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新办介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2中央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国新办介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新闻办新闻局局长、主持人 郭卫民]大家好,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介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有关情况。[ 2012-02-02 10:08:17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陈锡文]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昨天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也就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9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下面,我就这个文件的相关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各位作概略的介绍。[ 2012-02-02 10:08:56 ]
[陈锡文]
一、关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刚刚过去的2011年,面对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农业成本快速上升、稳定物价任务艰巨的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及时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同心协力、奋发进取,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2011年1号文件精神,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强度,农业农村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二五”发展“开门红”。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双跃上新台阶,水利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快实现新跨越,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取得新进展,是本世纪以来农业农村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主要表现为: [ 2012-02-02 10:09:22 ]
[陈锡文]一是农业收成好,主要农产品全面稳定增产。去年粮食产量为11424亿斤,增产494亿斤,跃上了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创造了连续5年过万亿的新纪录。去年的粮食增产有几个显著特点:(1)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2)稻谷、小麦、玉米全都增产,三大谷物总量首次超过1万亿斤。(3)商品粮基地贡献大,13个主产区增产448亿斤,占全国增量的90.5%,特别是东北四省区增幅全都超1成,增产280亿斤,占全国增量的56.6%。(4)主要靠科技提高单产,去年亩产达到688.8斤,亩增25.6斤,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86%。
(5)去年是在连年增产高基数上实现的继续大幅度增产,这与以往在减产后出现的恢复性大增产有很大不同。同时,其他主要农产品也全面增产。
[ 2012-02-02 10:12:52 ]
[陈锡文]二是增收势头好,农民收入全面快速增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增量超过千元,创历史新高,实际增长11.4%,创本世纪新高,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8年较高增长。去年农民增收较快,得益于“三多三高”,即农产品产量多、价格高,农民务工人数多、工资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多、含金量高。令人欣喜的是,农民收入增幅在2010年超过城镇居民的基础上再次超过城镇居民,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普遍超过东部地区,开始显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 2012-02-02 10:13:03 ]
[陈锡文]三是现代农业发展好,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农田水利建设显著加强,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升,农业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指导农民防灾减灾、使用良种良法的人数创造了多年来的新高,农业生产经营正在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迈进。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乡村规划、环境整治逐步推开,生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 2012-02-02 10:13:15 ]
[陈锡文]四是民生改善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显著提高。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科教文卫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提速。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覆盖97%的农民,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覆盖5300多万人,新农保试点加快推进,覆盖全国60%以上的农业县(市、旗),1亿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2012-02-02 10:13:33 ]
[陈锡文]五是农民情绪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完善,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村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012-02-02 10:16:16 ]
[陈锡文]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形势好,越容易出现麻痹松懈;越是连年增产增收,越容易出现滑坡拐点。大家普遍有“三个担忧”:一是担忧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能否持续,要在高基数高水平上避免出现徘徊反复、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难度极大。二是担忧要素价格快速上升、市场频繁波动能否有效应对,要在高成本高风险下继续提高农业效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约束极多。三是担忧刚开始显现的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的端倪能否成为发展趋势,要在高增长高要求中不断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任务极重。
[ 2012-02-02 10:16:28 ]
[陈锡文]
二、关于文件主题的主要考虑。中央决定,2012年继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工作 的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从形势变化看,我们的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今年,我们还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做好“三农”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2012-02-02 10:16:42 ][陈锡文]二是从发展需要看,要稳住明年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2012-02-02 10:16:53 ][陈锡文]三是从工作指导上看,2004年以来8个中央1号文件,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2012-02-02 10:17:42 ][陈锡文]总的看,今年中央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2012-02-02 10:18:01 ][陈锡文]
三、关于文件的主要内容: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6章、23条。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强调多措并举、多方努力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文件开头部分,在充分肯定今年“三农”工作成绩、深入分析当前困难挑战的基础上,突
出了三个重点:一是“三个绝不能”的工作要求,即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二是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性定位,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三是“三保三强”的总体思路,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2012-02-02 10:18:13 ][陈锡文]文件正文部分,有五个大的考虑:一是在文件框架上,重点强化“三大支撑”。围绕明年并着眼长远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二是在“三农”政策体系上,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三是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四是在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上,集中推出“三条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五是在新型农民培养上,主要采取“三大举措”,即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让农村每个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2012-02-02 10:18:31 ][陈锡文]文件结尾部分,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提出了总的要求。下面,我们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2012-02-02 10:18:42 ][郭卫民]下面请大家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 2012-02-02 10:18:51 ][中央电视台记者]谢谢主持人。我想请问陈主任,刚才您介绍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在去年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首次跨上了1万1千亿的新台阶。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央仍然强调农产品持续供给保障能力,下一步我们国家将采取哪些重大措施?第二,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首次超过了1万亿元,在这次一号文件中也再次强调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请问陈主任,今年的投入会不会继续超过1万亿?谢谢。[ 2012-02-02 10:19:00 ][陈锡文]连续八年增产确实是非常不容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政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基础上,广大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农业受市场和自然两个方面的影响,要保持稳定发展非常不容易。同时,中国农业的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非常少,目前人均大概只有1.38亩的耕地,不到0.1公顷。[ 2012-02-02 10:23:45 ][陈锡文]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刚刚超过50%,有将近一半的耕地是靠天收成的。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去年达到了53.5%,自己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正是针对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的现实,中央反复强调在任何时候都要注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把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这些年来,中央采取的重大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一、不断地强化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动力。[ 2012-02-02 10:41:26 ][陈锡文]
二、要不断地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三、要不断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您刚才提到,2011年中央财政的“三农”支出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很多在座的女士和先生都知道,2003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才2千多亿元,到了2011年突破了1万亿元。[ 2012-02-02 10:41:45 ][中国新闻社记者]去年中国粮食产量,包括玉米产量获得了创记录的可喜成绩,玉米产量达到1.9亿吨,但是政府还是通过中储粮购买了大概300—400万吨的美国玉米来补充国内的库存。请问目前的库存情况怎么样?政府有没有计划进一步来增加从美国进口玉米?中央对于今年粮食进口政策有什么趋向?第二个问题,陈主任刚才说中央一号文件去年提到了关于加强水利建设,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成果,为什么今年一号文件没有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谢谢。
[ 2012-02-02 10:41:56 ][陈锡文]去年的粮食中玉米产量是历史最高水平,3800多亿斤,就是刚才你说的1.9亿多吨,是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为什么还有进口?有两个原因:
一、品种上需要有所调剂。
二、区域之间的平衡。比如说南方地区可能都从东北运玉米,未免比通过海运进口更上算。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超过1万亿元的对“三农”的支出,只是指中央财政。如果把地方各级财政都算在一起,大概要在25000亿元以上,去年8万亿出头的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上有25000亿元用在“三农”方面。同时在国家财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每年都是在增加。适量的进口玉米并不意味着国内市场上玉米供求有缺口,主要是有出有进,我们的一些玉米加工制成品,比如淀粉、酒精有相当数量的出口,消耗玉米的畜产品也有相当数量的出口,综合平衡下来,在玉米上我们还是出口大于进口。粮食的进出口政策没有重大的调整,还是本着调节余缺,调节品种,继续保持适量的进口和出口。[ 2012-02-02 10:42:51 ][陈锡文]至于水利方面,你刚才讲到去年的一号文件强调了加快推进水利的改革和发展。从去年开始,以后十年的年均要投资达到4000亿元。去年,水利建设的总投资完成了3400多亿元,也是历史最高水平。今年的投资会继续增加。至于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今年没有把水利放在文件的第一位,这很好理解,去年已经专门为水利发了一个一号文件,总不能年年放在第一位,有很多工作要做。[ 2012-02-02 10:43:02 ][路透社记者]我一共有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的转基因生产的大米和玉米会不会大量地投入商品化使用?第二,中国是否担心在农业领域会出现用工荒的问题?第三,最近似乎和农民的土地纠纷,造成了与农民关系的紧张,在这方面中国的领导层有哪些考虑?谢谢。[ 2012-02-02 10:43:11 ][陈锡文]关于转基因的玉米和水稻,据我所知,有关部门并没有批准它可以商业化生产,所以不可能在市场上出现,这是第一。第二,关于农业用工荒的问题,我想至少在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出现。因为一方面虽然进城的农民工数量在不断增加,现在外出农民工大概在1亿6千多万人,所以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但是另外一方面,农业机械的综合作业水平在不断提高,去年耕种收三个环节的农业机械综合水平达到53.5%,也是历史最高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劳动力。第三,你刚才讲到的土地问题,确实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方方面面都需要使用土地,所以确实有些矛盾。在土地问题上,中央政府非常重视保持原有法律政策的稳定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对于稳定农村的土地政策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提出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由国土资源部牵头,完成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二件事是由农业部牵头,开始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三件事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来研究,提出对土地管理法中涉及到征收农民土地条款的修改。我想这三个工作的推进都会为缓解农村土地各种各样的纠纷和矛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012-02-02 10:43:27 ][北京电视台记者]刚才陈主任提到去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3.5%,我们知道这个数字是每年都在提高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媒体报道说我国目前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线断网破人散,不知道陈主任您如何解释这个现象?今后如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谢谢。[ 2012-02-02
10:43:38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唐仁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了农业科技创新,尤其突出了农业技术推广。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在前些年确实非常突出。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基层的农技推广、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出要求之后,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过改革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供。去年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到田头指导农民技术推广工作,无论是人数还是力度,应该说都是历史上空前的,也表明了这一点。二是大量的其他服务组织和体系,包括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企业性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也明显加强。[ 2012-02-02 10:49:38 ][唐仁健]今年的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基层推广体系的能力,主要是两大方面:
一、做强主力军,就是经常讲的七站八所。怎么做强有两点:第一,强调条件改善和能力建设。有三个亮点:一是我们讲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一个衔接”是要让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因为在基层事业单位五大体系中,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一直是非常低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将极大地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两个覆盖”,一个是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今年要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场)。这个覆盖讲的主要是投入财政资金,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一个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要覆盖全部的乡镇,这个钱是发改委的资金,主要是解决他们的办公条件,比如说房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等。[ 2012-02-02 10:55:09 ][唐仁健]另外一方面,文件强调要转换机制,增强活力。要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的条件,落实岗位责任等等,不是说你在这个岗位上可以端铁饭碗。推广的效果和条件怎么样,也不像以前主管部门说了算,需要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来考评。
二、做大“方面军”。农业的科研院所、农业的大学、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等,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引导他们开展农技推广。在这方面,激励机制很关键。比如说,在农业的院校、研究机构,今后要实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在财税方面,国家将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 2012-02-02 11:01:57 ][金融时报记者]我有一个问题问陈主任,关于中国粮食的安全问题。中国现在玉米和大豆的进口都有所上升,我想问一下这样的国际合作在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看到近年来一些中国的农产品公司加大了在国外项目的力度,比如在阿根廷、俄罗斯、菲律宾,这样的趋势今年是否会继续? [ 2012-02-02
11:02:06 ][陈锡文]从总量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5亿7千多万吨的粮食在全球粮食总产量中大概占到22%,而去年中国的总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大概占19%。刚才问到玉米和大豆的进口,玉米的进出口问题我刚才已经回答了,实际上我们利用玉米转化的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制成品的出口量比进口的玉米数量要多。大豆的进口这些年来确实有比较大的增长,前年中国大豆进口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达到了5480万吨。去年略有下降,是5260万吨左右。大豆的进口应该说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成功范例。由于气候、技术、品种和运输等方面的原因,近期中国的大豆生产的比较效益比一些主要产国要低。中国的大豆单产水平还比较低,农民种它经济上感觉并不划算,所以适当地增加大豆的进口,把过去种大豆的一部分土地替代出来,生产其他高产、高价值的农产品,对当前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是有利的。这种国际合作,是双赢的。[ 2012-02-02 11:04:41 ][陈锡文]至于你说到中国的一些企业开始走出去,在国外租地或者买地生产农产品,这个情况有,但这只是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多种方式中的一种。比如说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世界上的几大粮油公司,通常所说的ABCD,他们自己种的地并不多,但是买卖粮食数量非常大。我们还可以到一些粮油的出口国家去设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厂,帮助当地扩大就业,也把一部分企业的利润和税收留在当地。还可以采取技术和经济的援助措施,帮助他们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供优良农产品品种,发展比较适用的先进技术,帮助当地来增加粮食和油料的生产。其实促进现在农业生产不太发达的地区增加粮食、油料的生产,并不一定要运回中国,中国也用不了这么多。我们坚信一条,只要有粮食增产潜力的地方能把这些潜力发挥出来,全球的粮油供给能增加,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所以我想农产品的贸易也好、农业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也好,一定要争取双赢和多赢的格局。[ 2012-02-02 11:13:29 ][新华社记者]请问陈主任,当前中国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改革当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今后将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解决?谢谢。[ 2012-02-02 11:13:40 ][陈锡文]刚才唐主任已经介绍到,我想最主要的是体制和投入两方面的问题。从体制角度来看,要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如果研究成果只是为了去评职称,为了出版著作,实际上对生产的促进就非常有限。当然体制不光是在科研方面,刚才唐主任介绍了,推广方面也有很多体制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稳定具有非常大的支撑作用。在中国,研发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本身就比较低,而农业的比重更低,所以这次文件着眼建立长效机制,提出要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但是增加了投入,钱怎么用到刀刃上,还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了体制和投入问题之后,农业技术的成果是要体现在地里面的,是要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去运用的,因此还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让他们能够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真正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农业科研成果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 2012-02-02 11:20:39 ][美联社记者]我一共有两个问题问陈主任:第一,关于农业的科技问题。在这次文件中提到过中国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的产量,不能够继续依赖使用更多的农药和化肥。中国打算推动的是怎样的农业技术,您是否能给出具体的例子?哪些技术能够激发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最大潜力?第二,您提到要巩固大规模的农田以及农业的机械化,我想问一下什么是大规模的农田?具体有没有数字? [ 2012-02-02
11:21:22 ][陈锡文]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本身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但使用不合理可能会带来反作用,所以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非常重要。具体的技术有三个大的方面:
一、化肥农药的生产者、供给者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提供更加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肥和农药。
二、是指导农民科学地使用化肥和农药。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单位面积上使用化肥减少大致20%左右,并且实现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三、采用新技术,特别是在农业中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最经典的例子是中国很多地区所实行的沼气技术,把农作物秸秆、牲畜的粪便集中起来,在沼气池进行集中发酵,既能给农民提供安全、清洁的能源,又增加有机肥来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12-02-02 11:27:19 ][陈锡文]第二个问题讲到关于农业土地的规模和机械化问题。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户均经营规模应当逐步扩大。在扩大中国农业经营的规模过程中,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中国人多地少,再扩大规模我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到不了像新大陆国家、南北美洲、澳洲这么大的规模,一家一户种上两三万亩地,相当于中国半个乡的地只有一户农民种。当然,中国各地的地区差别非常大,不同地区农业经营规模差异也很大。如果有机会到东北看,例如在黑龙江农垦农场,有的规模可以和美国、加拿大媲美。总体来说,我们的农业规模一定是一种适度的规模,这个适度就是人地之间的比例关系动态适应。二是土地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一定要建立在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不能强制推进。在扩大农地经营规模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像刚才唐主任讲到的,一家一户种的地能有十几亩、几十亩就不算小了,一台机器可以为十家、八家甚至几十家、上百户农民服务,机械的耕作规模、服务规模可以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的基础上,怎么去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怎么来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2012-02-02 11:38:05 ][中国日报记者]前些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请问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对“三农”的影响是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对策?第二个问题,有评论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国家其实是在依靠老弱妇孺在维持中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国家对于现在农村劳动力,比如说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方面有一些调查结论?我们怎么解决先进的农业技术入户难的问题?谢谢。[ 2012-02-02 11:38:15 ][唐仁健]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大,也很有意思。刚才讲到城镇化率达到了51%,这是中国社会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对“三农”工作具有极其丰富的政策含义,重点应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农民怎么进城、乡村如何治理三个大的问题:这几年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逐步增加,现在大数是2亿5千多万,刚才陈主任讲1亿5千万是跨地区的。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确实有“三留守的问题。今后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来加以解决:一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和创新农业的经营主体。近几年的进展非常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超过50多万家,同时,要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讲到了这一点,今后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包括搞家庭农场,在财税、信贷政策上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也是WTO“绿箱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三是要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育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012-02-02 11:45:19 ][唐仁健]关于今后农民如何进城的问题,这个大家也非常关心。总的来讲,要让农民进城以后能够真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一是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向。要双轮驱动,既要推进城镇化,也要加强新农村,让留在农村的人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按居住地常住人口统计,现在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但是如果从户籍人口来讲还有3亿人是农业户籍,大量的农民工将会返回农村。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落户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有1个亿左右,在今后推进城镇化当中应当优先解决的。三是引导农民工和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去年在省内就业的是8390万,增长了10.1%,而出省的农民工是7400多万,下降了3.2%,这说明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今后要引导。另外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农民进城会涉及到原有财产和权益保护问题,比如原来的承包地、宅基地在集体有的分配权、林地等等,要
保护他们原有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相应的权利,让他们带着财产进城。乡村怎么治理的问题,总的来讲是要建立立足国情和适应发展需要,建立党组织领导、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充满活力的乡村自治机制,发展各种新的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等。[ 2012-02-02 11:56:30 ]
[香港大公报记者]有媒体报道说中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3千多项,但转化率只有40%,形成规模的不到30%,这种转化率低的问题怎么解决?农业科技存在投入大、回报率低的问题,怎么激发各地地方政府、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保证农业科技的投入经费?谢谢。[ 2012-02-02 11:56:40 ]
[唐仁健]科技转化率低确实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通过四点来解决:一是明确农业科技的性质和定位。中央一号文件鲜明地提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导向和政策指向,强调要以公共财政为主导。二是要文件关于“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规定,充分调动基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科技大户、科技特派员、科技专业户等的“二传手”作用。同时,要完善体制机制,为科技进步提供配套措施。我们相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出以后,今后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会明显提高,农业科技工作会大为加强。[ 2012-02-02 12:08:06 ]
[郭卫民]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12-02-02 12:08:14 ]
第二篇: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题目《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全文六部分23条:
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学。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文件指出,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脱坡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全,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文件还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等。
第三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综合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综合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包含“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六个部分共23条。
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文件指出,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文件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
文件指出,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
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六部分
●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包含“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等六个部分共23条。
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文件指出,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文件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
文件指出,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
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六部分
●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第四篇:2017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国新办解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2017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国新办解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2017年2月6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答记者问。
唐仁健: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昨天已经新华社授权全文公布。现在,我向大家做简要介绍。
一、关于当前农业农村形势 2016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稳、进、新的良好态势,表现为稳中有进、稳中有新。
稳,就是大势稳、基本面好。一是农业生产稳。2016年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二是农民增收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三是农村社会稳。农村民生继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进,就是一些重要领域有进展、有突破。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2016年籽粒玉米调减面积3000万亩左右。二是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脱贫攻坚开局良好,2016年全年减少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超额完成。
新,就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力新动能不断增强。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成为新的热潮,正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
二、关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2016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为此,中央决定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三、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奏。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潜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总之,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四、关于文件的总体框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6个部分、33条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两大板块来谋篇布局。第一大板块是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进三大调整,包括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一个“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在上述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二是强化两大支撑,包括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一号文件都作出了重要部署。第二大板块是改革,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一是激活市场。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二是激活要素。文件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三是激活主体。文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创新等政策措施。我的介绍完了,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韩俊同志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记者:一号文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今年一号文件也是连续14年关注“三农”领域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改革的持续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请唐主任介绍一下,今年一号文件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新的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谢谢。
唐仁健:
确实如你所说,新世纪以来,从2004年开始,连同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已经发出了14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件事情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也表明我们是坚持不懈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相比前13个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每一个文件在每一年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是一号文件本身有内在的一脉相承的联系,而且很多政策、很多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做完的,所以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
在这个基础上,今年一号文件本着求实创新的原则,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这次文件特别注重抓手、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任何工作、任何政策如果缺乏平台、抓手和载体的话,往往落实不下去,所以今年一号文件在这方面给予了格外重视和关注。主要体现为“三区、三园、一体”: “三区”就是粮食生产的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的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包括稻谷、小米、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碗里尽可能装中国粮。建设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保护区,是为了确保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够保持基本自给,这些品种包括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这五大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区,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三
园”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是聚集现代的生产要素,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相互融合。主要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的集群。建设科技园,主要是突出科技创新,科技应用、实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这和刚才的产业园有所区别。目的是要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这个落在创新高地上。创业园,现在很多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他们要创业创新,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平台,现在很多地方都打造了这样的创业园,效果非常好。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文件特别规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这个是前提),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总体上来讲,通过“三区、三园和一体”的建设,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讲的是平台、抓手、载体。
第二方面,这次文件十分注意优化农业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提出要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整合撬动财政金融资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等方面的政策,就是人、地、钱这些要素。缺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我们农田有效灌溉系数只有0.53,比很多发达国家低了0.2个点。尤其在华北、西北、东北这三北地区,是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但是现在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均,多年以来我们搞一些引水、调水、南蓄水的工程是非常必要的,今后这些工程还要搞。但是从长远看,从中国的国情看,解决好缺水和高耗水问题,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搞节水。因此,这次《意见》强调要把节水作为一个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提出要加快完善一整套、一系列促进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
财政资金的使用,这次文件提出要做好整合和撬动这两篇文章。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财力增收也很困难,不像以前那样可以两位数以上的、大幅度的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增加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这次总量强调的是适度增加,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应该办的事情办好,撬动就是用财政资金作“药引子”,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和农村的建设。
在用地政策方面,这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和要求,提出了闲置宅基地利用和允许村庄整理节约的土地,用于乡村休闲、旅游等新产新业态。这方面文件中还有一些规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具体讲了。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认为有新意的地方,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见物也见人,也就是在农业的主体和人才的保障方面,给予了相当篇幅的关注,提出要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要培育乡村的专业人才和工匠等政策。合作社的建设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效果也非常好,下一步重要方向或者主要途径是,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这“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因为近些年虽然专业合作社有很大发展,但是功能不全、服务单
一、规模小等问题还非常突出,通过“三位一体”的综合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我想各位记者在下面采访、调研时应该也有很突出的感受,就是乡村规划、乡村建筑,包括民居民宅,既不规范,也不符合乡村地域特点的美观,问题在于很多情况是用城市的理念,用城市的研究院、规划院、设计院去搞农村的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出现了结合不好的问题。所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关注,提出今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谢谢。
记者:唐主任好,现在各种农村创业和返乡创业发展很快,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也蓬勃发展,请问一号文件对此有什么政策支持?谢谢。
唐仁健:
这方面确实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方向和渠道,我们给予了很大关注和重视。具体考虑和有关情况请韩俊同志来介绍。
韩俊:
正如您讲的,最近几年大批农民工、企业主甚至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下乡返乡创业蓬勃兴起,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非常迅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把现代的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
谈到返乡下乡创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自然就会想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确实需要拿出当年发展乡镇企业的那股劲头来,撸起袖子加油干,营造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浓厚氛围,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形成新的异军突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内容写得很足,份量占得很重,政策含金量也比较高,尤其是在用地政策、金融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比如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方面,文件提出,要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比如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文件也明确规定,这些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严禁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会所。在鼓励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方面,文件提出要整合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有关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建立返乡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的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等。谢谢。
记者:刚刚唐主任提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当前的农村农村发展形势做出的研判,是一种新的提法。但是实际上农业的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我想请问的是,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过去的调结构具体区别在什么地方?在举措上有什么不同?谢谢。
唐仁健:
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实从来没有间断过。回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们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之后,掀起了第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大家记忆犹新的水果水产的发展,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所以现在产品这么丰富。之后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我们的粮食产量到了1万亿斤,具体讲,我印象是1996年第一次突破1万亿,1998年仍然保持1万亿斤以上,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就有了极大的改善。那时候中央也提出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这样的重要判断。在这些背景下,再连同后来的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都促成了中央当时提出要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上世纪最后20年,有这些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关的口号和要求。但是这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前的农业结构调整相比,总的感觉是既有传承和延续,但是更有创新和发展。大体有三点不完全相同,一是,过去主要是解决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这次要在促进供求总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过去主要是考虑农业生产结构的问题,通俗讲就是考虑初级产品生产的问题。这次要在考虑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好产品结构。前面我讲到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这显然比以前的范围大大扩展、内涵大大丰富。要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三是,过去主要是农业生产力范畴的一些调整,这次当然也包括生产力发展的一些规定,但是要更加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靠我刚才讲到的“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三个“激活”,来增强农业农村内生的发展动力。
总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结构调整,是贯彻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调整变革。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有关举措的考虑和安排方面,和以前的结构调整也有很多新的不同和要求: 一是从产业发展纵向来看,支持农业生产领域,尽管仍然是重点,但是现在已不远远局限于生产领域。现在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特别是农产品产后的加工、储运、运销等领域,这方面的支持和发展措施非常多。比如在第15条,发展现代食品工业那一条里面,这次提出在优势农产品产地要打造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集群,另外要实施主食的加工提升行动,因为主食跟我们消费者关系都很密切。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模式,中央厨房在东部地区,上海、山东等地非常多,非常突出。另外要开发功能性、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和以前仅仅着眼于田头、着眼于初级产品不完全一样。二是从横向来看,除了重视支持农业本身,优化农产品本身的供给以外,这次文件特别强调,除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之外,还要着力推动满足对农业的观光、休闲、康体等,我们叫体验性、服务性的需求。另外还要满足群众对青山绿水,概括叫生态性、绿色化的需求。这些大家都是感同身受的,所以这些方面,包括刚才韩俊同志讲的新产业新业态,很多都是这些内容,所以在这些方面的措施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考虑和安排。谢谢。
记者:有一个问题想请问唐主任,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质量兴农”,强调绿色发展要突出一个“绿”字,在这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实招?谢谢。
唐仁健: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心是最强烈、最突出的,这和刚才讲的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有密切关系。现阶段正处在一个中等收入水平、大概人均8000美金左右、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也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快速升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老百姓对农产品、食品最大的关切概括起来是六个字:优质、多样、个性。优质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刚才讲吃得安不安全、放不放心。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相对别的行业或者别的领域来讲,尽管改革要求很多,但最突出、最重要的是绿色安全和放心,这次农业结构调整千条万条,如果这一条解决不好,恐怕就不能算成功,所以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重要。
这样一来,必须强调农业的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这种考虑既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本身的需要,也是在还多年欠下的历史旧账,同时也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产品很多都是直接进肚子的,本身的生产也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的培育孕育过程,农村广袤的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等,也是我们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我们讲面源污染就是这种大面的污染。我点的这三个方面表明,农业的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应该说比别的领域、别的行业要求更为迫切,也应该走在前面,也应该趟出一条路来。具体的举措有四个方面:
一是释放了转变农业发展导向的强烈信号。这次文件在相应的地方把优质、安全、绿色非常鲜明地放在前面,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转变。在刚才通稿的介绍中,我们除了多年强调农业生产要绿色之外,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上也强调绿色,在以前多年讲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上,这次特别加了“农村增绿”,这是新提出的要求。二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主要是健全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销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这些标准体系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看齐的,尽量向发达国家接轨、看齐。加快实现内外标准的统一,用标准、规划来引领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还要着力培育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包括公用的品牌、区域的优势品牌、很多传统优势的品牌,让品牌为农产品担保,通过品牌的建设来真正实现优质优价,产生正向的激励。三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从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入手,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文件中提到要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这已经起步。同时要求推行良好的农业生产规范,加大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还要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开展农业生态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等等。总之,把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四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压实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织密织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追溯网络。谢谢。
记者:我想问唐主任,刚才您提到现在财政增收趋缓,但是农业农村发展还有许多花销的地方,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陆续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谢谢。
唐仁健:
农业农村发展在“十三五”期间,投资和建设的需求很大,任务很重。在经济下行、财力增收困难的背景下,怎么筹集农业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确实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有关部门曾经测算,在“十三五”时期,到底农业农村需要投资多少钱,在“十三五”时期,仅供水、道路、电力、通信,测算需要3.4万亿,其中交通部门测算,仅农村公路建设,还不是建设
本身,养护资金就需要3400多亿,这比“十二五”时期高了3倍多。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已经落实的、看得到的资金大约只有1/3强。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这个问题非常严峻,到底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对“三农”来讲,无论如何还是要强调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必须增加,不管增多少也要增加。这次文件要求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其次,更重要的是,一个是眼睛向内,二是功夫在诗外。眼睛向内就是要用好用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实现两手抓。
一手抓“整合”,就是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办最该办、最急需办的事。怎么整合?我们这些年在黑龙江的“两江平原”、扶贫领域已经实行了很大程度的探索,但是总的来讲,基层和地方的同志反映,这个整合是“上整下不整”,上面有政策、有要求,但是在整的具体过程中,下面有很多困难和难言之隐。基于这个考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这点上有新的规定和要求,就是要求推进专项转移支付在预算编制环节进行源头的整合改革,具体提出了“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整合管理方式。“大专项”就是以前农口的资金共几十项,每个部门也是十几项,有的还要更多,今后要求每个部门的专项资金整合成几个大的专项,今后就按这个渠道往下拨钱。“任务清单”就是每年都定一个约束性或者包含一部分非约束性建设任务的清单。约束性任务就是当年必须专款专用,对非约束性任务,地方有一定的统筹整合权,可以灵活使用。这样就把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在前期文件制定、调研当中,大家反映这个整合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另一只手抓“撬动”,就是刚才我讲用财政有限的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很多撬动的机制和办法,大体包括七类:一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PPP。二是实行以奖代补。你干了,我以奖的形式代补贴。三是贴息,对贷款进行贴息。四是建立担保机制。去年中央已经建立了担保体系,各省基本都建立了,现在向市县一级延伸。还有其他渠道、其他行业,也可以建立涉农的担保体制。五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主要是考虑贷款银行出现风险时怎么给他们一定的补偿。六是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的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现在很多行业很热,但是农业领域相对比较少。七是加大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券,加大对地方农业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支持。这些措施如果用好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刚才讲的,至少“十三五”时期农村建设这个庞大的资金缺口,就能够建立起金融和社会资本下乡的“导流渠”,也能够疏通资金回流农村的“毛细血管”,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特别想提醒大家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金融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写得也是最长最多的。谢谢。
记者:我有一个问题,现在关于玉米等收储制度改革非常受农民的关注,影响也很大。我想问一下,现在的进展和成效有哪些?对于下一步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有收储制度改革有哪些打算和安排?谢谢。
唐仁健:
激活市场,这是最重要的举措,汪副总理讲,这是第一场硬仗,韩俊同志一直参与这方面的工作,请韩俊同志来回答。
韩俊:
您问的问题确实社会各个方面高度关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的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坚持市场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在实施的节奏上,要坚持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最近三年,在这方面的改革确实有很多举措,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我们先后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在东北四省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的试点,去年又在东北四省区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开展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试点。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下一步还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这个政策2017年不会变,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购价水平要合理确定,要能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增加价格调节的弹性,使不同的粮食品种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
刚才重点问了玉米,我再详细说一下。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我们在密切跟踪改革的进展情况。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这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激活了市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时,价格最高一斤定到1.12元,那个价格是不可以持续的,这么高的价格,收的玉米只能放在库里,东北四省区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储的玉米占到了88%。现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以后,多元购销主体入市,这个局面已经形成。东北玉米市场前两年是比较萧条的,去年“北粮南运“日益活跃,铁路部门压力很大。
第二,搞活了产业链,随着玉米价格开始随行就市,上下游的价格关系逐步理顺。过去很多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是用从国外进口的玉米,特别是玉米的替代品,高粱、大麦、玉米酒糟替代国内的玉米。现在价格随行入市以后,国内玉米价格降下来了,这样畜牧业过腹转化或者玉米加工转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我几次去东北调研,感受到加工企业的开工率持续回升,甚至一些企业开始扩大玉米加工产能。
第三,提升了竞争力。2013年7月开始,国内外玉米价格开始”倒挂“,国际价格一路下滑,国内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到2015年5月、6月,国内外玉米每吨差价高达1000元。差价这么大,国内的企业就不用国内玉米了,我们的玉米是躺在库里睡大觉。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国内外玉米价格逐渐持平,到2017年1月,国内玉米价格已经低于国外进口到岸完税价每吨50元,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不再显现。这样一来,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明显减少,去年同比大约减少了30—40%左右。
第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前几年因为玉米价格高,农民种玉米赚钱,所以大量的农民不种大豆改种玉米,现在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后,逐步校正了农业资源配置扭曲。2016年全国籽粒玉米调减了3000万亩左右,光黑龙江玉米的播种面积就调减了1900多万亩,农民开始种一些效益高的作物。
第五,农民种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市场定价加生产者补贴,这两者缺一不可。通过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中央财政给东北四省区下达了390亿元的补贴资金。按照201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相当于每亩补170元,按照平均亩产来折算,一斤粮食相当于补2毛钱。东北四省区每亩地补多少有差距,是按2014年的播种面积来补,各省播种面积2015年和2014年的数差距比较大,这个补贴现在已经发到农民手里去了。在目前的市场价格水平下,农民卖粮的收入加上补贴,农民讲,种玉米还是有账可算、有利
可图的。我到黑龙江调研,很多农民讲,1.12元一斤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农民也知道,粮食买来就放在库里,根本调不出去,没人到东北调粮食。这个政策是必须要调整的。当然,对一些租地大户来讲,如果考虑到人工费用和土地租金,收益可能会低一些。东北地区流转土地一亩地资金要500元,收益会低,有的甚至会亏本。应当看到,市场本身也在做调整,政策变了,一些地区流转土地的租金已经开始出现自动下调的趋势。比如在黑龙江,一亩地的租金去年下调了150元左右,这是合理的。实践证明,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是正确的,我们要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向前推进。当然,还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农历新年刚刚过,现在东北农民又是一个卖粮高峰。现在农民最担心的是“卖粮难”,按照一号文件的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还要夯实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购,鼓励支持加工企业,包括饲料企业,开足马力加工转化玉米,搞好粮食调运、搞好产销衔接,一定要确保现在这个结骨眼上,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库存粮,有车运粮,防止出现大面积的“卖粮难”。谢谢。
记者:刚才唐主任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的工作。针对这个内容,具体会最先在哪些省份或者地区实施这种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开展,最先会优先于在哪类作物上做试点。同时因为有机肥类型非常多,什么样标准的有机肥是可以去替代化肥的?谢谢。
唐仁健:
这项试点是这次一号文件最新提出来的,但是非常重要。至于具体在哪些地区、哪些品种,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现在正在制定细化方案。当然,方向先是从鲜活产品做起、从蔬菜水果种植区域大的地方做起,之后往大宗产品、大田作物推广。
记者:我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目前一直在推进,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安排?谢谢。
唐仁健:
确实各方面都非常关心关注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农村是一项具有基石意义的制度。对这项制度的改革,中央历来是持审慎态度和稳慎导向。一直提的原则性要求是“稳定和完善”,稳定在先,完善在后。之所以这么看重、这么审慎,是因为这项制度确实对老百姓、对农民来讲,是性命、是命根子,是他们的基本保障,到现在为止,这个属性仍然没有改变。去年4月25日在安徽的小岗村,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他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和思想,他说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这是大历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我觉得这个讲得非常好。在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上,有些方面总认为现在推动不够、创新不够,我认为不能为推动而推动,为创新而创新,一定要本着看准的,而且是长期、用大历史观看准的,我们再来动、再来推,有些没看准的力求不动、暂时不动,因为可能改了、推了,如果不准不妥的话,有可能是犯历史性、颠覆性的错误。
基于这个考虑,我们一直以来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非常慎重。但是任何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根据各地试点的探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有关土地制度方面,应该说也是有一些推进。主要有几点: 第一,所谓“三块地”的试点试验。就是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还有一个宅基地制度改
革的试点试验。从去年开始,中央已经安排在全国33个县进行试点,今年还要试点一年,到今年年底准备进行评估总结验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修法。但是去年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建设用地入市三项推行的面还不够宽,征地制度只在3个县,经营性建设用地只在15个县,宅基地在15个县。今年在这项试点上,中央一号文件提的要求是统筹协调推进,这六个字的意思是要把征地制度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这两项推广到33个县,面扩开了。
第二,关于”三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这三权对进城农民来讲,怎么维护。五中全会提的是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进城了,政策是不强制收,但是可以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怎么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关于“有偿”,在前期一号文件政策调研制定过程中,地方反映,有偿的资金从哪里来,感觉非常困惑。因此,这次中央一号文件讲了,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的用途用于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进行补偿,这也是根据地方的实践、基层的要求作出的与时俱进的规定。
第三,为了探索赋予农户更加完整的宅基地用益物权,适度地盘活利用空闲的农房及宅基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认真总结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个规定非常重要,在宅基地的盘活利用上,有了一些新的考虑和推进措施。同时还提出了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盘活农村存量的建设用地,主要是针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刚才提到的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可以用于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了审慎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确保政策执行不走偏、不出乱子,所以文件也设定了一些前提和要求。刚才讲的防止外部资本的控制是一个,另外韩俊同志点到的违法开发房地产、搞庄园会所等等都不行。在这个前提下,完全可以用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谢谢。
第五篇:2012年 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科技)
中央一号文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
入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1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文件指出,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
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此外,文件还提出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