保了农机化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是推动了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进程。农机合作社实现了家庭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对接,有利于农业耕作模式由一家一户向规模化转变,促进农业经营机制完善,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据统计,目前全市有近152个村的土地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

三、存在问题

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机库房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农机服务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普遍规模较小,服务项目单一,服务质量不高,不能实现农业生产小规模经营与农机作业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规模效益偏低。三是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尽规范。四是合作社成员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四、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首先要在深入调查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发展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情况以及农民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有序发展。

二是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农机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不断创新完善农机合作社的服务方式,使各市场主体间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赢目标。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方位开展社会化服务,增强发展活力。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优先向农机合作社倾斜。根据农机化发展实际与农机合作社开展作业需求,可放宽补贴机械类型。农机示范园作业和上级农机科技创新项目要优先安排农机合作社承担。对达到“五化”要求的农机合作社,经市农机局检查验收合格后,市财政将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资金,用于扶持库房建设或作业费补贴。市政府每年应拿出一定专项资金扶持合作社建设,促进合作社的稳步发展。

四是加强指导服务。农机部门要加强跟踪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开展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定期进行走访、座谈、调研,及时了解发展经营情况,总结推广经验,把握发展方向,解决存在问题。各县区要按照组织建设规范化、合作类型多样化、生产经营市场化的要求,指导、扶持和服务好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健康规范发展。

五是加强人员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观摩会等多种方式,对合作社社长及成员进行政策法规、操作技术、管理知识和服务意识方面的培训,提高的他们的管理水平、操作水平和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行提高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六是加强组织协调。合作社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土管部门要把合作社建设用地列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范围给予优先考虑,着重帮助解决农机合作社库房建设的用地问题。工商部门要为农机合作社审批注册提供方便,财政、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在资金、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加快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搞好服务。

第四篇:成武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成武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造传统农业最主要的手段。近几年,成武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狠抓农机推广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实施农机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升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益,农机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农机总值达4.6亿元,农机总动力92.3万千瓦,平均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09.9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4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539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4%。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一)农机推广全面展开。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借助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服务农业生产、调整农机结构、改进耕作习惯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重点推广了大型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精播半精播等品种,深翻深松、机种机收的水平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粮食作物,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目前,全县小麦联合收割机 930 台,平均百亩小麦拥有0.11台;玉米联合收割机445台,平均百亩玉米拥有0.114台。

(二)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建立合作组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 65 个,主要包括县农机协会和14个农机分会,18个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队,10 个农机合作社,并帮助他们建章立制,使其规范化、科学化、服务社会化。二是发展农机大户。把发展农机大户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争取上级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的优惠和扶持,全县共发展固定资产达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85 个,户均实现跨区收入 5.8万元。三是促进“多赢”。为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把一定范围内的农民机手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经营,并逐步建立农机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推广“协会+作业队+农户”、“合作社+农户”、订单作业等农机服务模式,使三者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如天宫庙镇永振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拥有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台,大型拖拉机4台,其它各种配套机具20台,服务车2台,固定资产总值达140余万元。合作社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年作业收入达到50多万元。

(三)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组织农机跨区作业是我县参加作业互助、延长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收入的重要途径。每年,县农机协会都多次都联系安徽、湖北、河南、河北等省及省内各市县的农机同行洽谈跨区作业事宜,并先后多次组织各乡镇农机分会负责人、农机经纪人赴有关省市考察跨区作业市场。年组织跨区作业机械550 台以上,完成作业面积 44万亩以上,实现收入1800 多万元。年接收外地跨区作业机械 450 台,并积极做好燃料供应、机械维修等服务,深受农机手的好评。

(四)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实现新突破。围绕主导产业——大蒜的机械化收获,积极研发新机具。投资1.5亿元建设山东全盛农机设备有限公司,对大蒜收获机进行设计改造、产品论证。目前,已经完成了产品定型,正在批量生产,年计划生产大蒜收获机2000多台以及其它多种农机产品。为加快大蒜收获机械化的推广普及,在大田集镇、白浮图镇成立了3个大蒜机收合作社,帮助合作社培训机手50多人,就大蒜收获机的使用、维修等技术进行了培训。

(五)农机新科技推广逐步深入。一是积极创建农机科技示范园。为促进保护性耕地机械化技术及机具的推广,建立县级农机科技示范园2处共7000多亩,乡级科技示范园2

处共2000 余亩,通过召开推广演示会、作业现场会,让农民看到了效果充分发挥了示范园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积极推广三夏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和三秋玉米机收、秸秆覆盖、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保护性耕作模式。今年,发展小麦免耕播种面积3.9万亩。三是搞好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三夏期间共捡收小麦秸秆近2万吨,占产生秸秆总量的50%,为农民增加收入200余万元。三秋期间,推广青贮、还田等秸秆循环综合利用模式,玉米秸秆转化占到了70%,农民靠玉米秸秆每亩增加收入100多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我县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知识结构老化、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一些技术人员对高新适用农机一知半解,无法为农户提供规范的指导和帮助。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改革的滞后,导致一些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农机工作裹足不前,给全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需要进一步壮大规范。我县农机协会依托县镇两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信息技术优势组建,协会的领导也主要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需要逐步从政府包揽管理向农民自我经营管理过渡。协会组建的跨区作业队组织形式也比较松散,机手间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机合作社在我县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在发展中逐步规范、逐步壮大。

(三)农机跨区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各地联合收割机增长迅猛。今年,我县联合收割机就新增200余台。大量机具涌入跨区作业市场,导致作业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今年油价大幅上调。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农机作业的成本升高,直接造成机手跨区作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

三、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一)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改革,明确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保障基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改革用人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建设一支专业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年富力强的基层农机管理、推广服务队伍。

(二)加快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加强以县农机协会为龙头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建设,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大户发展,充分利用农机大户的龙头带动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机手按照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方式。

(三)进一步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农机协会的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开辟新的作业市场,同时鼓励跨区作业队与相关作业区域建立点对点的长期协作关系,引导机手有序流动作业,避免盲目外出,增加作业成本。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投资发展服务收益较高的新型适用农业机械,避免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第五篇: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XX县位于鲁西北,属黄泛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38万人口,农业人口30万,耕地面积68万亩。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加快,我县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不断加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末,全县农机管理从业人员(含乡镇农机站)56人,其中农机化教育培训人员20人,农机化服务人员1.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1.1万人),其中各类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0.5万人。农机化教育培训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县农机化培训工作坚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农机化培训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市场变化,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素质,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了更多、更好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现代农民,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情况及成效

XX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和教练场地齐全,教练车12台、配套农机具52套(件),教师8人、教练12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2010年,共举办各类人员培训班36期、现场教学演示会14次,培训购机农民551人、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技术553人、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166、申领驾驶证234人、农机经营服务155人、农机管理人员培训115人、农机技术人员培训483人,其他技术操作人员1035人(包含阳光工程培训300人)。另外我校对全县1992名机手进行了复训,使全年培训人数达到了4895人。

培训工作取得了七个方面的实效:一是通过对基层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认清了形势,把握了工作重点,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服务农机化工作的本领。二是围绕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使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通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新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为农机科技项目实施和各类示范点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通过对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经营管理知识、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五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使广大农民对农机化促进法等法规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机具的热情。六是通过开展农机维修工、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七是通过对机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农机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科技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概念,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在个别时间上道路行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看的比较简单,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二是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从目前我县农机校情况看,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只保'吃饭',培训质量无法提档。教学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不能及时更新培训新知识、新技术,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三是近年来分配的农机专业院校毕业生少,高学历、高技能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壮大。

三、建议

1、广开生源,适应形势。生源是农机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生源,其它工作就无从谈起。生源不足是困扰农机培训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生源。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田检路查,杜绝无证驾驶现象。三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四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培训时间,使机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会实用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切实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创造社会重视的浓厚氛围。有计划地定期对农机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提升其行业荣誉感。

3、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同时,基层工作站也受到经费的制约,培训时间和教学内容不能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因此,建议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让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培训和鉴定经费,保障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4、发挥整体效能,创建 '平安农机'.搞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是农机教育培训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从源头上保障'平安农机'建设的重要措施。要正确处理好培训与监理的关系、切实解决好重管理轻培训的问题,坚决杜绝只收费不培训的现象。农机监理部门要加强监督,凡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发放驾驶证件,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培训和农机监理、农机推广等部门要做到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5、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机以及工业机械新技术也将得到充分推广和利用。在培训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这就要求教师集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为一体,在教学中打破理论试验实习的界限,把其合为一体,做到讲、练、做同时进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来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二)一、基本情况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全省辖14市、州,86个县市区,2008年底,全省总人口2628.12万人,乡村人口1783.18万,乡村劳动力1101.89万,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为727.57万人。全省实现生产总值合计3176.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462.27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1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4元,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至2008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86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08亿元,拖拉机保有量达到46.1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83万台,联合收获机2630台,农用运输车46.58万台,农机作业量达18.379万标亩,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5%.农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农田灌溉、农业植保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村中拥有各种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5.8万个,农机户82.7万户,从业人员达110多万人。

我省农机化学校大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管理体制健全、师资队伍雄厚、教学等基础设施完备,多年来培训了大量的人才,为农村经济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广大农机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农机,面向社会,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开展农机培训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和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发展。

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市县级农机校86所,其中52所为农业部四有机校。现有教职工960人,其中管理人员255人,教学人员441人,教练员269人;教练场地96.9万平方米,教室面积3.6万平方米,电教设备361台,教学用拖拉机、犁、播种机等配套农具3200台(套),固定资产达3500万元,年培训能力5万人。按照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从2005年起我省开始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实行资格认定。截止目前全省有83所农机校通过评审,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

二、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农机实用技术人才。我省农机校分别隶属于各县(市、区)农机(牧)局。农机化学校以培训各类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为主,担负着农民的农机技术培训教育工作,多年来累计培养了拖拉机驾驶员、农用汽车驾驶员、农用三轮车驾驶员、修理工、乡农机专干、农机>会计、农具操作手等农机技术人员200多万人。为全省农村基层培养了大批农机、农技实用人才,起到了农村科技知识培训主阵地的作用,为发展农机化事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2008年,全省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6.03万人,其中,农机管理人员1484人,农机技术人员11498人,农机监理人员578人,农机操作人员145601人。培训拖拉机驾驶员20956人,农用车驾驶员5248人,修理工8121人,农具手95293人。在2003-2007五年间,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机大户培训班420余期,累计培训农机大户人员达1.24万人(次),发放农机培训教材75000册,印发各类宣传资料75万多份,捐赠各类机具30多台(件)。

2、逐步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文化程度低、年龄差别大、接受能力弱、分散不易集中是农机培训的鲜明特点。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广大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者探索、总结,积累了许多适应培训农民要求的好方法、好形式。

一是开展综合培训。除培训拖拉机知识外,还开展交通安全法律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绿色证书和职业技能知识,提高了学员适应市场、就业和致富的能力。

二是开展送教下乡,上门培训。每年,省上都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利用冬闲农村集中教育的有利时机,组织人员上门入户宣讲农机安全政策法规,开展安全操作知识技术培训。春耕之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甘州区利用'科普之冬'、'科技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农机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现场为农民群众解决疑难问题。

三是开展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培训。县市农机化学校,积极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对于新型农机具,农机教师配合农机推广部门技术人员联合生产销售人员现场讲解培训操作使用技术,开展培训与指导,效果明显。天水市针对近三年多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大量补贴机具投放,农机操作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农民都是第一次使用机具,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在投放机具比较集中的村组开展技术培训,让教员给群众讲机具的结构、原理,正确操作与使用,调整与维修,使更多的农民不仅用得起,而且还会用,极大地促进了补贴机具使用效益的提高,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为实现机具的优质、低耗、高效、安全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武山县农机校还从社会上聘请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员,开展技能操作培训,通俗易懂、实践性强,从而保证了培训质量。

四是偏远乡镇设点延伸培训。针对部分乡镇村组地处偏远,科技信息不畅的问题,县市农机化学校先后在这些乡镇设立了农机化技术培训分校或培训工作站,定期组织开展驾驶操作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等农机科技服务活动,有效地延伸了农机科技培训服务网络。有些地区开展的'菜单'式培训,将培训专题以多媒体形式制作成培训'菜单',由农民群众按需'点菜',农机部门'配菜'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3、探索了农机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各地在开展多门路办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实现了由单一培训农机技术向多学科联合办学的转变。一是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近两年全省培训农机修理工近2000人,他们都获得了农机修理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外出打工创造了有利条件。玉门市农机校举办了农机职业技能技术培训班,为准备购买收割机的农户进行安全操作规程、驾驶技能、外出务工常识和机具人身>保险等知识的培训,为他们参加跨区机收提供技术技能保障。二是大胆尝试横向联合办学,提升培训服务档次。如敦煌市整合资源,采取上挂、下靠、横联的联合办学路子,先后与甘肃农大机电学院联合开办了机电大专班,与电力公司联合开办了农村电气化中专班,为农村培养了一批农机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也形成了农机技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学历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格局,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这种组合式培训模式突破了农机分类培训的结构框架,适应了当前现代农民综合技能培训的要求,探索了农机培训的新模式。

4、开创免费管理惠农新举措。白银市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针对农机培训经费匮乏、农机培训手段尽失及农民负担太重等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强农机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些治本的政策,促成了免费管理政策的出台。

2007年,白银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农业机械免费管理惠农政策的决定》。按照《决定》精神,先后研究制定了免费管理实施方案、拖拉机入户管理细则、农机驾驶员培训细则、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加强档案管理等文件,编写了培训教材。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全市拖拉机驾驶员进行登记造册。同年9月,市政府在景泰县永安村组织召开了农机免费管理及启动仪式现场会,从此拉开了全市免费管理的序幕。农机部门统一组织,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机,保证拖拉机入户及驾驶培训工作不走过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也随之走上规范化。

5、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起步良好。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不少市、县农机化学校,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从2006年开始,经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批准,全省共有70多所农机校承担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三年累计承担培训任务34900人,培训资金1120万元。培训范围涉及农机驾驶、农机维修、电焊、电工、装载机驾驶、车工、钳工、建筑工、缝纫工、家政服务、保安等十余个工种。

6、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势头强劲。我省从2006年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共建立了25个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和培训基地,共有174名考评员,其中:高级考评员22名,鉴定工种涉及农机修理工、农机营销员、焊工、电工等12工种,获证人数达7000多人。2008年,已在全省30个县(市)开展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3031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三、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做好全省农机培训工作,从2005年开始,省局成立了由主管副局长任组长,科教、计财、培训、推广、鉴定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农机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区)也都成立相应的培训领导小组。要求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农机培训作为新形势下农机化主要工作来抓,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初要制定农机培训工作方案,明确培训思路、培训目标、任务分工,确保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建立了四方参与的培训机制,即建立农机管理、农机培训、农机推广和农机企业四方共同参与的培训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发展。

2、做好配套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规范培训行为。为认真贯彻农业部发布实施的《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我局依据《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相关配套办法,从而保证了资格许可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相继制定了《甘肃省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学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甘肃省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资格许可办法》、《甘肃省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评估办法》。同时制定了《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办学资格核准办事指南》,经2005年6月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对审批内容、主要法律依据、办事条件、办理程序及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做了详细说明。并编制了《甘肃省农机局行政审批流程图》,从而做到了政务公开,方便申报单位了解审批程序,强化了法制观念,做到了依法行政。保证了培训机构认证工作的开展,规范了培训行为。

3、注重农机培训工作实效。各地结合实际,大多采取了以短训为主,长训互补,农机培训和农机推广结合,农机培训与农机化科技推广项目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对从事农田作业的农机户通过举办培训班、田间地头现场演示、以会代训等形式开展了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了农机户接受和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农机科技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农机户的培训,提高了农机户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增强了他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强化了他们的科技示范带头作用,提高和带动了周边广大农民应用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

4、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一是将培训工作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农民掌握农机新技术的能力,提高技术示范推广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将培训工作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相结合,提高他们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保安全的本领;武威市凉州区按照农机大户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了'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农机协会'.协会由农机大户51人,带机入会,拥有农机具150台(件)总价值395.4万元,其中推土机17台,联合收获机6台,大中型拖拉机29台,其它农机具98台(件)。协会定期对会员进行业务培训,在主要农时季节还组建农机作业服务队东征西出开展跨区作业,提高农机大户的经营效益,充分发挥了农机服务组织在培训农机大户中的作用。三是将培训工作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将培训工作与购机补贴工作相结合,提高农民对新机具的驾驶操作和使用机具的能力。五是将培训工作与'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和创建'平安农机'工作相结合,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全省农机监理系统结合>行风建设和评议活动、'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和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摸底活动,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农机户观看农机事故案例录像,请农机监理人员讲解本县区事故案例,使广大农机户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六是将培训工作与'阳光工程' 培训相结合,促进农村劳动力输转,增强农民致富的能力。全省在10个市州25个县区举办了23期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班,培训鉴定人数3013人。

四、我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及需求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立足农机,面向社会,坚持农科教相结合,不断解放思想,以创新为主线,以常规培训为基础,以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事业的快速发展。

省上提出到2010年,全省青壮年农民全部培训1次,使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70万人以上;通过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目前,活跃在全省各地的农机户约占农户总数的五分之一,农机手约110万人,约占乡村人口的5.8%,并且以每年5-8万人以上的速度在递增。我省计划每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0万人以上,其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3万人,农机维修经营人员1万人,各类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操作人员7万人。至2015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70万人,其中:新购机农户30万人。年均培训需求在10-12万人左右。这些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带头人和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把这些人培养成为既会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又会现代农业的经营、服务,必将会推进现代化建设。

通过调研走访农机从业人员、购机补贴农户,农机技术培训需求主要是:(1)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驾驶技能、微耕机操作技能及农机新技术运用、农机化法规知识、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及机械维修、保养调整和安全知识等;农机维修人员最需要在农业机械原理、机械基础、维修电焊知识等方面渴望得到培训提高;农机经销人员希望在农业机械营销、机械故障排除等方面得到培训提高。(2)农民认为比较适宜的农机培训地点是就近按区域建立基层培训基地,不定期办班,按需开展技能和技术培训。(3)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农机实用技术读本或教材,免费下发农民学习。(4)免费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

五、今后我省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局制定的《甘肃省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培训目标和任务。各级农机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培训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职责,确定培训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细化培训实施方案、培训规划和配套措施。要建立健全培训责任制,实行培训目标责任考核管理,落实培训任务。要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通力协作。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机人员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技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按照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农机成人教育必须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社会、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农机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干部、职工队伍培训要结合干部队伍业务知识更新的需要,进一步做好县乡农机化干部、职工队伍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机化队伍素质。要改进方法,农机培训要与新技术推广、农机制造企业等单位紧密结合,协同作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培训各种新技术,提高广大农机户运用各类新型农业机械的技能。

3、加强内部管理,创新培训模式。一是要加强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农机系统内部,要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建立高效协调机制;二是要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科学确定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充分利用市县两级农机化学校的培训资源,探索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市校与县校之间、市与市之间联合办学的路子。四要农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结合的有机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关键在组织,重点在培训,难点在就业,要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全面推动农机大户和新购机农户的培训。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化学校,要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积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提高农机大户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种粮水平。要以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系统为依托,以粮食主产区农机种粮大户为主要对象,以粮食机械化生产所需的关键机械化技术、经营服务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为主要培训内容,按农时、分区域、分作物、多形式进行培训。培训行动要与职业技能鉴定、绿色证书培训等工作结合,与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校结合,与有关项目、科教下乡等工作结合进行。同时充分发挥农机生产企业技术服务人员的作用,积极做好对新购机农户的培训,即购买一台、培训一人、购买一批、培训一片。

5、发挥整体效能,创建 '平安农机'.搞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是农机教育培训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从源头上保障'平安农机'建设的重要措施,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化学校都要切实提高驾驶员的培训质量,严把培训考试关。要正确处理好培训与监理的关系、切实解决好重管理轻培训的问题,坚决杜绝只收费不培训的现象。农机监理部门要加强监督,凡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发放驾驶证件,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农机培训和农机监理、农机推广等部门要做到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六、当前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我省农机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长远发展看,我省的农机培训工作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据初步调查,目前全省农机化学校,有1/3发展良好,有 1/3发展非常缓慢,有1/3停止不前、萎缩或出现生存危机。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发展后劲不足;培训机构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农机化学校管理观念落后,运行机制陈旧。部分学校没有根据目前实际和市场需求来确定工作目标;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训上只局限于驾驶员培训,而对农民农机化新技术、新知识多样性需求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培训方法简单,办学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改革思路少,或者有思路,但'等靠要'的思想居多,培训领域不宽,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技能、新设备掌握的要求。

3、生源组织困难。自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一直由农机监理部门管理的农用运输车、三轮车交公安交警部门管理。失去了管理权、培训权,拖拉机管理又处于失控状态。农机培训教育培训工作由于培训门类单一,随着业务的大部分移交,再加上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农民需求,生源组织困难,学校利用率低,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培训生源缺乏强有力地组织手段,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4、学校设施设备陈旧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省农机化学校大都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现在多数教学用房已经老化,有的一些教学设施年久失修,损坏现象相当严重,多数教学设备是上世纪八十年省上>投资配置的,教学设备等硬件都已远远跟不上教学的要求,难以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工作,培训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加之培训资金投入越来越少,农机教学设备无法适应新型农机人才培养的需要。个别地方培训人员的工资是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单位基本上没有业务经费。

5、农机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单一。目前我省农机人员大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农机化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面对信息时代显而易见其知识结构有很大缺陷。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进修和知识更新,知识面单一,知识老化,尤其缺乏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知识,无法适应新时期农民职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要。

七、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1、将农机人员培训纳入到农业部项目计划或培训计划之中,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明确培训工作由省级农机部门组织实施,便于管理和操作。

2、将农机培训纳入免费管理序列,使农机培训与其它行业培训一样享受国家补助,把农机校从生存问题中解脱出来,使其更好地为农服务。

3、培训工作要切实转变其行为。农机培训要由目前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名称可谓'现代农机手'培训工作,'农机致富'培训工程等,切实解决农机培训当中遇到的困难,着力于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长远发展。

4、有计划地对市、县级农机师资力量进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农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定期对农机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提升其行业荣誉感。

5、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专家学者和生产企业编写图文并貌,通俗易懂,适合农民学习的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教材,并更新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农业机械教学光盘,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机教学工作需求。

下载关于对菏泽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分析[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菏泽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分析[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菏泽市保护性耕作工作开展情况调查范文合集

    菏泽市保护性耕作工作开展情况调查 200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及省农机办的领导下,菏泽市农机局继续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列为全局工作的重点,并将保护性耕作与玉米机收工作结......

    菏泽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菏泽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以农机服务组织定义入手,介绍了发展和完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通过菏泽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就菏泽市农机服......

    枣庄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枣庄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教育培训情况,更好的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和我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对全市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进......

    关于武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武城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李顺强武城县位于鲁西北,属黄泛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38万人口,农业人口30万,耕地面积68万亩。随着现代农业的发......

    泰山区农机化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泰山区农机化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是农机化事业的基础,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农机培训工作的好坏,影......

    牡丹区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牡丹区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全面掌握牡丹区农机教育培训基本情况,不断促进农机培训工作顺......

    贫困山区农机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贫困山区农机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陈新平郧西地处鄂西北最边陲,属全国贫困县之一,辖18个乡镇(场区)、28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86万人,总面积3509平方公里,耕地约......

    2012年阳光工程农机化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2012年阳光工程农机化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根据中卫市农牧局、财政局《关于印发中卫市沙坡头区2012年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今年农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