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趋势调查分析
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趋势调查分析
作者:姚传富发布时间:2007年6月21日
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信息化成为有效化解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在校生总量高达2.3亿人,学校50多万所,教师1100多万人。然而,我国的教育事业却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教育事业仍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矛盾。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是目前一个主要矛盾。仅在大学,我国目前就缺少大约100万名教师。而在中小学,教师数量的缺口更多达300万以上。实行高校扩招以来短短5年时间,我国在校高校生总数已突破2000万人,是200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的2.5倍。2006年高校招生总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530万人。而同期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并没有相应增加,2004年与2003年相比甚至还有所下降。大规模扩招,使我国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全面紧张。不光是教师数量严重短缺,相关的教育设施如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学实验设备等也都不够用。即便如此,我国高校目前的入学率也只接近20%,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高中毕业生望大学门槛而兴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与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如何尽快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大规模扩张,只有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
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则是另一个突出问题。首先是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近年来,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收入比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资源配比上。农村的教育经费长期由乡镇政府承担,而乡镇财政又无力承担,最后变成了要农民自己负担,造成本来已很低的农村教师工资被长期拖欠,许多地方的农村教育都是负债运行,大批农村孩子失学。许多地方的小学义务教育名不副实。2005年我国首次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竟然有113个县小学生公费预算为零。据民进广东省委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广东省为数不少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靠“负债运作”改善办学环境,全省教育债务竟达73亿元,全省有20万中小学生在危房中读书。而广州市的几所重点中学,都分别斥资2亿元以上建设豪华校区,并添置了空调、直饮水设备。几亿元建一所高中,一两亿元建一所小学,上亿元打造一个幼儿园。农村地区学校却是教室光线不足不敢开灯,夏天气温高不敢开风扇。乡村教师由于待遇低不断流失。在我国相对富裕的广东地区尚且如此,全国情况可见一斑。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尽快缩小?专家认为,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才能把城市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到农村地区。
其次是地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少数几个特大城市,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教育资源则十分贫乏。这种资源分布状况对于在职继续教育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在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今天,在职在岗的已就业人员也存在迫切的教育培训需求。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即使大学本科毕业,其所学的知识在4年之后就会变得过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充电”,才能适应工作要求。然而,工学矛盾始终存在,在职在岗人员又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可能都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少数大城市接受脱产学习。如何帮助他们跨越地域障碍,获得学习提高?常规的教育手段行不通,而网络化、远程教育等信息化手段却又大有用武之地。
另外,在城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表现也相当严重。许多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热心搞这样那样的“重点”学校,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重点学校,给这些学校配置教学水平最高的老师和教学设备,以保证这些学校的高升学率。人们看到,只有进了重点中小学,才有希望考入重点大学,上了重点大学,才有希望将来获得好的工作。学生拼命向重点学校挤,导致择校热“高烧”不退。重点学校趁机高价招收“择校生”。在北京某区级重点小学,赞助费竟高达数万元,即便如此,报名人数仍然是招生人数的四五倍。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交赞助费越高的学生越容易进入重点学校,人为地造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社会不公。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太大。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如何让名校的优质师资为全社会共享?办法也只有一个,就是用教育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传统教育管理局限凸显信息化打造最佳沟通平台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城市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而家长又都“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数的父母为孩子的上学问题殚精竭虑、劳累奔波,这使得学生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亟待进行变革。
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父母的心愿,也是老师乃至全社会的使命。在孩子身心发育的成长时期,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家长与老师之间及时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学校管理,校方与家长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来实现的,但这些方式无论是广度、深度还是及时性,都很受局限。一位老师要管理几十名学生,其时间、精力都有限,家长若常打电话给老师,无疑增加了老师时间和经济上的负担,可不打电话又无法及时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常处于这种矛盾境地。
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放学之后到什么地方去?这些问题家长都十分关心,也迫切需要实时掌握有关的信息。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希望及时把学生在校的表现等情况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独生子女的家庭构成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需求变得日益迫切。那么有没有比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沟通方式更好更有效率的信息交流手段呢?记者在江苏省苏州市采访时了解到,该市“网上家长学校”就很受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由苏州移动、教育局、妇联等单位联合组建的网上家长学校,通过互联网加上手机短信等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沟通起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实时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学生与老师可以在网上进行咨询辅导;家长还可以约请网上名师对孩子进行针对性教学,回答疑难问题。这个网上家长学校组建仅一年时间,目前已经发展用户超过50万,苏州市70%以上的中小学都开通了网上家校路路通,重点学校更是100%开通网上家校。苏州市网上家校模式目前正在江苏全省进行推广,这充分表明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管理最新的发展方向,其前景将十分看好。
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主要领域之一。目前,我国已建设了5万多个中小学校园网和3000多个大学校园网,在线注册参与高等教育的学生已达300余万人,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变革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有关专家指出,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与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的庞大需求,专家建言,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来源:人民邮电报
第二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ECONOMY 2007年第17卷 第1期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寇继虹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 介绍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基础设施、信息化标准等方面分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信息化标准;专项业务应用系统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 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 建设了400 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 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 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市、区)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 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1.2 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于2003 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
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 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 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 信息技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 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1.3 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 包括国家防
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大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近期(2003年—2005年)目标以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 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中期(2006年—2010年)目标为进一步完善已建系统, 全面开展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水利数字化图书馆, 基本建成10 大水利业务应用;远期(2010年—)目标以全面实现水利业务应用信息化为目标, 全方位提高水利综合服务能力。其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工程的龙头工程, 目前在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了22 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 该系统在2003 年6—7月间的防总会议、2005年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各级雨情实时监测系统、防汛信息查询系统、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系统正在全面建设之中, 这些系统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水情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2)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初步设计于2004 年9 月2 日通过审查。目前水利部已完成了水利电子政务一期项目, 实施了内、外网的物理隔离, 实现了部机关与在京主要直属单位的内网互联, 建成了水利部网站和水利部办公自动化系统, 各流域机构、多数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也已初步实现以网上公文传输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部与流域机构间、流域机构与省(市、区)间的联网办公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黄委、长江委、淮委、珠委等4 个流域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试点正在实施。
(3)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是依托水利公用信息平台, 建立包括7大流域和31个省(市、区)分布式的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及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 逐步形成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为水资源数据的实时查询、评价与预测、优化管理和调度、统计分析和决策、水利电子政务等提供支持, 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一些流域机构和地区部门建立了相关的系统, 如黄河下游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邯郸市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长江委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则处于建设过程中。
(4)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处理、发布和共享体系, 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科学评价防治效果, 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了加强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管理, 水利部办公厅于2004年7月16日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2005年6月, 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项目通过了初步验收, 基本具备了试运行的条件, 整个系统预计在2006年底完成。
(5)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经过水利部水环境行业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建成了基本覆盖全国水系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水利部、各大流域、省、地区水质中心可定期发布水质公报, 对全国水系水质进行评估, 这些建设成果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有的水质信息系统在监测站网、水文水质数据共享、信息发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为了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与评价、提高水环境管理水平, 有必要在实现全国水质数据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开发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
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在全国173条主要水系及其省际断面上建设5218个水质监测站和30个供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全国7大流域、31个省(市、区)重点建设250个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中心实验室。
(6)水利数字图书馆。由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水利数字图书馆试验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 经过3年多的建设, 目前已完成项目任务书所规定的任务, 于2006年1月23日通过该项目的审查验收, 为后续工程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水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为改变目前水利系统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落后现状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10大业务系统中的其他4大系统是中期建设目标要实现的系统, 目前正处于准
备或开始启动阶段。水利信息化建设趋势
(1)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为防汛抗旱、政务、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各种水利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经过2004 年的重点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已成一定规模, 并发挥了效益, 在今后的建设中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 如何充分利用建成的水利信息网络, 实现对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成为建设重点。
(2)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 标准化的有效运用可使建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水利部2003 年出版的《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 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 水利部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出后续的水利信息化标准编制计划, 以进一步规范建设标准。
(3)应用系统的建设将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应用。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的传输得以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 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 因此在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将会更加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的利用, 以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为业务系统的技术更新、功能升级留有余地, 促进水
利信息化水平登上新台阶。
(4)安全体系的建设将得到加强。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确保水利信息资源安全利用及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和安全运转,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 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已发挥作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 1] 李芳.水利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发展[ J].广东水利水电, 2002(4):15-16;19.[ 2] 邓波, 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 —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 J].信息化建设, 2003(5): 12-15.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zation
KOU Ji-ho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analyzes on the tend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tion informatization from aspects of the infrastructure, the standard of the informatization, etc.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tion;standard of
informatization;special service application system
───────────────
第一作者简介: 寇继虹, 女, 1968 年8 月生, 2005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 副教授,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72.
第三篇: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社区发展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状,特别是针对社区发展过程中所从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能使我们对整个我国的社区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文将对社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词:社区社区发展趋势
一、我国社区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
农村社区是居民绝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社区。解放后, 我国农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实行了人民公社
制, 但最终由于超越了历史阶段而失败了。又因为中国实行
了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和严格限制
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从而形成了目前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
社会结构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提出/ 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等城
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0 的城市化方针以来, 小城镇建设和乡镇
企业的发展尽管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增
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二)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住房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单位住宅开始实行货币化分配方式,使单位制住宅瓦解,物业型住宅小区大量出现。住房类型的多样化,带来了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陌生化。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闲暇时间减少,业缘关系的地位远远强于地缘关系,加之社区的文化宣传活动不到位,致使居民游离于社区互动之外。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三)我国城镇社区发展的现状
城镇刚一开始就与商品经济息息相关,是顺应经济的需要而自然萌发的,作为城镇前身的集市,在春秋时期已有一定规模,经秦汉的发展集市更趋于繁荣。班子不健全,人口素质低。有的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只有1-2人导致无人做事,工作一盘沙。这些社区的经济比较落后,它们大多是村改居来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特别是失地居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它们大多年龄偏大谋生手段少生存陷入贫困,成为新弱势群体,二是社区集体经济无支柱产业应办经济已名存实亡居民再就业困难。三是经济来源少,工作经费难保障。
管理欠规模,民心难稳定。办工条件差,服务功能少。居委会有的办公面积小,有的房子破乱差,有的借屋躲雨无产权,特别是有的流动办公,成为提厄居委会。文体活动缺,精神生活缺
(四)我国其他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小结
除了上述几种社区外,我国还存在其他的许多社区形式,比如网络社区和城乡联合体等。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的网络社区,城乡联合体等其他社区都处于起步的萌芽阶段,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
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当前,网络社区已成为人们信息发布、观点交流、权益维护、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渐显。研究网络社区的成因、现状及相关问题,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和推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社区的许多功能不够完善,有的正在淡化,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首先,社区的经济功能减弱,社区已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场所。人口流动,在一个社区居住,到另一社区工作,使社区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减弱。
其次,居民的异质性增强,政治管理功能难以实现。城市社区居民的血缘异质性、职业异质性、教育水平的异质性都大大增强,尤其是在一些住宅区,这一点更为明显。
第三,社区的社会功能淡化。社区缺乏公共集体活动,社区成员的互助很少,人际关系趋于淡化。单元或住宅减少了邻里往来,人的个性发展、私人生活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新的生活方式。
第四,社区的福利功能微乎其微。社区缺乏资金来源,也缺乏居民的参与,对社区中的弱者、不幸者的照顾基本上依赖社区以外的资源。
第五,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社区的认知、依赖感、参与感和归属感。社区没有自己的文化,缺少内在凝聚力。
二、社区的发展趋势
(一)短期发展趋势
从短期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趋势是继续向着转型期继续发展,我国的社区建设较之欧美地区起步较晚呢,发展较慢,故目前处于转型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社区发展模式个性化和社区边界模糊化。
不同地区风土人情不同,社区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不同的社区阶层,群体向各自特定的地域集中,便使社区之间产生差异,社区各具有其特点。
2.社区发展产业化趋势明显。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社区讲形成产业化的生产链,使得社区发展最大化,最快话
3.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与专业化。社区管理主体职业化和专业化将极大地改善社区工作队伍素质转变,社区工作事倍功半,效率低的局面。
4.社区管理手段法制化和德治化相辅相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法规直接和间接涉及社区问题,还有专门针对社区工作制定的文件和有关规定,这些规范性文件是社区工作的法律依据。
(二)长期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我国社区最终的发展形势必将向着成熟化、功能完备话的趋势发展,最终也将会形成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社区,其具体表现在:
1.由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自下而上实施的社区发展模式。通过还权于民实现社区居
民自治,激活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并重建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推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2.社区发展模式向多样化发展。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不同的城市以及不同城市分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将越来越明显。不同的城区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在社区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
3.社区工作人员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会随之变得更加的专业化,各自拥有自己的专业擅长的领域,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努力。
结语
社区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正如一句古语所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的社区发展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相比,虽然起步晚,发展落后,但我们也正逐渐迎头赶上。从全文分析来看,我国的社区发展也不能完全照搬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特点,走自己特色社区的发展道路,才能将我国的社区发展的更好!作为一名川外的学子,我也深知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我也必将利用专业条件,用实际行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我国的社区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阎明复.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城市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民政部社会福利司,1994,p78-81.[2] 关信平、张耽.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资源调动途径[J]中国社会工作,1997,p64-69.[3]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华夏出版社,1996,p160.[4] 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引论[M],知识出版社,1991,p214.[5] 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112-115.[6] 宋陈宝莲.中英社区服务之比较[J]国外社会学,1995,(1),p95-98.[7] 吴铎.社区问题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社会工作,1997,p42-45.[8] 刘伟能.社区服务的理念功能和特色:为社区服务发展十年而做[J]中国社会工作,1997,p52-55.[9] 芮寅生、常建东:福利性——社区服务的本质和方向[J]中国社会工作,1998,p62-66.宁波市海曙区政协调研组:社区服务-发展趋势与对策[N]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p78-81.[10] 陈俊.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海,1999,p110-114.[11] 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J],群言,2000, p25-28.1、徐永祥: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贾秀兰: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J] 西南名族大学学报2004年9月第9期
3、詹火生等:台湾社区工作:从“福利小区化”迈向“永续小区 [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武新:中国社区工作实践透视[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5、黄建宏等:论深圳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4期
6、王雪晶: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J]社会研究2010年第6期
第四篇:我国水电产业现状及未来趋势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水电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910 年8 月21 日,我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在昆明市郊螳螂川上动工建设,开创了我国自己建设水电站的历史。历经百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4.5 万余座,总装机容量突破2亿kW,发展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十五”及“十一五”期间,我国水电装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水电发展现状
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重新调整了水电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加大水电建设力度,水电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4 年9 月,我国水电总装机突破了1 亿kW 大关,2010 年突破2 亿kW,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国家。10 年的时间,我国实现了水电装机容量比建国50 年的总和将近翻了两番的超越,水电能源开发利用率也从改革开放前的占技术可开发量不足10%提高到39.4%。
水电工程技术方面,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掌握了200 m 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关键技术、300 m级混凝土拱坝建坝技术、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技术、水平旋流消能关键技术等。水轮发电机方面,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自主创新,已经完全掌握了大容量机组制造安装等水力发电成套技术,并在三峡、龙滩等巨型电站上得到了成功运用。水力发电输电技术方面,大容量、远距离、超高电压输电技术长足发展,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特高压从无到有,依托重大水电项目组建了国家高等级输送电网,达到了世界交直流输电技术的领先水平。
过去的10 年是我国水电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自2009 年,受金沙江龙开口电站及鲁地拉电站违规建设的影响,给全国水电开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多数水电项目被迫“限批”,严重制约了水电的发展。
此外,某些社会舆论对水电认识存有偏见,尽管水电比火电、核电等起步要早、技术更成熟,却逐步在环保、水土保持、移民等方面被“妖魔化”;在评价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方法上夸大了水电的社会成本;另外,政府对水电政策扶持不够,在税收、电价等方面没有根据水电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给予相应的税收政策和适当的电价,使得近期水电开发进度相对滞后。未来水电发展趋势
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的需要,我国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2012-2016年中国波浪发电市场行情动态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水电作为我国目前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完成既定减排目标的有效保证。初步估计,要完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至少有9%要靠水电来完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能源需求量还将继续增长,未来十年,受限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约束及我国能源安全的考虑,水电开发必将提速。根据预计,“十二五”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14.37 亿kW 左右,年均增长8.5%,其中水电2.84 亿kW,抽水蓄能4 100 万kW,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74 亿kW,占总装机容量的33%;“十三五”末,全国总装机容量达到18.85 亿kW,年均增长5.6%,其中水电3.3 亿kW,抽水蓄能6 000 万kW,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85 亿kW,占总装机比重的36.3%。预计2030 年,除西藏外,全国的水电基本开发完毕。
第五篇: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Tonnies提出,其含义是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20世纪30年代初,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系的学生根据滕尼斯的原意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社区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参照西方社会学家对社区的定义,所谓社区,就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构成这种共同体的要素包括:社区的主体,即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即主体的社会活动条件和活动场所;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一定的社会群体和组织;一定的文化和意识,即社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等。
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因而也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必然选择。是扩大民主、促进城市政治体 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巩同国家政权的基础。
'
一、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化、动态 化、多样化,单位体制逐渐萎缩,其所具有的社区的功能也逐渐淡化,而政府行政机构、市场、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部分社会资源的主 体。为此,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城市社区的发展对于深 化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强化城 市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和 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或改善。
一、现状
推进城市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社区管理体制的不断理顺。201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一件》。各个城市社通过建立健全和且有力的社区组织体系、共享公平的社区保障和救助体系、利益协调的社会稳定体系、服务便利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有利的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2、社区建设投入机制的不断完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社区建设财政投入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全方位社区用房资金投入机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3、社区服务公共平台的不断改善。意识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内容。以居民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为老服务、家政服务、代办服务、医疗服务、维修服务、问题服务等项目。而是不断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从劳动、卫生、治安、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4、社区干部结构得以优化。意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通过公开招聘专职社工人员,使社区人员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上发生根本性变化。二回着力培养社区服务专剪纸队伍。招聘格雷社会去公益岗服务人员,提升社区服务功能。
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进一步深入,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但是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政府的基层组织,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
2、社区职责不清。1989年颁布的《居委会组织打》规定居委会要协助政府开展有关工作,但对“协助项目”只作原则规定,实际操作过程中居委会的项目包括政府的所有工作。中发办[2000]23号文件规定,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的工作和向社区下放的各种负担,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但是实际上,对于好多部门下放的工作,社区居委会又难以拒绝。由于没有设分明确的职责范围和保护性措施,社区承担了相当一部分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3、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基础设施包括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社区服务额剧名活动的设施。
4、社区工作者的人才规格和补贴待遇低。目前我国社区普遍存在人才规格标准低,人才进入机制不合理的问题。
5、社区办公经费不足。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社区的办公经费主要来源于市、区两级政府的投入,经费十分紧张。
二、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趋势
从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应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的工作方式,实习城 市社区建设的战略转移。结合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和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由“管制型”到“自治型”转变
当前。城市社区在治理方式上主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联合社区 内各种社会组织、机构、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民 主自治管理。这种自治型城市社区当前在新建的商品住房社区中表 现得尤为明显。城市社区从单位型向社会型转型既是一种基层社会 组织结构的变迁,也是城市社会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即由“管治”型 向“自治型”的深刻转变。
(二)以服务居民为宗旨
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主题。是生命力所在。在推进社区建设的实践 中,要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首 位。社区服务要逐步形成便民利民、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三个系 统。要重点建设好产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
伍j支队伍.构建城市、城区、街道、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网络。要出台 相应的措施,鼓励发展各种经济形式、各种服务内容的社区服务业。社区服务设施的运营经费,除了政府财政的投入外,需要引入市场机 制.拓宽筹资渠道。
(三)以实惠实效为标准
由于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条件和人文因素差别很大.每个城市 的特点与功能也有所不同,具体到社区更是干差万别.因此,在推进 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攀比。要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保持特色。社区建设工作关键 是要务实,工作要落实,服务要到位,这些都要靠制度作保证,而不能 搞形式主义。
社区发展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其真正基础是把社区建设变为承接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功能社会化的动态发展载体。凭借现代科技收复按,社区将不断改进和发展至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