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政策

时间:2019-05-12 19:4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工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工政策》。

第一篇:农民工政策

2010年和农民工有关的那些政策2011年01月31日 07:41

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供应范围。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用工单位或园区就业人员出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

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

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7月起,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从2010年起在全国65个县市区试点农民工健康关爱工程,集中用人单位应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建立健康档案。农民工健康档案建立率应达到80%以上。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民工健康关爱工程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

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在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我国农民工政策显成效 四大问题仍待破解

http://.cn2010年07月18日21:41环球时报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 徐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组织牵头的一项农民工问卷调查显示,有14.8%的农民工认为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收效很大”,有33.3%的农民工认为“收效一般”,有24.8%的农民工认为“有点收效”,这三者合计占72.9%,反映了大多数农民工对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成效是表示肯定的。

农民工政策显成效

据了解,本次调查对从广州、深圳、杭州、宁波、太原、临汾等6个城市不同行业、所有制类型的19个企业中随机抽选200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其中

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4.4%。对于地方政府各部门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和做法,表示“满意”的人数比例一般在20%~30%,表示“部分满意”的人数比例一般在31%~43%,这两项合计占51%~73%。

其中,在农民工分别对务工所在地一些相关部门的评价中,对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满意度排在第一位,有72.2%的农民工对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和做法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反映了近年来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查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促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广大农民工的好评。

此外,对卫生部门的满意度排在第二位,同类指标合计达到66.2%;对公安部门的满意度排在第三位,同类指标合计达到64.8%。

对农民工的公共就业服务亟待改进

据调查,有44.8%的农民工是通过亲朋好友找到现在的工作岗位,在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渠道中位居首位,说明依赖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在现阶段农民工进城寻求就业机会方面仍然具有主导作用。

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政府搭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服务方面做得不够。调查显示,通过“政府办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现有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只占7.2%,通过招聘会获得现有工作岗位的农民工也不过17.9%,反映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未能在农民工进城就业服务方面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农民工进城求职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中,有48.9%的农民工表示是“缺乏职业技能”,有42.5%的农民工表示是“学历低”,这两项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农民工自身文化与技能素质比较差是影响其进城就业的最主要障碍。同时,有29.7%的农民工反映“无法获得可靠的招工信息”,这在农民工找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中排在第三位,也反映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为农民工提供有关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服务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近三年来参加过一次培训的占23.9%,参加过两次培训的占10.7%,参加过三次及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4.1%,以上三项合计占48.7%;另一方面,也有48.7%的被调查农民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这与参加过培训的人数比例相同。由此可见,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仍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仍然普遍

在调查的农民工中,有76.5%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有3.6%的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到期后尚未续签”;另外,还有6.3%的农民工属于“劳务派遣工”,这些人只与劳务派遣企业签订合同,而不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表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占12.2%。

专家认为,这表明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明显改善。在合同期限方面,签订1年以内劳动合同的比例占36%;签订1年以上、3年以

内劳动合同的比例占44.5%;以上两者合计占80.5%,这表明目前农民工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企业中出现滥用劳务派遣关系替代劳动关系的倾向,有一部分企业甚至将许多员工曾经与本企业建立的劳动关系改变为劳务派遣关系,使这些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蔓延之势,应当对这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侵害农民工权益依然存在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认为用人单位在安全生产与卫生防护、雇用的稳定性、管理规章合理性、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水平等方面对待农民工的做法“有好转”的人数均超过50%,分别达到63.6%、59.2%、58.5%、57.4%和53.8%。

另一方面,有9%的农民工反映当年的工资被拖欠或克扣过1~2次,还有4.6%的农民工反映当年的工资出现多次被拖欠或克扣的现象,两项合计占13.6%;对于所在单位能否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的问题,有12.9%的农民工认为“比较难”;有10.5%的农民工认为“不可能”;这两项合计占23.4%。

专家认为,这些调查结果反映了一些用人单位在对待农民工方面还存在着拖欠或克扣工资、身份歧视以及分配不公等问题。

部分农民工未被纳入社保体系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有50.5%的农民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相关保险);有53.1%的农民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47.2%的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另一方面,也有大约1/3左右的农民工明确表示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或工伤保险;没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也超过一半。同时,有40.4%的农民工反映自己每月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负担过重。

专家认为,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原因除了农民工自身的主观因素之外,还有深刻的制度性因素,其中包括有关政策还不够适应农民工的特点、养老保险关系不能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享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条件难以满足、以及缴费标准过高、负担过重等方面的问题。此外,不少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工成本,也不愿主动为农民工参保缴费。

应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根据此项调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建议相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城镇化的政策体系,使作为产业职工队伍的主体的农民工能够真正从农民转变成市民。二是要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调动用人单位、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政府以及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技工学校和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三是要采取措施逐步扭转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与监督。四是要继续完善有关社会保险政策,加强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的执法检查和监督,适当调整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门槛和水平。五是要切实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维

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就业政策、问题及调整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11-01-04

近几年,国家对农民工进城务工服务和管理的政策从建设公共财政、改善公共服务、尊重群众基本权益出发,在农民工就业歧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社会管理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在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查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促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行政分配、城乡分割就业制度的影响较深,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从政策的实施效应看,政策的成熟和完善需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完成。

一、农民工就业制度和服务政策调整方向

2006年5号文件之后,国家加大了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的限制的力度,包括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内政审批和行政收费,规定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提出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的服务体系,让农民工在就业服务、培训、子女教育、居住、疫病防治等方面共享政府在城市的公共服务。

各级政府也主要围绕七个方面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以中央的精神为原则编制本城市的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来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二是各级政府增加了对农民工进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逐步建立覆盖所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各城市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四是中央规定输入地的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纳入本城镇的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费用。中央财政将按照农民工子女的实际在校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五是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城乡结合部等农民工聚居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落实中央对农民工聚居地和其子女的疾病监测和免费治疗政策。六是关注和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监管居住场所的卫生和安全条件。七是中央将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农民工就业难的复杂性所在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在最短的时间里向城市集中,并且要实现向城市文明的转型,所发生的问题必然是极其复杂的。近几年,国家大幅度调整农民工政策,改善对农民工的就业管理和务工环境,加强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有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有些问题是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完善和解决。一是,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继续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据对就业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2009年,57%的人有过失业,其中,失业持续时间在1个月的占21%,1至2个月的占36%,4至6个月的占16%,6个月以上的占27%。政策缺陷是造成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制度原因。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数据显示,农民工就业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职业技能。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到三成。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约80%是“80后”,大多数已经与农民这个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他们的就业不稳定就会影响企业形成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而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工业化的质量,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二是,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继续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将出现减少趋势,每年需要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在600万至750万左右,新增转移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依然很大,主要是男性在45岁以上,女

性在40岁以上的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

从“十二五”期间对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供给的角度看,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这种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会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就业,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将继续并存。

三是,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总的判断是各国在调整和恢复本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保持以往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口导向型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会有较大下降。在国际市场上,资源和要素的成本在持续上升,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促使劳动成本在上升。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将会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较快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农民工存量和增量就业的影响。四是,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难。按照各地颁发的文件初步统计,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涉及的收费项目有20多项,在乡里需要办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健康证、毕业证等证明,在打工城市需要办暂住证、就业证、健康证等证明。从政策制定来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障碍已基本上消除,就业岗位的限制和卡、证收费等就业准入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一些城市的政府以管理之名行限制之实,还在限定企业要优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和使用农民工的比例,按使用农民工人数向企业收取管理费。

五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然不足。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造成就业能力低下的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6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积极配合阳光工程的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专项资金,2004年安排资金2.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并与充分就业相挂钩。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达5亿多元。2005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了支持力度,安排资金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5 亿元,增长了60%。阳光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劳动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培训激励政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三、“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就业政策调整的立足点

新世纪的前20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加快推进城市化。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提出综合性的政策设计。“十二五”期间,农民工就业政策调整应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

二是,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教育、卫生、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制,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是,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制定包括规范经济罢工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完善工会法、合同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

益。

五是,以促进稳定就业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市民化为政策调整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探索大城市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能取得突破。

[江苏]常州已有120多万农民工 新生代加大政策力度常州日报2010-05-14

昨天下常州收看全省农民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就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提高职业技能、维护合法权益、优化公共服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等作出部署。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俞志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今年,常州市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即将挂牌成立,各辖市区也在抓紧筹备。据透露,常州市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将具备管理服务、权益维护、文化教育、党团活动四大功能,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法律援助、计划生育、子女义务教育、计划免疫、居住登记、政策咨询、党团管理、文化教育等基本服务。

常州目前有120多万农民工,近半数是有一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期盼的是留在城市、定居城市。针对此情况,我市明确,将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政策力度,同时以社区和家庭服务为依托,加强对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业的政策引导,支持发展员工制家庭服务行业,从而逐步实现农民工家庭服务的产业化。

第二篇:农民工社保政策

一、为什么要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

答: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 重要部署,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需要,使农民工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遵循哪些原则?

答:遵循“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保障水平适当、确保待遇发放”的原则。

三、哪些单位可以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

答:本市行政区域内使用农民工的以下单位:

(一)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其它企业;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机构;

(四)城镇个体经济组织;

(五)中央在渝单位及市外驻渝机构;

(六)驻渝部队所属单位。

四、哪些人员可以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

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人员,可以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

(一)与本市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形成了劳动关系(含事实劳动关系);

(二)具有农村居民户口;

(三)年满16周岁及其以上,且男未年满60周岁、女未年满55周岁。

五、农民工养老保险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可不可以补缴实施以前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答:农民工养老保险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不能补缴实施前的农民工养老保险费。

六、农民工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手续,是由个人办理还是由用人单位负责办理?答:由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农民工办理参保手续。

七、农民工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应向用人单位提供哪些资料?

答:农民工除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外,还应向用人单位提供本人农村居民户口复印件或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证明。无法提供农村居民户口复印件或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证明的,应按规定作出书面承诺。

八、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由谁缴纳?

答: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按月缴纳。其中,用人单位缴纳部分由单位承担,个人缴纳部分由用人单位在其工资中代扣代缴。

九、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基数如何确定?

答: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按照本人上月平均工资总额核定。农民工本人上月平均工资总额低于上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上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核定缴费基数;超过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

十、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的缴费比例是多少,怎样计算应缴纳的费用?

答: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10%,农民工个人缴费比例为5%。

个人缴费部份=经核定的农民工个人缴费基数×5%

单位缴费部份=本单位属于参保缴费范围的农民工缴费基数之和×10%

十一、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规模是多少,建立共济基金的作用是什么?

答: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按规定缴纳农民工养老保险费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农民工个人缴费基数的14%建立个人账户,其中,5%为个人缴费部分,9%为用人单位缴费划转部分。记入农民工个人账户的储存额不得提前支取或挪作他用。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农民工个人缴费基数的1%建立共济基金,从用人单位缴费中划入,用于个人账户资金不足时农民工养老金的支付。

十二、农民工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之间流动,其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信息可不可以转移?

答: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信息可以转移。

十三、按月领取农民工养老金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一)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纳了农民工养老保险费;

(二)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

(三)实际缴费累计满180个月及其以上。

十四、农民工符合按月领取农民工养老金条件的,如何计算养老金?

答:农民工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比照同期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月数执行)

十五、农民工符合按月领取农民工养老金条件的,如何领取养老金?

答: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银行、邮局等机构实行社会化发放。

十六、农民工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男未满60周岁,女未满55周岁前出境(含港、澳、台地区)定居或死亡,其农民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如何处理?

答:由最后一次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中个人缴费的本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同时终止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

十七、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并按规定缴纳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实际缴费累计不满180个月,能不能按月领取农民工养老金?

答:不能。应由最后一次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

十八、按月领取农民工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农民工,其个人账户如何处理?

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农民工死亡的次月起停止支付农民工养老金。其个人账户储存额尚有余额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其个人账户余额中个人缴费的本息一次性支付给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同时终止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

十九、农民工已经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实施后,可不可以转为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

答:可以。但是,必须由用人单位与农民工通过民主决策集体协商机制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够转为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

二十、农民工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转为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或者,参加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后,转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养老金如何计算?

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养老保险规定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分别计算,一并发放。

二十一、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其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后,可不可以继续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

答:不可以。农民工应从其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次月起,停止缴纳农民工养老保险费。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农民工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农民工就业问题 内容摘要: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从历史的眼光与国家政权管理来探讨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政府下放权力。

农民工问题已日益被社会所关注,我们怎么去认识和更深刻地去理解农民工,怎样去帮助他们是我们迫切应该做的。

我认为,农民工问题,说到底来自于时下流行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基本战略问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农民问题。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十多年来,数千万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提供了各种各类的服务。深圳有一项调查说:“在特区20年的发展史中,千百万外来工始终是各种新兴经济部门的主力军,他们为深圳创造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原始资本积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深圳奇迹与致富之“源”是这个地方充满活力的生产力--丰富而廉价的外来工和新兴经济部门为追求财富而奋斗拓进的结果。正因为千百万外来工的辛勤劳作才有深圳今天的繁荣与富裕”。早在1990年,深圳市委宣传部等六部委的联合调查组在《深圳百万临时工调查报告》中就指出:农民工是深圳“工人阶级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深圳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深圳市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调查研究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农民工的这种丰功伟绩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在全国许多城市、许多行业中也是这样在实践着。

农民工付出了如此辛勤的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待遇。因为身份的差别,在同一个工厂里,同工不能同酬。农民工付出的劳动很多,而他的所得很少。工资已经很低了,但还常常受到企业主的克扣和拖欠,遭受到不必要的歧视。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刻不容缓。

解决农民工问题要从根上治理,农民工问题表面看是要解决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在就业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给予农民工应有的国民待遇等问题,而实质则是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人阶级队伍,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建设一个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维持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的问题。农民工问题解决的好与不好,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真到了应该重视应该解决的时候了,所以,我有以下建议:

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农民工问题。

要想真正解决农民工问题,首先就得了解农民工自己真正想要得到什么。并不是简单地由国家政府或一些媒体的主观想法决定。要多深入农民工群体,多体会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两会”期间,一些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深入农民工群体,及时准确地向中央政府传达情况。另外,现在关注农民工的媒体也愈来愈多,报道的层次也越来越深,这是好事。但这些报道真的及时被有关部门所接受吗?绝大多数情况是没有。因此,执政部门行之有效管理是解决农民工的关键。农民工中间设立农民工工会,让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会长,拥有与正常工会主席一样的权力,不仅能与企业领导进行协商,还能及时向执政部门报告情况,这样农民工问题就不仅是一般的群众问题,而上升为行政管理问题。这样做的话,农民工才有足够的权力,真正是属于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是农民阶级的队伍。若农民工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的话,对加强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的沟通交流无疑是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应该说是我国行政管理上的一大突破与飞跃,也为我国社会各阶级群体的和谐稳定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以上说的这些,主要是希望政府能够下放一定的权力与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因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各种势力均衡所达到的,若存在着一个数量庞大而又处于弱势的群体,想要外因使其达到稳定,不受歧压是不可能。毕竟外因是条件,而内因才是使一个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使他们更加懂得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让他们更合理有效的行使国家所赋予的权力,这也是不可获缺的。

温总理也曾多次提到过农民工问题是当前社会主义经济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也讲到要解决农民工问题以谋求社会的大和谐。政府的种种措施正朝着愈来愈有利于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所以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历史的必然,但到底怎么解决还需要我们大家更深刻的思考。

农民工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否,因此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这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第四篇:形势政策-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经过这么三年对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形势与政策是唯一没有脱离社会的一门学科,它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一个大学生,深刻、全面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在众说纷纭的环境中如何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10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有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而国家自己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则是就业问题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严重。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5.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二、当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复杂性

1.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继续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据对就业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2009年,57%的人有过失业,其中,失业持续时间在1个月的占21%,1至2个月的占36%,4至6个月的占16%,6个月以上的占27%。政策缺陷是造成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制度原因。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数据显示,农民工就业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职业技能。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到三成。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约80%是“80后”,大多数已经与农民这个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他们的就业不稳定就会影响企业形成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而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工业化的质量,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2.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继续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将出现减少趋势,每年需要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在600万至750万左右,新增转移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依然很大,主要是男性在45岁以上,女性在40岁以上的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从“十二五”期间对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供给的角度看,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这种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会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就业,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将继续并存。

3.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总的判断是各国在调整和恢复本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保持以往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口导向型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会有较大下降。在国际市场上,资源和要素的成本在持续上升,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促使劳动成本在上升。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将会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较快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农民工存量和增量就业的影响。

4.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难。按照各地颁发的文件初步统计,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涉及的收费项目有20多项,在乡里需要办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健康证、毕业证等证明,在打工城市需要办暂住证、就业证、健康证等证明。从政策制定来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障碍已基本上消除,就业岗位的限制和卡、证收费等就业准入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一些城市的政府以管理之名行限制之实,还在限定企业要优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和使用农民工的比例,按使用农民工人数向企业收取管理费。

5.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然不足。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造成就业能力低下的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6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积极配合阳光工程的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专项资金,2004年安排资金2.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并与充分就业相挂钩。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达5亿多元。2005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了支持力度,安排资金4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1.5 亿元,增长了60%。阳光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劳动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培训激励政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三、问题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1)周期性失业,或者说周期性就业困难,它和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相关,经济景气,人们的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相反,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失业率。因此农民工最容易遭受的是周期性失业的影响。比如2008年出现民工大量的返乡,但是春节以后,经济一恢复,他们又迅速回到城里,到2009年的9月份又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也说明了这种周期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2)摩擦性的失业,或者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是指个人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真实就业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匹配得不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就容易遭受到摩擦性的就业困难。(3)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它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它们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大学生同样也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就业困难,但这不是主要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四、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个人要“三管齐下”,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民生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

(一)农民工就业政策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1.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2.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4.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教育、卫生、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制,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5.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制定包括规范经济罢工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完善工会法、合同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6.以促进稳定就业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市民化为政策调整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探索大城市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能取得突破。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5、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6、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7、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对于现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讨论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自己的就业观念,不一定非要去政府、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也可以就业。2.在校学生应提前为求职做准备,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积极拓展知识面,扩大就业领域范围。

3.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例如当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4、及时了解当今社会就业情况,关注时事发展,不错过机遇,平稳心态,务实学习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第五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2014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内容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教育问题须通过相关的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有效的执行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在执行相关的政策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入手,分析在现行政策下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状况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 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将近有2000万。其中,失学率高达9.3 %。近2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都是失学的农民工子女,他们错过了学习最宝贵的黄金时段,而且还有可能成为被社会所淘汰的人选。所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和热议的一个话题。而今,农民工子女教育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策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相关公共服务得到了质的改善。全国大部分的地区,城市都在落实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并免除借读费的政策。同时,也建立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和考评制度,各村镇民办学校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由于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的紧张以及各地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加快,给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地方政府对执行的政策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政策无法得到落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政策执行上的偏差是农民受教育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就学过程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同读一个学校时,由于户籍的限制,要比城市孩子多缴纳高昂的学费,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差很多。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相当差,存在很多问题,如硬件设施差,教学设备陈旧、奇缺、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等。因此,农民工子女上学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子女有学可上,但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很多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落实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学校进行财政补贴,改善教学环境,还有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没有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改善。

(三)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的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

1、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

2、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

3、在公立中小学借读;

4、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5、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由此可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和渠道是有限的,他们没有城市孩子那样的教育机会,可以学习主课,业余时间还可以进行特长的训练和培训,多才多艺,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农民工子女教育方式单一,都是义务教育,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一

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到城市的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基础课较差,农村和城市所采用的教材版本有很大差别,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都会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心理压力特别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孤独感强烈;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

(二)心理问题突出 刚来到新的环境,遇到新的同学,同学之间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比当地孩子要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当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三)安全无法保障

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四)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子女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其政策分析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收入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大。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同时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的产生。

(二)政府的原因

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出面提供。因此当农民工子女教育出现问题时,政府要负主要责任。目前政府在很多方面的政策措施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剥夺了其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第一,国家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不够,使得政策落实大打折扣。

由于宣传不够,不仅农民工对相关政策细则知之甚少,甚至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对政策也是一知半解。由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宣传范围没有完全涵盖政策的执行人员,自然就会出现政策执行不力的状况。面对这一状况,中央没有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问题一出无人问责。

第二,户籍制度也是制约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

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第三,政策执行过程手续过于繁琐。

公办学校的门槛在大多数农民工看来,实在太高。要进入城市公办学校,通常需回老家乡镇政府开具家里没有监护人、同意外出借读的证明,然后要凭务工证、暂住证和计划生育证明等,到流入地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到公办学校报名。这种情况程序合法但客观实际不合理。对一个农民来说,办这些手续要花钱、花时间,还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冷落和刁难。第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分配不公,使得农民工子女教育缺失严重在现行的政策和制度之下,处于“教育市场”中的公办学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都不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视同仁”的教育。

(三)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义务教育法 》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 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 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四)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其主观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贫困。农民进城后,只能在工厂里打工或是从事小商品买卖等等,他们的收入普遍偏低。二是观念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也找不到工作,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三是文化素质低下。孩子学习成功与否,与家长的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家长对教育不重视,或家长不具备教育孩子的条件(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孩子的学习状况几乎都不理想,城市里的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这样,就导致了由于学习受到极大困难而不得不中途退学的局面。

四、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规模将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难题,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政府要努力加大对政策的宣传与执行力度

由于政府部门对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这些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从一开始就大打折扣,直接导致了施政主体在落实相关政策时积极性不高,使国家的有关政策没能够被全面正确积极的理解,当下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工具极其丰富,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发挥宣传作用。因此,只要各级政府 加大相关的宣传力度是可以在全民中提高对此问题认知度及关注度的,同时还能利用媒体的监督功能,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实际中真正落实国家政策所规定的相关内容。就政策本身而言,从政策问题的设定到政策方案的提出以及到政策合法化,再到政策执行与评估,即在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应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此外,还要对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评估修改和调整,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条款及时修改,并适时出台相关创新性的政策意见。对于前后出台的相关政策要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特殊群体的子女教育也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从根本上说,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由于身份的差别,农村和城市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并不能享有平等权利,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需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创造福祉。

(三)调动施政主体的积极性,支持流入地政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公共教育服务

第一,各地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对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予以更多的补助,并监督接收学校切实将经费用于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

第二,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动员社会捐赠、社会筹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从而增加政府用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经费,并建立政府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工子女就学。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社会捐助、社会资助的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政策优惠;

第三,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即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 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学生掌握充分的主动权而增加竞争,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还有心理教育。因为从熟悉的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对于小孩来说,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等,使他们从行为方式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心理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语言问题,他们的乡音会被城市孩子讥笑;其次是父母收入有限导致生活拮据,他们的省吃俭用会被城市小孩看成老土。这种城乡物质条件的差异,也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心理冲击;再次是视野和交往的狭窄影响到与同龄孩子的沟通;最后是他们父母在城市受到的歧视也会折射到他们身上。另外,农民工子女自身在日常行为方面也有待加强教育和纠正,比如缺乏文明卫生的意识,随地吐痰、丢垃圾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时候,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使他们脆弱、不稳定的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性格障碍,如果不加以正确的疏通引导,就会造成他们幼小心灵的扭曲。总之,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三农”问题在城市的延伸,也是我国目前城市中弱势群体这一社会问题的具体反映。能否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关系着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城市的长远发展,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参考文献 [1]《中华人

和国

教育

》http:// [2]王晓楠.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4).

[3]蒋国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

下载农民工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工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小结——农民工[5篇材料]

    [摘要] “农民工”问题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既不同于城市居民,又有别于农村居民。农民工为城市做出了许多贡献,城市越来越离不开他们,但是农民工却没......

    形式与政策论文——关于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一个我们都不陌生的概念,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农民工,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之为“新生代农......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率比较低 据统计,2011年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已经占到35.1%,而新增城镇就业人员中,农民工高达65.4%。但是农民工基本......

    长沙市农民工廉租房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长沙市农民工廉租房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摘要:长沙市农民工廉租房政策是长沙市政府为社会底层人民办的实事之一,因其工程的浩大和较多的财政投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其实施过程......

    形势与政策论文__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范文模版]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10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

    樟树市落实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政策情况汇报

    樟树市落实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再创业政策 情况汇报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外出人员较集中的广东、福建、浙江等地陆续有一批农民工返乡。为确保全市返乡人员的就业安置和社......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问答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问答 全南县人民政府 一、农民工返乡新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有哪些扶持政策? 1、农民工返乡从事个体经营,享受下岗职工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