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9:3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

参加者:陈丹实践主题: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 时间:2月2号

地点:常熟市支新村现将此次实践报告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摘要

时至今日,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仅覆盖属于正规部门的部分城镇居民,农民多以家庭、以至集体为单位进行“自我保障”。经过28年的经济起飞的持续繁荣,催生了农民对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而国内城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逐步融合,中国快速融入国际市场的趋势,也呼唤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推进,政府将会增大对农村的投入,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开辟了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和重新构建的进程的道路。本文试着从现有农村医疗体系出发,以及借鉴国外的农村医疗体系完善的经验,对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

调查结果、现状是:

一.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很大提高。

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在农民的医疗保障方面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超过了广大农民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广大农民无力承受是 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据 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透露,在农村大约有 40 %至 60 %的人看不起病。在中西部地区,因为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因病在家死亡的人数估计在 60 %至 80 %,原因之一,就是 目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无钱看病买药、无钱住院治疗的病人增多。据调查,农民生病无钱就诊的比例由 1985 年的 4% 上升到 2003 年的 11%,需要住院而无钱住院的比例由 13.4% 上升到 29.5%。在贫困山区,由于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应住院未住院的有 89%。医疗费用增长大大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从 1990 年到 1999 年,农民平均纯收入增长 2.2 倍,而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 10.9 元和 473.3 元增加到 79 元和 2891 元,增长了

6.2 倍和 5.1 倍”。对宁夏回族自治区 2470 户、11140 人医疗费用调查显示,全年人均医疗费用为 178 元,医疗费用占人均收入的 12.4%,有 45% 年人均收入不到 1000 元的农户医疗费用占全年收入的 21.6%。“虽然农村的医疗费用相对低于城镇水平,但医疗费用的增幅仍大大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升(高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一倍以上),给农民看病问题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得到的医疗服务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但其经济风险却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17—30 倍。农民住一次院,意味着承担 20 倍于未住院就医者的经济压力。1000 元以内的医药费用对农民的生活还不会造成严重影响,怕的是万元以上的医药费用,1-2 万元就会使农民背上沉重负担,3-5 年缓不过来。2-3 万元有可能使一个家庭破产,或者有病干脆就不治了。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受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成为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突出矛盾。

(二)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日趋加重

“农村中因病致(返)贫的情况非常普遍,其中因病致贫 , 因病返贫的农民占贫困户的 30% 至 4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 60% 以上。即使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仍有 20% 以上的农民看不起病”。“什么都可以有,就是不能有病”,“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

年活白干”,“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这是中国一些农民因生病带来生活窘境的写照。“ 由于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比较低加之医疗价格和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致使西部 农村不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大量 发生”。据调查,大病医疗费用平均额在 10 万元左右,相当于农村一个 4 口之家 16 年的纯收入总额,有的家庭因此债台高筑,甚至倾家荡产,形成第二次贫困。当人们刚刚分享改革的成果时,不幸的疾病灾难随时随地地破坏着幸福家庭的喜悦,十余年来依靠党的政策及勤劳的双手积攒下来的积蓄,因一个大病号的产生而荡然无存。“不怕穷,就怕病”“穷”可以靠勤劳战胜,只要政府的好政策不变,最终总能致富的。但一旦生一场大病,就什么也没有了。“有资料报导,在沿海发达地区的江苏省泰州市,根据 1997 年对全市六乡 30 个村进行的普查,在重点调查的 499 户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占 96.5% ”。尽管我国政府每年花了很大力气进行“扶贫攻坚”但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不容乐观。

(三)卫生资金缺乏,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

作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工作,是国家直接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但目前这个阵地不是在发展,而是在不断萎缩,原因之一,就是 政府的 卫生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998 年至 2002 年,政府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总量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 1 . 02 %,下降为 0 . 69 %。占全国近80 %的农村人口,花费的卫生费用只占卫生总费用的 33 %。目前,“构建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缺少各级政府相应的财力支持,医疗保障 资金来源是向农村中的广大农民筹集”。而政府投入的 有限的资金以撒 “ 芝麻盐 ” 的方式花掉了,没有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去解决那些危害大、能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重,甚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大病,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影响了资金效能。

原因之二,就是 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卫生资源投放主要集中在城市,占全国人口 15 %的城市居民享受着三分之二的医疗卫生资源,而占 80 %的农村人口却仅获得不足三分之一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2001 年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各国卫生保健状况进行了一次评价,我国排名在 140 多位,主要原因是我国卫生资金 缺乏,卫生资金 分配严重不平衡且 没有合理利用,占总人口 80% 的农民缺乏严重的医疗卫生资金保障。

(四)卫生人才短缺、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 短缺,“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129 万人,比 1997 年下降了不少”。在乡村,除了乡镇卫生院、卫生所初具规模,有各科医生、护士、检验员,还能有几张病床外,基层医卫人员学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中专学历的占 60-70%(非正规学习毕业)。不少是从当年的赤脚医生转过来的,年龄多在 50 岁上下,接班的年轻人基本留不住。而且,乡村里的医生大多数都是 “ 多面手 ”,光靠肉眼、把脉治病。看病、处置、护理一人兼任。这样的人才结构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乡村医生本身业务培训、学习几乎是零,村民想要得到有效的治疗很不容易。这样的人才结构,为今后医疗事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使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无法保证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不仅 短缺,预防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数量和床位数也不断减少,而且 基础设施落后。大医院、好设备和高水平医生都集中在城市,不少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及医疗设备老化严重,有的已损坏失修,不能使用。一些破旧不堪的乡镇卫生院,也是“小病没人去,大病看不了”。由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防疫保健工作削弱了,绝迹多年的传染病、地方病又死灰复燃。总之,举步维艰的经济状况、落后的 基础设施和 技术水平以及参差不齐的人员队伍,难以承担农民医疗保障载体的重任。

(五)优生优育难推广

在农村许多人的病都是先天不足和儿童发育期营养不良造成的。虽然乡卫生院经常宣传优生优育,可是这么多年来,一点作用都没有,农村妇幼保健服务的利用率明显低于城市。农村地区的产妇住院分娩的仅占 21.7 %,在家中分娩的占 76.6 %。妇女常常留下产后妇科病,有许多农村妇女在怀孕期间仍然要参加重体力劳动,更无法保证孕期起码的营养。同样,农村

儿童的营养不良成为普遍现象,全国农村儿童的健康体检率只有 33.4 %。地方病主要分布在农村,如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血吸虫病等在很多县还没有得到控制,地方病的防治任务还十分艰巨。现在许多父母把几个月大的孩子放在家里给老人代管而自己外出打工,根本谈不上优育。

(六)管理薄弱,假药、劣药泛滥成灾

目前在我国乡村地区假、劣药品的流行非常猖獗。这些假、劣药品相当一部分是从城市回收来的。这些多数已经是过期失效的药品,最终还是流到了防范意识差,管理薄弱的广大乡村。据统计,80 %的假药都集中在农村。而且,那些 “见效快”且价格合理的药,在许多农民眼里就是好药,毒副作用不在他们考虑之列。一些药品制造商和销售商利用这一特点,常常把一些毒副作用强而短期疗效比较明显的、在城市已经禁止出售的、甚至是一些库存积压过期的药品销往农村市场,这表明,占全国大半数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用药安全保障正受到严重威胁。

(七)薄弱的文化意识影响农民 参 保积极性

目前,政府和集体多方筹资为了解决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这本是“借千家之力,解一家之难”的好事,可实际工作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却很难。广大农民由于受教育不足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小病小灾不在意,根本不看病,更不用说自我保健了。个别有迷信思想的农民,即使村集体为其出钱,让他入保,他也不入,还认为这是别人 “ 诅咒 ” 自己。也有相当部分农民社会医疗保障意识不强。农民害怕交了钱而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心理上不平衡。据调查,眼下一些乡镇能积极响应的村民只占 40 %。如果一户农民得到救助,全家人会感激得热泪盈眶;可对于没有享受到的农民来说,却往往有抵制心理。总之,农民现有的文化意识影响着农民参与医疗保障建设的积极性。

(八)基层政府信用危机影响农民参保热情

据了解,目前,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仅占全国行政村的17%,农村居民中参加合作医疗者仅为9.6%。有关专家分析,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农民不太相信建立合作医疗制度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好处。因为根据经验,农民认为在合作医疗制度存在不平等的待遇。例如在集体经济时代实行合作医疗时,社队干部及其家属往往多拿药、拿好药、带头欠费等,一般村民享受不到同样的待遇。以至很多农民认为是“群众交钱,干部吃药”。农民没有相应的措施保障基层政府从他们身上收走的钱,能够用于医疗保障,这些钱很可能成为基层政府又一项乱收费,最后落入干部的腰包。因为政府以前的一些政策,已经让农民有了类似的经历。政府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危机。事实上,基层政府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保证从农民身上筹集的合作医疗基金得到有效利用,保证用于农民的医疗保障上面。

经验体会:

二.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的提供的经验

(1).城市雇佣工人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先,向农村居民扩张和覆盖在后工业化起步前,农民的保障在家庭范围内进行,土地是农民医疗保障的核心。工业化起步后,城市雇佣工人由于缺乏土地等生产资料,防范和应对风险能力比较差,他们的医疗保障就成了普遍问题。社会救助是医疗保障的起点。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化,救助性质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导致国家全面介入,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在现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到农村居民之前,农村家庭自我保障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的差异导致不同产业从业者社会保障制度设立的次序差异,不能单单归结为“城市工业政策偏斜”、“对农民歧视”。

(2).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一般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实现

农业是小部门是工业社会的一般规律。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加重了农民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和老龄化使农村人口的家庭养老难以为继。一方面,出现在农民群体中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使农民产生获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同等待遇的诉求,迫使政府将农

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到日程上来;另一方面,因为快速工业化而迅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也为之提供物质基础。

(3).国家财政或支持确保农民在医疗保障的实质平等

农民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经济弱势地位,决定了单纯依靠农民自身的筹资无法确保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自我维持。因此,国家财政补贴或支持是农村医疗的保障,以确保所有公民在享受医疗保障方面的实质的平等,这已经成为各国制度运做的常态。

(4).完善农村医疗制度兼有农业结构调整目标

农村医疗制度的完善将提供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制度安排。如向农民提供农村医疗保险补贴将有利于抵抗生产经营风险。

理性思考、建议:

三.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能够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和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以,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和方向

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社会保障事业作支撑,有效率的市场应该是统一的市场,相应地,在社会保障方面也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的“城乡统一”。从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从工业延展到农业、从城市延展到乡村,最终实现城乡统一,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也可以从历史和现实发展过程以及不同的理论解释中得到印证。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是两个独立并行、封闭运行的系统,而在制度形式上应该是统一的,城乡都应纳入到社会保障的总体框架之中。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必须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社会保障政策,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一方面,逐步削减政府在城镇的福利开支,取消或降低城镇居民的福利补贴,如食品补贴、交通水电补贴、住房补贴等。同时,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轻乡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已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以前政府采取的“挖农补工”的政策,以“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村抽走的大量利润,应适当返回给农村和农民,把此资金作为建立农村保障机制的基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同时,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上向农村、农民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并且,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的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卫生医疗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积极发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方面,应积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大致有合作医疗、统筹解决住院费、预防保健合作等多种形式,其中合作医疗是最为普遍的形式。实践表明,村办村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乡办乡管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的好办法。因此,各地应积极发展与完善农村合作医疗。首先,正确选择合作医疗的形式及内容。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选择多种合作医疗形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合作医疗组织为重点,一定范围(如大病及康复医疗合作)的县(市)联合的多级合作医疗组织体系;其次,合理补偿医疗费用。应本着“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确定合作医疗费用的补偿即报销比例。既要考虑让群众普遍受益,又要考虑对大病、重病患者的重点补偿。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为重点的基础上,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条件成熟的农村

地区,也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探索实行符合当地条件和农民意愿的合作医疗保障方式,尤其可以探索实行民办公助的集资型合作医疗保险方式。其次,推行医疗服务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解决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上涨过快,对低收入农村居民的就医能力和合作医疗保障能力的困扰。

(3).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现行的做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只是将传统的社会保障范畴涵盖到农村。显然,这处在发展中的我国将遇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即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其中的医疗健康保险措施难以推行。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加快农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同时针对许多农民不愿种田的现状,适当减免农业税,让农民休养生息,在没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之前,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最低水平的必需的医药保健需求。

(4).多方面筹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资金

资金来源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农村社会保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筹集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机制,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保证。新型合作医疗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参保农民本人三方,但国家要明确三方的合理投资比例,政府要增加对新型合作医疗的投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与其它国家相比是较低的。目前,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其实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因此,要广开融资渠道,为了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必须开辟新税源,征收社会保障税,也可考虑将土地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农业税、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得的合理部分纳入法定的农村保障基金渠道。同时,要建立个人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要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商业保险,如商业性养老保险;要通过有关政策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强化农村集体对保障资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见新华网

2.叶含勇,江毅.各地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汇编.时事资料手册.2004(3)

3.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4.纪宝成等.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05.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中国“三农”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徐锦华等著《宁夏农村居民收入及费用的调查研究》,载于《中国卫生经济学》 1999 年第 8 期,第 51-52 页。

6.郑秉文、和春雷著,《社会保障分析导论》,法律出版社(北京),2001 年。

7.1987 年1 月1 日 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8.孙淑云,柴志凯合著《 新型合作医疗立法初探》,载于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4 年第 4 期。

9.樊启荣王全兴 黎栋合著《 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发展趋向与宏观构思》载于《中国司法》。

10.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 2002 年出版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培训教材》。

11.周绿林、李绍华合著《医疗保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年版。

12.张自宽,《稳步发展合作医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保障》,载于《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3 年第 4 期。

13. 黄成礼,周海沙,郭岩合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中的几点思考》,载于《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4 年第 5 期。

14.马公超著《社会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应是加快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15.孙淑云,柴志凯合著《论政府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责任》 , 载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广东经济出版社。

16.宋晓梧、张中俊等合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20 年》.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第二篇: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 李丹梅

实践主题: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2月 11日

地点:南通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合作医疗制度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面筹集资金,用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足迹,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必然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初级卫生人员的提法主要来自中国的启发。中国在占80%人口的农村地区发展了一个成功的基层卫生保健系统,向人民提供低费用的、适宜的医疗保健技术服务,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求,这种模式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为:

(一)、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在建国初期,由于资源有限,我们选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是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缺少医疗保健的农民采取自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医疗问题。我国农村正式出现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阶段。山西、河南等地方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公益基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实行互助共济。1955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农民“无病早防、有病造纸、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愿望。

(二)、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

在卫生部肯定了米山乡的做法之后,其经验在全国部分地区得到推广。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形式,促使其进一步兴起和发展。1960年2月中央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并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使这种制度成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1960年5月18日《健康报》在社论《积极推行基本保健医疗制度》中肯定了这种集资医疗保健制度的办法,这对于推动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全国农业生产大队举办合作医疗制度的已达40%。“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兴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大力推广。据世界银行(1996年)报道,当时的合作医疗费用大约只占全国卫生费用的20%,却初步解决了占当时80%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到1976年,全国农村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

(三)、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原有的“一大二公”、“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1989年的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5%。

二、合作医疗制度衰退以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

我们先看一下各种医疗保障形式在我国农村的情况:

(一)、社会医疗保险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城镇企业的职工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作为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仍然被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因此可以说,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二)、商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的缺失为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可以说它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但商业医疗保险是盈利性和自愿参加的,为保证利润的获得,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在选择投保人的时候往往会把那些年老体弱、身体状况不好的人排除在外,而这部分人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却是最迫切的。另外,由于政府并没有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强制农民必须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并且由于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费一般比较高,因此农民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会非常慎重,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承担的起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花费。所以,尽管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有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也是很有限的。

(三)、社会救助——享受的范围非常有限

目前我国在农村针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的“三无”人员实行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幼儿保教)的“五保”供养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就医问题,但这种制度的覆盖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四)、邻里互助

邻里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帮助一直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优良传统,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正是对这种行为的最好诠释。这种邻里间的互助在解决医疗保障问题上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和比较低的水平上发生,对于一些患重病、大病的情况则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所以,邻里互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情况

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2003)》中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随后,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四、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合作医疗在政治、经济和保障农民健康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现阶段,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医疗保障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合作医疗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实保障农村人口的医疗健康,迫切需要我们寻找和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在这样一个体系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一)、覆盖范围

目前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农民的自愿参加为主,筹集的资金分为个人医疗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两部分,个人医疗账户部分主要用来支付小病的门诊费用,社会统筹部分主要用来保障一些患重病、大病的农民的医疗费用的支付。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个不相同的,这样的一种安排势必会影响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因此,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相对也比较强,在这些地区可以更多地强调自愿参加的原则,保险费的缴纳水平也可以相应的提高,这样就可以既保大,又保小,能够享受到全面的医疗保障服务。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差的地区,则可以实行政府补贴和自愿参加相结合的办法,保障的重点是一些重病、大病的医疗费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然是造成农民贫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保障对象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就是广大农村居民,但近年来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了流动群体的行列,比如说农民工,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对于这部分人是否应该纳入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行列当中来呢?在现行的体制下,这部分人也应该作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看待。因为城市的社会保障体制基本上是把这部分人排除在外的,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最需要社会保障的群体,在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下,农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应该回归到农村来解决。这部分人相对于其他农民来说觉悟比较高,收入水平也比较高,他们也真切的体会到了社会保障体系对自身的重要性,所以在参加医疗保险的时候会具有更高的积极性。

(三)、保障模式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农民的收入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只有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医疗保障方式。国家目前还没有能力充分顾及到9亿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而合作医疗也不是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唯一出路。无论是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从农村医疗保障纳入国家社会保障总体规划看,医疗保险制度无疑是优于合作医疗制度的一种保障模式。任何一个保障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解决和处理短期的问题,应该有长期的、战略性的考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而合作医疗在制度和管理上并不具有长远的规划,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此外,在城市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下,农村医疗保障也一定要和城市医疗保障统一起来。所以,我们要逐步顺应经济与社会下调发展的规律,遵循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经农村医疗保障纳入国家社会保障的总体计划当中。但是,在中国农村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各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农村实施医疗保险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能拘泥于一个模式,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针对以上调查分析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廉政建设。

据了解一些地方政府私自挪用国家补给的农村医疗费用而导致农村医疗资金严重短缺,农民医药费报销得不到保障,从而拒绝缴费,等等。为了尽量避免这一现象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加强廉政建设,打造一批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政府公务人员。

(二)、加强医院建设。

1、提高医院信誉,加强医师道德教育;

2、吸引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素质医师扎根农村,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医师队伍;

3、强化医院领导阶层,培养清正廉洁的领导者;

4、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5、医院公布药价,做到明码实价,公布进货渠道保证药的质量。

(三)、实施医疗救助计划,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 直接设立政府或非政府医疗救济基金来扶助贫困人群,可以对医疗保障的死角或力度不够的地方进行补充保障,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程度,这与有些地区每年组织缴费动员“战役”投入的大量项目经费相比,也较经济可行,有助于建设有效运行的基本医疗保健。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作者:张仲芳

出版单位:南昌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年3月

2、《农村合作医疗实用手册》作者:景琳

出版单位: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1998年6月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08应化2w08331210李丹梅

第三篇: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沈宏芳

实践主题: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 1 月 27 日

地点:苏州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9亿农民,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和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难点。目前我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非常突出,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合作医疗制度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面筹集资金,用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担负起农民医疗保障的重任,而要缓解农村医疗保健中存在的困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调查报告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江苏几个县市的运行现状及制度实施的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现状

试点至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推行了近四年,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农民还有哪些愿望和要求?如何才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通过与当地卫生局、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开展座谈,走访乡镇卫生站院、村卫生室,并深入到农户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问卷方式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体会当前农民的生存状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大部分农户的认可,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中的政策与法规问题

在政策与法规方面的缺失,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名存实亡,并且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根基不牢固。

1.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政策失灵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各级政府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虽然全国农村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但在大多数地区,政府资金大部分投到县级卫生机构,导致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几乎名存实亡。随着经济发展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不相适应,建立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缺乏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政策法律规范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长期以来是通过行政命令等手段强制推行,没有法律规范,主观随意性大,容易形成“一紧二松三垮台”局面,缺乏法律保障也是导致新时期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要保证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发展,同样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不能仅停留在卫生管理部门的条文和规定上。今后的医疗服务保险市场将由医疗服务需求方、提供者及作为中介组织的保险公司组成,其顺利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力量。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资金问题

医保资金筹措难问题是实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一只拦路虎,这个问题不解决,医疗保障体系就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究其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1.中央政府对改革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重建主要是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来自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卫生医疗事业本是公共产品,政府对其必要的投入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近些年由于指导思想的原因,国家对合作医疗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也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仅仅是象征性的。1991—2000年,中央政府拨给合作医疗经费是每年500万元,各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也是每年500万元经费,全国每年各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总投入,让8亿(该期间的农业人口数量)农民分摊,平均每人每年约1分钱。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目标,而且增加了合作医疗的管理成本,最终削弱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明显不足,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缺乏。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措困难,医疗制度覆盖率依然很低

据调查,我国医疗保障覆盖率仍然处在很低水平。在我国城镇居民中,医疗制度覆盖率为55.2%,而在人口众多而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制度覆盖率仅为20.9%,其余79.1%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部分群体一旦生病,所有的医疗费用均需自己承担。截至去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8000万人,8000万相对于9亿农民而言,还不到1/10。农村合作医疗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和乡镇企业。政府从财政中为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所有费用是不实际的,各级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又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乡村两级负债累累,乡镇企业不发达,加上税费改革滞后,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乡村两级全靠国家转移支付来维持工作运转,更无资金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因而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农户反而成了合作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少基层县、乡政府的财政紧张,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入启动资金缺乏,农民参保率低,基金规模小,医疗制度覆盖率偏低。从1990年初以来,不少地方重建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往往因为筹措资金困难,设计存在缺陷以及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持续时间很短。

(三)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偏低,医疗服务水平不高

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学历不高,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这种状况与卫生部在2004年的统计结果基本吻合。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这种学历结构,直接影响了其医疗服务水平,使得许多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沦为农民买药的药店,间或为年老体弱者提供简单的上门打针挂水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的医疗服务需要。

三、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低下

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是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农民合作医疗的定点医疗单位,也是这三级医疗机构。这三级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和水平,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取信于民的又一关键。但是,从全国来看,还存在明显的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目前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使得医疗服务提供者转型为以服务换取收入的组织,即使是公共卫生机构也不例外。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呈现民营化趋势。据统计,到2005年,江苏省有2253所村卫生室为公私联合形式运营,165所为私人经营或已变成个体医疗点,占到全部卫生室的约20%。还有一些卫生室在形式上承包给医疗卫生人员,但实质上由于村委员会放弃了管理,而与个体医疗点没有什么差别。同时,乡镇卫生院面向市场,但医疗市场并没有完全放开。所以,无论是民办还是公立,所有卫生服务提供者均以按项目付费的方式向病人收费。在激励结构发生变化之后,供方诱导下的过度消费问题也在乡村医疗部门出现,各级卫生机构和卫生从业人员都缺少主动降低医药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导致医疗费用的畸形增长,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更加难以捉襟见肘,无法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筹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施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坚持以农民自愿参加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但是国家对新型合作医疗没有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前提下,各级政府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又往往给下级政府下达完成比例的各种硬性指标,如江苏规定参合率要达到80%以上。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常常使基层干部无所适从:既要完成指标,又没有强制执行的手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干部一般采取只好逐门逐户边做工作边收取的方法,但由于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程度不同,导致筹资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影响了基层干部的筹资时积极性,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还有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挫伤农民参合的积极性。有些地方采取集体垫支、包干方式筹集资金,筹资效率是提高了,但又不利于培养农民主动参合的意识。

(三)农民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农民是合作医疗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是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之一,如果缺失农民的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参加合作医疗的态度。农民的认知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政府对合作医疗的宣传程度,二是农民自身的接受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合作医疗主管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印发一些小册子,张贴一些标语等等,其手段和力度都值得商榷。而农民的接受能力则取决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收入、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但现实中,一般是年轻些的农民文化水平较高,但这部分农民平时多在城市打工,家里多为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且在家庭经济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即使能够认识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也多因“不当家”而影响资金的及时筹集。此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农民重眼前、轻长远,重事实、轻教育,认为自己目前身强体壮,不需要现在就花“冤枉”钱,更何况现在的报销比例也没有达到农民的预期值。因此,如何让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知度,是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

三、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改革人员培养模式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合作医疗的运作,关键还是靠人。而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较低、人才匮乏,因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一是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由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委托高校定向为农村培养全科医生,或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面向农村的学员进修班,学生全部定向分配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二是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

(二)规范报销程序,建立医疗费用控制制度

1、改进简化报销手续,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及时、足额地领取到医疗补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尤其是在制度开始初期,取得农民信任显得尤为重要。及时报销小额费用,可以通过把补偿过程转入管理部门的内部循环系统完成。如由财政统一拨款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各个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对参保农民建立家庭名册、健康状况、结算补偿金额等基础性数据,农民可随时查看。当农民住院看病时,直接按规定实行电脑结算,扣除补偿部分后再收费。补偿部分由医疗机构定期汇总统计上报,由相关部门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简化农民的报销手续。

2、建立费用公开制度,控制费用虚高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不合理支出,是新型合作医疗成败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目前,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较城镇职工差异悬殊,但是,农民需要支付的医疗服务价格却与城镇职工相同,出现农民支付需求不足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滞销的两难困境。而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提升农民的医疗需求支付能力,但可能会拉动医疗消费价格进一步提升,继而抵消或损失合作医疗制度的效率。因此,必须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价格实施统一、公开、透明的价格制度,由政府施以强有力的干预,有效控制医疗消费价格的虚高和抬高。

(三)探索科学筹资途径,建立医疗保障新格局

资金筹集是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筹集资金要广开渠道:一是向农民筹资,提出具体的政策规定,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筹资方式,如在农民自愿和知情的前提下,农民个人缴纳的资金可从政府对农户粮食直补费用中扣缴,或采取滚动筹资等,从而降低筹资成本。当然在筹资过程中要与农户签订合同,开具统一的收费发票,做到手续齐全、责任清楚;二是向政府筹资,建议增加省财政扶持苏北、苏中地区的力度,对苏北非财政转移支付县、农业人口较多的市辖区和苏中经济困难的非转移支付县,应该首先合理确定地方各级财政负担比例,然后省级财政再予以一定金额的补助,以推动这类地区更好地开展合作医疗工作。此外,针对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政府还可以考虑通过调整税收的使用方向、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彩票和建立合作医疗基金等方式,为农村合作

医疗筹集资金。经济发达的农村应鼓励农民参加商业保险,逐步形成家庭保障、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商业性医疗保险互为补充的多元化保障新格局,将民政、卫生、残联、妇联、卫生扶贫等用于医疗救助的资金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农民获得适合其预期与经济承受能力的医疗服务。

(四)改革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农民认知水平

政府要依靠行政手段,针对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认识不足问题,改革宣传教育手段,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力与义务以及报销和管理办法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或其他方式详尽地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和体会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干部要从宣传发动阶段开始,抓实基础工作,打牢群众基础,既要让群众充分了解合作医疗的先进性,又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道理讲透,变农民“要我保”的观念为“我要保”。在工作中要讲究实事求是,把报销范围和比例对农民讲清,不能过分夸大合作医疗的作用,以免农民期望值过高,使结果适得其反。

四、结束语

经过对这些的调查,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耳闻目睹了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医疗制度建设方面的不断完善。当然,我们也体会到了农民在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也注意到了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时存在的问题。就我们所学的财政学专业而言,结合这次社会调查的主题,我们充分认识到,各级政府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新思路,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五、参考文献

[1]毕泗生 齐子忠 彭树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12月

[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5》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2月

[3]李和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中国卫生部网站2006年4月25日

学院:东方学院班级:08国贸1姓名:沈宏芳

第四篇: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的调查报告》

——以扬州高邮界首为例

学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1中文S姓名:梁秋坪学号:11111125

今年寒假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这一选题,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是由我个人进行的,调查的主题是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时间是在寒假期间(春节期间未调查)。调查的地点主要是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界首镇龙翔村以及界首卫生院。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一)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实行的是一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面筹资为主的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并主要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的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区为单位统筹,由政府组织,并有财政补助和支持,有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具有强的社会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对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健康水平;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4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利益不容忽视,中国共产党一直很关注“三农”问题,关心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体现党对农民的关怀。在我国,农业相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属于弱质产业,但是目前却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村相对于城市,面临着经济滞后,公共资源不平等的窘境,但中国广袤疆土存在着大量农村地区;农民相对于市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风险,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属于弱势群体,但是中国农民几乎存在9亿之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必须的,其中发展并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自2003年以来,我国一直提倡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体制进一步完善,农民医疗保障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下面以我的家乡扬州市高邮市界首镇为例:

二:界首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

(一)在界首镇,有一间大的界首卫生院,另外每个村都有有另外专门的卫生室,方便病人就近治病。虽然医院诊所在界首分布不少,但是界首卫生院的医疗水平还是无法与高邮人民医院,扬州苏北医院等相比的,更别提一些小的卫生室了。在界首卫生院,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不全,缺乏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大多数农民的医疗要求。

(二)一直以来“看病难”始终是令百姓头疼问题。但是自从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对象是全镇农

村户口人民,每人每年交一定的统筹资金,今年交了60元。每家每户都会拥有一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此证仅限本户参合人员使用,不可借给他人,如果发现出借、冒名等弄虚作假行为,将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并取消此户当年补偿资格。所有参合人员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就医都会享有补偿。在2011年5月12日高邮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发布20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告,通知了20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对付工作的正式启动。补偿有两方面:一是门诊结报补偿,二是住院结报补偿。

1.门诊结报补偿:参合人员凭合作医疗证件到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按照新农合相关文件规定,结算补偿同门诊收费同步进行,补偿金在应交款中直接减免。不设起付线,市、乡、村门诊补偿比例分别为20%、30%、35%,日补偿限额分别为30元、25元、20元,年补偿限额均为200元。

2.住院结报补偿:当基金补偿兑付工作启动后,参合人将市内或市外住院票据、费用清单、出院记录、转诊申请书、合作医疗证件、有效身份证件等,送交所属乡镇合管办,并履行交接手续。(1)在乡镇府卫生院,起付线为200元,补偿比例为70%,其中,基本药物补偿的部分补偿比例为80%。(2)在市直定点医院,起付线为400元,补偿比例为55%,其中,基本药物的部分补偿比例为65%。(3)在市外公立医院,起付线为700元,1万元以下部分(含一万元,下同)补偿比例为35%,1-2万元的部分补偿比例为40%,2万元以上部分补偿比例为45%,其中,基本药物的部分补偿比例在原有补偿比例的基础上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4)当年内累计起付线为700元,当年内累计封顶线为15万。

高邮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始终完善着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有着如此明确的补偿条例使得农民看病不再难,大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也方便了农民就诊报销,也基本实现了新农合广覆盖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制度运行仍存在一些问题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问题

(一)、筹资成本比较大,筹资机制还不够健全。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在党和

国家的许多重要文件中做了明确规定,但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保证。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条文。

(三)、保大病思路不符合国情。第一,在农村,真正需要优先关注的、与广大

农民基本健康关系更为密切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定位于保大病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目标相悖。第二,将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卫生投入绩效。很多大病都是因小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所致。第三,以大病为保障对象,一般只有住院治疗费用才能纳入补偿范围,受益面必然很低,无法激励农民积极参保,也很容易导致逆向选择。第四,较低的筹资水平也保不了大病。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给予农民的补偿方式包括住院补偿,门诊补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有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比例的限制,如果定点医疗的医疗费太高就会限制农民参加该制度的积极性。

(五)、基金监管力度不够,资金外流、占用现象严重。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机构设在卫生行政部门,经办机构隶属县级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卫生部门负责政策的制定,经办的基金管理机构具体操作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形成“钱账分离”的筹集与

支出模式。但实际上很多试点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既管钱又管账,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收支,缺乏科学的制约、监督机制。

四:建议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

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二)、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工作。

(三)、保障目标必须立作于保基本健康,保大病的思路必须放弃。无论是考虑

到经济问题还是卫生投入的绩效以及农民的实际需要,保大病思路都市不可取的。作为政府推动的医疗保障体系,必须以保健康为出发点,重点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受益,并且全面提高卫生投入的绩效。

(四)、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保障能力。

(五)、政府透明、民主的执行,按农民的意愿办事,真正做到为人民的利益而

着想,一切为人民打算。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从更深一层面了解合作医疗制度,正确认识合医制度,积极参与到其中来。政府作为“合医制度”的主导,应该加强管理、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培训促进“合医”工作人员责任感的提升、工作意识的提高,从而使合作医疗真正成为惠农的重大政策。

(六)、统筹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

(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医疗改革模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为根本前提,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保障

模式,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五:结语

实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该体系,不断造福广大农民,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只有这样,国家的发展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国泰民安。

通过此次的实践调查让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有所了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自己这些年来看病拿着合作医疗证可以报销,感觉自己深深享受着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优惠,感觉很幸福,也感到了党对普通百姓的真切关爱。希望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能越来越好,使更多人受益。

第五篇: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陈亚芬

社会实践主题:深入基层,了解民生,关心社会

社会实践时间:2011年2月

社会实践地点: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青城村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然而医疗保障体系令人担忧,因而出现了一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村居民,这个问题更为严峻。

面对这一状况,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这一改变,我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我的调查活动分为三个步骤,一调查资料,二实地采访,三整理资料、获得体会。

通过对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我了解到,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认识明确,组织有力,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工作,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累了经验。根据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和2005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精神,从2006年起,将调整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

通过对农村受保居民的调查,我了解到,虽然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未能完全根本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这一体系缓解了农民的就医困难,许多受采访的农民表示,以前,农村上没有医疗站,只有不怎么正规的赤脚医生,只能看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大病看不了,要看病得上城里,来回路上的花个几个小时,特别不方便,城里大医院的医药费还特贵,既费时间,有费钱,特别麻烦。现在好了,各个村都有医疗站,有专业医生,看病不要跑那么远了,而且村里每一个人都做了医疗保险,医药费可以省下些。通过对这些村民的采访,农村

医疗保障给农民带来了不少的便利,让农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认识明确,组织有力,工作扎实,稳步

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探索新形势下

做好农民医疗保障工作,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累了经验。根

据国务院第101次常务会议和2005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

精神,从2006年起,将调整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但是由于这一体系尚未成熟,所以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

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

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

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

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

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

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

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

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

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

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所以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任重而道远。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加深入生活,了解更多的民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是个农村的孩子,但我很少去关心这些事,平时生病了,也是由家人陪着,不是太清楚这些。在这次的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另外,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而且增长了我的行动能力和沟通能力,让我敢于与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从他们那儿获取资料,这些改变使我变得更自信。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明白,看事情不能局限于一方面,要全面看待整件事,看到其优点,又要看到其缺点,才能更全面的了解事情。

学院:东方学院班级:10东国贸1姓名:陈亚芬

学号:10841203

下载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本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今年暑假我以“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为题,选择xx市xx区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1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我国是一个具有近9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既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也不可能照搬目前城市依赖国家和社会救济的传统......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 实践主题: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11 年 01 月 25 日 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现状的调查报告5则范文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现状的调查报告 参加者: 学号: 班级: 主题: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 时间:2012年2月5日 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中国新型农......

    关于德城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现状的调查报告(最终版)

    关于德城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现状的 调查报告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

    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调查研究 论文 2007-11-13 13:27:22 阅读358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调查研 究2007年8月 趁着暑假的大好时机,我们更应该接......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实践参加者: 主题: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 时间: 地点:苏州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关系着农民......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社会实践报告(定稿)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社会实践报告我国事一个农业大国,13亿总人口中有9亿农民,农民的医疗保健题目和构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